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研究採取文獻回顧、深度訪談及個案研究 3 種途徑(冷則剛、任文姍譯,

2011:415-417;吳嘉苓,2012:34-35、40;劉鶴群等譯,2010:134;謝雨生,2012:

66、90),探討我國空氣品質微型感測公私協力與群眾外包之情形。具體而言,本 研究先透過網路新聞及資訊,釐清我國有哪些實際案例及可能之訪談對象;再藉由 分析空氣品質微型感測、公私協力、群眾外包及公民科學之學術文獻,瞭解此類案 例之運作機制、成果及有哪些值得關注之面向,據以研訂與研究問題相對應之訪談 題綱。在選擇本研究特別關注之案例後,立意抽樣(purpose sampling)出可能有助 於解答研究問題之適當受訪者,進行半結構式(semi-structured)之深度訪談(in-depth interview/ intensive interviewing),即事先準備好由開放式問題(open-ended questions)構成之訪談題綱,但實際提問順序及問題方向將視訪談當時情形而可能 有所調整;若受訪者引介其他受訪對象,亦將視情形決定是否接受滾雪球抽樣

(snowball sampling)。而深度訪談之目的,在深入瞭解本土個案於文獻回顧時所得 各面向上之實際情形及回答研究問題。

在案例選擇方面,定點式、社區式及交通工具式 3 種空氣品質微型感測器之 布建模式中,目前我國之定點式案例較多且規模較大,本研究因而鎖定此類型中數 量多且分布範圍廣之 5 個主要案例(詳如第二章第四節所述),包含:LASS 社群 之LASS Field Try 及 LASS4U(以下簡稱「LASS 專案」)、訊舟科技捐贈空氣盒子 予6 直轄市政府(以下簡稱「訊舟捐贈 6 都專案」)、公民發起之「臺中(中部)原 點計畫」、政府前瞻基礎建設計畫「建構民生公共物聯網計畫」中之「環境品質感 測物聯網發展布建及執法應用計畫」(含其前之試點計畫「智慧城市簡易空氣品質 感測網資料服務計畫」,以下簡稱「環保署前瞻與試點計畫」)及「空品物聯網產業 開展計畫」(以下簡稱「中研院與學校前瞻計畫」)2 個分項計畫。

doi:10.6342/NTU201802321

38

在訪談對象選擇方面,因我國空氣品質微型感測案例中有多元之發起者及參 與者,且互動模式包含「公私協力」及「以群眾外包手段實踐公民科學」,故須包 含公部門、學界、民間企業及公民社會。公部門部分,一方面,6 直轄市為訊舟捐 贈空氣盒子之對象,我國已布建之2,734 個空氣盒子中,即有超過一半(1,376)乃 訊舟捐贈;另一方面,6 直轄市亦為政府布建微型感測器之重點地區,2017 年已於 桃園市、新北市及高雄市共布建200 點,又於臺中市布建 500 點,另 2018 年將再 分別於高雄市、桃園市、新北市及臺南市布建500 點、400 點、100 點及 100 點。

考量布建時間先後、規模及與筆者居住地之距離後,最終選擇新北市、臺北市、桃 園市及臺中市政府進行訪談。此外,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研究所研究人員(屬學界)

及LASS 社群(屬公民社會)為微型感測器開發、布建及資料公開之推手,訊舟科 技股份有限公司(屬民間企業)為微型感測器布建普及化及資料視覺化之要角,而

「臺中原點─空氣盒子認養計畫」社群則為公民號召公民社會自主認養及布建微 型感測器之案例,皆為應訪談之重要對象。

本研究於2018 年 6 月 12 日至 7 月 13 日間,透過電話或至新北市、臺北市、

桃園市及臺中市等地當面拜訪,進行共8 場次之訪談,訪談時間為 40 分鐘至2.5小 時不等;受訪者共 9 位(另有 1 位受訪者僅提供書面資料),分別來自公部門(4 位)、學界(1 位)、民間企業(2 位)及公民社會(2 位),職位包含承辦人員、基 層主管、中階主管、研究人員、中階經理人、高階經理人及發起人等。值得一提的 是,一個受訪對象可能同時參與不只一個微型感測案例。例如,新北市政府及臺中 市政府環保局主要參與「環境品質感測物聯網發展布建及執法應用計畫」,但也同 時受到訊舟捐贈案之影響而需採取因應作為;中研院研究人員B1 則直接參與「空 品物聯網產業開展計畫」及LASS 相關專案;而訊舟科技除直接捐贈空氣盒子予 6 直轄市政府外,亦以低於市價之價格提供空氣盒子予「臺中(中部)原點計畫」, 並於「空品物聯網產業開展計畫」中供應空氣盒子。綜上所述,受訪機關/單位、

受訪者身分、受訪日期、對應案例及所使用之微型感測器整理如表 9。

表 9 訪談對象、日期、對應案例及所使用之微型感測器

doi:10.6342/NTU201802321

40

而本文旨在探究我國5 個室外空氣品質微型感測案例中,參與者參與之動機、

彼此之互動情形,以及案例之成果、挑戰與精進方向;為解答這些研究問題,深度 訪談題綱如下,並可整理如表 10:

1. 瞭解案例背景:請問貴機關/單位/社群/您曾參與或主/協辦哪些空氣品質微 型感測計畫?又於這些計畫中從事哪些類型的活動?

2. 瞭解參與動機:在相關計畫進行之初,貴機關/單位/社群/您預期相關計畫 可發揮哪些作用或達成哪些目標?又是考量哪些因素後而決定投入資源 參與或主/協辦相關計畫?

3. 瞭解互動情形:在相關計畫的執行過程中,貴機關/單位/社群/您曾與哪些 團體或個人(包含政府、企業、學界及公民社會)互動或協力?彼此如何 互動或協力?又曾遭遇哪些面向的困難及挑戰(如人力、資金、時間、技 術、與他人的互動、民意壓力……等)?如何克服?

4. 瞭解成果:依據貴機關/單位/社群/您的觀察,計畫執行後為公私部門及社 會帶來哪些正負面影響?又未來有何精進方向(如感測器改良、資料公開 與加值應用、計畫執行方式……等)?

5. 其他有助於瞭解互動過程之問題:貴機關/單位/社群/您建議由誰採取哪些 改進措施以化解或降低人們對於微型感測資料品質的疑慮?建議一般民 眾如何解讀與使用微型感測器所測得的數據比較恰當?針對貴機關/單位/

社群/您所參與的計畫,有何確保各感測點盡可能每天且整天在線並受妥當 維護的機制?依貴機關/單位/社群/您的看法,在空氣品質微型感測領域,

政府、企業、學界及公民社會分別有哪些可以貢獻之處?彼此可以如何互 動與協力?

表 10 研究問題與相對應之訪談題綱

doi:10.6342/NTU201802321

第五章 臺灣空氣品質微型感測主要案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