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教師自由與學校民主:論楊格夫人之教師角色觀及其實踐經驗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教師自由與學校民主:論楊格夫人之教師角色觀及其實踐經驗"

Copied!
25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李玉馨. 博士. 教師自由與學校民主: 論楊格夫人之教師角色觀及其實踐經驗. 研究生:黃綉萍 中 華 民 國. 九 十 八. 撰 年. 七. 月.

(2) 教師自由與學校民主: 論楊格夫人之教師角色觀及其實踐經驗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美國教育史上首位女性芝加哥教育局長暨全國教育協會(NEA) 史上首位女性主席,同時亦曾被哲學巨擘杜威稱作最具處理學校事務智慧的楊格夫 人(Mrs. E. F. Young, 1845-1918)之生平資歷、教師角色觀點內涵與特色、及其實踐 經驗,並期盼藉此同時提升楊格夫人在臺灣學術界上的能見度。 本研究因牽涉其人其事的介紹、教育史事的回溯與探討、以及思想內涵的析論, 因此,初步運用「傳記研究」、「教育史研究」、和「文本詮釋」等研究方法的概念, 惟具體使用的研究方法仍以文件分析法為主,涵蓋傳記資料、歷史資料、芝加哥教 育局檔案、楊格夫人出版或發表之著作等類的文件。 本研究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緒論;第二章談述楊格夫人的生平背景與其交友 狀況;第三章透過一、二手文獻的閱讀,微探楊格夫人的教師角色觀點;第四章從 實踐層次考察楊格夫人教師角色觀之落實概況;第五章再根據二至四章的研究發 現,得出相關啟示;第六章則為全文結論。 本研究結論歸納如下: 一、楊格夫人為進步主義教育時期富含社會改革理想的教育家。 二、楊格夫人的教師角色觀點明顯帶有批判時弊的意味。 三、楊格夫人教師角色觀之實踐為落實民主社會的重要一環。 四、楊格夫人教師角色觀及實踐經驗對當前臺灣教育實具參考價值。. 關鍵詞:教師自由、學校民主、楊格夫人、教師角色、教師委員會 i.

(3) Freedom of Teachers and Democracy in Schools: Exploring Mrs. Ella Flagg Young’s Views of Teachers’ Roles and Her Practicing Experiences Abstract The main purposes of this thesis are to explore Mrs. Ella Flagg Young’s views of teachers’ roles and her practicing experiences in the Progressive Era. She was the first feminine superintendent of Chicago’s schools. She was also the first woman to head a large city school system and the first feminine president of the National Education Association in American history of education. Additionally, J. Dewey regarded her as “the wisest person in school matters. ” This thesis also discusses and analyzes Mrs. Young’s life background, educational career, and her associates. Most of all, the author simultaneously hopes to celebrate the extraordinary life of this educational leader who has not yet been appropriately recognized in Taiwan’s academic circle. The research technique of this thesis is document-analytic method primarily-including biographical datum, relative historic information, files on Chicago Board of Education, and Mrs. Young’s writings. This thesis is divided into six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is introduction; the second chapter describes Mrs. Young's whole life and her associates; the third chapter explores Mrs. Young's views of teachers’ roles through reading first-hand and second-hand literature; the fourth chapter analyzes Mrs. Young’s practicing experiences of her views through reviewing her educational career; the fifth chapter is based on the research discoveries from the second to the fourth chapter to obtain the related inspiration; and the sixth chapter is conclusion.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thesis are as follows: First, Mrs. Young was a progressive educator that had pursued democracy through social reforms. Second, Mrs. Young's views of teachers’ roles obviously responded to the evils of her age. Third, Mrs. Young's practicing experiences of her views were important key to realizing a democratic society. Fourth, Mrs. Young’s views and practicing experiences are very valuable to current Taiwanese education.. Keyword: freedom of teachers, democracy in schools, Mrs. Ella F. Young, teachers’ roles, teachers’ councils ii.

(4) 謝 誌 這一頁的起筆,代表碩班生涯即將劃下句點。此本論文的誕生,是夢想與熱情 交織後的結晶,是人生旅程的重要轉折點,更是兩年生命經驗的具體紀錄。 一路走來,十分感謝親切可人的指導教授玉馨老師,每每在我深感焦慮之時, 您的溫柔呵護總是讓我堅持下去的重要動力。感謝口試委員玉卿老師與淑惠老師, 謝謝您們對我論文寫作上的肯定與鼓勵,使我在這條論文路上走得更有自信也能順 利。此外,感謝治學嚴謹卻又不失平易的周愚文老師,謝謝您在大學時期與研究所 階段的學術指導,您的教育風範始終是我景仰的對象,同時亦感謝您和方永泉老師 在我碩一擔任研究助理時的行政指導,讓我學習很多也擁有了一番新的體驗。感謝 林秀珍老師、洪仁進老師在生活上的關心問候,讓我懂得享受論文之外的生活真諦。 接著,最應感謝遠在美國的 Connie,無遠弗屆的網路世界繫起妳我的緣分;這 一年來,您的熱情相挺總是讓我有求必應,也大大降低研究過程的困難度。就如您 在最近的一封 e-mail 裡所說「我們要保持聯繫!」 ,很希望這段難得、近乎奇蹟的友 誼永遠延續,不隨論文付梓而結束。在文獻的搜尋上,同時也要感謝學校圖書館館 員、科資中心吳先生、系上明娟學姐和鏗任學長的跨海協助。 兩年的碩班生活,因為有單純隨和的惠君陪伴,讓我心不孤單,重要日子前的 打氣短語尤其令我倍感窩心,真地謝謝妳,也祝福妳心想事成。還要謝謝時常與我 分享心事的瑞珊和宜庭,以及在課業上曾經相互砥礪的姵雯與國維。在論文寫作過 程,亦相當感謝致嫺和若穎學姐的提點。兩年的時光一溜煙就飛過,然而回憶卻能 因深刻記憶而美麗;因為許許多多的你們,我的學習生涯更加充實也精彩。 遠在台南的家人,是支持我完成這本論文的最佳後盾。感謝爸媽自小讓我在平 凡卻衣食無虞的環境中成長,希望我的這一點小成就能讓您們感到欣慰。感謝大哥 與大嫂在生活上的照料,讓總是不慣於遠地生活的我,能夠在外覓得安全幽靜的角 落,順利完成碩班學業。感謝姊姊在我論文壓力極大時,總會陪我談笑風生。還要 感謝最可愛的小寶貝祐祐,因為你的參與,讓小姑姑原本預期會很苦悶的碩二生活 變得愉悅,同時也讓返鄉成為小姑姑最深處的心靈寄託。最後,感謝一路相陪、毫 無怨言的阿成,分隔兩地的生活考驗彼此的真心,謝謝你讓出的空間,這一份榮耀 該與你分享,希望不久你也能完成夢寐已久的心願。 這本論文夾雜著許多人的情感,或許尚應感謝願意付出努力的這樣的一個我。 萍 謹記於 2009 年‧夏 iii.

(5) 目 第一章. 次.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緣起 -----------------------------------------------------------------------1. 第二節. 前人研究成果回顧 ----------------------------------------------------------10. 第三節. 名詞釋義 ----------------------------------------------------------------------23. 第四節. 研究目的與文獻 -------------------------------------------------------------26. 第五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28. 第六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31 第七節 各章節內容概要 -------------------------------------------------------------35. 第二章. 進步主義教育家之遺珠:談楊格夫人之生平與時代背景--------------37. 第一節. 遽變的年代 -------------------------------------------------------------------37. 第二節. 其人‧其事 -------------------------------------------------------------------54. 第三節. 其友 ----------------------------------------------------------------------------74. 第三章. 教師為學校的靈魂人物:探楊格夫人之教師角色觀--------------------89. 第一節. 平等與和諧:學校民主的圖像--------------------------------------------90. 第二節 教育想像力:科學精神的涵詠-------------------------------------------103 第三節 尊重個殊性:塑造合作式班級-------------------------------------------113. 第四章. 學校為民主社會之基石:論楊格夫人教師角色觀之實踐經驗-------125. 第一節. 芝加哥師範學校「動態的師資培訓」----------------------------------125. 第二節 芝加哥實驗學校「教師諮議制度」-------------------------------------150 第三節. 第五章. 芝加哥公立學校「教師委員會」----------------------------------------168. 他山之石:析楊格夫人教師角色觀及其實踐經驗之啟示-------------189. 第一節. 教師職前教育之省思 -----------------------------------------------------189. 第二節 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之省思 -----------------------------------------------201 第三節. 第六章. 教師組織工會之省思 -----------------------------------------------------208. 結論與建議--------------------------------------------------------------------217 論 -----------------------------------------------------------------------217. 第一節. 結. 第二節. 後續研究建議 --------------------------------------------------------------220. iv.

(6) 目. 次(續). 參考文獻 -----------------------------------------------------------------------------------221 中文部份. -------------------------------------------------------------------------------221. 英文部份. -------------------------------------------------------------------------------226. 附錄 -----------------------------------------------------------------------------------------233 附錄一. 美國地方學區基本架構圖 -----------------------------------------------233. 附錄二. 美國地方學區組織架構圖 -----------------------------------------------235. 附錄三. 楊格夫人之友:珍‧亞當斯 --------------------------------------------237. 附錄四. 楊格夫人之友:瑪格麗特‧哈利 --------------------------------------241. v.

(7) 表. 次. 表 4-1-1 1860 年「芝加哥中學師範部」課程 ------------------------------------------------128 表 4-1-2 1907 年「芝加哥師範學校」課程 ---------------------------------------------------139 表 4-2-1 「實驗學校」教學簡報撰寫範例 ----------------------------------------------------161. vi.

(8) 圖. 次. 圖 1-5-1 研究步驟循環示意圖 -----------------------------------------------------------------29 圖 1-5-2 研究架構圖 -----------------------------------------------------------------------------30 圖 1-6-1 研究限制示意圖 -----------------------------------------------------------------------33 圖 2-1-1 第二章第一節分析架構圖 -----------------------------------------------------------52 圖 2-2-1. 楊格夫人擔任芝加哥教育局長時之肖像 -----------------------------------------54. 圖 2-2-2 楊格夫人 17 歲之肖像 ----------------------------------------------------------------59 圖 2-2-3 建於 1857 年的「布朗中學」一景 -------------------------------------------------60 圖 2-2-4 楊格夫人擔任實習學校校長時之肖像 --------------------------------------------61 圖 2-2-5 建於 1859 年的「史金納學校」一景 ----------------------------------------------63 圖 2-2-6. 楊格夫人擔任師範學校校長時之肖像及該校當時之外觀 --------------------66. 圖 2-2-7. 楊格夫人擔任芝加哥教育局長時之肖像 -----------------------------------------68. 圖 2-2-8. 楊格夫人獲頒「博士榮譽學位」留影 --------------------------------------------69. 圖 2-2-9. 楊格夫人最後的身影(一次大戰期間) -----------------------------------------72. 圖 3-1-1. 教育貢獻叢書系列 --------------------------------------------------------------------89. 圖 3-1-2. 楊格夫人學校經營與教師教學觀點分析圖 ------------------------------------102. 圖 4-3-1. 「芝加哥公立學校教育工作人員全體委員會」組織圖 ---------------------181. vii.

(9)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重心在於探究進步主義時期楊格夫人(Mrs. Ella Flagg Young, 1845-1918) 之教師角色觀點及其實踐經驗。本章則將本論文之研究緣起、前人研究成果回顧、 相關名詞釋義、研究目的與一手文獻、研究方法與步驟、研究範圍與限制、以及各 章內容架構等依序分為七節加以闡述。. 第一節 研究緣起 壹、 寫在研究前 下過雷雨的午后,山嵐漸升的那端,依舊清晰的畫面,載滿兩年的光景。無法 忘懷 2005 年 8 月至 2007 年 7 月那段約近七百個日子的時光,初任教職的緣分就落 在那梅香四溢的地方。 猶記得,我這個在台南縣一所偏遠山區國中的菜鳥老師。曾經戰戰兢兢地站在 講台前授課,雖早已記不得語無倫次過幾回,也不清楚煩人棘手的問題一再出現過 幾次,卻知道在臺灣現時的教育體制下,我似乎快趨向只是個「教書匠」 。社會課程 節數減少,一週僅剩三節,課程內容的有增無減,每每令人為趕不上課程進度而焦 慮不已。然而,誰能解憂?而誰又願意認真傾聽我們這基層教師的聲音? 那兩年,除教師身份之外,又兼任校內行政人員。位居此職,讓我成為上級主 管命令的傳聲筒,同時也成為校內導師抱怨的垃圾桶。在公文往返之間,深刻體會 上級命令的權威性之大, 「遵照辦理」的批閱方式,這樣的字眼雖令人不悅,卻無可 奈何,只好認清「加班」是早點下班唯一的路。而有誰會願意分擔這看來單調又瑣 碎的行政業務呢? 寒、暑假,原本應是教師規劃進修的時機,然而,那天,上級主管機關卻無預 警地下達研習時數的限定,並作為當年考績審核之參考1,因而打亂部份教師既定之 1. 參見《台南縣立中小學教師假期進修及課程準備實施要點》。依據該要點中第伍大點之規定,「台 1.

(10) 行程。而所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面對這樣事前毫無商議的規定,眼見許多教 師只好紛紛索取研習條,充作研習時數,以此了事,終而吹熄「研習」本該有的「進 修」之美意。如是,形成雙輸局面。試想,這是誰的問題?又如何可能讓基層教師 心服口服地面對上級政策呢? 於是,帶著這些經驗回到學術殿堂的我,總是希望能在哲思的啟發中,藉由心 境的提升,找到問題的出口,儘管只是暫時的答案也好。直到大約一年前,我認識 了文獻中的楊格夫人。雖然已是百年之前,但楊格夫人卻像極一位知己,清楚瞭解 基層教師的工作處境,無形中挑起我過去擔任教職的經驗與感受,親切之情油然而 生。遂而在其匠心獨具的教育理念中,開啟我(以下稱研究者)的研究之路。. 貳、 學術價值 除研究者本身的經驗使然之外,更誠如 Webb 和 McCarthy(1998: 239)所說, 「楊 格夫人曾於一次大戰前,在美國公立教育領域扮演極其重要且顯著的角色」。基於 此,若就學術研究層面而言,本研究則至少得歸納出以下三點學術價值,因而使得 研究動機與興趣倍增。. 一、厚實當代教育巨擘杜威(J. Dewey, 1859-1952)之理論學說的重要推手 杜威認為楊格夫人是當代最具有處理學校事務智慧的人。 --Dewey(1951: 29)2. 1895 年在教育職場已擁有三十年豐富資歷的楊格夫人3,雖已年屆五十高齡,但 仍有感於自身哲理學識的不足,冀能經由大學殿堂的洗禮,增進自己這方面的知識, 因而選擇帶職4方式,申請進入芝加哥大學修習教育學博士。此一同時,杜威正好擔. 2. 3 4. 南縣國中小及公立幼稚園教師,在假期進修方面……每學年寒假至少五小時,暑假至少十小時,進 修總時數不得低於十五小時」。此外,待「寒暑假結束,教務單位應實際核算教師進修研習時數, 並送考績會參考」。 珍‧杜威(Jane M. Dewey)(1951)曾根據其父親的筆記完成《杜威傳記》(biography of John Dewey) 的撰寫;本段文字則是引自此篇著作。 關於楊格夫人一生豐富的工作資歷詳述於本文第二章第二節。 此時正值楊格夫人擔任「助理教育局長」職務。此職原名為「assistant superintendent」 ,於 1898 年 更名為「district superintendent」(Donatelli, 1971: 113; Smith, 1979: 49) 。儘管如此,為顧及閱讀上 2.

(11) 任該校哲學、心理學、與教育學綜合學系的教授(Reim, 1940; 引自 Webb & McCarthy, 1996) 。就這樣,因緣際會地兩人開始有了第一次的接觸。不久,楊格夫人接受杜威 的指導,正式成為杜威的博士班學生。由是而言,杜威與楊格夫人的友誼關係主要 開始於 1895 年的芝加哥大學。 1900 年之後,兩人關係轉變為芝加哥大學的同事,尤其在「實驗學校」的經營 上互動密切 5 。對於相對較缺乏基層教學經驗的杜威而言,與楊格夫人將近十年 (1895-1904)的友誼,正好「增補本身實務經驗的不足」 ,並且對自身所珍視的「民 主」概念,更因有楊格夫人實務歷練的滋潤,少卻諸多空中閣樓式之譏,終能提升 「落實於學校、甚至擴大到生活中」的可能(Dewey, 1951: 29)。談起楊格夫人,杜 威曾這樣描述: 我[杜威]常常從她[楊格夫人]那兒得到教育靈感的啟發,而當初在「實驗學校」碰上經 營困難時,最主要也是仰賴於她和杜威太太的幫助才能化危機為轉機,為往後三、四 年的延續奠下重要基礎。因此,楊格夫人和杜威太太是經營「實驗學校」兩個最為重 要的靈魂人物。(引自 McManis, 1916: 120). 我在楊格夫人身上學到太多了,其中最主要的莫過於將抽象的哲學概念落實成實際經 驗。很多時候都是經由楊格夫人的提點後,才讓我更具體透徹地明瞭某個概念的實質 意義。……。我認為楊格夫人修習哲學課程的目的,主要是希望能在此尋得支持實務 工作的理論基礎。而我必須承認……從她那兒我學到所謂的「自由」以及「對自由的 尊重」,其意除是消極地去除外在的約制及保障意見表達的自由外,更涉及個人探詢 (inquiring)或反思(reflective)的過程,重要的則是賦予個人自主思考(thinking operation)的空間。(引自 McManis, 1916: 120-121). 然而,彼此的影響並非單方面的進行。聰穎的楊格夫人自小泰半依靠自學成長, 根據相關文獻的記載來看,楊格夫人接受正規教育前後不過五年,初任教職時亦年 僅十七,而至與杜威相識時,已擁有逾三十年的豐富資歷。縱使經驗的積累讓她無 形之中已保有一套行事的準則,但一生體現「活到老,學到老」的好學態度,為期. 5. 的一致性,本研究通篇仍以「助理教育局長」稱之。 據稱「實驗學校」(Laboratory School)一名乃是採楊格夫人之建議。她認為此名稱比原先的「大 學附屬小學」(University Elementary School)更能凸顯該校所蘊含的教育實驗意涵(Donatelli, 1971: 151)。而關於楊格夫人對實驗學校的影響,亦可見於今日芝加哥大學的學校網頁。2008 年 9 月 9 日,取自 http://www.lib.uchicago.edu/e/spcl/centcat/city/citych3_10.html 3.

(12) 使自身想法更加圓融,並強化行動的背後信念,挑高思想的層次與視野,誠如林秀 珍(2006:11)所認為,具有追深究底性質的教育哲學雖然不是萬靈丹, 「卻能提供 超越自省的力量,讓老師在匆忙的步履中保有清明的意識與靈動的空間」 。如是,儘 管已經年屆半百,楊格夫人仍選擇虛心求教於當時年僅三十六歲的年輕杜威。 對於楊格夫人這樣帶職進修的決定,其傳記中有這麼一段有趣的小插曲, McManis(1916: 102)提到: 為能順利修習杜威先生的課,我[楊格夫人]被通知必須先徵得他的簽名以示同意。我望 著樓梯的那一端,看見許多年輕的面孔,心想此地應是屬於這些具有充沛活力的年輕 人。正當我準備轉身離去時,一位認得我的年輕人疾步前來,要我上樓到杜威先生的辦 公室,並取得他的簽名。就這樣,我進入了芝加哥大學。. 在芝加哥大學就讀博士班的前後五年間,楊格夫人修習過邏輯學、倫理學、形 上學等課程(McManis, 1916: 102) 。而在進修的第一年,她亦曾修過杜威開設的「黑 格爾(G. W. F. Hegel, 1770-1831)思想」相關課程。因此,有關黑格爾哲學所強調內 在綜合理念的絕對精神,超脫無限者與有限者的二元對立(傅偉勳,2000)之觀點, 似乎深刻影響楊格夫人往後一生追求跳脫二元對立,以達於圓融和諧的處事態度 (Goddard, 2005)。 在杜威精闢的學術指導下,楊格夫人尤其透徹理解學習原理與「民主」意涵 (Tyack & Hansot, 1982: 197) ,因此,博士班畢業後幾年,不論是擔任師範學校校長 或是芝加哥教育局長,皆是讓她一展所學的機會。楊格夫人曾於其代表作,同時也 是博士論文《學校中的隔離現象》(Isolation in the School)裡提及諸多當時學校體 制的問題,尤其針對教師與行政當局的關係,提出深具意義的「教師委員會」 (teachers’ councils)構想,不久更將此想法付諸實際,而非僅止於空思冥想。由此 可見,強調理論與實務的結合,乃為楊格夫人畢生的行事風格;此不僅有別於學院 式的純粹理論學者,同時亦應是她向杜威虛心請益的結晶。. 4.

(13) 好學的楊格夫人,深令後人感佩。班上同學對她在芝加哥大學求學的表現,有 這樣的印象(McManis, 1916: 102-103): 我印象中她是個非常認真的學生,對於當時發生的任何事情皆十分留意,不僅很有自己 的想法,而且能夠清楚表達……。她好像很會處理事情,而且我知道她和杜威很熟,或 許正是因此,所以感覺上杜威總是給她很多的指引……。杜威甚至曾經因和她討論黑格 爾過於專心,而忘了我們的存在……。. 由此可見,杜威及楊格夫人對彼此的影響確實是雙向的;而其中的重要性並非 在於誰的影響較多,反之,卻因相互尊重與賞識的互動,形塑出這段難得的友誼。 在《杜威傳記》中,亦能見得杜威並不因在楊格夫人這名女士身上學習很多而感到 羞愧;又因杜威本身的教育學理堪稱二十世紀之顯學,實務經驗豐富的楊格夫人則 猶如是隻推動杜威思想搖籃之無形的手(Lagemann, 1996: 174)。職是之故,研究者 以為若從形成背景來看,對楊格夫人的認識應有助於整全洞悉杜威哲思之實質內 涵。再者,同為身處美國進步主義時期的杜威與楊格夫人,亦曾為師生關係的兩人, 後者在其教育論著中呈露的觀點,是否可能某種程度地反映著杜威教育學說的影子 呢?此問題亦是十分令人好奇6。. 二、他山之石,為臺灣教育界提供新的思考靈感 自 1990 年代以降,臺灣教育改革政策如火如荼地展開,相關的研究報告也陸續 出爐。研究者雖不意在此評論教改之成與敗,卻十分留意此一政策下,關於基層教 師角色的議題。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出版《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 第 28 頁明確指出「提升教師的專業自主」乃為未來臺灣教育改革的一大目標,可見 除學生外,教師亦是教育改革的主體。1995 年《教師法》通過,彰顯公教分途,教 師專業地位獲得確立(蓋浙生,1999) 。該法案第八、九章敘明「教師組織、申訴與 訴訟」之相關規定,教師權益與權力受到合法保障,可謂為教師專業權提升之具體 例證。對此,林淑芬(2002)即曾以「國民小學教師權力之研究—教師法公布前後. 6. 更多關於杜威與楊格夫人之相互影響性的討論,可見於本文第二章第三節。 5.

(14) 之演變」為題進行探討,其主要係以「文件分析」方法並聚焦於《教師法》公布之 後的情況加以論析。此篇研究雖亦旁及 1995 年之後的相關法規,然而,卻因相對缺 乏「比較」觀點的陳述,未能見得此一彰顯或確認教師專業地位的法令公布前後, 教師權力之變與常的情形。儘管如此,其在結論關於「教師權力的改變對學校行政 的影響」中提及「增加教師學校層面的權力,教師參與學校計畫、決策更周延,並 有助於凝聚共識,……,但教師與行政也容易產生衝突對立……」 。確實,國外學者 Meyer 和 Rowan 等人曾於 1980 年代提出「雙重系統」形容學校組織特性,使團體中 產生官僚(行政者)與專家(教師)兩大集團。前者行事以法規為主,重視上對下 絕對權力;後者希望能夠自治,認為自己有能力決定份內業務(秦夢群,1997:85-87) 。 如是,由於考量重心的不同,期許專業自主的基層教師與以科層權威自命的行政人 員之間的對立情形,雖常因各校而有程度上的差異,然衝突的存在卻是不爭的事實7。 針對此類衝突,卯靜儒(1990)曾為文探討「學校科層化與教師專業自主與專 業自棄的關係」,其研究結果指出「教師專業自棄行為,受學校科層化中之標準化、 正式化層面及教師專業自主之交互影響」 。這樣的結論說明科層化與專業化雖不必然 具有衝突,但兩者實有其相關性。而 Corwin(1965)的研究則發現學校中的衝突, 有半數導源於專家與官僚集團的對立,主要係因教師對「專業」一詞的定義有別於 行政人員,因而若學校教師專業化程度越高,衝突的次數相對會增加(引自高義展, 1998) 。此外,過去國內針對「教師專業自主」與「學校行政體制」間之互動情形的 相關探討甚多(卯靜儒,1990;柯嘉興,2004;高義展,1998;陳仁聲,2004;彭 富源,1998;湯瑞雪,2001;虞志長,1997) ,由此一議題的熱門程度,或可知其在 今日的教育現場裡是一相當棘手的問題。 承上,近十年來, 「教師專業自主意識」雖已普遍提升,然而,對於何謂「專業 自主」之定義未明,仍是言人人殊,莫衷一是。同時,國內相關研究亦大多僅停留. 7. 在研究者過去兼任行政職務的兩年經驗中,雖然與校內導師不曾有過任何嚴重的衝突,但隱約曉 得,在配合相關職務的執行上,如協助填報學生相關資料等類,導師常有微言,而亦有部份教師總 因課表的不如他意,隨即與相關職員起口角;這些主要導因於未能相互體諒與理解而起的衝突,雖 經常是瑣碎小事,卻是確實存在。 6.

(15) 在現象背後因素的探討與闡述,有關問題的解決之道則多半流於大原則的泛泛之 論,如重視溝通協調的機制、尊重各自的專業等,相對缺乏較為具體性的建議。因 此,研究者思考是否可能跳脫臺灣現存環境的框架,以外國例子充作他山之石,提 供國人更多行政實務上的參照,並且活絡決策者的思考呢? 黎萬紅與盧乃桂(2002)在《權力下放與教師的專業自主-港台兩地教育改革的 經驗與思考》一文曾以專節「權力下放政策下的教師脆弱性」談論教改政策下,身 處二十一世紀的臺灣基層教師在家長、學校,乃至行政當局多重的拉力下,其脆弱 性與易受攻擊性與日遽增。探究其因,黎萬紅與盧乃桂認為一切都是因為在教育政 策的決策過程中,基層教師僅是扮演遵奉執行的角色,未能擁有法定代表議席所致。 反觀生活於距今約百年之前的楊格夫人,前後投入教育事業超過五十年,期間 歷經基層學校教師和校長、大學教授,乃至教育行政官員等角色,畢生尤其關心與 同情基層教師的辛勞與弱勢。她曾經為了爭取教師權益而不惜大膽與獨斷的教育當 局對抗,尤其是在擔任教育局長(1909-1915)的那些日子,基於對教師意見與其專 業性的重視和擁護,所以有實施「教師委員會」的構想。姑且不論成效為何,至少 這是一項曾經落實而非憑空而來的想法,不僅值得探究,更因此期待能對臺灣教育 現況發揮他山之石的效果。如是,一方面可以見得百年前的美國教育園地,嚴重存 在行政官員與基層教師之間的隔閡與衝突問題;另一方面,雖然和教育委員之間的 拉扯,埋下後來楊格夫人辭去局長職務的種子,卻正是因此股義氣凜然的女性風範, 譜出美國教育史上一段不凡的佳話。 此外,楊格夫人提出諸多如「參與管理」、「教師增權益能」、「家長參與」等觀 點,頗具真知灼見;其中許多主題竟是百年之後的臺灣教育界仍然大力研商的重點, 若合符節之處誠可引茲以為參酌。而或許楊格夫人的想法不是最為完美,但一方面 在其個人豐富經驗積累後所產出的觀點,至少能夠大力提升其可行性;另一方面, 教育靈感的汲取說不定也就會展現於文獻的浸淫之中,進而內化為研究者個人的省 思,此則更屬難能可貴。. 7.

(16) 三、拋磚引玉,為臺灣學術文獻添上一筆 承接第一點而言,學術思想總是因有傳承與比較,藉由相互觀照而能擦出更加 璀璨的火花,所以,孔子因弟子三千而偉大,蘇格拉底則因柏拉圖的增補而不朽。 然而,與此相對,楊格夫人和杜威的師生關係亦曾是那麼密切,如今,杜威老早已 是家喻戶曉的教育學大師,而楊格夫人卻相對在臺灣學術界,無論是教育行政學抑 或是教育哲史領域皆嚴重缺席8,著實令人深感遺憾和惋惜。 這樣的情形即便是在美國似乎也未見有太多的不同。今日美國芝加哥市的公立 學校教師,大多不曉得楊格夫人對當地學校曾有過的貢獻(Goddard, 2005: 344) ,而 市區內除有間紀念楊格夫人的小學 9 以外,其餘對她的紀念卻少之又少(Webb & McCarthy, 1996)。然而,根據研究者的個人經驗,即便是小時就讀「楊格小學」者 也不必然對楊格夫人有太多的認識:2008 年的夏天,研究者因為蒐集文獻的關係, 因緣際會下認識了一名曾於 1960 年代就讀「楊格小學」的現任美國某大學教授,原 本滿心期待地想向她請教關於楊格夫人的故事,但她卻是這樣回答(黃綉萍,個人 通訊,2008 年 8 月 29 日): 雖然她[楊格夫人]感覺上是一位很有名的女性,但在小學時期,學校課程內容卻幾乎不 曾提及……。因此,很遺憾地,我對楊格夫人認識不多。. 2008 年 10 月 26 日(恰逢研究者撰寫論文期間) ,楊格夫人正好逝世九十週年。 由於深怕時間將徹底沖淡時人對她的記憶,畢竟誠如 Winship(1917)10認為楊格夫 人是美國教育領域一位重要的人物,因此,Goddard(2005: 345)期待在其博士論文 正式付梓之後,「能夠藉此吸引對教育工作具有洞見與興趣的人」,以喚醒社會對楊 格夫人的注意。同樣地,在學術邁向國際化的今日,本研究者則是期盼能以一己之. 8. 9. 10. 研究者曾試圖從臺灣現存文獻裡尋找楊格夫人的身影,結果發現除在由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於 1992 年出版的教育經典譯叢 5《我們如何思維》的原著序言曾提「在經營管理學校中…特別應當提 到 E. F. 楊夫人,那時,她是我的大學的同事;現在,她是芝加哥地方教育官員…」,以及李園會 (1977:211-212)曾以大約一頁篇幅談及「楊格夫人」以外,其餘尚無相關發現。 此所學校全名為「Ella Flagg Young Elementary School」 ,本文將之譯作「楊格小學」 。關於該校的更 多資訊,可以參見學校網頁(http://www.umsl.edu/~sauterv/EFY/ellaflaggyoung.html) 曾任《教育期刊》(Journal of Education)編輯的 A. E. Winship,同時也是楊格夫人生前的一位老 朋友(Smith, 1979: 161)。 8.

(17) 力為臺灣學術文獻彌補此一缺漏;亦希冀在拋磚引玉之下,能吸引有興趣之學人, 共同齊為發掘楊格夫人的故事與耕織其教育思想而繼續努力。. 四、小結 質言之,研究者從自身教職經驗與本研究潛存之學術價值談研究緣起,進而歸 結出以下研究價值: (一)杜威的教育思想因為楊格夫人豐富工作資歷的潤飾而整全,楊格夫人則因有 杜威哲學觀點與語彙的指導,而淬練出從經驗累積出來的獨特見解。兩人近 十年的交往情誼因理論與實務的互補而深厚,加上杜威自承在楊格夫人身上 學習很多(Lagemann, 1996)。於是,堪稱是杜威思想重要推手的楊格夫人, 關於其生平史事確實具有進一步研究之重要價值。 (二)在臺灣現今「教師專業自主」意識提升的同時,口號標語的色彩似乎大過於 具體政策之作為。而約百年以前的美國芝加哥地區,亦曾有過一段基層教師 尋求增權益能的史事,楊格夫人即為領導者之一。因此,希冀藉由楊格夫人 的主張,雖不宜全盤移植,但或許能發揮他山之石之效,帶給臺灣教育一些 新的思考面向。 (三)國內在教育哲史領域中,關於「美國進步主義教育運動」的文獻雖然豐富, 但對楊格夫人的紀錄卻付之闕如。即便是在教育行政或比較教育相關叢書 中,對於「美國教育行政體制」的介紹亦常對過往歷史略而不談。於是,楊 格夫人在學術界的聲譽,便因處於領域模糊地帶而遭致嚴重忽略。是以,為 能補充臺灣學術新血,本研究亦應有其研究價值。 (四)楊格夫人身處一次大戰前美國女權意識高漲的年代,她曾為護衛教師權益的 理想與當時男權當道的芝加哥教育當局對抗,並在擔任教育局長任內實行諸 多教育改革措施。因此,藉由文獻的研讀過程,終日浸淫、潛移默化之下, 對楊格夫人在教育事業的投入與奉獻,或能收見賢思齊之心,無形之中亦形 塑一種情意層面的研究價值。 9.

(18) 第二節 前人研究成果回顧 誠如前述,由於國內學術研究對「楊格夫人」的注意光芒未露,因此,不論是 全國博碩士論文、學術期刊或專書等,研究者尚未發現任何相關文獻。然在美國近 年來以「楊格夫人」為探究主題的專書或期刊,則陸續出版與發表,且在博碩士論 文方面,亦有多篇提及楊格夫人,其中更有兩篇直接以她作為探討的焦點。基於此, 本節試將「學位論文」 、 「學術期刊」 、及「專書著作」等類文獻之搜尋結果及其探討 內容,分從「前人研究形式分類」及「前人研究回顧」兩方面說明。. 壹、前人研究形式分類 首先,在「學位論文」類方面,研究者利用 ProQuest 系統,鍵入「Ella Flagg Young」 為關鍵字進行檢索11。搜尋結果經研究者檢視之後,共發現有七筆相關的文獻,其中 兩筆直接以楊格夫人為研究主體,亦即論文題目出現「Ella Flagg Young」等字眼, 分別為 Donatelli(1971)及 Goddard(2005);其餘幾筆則是在行文之間述及,或為 單章、或為單節、或者僅是數行。 其次,在「學術期刊」類方面,就研究者搜錄到的期刊文獻而言,或從楊格夫 人之生平故事著眼,探究其在美國史上的特殊地位;或從單一教育議題著手,探究 楊格夫人對該議題的觀點。總括來說,綜合這些文章,不難剖析楊格夫人在美國教 育史上承載著革新思想(民主、女權觀念)與實踐先鋒的形象;又因和杜威曾有過 一段情誼,此亦常成為期刊論文探究的焦點內容之一。 復次,在「專書著作」類方面,目前搜錄有五本/篇相關文獻,雖依其編纂形式 將可細分為「專書」及「書籍中的單篇」兩類,但觀其內容,亦大體不出「對楊格 夫人生平事蹟的介紹」範疇。此外,研究者搜錄的參考文獻,尚有國外教育研究研 討會之會議論文等類。. 11. 研究者於 2008 年 8 月 27 日檢索。 10.

(19) 貳、前人研究回顧 現擬將以上諸類文獻進行綜合性回顧與討論12,而後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 尋找出本研究的定位。 綜觀前人研究之探究主題,可將之歸納為「以楊格夫人為主體:從生平與思想 談其對美國教育的影響和貢獻」、「以單一教育議題為重心:談楊格夫人的主張與作 為」 、及「醉翁之意不在酒:以楊格夫人為例開顯現代意義」等三類。而有關各筆文 獻在上述三類主題中所呈現的概要內容,依次分析如后。. 一、以楊格夫人為主體:從生平與思想談其對美國教育的影響和貢獻 從現存文獻看來,多篇內容係聚焦於楊格夫人本身,著重從生平事蹟談其在美 國教育史上的地位,以及從一手著作中探究其獨到的教育觀點,以發後人之深省。 這類文獻計有 Beirnard(2004)、Bennett(1915) 、Blount(2002) 、Donatelli(1971)、 Goddard(2005)、Smith(1977)、Smith(1979)、Smith(1994)、Webb & McCarthy (1996) 、Webb & McCarthy(1998)等篇。13茲依出版年份將內容摘要及研究者之評 論,分述於下。 (一)Bennett(1915)在〝Ella Flagg Young〞一文中對楊格夫人的描述,主要是 從她正式參選芝加哥教育局長後談起;文中紀錄有精彩的參選過程,以及上任後在 課程、學生、及教師權益方面的改革措施,其餘生平則不詳。其中,特別之處是作 者於文中透露自己曾於楊格夫人當選教育局長後,奉命至芝加哥市採訪她,親眼見 過楊格夫人是一名「頭髮灰白、個頭嬌小、身著深色套裝」 ,但行動卻仍十分靈活的 女性,尤其讓人不察她已年屆六十四歲高齡。 因此,這篇文章所異於其他文獻之處,主要在於它是時人對楊格夫人的評述, 並提供有對她的第一印象,而其重要價值同時顯現於此。. 12. 13. 研究者依據 Rudestam 和 Newton(1992: 51-53; 引自朱浤源,1999:106-107)建議的簡易文獻評論 架構,其主張以「相關性」將文獻區分為背景文獻、相關文獻、及最相關文獻三種。而本文此部份 的討論則主要聚焦於與本研究相關及最相關之文獻進行回顧。 本部份僅簡單列出各筆文獻之作者、出版年份、書名或篇名等,其餘資料請詳見文後之參考文獻。 11.

(20) (二)Donatelli(1971)的 The Contributions of Ella Flagg Young to the Education Enterprise 博士論文主要採用傳記研究的取徑,針對楊格夫人生命歷程中的重要事件 進行長期研究,故較屬「生命史」研究類型。其次,在章節架構方面,本文共分十 章,相對側重於描繪自 1887 年起,楊格夫人開始擔任助理教育局長之後的生活事件, 篇幅佔有五分之三強之多。在書寫方式上,作者採用夾敘夾議的方法,在感覺極像 是個人歷史故事的閱讀中,又不忘於編年方式的陳述裡,強調楊格夫人對芝加哥教 育之貢獻。在時代脈絡方面,本文第二章即以「歷史背景(1865-1914)」為題進行鋪 陳,綜觀內容則發現除當時代的教育問題以外,探討焦點雖觸及因都市化程度過高 所導致的諸多社會問題,如政治腐敗、移民暴增、乃至生活品質下降等問題,但多 數篇幅係集中於「勞資衝突」(如罷工事件)的撰寫,其餘問題則略而未詳。此外, 雖然作者曾言,勾勒社會問題, 「將有助於瞭解她[楊格夫人]的教育觀點」 ,但若與往 後章節核對,作者似乎僅將這一層「瞭解」的功夫留予讀者,在文中未曾深入討論。 進一步來說,由於思想的形塑難免深受時代價值氛圍的影響,因此,若能與歷 史背景相互觀照,相信將能更加整全知悉楊格夫人之教育觀點的形成淵源。然而, 在這篇以「楊格夫人對芝加哥教育的貢獻」為題的學位論文中,對事件的流水式記 述,多過於事件背後意義的探討,因此「歷史背景(1865-1914)」一章形同獨立成篇, 往後章節多未能與之相互扣連。易言之,雖然作者已初步點明楊格夫人的生長年代, 適逢美國工業成長大幅興盛之際,芝加哥城亦隨之蓬勃發展,卻疏於從當代工業社 會可能衍生的問題思考楊格夫人的思想與作為,以致讀者未能確切明瞭楊格夫人行 為背後的動機和淵源。此外,在格式上,或許係因本篇論文成書年代較早,其文字 編排與引註格式14皆顯得不夠精緻和精確。 (三)Smith(1977)的〝Progressive School Administration: Ella Flagg Young and the Chicago Schools, 1909-1915〞一文係為一篇研討會論文。從 Smith (1977, 1979, 1994) 之相關著作大抵觀之,其多以楊格夫人之生平故事為撰寫重點,並且認為關於楊格 夫人的研究,實可作為探究二十世紀初期,進步主義教育史與職業教育史的一部份。 14. 主要以 APA 格式為標準而言。 12.

(21) 就本文架構而言,共分有六大部份:第一部份概述楊格夫人的原生家庭與其成 為教師的過程;第二部份討論 1899 年至 1904 年之間,在經營實驗學校的過程中, 楊格夫人和杜威的夥伴關係;第三至五部份重於談論楊格夫人一躍而為教育局長的 背景,並從大量文獻(如報紙資源、出版或未出版的檔案)中,耙梳出楊格夫人的 教育局長圖像,連帶探討其相關成就;最後一部份則概述楊格夫人辭去教育局長後 至辭世前的幾年生活。. (四)Smith(1979)的 Ella Flagg Young: Portrait of a Leadership 一書係是除 J. T. McManis 於 1916 年所著之「楊格夫人傳記」以外,另一本記錄楊格夫人生平事蹟甚 為翔實的專著。 本書以時間作為鋪陳的主軸,從楊格夫人孩提時期的家庭背景談起,詳細記錄 其在教育工作上的多次輾轉,以及雖歷經不少波折,卻一路受到愛戴與拔擢、扶搖 直上,最終登上名聞全國的舞台,以女性身份同時擔任芝加哥教育局長與全國教育 協會(National Education Association, NEA)主席,成為寫下美國教育史上眾多第一 次的女性教育家。直至 1910 年代,隨著保守份子與楊格夫人之間緊張關係的惡化與 雙方對立氣息的白熱化,在衝突聲浪中,楊格夫人自行選擇劃下句點,辭去教育局 長一職,同時結束逾五十年的教育工作生涯。 雖然這本著作讀來感覺像是楊格夫人的故事集,但在研究者蒐集文獻的過程 中,發現該本書主要係從該作者的博士論文15改編而成,加上一、二手資料的並用和 善用,故應有其一定的學術價值。再者,全書以 230 頁的篇幅記錄楊格夫人的一生, 難免多處流於事件的簡單記述,較乏深層意義的探討。儘管如此,它卻能與成書於 1916 年的「楊格夫人傳記」互為增補,至少其文字流暢度與易讀性皆較高。又因其 撰寫年代貫穿楊格夫人的一生,因此,研究者深以為,將其視作楊格夫人的「準傳 記」應不為過。16. 15. 16. 係指 Smith, J. K. (1976). Ella Flagg Young: Portrait of a Leadership. Ph.D. dissertation, Iowa State University. 一如正文所述之寫作風格,Smith(1994)亦以時間為主軸,鋪陳楊格夫人的一生:從孩提時期、 求學階段、乃至踏入職場、終於大戰時期,尤其著墨於擔任教育局長期間所提出的主張,以及曾面 13.

(22) (五)Webb & McCarthy(1996)的〝Ella Flagg Young: Tribute To a Pioneer Leader in Education〞一文除簡略描述楊格夫人的生平事蹟之外,尚著重從其位居「芝加哥 師範學校校長」一職,談論楊格夫人如何透過師資培育課程的改變,冀以提升未來 教師之素質。此外,則特別強調楊格夫人如何以女性身份名垂青史,以及其如何為 美國社會留下別具劃時代之歷史意義。 是以,本文側寫面向主要符應於時代氛圍(即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之女權 運動) ,除強調楊格夫人濃厚的女權意識外,更重要的則是顯露楊格夫人深具革新觀 念,因而名之為「教育領導先鋒」 ,視之為進步主義改革運動的代表人物之一,足可 見楊格夫人在美國教育史上的重要地位。. (六)Webb & McCarthy (1998)的〝Ella Flagg Young: Pioneer of Democratic School Administration〞一文與上一篇內容雖重複之處頗多,但書寫重心卻不盡相同。兩文 除同樣簡略描述楊格夫人的生平之外,此篇探討面向相對側重於她的教育觀點,尤 其聚焦於「民主化的學校經營理念」 。文中據以論證的文獻相當多元,除楊格夫人的 論著以外,更含有當時的報章雜誌與新聞媒體報導,以及教育局例行會議紀錄等; 全文共分有五小節,各部份內容概要如下。 第一小節「早期生涯」 ,以短短約一頁半的篇幅概略出楊格夫人從出生到從事教 職,以至擔任助理教育局長的輾轉歷程。第二小節「民主化的學校經營模式」 ,談論 楊格夫人擔任助理教育局長期間的學校經營理念,尤其反對過度嚴密的監督。反之, 十分強調應賦予基層教師參與學校決策的機會,以及提高對教師的信任感,從而提 出「教師委員會」的構想。第三小節「與杜威的關係」則描述 1895-1904 年間,楊格 夫人與杜威在芝加哥大學史上共創出的一段包含學術上和實驗學校經營上的夥伴關 係。第四小節「芝加哥教育局長」係為全文之重心所在,論述楊格夫人何以反對一 味借用當時工商業界所崇尚的效率迷思,作為學校經營的楷模。她從課程改革(如 反對當時主張採行雙軌制的「庫利法案」)、教育局各組織執掌的調整(如給予助理. 臨的困境,近似於精簡版的傳記;最末段則是作者對楊格夫人的評價,她說道「楊格夫人是典型的 進步主義份子,一生展現樂於改革、好學不倦、民主人道的風範」(Smith, 1994: 562)。 14.

(23) 教育局長更高的工作自主權,並防止他們過度干涉教師的教學自由)等方面著手, 形同今日所謂「權力下放」之說。然而,卻不免因此招致當時既得利益之多數男性 教育委員們的反對,幾經波折,雙方衝突終於導致楊格夫人的辭職。第五節「最後 的篇章」 ,除綜述楊格夫人退休後的晚年生活外,作者最末更對這位女性教育家的一 生作出簡短的評論。他們說「無疑的,她是一次大戰之前,美國公共教育領域裡一 位極重要的人物……。她曾致力提高教師的專業地位,強調共享的決策權,並且鼓 勵行政官員應具有反省實踐的能力……」。很多觀點猶是今日有待努力的目標。 綜合而言,本文主要從領導層面談論楊格夫人匠心獨具之民主理念,而在作者 的評語中,亦可知楊格夫人對組織經營實具遠見,值得後人學習。. (七)Blount(2002)的〝Ella Flagg Young and the Chicago Schools〞主要分從「生 平經歷」、「教育信念與成就」、「領導能力與歷史地位」等三節,以為行文之架構。 前後雖僅有十餘頁的篇幅,作者卻已在重點式的筆觸之間,簡單卻清晰地為讀者勾 勒出楊格夫人的形象。因此,若綜合寫作內容、體例、以及行文之間的用字遣詞等 來看,研究者認為此文當可作為初學者認識楊格夫人的入門文章。. (八)Beirnard(2004)〝Ella Flagg Young: Changing the System from Within〞一 文的重心主要置於楊格夫人對「民主」的想法與追求;作者稱楊格夫人因「畢生致 力於『民主』的達成,終而使領導生涯多采多姿」。全文雖僅短短一頁,卻開宗明 義指出楊格夫人是「女權運動及進步主義教育的領導先鋒之一,儘管屢逢障礙,卻 仍一心一意完成自己的目標」。由此凸顯楊格夫人為達理想而擇善固執的人格特質。 此外,對於楊格夫人與杜威在芝加哥大學的關係,及其擔任教育局長期間如何 與多數男性教育委員產生歧見的生涯片段亦有著墨。最末,作者更以「國家英雄」 悼念這位卒於一次大戰期間的傑出女性。 (九)Goddard(2005)的 Ella Flagg Young’s Intellectual Legacy: Theory and Practice in Chicago’s Schools, 1862-1917 博士論文亦分有十章之多,其探討重點主要聚焦於楊 格夫人生前所出版或發表過的演講稿、期刊文章、著作,以及在擔任教育官員期間 15.

(24) 呈現給市議會的年度報告等,從此等文獻中分析與探究楊格夫人的教育觀點和行 為。相對而言,作者雖在附錄逐年(1845-1918)鉅細靡遺地列出楊格夫人的生平事 蹟,但在正文中大致僅是點到為止,未見有太多著墨。 再者,若姑且從歷史研究的角度觀察,研究的必備功夫與可貴之處,莫過於「一 手史料」的取得與引用,而在 Goddard(2005)這篇學位論文中,即收錄有十分豐富 的一手文獻。作者透過對艱澀難懂的早期文獻,進行系統性的詮釋,並以現代語言 重新呈現,讓今人能夠理解楊格夫人的思想主張,著實有其重要貢獻。但另一方面, 由於論述之間,多處未能適時點出思想形成的淵源,亦即純就思想的本質加以探討, 疏於注意其與時代價值觀或意識型態之間的擺盪,形成知其然卻不知其所以然之 憾,終而無法凸顯思想可能隱含的辯證性色彩。再者,此論文對於楊格夫人教育觀 點的討論,亦僅止於理念上的澄清,尚未系統且深入探究落實的情況。有鑑於此, 研究者相信上述不足的部份將是後續研究可予以著力之處。. 除前述九篇/本直接以「楊格夫人」為研究主體之文獻外,尚有三篇學位論文係 以「女性主義」作為探討的面向,並於闡述過程列舉「楊格夫人」為例說明;這些 作者大多從楊格夫人外顯化之作為,進一步分析深植其心的革新思想,並據此將楊 格夫人置於女性改革者之位。此三篇論文分別為 Ruegamer(1982)的 The paradise of exceptional women : Chicago women reforms, 1863 – 1893、McCormack(1988)的 The female grade school teacher and equal rights for women: An alternative view on the meaning of education and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American school、及 O'Donnell(2001) 的 Women in the superintendency: A research synthesis and biographical case study。 首先,Ruegamer(1982)的研究主要從政治層面切入,其著眼於婦女改革團體 的發展歷程。此論文舉述在 1863-1893 的三十年間,因成就而享譽全國,甚至名聞國 際的十三名芝加哥婦女,其中之一即為楊格夫人。作者透過相關事蹟的探討,用以 凸顯楊格夫人提倡女權的觀點,其撰寫體例近似集體傳記。 其次,McCormack(1988)先透過相關文獻的分析,據以指出早期美國婦女無 16.

(25) 法成功獲得教育領導地位,實導因於兩點:1.早期男女地位不平等,以致婦女在教育 領域無法獲致平等的權利;2.受於傳統意識型態的束縛,缺乏社會民主概念等。而後 分別於第二至四章提出在十九、二十世紀交替之際,美國三名深具革新思想的女性, 依序為瑪格麗特‧哈利(Margaret Haley, 1861-1939)、珍‧亞當斯、以及楊格夫人。 其中,關於楊格夫人的論述,作者除簡略提及夫人的生平外,主要重點在於透過一 手著作的研讀,揭櫫楊格夫人所主張的教學方法、師資培育方法、及其領導風格等; 此近似是簡化版的楊格夫人教育小傳。 復次,O'Donnell(2001)的研究則是先蒐集過去三十年裡有關女性領導,尤其 是教育領導方面的相關研究,並從研究結論的探討中耙梳與定義出女性領導的特 徵、經驗、及能促其獲致該地位的有利條件(如歷史、社會、政治經濟等環境) 。繼 之,作者採歷史傳記個案研究法,針對 1950 年代以前,包含楊格夫人在內的五位女 性教育領導者17進行深度研究,最末則是冀能透過綜合探究的歷程達到「概念化」的 目的。而由於此研究係聚焦於「領導地位」的探討,因此,作者將論述重點置於楊 格夫人在擔任教育行政官員(如助理教育局長、教育局長) 、NEA 主席、以及芝加哥 師範學校校長等領導職務上,其餘生平則相對略而未談。其研究結論如下:1.女性教 育領導者之特質:包含善於溝通,面對政治障礙時表現出機智、韌性,強調工作倫 理,展現一種合作式的領導風格等;2.早期家庭經驗有助於形塑女性教育領導者的負 責態度;3.整體環境(歷史、社會、政治、經濟等)有利於女性擔任教育領導者時, 其領導地位亦較容易維持。此一結論同時為讀者勾勒楊格夫人位居領導地位及其風 格之初步印象。. 二、以單一教育議題為重心:談楊格夫人的主張與作為 除以楊格夫人為研究主體外,尚有部份文獻係直接以單一教育議題為主體,並 根據楊格夫人對該教育議題的主張或作為,闡釋其歷史性影響。大體而言,這些文 獻主要皆以指出楊格夫人之「教育改革先驅」地位為目的。此類文獻計有 Bibbs. 17. 分別為 Ella Flagg Young、Mildred Doyle、Annie Webb Blanton、Julia Richman、Helen Ira Jarrell。 17.

(26) (2002) 、Jensen(2007a, 2007b) 、Lagemann (1996)等篇。茲依其議題內容,再細 分為「教師角色」、「課程革新」兩類,分述如後。 (一)教師角色: Lagemann(1996)的〝Experimenting with Education: John Dewey and Ella Flagg Young at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一文聚焦於探究杜威與楊格夫人之教育主張的相 互影響性。其中,關於過往杜威何以總被誤視為「絕對的」兒童中心哲學家,本文 作者認為主要乃因在杜威留存後世的、包含《民主與教育》(Democracy and Education)在內的教育鉅著中,對於「教師」一角的探討,似乎總是受到忽略。然 而,作者卻亦提醒讀者,若能深入閱讀杜威的著作,其實將會發現「杜威相信兒童 若沒有教師的引導,無法將生活經驗與學校經驗作一有效且適當的連結」。基於此, 在杜威的思想中,「教師」在教育過程實際佔有一不可獲缺的重要地位;加上楊格 夫人相當知悉基層教師的工作處境,且畢生爭取教師權益不遺餘力。因此,本文主 旨即在探究杜威於芝加哥大學任教期間(1894-1904),如何受到楊格夫人的影響, 增進本身有關「基層教師」和「基層教學」方面的瞭解,從而形塑其「民主與教育」 的想法。 根據 Lagemann(1996)的研究發現,實務經驗豐富的楊格夫人,主要從行政角 度,透視教育場域中權力不平等的問題,尤其是基層教師在教學現場所受的壓迫與 宰制,以此讓杜威看見「解放教師」在推動民主社會過程的重要性。 本文作者運用四兩撥千金的寫作手法,以多數讀者對杜威的誤解,順勢凸顯楊 格夫人的獨特性。因此,或可將本文視作對楊格夫人教育觀點的剖析與探討,尤其 著墨於日益茁壯的科層體制與迷思,觀其如何可能對基層教師產生負面影響,並據 以認為楊格夫人乃為一「教師權益擁護者」。 (二)課程革新: 1.Bibbs(2002)的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Life Adjustment Education and its implementation in the Chicago Public Secondary Schools per national and state patterns, 18.

(27) 1945-1955 論文旨於探究「芝加哥公立中學『生活適應教育』歷史發展及其落實」。 在此篇博士論文的第四章,作者回顧過去包含楊格夫人在內的三位芝加哥教育 局長之教育革新措施,並以此概略勾勒這些措施對早期芝加哥公立學校教育產生的 具體性影響。在有關楊格夫人的部份,Bibbs(2002)指出,著重學校生活應與社會 生活結合的楊格夫人,藉助教育局長之位,得以落實心中諸多的進步理念。而儘管 許多措施後來流於人去政息,卻仍難以掩飾楊格夫人之教育實踐者形象。 2.Jensen(2007a)的〝Using Science to Argue for Sexual Education in US. Public Schools: Dr. Ella Flagg Young and the 1913“Chicago Experiment"〞一文則談論楊格 夫人對「性教育」18的看法、如何落實、以及落實過程所遭遇困難等。對此,Jensen (2007a)指出,楊格夫人將科學觀念導入性教育課程,雖不免遭逢當時保守人士的 反對,卻使得 1913 年秋第一批受過性教育課程的中學畢業生,「對於生殖器及性病 等生物學知識懂得比其長輩還要多」 。因此作者認為,楊格夫人乃為「進步主義時期, 第一位在美國公立學校開設性教育課程的人」。19. 三、醉翁之意不在酒:以楊格夫人為例開顯現代意義 除前述兩類主題外,尚有以借楊格夫人在歷史上之開創性地位,言「男尊女卑」 之不當;亦有從楊格夫人之教育觀點,指明今日教育當可深思之處,細部討論如下。 (一)Hubbard(1942)以較為俏皮的筆調,在〝Ella Flagg Young〞一文中強調楊 格夫人足以媲美於男性的能力與成就,直稱「楊格夫人的智慧是超卓的,她的目的 是高尚的,而她的人格更是無可挑剔的」(Hubbard, 1942: 447) 。因此,本文作者藉 由楊格夫人之例,呼籲男性應對女性能力的重視,以反思兩性平等的社會意義;作 18. 19. 此係直接譯自「sexual education」。但若綜合依據前後文脈絡和其他相關文獻加以判斷,楊格夫人 時代的「sexual education」應相當於今日的「健康教育」,亦即其內涵除性教育外,尚應包含生理 衛生教育等。 本文作者的博士論文即直接以《進步主義時期美國「性教育」的誕生》(The birth of public sexual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Women, rhetoric, and the Progressive Era)為題,進行全面性的探討。 在其論文的第三章「母親沒告訴我的事情」(For While My Mother Knows A Lot, She Won’t Tell Me A Thing)中,作者於副標題亦同樣直稱楊格夫人是「美國公立學校體系中第一位支持『性教育』 課程的人」(Jensen, 2007b)。 19.

(28) 者認為若僅因性別因素,同工卻不同酬,無疑是一種「野蠻的政策」 ;而若因此進而 剝奪女性從事高階職務的權利,則更是「短視近利」的作法(Hubbard, 1942: 448)。 另一方面,倘若依據此文的創作年代而言,研究者以為這應是早期思想與訴求 的反映。誠然如此,卻亦能視得楊格夫人在精神層面所留予後人的無形資產。 (二)Goddard(2004)的〝To train the minds of the children: A consideration of the contemporary applicability of ideas about the role of teacher and preparation for it advocated by Ella Flagg Young and John Dewey in turn-of-the-century Chicago〞一文係 為一篇研討會論文。如前曾述,Goddard(2004)同樣於文中表示,楊格夫人相當反 對一味崇尚工廠組織模式的學校經營方式,並且認為生存於此一模式下的教師,沒 有自由可言,又何以能夠培育出心智靈活的孩子呢?十分有趣的是,Goddard(2004) 認為楊格夫人對當時教育生態的洞察與主張,甚具今日多元文化意識與平等受教之 意涵,而其對於「學校組織」與「教師角色」的理念,更是值得今人反覆思考與咀 嚼,期能從中得出益於當前教育的新啟示。. 四、小結 綜觀前人研究,大致可以歸納三點特色: (一)前人研究大多從「實然面」探討楊格夫人在美國教育史及婦女史上的地位, 亦即從楊格夫人開創的眾多事實及主張中,探究其在美國歷史上的意義。 (二)前人研究雖不乏針對楊格夫人之教育觀點加以探究者(尤以分析楊格夫人在 其博士論文中所透顯的觀點為主) ,卻大多疏於觀照當時的時代價值觀,因而 相對無法凸顯觀點可能隱含的辯證性色彩;同時,亦多未能與楊格夫人的實 務經驗相互扣連,較無法見得其教育觀點之落實情況。 (三)從前人研究成果的探討中,研究者發現多篇作者有所重複20。影響所及,不僅 研究面向可能顯得狹隘,同時亦可據以推測目前關於楊格夫人的研究,即使 在國外仍屬有限。 20. 不僅有所重複,且大多為女性作者,諸如 Donatelli、Goddard、Smith、Blount 等人。 20.

(29) 參、本研究之研究方向與特色 如果說我看的比別人更遠,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If I have seen farther than others, it is because I was standing on the shoulders of giants. -牛頓,1676. 從現有的研究成果中,楊格夫人的輪廓已大致成形;藉由前人研究的探討,可 使後學大致瞭解楊格夫人的生平事蹟、教育觀點、乃至其在美國教育史上的重要性。 然而,這大多只停留於事實層面的介紹和討論,相反地,對於楊格夫人教育觀點形 成的背景,則未見有系統性的分析。基於此,本研究嘗試從時代環境解讀形塑楊格 夫人教育觀點的可能原因。換言之,研究者相信教育學家的思想常帶有回應時代問 題的色彩,否則將落為詭辯之譏。因此,若通過其人立身的時空背景,得能更加把 握其立論的基點與價值之歸趨。是以,除站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彌補臺灣相關研 究議題的缺漏外,研究者更欲將楊格夫人的教育觀點與實務作為,置於當時的社會 脈絡來探討,並希望能從中得出新的發現,以深化前人的研究。 其次,雖然前人研究結果早已透露楊格夫人乃為一相當重視教師主體性的教育 家,然而,截至研究者著手撰寫本文之時,將研究焦點置於深入探論楊格夫人如何 看待「教師」一角的相關文獻不僅很少,同時提取楊格夫人之實務經驗,以回應其 觀點之文獻更是付之闕如。再者,誠如前述,在學位論文方面,雖然已有 Donatelli (1971)與 Goddard(2005)兩篇,但兩者皆大體以「楊格夫人」作為粗略的研究焦 點,敘寫手法主要以編年方式或單就某筆一手文獻依次進行討論,相對較乏綜合性 的探討。如此一來,內文資料雖然豐富,卻難免因涵蓋範圍廣大,導致整篇論文顯 得雜亂,而研究重心亦因此微帶模糊。有鑑於此,雖然對楊格夫人的介紹仍屬本篇 研究的重心,但為避免內容過於龐雜,研究者嘗試以「教師角色」作為撰寫的引導 主軸,期使全篇論文焦點能夠更加明確。 此外,前人研究大抵肯定「教師委員會」(teachers’ councils)的成立實屬楊格 夫人對芝加哥教育、甚至是美國教育的重要貢獻之一,但對於該委員會的執行細節 21.

(30) 及其時代意義的相關討論目前猶仍不足,因此,這亦將成為研究者努力的方向,期 能藉以彌補前人研究僅是點到為止之憾。 綜合歸納,本研究的特色有三: 一、著重從歷史脈絡分析影響楊格夫人之教育觀點與實務作為的可能原因。 二、以「教師角色」作為貫穿全篇的主軸。 三、融合理念和實踐是本研究的鋪陳手法,此同時反映楊格夫人的處世風格。. 22.

(31) 第三節 名詞釋義 本節主要針對論文題目和研究過程所涉及的重要名詞,逐步作概念上的澄清與 闡釋。. 壹、 教師自由 綜觀全文,楊格夫人所強調的「教師自由」係指在權責相稱的前提下,教師除 應擁有教室內的教學自由外,尚應具備參與教室外的行政決策自由。亦即教師應充 分享有自由思考、創造、表達等權利。. 貳、 學校民主 其次,本論文主標題中所謂「學校民主」係指學校/班級成員在平等的基礎上, 營造互信互重的教育環境,並透過真誠合作的歷程,共創社群內部和睦融洽的氣氛。 其與「教師自由」互為因果,相互強化。. 參、 進步主義 十九世紀末,內戰之後的美國社會為因應工業時代的遽變,在政治、經濟、教 育等領域興起一股以追求「進步」為訴求的革新運動與意識型態。形形色色的改革 力量匯聚成巨大的社會洪流,綜合名之為「進步主義」 ,直至二十世紀中葉始逐漸沈 寂。其中,在教育領域所推動的改革又以「一次世界大戰」作為分界──戰前,進 步主義教育改革的思考對象主要針對勞工、移民等較低階級的家庭,而改革面向則 主要著重於公立學校的教育品質。戰後,進步主義教育逐漸演變成另類教育的標籤, 同時教育對象亦轉變成以中上階級家庭的子弟為主(Graham, 1967)。 有鑑於此,確切說來,在時間點上,本內文所稱「進步主義時期」係指美國內 戰後至一次大戰之間,而楊格夫人從事教育工作的五十年生涯(1862-1915)正好大 致落於此一時期──即進步主義教育運動之前期。是以,本文提及「進步主義時期」 , 主要用意在於清楚點明楊格夫人的生活背景。 23.

(32) 其次,雖然莊錫昌(1996)曾界定「進步主義」的核心內容在於建立一種與現 存體制相比更為人道、更為民主的資本主義制度,改良和重建則成為兩大潮流,但 由於本文所涉及的概念,如「進步」、「進步主義教育」等,在當時具有多重含意, 而「民主」一詞與今日意涵又不甚相同,因此,有必要再深入明確界定此等名詞在 本文的使用義,俾利讀者能夠精確掌握研究者透過語詞所欲表達之意。. 一、「進步」與「進步主義教育」 「進步」乃相對於傳統價值觀而言,其代表一種革新的行動或意念。而由於教育 改革的推動,常被視作政治與社會秩序重生的基礎,因此, 「進步主義教育運動」順 應社會期望而生,在當時成為「進步主義運動」重要的一環。大體而言, 「進步主義 教育」 (或簡稱進步教育)為一較為籠統的概稱,其又可細分成「社會改革」 、 「社會 效率」 、 「社會重建」 、 「兒童中心」等派別。其中,本文主要牽涉「社會改革」及「社 會效率」兩派。 以杜威(J. Dewey, 1859-1952) 、珍‧亞當斯(J. Addams, 1860-1935) 、瑪格麗特‧ 哈利(M. Haley, 1861-1939)等人為代表的社會改革派,主張透過溫和的教育改革方 式,點滴達成社會的轉型,並關心社會正義的議題。而桑代克(E. L. Thorndike, 1874-1949)所屬的社會效率派,則以人才培育或能力發展的效率作為教育改革的主 要考量。透過本文往後章節的討論,發現楊格夫人的教育理念接近「社會改革派」, 與「社會效率派」相去甚遠。21因此,凡內文涉及「進步」、「進步主義教育」、乃至 「進步教育」等詞,皆指相對於傳統教育而言,一種以希望實現的社會類型為設計 依歸之新教育理念或作為。. 二、民主 承上,社會改革派所企盼的社會類型即是「民主社會」的實現。以杜威為首的 此派人物認為民主是人類社會最佳的組織型態,強調它不僅僅是一種政治制度,更 是一種共同生活的方式。而就當時社會狀況來看,「民主」實與「平等」之意相近,. 21. 相關探討可見於本文第二章第三節及第三章第二節。 24.

(33) 旨在糾正社會既存之不公平的特權及不公平的剝奪,強調應正視弱勢者的權益,近 似於今日「社會正義」的概念。 進一步來說,杜威認為一個民主社會若要在不斷變動的環境中長久發展,社會 成員就必須具備科學思維,願意包容異見、共享利益、並在自由平等的基礎上,進 行最大程度的溝通和交往。因此,理想的學校教育除應使個體能適應民主社會外, 更應使其能持續成長;而經由個體的成長,民主社會將可持續往前進步,期使未來 生活更加改善(引自李玉馨,2009)。22 準此,本內文所稱之「民主」主要針對當時的美國社會實況而言,傾向一種理 想的表述,相對較未涉及政治層面(如政府體制)的意涵。. 肆、 教師角色 根據社會學觀點,「角色」係指擔當某一特定職位的一套「期待」與「規範」; 期待是指預期承擔一角色者的可能表現,而規範則是指希望他應該有的表現(陳奎 憙,2001:182) 。換句話說, 「角色」即是社會對一處於特定職位者的行為期望。基 於此,本文題以「楊格夫人之教師角色觀及實踐經驗」 ,即旨在分從觀點與實踐層面, 說明楊格夫人所賦予「基層教師」的角色期望,包含她對教師自我期許的看法,以 及相關權利義務的行使與踐履。 再者,有鑑於中學教育在楊格夫人的年代尚未發展完備,基層學校以小學為主, 因此,本文多處指涉「基層教師」一詞,除特別註明者以外,實指小學教師而言。 此外,為能凸顯當時科層劃分嚴謹的教育生態,加上教育當局人員(如教育局行政 人員、教育委員會之委員等)總是自詡為基層教師的上級或長官,因此,本文統一 以「教育官員」指稱在教育行政機關服務的教育人員。. 22. 由於楊格夫人對「民主」概念的詮釋未具系統性,因此,本部份主要參考杜威在《民主與教育》一 書裡的說法,期以通盤理解當時包含楊格夫人在內的社會改革派對「民主」的認知及其看法。 25.

(34) 第四節 研究目的與文獻 本節共分為兩部份,第一部份將闡述本研究之研究目的,第二部份則說明本研 究所蒐集並使用之一手文獻。. 壹、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能提升楊格夫人在臺灣學術界的能見度,並在前述研究動機與預定方 向的導引下,期盼透過對楊格夫人之教師角色觀點與實踐經驗的引介,能為當前臺 灣教育注入思考的源頭活水。 細部目的如下: 一、分析楊格夫人的生活背景,以此勾勒出其所面臨的時代問題。 二、闡述楊格夫人的生平資歷及交友情形,並釐析出其在美國教育史上的定位。 三、探討楊格夫人教師角色觀之內涵與特色,並討論其與時代價值觀之間的關係。 四、探究楊格夫人教師角色觀之實踐情況,從中歸結出學校教育主動引導社會轉 型的可行之道。 五、綜合研究成果,從楊格夫人的思維理念與實務作為裡,歸納出具實用性之啟 示,以為當前臺灣教育之借鏡。. 貳、一手文獻 基於上述目的,研究者擬從原典的蒐羅與閱讀著手,以期印證與補足前人研究, 因此,茲將本研究收錄的重要文獻,簡要臚列於下:. 一、教育專著(按出版年代排序) (一)《Isolation in the School》(1901) (二)《Ethics in the School》(1902) (三)《Some Types of Modern Educational Theory》(1902) (四)〈Scientific Method in Education〉(1903). 26.

(35) 二、期刊文章(按發表年代排序) (一) 〈How to Teach Parents to Discriminate between Good and Bad teaching〉 (1887) (二)〈Recognition of Scientific Studies〉(1907.9.) (三)〈Normal School Degrees〉(1907.10.) (四) 〈Children Should Have Industrial Education Unless They Go to College〉 (1911) (五)〈Chicago report〉(1913) (六)〈Los Angeles Schools Ten Years in Advance of Times〉(1916.2.) (七)〈Democracy and Education〉(1916.7.). 三、NEA 演講文 〈A Reply [to Jacob Loeb]〉(1916). 四、楊格夫人傳記 McManis, J. T. (1916). Ella Flagg Young And a Half-Century of the Chicago Public Schools. Chicago: A. C. McClurg & CO. 根據 Goddard(2005: 44-49)研究指出,楊格夫人傳記之作者 McManis 不僅是 楊格夫人任芝加哥師範學校校長時之校內同事,亦曾一度為夫人執教於芝加哥大學 時的學生。該傳記係由訪談記述而成,文中幾乎沒有引用相關研究,且作者亦未下 任何評語或論斷,純粹以描述與記錄楊格夫人之生平事蹟為主。 此外,Goddard(2005)曾提到,儘管就嚴謹的歷史學角度而言,該本傳記所記 述之內容不甚完整,且因倉促成書而未能符合理想的學術格式,但它卻是今日瞭解 楊格夫人私領域事蹟的重要文獻,同時亦是早期芝加哥公立學校發展史的有力分 析。再者,該傳記出版於楊格夫人辭世之前兩年,即 1916 年 10 月出版,據稱當時 甚至曾為此事舉行慶祝會,或可推測楊格夫人那時應在芝加哥市,而對於傳記內容 亦應有所知曉,因此足以提高該書內容之信實度(Goddard, 2005)。 綜前所述,楊格夫人傳記雖成書於他人之手,卻因上述條件,研究者傾向將之 視作研究參考之一手文獻,因而未將其列為前人研究成果。 2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集體備課 (教材 教法 評量) 公開授業/觀課 (分享 錄影) 共同議課 (反思 紀錄)..

在學校行之有年的培育實習教師優良傳統風氣之下,我以擔任教育實 習輔導教師為榮,透過 開放自己的教室 (擔任校內輔導教師、集中實習輔導教 師) 、

 幫助教師掌握跨課程閱讀的理念,規劃實 踐的方法;透過校本經驗分享,促進教師

學校有策略及計劃地推動和發展教師團隊,建立學習型組織,為教 師營造積極學習的文化。學校成立了

給予幼稚園彈性,讓其聘請有經驗的在職合格幼稚園教師、持有非幼兒教育學位的

中國語文課程為各學習階 段提供「建議篇章」, 推薦 適合學生程度的文言經典作 品。. 教師可按學校情況,靈 活地把「建議篇章」融入課

• 學校可依據 課程發展議會的指引,按其辦學宗旨及使命,並因應 校情、學生需要和社會期望等,發展具校本

製作電子文集 bookPress / Flipbook 調適修正、實作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