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歷程的反思

本研究的重要性在於研究者本身就是研究工具,也就是說研究者本身就是裁判,而 也從事裁判工作近二十年,對國內裁判環境有一定的了解和體悟,在裁判養成過程中有 諸多的體會,不管在擔任裁判或看別人執法的比賽,都曾經歷過或看過裁判誤判的情形,

在此可提供自身經驗給其他熱愛裁判的同仁們參考,以期讓裁判未來的發展更好。

研究者本身在大學時期開始接觸裁判的工作,一開始是以記錄台的角色學習,從紀 錄台去觀察裁判的工作、裁判的手勢走位和響哨的時機,加上學長也適時在我擔任校內 比賽裁判時,作賽後的檢討,在參與一些校外比賽的歷練後,也因為有這樣的經歷,使 我順利取得台北市籃球裁判證,也就是現在的B級裁判證。

在拿到B級裁判證後,也因之前擔任記錄員的關係,結識不少裁判老師,使得到校 外擔任裁判的機會越來越多,從國小、國中、高中到大專,無一不與,在吹判的同時,

也與不同的老師或同好進行比賽狀況的討論,使我在裁判吹判的經驗與日俱增,之後也 因此考取國家A級裁判。

取得A級裁判後,在擔任比賽的層級上又向上提升,開始擔任國內教育部辦理各階 段的籃球聯賽,隨著經驗的累積,現在對擔任裁判已有不同的體會,第一,這一路下來

37

很深刻的瞭解到一個裁判的養成之不易,唯有從基層的比賽開始磨練裁判,裁判的實力 才能被完整的建立;第二,想要變成一個好裁判,不光只是比賽吹的多,也要能去理解 比賽,感受場上的氛圍,因應當時的狀況去調整吹判的尺度,讓比賽能順利結束,第三,

在裁判的路上要不斷求進步,因為規則的改變,球賽的瞬息萬變,擔任裁判的我們也應 跟上這樣的腳步,除了吹比賽、看比賽還要加上影帶案例討論,並吸取前輩們的經驗,

來使我們在比賽場上能做出最合理的吹判,並將誤判降到最低。

最後,我想有志擔任裁判的人絕對不希望誤判的產生,一個對裁判有使命感的人,

是以能協助比賽順利完成為最高指導原則,期望藉由研究者的反思,提供想從事裁判工 作的同好,給予裁判領域上的協助,讓比賽有好的品質,也使裁判能得到相對的尊重。

38

引用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曉春(2008)。對籃球裁判臨場能力的幾點思考。山東體育科技,30(1),52-53。

王文忠(2008)。籃球裁判參與動機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

呂君榮(2000)。大學體育科系學生生涯信念與生涯發展阻隔因素之調查研究。

國立體育大學。

吳芝儀、廖梅花(2001)。質性研究入門:紮根理論研究方法。嘉義:濤石。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臺北:桂冠。

呂碧琴(1991)。自信心與運動表現。中華體育。4(4),21-25。

周天賜(1991)。工作壓力工作倦怠歷程的文獻分析。台北師院學報,4,339-358。

周志宏(2006)。國小籃球運動員的道德判斷階段。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

屈生東、熊婉君、曾銀助 (2011) 。談籃球裁判專業的培養。屏東教大體育,14,355-362。

季力康(1995)。運動員的心理技能訓練。大專體育。19,4-8。

林清和(1996)。運動學習程式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胡幼慧(2009)。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周紹忠、岑漢康 (2000)。體育心理學。台北市:亞太。

施一中(1995)。如何成為溝通高手。臺北市:絲路出版社。

孫民治(1998)。試論籃球教練員的素質,體育科學,18(5),41-43。

39

孫樹勛、鄒常明、王燕珍(2004)。籃球裁判員心理研究綜述。山西師大體育學院學報,

19(4),136-138。

袁之琦、游恒山(1986)。心理學名詞辭典。台北:五南書局。

高薰芳、林盈助、王向葵譯(2002)。質化研究設計:一種互動取向的方法。臺北市:

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陳進發(2002a)。排球裁判執法態度影響因素之研究。91年大專體育學術研討會專刊, 303-308。

陳鴻雁(2000)。臺灣地區民眾參與休閒運動之研究。台北:輔仁大學出版社。

陳向明(2006)。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書局。

陳榮章 (1997)。我國籃球運動發展之緣由。大專體育,29,128-135。

陳聖芳(1999)。台東地區國小教師的工作壓力與工作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台東師範學院。

陳怡婷(2011)。優秀桌球選手最佳運動表現的心理狀態與來源。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陳榮宗(2001)。壓力管理與因應方式之探究。研習論壇理論與實務月刊,9,22-32。

陳月娥(1996)。優秀運動員媒體經驗之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

黃柏維(2011)。籃球裁判員之人格特質、壓力來源、心理技能與成尌感對其持續參與 執法工作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

黃瑞琴(2002)。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臺北市: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逢海東(2003)。我國籃球裁判心理技能之研究。大專體育,5(1),97-106。

郭正煜、李麗瓊(2009) 。籃球裁判員執法要素之探析。真理大學運動知識學報,第六期

153-161。

翁志成 (1999)。運動裁判與教育。台北:師大書苑。

40

曾銀助 (2006)。籃球裁判法實務。高雄:復文。

張少熙(2004)。體育活動規劃與管理。臺北市:師大書苑。

張春興(1995)。教育心理學。台北市:東華書局。

張春興(1998)。體育運動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張宏亮(1993)。運動教練工作壓力、因應策略與職業倦怠之相關研究。文鶴出版有限 公司。

張弓弘、王人生(2001)。籃球裁判的壓力探討。大專體育,53,82-85。

張芳文、張弓弘(2008)。不同等級籃球裁判的壓力探討。淡江體育學報,11,159-167。

馮麗花(2004)。優秀運動員壓力來源及因應策略之質性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體育大學。

趙映輝(1998)。試論籃球教練員的心理素質與臨陣指揮能力。中國體育科技,34(1),

35-42。

楊紀瑜、許志祥(2006)。籃球裁判壓力來源分析。運動教練科學,6,165-176。

蔡鳳純(2011)。籃球裁判壓力來源與因應策略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體育大學。

劉永紅、李可可(2008)。主觀心理素質對臨場籃球裁判員影響的分析。湖北體育科技,

27(6),678-680。

鄭志富(1995)。溝通策略與學校體育經營管理。學校體育,36,18-20。

謝艾萍(2007)。高中籃球教練壓力來源與因應策略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體育大學

鐘政憲(2007)。心理技能對籃球裁判員執法工作之探討。輔仁大學體育學刊,6,

362-370。

龐雲漢(2010)。籃球裁判吹判失誤類型與補救方式對觀眾滿意度影響。未出版碩士論

41

文,國立體育大學。

42

二、英文部分

Anshel,M. H. ,& Weinbreg,R. H.(1996). Copying with acute stress between America and Australian basketball stree. Journal of sport behavior,19(3),180-203.

Aldwin,C. M.(1994). Stress,coping and development:An integrative perspective. NY:The Guilford Press.

Bell,C. R. & Zemke,R. E.(1987). Service breakdown:The road to recovery. Mangement Review,76,32-35.

Goldsmith, P. A. & William, J. M.(1992). Perceived stressor for football and volleyball officials from three rating levels. Journal of Sport Behavior, 15(2), 106-118.

Gou ld , D. , Ekiund ,R .C. ,& Jackson , S. A . ( 1993 ) .Coping strateg iesused b y more versus less successful U.S.Olympic wreslers. Research Quar 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 , 64, 83- 93 .

G rove ,R.J. ( 1995 ) . Summary data for the athlete coping inventory in a sample of Australian spor t performers . Unpublished manuscript .

Hamilton,V.(1979). Personality and stress.In V.Hamilton & D. M. Warburton(Eds.), Human stress and cognition:A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pproach. New York: John wiley and sons.

Kaissidis-Rodafinos,A. ,Anshel,M. H. ,& Sideridis,G.(1998). Sources,intensity,and responses to stress in Greekand Australian basketball refere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29,303-323.

Kaissidis-Rodafinos,A. ,Anshel,M. H. ,& Porter,A.(1997). Personal and situational factors that predictcoping strstegies for acute stress among basketball referees. 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15,427-436.

Kaissidis-Rodafinos,A. ,Anshel,M. H.(2000). Psychological predictors of coping responses among Greek basketball Referees.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140(3),329-344.

Kaissidis,A. N. ,& Anshel,M. H.(1993). Sources and responses to acute stress in adult and adolescent Australian basketball referees. Australian Journal of Science and Medicine

43

in Sport,25,97-103.

Lazarus,R. S. ,& Folkman,S.(1985). If it changes it must be a process:Study of emotion and coping during three stages of a college examin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48(1),150-170.

Lazarus,R. S. ,& Folkman,S.(1984). Stress, appraisal, and cpoing. New York:Springer Publishing Company.

McGrath,J. E.(1970). Major methodological issues.In J.E.McGrath(Ed.), Social and psycholoical factors in stress(pp.19-49). NewYork:Holt,Rinehart,& Winston.

Martin,T. N. ,& Schermerhorn,J. J.(1983). Work and nonwork influence on health:A research agenda using in ability to leave as a critical variabl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8(4),650-659

Mahoney, M. J.(1989). Psychological predictors of elite and non-elite performance in Olympic weightlift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 20, 1-12.

Madden ,C.C. , Kirkby ,R.J. , & McDonald , D. ( 1989 ) .Coping styles of competitive middle distance runners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 , 20 , 287- 296 .

Qrlick, T. , & Partington, J.(1988). Mental links to excellence. The Sport Psychologist, 2, 105-130.

Rawstor ne , P. , Anshel ,M .H. ,& Caputi , P. ( 2000 ) .Exploratory evidence of coping styles following acute stress in sport. Austral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 52 (2) , 75 - 82 .

Robbins,S. P.(2000).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Upper Saddle,New Jersey Prentice Hall,Inc.

Rainey,D. W.(2000). Source of stress, Burnout,and intention to terminate among basketball referees. Journal of Sport Behavior,22(4),578-590.

Selye,H.(1956). The stress of life. New York:McGraw-Hill Company.

Taylor,A. & Daniel,B.(1990). Perceived stress,psychological burnout and paths turnover intentions among sport officials. Journal of Applied Sport Psychology,2(1),84-97

44

Weinberg,R. S. , & Richardson, P. A.(1990). Psychology of officiating Champaign,IL:

Leisure Press

Weinberg, R. S. , & Gould, D.(1995). Self-confidence. Champaign, IL:Human Kinetics.

45

附錄一

訪談大綱

題目:影響裁判誤判的心理因素與因應策略

1.請問老師何時開始擔任裁判的?以及老師的裁判經歷?

2.請問老師認為誤判的種類為何?

3.請問老師認為影響誤判的心理因素為何?

4.請問老師遇到誤判的情形的是如何因應的?

5.請問老師遇到誤判時,是在什麼心理狀態下較容易產生?

6.請問老師遇到誤判,而教練或球員跟你抱怨時,本身的心理是如何面對的。

7.請問老師在過去執法中或看過別人執法,發生誤判的情況,其中令你印象深刻的為 何?

8.請問在不同層級比賽執法,心理因素會有哪些影響,會不會也間接影響判決?

9.請問老師認為裁判的養成上,加入心理技能的訓練,是否對減少誤判有正面的效果?

10.請問老師認為一個誤判較少的裁判,應具備哪些條件?

11. 有什麼具體策略可以告訴現在正在學習的裁判,減少誤判發生?

46

附錄二

訪談同意書

親愛的裁判老師您好:

我是師大體育所運科班研究生,基於碩士資格要求,本人在季力康教授的指導下,

正著手畢業論文的研究。主要目的是藉由籃球裁判來探討裁判誤判的心理因素與因應策 略,希望您能提供個人的想法和經驗協助本研究進行,此將有益於協助裁判賽前執法準 備,對未來裁判培養或養成教育相當有幫助。

本研究的對象曾在SBL或國際賽事擔任執法的裁判為主,研究方法採深度訪談法,

約需1∼2次訪談,每次約30∼50分鐘。同時,為了資料的整理與分析,希望您同意於訪 談過程中錄音。錄音內容僅作為研究者分析資料、編碼及因素歸類之用。基於保護受訪 者的緣故,您的姓名及服務學校於論文中一律隱匿,而以編碼取代之。因此,希望您能 提供真實的意見,以增加研究資料的正確性。

訪談期間您有權利選擇退出,且沒有義務告知原因。若您對本研究有任何意見,歡 迎隨時提供給研究者,並誠摯邀請您參與本研究。

研究生:何孟家

指導教授:季力康 博士 現職:新北市中正國中 師大體育研究所運動科學班

指導教授:季力康 博士 現職:新北市中正國中 師大體育研究所運動科學班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