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

第四節 研究流程

本研究首先確立研究動機與目的及研究問題,並整理國內外學者於相關議題 之研究,據以建立研究假說與定義研究變數。透過資料之蒐集與整理,最後進行 實證分析,並提出本研究之結論、研究限制,以及對實務界與學術界之建議。本 研究之研究流程如下:

圖二 本論文研究流程圖 確立研究動機與目的

結論與建議 探討相關文獻

實證分析 樣本蒐集與資料篩選

建立研究假說

定義研究變數

資料來源 台灣經濟新報社 資料庫(TEJ)

資料來源

公開資訊觀測站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

第貳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社會資本

社會資本最早起源於個人之間的鑲嵌關係,透過社會資本,可以增進經營的 機會(opportunity)、動機(motivation)與能力(ability)(Adler and Kwon 2002)。

社會資本為行動者間的互動行為,獲取鑲嵌於個人、社區、網絡、社會間的資源,

彼此交換知識、經驗,向外尋找能夠互補的資源,並增加公司的智慧資本。在此 種網絡中,節點與節點之間的互動模式將影響整個社會網絡的結構,舉凡透過聯 繫取得朋友的協助、迅速知道誰可以確認供應商訂單以及金額,都可以算是社會 資本的範疇。社會資本定義眾多,過去學者(張凱迪 2004;Adler and Kwon 2002)

大致上將其分成以下三類:

1. 外部連結觀點(bridging view):強調社會行動者透過與外界連結,獲得 與利用社會資本,其中 Baker(1990)提及,社會資本為社會參與者從 特定社會結構中獲取資源,並利用此資源來獲取利益。

2. 內部連結觀點(bounding view):能增加群體間之凝聚力,促進對共同目 標的追求,其中 Rosenthal(1996)指出,社會資本可提升跨功能團隊間 之相互協調,並減少內部資源的搜尋成本。

3. 整合內、外部觀點(both):同時整合內部、外部觀點,兩者間非為互斥。

內部連結可增加組織之凝聚力,外部連結則有助於獲取充份的資源。

Adler and Kwon(2002)指出,社會資本源自於社會參與者的社會結構,

進而影響凝聚力之產生與資源之獲取。

上述觀點雖然切入的角度不同,但其所代表的涵義相近。本研究之焦點在於 董監事連結所擁有的外部網絡關係,因此係以外部連結觀點分析之。

形成社會資本的原因很多,包括促進不同群體之間的資源交換以及產品的創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

新、加強與供應商之間的關係、公司間的學習效果(Paul and Kwon 2002)。另外,

Koka and Prescott(2002)認為「策略聯盟」(strategic alliances)可以替公司創造 價值。「策略聯盟」所建構的社會資本產生三種不同的資訊優勢,分別為資訊量

(information volume)、資訊多樣性(information diversity)及資訊的豐富性

(information richness)。公司之間因為社會資本的規模不同,不僅可能影響其在 聯盟網絡中的結構性地位,也體現在構成聯盟的形成與維護的動力,並對公司績 效產生不同的影響。

社會資本所建構之網狀關係,即為「社會網絡」。社會網絡的概念可以延伸 至產業網絡,屬一種合作式的經濟交易行為。Hsu and Wallace(2007)將產業網 絡分成三部份:基礎建設(infrastructure)、個別的活動對象(individual subjects of movement)及活動的規劃與控制(planning and control of the movement),皆有助 於提升績效。企業基礎建設可以提供即時性資訊,提升營運效能。若將活動個體 連結至基礎建設,將可對客戶提供客製化服務與支援。簡言之,產業網絡可以透 過個人、部門、事業單位、公司層級,藉由相互依賴的半自發性互動,獲取不同 的資源。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

第二節 董監事連結

一般而言,公司董監事扮演三大功能:服務、策略及控制。「服務」為公司 對社會責任的關注、主持公司內重要儀式,及連結公司至外部的角色,透過董監 事的資訊多元化,以提升公司生存之機會。「策略」為董監事共同參與公司之經 營管理,以提高股東財富。「控制」則包含對高階管理者的挑選及評估,得以運 用其力量以保護股東利益(Zahra and Pearce 1989)。

國外對於董監事連結的關聯性研究,始於 1990 年代。值得提及的是,國外 公司的高階管理者(leading officers),相較於其他職位,有更高比例跨坐其他 公司之董監。Mizruchi et al(1993)針對 1981 年前 500 大富比士公司進行調查,

發現有超過 70%的財務長存在董監事連結。本研究整理過去相關研究(劉韻僖 2002;官宜樺 2004;梁富梅 2007;Mizruchi 1996),分別介紹董監事連結的對 象、特徵及形成動機如下。

一、 董監事連結之對象

1. 水平連結(Horizontal Ties)與垂直連結(Vertical Ties)

Pennings(1980)認為以合作功能來區分,董監事連結可分為水平連結與垂 直連結。當連結公司之間屬同一個產業時,即為水平連結,可以降低競爭的不確 定性;而產品上下游公司之間所形成的連結即為垂直連結,可以獲得更多有關投 入與產出之間的訊息。

2. 產業內連結(Intra-Industry Interlocks)與產業外連結(Inter-Industry Interlocks)

Gulati and Westphal(1999)依連結對象來區分,將董監事連結分為產業內 連結與產業外連結。產業內連結是指公司之董監事於相同產業內擔任其他公司之 董監;產業外連結是指公司之董監事於不同產業中擔任其他公司之董監。作者認 為產業外連結可獲得多角化的訊息。

1. 直接連結(Direct Interlocking)與間接連結(Indirect Interlocking)

Pennings(1980)以連結是否透過第三者來區分,將董監事連結分為直接連 為從吸納(cooptation)的策略行為觀點而言,接收公司的利益較大;但 Schoorman et al.(1981)則認為,在關聯行為發生之前,雙方必經成本與效益之合理考量,

1. 資源依賴(Resource Dependence)

資源依賴理論強調組織為一個開放系統,而非僅強調內部運作效率之封閉系 統。其目的在於組織與外界之間資源交換的穩定,以達組織之效能。楊子江(1987)

認為組織由內、外部的聯盟,面對環境中的不確定性,尋找對組織存續影響極大 的資源,以擴大其他組織對它的依賴、或減少本身對其他組織的依賴為目標,據 以影響組織的權力結構。因此,若將組織視為一個投入與產出的系統,勢必與外

資本,可以提供 CEO 本身無法得到之資訊(Dalton and Daily 1999)。

2. 共謀(Collusion)

以往同一產業內公司之間共用董監事的情況是很普遍的。直到 1914 年,美 國許多大型企業被批評與競爭者之間的董監事連結,可能互相勾結、共謀而降低 市場上的競爭性。因此,美國頒布克萊頓法案,規定禁止於同一個競爭市場中出 現董監事連結行為,於此之後美國董監事連結情形大為減少(Mizruchi 1982)。

實際上,董監事連結之動機並無特定系統可供遵循,但學術界對於產業集中 度與水平連結之間的關聯進行一些研究。Pennings(1980)認為產業集中度與水 平連結為正相關,亦即水平連結的公司可以透過定價、廣告與研發的交流而獲 利。Burt(1983)卻認為兩者之間為倒 U 型關係,亦即產業中度集中時,產業間 之董監事連結頻率最高。因為在某些集中度最高的產業,往往由少數公司獨占市 場,因此其藉由董監事連結來制定價格的需求相對減少。

3. 監督與吸納(Monitoring and Cooptation)

銀行與保險公司為一般企業獲取資金的來源。金融機構為確保債務人有足夠

4. 職涯晉升(Career Advancement)

對於接收公司而言,可能基於組織經營管理決策來決定是否聘任其他公司派 出的董監事。對於派出公司而言,可能是基於個人、公司、或兩者共同因素之考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

量。Zajac(1988)認為,個人的董監事連結可能是為了較高的財務報酬、提升 個人的聲望,或是創造未來的工作機會,因此個人的利益考量亦可能為促成董監 事連結的動因。Useem(1984)則發現,同時擁有多個董監職位的個人可以從所 謂的「企業掃視(business scan)」中得到好處。

5. 社會凝聚力(Social Cohesion)

Mills(1956)及 Mace(1971)皆認為,董事會連結代表上位階層的連結;

Useem(1984)則將其視為資本主義家的階級整合,可以確保共同遵守不成文

(unwritten)的規定。公司董監事在選擇連結對象時,基於上位階層的凝聚力,

會選擇加強階級內的社會連繫。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2

第三節 董監事連結與公司績效

劉韻僖(2002)將董監事連結動因概分為兩大觀點。一個為組織間關係觀點,

包含資源依賴理論、財務控制理論及財務吸納理論。另一個為階級凝聚觀點,包 含階級霸權理論與銀行霸權理論。

一、組織間關係觀點

1. 資源依賴理論

公司之間不同的董監事連結行為動機,可能對連結效益產生不同影響。資源 依賴理論認為此種連結在於尋求與外界間資源交換的穩定,以達組織之效能,故 過去傳統觀點皆認為可提升經營績效,但其實證結果並未獲得一致的結論。其他 學者(Pennings 1980;Burt 1983;Boyd 1990;Hillman et al. 2000;Peng 2004)

認為,環境不確定性高的企業,傾向聘任資源豐富的外部董監事,帶來企業所需 資源,進而提升財務績效。相反地,Fich and Shivdasani (2006)以《富比士》

500 大企業為研究對象,發現平均每一位董監事取得三個具主導權職位,並且有 超過 50%的機率會產生較弱的公司治理與績效;部分研究(劉顯仲 2009;Fligstein and Brantley 1992;Mizruchi 1998)亦獲得類似的實證結果,顯示董監事連結與 公司績效間呈現負向關係。另外,Ferris et al.(2003)認為平均擁有的董事席次 數與公司績效無太大關連性;但黃伊均(2007)發現,董事會內部連結的程度有 助於績效提升;董事會外部連結的程度反而不利於績效。

2. 財務控制理論

監督屬於一種資訊分享管道。Stearns and Mizruchi(1993)發現,公司外部 融資的程度愈高,銀行派代表進入公司董事會的程度愈高,銀行藉由掌握債務公 司的經營狀況,以吸收市場潛在的不確定性,降低其被倒帳的風險。Aldrich(1979)

認為,董監事連結可以成為公司治理機制,透過權力分配來監督其經營,進而提 升公司績效。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3

3. 組織吸納理論

在此理論下認為一般企業也會力邀金融機構代表擔任其董監事,藉以降低資

金取得的不確定性,通常可以藉由此種機制來維持較佳的財務穩定度。

國外對於監督與吸納觀點已有一些研究。Dooley(1969)分析美國 250 間大

國外對於監督與吸納觀點已有一些研究。Dooley(1969)分析美國 250 間大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