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1.4 研究範圍與限制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4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論文的研究範圍涵蓋(1)國際銀行業 FTP 制度之演進、(2)近期 經歷次貸風暴後,國際監理機構要求導入 Basel III 流動性要求對銀 行業 FTP 制度之影響,及(3)探討 FTP 制度對銀行存放款定價、經營 績效衡量之影響。

研究的主要資料來源包含國際學術論文、個案研究、國內銀行 經營狀況研討及經營團隊之訪談。惟 FTP 制度為銀行之核心管理工 具,訪談能取得之資訊有限,僅供本研究之參考,本研究仍以國際 間之學術論文為主要研究範圍。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章 國際銀行業內部資金移轉定價制度演進

20 世紀 60 年代以來,歐美各國開始走向利率自由化,使金融產 品可以自由定價、金融創新大量湧現、各類金融機構業務交叉及金 融市場國際化趨勢加強。

同時利率市場化也營造了公平的競爭環境,對市場機制的建立 發揮了積極作用,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使的商業銀行面對較大的經營 壓力。本章將先敘述美國、英國及日本的利率自由化,然後討論利 率自由化如何影響金融機構的內部資金移轉定價制度

2.1 美國利率市場化演進

美國於 1929 年至 1933 年期間經歷了經濟大蕭條,監管部門檢 討後認為事件爆發的原因之一是政府對利率的完全放鬆所導致(銀行 間競相提高利率造成市場過度競爭)。因此在經濟大蕭條過後,美國 聯邦準備理事會 (The Federal Reserve System,FRS) 於 1933 年實施 了著名的 Regulation Q (簡稱 Q 條款),對利率進行管制並設定相關 規則。

Q 條款設定存款利率上限,但對放款及銀行手續費等則沒有設 定管制,主要理由:

1. 限制銀行之間高息吸收存款,限制存款利率上限可降低銀行籌資 成本,避免銀行因支付過高的利息而從事高風險投資業務;

2. 避免出現區域間不均衡的經濟發展。由於大型銀行比中小型銀行 有能力支付較高的利息,存款利率競爭將使中小型金融機構無法 與大型金融機構競爭,導致資金由中小型銀行流入大型銀行,削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弱中小規模金融機構的信貸能力,使區域間經濟發展更加不均 衡。

Q 條款實施後,使金融秩序得以恢復,並且對於二戰時期政府 以低成本籌措戰爭借款和戰後經濟的復甦皆有正面、刺激的幫助;

然而,隨 60 年代金融自由化的背景下,Q 條款的負面影響不斷顯 現。

首先,存款利率上限的管制對有衝勁以及管理良好的銀行於吸 收存款能力上形成限制,並促使資金流入貨幣市場、銀行獲利每況 愈下;其次,金融機構在發展受限下,為自身的發展不斷思索金融 創新以規避利率的管制,致使當時市場上貨幣供應的途徑變得模糊 不清,造成貨幣政策成效不彰。

為因應經濟形勢的發展變化,解除利率管制的想法逐漸浮現。

70 年代,美國推動了四方面的改革措施,一是逐步放鬆對利率的管 制。1970 年 6 月,美國國會授權美聯儲取消了 Q 條款中 10 萬美元 以上存款利率最高限額的規定,同時調高存款利率的上限,以此來 緩和利率管制帶來的矛盾。二是允許非銀行金融機構設立支票帳戶 並允許對交易餘額支付利率。三是允許開發可轉讓的活期存款賬戶 及將儲蓄餘額自動轉存的服務。四是建立了貨幣市場基金(Money market fund)。但是,這些放寬利率管制的做法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 Q 條款帶來的問題,短期資金仍然大量從銀行和其他存款機構流 出。這些改革只是利率市場化的開端,從制度層面徹底實現利率的 全面市場化的需求日益迫切。

20 世紀 80 年代初期的美國金融改革,以打破利率管制、實現利 率市場化為代表的金融自由化改革。1980 年 3 月,美國國會通過了

《存款機構放鬆管制和貨幣控制法》(The Depository Institutions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Deregulation and Monetary Control Act of 1980,DIDMCA),決定自 1980 年 3 月 31 日起,分 6 年逐步取消對定期存款利率的最高限,即 取消 Q 條款。擴大儲蓄機構的經營範圍,對所有存款機構規定統一 的法定準備金要求。這打破了 20 世紀 30 年代以來對存款利率和放 款利率的一系列限制,使商業銀行在利率競爭上取得和其他金融機 構同樣的競爭位置,改善了商業銀行的經營環境。

1982 年頒布的 《加恩-聖傑曼存款機構法》( The Garn. St Germain Depository Institutions Act of 1982),詳細地制定了修正 Q 條款的步驟。為擴大銀行業資產負債經營能力,明列一些其他與利 率市場化相關的改革,包括進一步擴大儲蓄機構的經營範圍,授權 存款機構開立貨幣市場存款賬戶,允許 FDIC 和聯邦儲蓄與貸款保 險公司 (FSLIC) 在緊急情況之下併購有困難的儲蓄機構和銀行。

1983 年 10 月,美國存款機構放寬管制委員會取消了 31 天以上 的定期存款以及最小餘額為 2,500 美元以上的極短期存款利率上 限;1986 年 1 月,取消了存款最低餘額所有形式的要求,同時取消 了支付性存款的利率限制;1986 年 4 月,取消了儲蓄賬戶的利率上 限;對於貸款利率,除住宅貸款、汽車貸款等極少數例外,也一律 不加限制。至此,Q 條款完全終結,利率市場化得以全面實現。

2.2 英國利率市場化演進

為了提高貨幣政策有效性,促進金融機構間的自由競爭,提高 經營效率,抑制國際短期資本的過度流入,維持英鎊幣值的穩定,

1971 年 5 月 , 英 格 蘭 銀 行 公 布 了 一 份 『 競 爭 與 信 用 管 制 』

(Competition and Credit Control)報告,提出了金融改革方案,於 同年 9 月開始實施。其中一項重要的改革內容就是廢止銀行間利率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協議,由各銀行自行決定利率。利率市場化實施一兩年後,英國的 經濟又承受了高通貨膨脹、經濟衰退及英鎊貶值的壓力,英國政府 再次干涉利率。1973 年 9 月,財政大臣要求銀行不得對 1 萬英鎊以 下的存款支付高於 9.5%的利率,這種限制一直持續到 1975 年 2 月。1979 年,英國取消了對外交易的外匯管制,實現國際金融交易 自由化。1981 年,英格蘭銀行取消最低貸款利率,利率完全自由 化。

英國利率市場化的特點,一是"一步到位",1971 年一舉廢 止利率協定,而不像其他國家那樣採取循序漸進的方式;二是利率 市場化改革與金融其他方面的改革同時進行,如取消分業經營限 制、廢除對銀行的放款限額管理、對所有銀行實行統一的最低流動 性比率及其他方面的要求。1986 年 10 月,英國政府宣布實行金融

『 大 爆 炸 』 改 革 , 打 破 了 傳 統 分 業 經 營 的 界 限 , 英 國 的 Lloyds Banking Group plc、Barclays Banking Group plc,以及 HSBC、Standard Chartered Bank 等跨國銀行集團紛紛併購證券公司,開始提供包括證 券業務在內的綜合性金融服務。上述措施的同時實行,使得利率市 場化改革能更容易實現預期目標。

2.3 日本利率市場化演進

70 年代-90 年代透過放開同業拆借利率 、逐步降低大額存單的 單位, 放開放款利率 ,存款利率自由化,至 90 年代中期完成利率 市場化

日本利率市場化改革使大銀行競相抬高存款利率,降低貸款利 率,甚至出現存貸款利率倒掛現象。小銀行難以招架,或被大銀行 吞併,或破產倒閉。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世界銀行研究發現,在調查的 44 個實行利率市場化的國家中,

有近一半的國家在利率市場化進程中發生了金融危機。如東南亞、

拉美地區、日本等。

日本的利率市場化和金融市場自由化擴大了銀行的投資管道和 領域,為追逐高利潤,銀行的冒險性和投機性增強,紛紛將資金投 向高風險資產,自有資本占總資產比率不斷下降。尤其是泡沫經濟 時期,銀行大量資金流向股市和房地產市場,泡沫經濟破滅後,股 市、房地產價格暴跌,銀行呆帳大幅上升。

2.4 國際銀行業內部資金移轉定價制度演進

利率自由化摒棄了近半個世紀以來金融監管體制對銀行業發展 過度限制的某些方面,使金融產品可以自由定價、金融創新大量湧 現、各類金融機構業務交叉及金融市場國際化趨勢加強。同時利率 市場化也營造了公平的競爭環境,對市場機制的建立發揮了積極作 用,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商業銀行面對較大的經營壓力,主要表現 在存放利差大幅縮小和利率風險逐步加大:

1. 資金成本快速上升:商業銀行流失許多長期穩定的低成本存款,

為了加強流動性管理,銀行須提高資金成本以提高核心存款比 重。

2. 資金收益快速下降:直接融資管道的開放、資本市場擴充,導致 商業銀行放款與資金去化的收益水準進一步走低。

3. 利率風險逐步加大:利率自由化後,帶給銀行更多挑戰,增加經 營管理的不確定性。同時,銀行以短支長的業務特性,市場利率 的波動使其期差風險也不斷加大。

以上這些壓力使商業銀行經營面臨很大挑戰,利率管制時期,

資金移轉定價(Fund Transfer Pricing) 1.分辨獲利來源

2.分離利率風險

利率自由化

圖 2-4-1 FTP 制度發展趨勢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三章 內部資金移轉定價制度

本章節討論資產負債管理在銀行經營管理扮演重要的角色,及 銀行如何透過前瞻性的風險管理運作以達到在一定風險容忍度下最 適資產與資本配置,進而達到最大獲利;同時也討論內部資金移轉 定價制度多項功能,及各種不同制度設計面上的考量與運作的比 較。

3.1 資產負債管理的角色與功能

資產負債管理(Asset-Liability Management , ALM)單位是一個 具有特殊職能的總行單位,通常隸屬於財務部門,也受資產負債管 理委員會(Asset-Liability Management Committee,簡稱 ALCO)之監 督。

透過 ALCO 的有效運作,得以將銀行資源做最適配置以降低流 動性風險及獲利極大化, 是銀行經營的核心,圖 3-1-1 為英國金監 局對 ALCO 功能暨職掌所提出之建議,ALCO 成員通常有銀行總經 理、財務長、風險長、業務單位主管及首席經濟學家,決定銀行整 體資產負債管理政策,每個月由首席經濟學家對未來利率、匯率變 動趨勢及其他金融情勢發展方向提出具體看法,風險長提出可能的

透過 ALCO 的有效運作,得以將銀行資源做最適配置以降低流 動性風險及獲利極大化, 是銀行經營的核心,圖 3-1-1 為英國金監 局對 ALCO 功能暨職掌所提出之建議,ALCO 成員通常有銀行總經 理、財務長、風險長、業務單位主管及首席經濟學家,決定銀行整 體資產負債管理政策,每個月由首席經濟學家對未來利率、匯率變 動趨勢及其他金融情勢發展方向提出具體看法,風險長提出可能的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