•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五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本節藉由全文之構思歷程,具體說明本研究所使用的研究方法,並從中闡述研 究步驟與進度。

首先,由於國內關於楊格夫人的文獻闕如,因此,研究者自2008 年 8 月開始著 手進行國外文獻的搜尋。反覆利用ProQuest、國外大學圖書館、Amazon 網路書店、

國內各類電子資料庫、西文期刊聯合目錄資料庫、校際文獻傳遞、以及網路文章等 系統全面蒐集與楊格夫人相關之文獻,並交錯進行閱讀,以資對研究主題形成初步 瞭解,並建構問題意識。

具體而言,研究者最初以McManis(1916)所著之楊格夫人傳記為閱讀的主體,

期能從中掌握楊格夫人生命歷程中的重要事件,並據以分析該生命事件所代表的意 義。其次,由於楊格夫人曾於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活躍於美國公立學校教育 領域,因此,研究進行過程難免觸及當時美國教育的問題,連帶涉獵政治、經濟等 社會環境的議題。是以,研究初期,研究者透過對傳記資料與歷史資料的解釋、分 析和運用,將研究重心置於深入探索楊格夫人的生平背景,並配合本文第二章的撰 寫,冀以完成研究目的之一和二。

直待清楚點明楊格夫人之生活背景、生平資歷、以及交友情形後,研究者擬透 過一手文獻的研讀與詮釋,在第二章的基礎上,降低隱然於己身的成見,期能掌握 文本的原始意涵。同時,亦期待研究者本身的兩年教職經驗能與楊格夫人的教育觀 點擦出感同身受的火花,豐厚詮釋的蘊義。易言之,誠如當代德國哲學詮釋學大師 高達美(H. Gadamer, 1900-2002)認為,兩種不同的歷史「視域」必然會產生「張力」,

因此,唯有當詮釋者帶著前理解條件與文本進行對話時,文學本文才真正存在,而 詮釋者的情境亦是本文理解的重要條件(引自陳玉蓉譯,1988)。是以,研究者期以 第二章作為探究楊格夫人教師角色觀點之先前理解基礎,並體認研究本身的可能限 制(詳見下節),逐步修正錯誤見解,合理詮釋楊格夫人之觀點。於是,配合本研究 第三章的撰寫,俾以達成研究目的之三。

接著,為達研究目的之四,除傳記資料以外,更大量蒐集官方(如教育局)檔 案、報章雜誌資料,並再輔以教育史資料。透過一、二手文獻的並用,以深入探究 事件之來龍去脈,企圖重建楊格夫人教師角色觀之實踐經驗,並期盼能藉以達到增 補和深化第三章內容的效果。

研究後期,由於希望楊格夫人的教育見解能夠成為實際工作的指導,此亦即教 育史研究中的一種「以古鑑今」的目的(田培林,1977;引自周愚文,1993:206),

因此,研究關注焦點回到臺灣教育場域。具體來說,研究者擬以第二至四章的研究 成果為基礎,藉以觀照當前實證研究結果所顯示的臺灣教育現況,探討重心尤其置 於臺灣基層教師處境部份,並從中得出相關啟示,冀能達成研究目的之五,同時亦 呼應本文之研究動機。

總的來說,本研究因牽涉其人其事的介紹、教育史事的回溯與探討、以及思想 內涵的析論,因此,初步涉獵「傳記研究」、「教育史研究」、和「文本詮釋」等研究 方法的概念,但在為期約十一個月的研究過程(2008 年 8 月~2009 年 6 月)中,本 研究具體使用的研究方法仍以文件分析法為主,其中涵蓋傳記資料、歷史資料、芝 加哥教育局檔案、楊格夫人出版或發表之著作等類的文件。透過各類文件之間的交 叉比對,並輔以今人論著,反覆多次修正各章節架構(參考圖1-5-1 研究步驟循環示 意圖),期能配合並達成研究目的。

1-5-1 研究步驟循環示意圖

1.初擬研究計畫 2.撰寫研究論文 蒐集、閱讀、整

理、分析文獻

建立問題意識 擬定研究架構

大體而言,由於本研究之研究前期著重於楊格夫人生平史事的描繪,因此,以 描述性分析為主。研究中後期則因牽涉研究者個人的文字理解、綜合評述等的能力,

故以詮釋性分析為主,全文研究架構如圖1-5-2 所示。

圖1-5-2 研究架構圖 楊格夫人之生平與時代背景 藉由歷史背景與其人、其事、其友的描繪,

初步掌握楊格夫人在美國教育史上的定位。

楊格夫人之教師角 色觀

探究一手文獻的內容,

從 中 分 析 楊 格 夫 人 在

「觀點層面」如何有別 於傳統價值觀,另賦予 基層教師一種新的角色 期望,冀能順應社會的 急遽變遷。

楊格夫人教師角色 觀之實踐 透過一、二手文獻的並 用,從「實踐層面」說 明楊格夫人認為基層教 師以何種角色參與教育 事務,將得以催化社會 的民主意識,進而落實 民主社會的理想。

綜合研究成果(含啟示)

第六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節分從兩部份先後闡述本研究之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

壹、 研究範圍

本文撰寫重心雖在於論述楊格夫人的教師角色觀點及其實踐經驗,但因行文過 程猶將觸及楊格夫人之生平部份,因此,本研究之粗略範圍主要從1845 年楊格夫人 誕生,至1918 年楊格夫人辭世為止。

確切來說,首先,本文時代背景的鋪陳主要從南北戰爭(1861-1865)以後,美 國工業發展蓬勃起飛之際談起,以此概略勾勒楊格夫人踏入教職之後所面臨的時代 問題。

其次,在探究楊格夫人之教師角色觀時,係以楊格夫人在1900 年代所出版的教 育論著作為主要的分析對象,依序為1901 年《學校中的隔離現象》(Isolation in the School)、1902 年《學校中的倫理規範》(Ethics in the School)、以及 1903 年〈教育 領域的科學方法〉(Scientific Method in Education)等。其中,《學校中的隔離現象》

一書其實是楊格夫人1900 年即完成撰寫的博士論文,同時也是其教育觀點最重要的 匯集和結晶。準此,《學校中的隔離現象》尤其成為本研究分析的重要焦點。

復次,在析論楊格夫人教師角色觀之實踐部份,由於關心焦點係以楊格夫人之 教師角色觀點的落實為主,因此,在邏輯上,本部份的主要時間應與據以分析的教 育論著同時或在其之後較為合理。職是之故,為求時間點上的相互吻合,主要截取 西元1900-1904 年、1905-1909 年、以及 1909-1915 年等,楊格夫人分別擔任芝加哥 實驗學校教學視導人員、芝加哥師範學校校長、以及芝加哥教育局長等職務之三段 重要時期,以作為探討楊格夫人教師角色觀之實踐的依據。再者,1900 年代起,楊 格夫人逐漸攀上教育工作生涯的高峰,加上逾三十五年的豐富資歷,使其無論在教 育地位或見解方面皆具有一定程度的代表性,故以此段時期作為楊格夫人教師角色 觀之實踐的分析依據或能增進論述之間的信服力。此外,由於本部份多處觸及歷史

事件本末,因此,為顧及閱讀上的流暢度,並提升前後文意的可理解性,在上述主 要的年代以外,各節撰寫範圍則將分別斟酌情況,再往前追溯數年。

貳、研究限制及研究信實度

本部份先闡述本研究之研究限制,而後再談如何補足限制,以期提高研究信實度。

一、研究限制

(一)一手文獻取得之不易性

研究甫一開始,在文獻的蒐集上即遇到瓶頸。時間方面,楊格夫人為一約百年 以前的美國教育家,在傳記研究取徑的指引下,雖能從楊格夫人生前留下的有限資 料中,如傳記、私人信件、媒體報導、訪談紀錄等概廓出其可能樣貌,但國內圖書 館目前多未藏有這類資料,同時亦難取得線上電子檔。因此,在既有地域空間的區 隔下,加上研究經費相當有限,一手文獻的取得遂成為本研究之最大難題。

儘管如此,十分幸運的,在嘗試與國外學者聯繫,期盼藉此獲取相關文獻的過 程中,間接認識前文曾述、亦是當今一位研究楊格夫人的美國學者康妮‧哥達(C.

Goddard)。其在得知來意後,這樣回答(黃綉萍,個人通訊,2008 年 9 月 10 日):

收到妳的來信多麼地令人愉快,尤其聽到有人也同樣對楊格夫人感興趣時,這樣的感 覺更是美好……,我很願意幫助妳……。但問題在於楊格夫人的著作大多無法從線上 取得,它們只存在圖書館的書本或期刊中……。我會惦記著妳的請求,也讓我想想有 什麼辦法可以幫妳,保持聯絡!

這一封意外的電子郵件,頓時之間減緩研究者因文獻不足而來的煩惱。哥達的允 諾令人倍感窩心,更讓人卻除不少因遍尋不著文獻的失落。為期約十一個月的研究 歷程裡,與哥達的密切聯繫,不僅使研究過程更加順利,亦讓研究者因此多了不同 的交友經驗。總之,本研究的參考文獻裡,多篇楊格夫人的一手著作係得自哥達的 熱情提供,無形中或能降低因國內文獻不足而對本研究之研究品質構成的可能限制。

(二)文本與讀者之間的客觀性問題

其次,本研究擬從社會脈絡層面分析楊格夫人的思想淵源,亦即從一手著作的 字裡行間推敲楊格夫人之思想要義,進而回溯時代背景,分析楊格夫人的教育觀點 與時代價值觀之間的關係。然而,由於個人思想有很多時候係存於無法言說的內心,

即便已形諸文字,其與內心真正的想法仍存有落差,儘管可能只是微量。而雖然研 究者曾於前文言明希望能在本文第二章的基礎上,降低自身的成見,期能掌握文本 的原始意涵。但不容否認的現實狀況是,伴隨時序的更迭,在今日閱讀與詮釋楊格 夫人之一手著作的過程中,難免由於時空背景的差異,以及主觀立場的涉入,導致 研究者的理解與文本原意不同—此誠如德希達(J. Derrida, 1930-2004)所言之「書寫

(writing)帶有不確定性」23,進而與楊格夫人內心真正的想法相去更遠,此則形成

(writing)帶有不確定性」23,進而與楊格夫人內心真正的想法相去更遠,此則形成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