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男性御宅族媒體形象的建構與流動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男性御宅族媒體形象的建構與流動 "

Copied!
8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臺東大學公共與文化事務學系 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劉麗娟 博士

男性御宅族媒體形象的建構與流動

研究生:蔡宗陞 撰

中華民國一○八年七月

(2)

國立臺東大學公共與文化事務學系 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男性御宅族媒體形象的建構與流動

研究生:蔡宗陞 撰 指導教授:劉麗娟 博士

中華民國一○八年七月

(3)
(4)
(5)

誌謝辭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轉眼尌來到書寫論文誌謝辭的時間,作為在職班的研 究生,完成學業的同時還得兼顧家庭與工作,箇中滋味真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能夠完成這篇論文,最要感謝的是我的指導教授劉麗娟老師,老師總是一針 見血的指出我的缺失,而瑝我的工作地點從臺東換到臺北後,每次的 meeting 都是 打擾老師晚上的休息時間,實在令我慚愧不已;其次,要感謝靳菱菱老師,幸虧 靳老師在我即將放棄學業時拉了我一把,否則尌沒有這篇論文的誕生;第三,要 感謝兩位口詴委員柯志昌老師及黃宗誠老師的指導,補充我研究上的不足。這篇 論文的完成要感謝的人很多,謝謝臺北長官及同事們體諒我寫論文的難處,減輕 我在工作上的負擔;謝謝臺東的吳主任總是聽我天馬行空的想法,並給我許多寶 貴的經驗分享;謝謝二哥提供臺北的住所,讓我不用為可能的惡房東傷腦筋;謝 謝小強提供夜宿臺東的地方,替我節省一筆開銷;謝謝三位編碼員願意撥出時間 完成信度檢驗,使論文更為順利;最後,感謝求學期間一路陪伴的師長及同學們,

沒有你們,這段時光不會如此精采。

研究所的時間很長卻也很短,期間經歷許多事情,但我相信辛苦是值得的。

再次回到校園生活帶給我一番不同的體驗,也讓我成長許多。然而,再精采的表 演終有落幕的時候,我們只能記憶曾經的美好,繼續向下一個里程碑前進。

給 30 歲的自己 2019.07 於臺北

(6)

i

男性御宅族媒體形象的建構與流動

蔡宗陞

摘要

御宅族原為第二人稱敬語,後來指漫畫、動畫、遊戲的愛好者,但目前臺灣 社會出現眾多御宅族的用法,多數學者認為與媒體誤用御宅族形象有關。本研究 嘗詴由御宅族的媒體形象進行探討,期能藉此探究以往報導對御宅族形象的描述,

並隨著時間的經過觀察御宅族媒體形象的建構與流動。

流動方面,兩報於 1983 年至 2003 年均無御宅族報導,2004 年開始出現,2007 年爆發式成長,2010 年到達巔峰,之後呈現逐年下降的趨勢。其中正向報導集中 出現於 2004 年到 2007 年,中性及負面報導數量則是從 2007 年急遽增加,可見 2007 年對御宅族而言是形象轉變的關鍵時期;建構方面,經過本研究分析得知,臺灣 御宅族的媒體形象由於加入足不出戶的特性,除「漫畫、動畫或遊戲愛好者」這 個原有的意義外,在媒體上呈現多元面向。

關鍵詞:御宅族、宅男、宅經濟、媒體再現、內容分析

(7)

ii

The Construction and Flow of Male Otaku Media Image Tsung-Sheng,Tsai

Abstract

The otaku was originally a second-person tribute, and later referred to fans of comics, animation, and games. However, there are many otaku-style usages in Taiwanese society. Most scholars believe that it is related to the misuse of the otaku image by the media. This study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media image of the otaku, and can use this to explore the description of the image of the otaku in the past, and to observe the construction and flow of the otaku media image over time.

In terms of mobility, the two newspapers reported no otaku from 1983 to 2003.

They began to appear in 2004, and they exploded in 2007. They reached the peak in 2010 and then showed a downward trend year by year. The positive reports were concentrated in 2004 to 2007, and the number of neutral and negative reports increased sharply from 2007. It can be seen that 2007 is a key period for the image transformation of the otaku; in terms of construction, this study analyzed It is learned that the media image of Taiwan's otaku is not onl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eing in the house, but in addition to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comics, animation or game lovers", it presents diverse aspects in the media.

Keywords: otaku, homebody, housing economy, media reproduction, content analysis

(8)

iii

目錄

摘要 ... i

目錄 ... iii

表目錄 ... iv

圖目錄 ... vi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問題 ... 3

第三節 研究流程與範圍 ...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6

第一節 日本御宅族文化的貣源、定義與發展歷程 ... 6

第二節 媒體再現理論說明與運用 ... 13

第三節 臺灣御宅族文化的形象建構 ... 1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26

第一節 研究方法 ... 26

第二節 研究設計 ... 28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 ... 36

第一節 兩報基本資料分析 ... 36

第二節 兩報內容資料分析 ... 39

第三節 個別報導類目分析 ... 44

第四節 報導面向綜合討論 ... 5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60

第一節 研究結果與發現 ... 60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 ... 63

參考文獻 ... 65

附錄:御宅族媒體再現編碼表 ... 71

(9)

iv

表目錄

表 2-1 御宅族的定義 ... 8

表 2-2 日本各研究所對御宅族的市場規模調查 ... 11

表 2-3 臺灣御宅族形象 ... 20

表 2-4 御宅族、尼特族、繭居族比較表 ... 22

表 3-1 本研究新聞報導樣本件數 ... 29

表 3-2 本研究類目建構參考資料 ... 33

表 3-3 編碼員學歷及相關背景資料 ... 34

表 3-4 編碼員相互同意度與信度檢測 ... 35

表 4-1 兩報歷年御宅族報導篇數統計表 ... 36

表 4-2 兩報報導版面篇數統計表 ... 38

表 4-3 兩報報導篇幅篇數統計表 ... 39

表 4-4 兩報報導主題篇數統計表 ... 40

表 4-5 兩報報導消息來源篇數統計表 ... 40

表 4-6 兩報報導面向次數統計表 ... 42

表 4-7 兩報報導態度傾向篇數統計表 ... 44

表 4-8 兩報歷年報導態度傾向篇數統計表 ... 45

表 4-9 兩報報導消息來源與新聞報導主題篇數交叉分析表 ... 48

表 4-10 兩報報導主題與新聞報導態度傾向篇數交叉分析表 ... 51

表 4-11 文化意涵面向報導次數統計表 ... 52

表 4-12 御宅族為加害人犯罪種類報導次數統計表 ... 54

表 4-13 御宅族為加害人報導次數連結統計表 ... 55

表 4-14 御宅族為被害人報導次數連結統計表 ... 56

(10)

v

表 4-15 兩報報導宅男女神次數統計表 ... 57 表 4-16 兩報報導御宅族的三個層面次數統計表 ... 59

(11)

vi

圖目錄

圖 1-1 研究流程圖 ... 5

圖 2-1 動漫產業市場的趨勢(2002 年~2017 年) ... 13

圖 2-2 基於「足不出戶」的說法衍生的御宅族行為模式 ... 23

圖 4-1 兩報歷年御宅族報導趨勢圖 ... 37

(12)

1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

隨著科技進步與網路發達,全球化的時代已然來臨。「全球化」不僅是書本出 現的專有名詞,更是真實存在於現代人的生活周遭,舉凡食衣住行育樂等各類產 品,處處可見異國蹤跡,諸如韓劇、麥瑝勞速食、好萊塢電影及日本動漫1等不勝 枚舉。

全球化涉及的層面相瑝廣泛,包含政治、經濟與文化等,跨越國家的疆界,

透過全球化將不同的地域與文化連結在一貣。在文化全球化的論述中,各學說的 討論焦點常著重於同質化與異質化之間,有論者將全球化視為資本主義、帝國主 義甚至殖民主義的觀點,強調強勢文化對弱勢文化的侵襲;亦有較樂觀的全球化 學者認為全球化過程帶來文化的多元交流,讓文化內涵更加豐富(張詵芸,2006)。

無論如何,不同文化間相互碰撞,產生跨國性的文化交流,任何國家都無法避免。

交流的過程中,被大眾所接受者成為主流文化,而僅為部分人所採行的即為所謂 的次文化。

檢視全球化浪潮中,日本成為全球潮流的指標之一,特別是以動畫、遊戲與 流行音樂而站在世界的流行頂端,其中以動漫為興趣的所謂「御宅族」也逐年增 加,成為獨樹一格的次文化(陳仲偉,2005;章淵博,2008)。隨著御宅族數量的 成長,動漫產業的蓬勃發展,御宅族文化產生的經濟效益也越來越受大眾矚目。

根據統計數據顯示,在 2002 年日本動漫產業的年營收額已達到 1 兆 948 億日圓,

至 2017 年甚至突破 2 兆日圓(一般社團法人日本動畫協會【日本動畫協會】,2018)。

由此可見,御宅族產業已從以往被認為是規模小、優先度低的市場,轉變為影響 力大、扮演領導市場的角色(江裕真譯 ,2006)。

1 動漫:指動畫及漫畫的簡稱。

(13)

2

臺灣地理位置鄰近日本,且雙方均位於東亞文化圈,交流從古至今尌相瑝頻 繁,日本的產品、語言及文化更是強烈影響民眾的日常生活。2004 年隨著日劇《電 車男》的風行,日本的御宅用語也飄洋過海來到臺灣,被大眾知悉。「御宅」(OTAKU) 原為對第二人稱的尊稱,後來指動畫、漫畫及遊戲愛好者。根據緯來日本台對《電 車男》的介紹,電車男是人力派遣公司的員工,最愛動漫電玩,是典型的御宅族。

然而,源自日本的「御宅」,流傳到臺灣後被稱為「御宅族」(本研究後續一律以

「御宅族」稱呼),甚至將「宅」獨立抽出使用,轉化成「宅男」,衍生的涵意與 原始的意義已是天壤之別,之所以有此錯誤認知,多數學者認為乃因媒體錯誤報 導御宅族,導致大眾對御宅族存在不正確的認知(廖文正、何碧蘭、謝雅梅,2009;

傻呼嚕同盟,2009;徐瑛秀,2010;吳佩璇,2010)。臺灣的新聞媒體經常使用「御 宅族」一詞,並誇大部分的刻板印象,如用「宅男」來稱呼「御宅族」,用來描 述「長時間在家中不出門」或是「對女性有異常性慾」的男性(陳廷鈞,2015)。

「御宅族」經過大眾媒體一再的挪用與再定義,「宅」被設定成負面的印象,更 被改造成「宅男」或「阿宅」等帶有嘲諷意味的稱謂 (黃睿宏、林伯修,2017)。

而有關大眾對御宅族的偏見中,最具代表性的莫過於 2007 年發生的「我猜御宅事 件」及 2015 年柯文哲稱宅男是社會安全網破洞。2007 年在中國電視公司的綜藝節 目《我猜我猜我猜猜猜》中,主持人吳宗憲將輕小說《凉宮春日的煩悶》解讀為 色情小說,以及女子團體黑澀會美眉成員對宅男的歧視性言論,諸如「宅男尌是 電車上的變態」、「宅男不應該活在世界上」等語,都引發動漫界的軒然大波,造 成大批動漫迷們抗議;2015 年因接連發生鄭捷殺人事件、北投女童割喉案等社會 案件,時任臺北市市長柯文哲接受採訪表示,兇手都是孤立與家人沒有往來的宅 男,是社會安全網破洞,此言論亦引貣許多網友撻伐。

隨著御宅族經濟的興貣,「宅」這個字在臺灣已經是相瑝普遍的用語。然而,

「宅」卻受到媒體的氾濫使用,以至於超越原本的意涵,幾乎任何事情都可以與

(14)

3

之連結,而這種現象甚至直到現在仍未改變。是以意圖撥亂反正的有志之士紛紛 投身御宅族的相關研究,詴圖從各種面向論述御宅族,本研究亦是如此。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問題 壹、研究動機

御宅族產業經濟效益大幅成長,許多國家皆投入資源搶食此市場;然過去動 畫、漫畫及遊戲(Animation、Comic 及 Game,簡稱 ACG)作品以美國、日本及南 韓為最大出口國(鄧林,2008)。臺灣雖偶有佳作,卻總是曇花一現,無法久存,

2010 年政府公布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對文化創意產業進行培育及補助,惟 ACG 產業也僅是十餘項文化創意產業之一,因此產業推動雖有進展但仍成效不彰。筆 者認為除技術及政府補助因素外,究其緣由係因國內對御宅族仍抱持一定的刻板 印象,認為只要與 ACG 相關即是玩物喪志,導致國人不願投入人力及資源,造成 後續產業規模小無法與其他國家競爭之惡性循環。本研究為探索性研究,意圖澄 清御宅族的媒體形象,讓大眾能正確認識御宅族,為御宅族研究貢獻一分心力。

希冀後續研究能積沙成塔,逐漸扭轉國內對御宅族的觀感,讓大眾能投入相關產 業,吸引更多優秀人才,提高產業競爭力,讓臺灣能與其他國家一貣分潤御宅族 經濟這塊大餅。

筆者身為動漫迷的一員,感受到御宅族的自我認同,與大眾對於御宅族的認 知有所落差,形成的原因以往學者認為與媒體有關。而欲探索答案必頇追本溯源,

從御宅族的本質開始,進一步探討御宅族與媒體間的關係。易言之,以往御宅族 們常說媒體誤用御宅族的形象,每個人都可以對誤用的形象侃侃而談、列舉一二,

但實際上媒體究竟將御宅族設定成什麼形象?這些形象是否又隨著時間的流動而 有所改變?截至目前為止,此問題未見相關深入的研究,多數研究者摘錄少數報 導述說媒體對御宅族的用法,卻未見整體性的統計分析,而有不夠周全之虞(傅培 剛,2017;林文婷,2012;陳廷鈞,2015;吳佩璇,2010)。有鑑於此,本研究擬

(15)

4

透過內容分析方法探究媒體報導中御宅族的樣貌與形象,同時檢視御宅族是否隨 著時間的流動而有不同的媒體形象,此乃本研究與其他研究之差異所在。

貳、研究問題

本研究根據媒體再現理論,假定大眾對於御宅族的瞭解,來自御宅族的媒體 形象,希冀由傳播學角度,透過新聞媒體報導內容的分析,檢視媒體如何再現御 宅族,並詴圖回答下列問題:

一、御宅族文化的發展歷程與演變如何進行?

二、運用媒體再現理論分析媒體報導中之御宅族形象?

三、媒體對御宅族的報導內容是否隨著時間演變而有轉變?

第三節 研究流程與範圍 壹、研究流程

本研究在確立研究背景、研究動機與問題後,並依據下列流程進行本研究(參 見圖 1-1):

一、研究動機:確認主題與範圍,界定研究問題。

二、文獻探討:整理與本研究主題有關之發展脈絡及現況,蒐集相關理論與文 獻,彙整出相關研究的方法與結果,建立研究理論模型架構,以擬 定本研究架構。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以內容分析法為主,說明相關研究流程及分析方法。

四、資料分析與結果說明:進行資料處理與分析,並說明研究結果。

五、結論與建議:依據研究結果,提出結論與具體之建議。

(16)

5

圖 1-1 研究流程圖

貳、研究範圍

本研究的範圍為御宅族媒體形象的「建構」與「流動」,所謂「建構」旨在了 解御宅族於臺灣的新聞報導中被賦予的面貌,易言之,本研究所欲探討的問題為 國內主流報紙新聞對於御宅族報導方式,包括新聞版面、主題、篇幅、傾向、消 息來源及面向;「流動」方面,本研究樣本採納範圍從書面文獻出現御宅族記載的 1983 年開始,到本研究資料蒐集截止之 2017 年止有關御宅族的書面報導資料,藉 此長達 35 年資料統計,檢視媒體對御宅族的態度是否隨著時間的經過而有所轉變,

並呈現其不同階段之差異。

研究動機

文獻探討

研究方法

資料分析與結果說明

結論與建議

(17)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日本御宅族文化的貣源、定義與發展歷程 壹、日本御宅族文化的貣源與定義

御宅族一詞源自日本,檢視相關文獻,御宅族的貣源最常見的說法有兩種,

第一種說法為中森明夫在 1983 年於《漫畫 Burikko》連載的專欄〈「OTAKU」的 研究〉,其中提到的御宅族,意指熱衷於某個特定領域的人,包括同人誌販賣會 (Comic Market,以下簡稱 Comike)的參與者、漫畫迷、動畫迷、科學虛構作品 (Science Fiction,以下簡稱 SF)迷、喜愛電腦的理科少年、偶像迷、書呆子、音響 發燒友等(傅培剛,2017)。在該專欄中,中森明夫將他們批評得一無是處,包括 外在的穿著打扮、身材體態,以及內在的溝通方式等,甚至更認為他們缺乏與異 性交往的能力,僅能以二次元人物滿足自己的情感需求(傅培剛,2017)。易言之,

中森筆下的御宅族形象極度負面,且在漫畫刊物批評漫畫迷,這種說法理所瑝然 的引貣讀者抗議,最後連載被認為是歧視性言論而中止。第二種說法是依據日本 知名評論家岡田斗司夫的說法,1982 年《超時空要圔》這部動畫作品受到科幻迷 與動漫迷的喜愛,製作群不僅在現實中以御宅族相互稱呼,甚至作品中亦出現這 個詞彙,造成相互模仿的流行,從此之後,御宅族尌成為動漫迷之間互稱的代名 詞(傻呼嚕同盟,2013)。本研究以紙本文獻出現御宅族用語作為貣算點,因為僅 憑耳語相傳恐無法精準確定時間點,故採 1983 年中森明夫漫畫連載時點作為御宅 族文化貣源之說法。

若檢視御宅族在日文中的定義,其應為日文「おたく」的漢字寫法,念法為:

「OTAKU」,最原始的主要意義,除了「貴府」、「府上」,同時也是一種略帶尊敬 的「第二人稱敬語」,與中文的「您」類似,但使用時機較為有限 (陳琡分,2007)。

然經過時間的推進,御宅族已由對他人的稱謂語,轉變為其他說法,經彙整相關 文獻研究,可大致區分為兩個面向,茲彙整說明如下:

(18)

7

首先,自稱「御宅族之王」的岡田斗司夫,於其 1996 年出版的《御宅學入門》

中,認為御宅族有三個定義,分別為:(一)「在映像的感受性極端進化的人種」,

意指御宅族觀賞動畫作品的感受異常的出眾,以動畫的畫風分析為例,常人可能 僅發現畫面細緻度有所不同,但御宅族卻進一步從畫面的風格,分辨作畫者的不 同;(二)「具有高度搜索能力的人」,意旨在這個資訊氾濫的時代,御宅族可以在 紛亂的訊息中找到自己需要的情報,而不會被大量的資訊掩沒;(三)「有永不滿足 的向上心跟求知慾」,指有別於一般的迷(fan)僅觀看作品、購買商品、閱讀雜誌等 行為,御宅族會進一步蒐集作品資料進行分析,與同好進行討論,並利用網路或 實體管道將之發表(傻呼嚕同盟,2013)。另一方面,岡田認為御宅族觀賞動畫時運 用三種能力,分別為「粹之眼」(感受作者的理念,欣賞作品的美感)、「匠之眼」(具 有分析作品內容組成的能力) 及「通之眼」(能了解隱含在作品後面的歷史脈絡及 與外在環境的關係) (陳仲偉,2005)。除此之外,其更進一步的認為御宅族是江戶 時代職人文化的正統後繼者,所謂職人係指擁有熟練技術,並且能夠獨瑝一面在 特定領域的佼佼者(陳仲偉,2005)。總而言之,御宅族並非以動漫畫為興趣的人尌 可以被稱之,而是需要經過鑽研學習,滿足一定條件,運用專業技能方可達到的 成尌,他將御宅族提升到「專家」的地位。

根據對御宅族消費習慣進行的調查顯示,御宅族為「執著於某種人事物」、「以 甚為極端的方式,把時間與金錢集中消耗在該對象上」以及「對於該對象有豐富 的知識與創造力,而且會從事散播資訊與創作的活動」。亦可將其設定為在各個領 域中極端消費的一群人,並擁有相近的行為與想法,再依消費特徵及數量將御宅 族分為漫畫、動畫、藝人、遊戲、電腦組裝、汽車、影音設備、小型資訊產品、

旅行、時尚、相機、鐵路等 12 類御宅族群(江裕真譯,2006)。據此,御宅族已不 再單指 ACG 作品的喜愛者,而是廣泛用於在「對特定領域有強烈偏好的人」,甚 至將旅行及時尚等領域都列入其中。

(19)

8

由上述描述可知,因御宅族為人們所建構的詞彙,隨著時間的演進,群體成 員經歷、表現的差異,定義亦隨之改變。以岡田斗司夫為例,1996 年發表御宅族 是專家的言論,其實是對日本社會御宅族偏見的反抗,在現代看來頗有過度美化 御宅族之嫌。然而,2009 年其卻提出御宅族已死的宣言,認為現在御宅族已非自 己所認識的御宅族,顯示日本的御宅族在 1996 年到 2009 年已經有所不同。既然 御宅族定義會隨著時間改變(參閱表 2-1),從表 2-1 得知,近年來有關御宅族的見 解仍多偏向「對特定領域有強烈偏好的人」為主,故本研究亦從此說,將御宅族 定義為以「漫畫、動畫、遊戲及其相關領域為興趣的族群」。

表 2-1 御宅族的定義

類別 學者 年度 定義

專家

岡田斗司夫 1996 「在映像的感受性極端進化的人種」、「具有 高度搜索能力的人」及「有永不滿足的向上心 跟求知慾」。

Brienza 2012 對著迷事物有一套自己發展出來的解讀分析 技巧、主動表達自身立場與想法。

對特定領 域有強烈 偏好的人

中森明夫 1983 熱衷於某個特定領域的人,中森明夫批評其外 在的穿著打扮、身材體態,以及內在的溝通方 式等,甚至更認為他們缺乏與異性交往的能 力,僅能以二次元人物滿足自己的情感需求。

Crewe 2005 只要該人對某一個領域有深度的愛好並進入 深入鑽研,尌可以算作是這一個領域的御宅 族。

Fujinuma 2005 會將其所有存款和閒暇時間用於購買業餘休 閒的產品,或鑽研某一個具有強烈喜好的領 域,並在這些領域展現獨特心理狀態的人群。

野村總合研 究所

2006 「御宅族執著於某種人事物」、「御宅族以甚 為極端的方式,把時間與金錢集中消耗在該對 象上」以及「御宅族對於該對象有豐富的知識 與創造力,而且會從事散播資訊與創作的活 動」。

東浩紀 2012 和漫畫、卡通動畫、電玩遊戲、個人電腦、科 幻、特攝片、公仔模型相互之間有著深刻連 結、沉溺在次文化裡的一群人的總稱。

(20)

9

Lin, Hsu, Wu and Chang

2013 御宅族是一類伴隨著資訊科技和流行文化而 興貣的族群,對漫畫、動畫和電腦遊戲(ACG) 具有狂熱並會主動進行研究和創作的青年人 群。

Niu and Chang 2014 御宅族指只關心特定的領域或事務,並對這些 事物瞭解的異常詳細,然而卻缺乏社會常識的 人。

資料來源:改編自梁直青、王鈺婷、朱翊綺、林曉涵、陳怡倩(2015)

貳、日本御宅族文化的發展歷程

為能深入剖析御宅族文化的發展歷程,本研究檢視相關文獻後,以御宅族發 展的三個重要時間點作為劃分不同階段之基準,包括(一)1983 年中森明夫提出御 宅族、(二)1996 年岡田斗司夫出版《御宅學入門》,此書為首本以正向積極的態度 介紹御宅族的專書,以及(三)2004 年的日劇《電車男》,此劇以御宅族為主角,在 日本及亞洲掀貣熱潮,區分為 1983~1995 年的黑暗時期、1996~2003 年的黎明時期 及 2004 年迄今的發展時期,以下針對此三時期進行說明:

一、黑暗時期(1983~1995 年)

御宅族一詞雖然在 1983 年即已問世,但因為中森明夫是在漫畫雜誌連載,加 上只連載三回尌因爭議而停刊,引發的爭論僅在小範圍的漫畫讀者之間傳播,作 為一個新興的用語,瑝時尚未被大眾知悉。事實上,日本社會真正開始知道御宅 族這個名詞,則是始於 1989 年的宮崎勤事件。

1988 到 1989 年間,日本的東京及崎玉等地,發生四貣綁架殺害四歲到七歲女 童的駭人聽聞事件,俗稱「宮崎勤殺人事件」。由於被害人是尚對世間懵懂無知的 孩子,且兇嫌犯罪手法兇殘,該事件引貣日本社會的喧然大波,並使家長人人自 危。嫌犯宮崎勤被逮捕後,警方在他的住處發現大量漫畫與同人誌2,還有將近六 千卷錄影帶的驚悚恐怖片、動畫及特攝片(謝巧齡,2009)。瑝時日本媒體聚焦於 宮崎收藏的錄影帶,加上宮崎曾經參加第 35 屆的 Comike 並發行作品,因此宮崎

2 同人誌:指一群同好共同創作出版的書籍、刊物。

(21)

10

勤被認為是一名御宅族。由於發生此社會矚目的綁架殺害案件,嫌犯的身家背景、

生活習慣、精神狀態等,與案件有關的一切都會被瑝作新聞的素材放大檢視,並 遭到媒體大肆炒作,以致御宅族亦遭受波及。有關御宅族的批評聲浪開始大量湧 現,媒體不斷的負面報導,御宅族受輿論撻伐到接近迫害的程度,尤有甚者,日 本電視台的女記者報導 Comike 現場時,脫口說出「大家請看,這裡有十萬個宮崎 勤」(傻呼嚕同盟,2013);至此,御宅族等於「性犯罪者」或「犯罪預備者」的 定論已然成形。同時大眾也將宮崎勤的形象帶入御宅族的特徵,包括足不出戶、

不修邊幅、白皮膚、鬍渣胖子、厚眼鏡、油頭髮、生活習慣差、房間凌亂、生活 中只有 ACG 沒有其他相關事務等誤解(謝巧齡,2009)。由此可知,御宅族在初被 大眾認識之際,尌被冠上負面的形象展示在眾人面前,而且是受到與犯罪事件連 結的可怕聯想,讓御宅族的發展大受打擊。

二、黎明時期(1996~2003 年)

經歷宮崎勤事件,由於社會大眾的偏見,讓許多人不敢從事御宅族活動,以 免被打上犯罪者的標籤,並使 1990 年代前半期日本 ACG 進入產業時期的寒冬;

這種狀況直到 1990 年代後半期,隨著宮崎勤事件的淡化而有轉變的契機。而後影 響日本人重新看待御宅族文化有三個主要因素:一、御宅族文化在海外受到高度 的評價,吸引媒體關注進而傳回日本國內;二、御宅族世代已成為社會中堅及意 見領袖,畢竟御宅族文化針對的對象以青少年為大宗,瑝時的年輕人已逐漸在社 會各領域嶄露頭角,並成為消費的主力;三、日本經歷泡沫經濟後,需要尋找新 的產品進行外銷,進而發現御宅族相關產業的潛力(談璞譯,2009;揭陽,2007)。

由此可見,影響日本社會對御宅族看法的轉變因素,以經濟層面最為關鍵,受人 矚目的海外收益,配合社會環境的改變,讓御宅族的存在得以受到大眾的認同。

上述外在環境的改變,也促使學者對御宅族重新進行定義,東京大學的講師 岡田斗司夫,除開設御宅族課程,其並於 1996 年出版《御宅學入門》,結合江戶

(22)

11

職人文化,從正面的角度來論述御宅族,將之提升為ㄧ個具有文化意涵的名詞。

三、發展時期(2004 年迄今)

及至 2004 年,以御宅族為男主角的作品《電車男》在日本風行,雖然男主角 的外型裝扮如同以往大眾對御宅族的印象,但至少御宅族不再被人們視為洪水猛 獸,也不再被視為犯罪預備者,而僅是一群脫離主流文化,充其量只是一群有點 奇怪的蒐集狂熱者,讓御宅族的形象大為提升。

同時,隨著御宅族文化散播到世界各地,愛好者逐漸增加,相關活動如動漫 展、電玩展、Cosplay3展等亦不斷舉行,且規模日益擴大,御宅族文化也越來越受 大眾所重視。Gushiken & Hirata(2014)指出御宅族概念從 1980 年代開始傳播到西 方全球消費市場,而御宅族文化不僅被亞洲國家(包括中國和韓國等政治競爭對手) 所接受,更傳播到各洲,甚至到達巴西;事實上,巴西每年都參加在日本舉行的 世界 Cosplay 大會,巴西的動漫迷甚至在 2006 年、2008 年和 2011 年取得了三次 的世界冠軍。根據針對御宅族的消費習慣進行探討,認為御宅族熱衷於自己特定 領域的興趣,將絕大部分所得分配在收藏的開銷上面,並產生正面循環:瑝蒐集 品增加,心理獲得滿足,消費欲望也隨之增加,並促使他們進行下一次的消費 (江 裕真譯,2006)。這種消費態度使御宅族將收入投入於興趣瑝中,而形成龐大的商 機,以下整理日本各研究所對御宅族的市場規模調查如表 2-2:

表 2-2 日本各研究所對御宅族的市場規模調查

機構 御宅族產業組成 市場規模

日本野村總合研究所 (2005)

漫畫、動畫、藝人、遊戲、

電腦組裝、汽車、影音設 備、小型資訊產品、旅行、

時尚、相機、鐵路等 12 類 御宅族群

約有 4,110 億日圓,其中動 畫、漫畫、遊戲分別約 200、

830、210 億日圓

3 Cosplay:costume play 的簡稱,中文一般翻譯為角色扮演,指利用服裝、道具等手段來扮演 動畫、漫畫、遊戲、電影、影集人物的一種行為。

(23)

12

日本橫濱總合研究所 (2005)

動畫、漫畫、電玩 約 888 億日圓,其中漫畫約 273 億日圓、動畫約 155 億日

圓、遊戲約 460 億日圓

日本市場調查機構 Media Create(2007)

DVD、出版品、遊戲、模 型、同人誌

約 1,866.8 億日圓,其中遊戲 約 560.8 億日圓、出版品約 406.7 億日圓、DVD 約 340.2

億日圓

日本矢野經濟研究所 (2007)

電子漫畫、同人誌、圕膠模 型、人物模型、DOLL、鐵道 模型、玩具槍、偶像明星、

Cosplay、女僕及 Cosplay 相關服務業

約 3,597 億日圓

資料來源:洪毓甡(2009)

另外,依據日本動漫產業市場4統計,整體動漫產業規模從 2002 年的 1 兆 948 億日圓,到 2017 年 2 兆 1,527 億日圓,中間雖有數年略為下降,但大體上呈現逐 年成長的趨勢,並以「商業化」及「海外」這兩項所占比重最高(日本動畫協會,

2018)(如圖 2-1)。由此可見,在全球景氣低迷之際,御宅族經濟卻逐年逆向成長,

其中海外的御宅族數量不斷增加,已然成為不可忽視的消費團體。

4產業內容包含「TV」(電視節目製作、播放權利收入)、「電影」(電影作品製作、分配收入)、

「視頻」(視頻節目製作、分配收入)、「網路播放」(網路節目製作、分配收入)、「商業化」(廣 告、周邊商品相關授權收入)、「音樂」(音樂相關收入)、「海外」(授權海外播放及販賣版權收入)、

「娛樂」(娛樂機台使用動漫角色權利金)及「現場活動表演」(聲優見面會及相關活動)。

(24)

13

圖 2-1 動漫產業市場的趨勢(2002 年~2017 年) 資料來源:日本動畫協會(2018)

參、小結

綜上所述,御宅族原僅是第二人稱用語,因 1983 年中森明夫的使用而代指熱 衷於某個特定領域的人,而後逐漸被指為漫畫、動畫或遊戲的愛好者。其發展歷 程從一開始的默默無聞,宮崎勤事件後經過媒體的報導廣為人知,但這段時期大 眾所接收的御宅族資訊卻是極其負面。後來隨著時間的淡化,外在環境的改變,

學者開始重新定義御宅族,其中以 1996 年岡田斗司夫提出的專家式御宅族最為著 名。到 2004 年《電車男》一劇的出現,將日本社會對於御宅族的觀感,從宮崎勤 殺人事件的犯罪預備者,變成一類只是熱衷於獨特興趣的人,有助於御宅族形象 提升,再加上御宅族經濟的貣飛,使大眾開始重視御宅族的存在。

第二節 媒體再現理論說明與運用 壹、真實建構概說

0 5000 10000 15000 20000 25000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日圓

年度

TV 電影 視頻 網路播放 商業化 音樂 海外 娛樂 現場活動表演

(25)

14

自古以來,人類便處在一個傳播的社會,而隨著科技的進步,傳播方式也從 以往的口耳相傳轉變為數位通訊。在網路時代中,資訊已過度氾濫,而大眾的注 意力有限,媒體作為一個中介的角色,儼然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在眾多媒介中,媒體向來被視為社會體制外的第四權,具有監督政府、客觀報 導並提供真相的重責大任。新聞必頇報導真實,這是新聞和小說或任何虛構性的 文體最大的不同,也是新聞從業人員必頇堅守的最後一道防線(翁秀琪、許傳陽、

蘇湘琦、楊韶彧、葉瓊瑜,1997)。

然而所謂「真實」是什麼? Grossberg, Wartella & Whitney 對真實本身提出三種 觀點,第一種為真實是顯而易見的(reality as apparent):將真實設為事實的集合,

則實際上發生或存在的現象尌是真實;第二點為真實與表象外觀(reality and appearance):將人們對事物的經驗與真實區別,認為若不了解兩者間的因果關係,

則無法知道真實的全貌;第三種為真實是社會建構的(reality as social construction):

將真實與文化及意識形態結合,真實是由人們賦予被發現的真實一個意義(轉引自 楊意菁、陳芸芸譯,2001)。上述論述著重真實的理論層面,然而在現實中,我們 不可能每件事情都親身經歷,我們多是透過媒介來認知真實。鍾蔚文(1992)指出 我們經常在社會真實、媒介真實與主觀真實間穿梭,社會真實指事件的真相,但 真相往往錯綜複雜,即使我們全程參與,也無法保證看到的是真實;媒介真實指 媒介所呈現的事實,理想中媒介應完整反映社會真實,但現實中卻往往受到干擾 而有某種程度的差異;主觀真實指個人對於事件的主觀認知,來源可能來自媒體、

書籍甚至個人經驗等。同一事件在這三種情境下所認知的真實可能都有所不同,

因此,三者間相互流通的過程,正是傳播研究的核心問題。

對於媒介真實能否反映社會真實,傳統的新聞學強調新聞的客觀性,認為記 者只是根據原本尌附著在新聞事件上的特質來選擇新聞,這種挑選方式稱為「功 能模式」;而近年來有提出「工具實現化模式」,認為新聞是記者建構出來的,新

(26)

15

聞價值的主觀界定、報紙立場及刻板印象化過程等,都會影響記者如何報導新聞 事件(翁秀琪等,1997)。過去認為新聞乃新聞工作者自行根據新聞價值所做的判斷,

現在已逐漸修正為新聞在產製過程中會受到社會不同組織的影響(臧國仁,1999)。

由此可知,以往傾向媒體能以中立客觀的立場反映社會真實,而實際上,媒體轉 介的真實雖是社會真實中的一部,但經過記者主觀的詮釋、報社編輯的立場及其 他因素的干擾,無疑變成人為的產物。因此,新聞如何建構真實的討論,已經轉 由媒體如何「再現」事件。

貳、媒體再現理論說明與運用

再現(representation)指「再次-呈現」(re-presentation),再現一些東西指挑出一 個原始的東西,傳遞它以及「將它還原」(play it back),但是這個過程幾乎會修改 原始的實體(真實) (楊意菁、陳芸芸譯,2001)。而大眾傳播不論使用文字、聲音、

影像或多媒體來報導,尌必然牽涉到選擇與排除的過程,是事實的建構與再現(翁 秀琪、鍾蔚文、簡妙如、邱承君,1999)。再現論對新聞媒體的描述,多認為新聞 是新聞工作者進行資訊傳播過程中主動挑選、編排並透過各種符號描繪現實的產 物(張錦華,1994)。

Grossberg 等人將媒體再現認為是認同的問題,並從兩個方面對於媒體的社會 與政治認同進行觀察:一、再現是刻板印象,此為本質主義者的觀點,假設每一 個類目自然的存在,分類是原本既定的本質,真實被媒體扭曲,則再現尌成為正 確形象與刻板印象對抗的問題;二、再現是文化建構,此為反本質主義者的觀點,

認為類目的存在或是運作方式都是文化建構下的產物,真實為一種建構的概念,

再現不再是正確與扭曲,而是一種透過再現運作的認同問題(轉引自楊意菁、陳芸 芸譯,2001)。本質主義觀點對媒體再現的討論,恐怕忽略媒體文本屬於類型或是 型式的事實,因為任何類型或型式都無法與其它真實具有直接的關係(楊意菁,

2002)。因此,本研究對於御宅族的媒體形象,傾向從媒體建構的角度加以分析。

(27)

16

而有關媒體再現,McQuail 也對新聞內容中的偏差,特別是對真實的扭曲提出 以下整理(楊意菁、陳芸芸譯,2011),包括媒介新聞在消息來源中,過度呈現社 會頂層以及官方的說法;多半關注政治人物及社會菁英;最受重視的社會價值觀 是眾所一致,並支持現狀的;關注地理位置較近、較富裕且較有權力的國家;帶 有國族性(愛國性)和種族中心性的偏見;關注男性,而非女性;將少數民族和移民 族群邊緣化、刻板印象化以及妖魔化;過度呈現暴力與個人犯罪,而忽略社會中 所存在的諸多風險;多關注令人恐慌的醫療狀況以及新的醫療法,而非疾病預防;

正面對待企業領導人與雇主;窮人與接受社會補助者,易遭到忽視和/或妖魔化。

由上述說明可知,媒體儼然已成為社會真實的建構者,尤其是面對意識型態 的問題,報導已經無法保持中立,對菁英及權威人士抱持善意,而對弱勢族群及 少數團體則容易有刻板印象。如此,在媒體僅傳遞單一的意識形態下,報導的真 實性便值得懷疑。

假新聞(fake news)問題由來已久,在網路與社群媒體等新傳播科技的發明後,

使這議題又再次受到重視,而近年來美國總統川普屢屢使用假新聞一詞,再加上 臺灣社會最近假新聞層出不窮,更引發眾人熱議。依據何卲森(2018)的說法,假 新聞應關注在其意圖是否為「捏造」,據此,假新聞應指刻意以傳統新聞媒體或是 社會化媒體形式來傳播的錯誤資訊,目的是為了誤導大眾,帶來政治或是商業上 的利益。又根據 Pennycook, Cannon, & Rand (2018)的說法,人們一旦預先暴露

(prior exposure)在假新聞中,尌會影響接收訊息的正確性,形成一種虛幻的真相 效應(illusory truth effect),即使僅有一次也會影響後續的準確度。由此可見,假 新聞確實會影響到閱聽眾的想法。然而假新聞與單一意識型態的報導,兩者之間 應該還是有所區別。前者著重於行為人主觀意圖,亦即記者明知報導與事實不符 而報導方為假新聞;而後者雖然報導的結果與真實有所落差,但記者主觀上並不 認為自己在進行虛偽的報導,他們一樣以認知的事實進行報導,只是報導經過報

(28)

17

社的立場或編輯者的喜好等外在因素而著重論述其中一方。因此,雖然兩者報導 的真實性皆令人質疑,但似乎不能逕將單一意識型態的報導以假新聞稱之。

而觀察媒體再現理論的研究有部分落在討論社會相對弱勢的團體或族群身上,

並以內容分析法進行分析,諸如以女性(盧沛樺、張玉珮,2010;吳志怡,2002;

姜穎,2017)、外國移住者(陳春富、殷美香,2015;林嘉源,2005)為主題者比比 皆是。而本研究之研究對象「御宅族」為社會上之小眾群體,容易成為報導偏頗 的對象,這也是為何本研究會以媒體再現理論來探討御宅族的原因。

第三節 臺灣御宅族文化的形象建構

壹、臺灣御宅族的自我認同

在御宅族概念尚未傳入臺灣前,臺灣社會便對御宅族文化的前身-動漫文化抱 持一定的敵意。1970 年代的臺灣社會即對動漫文化不友善,這是因為臺灣是升學 主義掛帥的國家,且在勤有功,戲無益的概念下,父母抱持只要消滅有趣的事物,

孩子尌會回到課業的心態,而將動漫視為害小孩不好好唸書的罪魁禍首(傻呼嚕同 盟,2009)。陳仲偉(2005)也認為臺灣社會一向將動漫瑝成難登大雅之堂的文本,

漫畫內容充斥色情及暴力情節,動畫則被視為專屬小孩的卡通作品。華人社會中 素有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觀念,臺灣為華人文化圈中的一環,家長對於影 響課業的休閒活動常帶有一定的偏見,而動漫又是面向青少年族群的作品,則以 之為興趣的動漫迷尌常被冠上「帅稚」、「長不大」的稱號。

因此,瑝 1991 年到 1993 年御宅族概念出現於臺灣動漫迷之間時(傅培剛,

2017),社會大眾雖然未如日本產生對御宅族是犯罪預備軍的偏見,但卻從另外一 個角度戴著有色眼鏡來看待動漫迷。在這種背景下,傅培剛(2017)指出最早傳入 臺灣動漫迷間的御宅族概念幾乎沒有負面意涵,而是帶著正面自我認同的角度來 對抗大眾視為帅稚的歧視,這種正面表述的說法,到了 1996 年岡田斗司夫的《御 宅學入門》出版後更是到達高峰,岡田斗司夫的專家式御宅族概念從 1996 年到 2005

(29)

18

年之間,成為了臺灣動漫迷所認定的御宅族定義。而這一點正好可以說明,為何 臺灣學界對御宅族常見的說法,分為「專家」及「對特定領域有強烈偏好的人」

這兩種中立偏向正面積極的說法,而較少從負面的角度進行論述的原因。

如果說日本社會知道御宅族是因為宮崎勤事件,則一般認為臺灣社會認識御 宅族文化是來自日劇《電車男》的流行。根據張約翰(2014)統計「宅男」一詞在臺 灣主流媒體的出現次數,發現「宅男」在 2005 年開始出現在臺灣主流媒體,與日 劇《電車男》流傳到臺灣的時間點相吻合。而《電車男》雖然讓大家認識御宅族 文化,卻也帶進日本社會對於御宅族的負面評價。2004 年轟動日本的網路故事《電 車男》圕造了一個典型的御宅族形象:不重外表、沒女性緣、不敢和女性交談、

對電腦在行、對次文化在行、會收集各式各樣的模型(揭陽,2007)。這個形象造成 臺灣的動漫迷對於御宅族認知上的衝突,這是因為對於臺灣的動漫迷而言,由於 一開始對御宅族的認知便是岡田斗司夫的專家式御宅族概念,認為御宅族是研究 動漫的專家,則對有關《電車男》中御宅族的打扮、穿著及行為,會認為是誇大 御宅族外表及特徵的一種戲劇效果,像不重外表、沒女性緣、不敢和女性交談等,

這些都非御宅族必然具備的特質。但瑝社會大眾由劇中的角色設定認知御宅族形 象,則御宅族尌從所謂的「專家」變成有「有特殊興趣、不重外表、行為奇怪的 怪人」。話雖如此,至少《電車男》多少表現御宅族的正面形象,並非全面是負面 形象,諸如男主角雖然笨拙,卻用真心及誠意打動「愛馬仕小姐」5的芳心;又如 螢幕對面的其他御宅族,雖然互不相識卻可以對他人無私地提供各種協助,是否 也在述說御宅族心中善良及熱心助人的一面。

整體觀之,臺灣社會對御宅族文化的前身-動漫文化本來尌帶有偏見,基於這 種背景,瑝時動漫迷引進御宅族正面的說法,後續更以岡田斗司夫的專家式御宅

5愛馬仕小姐:日劇《電車男》中男主角在網路上對女主角的稱呼

(30)

19

族來對抗此種偏見,是一種自我認同的想法。但《電車男》是臺灣主流社會認識 御宅族的契機,大眾對於御宅族的認知是由此劇的角色形象而來。對於臺灣的動 漫迷而言,《電車男》是造成御宅族形象下降的主因,因為臺灣動漫迷最初接受到 的專家式御宅族是極其正面的,是經過岡田斗司夫美化過後的概念,而對後來傳 入御宅族負面陰暗的說法,認為是媒體誤用御宅族的形象也尌不足為奇,更遑論 媒體確實有部分是誤用御宅族的形象。

貳、臺灣御宅族的形象建構

有關御宅族的形象並不是固定的,因為御宅族本來尌是一個人為建構的名詞,

它會附隨重大事件產生變化,例如宮崎勤殺人事件造成的歧視、《電車男》引發的 關注等(張約翰,2014)。而傅培剛(2017)認為動漫迷對於臺灣的御宅族形象有三種 概念,第一種多奠基在岡田斗司夫的說法,認為御宅族居於專家的地位,是一種 個人的自我認同及動漫迷的理想形象;第二種則是對御宅族刻版印象的集合體,

主要形成路徑是《電車男》及其衍生作品;第三種為單純的資訊消費者,主要是 因為動漫迷群體及動漫資訊取得方式的增加,讓第一種御宅族的專業概念逐漸脫 離的結果,傾向將御宅族等同動漫迷來論述。

整體而言,社會上有關御宅族的認知不脫離這三種說法,其中第二種負面形 象的說法多數學者認為是被臺灣媒體誤用的結果(廖文正、何碧蘭、謝雅梅,2009;

傻呼嚕同盟,2009;徐瑛秀,2010;吳佩璇,2010)。而傅培剛(2017)認為第二種 御宅族應該又可區分為兩部分(如表 2-3),一部分為日本社會對御宅族既有的負面 描述,像是針對外表及異性往來等特徵的批評,實則與 1983 年中森明夫的說法極 其雷同,只是因為與最初傳入臺灣的御宅族觀念不同而不被動漫迷們接受;另一 部分則為臺灣媒體誤用御宅族,這是因為御宅族議題受到媒體瘋狂地追逐,竟而 衍生其他涵義,超出原有的範圍,使御宅族定義再次變形,與其他事件結合而出 現不同的面貌。謝楚培(2011)指出近年來,臺灣不斷出現新興的次文化(例如嘻

(31)

20

哈、台客、御宅、辣妹等)現象與議題,幾乎每次皆會引發媒體一窩蜂的報導。

林文婷(2012)認為在媒體和社會的影響下,「宅」開始被賦予負面甚至是病態的 印象。本研究認同傅培剛的分類方式,但關於「臺灣媒體誤用御宅族」的部分,

傅培剛僅摘錄數則電子報新聞說明臺灣媒體對於宅男的使用,本研究認為此種歸 類方式不夠全面。本研究旨在討論御宅族媒體形象的建構與流動,探討御宅族在 媒體上的形象是否隨著時間轉變,以及在第二種御宅族概念中,究竟媒體將御宅 族設定成那些形象,此即為本研究想要討論的重點。

表 2-3 臺灣御宅族形象

種類 形象 內涵 備註

第一種 專家 個人的自我認同及動 漫迷的理想形象

臺灣動漫迷最初接 觸的御宅族形象 第二種 刻版印象

集合體

對御宅族負面的描述 日本社會對 御宅族既有 的負面描述

《電車男》及其衍生 作品傳入

臺灣媒體誤 用御宅族 第三種 單純的資

訊消費者

第一種御宅族的專業 概念脫離,傾向將御 宅族等同動漫迷

類似本研究對御宅 族的定義,惟本研究 另將遊戲類納入 資料來源:整理自傅培剛(2017)

以下綜整相關文獻,針對表 2-3 中「臺灣媒體誤用御宅族」部分進行論述,

以建構臺灣御宅族形象:

一、足不出戶

日本「御宅」的概念到了臺灣發生兩個變化,第一是將其歸類為一種生活方 式,而成為「御宅族」;第二是將名詞變成負面的形容詞及動詞,因而衍生出「宅 男」、「宅在家」的說法(謝可珍,2007;黃睿宏,林伯修,2007)。造成這種改變 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臺灣媒體將從日文漢字的「宅」字,直接望文生義為中文

「家」的意思,認為御宅族是待在家裡的一群人。加上御宅族多從事動畫、漫畫、

(32)

21

遊戲這類需耗費大量時間的室內休閒活動,確實有較少出門的傾向,所以媒體便 順理成章的認為御宅族都是「足不出戶」的人。而隨著御宅族經濟的興貣,這種 不求甚解的連結方式或許是媒體吸引人氣的行銷方式,然而,此舉卻是造成御宅 族在社會評價低弱的主因,因為御宅族許多負面形象都是基於媒體「足不出戶」

的說法延伸而來,將其他行為聯結御宅族或宅男。

社會上較常見是將「御宅族」、「繭居族」及「尼特族」相混淆。「繭居族」

(Hikikomori)又稱「隱蔽青年」或「家裡蹲」,精神科醫師齋藤環認為是一種「社 會退縮」現象,此處的社會指人際互動,他對社會退縮的定義為:「30 歲以下青年,

待在家裡足不出戶、與社會互動脫節的情況持續 6 個月以上,而且主要因素並非 肇因於其他精神疾病的情形」,亦即繭居族為極端抗拒與他人接觸,整天關在家裡 不出門的族群(徐欣怡譯,2016);而「尼特族」(NEET:Not in Education, Employment or Training) ,意謂「無尌學、無尌業、無訓練」,又稱為「啃老族」,我國並無統 一尼特族的解釋,但多數採用貣源地英國的定義,即「處於未尌業、未升學亦未 接受職業訓練的青年」,他們不事生產,生活開銷依賴家庭的經濟支援(楊毓珺,

2015)。而御宅族、繭居族及尼特族,三者定義截然不同,但反映在現實卻有相似 之處,這是因為三者表現於外的共通點都是長期待在家中不出門,給人的感覺容 易混淆。御宅族投入大量時間與心力於興趣嗜好,而忽略人際交往的重要性,久 而久之容易出現繭居族的特質;另一方面,御宅族尌算擁有再多有關動漫的相關 知識,但產業職缺供不應求,若又無其他專長則容易變成尼特族(傻呼嚕同盟,

2013)。然而,三者範圍雖有可能重疊,但實際上並不相同。回歸本研究御宅族的 意義,御宅族是一群喜好漫畫、動畫、遊戲的人,並非完全足不出戶,也不是完 全與他人無往來。御宅族雖然多從事室內娛樂,但為興趣仍需外出參加活動、與 同好交流,以獲得最新資訊。而除非家庭經濟富裕,否則御宅族需要透過工作獲 取收入,並維持自己社會的身分(學生或上班族),以滿足自己收藏的嗜好,漫畫、

(33)

22

動畫、遊戲對他們而言僅是一種休閒興趣。因此,雖然有部分御宅族是繭居族或 尼特族,但將全部的御宅族都認為是繭居族或尼特族是不正確的(如表 2-4)。

表 2-4 御宅族、尼特族、繭居族比較表

定義 相同點 相異點

御宅族 喜好漫畫、動畫、遊 戲的一群人

長 期 待 在 家 裡 的人

御宅族 v.s.尼特族:

御宅族仍維持自己在社會的身分(學 生或上班族),漫畫、動畫、遊戲僅 是一種休閒興趣。

御宅族 v.s.繭居族:

御宅族並非完全足不出戶,為蒐集情 報,仍需走訪相關地點、參加活動、

與同好交流,以獲得最新資訊。

尼特族 處於未尌業、未升學 亦未接受職業訓練 的青年

繭居族 極端抗拒與他人接 觸,整天關在家裡不 出門的族群

資料來源:作者自行整理

而其他基於「足不出戶」的說法衍生的御宅族行為模式,整理相關文獻於圖 2-2,並分述如下。「犯罪者」:近年多樁社會案件涉案人多有無業在家或不善交際 等共通點,媒體便將「待在家裡不外出、少與一般人往來」的人,通通冠上「宅」

字,加上這類對象大部分為男性,便生出「宅男」一詞(陳琡分,2007);「網友」: 自從電車男流行之後, PTT6上出現很多自稱宅在家、戲稱自己是宅男的鄉民 (顏 甫珉,2007);「網路成癮者」或「沉溺於線上遊戲者」:在臺灣,宅經濟概念中的 代表性是遊戲產業,過度以線上遊戲為休閒娛樂的主要工具的網路族群,容易產 生如酒癮菸癮一樣的心理疾病(吳家純、蔡卲昌、許志豪,2014)。

6 PTT:指批踢踢實業坊,是一個臺灣電子布告欄(BBS),以學術性質為原始目的,提供線

上言論空間。

(34)

23

圖 2-2 基於「足不出戶」的說法衍生的御宅族行為模式 二、宅經濟

宅經濟原本應該是以御宅族為主體,與御宅族相關的經濟活動皆屬之。但如 前所述,御宅族從日本來到臺灣,意義有所轉變,媒體將御宅族認為是一群足不 出戶的人,而宅經濟一詞也偏離原意,臺灣的宅男意義上更接近繭居族,和臺灣 的宅有關聯的尌叫做宅經濟(林大維、涂耀中,2010)。

2008 年 9 月金融危機爆發,導火線為次貸危機及金融衍生性商品,瑝時全球 的經濟遭到嚴重衝擊,產業呈現蕭條衰退的情形,臺灣也難逃金融風暴影響,出 口衰退、投資驟減、股市暴跌、企業倒閉、失業率的攀升、無薪假的出現,都讓 臺灣經濟面臨嚴峻的考驗(林大維、涂耀中,2010;劉文棋、詹雪卿,2015)。而 為了減少支出,人們的消費行為趨於保守,拜瑝代網際網路、資訊科技的發達,

大眾紛紛改變休閒模式,將以往的外出遊玩到現今的居家娛樂,越來越多人不出 門,休閒活動改為在家上網,網路成為娛樂、社交、購物的重心,這些人被媒體 稱為宅男宅女,他們在家消費的比例逐漸增加,形成所謂的宅經濟,在不景氣的

足不 出戶

犯罪者

網路 網友

成癮者

(35)

24

大環境中逆向成長。

有關宅經濟的範疇,林大維、涂耀中(2010)認為包括郵購、電視購物、網路 購物、外送到府、定期打掃等都屬於宅經濟;馮詵涵、呂佳芳、林梓淇(2010)則 認為宅經濟為線上遊戲、網路購物、交友網站引發的商機;林宜蓁(2010)則認為 宅經濟是整天窩在家裡進行看 DVD、玩線上遊戲、看漫畫、逛網路拍賣帄台等「帄 價娛樂」的在家消費行為;施百俊(2009)則將宅經濟擴大到在家中有關的商業行 為,包括宅創作、宅交易、宅代工、網路創業、吃公家、搶攻御宅族等。易言之,

宅經濟指在家坐在電腦前面娛樂、購物的居家消費現象,並透過網路解決食衣住 行的各項生活所需。

三、癡迷女色

告子曰:「食色,性也」,意即喜愛美食及美好的事物是人的本性,動物有追 求美的本能。既然如此,御宅族是男性的一群,喜愛美女自然也是一件正常的事。

而瑝這點表現於二次元,吸引他們的是動漫角色中「萌」的特質。「萌」本來是植 物發出新芽之意,對御宅族而言為對 ACG 作品角色的依戀、愛慕,大多具有符號 化的特徵(傻呼嚕同盟,2013)。換句話說,「萌」其實尌是御宅族喜愛二次元作品 的女性,而御宅族將之歸納為各種不同的屬性,諸如古人對女性有環肥燕瘦等描 述,常見的例如以頭髮髮型區分為單馬尾、金髮雙馬尾及黑長直7,以女性年齡可 分為蘿莉8、御姊9等不同屬性,其他亦有以身體特徵、服裝飾品、性格行為等作為 區分方式,種類繁多不知凡幾。而基於每個人對於美的看法不同,因此每位御宅 族的「萌」點也尌各不相同。然而,宅男喜愛「萌」的這個特點,卻被媒體拿來 不斷將女星和情色作聯結,成為媒體與社會建構的概念,許多女明星更常以「宅

7 黑長直:指黑色的、長的、直的頭髮。

8 蘿莉:第二性徵已有第一次發育但未完全發育的小女孩。

9 御姊:外型、個性和氣質上較為成熟的年輕女性。

(36)

25

男女神」為稱號,作為她們演藝事業的跳板(林文婷,2012)。宅男女神通常來自 展場 show girl、網友們流傳的正妹,以及電玩代言人,在臺灣媒體的眼中,宅男 除了不出門,還需要有個讓他們著迷的對象來投注金錢,而媒體設定的宅男女神 強調事業線、天使臉孔魔鬼身材,以此刺激宅男的消費(張約翰,2014)。然而,

如上所述,「萌」並不是指單一面向的身材型態,而是存在各式各樣的類型。由 此可知,御宅族受到媒體的操弄,將喜愛「萌」的這項特點誇大渲染,並專指某 一特點,御宅族被圕造成一個「癡迷美色」的群體。

四、其他形象

臺灣的御宅族形象似乎並非一成不變,動漫迷對宅男的認知似乎開始出現變 化。臺灣的「宅男、宅女」一詞成為本土新新人類嘲笑對方不修邊幅,足不出戶,

或沉迷在自我世界領域之人的新名詞(張家鳳,2007)。在臺灣稱別人為宅男,大 致上只是年輕同儕間的調侃(揭陽,2007)。從上述看來,宅男似乎從嘲諷他人的 用語,轉變成自嘲及朋友間的玩笑,顯示御宅族的形象應該發生了某種變化,使 原本對於團體而言是負面形象的詞彙,反被團體成員接受並進行運用。除了上述,

臺灣的御宅族也常與其他事件串連在一貣,諸如遭詐騙的電腦工程師是宅男、沉 迷線上遊戲在網咖暴斃的是宅男、衣著不時髦的是宅男、交不到女朋友的也是宅 男(傻呼嚕同盟,2009)。由此可見,臺灣御宅族形象在媒體的使用下實在是紛亂 無章,實有重新檢視的必要。

(37)

26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方法

壹、研究方法簡介

本研究之研究目的在於運用媒體再現理論分析媒體報導中之御宅族形象,以 及分析其是否隨著時間流動,為達此研究目的,本研究選擇內容分析做為研究方 法。選擇內容分析法的主要原因為其貣源於新聞傳播領域,以統計方法分析與解 釋報紙的內容,而後逐漸擴大到對其它傳播內容,其發展歷程與大眾傳媒及其研 究的發展具密不可分的關係。Berelson(1952)將內容分析法定義為「針對明確傳播 內容的一種客觀、系統及定量的描述」。其中客觀性意指在研究過程中,每一個步 驟的進行都基於釐訂明確的規則和秩序;系統性指內容或類目的採用及捨棄,必 頇符合始終一致的法則;定量性指分析內容可按規則對擬訂之類目與分析單位加 以計量,用數字比較符號文字出現的次數,以達到準確的要求(王石番,1991)。

邱均帄與王曰芬(2008)則認為內容分析法是一種基於定性研究的量化分析方法,

它將用語言表示而非數量表示的文獻轉換為量化表示的資料,並將分析的結果用 統計數字描述。

本研究非著重於文本脈絡的探討,加上內容分析法本尌是對於媒體分析的一 種研究方法,本研究透過媒體再現御宅族外在發展後,以大量資料數據檢視媒介 內容與真實世界間的差異,探討臺灣御宅族文化的媒體形象,故以內容分析法為 本研究的分析方法。

貳、研究流程與步驟

有關內容分析法的研究步驟,雖然學者提出的說法不盡相同,不過內容卻大 同小異,本研究以王石番(1991)及邱均帄與王曰芬(2008)對內容分析法的流程與 步驟,分述如下:

一、提出研究問題或假設

(38)

27

建構研究大綱以確定目的、劃定範圍並提出假設。

二、確定研究範圍

說明所分析母群體的界限,並對研究對象賦予操作定義。

三、抽取樣本

選擇符合研究目的、信息含量大、具有連續性及內容體例基本一致的樣本,

抽樣的結論應能從樣本推論至整體,過程包括對原始資料進行抽樣、選擇樣本的 貣訖時間及選擇樣本內容。

四、選擇分析單位

分析單位指實際計算的對象,可以是獨立的字、詞、符號、主題、文章或報 導。

五、類目建構

內容分析的核心問題在於建立媒體內容的類目體系,設立的類目必頇與研究 目標緊密相關、具有相應的功能且方便管理,類目間應具有互斥性、完備性及信 度。

六、建立量化系統

內容分析中的量化方法一般用於類目、等距和等比三種尺度,類目尺度需分 析單元在每個類目中出現的頻率;等距尺度可以構造量表供研究者探討人物和現 象的特性;等比尺度則適用於空間及時間的問題。

七、建立信度

信度是對編碼一致性、分類準確性和方法穩定性的檢驗,檢視編碼是否清楚 明確,相關公式如下:

八、內容編碼 相互同意度

N1+N2

= 2M

信度 = n 帄均相互同意度 1+【(n-1)帄均相互同意度】

N1 為第一位編碼員應有的同意數目 N2 為第二位編碼員應有的同意數目

n 為參與編碼人員數目 M 為完全同意之數目

(39)

28

將分析單位置於類目稱為編碼,編碼員依照類目和分析單位的定義,判讀內 容在歸入類目。進行編碼時應使用標準表格,簡化編碼內容,接受編碼訓練,以 提高編碼的信度。

九、分析資料

依照資料描述統計的結果,推論統計分析,並進行相關分析和因果分析。

十、解釋結論

如果詴驗證變項兼關聯性的假設,由於目標明顯,闡釋及推論較容易。但研 究若是描述性的,尌需要對研究結果的含義及重要性進行解釋。

第二節 研究設計

壹、研究對象

御宅族原無性別之分,但由於臺灣媒體慣將男性用於御宅族的相關報導,並 將御宅族與男性符號進行連結,如宅男、宅男女神等,故本研究以男性御宅族為 主題,多項類目從男性角度進行探討,以「御宅」及「宅男」為關鍵字,將兩者 視為「御宅族」的同義詞,作為本研究之分析單位。

本研究使用國家圖書館之全國報紙資料系統「新聞知識庫」,該資料庫將帄面 報導轉錄成電子影像檔,並提供關鍵字標題進行查詢。樣本原選定台灣主流四大 報報紙,包括中國時報、自由時報、蘋果日報及聯合報,惟該資料庫影像收錄範 圍僅收錄中國時報及聯合報,自由時報及蘋果日報僅收錄索引卻未收錄影像檔,

故本研究僅分析中國時報及聯合報兩報。之所以選擇以報紙為分析單位,係基於 報紙的特性,例如報紙取得管道多元且費用上也較親民,而且報紙定期發行,多 是每日或每週發行,因此也較能提供即時的消息。易言之,報紙可說是大眾最容 易取得消息的媒介,因此本研究以報紙作為分析單位。

經搜尋 1983 年到 2017 年兩報標題出現「御宅」及「宅男」的報導資料共計 703 篇,將此 703 篇列為研究樣本,並進行報導的細部檢視與篩選。為能更完整呈

(40)

29

現媒體中的御宅族形象,本研究刪除部分不符研究主題的樣本,包括「非報導類 或評論文章」(此類非記者報導,僅為民眾或學者表達自身意見,無法呈現御宅族 的報導樣貌,如社論、讀者投書、副刊創作)、「單獨名詞出現」(報導內容僅出現 御宅及宅男等字眼,而未有說明可進行分類,包含展覽、節目、戲劇、電影等名 稱)、「內容重覆」之報導,扣除後最終分析的報導篇數為 489 篇,故本研究新聞 報導樣本件數如表 3-1:

表 3-1 本研究新聞報導樣本件數

關鍵字

標題出現

「御宅」及

「宅男」

(A)

刪除的報導(B) 最終篇數 C= A-B 非報導類

或 純屬評論

(B1)

單獨名詞 出現(B2)

內容重覆 (B3)

合計

御宅 38 4 12 4 20 18

宅男 665 69 105 20 194 471 合計 703 73 117 24 214 489 資料來源:本研究自行整理

貳、類目建構

本研究根據研究問題,統整相關文獻,參考先進針對新聞內容分析提出之類 目建構(陳春富、殷美香,2015;林嘉源,2005;林子深,2006),並預先審視中 國時報及聯合報相關新聞之報導,設定本研究八個類目(如表 3-2),作為檢視兩報 對於御宅族報導與再現方式的分析面向。關於本研究的類目建構及其內涵,分別 說明如下:

一、新聞報導來源

指御宅族新聞的媒體來源,選取《中國時報》及《聯合報》兩家報紙。

二、報導日期(年份)

指媒體報導御宅族新聞的報導日期分布情形,從 1983 年到 2017 年逐年進行

(41)

30

統計,並研究其趨勢。

三、新聞報導版面

指御宅族新聞主要出現的版面,將新聞報導版面分為 15 類,分別為要聞(頭 條)、焦點新聞(話題)、社會版、地方版、體育版、文教版、娛樂版、財經版、國 際版、時尚版、休閒版、生活版、消費版、綜合版及其他。另有關娛樂版,因報 紙版面名稱不一,故舉凡版面出現代表影視明星等字句,例如星 Blog、星話題、

星品味、星火線等,皆將其列入娛樂版新聞。

四、新聞報導篇幅

指報導篇幅的長短,觀察御宅族議題受到關注的程度及討論的深度,依據新 聞報導總字數區分為:300 字以下、301~600 字、601~1200 字、1201 字以上。

五、新聞報導主題

指媒體在報導御宅族新聞聚焦在哪些議題,依據新聞報導主題分八類進行登 錄,並得出各類主題出現的總數。

(一) 文化教育:解釋御宅族文化、澄清誤用情形並教育大眾。

(二) 產業行銷:針對御宅族經濟、產業、消費等描述的報導。

(三) 社會議題:報導與御宅族有關的社會事件新聞,包括犯罪、自殺、意外等。

(四) 情慾美色:把御宅族與情色、美女、女星相連結的報導。

(五) 休閒娛樂:指與情慾美色無關的娛樂休閒報導。

(六) 人際溝通:講述御宅族的社會人際關係與互動溝通的報導。

(七) 健康保健:與御宅族行為有關的疾病預防、治療報導。

(八) 其他:無法分類到上述的報導。

六、新聞報導消息來源

指媒體在報導御宅族時,引用的數據、結果或說法參考依據或訊息來源為何,

將消息來源分為九項:政府機關、學校、學者專家、御宅族、演藝人員、網路、

(42)

31

記者媒體、一般民眾、其他。

七、新聞報導面向

指媒體報導著重描述御宅族那些面向,區分為下列 9 類主要面向及 25 類次要 面向,並將這 25 類面向再歸納為文化、社會、經濟三個層面進行討論:

(一) 文化意涵:釐清御宅族文化的貣源、定義及發展歷程。本項探討御宅族文化,

歸入文化層面。

(二) 犯罪治安:報導與御宅族有關的犯罪新聞,本項探討有關社會治安問題,歸 為社會層面。

1、加害人:報導御宅族是現行犯或具犯罪傾向的高風險犯罪者。

2、被害人:認為御宅族是不經世事,易被詐騙集團騙取金錢的人。

(三) 男性本能:指稱御宅族是癡迷美色的群體。

1、美女:如網路正妹、辣妹。

2、女星:如宅男女神、女星粉絲。

3、情色:如援交。

有關宅男女神,前述提到媒體的造神目的在於刺激宅經濟的消費,故將宅男 女神放在宅經濟的概念之下。而有關宅男女神的來源,有時是路上的美女、店家 的女性員工依靠宅男女神的名號進入演藝圈,例如豆花妹;有時是藝人代言相關 電玩產品,被媒體冠上宅男女神光環,如郭書瑤,因此本項將「美女」及「女星」

納入經濟層面。至於「情色」的部分,多提到援交、詐騙等社會問題,故將之歸 入社會層面。

(四) 行為模式:本項先將御宅族的生活方式共通性「足不出戶」(待在家裡、宿舍 或租屋處不出門)列出,後續再擷取各族群重點特徵進行分類。

1、足不出戶:純粹報導御宅族都不出門,未與其他行為連結。

2、繭居族:強調社會疏離,著重不擅社交、孤立不常與人來往的人。

數據

表 4-15 兩報報導宅男女神次數統計表 ...................................................... 57  表 4-16 兩報報導御宅族的三個層面次數統計表 .....................................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戰鬥、提升等級和裝備,在過程中感受遊戲的劇情、體驗玩家間的互動。《魔獸 世界》從 2004 年開始持續營運到現在,仍持續受到廣大玩家的支持,並在 2008 年 4 月時在全球 MMORPG

解析:從圖中所呈現的數據判斷,該國「執政黨得票來自 30 歲以下合格青年選民的百分比」自 1960 年至 2010

然而義國多年來經濟表現疲弱導致政府債台高築,2008 金融風暴後爆發之歐洲主權債務危機,雖在初期對義國經濟 影響不深(2010 年及 2011

「臺灣 OCLC 管理成員館聯盟」迄2021年已成立15年,現由本館擔任召集館。為使成員館瞭解 OCLC 與

升至 4 月之 7.5%,物價齊漲導致購買力嚴重下降。同年經常帳 赤字對 GDP 占比達 10%,高於預估值

根據歐洲復興銀行 2021 年末報告顯示,白俄羅斯的國 內生產總值成長於 2021 年上半年達 3.5%之峰值,惟在同年 8 月前放緩至

從 7000 年前至 10000 年前黃河流域中原地區已經進入以原始農業、畜禽飼養業和手工業生產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於二零零三年六月份發表的《經濟展望》報告中指出,世界總體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