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片,以恐懼訴求來勒止人們的行為。或是透過正面圖片來宣傳該行為的效益,例 如海報上健康的小孩愉快地洗手,以鼓吹勤清潔避免腸病毒。這些設計都是企圖 藉由情緒來影響人們的態度,但這是否有效?對內隱還是外顯態度有效?成為研 究中所關注的核心。

第三節 研究架構

本篇文章在第一章先說明了研究背景以及研究在理論、方法與實務上的重要性。

第二章則整理過去文獻,釐清情緒與態度的定義,以及情緒與態度間的關係,並找 出現有研究中尚待討論的變項與問題。第三章為研究方法,簡介實驗中所使用的內 隱態度測量法、生理反應測量法以及情緒測量法。

第四章開始進入實驗,實驗一以情緒為自變項,態度、行為為依變項,並把受 測者分為五組。其中一組為中性對照組,僅看中性照片。其他四組則一併接收正負 面情緒刺激,但正負圖片的喚起程度有所差異,預期同時看見正面高喚起與負面低 喚起圖片的受測者,態度與行為會走向極端。第五章為實驗二與實驗一相同架構,

但是將情境單純化,受測者只接收一種類型的實驗刺激,並同時納入生理測量進行 討論。第六章則為結論,總結並解釋兩次實驗中的發現,檢討研究限制並提出未來 可行的研究方向。

6

2 第貳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情緒

一、情緒的定義與構成

1884 年 William James 就曾專文討論「什麼是情緒?」,但至今情緒的定義 還是未達成共識(Izard, 2010),特別情緒這個構念更是容易與心情(mood)混為 一談。Beedie, Terry, & Lane(2005)就曾透過調查大眾觀感、回顧學術文章以及訪 問學者三種方式,討論情緒與心情間的差異,發現學術文章最常以持續時間

(duration)和意向(intentionality)作為區分情緒與心情的標準。持續時間上,

認為情緒比起心情來得快去得也快,心情的持續時間可能延至一天或者更長。意 向上,認為情緒總是與特定的外在刺激相關,不過心情則不指向特定態度物,可 能是陰天加上與戀人分手等等原因,導致一天的壞心情,Parkinson、Totterdell、

Briner 和 Reynolds (1996)也贊同心情沒有特定對象,但情緒是直接針對特定物。

簡言之,情緒持續時間短具有意向性;心情持續時間長且無意向性。

藉由持續時間與意向能讓情緒與心情畫清界線,但是對情緒的組成各家依舊 看法各異。Gross 和 Barrett(2011)回顧了過往研究,組織眾多矛盾的情緒理念,

認為可分成「基礎(basic)」、「評價(appraisal)」、「心理建構(psychological

construction)」與「社會建構(social construction)」四種,以下分別說明。

「基礎觀點」認為人存在著「生氣」、「悲傷」、「害怕」等,少數幾個基礎情 緒,而這些情緒都有獨特的形式、功能,且是由不同認知機制所引起的獨特心理

7

狀態,每種情緒都無法被拆解,其所造就的經驗、反應傾向、行為和神經回應皆 一致。

「評價觀點」與基礎觀點類似,以詞彙來分辨情緒,並認同情緒各有其專屬 的形成方式與功能,但並不把單一情緒對應到唯一一種心理機制。部分研究甚至 認為情緒是許多構面的組合,特別是 1960 至 1970 這批提出評價模型的學者,認 為每一種情緒都有特定的組成模組(pattern)。舉例來說,Smith 和 Ellsworth (1985)

宣稱情緒都是由六個評價構面組成。生氣和害怕的差異在於「確定性,明確知道 發生什麼事」與「控制程度,由環境還是個人掌控」兩個構面:生氣是明確知道 發生什麼事,且認為負面事件是可人為控制;害怕是不能確定發生了什麼事,且 認為負面事件的發展由環境所掌控。每種情緒都有獨特的構面特徵,才能與其他 情緒做出區別(Lazarus, 1991)。

「心理建構」觀點則不贊同情緒是特定的心理狀態,或是有獨特的功能與形 式方式,而是將情緒當作是由許多心理成分或面向所集結而成的產品。且每一種 面向和成分都能夠被測量,因此研究者會把焦點放在一個或多個成分上,而非一 個完整的情緒概念(例如生氣)。舉例來說,Russell (2003)認為情緒是由愉快程 度與強度兩個面向所建立,愉快程度可以分為愉快和不愉快,喚起(arousal)程 度亦可分為活化與未活化。兩者各代表著一條座標軸,交叉組成二維平面,不同 情緒狀態可根據愉快與強度高低,在座標平面上標示出來。

「社會建構」觀點強調外在的影響力,把情緒視作社會化的產物。情緒反應

8

文化形塑的結果,而非內在心理狀態。Gross 和 Barrett (2011)認為四種情緒觀點 間並沒有有明確界線,四者看法並非完全無關或對立,觀點間有部分重合之處(表 如 Lerner、Small 和 Loewenstein(2004)發現噁心和悲傷的認知評價構面與核心 評價主軸不同,導致願意消費的金額也有所差異。

「心理建構觀點(Psychological Construction)」則採構面取徑,認為情緒狀 態在不同面向間移動。像是 Peter Lang(1980)認為情緒是由價向(valence)、喚起

(arousal)及支配(dominance)三個面向組成,價向意指情緒從愉快(或正面)

9

至不愉快(或負面)的連續變動;喚起則被定義為情緒從興奮(或強度低)至平 靜(或強度高)的連續變動;至於支配則是指個人能夠控制情緒的程度。支配面 向在情緒研究中使用頻率偏低,最常被使用的是價向和喚起兩個軸向(Mauss &

Robinson, 2009)。以構面的方式區別情緒,也有助於區辨分立情緒,例如「焦慮 和憂鬱的差異要如何定義?」從構面取徑來看,焦慮和憂鬱是兩個同為負面價向,

但喚起程度不同的情緒狀態,焦慮屬於高喚起、憂慮屬於低喚起(Rosenberg,

1998)。

雖然語義形容詞看似能轉換成構面上的某一座標點,但並不代表分立取徑能 直接被構面取徑所取代。Barrett (1998)認為需要考慮到共同出現(co-occurrence)

的問題。無論以分立還是構面取徑來區分情緒,若情緒間的相關性高,代表兩種 情緒容易共同出現,也代表情緒間很難區分。相反地,相關性低則意指情緒間差 異大。Barrett (1998)指出,考量情緒的共同出現後再來回答「分立與構面取徑究 竟何者比較適切?」,答案沒有一種理論可以適合所有研究。從研究結果來看,

只能說當焦點放在喚起程度高低時,適合採分立取徑。因為同為正面或負面的語 義情緒,較少發生共同出現的狀況,也就是使用同為正面或負面的語義形容詞來 報告個人情緒經驗,受測者能區分同一價向、不同喚起程度的形容詞間所具有的 差異。

但只針對正面或負面情緒時則適合採用構面取徑。構面取徑的問題在於,受 測者難以區分同一價向情緒的喚起之別。不過在跨域研究上,用構面情緒來進行

10

自我報告,要比起用分立情緒來得穩定。因為每個人對情緒形容詞的詮釋會有落 差,也不是所有人都有辦法用最精確的詞彙來表達自己的感覺(Mauss & Robinson,

2009)。

構面觀點的立論也較適合用於解釋生理測量結果。近年許多研究透過測量自 主神經系統(autonomic nervous system, ANS)反應,來探究人的情緒狀態。自 主神經系統是由交感與副交感神經所構成,支配大部分器官的活動或放鬆。但自 主神經系統並非僅用以反應情緒,消化、動態平衡、注意力運作都會影響自主神 經系統的調配,這也為測量與分析生理數據帶來不少困難(Berntson & Cacioppo,

2000)。而分立觀點假定每一種情緒都有獨特的引發機制,更進一步增加詮釋生 理資料的難度。過往已經積累大量情緒與生理測量的相關研究,僅有少數篇章倚 仗分立觀點,討論不同分立情緒與自主神經系統活化間的對應關係,且僅能找出 一些微弱的特性。舉例來說,研究發現害怕時指溫下降幅度較大,生氣時指溫下 降幅度較小,但經歷其他情緒時指溫變化卻差異不大,這導致單一種生理指標只 能作為區辨某些特定情緒的準則(Mauss & Robinson, 2009)。

相對地,以價向及喚起兩個面向來看自主神經系統的反應,似乎更為適切

(Cacioppo, Berntson, Larsen, Poehlmann, & Ito, 2000)。Peter Lang 等人曾透過大量 研究,證明皮膚電導程度(skin conductance level, SCL)與情緒刺激物帶來的喚 起程度存在著線性關係(Bradley & Lang, 2000b)。此外,研究中並發現膚電活動 程度與刺激物的價向、引發情緒的方式無關,這個結論讓膚電能夠作為驗證喚起

11

程度的有效指標,這也是分立觀點目前無法達到的。

三、情緒與趨避系統

構面取徑假定,生物有趨近(approach)正面、渴望的事物,避開(avoid)

負面、厭惡的事物的天性。例如,軟體動物這種原始古老的有機體,會奔向食物 逃離強光,受外在刺激物驅動產生趨避反應(Schneirla, 1959)。而趨避系統的運作 則是由兩個參數共同決定(Bradley, 1994; Cacioppo, Gardner, & Berntson, 1999; A.

Lang, 2006),其一為價向,這關乎啟動的是趨近或是迴避的系統,趨近則感到愉 悅,迴避則感到不快。其二為喚起程度,也就是趨避系統活化的強度(Bradley,

Codispoti, Cuthbert, & Lang, 2001)。這兩個系統與生存相關,當外在環境對自身 產生威脅,迴避系統即會啟動,促使退避、逃離或者攻擊等。相反地,如果啟動 的是趨近系統,則會促使維繫、接近、撫育(Bradley et al., 2001)。

人類的獨特之處,在於能精緻原始的趨避反應以利適應環境。特別是大腦皮 質層(cortex)的進化,賦與人更多樣的反應組合,不像原始生物一樣遇到天敵 馬上逃跑,自動地從有限的反應清單中決定如何行動。人類能延遲或抑制反應本 能,Bradley 和 Lang (2000b)即宣稱在刺激-反應的過程間會經過三條路徑,且 都由杏仁核中介。例如,遇到拿著槍的殺人魔,這個恐怖威脅會同時傳至大腦皮 質層和丘腦(thalamus),接著訊號傳至杏仁核(amygdala),並分散成三條路徑,

(1)至中腦區域,影響所採取的反應傾向,例如抵抗、反擊。(2)經下丘腦

(hypathalamus)至自主神經系統影響自動產生的生理反應,例如血壓上升。(3)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