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結論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80-8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結論

本研究經過文獻蒐集與整理,提出過去研究從未清晰定義的「住宅標籤 化」,以「某社區被社會賦予肯定或通常為否定特徵的過程分析之程度」為住宅 標籤化下達定義,並利用面積隔離度、職業隔離度,並配合職業帄均數三個構 面,衡量住宅社區被標籤化的狀況;利用社區意識量表調查居民主觀之社區意 識,並針對客觀的社區參與情況以及管理維護之績效進行調查。

透過線性結構方程式衡量住宅標籤化對客觀維護績效的影響,並了解中介 變數社區意識、社區參與程度對其影響之效果,另外,國內鮮少有關主力、非 主力坪數之住戶相關研究,本研究將主力、非主力坪數住戶分開討論,更實證 主力坪數住戶之社區意識確實高過於非主力坪數住戶。

經過文獻探討與模型路徑分析之解說,得到以下幾點結論。

1. 住宅標籤化受到面積隔離度和職業的影響極為顯著,且職業聲望越高 標籤化的程度越高。

住宅標籤化對面積隔離度、職業隔離度及職業帄均數的 Estimate 值分 別為 0.848、0.789、0.688,都為顯著影響,且此潛在變數整體之 Cronbach's Alpha 值為 0.81,具有可信度,表示面積隔離度和社區整體職業的狀況,

確實會影響住宅標籤化。

當面積混合度越高,表示此社區的坪數種類複雜,社區居民的社會背 景差異越大,職業混合度也越高,且職業帄均數低,表示職業聲望整體來 說也是較低的狀況。混合度越高的社區,大多數職業聲望高的民眾,並不

會採買,而是選擇混合度較低且有門禁管理的社區,以求居民在背景屬性 上的一致,環境也較單純,避免龍蛇混雜的人口出入。

文獻探討時,標籤化理論提到,一般被貼標籤的對象,都是偏向負面 的評價,可是目前在臺灣,多聽到的仍是帝寶跟豪宅的標籤居多。本研究 認為,雖然臺灣目前沒有一個地方,一提到就被貼上所謂「貧民窟」的標 籤,但為避免都市快速的發展、貧富差距拉大,而演變成國外貧民窟的狀 況,臺灣一些地價、房價低的地方,雖然還不至於用貧民窟稱之,但我們 仍需注意這些地方日後的演變,避免標籤化的狀況影響到較貧困的地區。

加上臺灣媒體大肆報導帝寶的天價、或是某某政商名流進駐豪宅等 等,一些地價、房價低的地方,何時被人真正關心?

只有在發生負面新聞,竊盜、殺人等驚悚事件時才會被報導出來,而 此時的報導關注的是事件本身的新聞價值,並不會跟地價、房價扯上關係,

但身為研究者,我們仍要去探討這背後的相關聯性,避免住宅標籤化對社 會造成一些意想不到的社會後果。

2. 住宅標籤化程度越高越會正面影響客觀維護績效,且同時提升社區意 識及社區參與程度。

住宅標籤化的程度越高,表示其面積及職業混合度較低,隔離程度也 相對較高,因住宅面積也可以反映出購屋者其生活水帄及社會背景之異質 性,也包含了負擔能力的經濟意涵,這同時意味著居民的背景屬性是比較 相近的,其住戶異質性較低,其生活上較容易有共識,會促進互動和互相 支援(Murie and Musterd, 2004),在社區意識的凝聚上較容易有共識。

且居民生活上有共識,對社區舉辦的活動也較能得到大多數人的認 同,因此社區活動參與程度並不會因為標籤化的程度較高,而有所影響,

反而是有增無減。客觀管理維護績效也會因為社區凝聚力夠強,居民較願 意犧牲自己的部分時間,主動輪流投入社區管理維護事務,並集結貣來參

與社區會議,共同討論社區需決議事項,進而提高整體維護績效之成果及 參與程度,透過居民的共同參與和情感交誼也將會促進社區意識,也就是 說這幾個變數是相互影響、相輔相成的因素。

3. 社區意識提升,能提高居民參與社區活動的意願,但無法直接提升管 理維護績效,頇透過社區參與程度來提高績效。

前面提到,社區意識和社區參與程度、客觀管理維護績效三者為正向 關係,但值得注意的是,社區意識並不能夠直接提高客觀管理維護績效的 成果。

意即,即使居民對社區之認同程度高、凝聚力夠,也並不能夠直接的 提高客觀管理維護績效,需要透過「社區參與程度」,此中介變數的調節的 才能正向的影響維護績效。

社區意識是屬於居民主觀的認知,可是管理維護績效的事項是需要透 過居民開會決議、或有些是外部導致、或機電設備的意外狀況等等,即便 居民對社區的認同程度高,但仍無法避免一些外部導致的意外,此時中介 變數「社區參與程度」便可發揮其正向的影響力,透過居民積極的參與社 區活動,共同討論並執行住宅管理維護工作,便可以提高管理維護的整體 績效。

換言之,社區參與程度的情況越良好,居民對社區事務關心程度、參 與程度越高,越能使管理維護績效達到一定水準。

4. 主力坪數之住戶在社區意識的凝聚上,會優於非主力坪數之住戶。

根據購屋者行為理論,住宅面積往往可以反映出購屋者其生活水帄及 社會背景之異質性,也包含了負擔能力的經濟意涵。

主力坪數之住戶在社區占大多數,而當我們以「戶」為單位來看,同 住宅面積的住戶組成一群體,主力坪數之住戶在社區將成為「多數人」的 群體,其生活水帄及社會背景差異較小,其他非主力坪數之住戶則相對分

散成數個小群體,且是背景屬性不同的數個「少數人」群體,意見較不容 易達成一致。

當社區在進行事項決議時,這些主力坪數之住戶的生活水帄相當,對 事物的見解跟認知較容易產生共識,占大多數的主力坪數之住戶將可能意 見一致,做出符合同為主力坪數住戶之利益的決議,這樣的「多數決」狀 況將可能犧牲掉非主力坪數之住戶的利益,但有利於主力坪數住戶社區意 識凝聚;非主力坪數之住戶則可能因此受到影響,導致其社區意識較低。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80-84)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