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節 各變項間的基本描述性統計和相關情形

本研究採用跨時間點的資料蒐集方式,自變項與調節變項分別為不同時間點蒐集。過去 研究指出心理彈性為相對較不會變動的指標 (Chawla & Ostafin, 2007),因此本研究在時間點 一蒐集心理彈性調節變項。運動倦怠此依變項則在時間點一和二都有測量。表7為各變項間 的描述性統計量,選手在知覺教練自主支持、心理彈性與運動倦怠的得分上都高於其平均 數。本研究進一步用t檢定檢驗時間點一運動倦怠 (M = 3.38, SD = 0.90) 與時間點二運動倦怠 (M = 3.31, SD = 0.86) 是否有差異,結果發現兩個時間點的倦怠並無顯著差異 (t = 1.02, p

> .05)。除此之外,時間點一的主觀幸福感分數平均而言比時間點二的主觀幸福感分數還 高,本研究進一步用t檢定檢驗時間點一主觀幸福感 (M = 5.35, SD = 2.71) 與時間點二主觀幸 福感 (M = 1.85, SD = 0.86) 是否有差異,結果發現兩個時間點的主觀幸福感有顯著差異 (t = 17.64, p < .05),說明在這三個月當中,選手的主觀幸福感是有些微波動。

在各變項的偏態與峰度方面,心理彈性、知覺教練自主支持與運動倦怠都為負偏態,說 明其大部分選手在這些變項的得分都高於平均值。相對而言,選手在主觀幸福感的得分都為 正偏態,說明大部分選手在主觀幸福感的得分略低於平均數。整體而言,偏態值介於.05 到.41,峰度在-.13到-.36。West、Finch 與 Curran (1995) 提出常態分配的標準為偏態不能大 於2,峰度不能大於7,說明本研究在單變量統計結果符合常態分配。

37 表 6 各變項描述性統計量

量表 最小值 最大值 平均數 標準差 偏態 峰度

T1心理彈性 1.33 7.00 4.26 1.25 -.21 -.40 T2教練自主支持 1.00 7.00 4.54 1.35 -.22 -.36 T1運動倦怠 1.00 5.36 3.37 .89 -.25 -.31 T2運動倦怠 1.00 5.31 3.15 .89 -.01 -.59 T1主觀幸福感 -2.00 12.27 5.35 2.71 .05 -.35 T2主觀幸福感 -1.67 11.50 5.54 2.89 .22 -.36

相關分析當中,本研究把性別視作連續變項來分析,性別1代表男性,性別2代表女性,

由表8研究可知,性別與時間點二的主觀幸福感有負相關 (r = -.19; p < .01),說明女性在時間 點二的主觀幸福感得分低於男性。年齡也與心理彈性呈負相關 (r = -.17; p < .01),說明年紀 越大的選手,其心理彈性則越低。更進一步探討知覺教練自主支持與運動倦怠和主觀幸福感 發現,時間點一的知覺教練自主支持與時間點一運動倦怠 (r = -.27; p < .01) 和時間點二運動 倦怠 (r = -.50; p < .01) 都為負相關。另外,時間點一的知覺教練自主支持與時間點一主觀幸 福感 (r = .26; p < .01) 和時間點二主觀幸福感 (r = .33; p < .01) 都為正相關。說明選手知覺高 自主支持,其運動倦怠會較低,幸福感則較高,符合本研究假設。

在心理彈性與運動倦怠和主觀幸福感的相關分析中發現,心理彈性與時間點一運動倦怠 (r = -.33; p < .01) 和時間點二運動倦怠 (r = -.27; p < .01) 都為負相關。另外,心理彈性與時間 點一主觀幸福感 (r = .43; p < .01) 呈正相關,和時間點二主觀幸福感 (r = .14; ns) 無相關。說 明選手心理彈性越高,其運動倦怠程度較低,但心理彈性與主觀幸福感的預測較不穩定。除 此之外,本研究結果顯示知覺教練自主支持與心理彈性為無相關 (r = -.09; ns)。

38 表 7 各變項間相關表

量表 1 2 3 4 5 6 7 8

1.性別 1.00

2.年齡 -- 1.00

3.T1 心理彈性 -.08 -.17* 1.00

4.T2 教練自主支持 .09 -.01 -.09 1.00

5.T1 運動倦怠 -.03 .09 -.33** -.27** 1.00

6.T2 運動倦怠 -.10 .09 -.27** -.50** .69** 1.00

7. T1 主觀幸福感 -.11 .08 .43** .26** -.53** -.33** 1.00

8. T2 主觀幸福感 -.19** -.08 .14 .33** -.24** -.41** .48** 1.00 Note. N = 140. T = 測量時間點

*p < .05. **p < .01.

第二節 心理彈性調節知覺教練自主支持預測運動倦怠的效果

由表9階層回歸表中的為標準化係數可知,模式一為控制基本人口統計變項,發現性別 (β= -.08; ns) 與年齡 (β= .02; ns) 都與時間點二的運動倦怠無關,時間點一的運動倦怠會正向 預測時間點二的運動倦怠(β= .69; p < .01)。模式二主要為檢驗時間點二知覺教練自主支持與 時間點一心理彈性的主效果,研究結果發現,時間點二知覺教練自主支持與時間點一心理彈 性都會負向預測時間點二的運動倦怠。模式三則進一步探討主要效果,在控制時間點一運動 倦怠對時間點二運動倦怠的效果後,知覺教練自主支持與心理彈性對時間點二運動倦怠的交 互作用顯著 (β = -.12; p < .05)。此研究結果符合研究假設,說明知覺教練自主支持對運動倦 怠的預測會受到心理彈性的調節。

根據 Aiken and West’s (1996) 建議運用回歸係數劃出圖一為知覺教練自主支持與心理彈 性對運動倦怠的交互作用圖,除此之外,更進步針對高低心理彈性進行斜率檢定 (Dawson &

Richter, 2006)。高心理彈性的個體會增強知覺教練自主支持削弱運動倦怠的關係 (平均數高 於一個標準差; b = -.66 p < .01)。除此之外,低心理彈性的個體也會增強知覺教練自主支持

39

削弱運動倦怠的關係 (平均數低於一個標準差; b = -.37 p < .01)。由此可知,在知覺教練自主 支持將低運動倦怠的關係中,高心理彈性比低心理彈性的效果還要強。此研究結果也符合研 究假設。

表 8 教練自主支持與心理彈性對運動倦怠階層回歸摘要表 T2 運動倦怠

模式 1 模式 2 模式 3

常數 3.306 3.307 3.297

性別 -.08 -.06 -.06

年齡 .02 .06 .07

T1 運動倦怠 .69** .54** .54**

T2 教練自主支持 -.35** -.35**

T1 心理彈性 -.14* .14*

T2 教練自主支持 X T1 心理彈性

-.12*

F test 42.21** 39.75** 34.84**

R2 .48 .59 .61

ΔR2 .48 .11 .02

Note. *p < .05. **p < .01.

40

圖 7 知覺教練自主支持與心理彈性對運動倦怠的交互作用圖

第三節 心理彈性調節知覺教練自主支持預測主觀幸福感的效果

由表10階層回歸表中的為標準化係數可知,模式一為控制基本人口統計變項,發現性 別 (β = -.12; ns) 與年齡 (β = -.13; ns) 都與時間點二的主觀幸福感無關,時間點一的主觀幸福 感會正向預測時間點二的主觀幸福感 (β = .48; p < .01)。模式二主要為檢驗時間點二知覺教 練自主支持與時間點一心理彈性的主效果,研究結果發現,時間點二知覺教練自主支持會正 向預測時間點二的主觀幸福感 (β = .24; p < .01)。時間點一心理彈性則無法預測時間點二的 主觀幸福感 (β = .01; ns)。模式三則進一步探討主要效果,在控制時間點一主觀幸福感對時 間點二主觀幸福感的效果後,知覺教練自主支持與心理彈性對時間點二主觀幸福感的交互作 用不顯著 (β = .09; ns)。此研究結果不符合研究假設。

41

表 9 教練自主支持與心理彈性對主觀幸福感的階層回歸摘要表 T2 主觀幸福感

模式 1 模式 2 模式 3

常數 1.710 1.707 1.715

性別 -.12 -.15 -.15

年齡 -.13 -.12 -.13

T1 主觀幸福感 .48** .41** .42**

T2 教練自主支持 .24** .23**

T1 心理彈性 .01 .01

T2 教練自主支持 X T1 心理彈性

.09

F test 15.39** 11.73** 9.97**

R2 .26 .32 .32

ΔR2 .26 .05 .01

Note. *p < .05. **p < .01.

42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