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篇研究有以下幾個重要概念(表 2-2),旨為討論由情緒刺激物所引發的附 帶情緒,如何透過評估情境影響受測者對目標物的內隱與外顯態度。

Jones 等人(Jones et al., 2010)提出內隱錯誤歸因模式,宣稱在認知處理的早期 階段,就把 US 所帶來的附帶情緒與 CS 連結起來,推論在內隱認知過程中,評

(A. Lang, Dhillon, &

Dong, 1995)

(Eagly & Chaiken, 1993, 2007)

內隱態度 某一態度物活化腦中與其相關的記憶模版後,所

自動產生的評估結果

(W.A. Cunningham, Zelazo, Packer, & Van Bavel, 2007)。

外顯態度 以內隱態度為基礎,經過數道加工過程後,所形

成的精緻評價。

(W.A. Cunningham et al., 2007)。

38

2006)與外顯態度(Pham, 2007)。本篇研究基於此脈絡,描繪各概念間的相對位置

(圖 2-6):

圖 2-6 將態度目標物(CS)與正面情緒刺激物(US)配對,

會影響受測者對 CS 的評估

在此架構下,藉由內隱與外顯態度測量法,能夠探究錯誤歸因的結果,以觀 察將無關的正面或負面刺激與態度目標物配對,內隱與外顯態度是否也隨之受到 影響。但這樣簡單描繪的因果關係,也留下許多問題值得討論:

一、情緒的喚起程度扮演何種角色?

過去研究認為人類的情感反應至少是由「價性」與「喚起程度」兩個面向共 同決定(P. J. Lang, Greenwald, Bradley, & Hamm, 1993),不能單就其中一個面向。

在評估過程中兩個面向也互相關連(Robinson, Storbeck, Meier, & Kirkeby, 2004),

Lewis、Critchley、Rotshtein 和 Dolan (2007)透過磁核共振,觀測受測者在面對情 緒字時腦內的活動狀況。發現面對負面字時,腦中有大範圍的區域受到價性與喚 起程度交互調節,包括大腦皮層額葉中區(medial orbitofrontal cortex, mOFC)、

39

尾狀核尾(tail of caudate)等等。雖然在面對正面情緒字,正面價性與喚起程度 不會在特定腦區中出現交互作用,但正面字彙的情緒增強時,膝下扣帶迴

(subgenual cingulate)和尾狀核頭(head of caudate responded)會產生反應; 負 面字彙的情緒增強時,島腦(insula)和杏仁核則會活化,表示有些大腦區域只 對某種價性及其喚起程度進行反應。但無論如何,至今未發現一個特別區域只對 價性(無論正負)或只對喚起程度(無論高低)做出反應,代表價性以及喚起程 度沒有辦法分割成兩個獨立面向。

不過不少研究卻假定「價性」與「喚起程度」並無關連,事實上許多自我情 緒報告也是將兩者分開測量,然而這並不正確,至少在評估態度物的早期階段,

兩個面向無法拆開來看(Robinson et al., 2004)。最直接的證據是製碼(encoding)

初期,高喚起的物體即被假定為具有潛在危險;低喚起的物體則被假定為安全。

Robinson (1998)也聲稱情緒刺激物雖然促發了價性與喚起兩種機制,但在意識層 次所認知的只有一種感覺,這代表兩種情緒機制或許在有意識評估前就已經融合

(Robinson et al., 2004)。

現今對兩個面向的交互作用以及其影響力的討論,大都集中於外顯態度,例 如目前研究發現刺激物激起的附帶情緒強弱,會誤導人們判斷態度目標物所帶來 的情緒喚起程度(Gorn, Pham, & Sin, 2001; Pham, 2007)。錯誤歸因的原因在於刺 激物所帶來的喚起經驗,殘留到後續面對態度物的時候,導致受測者將眼前態度 物帶給自己的感覺「極化(polarization)」,產生 Zillmann(1971)所謂的興奮轉移

40

(excitation transfer)效果。舉例來說,White、Fishbein 和 Rutsein (1981)發現透 過運動或是其他情緒素材來增強喚起程度,會讓男性參與者更喜歡某個目標女性,

顯然受測者把之前的喚起程度轉移當前事件,同時將反應極化,以為眼前的女性 具有致命吸引力。Gorn、Pham 和 Sin (Gorn et al., 2001)則是透過音樂來誘發受測 者的附帶情緒,並讓其有喚起程度之別,發現強烈的正面附帶情緒會讓受測者更 喜歡目標廣告,同時覺得該廣告更好。

但評估情境研究採用的 CS,大多本身帶有很強的正面或負面情緒,很少有 研究把納入喚起程度,關注不同喚起程度對態度的影響,同時忽略兩者間的交互 作用,因此本篇不侷限於附帶情緒的正負,以喚起程度為自變項之一,討論不同 價性/喚起程度對態度的影響。

二、評估情境的限制:回歸實用情境

許多消費者研究探討評估情境如何影響品牌與廣告態度(De Houwer,

Thomas, & Baeyens, 2001),實驗程序大多將 CS 與 US 不斷配對,但這個操作方 式實際上有兩處值得思考,一是「配對次數」二是「情緒刺激物(US)與態度 目標物(CS)形式」,有些實驗設計會讓 CS 與 US 同時出現的機會高達 10 次,

且 CS 與 US 間沒有任何關連。以 Gibson (2008)的品牌研究為例,實驗中給受測 者看 86 張圖片,其中 10 張會將目標品牌與正面情緒圖片與字彙配對,其他圖片 則搭配中性圖片與字彙(圖 2-7)。但這並不符合一般的廣告設計,首先人們不太 可能在短時間內看 10 次同樣的品牌廣告,且正面情緒刺激與品牌通常是融合在

41

一起,可口可樂的海報以 Awesome 作為標語,百事可樂的海報主題是一對鶼鰈 情深的夫婦,而非情緒刺激與品牌毫不相關。

圖 2-7 評估情境的實驗操作方式,讓態度目標物(CS,可口可樂、百事可樂)與情緒刺激物(US,

正面情緒字或圖片)同時出現,以創造連結改變態度(Gibson, 2008)。

第一個問題:「配對次數」多少足以,過去研究無統一標準。有的實驗僅配 對一次,有的多至二十次,但沒有任何證據顯示,隨著配對增加評估情境的效果 就會增強(De Houwer et al., 2001)。有的研究甚至只僅讓 CS-US 配對出現一次即 成功製造評估情境(Stuart, Shimp, & Engle, 1987),且配對次數過多也有可能造成 反效果。Baeyens、Eelen、Crombez 和 Van den Bergh(1992)發現,當配對次數控 制在 1-10 次時,效果會逐漸增強;配對次數在 10-20 次時,效果則會遞減。第 二個問題關於「情緒刺激物與態度目標物的形式」,則幾乎沒有研究關注。極大 部分使用平面素材的研究,都是將情緒圖片或文字「隨機」與態度目標物配對(De

Houwer et al., 2001)。但僅有少數研究著墨於此,例如 Field 和 Davey (1999)認為 只要態度目標的形式、顏色、內容等等與情緒刺激物相近,那麼就算兩者沒有同 時出現,也能創造評估情境,不用透過配對而是讓 US-CS 感覺相似就有效果。

「配對次數」與「情緒刺激物與態度目標物的形式」的討論,能夠增加本篇

42

研究回歸現實,並跳脫評估情境的設計窠臼。以生活中存在素材來反思附帶情緒 的效果,情緒刺激物與態度目標物僅配對數次(小於 3),同時將兩者融合進同 一張圖片裡,讓態度目標物與情緒刺激物感覺相關,也能達到效果嗎?例如讓一 個肥胖到可怕的人拿著可樂,是否會改變受測者對可樂的態度嗎?在此情境下,

把焦點放在價性與喚起程度對內隱及外顯態度的影響。討論:

RQ1. 情緒的價性與喚起程度,在內隱態度改變上是否有差異?

RQ2. 情緒的價性與喚起程度,在外顯態度改變上是否有差異?

此外,過去研究同時也討論了內隱與外顯態度間的相關性,Gawronski 等人

(2006)整理過去的實證研究,發現人們若是不知道態度源自何方,那麼透過評估 情境的操作,內隱測量的結果會與自我報告會一致。例如 Dijksterhuis (2004)的實 驗發現,在螢幕中央出現一個有意義的正面字彙前(例如榮耀),放入「I(我)」

這個字作為閾下刺激,比起沒放入閾下刺激的情境,受測者評價這個字彙會更為 正面,且外顯態度與內隱態度都呈現相同結果。不過在人們根本不知道自己對某 些事物既存了正負面態度時候,例如種族歧視,因為從未察覺到自己有偏見,反 而導致間接測量法與自我報告所測得的結果產生極大分歧。內隱與外顯態度間的 關係讓人感到好奇,因此本研究提出以下研究問題:

RQ3. 受測者內隱態度與外顯態度的測量結果是否一致?

二、 評估情境與行為

評估情境與內隱、外顯態度的關係,過往已經累積大量討論,而部分研究則

43

涉及受測者所反應的行為。有的學者認為附帶情緒效果會延續到當下選擇,例如

Dempsey 和 Mitchell(2010)指出,在二選一的情況,受測者會傾向選擇與正面情 緒圖片配對的筆。Hollands、Prestwich 和 Marteau (2011)發現,將水果與窈窕身 材圖片配對、零食與肥胖身材圖片配對,在事後二選一時,參與者會傾向水果而 非零食。但 Lebens (2011)的研究卻違反假設預期,與 Hollands、Prestwich 和

Marteau (2011)的實驗設計類似,但觀察的是消費者在虛擬超市內的購物行為,

結果顯示選擇沒有差異,這可能暗示評估情境的效果發揮於當下,但不會穩定長 久。

本研究中加入二選一作為行為指標,依循傳統評估情境的實驗程序,觀察

US 的附帶情緒如何影響選擇。與過去研究的差別在於:(1)除了價性外更納入 喚起程度作為自變項。(2)選取極端的配對次數,比較配對次數多(大於 20)

與次數少(小於 3)兩者的效果差異。(3)態度目標物並非實體,好奇如果與情 緒刺激物配對的是某一種特質,例如顏色或是形狀,還是會引導選擇嗎?舉例來 說,本次實驗選擇顏色作為目標,事後二選一則是同一顏色的實品(紙、筆), 預期將某種顏色持續與正面情緒圖片配對,就能夠促使受測者偏好該色的紙與筆。

並陳列以下研究問題:

RQ4. 評估情境中,情緒的價性與喚起程度,在行為選擇上是否有差異?

H1. 評估情境中,配對次數多增加,在行為選擇上沒有差異。

三、 生理反應與態度的關係

44

Bargh 和 Chartrand (1999)認為面對情緒刺激物時會立刻進行自動評價,評價 結果影響趨避系統的活化,因此本篇文章也好奇生理反應與內隱、外顯態度間的 關係。根據 Phelps 等人(2000)的研究結果,fMRI 的測量結果顯示負面刺激會讓 杏仁核活化,杏仁核作為中介橋樑,接收從大腦皮層和丘腦(感覺)以及海馬迴

(記憶)的處理結果,隨後透過控制感覺處理的中央核(central nucleus)與終紋

(記憶)的處理結果,隨後透過控制感覺處理的中央核(central nucleus)與終紋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