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發現 研究發現 研究發現 研究發現

第四節 第四節

第四節 研究發現 研究發現 研究發現 研究發現

針對資料分析與研究架構進行驗證,研究者在本節提出幾個觀點與建 議,確立了Google Earth在輔助地理教學設計的原則。

一、Google Earth輔助地理教學的設計原則:

中國地理總論及中國的高原輔助教材的設計原則歸納三部份說明:

(一)空間知識 1.格線功能

Google Earth可打開格線功能,用以辨別方向、並有助於教導 經緯線與絕對位置的概念,相較於傳統地圖上的經緯線而言,

Google Earth的格線功能靈活性較佳,可以在不需要時,關閉

格線功能,讓畫面干擾減少。

2.尺規功能

傳統地圖上要計算距離,必須藉由比例尺的換算,但Google

Earth 提供了尺規的功能,可直接量測任意兩點間的距離,經由

數值的呈現,使距離的概念更為具體化,如量測沙丘的大小、河 床的寬度、峽灣的寬度、高度的數字量測,因省去了計算的步驟,

可讓全體學生立即體會並了解距離的概念。

3.日光控制模式功能

可藉由調整此功能以呈現晝夜的變化,讓學生對於晝夜的更替更

加具像化,進而可更輕易地了解時差的基本概念。

圖間的關聯性,可以幫助學生了解不同主題地圖之間的因果關 係。(如:塔里木盆地綠洲和人口分布之間的關係)。

2.衛星影像

雖然現今的印刷技術與品質皆不錯,但是在呈現立體的地圖 時,仍有其盲點,學生在判讀書本上的地圖時,往往無法有立體 的概念,Google Earth立體影像3D的展示就成為給予學生立體 概念的最佳利器,故在設計時應多使用視角控制鈕,並可至功能 列中「工具」→「選項」→「3D檢視」→「地形品質的提高高 度」,將高度調至2或3,以找出效果最佳的立體影像,以求達 到最佳的教學成效。

衛星影像可連續縮放,不同的比例尺有不同的簡化程度,可 以看到不同的地理現象,李明燕(2007)台灣地區國中與高中學生 閱讀衛星影像能力之探究中表示,相同圖幅的影像,大範圍的影 像有概化的特質,閱讀者可以從整體的形式掌握一地的特色,有 助於教導整體的概念,不同尺度可以看到不同的現象和問題,可 引導學生思考和整合,故在衛星想像的設計上要多比較不同比例 尺的影像,以選取最佳比例尺的衛星影像,並以新增地標的方式,

將影像鎖定,方便教學時使用。

(三)人地關係 1.照片

解釋人地關係最佳利器是藉助於照片,而Google Earth的照片 已定位在正確的位置並有描述。但照片所呈現的大小要調整好,

並適度地修改說明、調整字體的大小,以符合教學上的使用,若

覺得Google Earth的照片不合用,亦可自行找到合適的照片再

新增至Google Earth。

2.圖層

Google Earth的圖層內容基底是衛星影像圖,圖層多且陸續增加

中,可提供豐富素材,圖像資料豐富,改善以往為了豐富地理教 學,老師須在課外時間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搜尋相關圖片的 狀況。常用於Google Earth的地理教學圖層有:地理網路的

Panoramio相片與wiki 百科、位置、邊界和地名、氣象等…。

3.歷史圖像

地理教學中對於環境變遷的議題亦相當關注,以往在搜集相關資 料時卻面臨到不少的阻力,但Google Earth 的歷史圖像功能呈現 出今昔衛星影像,可協助老師的教學,幫助學生的學習,以達教 學最佳的輔助效果。

二、設計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與修正

在製作過程中,面臨到一些問題,研究者根據這些問題提出建議如下:

(一)選取合適主題地圖的問題

在選取主題地圖時,要審慎選取具有代表性的主題地圖,從各式 的地理課本或地理專書中較易尋找理想的主題地圖,找到合適的 地圖後,將圖片掃描成電子檔,建議掃描時將解析度調高至300 像素(pixel),如此所呈現出來的畫面較佳,但解析度也不要過大,

因為如此圖檔會有檔案過大的問題出現,或者可使用各出版社所 附贈教學光碟中的電子檔,需注意版權的問題。

(二)主題地圖與 Google Earth的衛星影像不易完全疊合的問題

在主題地圖與Google Earth的衛星影像疊合時,因圖片投影方法 的不同造成圖片變形,會有不易完全疊合的問題,研究者提出的

再將圖片放大或縮小,以人工的方式疊合,建議在疊合時以較明 顯的邊界為基準,例如:將中國三級階梯地形圖和Google Earth 的衛星影像圖疊合時,以海岸線為基準,因在Google Earth的衛 星影像圖中,陸地和海洋的顏色顯著不同,海岸線就成為明顯的 界線,此方法技術性較低,但精準性不高誤差大。

(三)新增路徑清晰度的問題

研究者以新增路徑的方式,描繪出邊界、河流、鐵路,以做為教學 使用時,新增路徑線條的粗細以及顏色會影響到整個呈現效果的問 題,若是粗細不恰當,顏色不適合會讓新增路徑與衛星影像對比不 明顯,研究者建議在描繪完路徑之後,將畫面縮放至教學時比例尺 大小,再去更改線條的粗細及顏色,因為不同的比例尺下,Google

Earth的衛星影像所呈現的資料是不同的,所須的對比顏色及粗細

也不同。

(四)外加的Google Earth圖資顯示時間長的問題

研究顯示當外加的Google Earth圖資第二次開啟時,時間會較第 一次開啟時短,故在外加的Google Earth 圖資顯示時間長的問題,

研究者建議除了可更新電腦和網路的設備之外,應於上課前先勾選 全部檔案,將所有檔案開啟後,再將所有檔案取消勾選,教學時依 照上課的進度開啟不同主題的圖資,如此即可縮短在教學時外加 Google Earth圖資顯示的時間。

(五) Google Earth畫面轉換時間不當的問題

在教學時,學生反應看到不同於課本平面圖像的立體影像很新鮮、

很有趣,但上課一段時間之後,因畫面轉換的速度快,反而出現頭 暈不舒服的現象,且部分教師在深度訪談中提及,建議轉換畫面 時,比例尺的轉換不要太快,這些訊息反應出Google Earth畫面 轉換時間的恰當與否影響教學品質。研究者建議可以新增地標的方 式將衛星影像鎖定好了,可至功能列中「工具」→「選項」→「遊

覽」→「前往速度」調整,將速度調慢,若沒有鎖定影像,教師將 以滑鼠滾輪轉動的方式移往下一個影像,應至功能列中「工具」→

「選項」→「導覽」→「滑鼠滾輪設定」,將速度調慢,如此可以 降低頭暈不舒服的現象出現,但須注意若將速度調太慢,會拖延畫 面轉換的時間,也會增加等待的時間,因此,教師應該依照教學的 需要,斟酌調整轉換畫面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