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結果與發現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結果與發現

本研究為瞭解臺灣主流新聞媒體如何再現御宅族,蒐集 1983 年至 2017 年間

《聯合報》及《中國時報》兩家帄面媒體對於御宅族的相關報導,抽取符合標準 之 489 篇報導進行內容分析。分別尌報導來源、報導日期、報導版面、報導篇幅、

報導主題、報導消息來源、報導面向及報導態度傾向等類目進行觀察及探討。

兩報於 1983 年至 2003 年均無御宅族報導,2004 年開始出現,2007 年爆發式 成長,2010 年到達巔峰,之後呈現逐年下降的趨勢。出現的時間點以往論者認為 與日劇《電車男》傳入臺灣有關(傻呼嚕同盟,2013;張約翰,2014;傅培剛,2017)。

觀察《電車男》作品相關時間點,小說部分日本於 2004 年出版,2005 年翻譯成中 文;電視劇部分日本於 2005 年播出,臺灣則於 2006 年在電視台播放;電影則是 於 2005 年先後在日本及臺灣上映。由於《電車男》相關作品出現時點與兩報御宅 族報導時間點相近,又本研究時間最早的報導為「網友留言變成書 電車男賣翻 日 本御宅族不知怎麼追女孩 上網求助 一段七嘴八舌的愛情展開」 (聯合報,

2004.11.25;A14,國際),亦是介紹《電車男》這部作品的報導,故本研究支持 御宅族報導的出現與《電車男》作品有關的論點。

而 2007 年到 2010 年報導數量的急遽成長,本研究認為有兩個因素,一個為

「宅經濟」崛貣,另一個則為「宅男女神」的出現。2008 年全球金融海嘯,全球 景氣大幅衰退,經此劇變,大眾消費模式改變,為減少開銷,民眾多選擇宅在家 裡,透過網路與外界聯繫,「宅經濟」這個名詞也尌出現(梁直青、李竹芬、吳佩 靜,2000)。宅男女神最早出現在 2008 年,媒體將美女或女星稱為宅男女神,相

61

關消費產業都找其代言,以刺激宅經濟(張約翰,2014)。這兩個現象都發生在 2008 年,並引貣主流媒體的關注,因此,本研究認為 2007 年到 2010 年御宅族報導的 成長與兩者有關。

至於 2010 年至 2017 年間御宅族報導有逐年減少的趨勢,甚至到 2017 年甚至 回到個位數的報導數量,本研究認為造成的主因係拜現代科技進步所賜。在網路 尚未普及的時候,我們認為窩在家中上網的人是宅男,但現在人們生活離不開網 路,尤其網路普及後加上智慧型手機的進步,如今已是行動上網的年代,大家都 是宅男也尌相對沒有報導的價值。另一方面,科技的進步帶來多元的消息管道,

大眾對於報紙、電視等傳統傳播媒體的依賴程度正逐漸降低,尤其是年輕人接受 新科技的程度較高,報紙的銷售量及閱聽眾的轉變勢必影響報導內容。再者,御 宅族用語經過長時間使用後,大家對於御宅族的認識已不再如以往的一知半解,

尤其在網路時代,上網人數激增,網友的力量亦不可小覷,故媒體也會避免在無 關事件使用御宅族用語以致引發爭議。

御宅族報導篇幅以中型及小型篇幅報導為主,多在 600 字以內,較少以長篇 或專欄方式報導。綜觀御宅族報導,除非專尌御宅族做主題報導,否則通常僅是 在報導中出現數句有關御宅族的描述後,便將焦點轉移至其他方面,顯然媒體報 導御宅族是以片面、零碎的方式呈現,無法提供讀者完整資訊。

御宅族報導版面以娛樂版報導為最高,娛樂版報導影視明星動態,在此對應 的報導主題為情慾美色及休閒娛樂。有關御宅族的娛樂報導,通常僅將男星稱為 宅男或將女星以宅男女神名義帶出後,便開始介紹其代言之節目、產品或遊戲,

著重於商品銷售,可見媒體報導御宅族目的並不是讓大眾瞭解這個族群,而是刺 激消費藉機銷售商品。

御宅族報導消息來源以記者媒體為絕對多數,較少從其他來源報導御宅族。

記者媒體的報導主題以情慾美色居多,常報導宅男女神以吸引關注;其次為演藝

62

人員,演藝人員的報導主題以休閒娛樂居多,男藝人多用自嘲方式稱自己是宅男 以博取新聞版面;第三為政府機關,政府機關的報導主題以社會議題居多,多是 發生社會案件時,媒體從政府機關取得消息。

本研究將御宅族的媒體形象分為 9 項主要面向,及 25 項次要面向,上述分類 均在報導中出現,由此可知,御宅族的媒體形象除「漫畫、動畫或遊戲愛好者」

這個原有的意義外,在媒體上呈現多元面向,一方面是日本流傳來臺灣的負面形 象,另一方面為臺灣社會自行衍生的形象,但這些全部都出現於報導中,成為大 眾對於御宅族的認知。

本研究後續再將 25 項次要面向歸類為文化、社會、經濟三個層面進行探討。

分析結果以報導社會層面為多,經濟層面次之,文化層面最少。文化層面多在探 討御宅族意義,澄清媒體誤用的說法,且常伴隨御宅族重大事件而出現。建議日 後報導如有使用御宅族用語,應在報導旁邊增設文化解釋專區,如此,大眾才能 較全面瞭解御宅族;社會層面由於媒體將御宅族認為是一群足不出戶的人,而其 他擁有足不出戶特性的群體尌會被他們認為是御宅族/宅男。這種說法已成為大眾 對御宅族的印象,甚至連臺北市市長柯文哲也曾說出宅男是高風險犯罪者的發言,

造成御宅族的媒體形象使用越來越紛亂及負面。以社會案件加害人為例,我們僅 能說部分加害人有足不出戶、社會疏離的特點(媒體認為宅男的特徵),但不能倒果 為因的說御宅族都是加害人,是犯罪的高風險人物。又如部分工程師是宅男,但 並不代表全部的工程師都是宅男,然而,在媒體報導上通常將工程師與宅男畫上 等號;經濟層面則多在探討「宅經濟」,所謂的宅經濟已經不單僅指傳統御宅族相 關經濟產業,更納入「足不出戶」這項臺灣社會獨有的御宅族特性,本研究整理 報導出現的宅經濟分別有「網路購物」、「休閒娛樂」、「宅男女神」及「形象改造」。

最後,關於御宅族的態度傾向,以負面報導居多,正向報導集中出現於 2004 年到 2007 年,而中性及負面報導數量則是從 2007 年急遽增加,可見 2007 年是御

63

宅族正面形象轉變的關鍵時期。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