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是將學習共同體運用在國中國文科教學之行動研究,因受研究者的能 力、經驗及研究時間等因素的影響,其範圍與限制如下:

壹、 研究範圍

一、 研究地區方面

本研究是以研究者所服務之喜樂國民中學學校七年愛班(化名)為主,

位居臺東縣之市區學校,是一所鬧市中的寧靜學府,共有 67 個班級,學生人 數約 2300 人,屬於大型學校。

二、 研究對象方面

本研究以研究者所任教喜樂國中(化名)七年愛班為研究對象,全班共 29 人,其中包括 14 名男生及 15 名女生。班級中有 2 名學生是新移民子女(1 男 1 女,均為越南籍),2 名原住民生(1 男 1 女,,阿美族及卑南族),其餘 25 位皆為閩南人,研究者則為該班之導師。

三、 研究方法方面

研究方法為行動研究中的課程行動研究,於教學現場進行學習共同體運 用於實際課程教學成效的探討。在教學的期間透過課程活動之教觀察紀錄,

研究者的省思札記、學習單、學生訪談紀錄、回饋單等作為研究資料的來源,

以文件分析的方式,歸納、統整並分析資料。

貳、 研究限制

研究者服務的學校屬於臺東縣的市區型學校,而研究對象主要為國中七年級 的學生,此研究結果是否可推論至其他學校,則有待更進一步之研究。茲就各種 研究限制,分述如下:

一、 研究對象的限制

研究對象僅限研究者所任教班級之七年級學生,臺東縣相較於其他城市 而言,較為偏僻,學生之組成及背景也不盡相同,因此適用於學生的「學習 共同體」方式亦可能不同。所以,研究問題與對象具有情境的特定性,無法 將研究的結論推及其他對象或群體。

二、 研究時間的限制

為配合教育部 103 學年度第二學期之彃性調整上課時間,研究時間於 104 年 1 月 21 日至 104 年 1 月 27 日及 104 年 2 月 24 日至 104 年 3 月 27 日,前 後大約 27 堂課的教學時間。研究者欲從質性之角度,觀察學生在課堂上的學 習,從中發掘學習上的變化,做為研究資料。因此,在「研究者即教學者」

的雙重角色下,要讓研究與教學工作同時進行,得適當分配時間,才能使教 學與研究均順利進行。

三、 研究範圍的限制

本研究之研究範圍為由康軒出版社於民國 104 年 1 月出版之第二冊國 中國文課本第一課至第四課課文,以及語文天地一之教材為主,無法遍及 他版本之教材內容實施。

四、 研究者的限制

本研究之研究者身即教學活動設計之實務工作教學者,且與研究對象互 動,因此在觀察記錄或收集資料時要盡量以客觀之態度為之,但資料的性質 多文字描述,觀察、陳述或檢討上可能不盡客觀,多少會受到自身的成長背 景,人格特質、價值觀……等主觀意識影響,或有偏頗,無法窺知全貌之處。

再者,由於研究者無日文基礎,未能全面閱覽佐藤學的日文著作,亦為本論 文之限制。

五、 課程實施的限制

學習共同體的推動以研究者本身的班級為主,故實際課堂實施「學習共

同體」時,只能就學生共同協助彼此學習的學習成果研究,並開放教室。但 是,學生家長平日多半忙於工作,要邀請家長長期並持續參與班級教學活動,

實有相當的難度。因此,為讓家長也能參與學生的學習,研究者製作邀請單 說明,並邀請家長觀課參與學生的學習,並請觀課家長填寫回饋單,使家長 能明白班級的國文教學活動而適時給予意見。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