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的背景與理念

清教學前概念、先存概念或另有概念在科學概念學習所扮演的角 色,做為尋找研究議題的基礎;接著,依據設定的研究議題,詳細 陳述研究的理念與重要性,為本研究的定位做出說明;最後提出具 體的研究目的與問題以利研究的進行。

第一節 研究的背景與理念

過去四十多年來,有關學生概念的研究是科學教育領域最熱門 的研究主題之一,探究的重點主要聚焦在學生的教學前概念(pre-instructional conception)在科學學習中扮演的角色與其如何影響科學 學習,但科學概念學習研究並非一直都是科學教育研究的主流,雖 然早在二十世紀初就有許多科學教育學家曾經探究學生的概念,可 是當時的教育環境不佳、教育組織鬆散,教育的目標重在提升教育 的「量」,期望讓每位學生都能夠接受教育。反觀概念學習研究的目 的是瞭解學生的想法,做為了解學習過程、改進教學的參考,藉此 提升科學教育品質,這樣的目標與當時的時代背景與教育目標不盡 相同,自然較不受重視。但1960 年代到 1970 年代初期的課程改革 成果不如預期,而科學哲學、認知心理學等相關學科領域的發展,

啟動了科學概念學習研究的浪潮,1970 年以後,科學概念學習的研 究,逐漸成為科學教育研究的主流。

3

學生的教學前概念被科學教育研究者重視,應該是受到Ausubel (1968)提出的一句格言的影響,也就是:「影響學習的一個最重要的 因子是學習者已經知道的」。事實上,Ausubel 這一句教學法上的格 言表達的洞見並非是全新的想法,早在十九世紀,德國的教育學家 Diesterweg 就曾提出由學生的觀點開始進行教學是非常重要的,

Diesterweg 認為探究學生的教學前概念對科學教師而言是必要的;

另外,教育學家Dewey 也主張科學教育應該連結科學知識內容與學 生的經驗 (Treagust, Duit, & Fraser, 1996)。這些重視學生概念的教學 觀點與傳統由事實和概念出發的教學取向產生強烈的對比,促使科 學教育學者對科學學習和教學有新的詮釋。

科學概念學習逐漸受到重視,學者開始將研究的焦點集中在探 究學生對科學現象、原理和概念的學習,特別是針對「熱」、「能 量」、「光合作用」或「遺傳」等主題之相關概念的探究,結果發現 學生對這些主題所持有的概念和科學家的科學概念有很大的不同,

而且大部分的學生都對自己的概念十分滿意,也非常堅持,經過科 學教學後也不輕易改變自己的概念或想法,接受教師教授的科學概 念,造成學生只能了解一小部分的科學概念或科學原理,無法真正 理解科學知識或科學概念 (Treagust, Duit, & Fraser, 1996)。

為了釐清學生無法真正學會科學知識或科學概念的原因,科學

4

教育學者積極探究知識或概念建構的過程,結果發現學生在接受正 式的科學教學前,心中就已經存有許多解釋自然世界的想法,學生 對於教師所要教授的科學知識並非「沒有概念」,學生不是一塊空白 的石板(blank slate),教師想要刻上什麼概念就可隨意刻上;相反 地,學生有一套屬於自己想法,可以解釋科學概念的內容、原理法 則及自然界的現象 (Driver, 1981; Driver & Erickson, 1983; Osborne &

Freyberg, 1985)。這些想法在教學前就已經存在,因此被稱為「先存 概念(preconceptions)」或「教學前概念(pre-instructional

conceptions)」。

學生在接受正式的教學之前,心中就存有許多解釋自然現象、

事件的想法,這些先存概念會影響學生對科學概念的學習,學生即 使接受正式的科學教學,心中的概念與科學家的概念也不盡相同,

他們會利用自己的先存概念及教師教授的科學概念為基礎,建立一 套屬於自己的概念架構(conceptual frameworks),用以解釋生活周 遭的自然現象,這些與科學概念架構不同的想法被稱為「另有架構

(alternative frameworks)」、「另有概念(alternative conceptions)」或

「兒童的科學(children’s science)」。另外,學生在教學後所存有的 概念通常與現今的科學概念不同或被認為是錯誤的科學概念,又被 稱之為「迷思概念(misconceptions)」(Driver, 1981; Duit, 1991; Duit

5

& Treagust, 1995; Gilbert & Watts, 1983; Osborne, 1985)。由於不同學 者探究學生概念的切入角度不同,創造出不同的名詞描述學生的概 念,而研究者傾向採用Wandersee、Mintzes 和 Novak (1994)的看法 採用另有概念代表於學生的概念,因為「另有概念」不僅是指學習 者基於經驗所建構出能讓一系列自然現象和事物易於理解的解釋,

另有概念還賦予持有這些解釋的學習者在智能方面的尊重,也就是 說另有概念在內容上是有效且合理的 可以促進學習者建構更有用的 概念(例如,科學概念),所以,另有概念比較接近學習者的實際認 知狀態,適合用來代表學習者的概念。

學生的另有概念可能是在日常生活中,透過自身的感受、觀 察、直覺、學習和體驗等過程,逐漸發展形成的,學生平時就會利 用另有概念幫助他們解釋或觀察身邊的自然物象,解決日常生活面 臨的各種問題,或者運用另有概念幫助他們學習新的事物、理解科 學知識、接收新的訊息或詮釋新資訊,所以學生的另有概念與他們 的生活經驗通常是緊密結合的,可以合理的、正確的及有效的幫助 學生解釋日常生活所面臨的問題與所遭遇的現象 (Duit & Treagust, 1995; Osborne & Freyberg, 1985; Wood-Robinson, 1995)。當學生在學 習的過程中,發現教師教授的科學知識或教科書的科學概念與自己 的概念不同,學生會認為他們的概念是正確、好用且有效的,不願

6

意改變他們的想法,進而影響科學概念的學習 (Chi & Roscoe, 2002;

Duit, 1999; Posner, Strike, Hewson, & Gertzog, 1982; Treagust, Duit, &

Fraser,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