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限制與未來研究建議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84-9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未來研究建議

是很值得我們深思的一個部份。因為有些建商以坪數、建築型態「商品化」界 定了相對應的購買者,建商推案時鎖定的目標族群,就已經先替社區做了第一 層購買者的篩選,進而導致了不同社會階層居住空間的分異。

以上提出的這些部份,除了在研究上有所限制之外,有一些值得我們深思 的部分,也建議後續研究者可以思考後,再進一步進行研究。

貳、 未來研究建議

不同的地區和國家,社會文化整體的狀況皆不相同,且不同於國外的住宅 市場,其住宅隔離是源自種族間的問題,反觀國內,則是因為建商以坪數和種 類建立市場區隔,鎖定特定目標族群,促發原因上有所不同。

且不同於國外獨棟類型的分區「水帄混合」,臺灣是「垂直式」以樓層為混 合單位,在空間水帄上、密度等等,皆有值得研究其差異性的部分,因此,建 議後續研究者可以針對不同地區,發展出不同的標籤化衡量方式。

另外,會去申請登記公寓大廈管理委員會的社區,必然跟那些不願意去申 請登記的公寓大廈,在某些層面有所差異,以研究者主觀來看,會去申請登記 的社區,也許居民本身較注重社區的管理和維護,或是其他層面的考量,建議 後續研究者也可以去探討有、無申請登記的公寓大廈,其標籤化或是社區意識 方面的狀況,必定有所發現。

本研究在探討住宅標籤化時,是從社區內部整體背景來看,而非社區外部 之眼光,如果能考慮到社區外部的眼光投射,也許更能清楚居民與外部鄰里的 關係。

且社區是一個不斷演進的有機體,加上文化也不停的隨世代轉變,對標籤

「正、負」性質的看法也會不同,社區與標籤各自有其消長的過程,除了橫向 探討更多地區的狀況之外,建議後續研究者也能針對縱向的時間進行特定地區 的觀察,以探討住宅標籤化更多層次的影響。

參考文獻

壹、 碩、博士論文

1. 方宗廉,2006,台灣地區住宅居住需求與價格之研究,世新大學經濟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 何志南,2001,住宅消費意向模式之建構與分析,國立成功大學都市 計劃學系碩士論文。

3. 吳秋田,2001,社區居民之社區意識與產業文化活動認同度關係之研 究─以白河蓮花節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4. 呂銘烈,2010,新竹市社區型集合住宅集中化程度與隔離指標分析─

以居住隔離與經濟隔離為例,中華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學系碩士論文。

5. 郭怡汾,2001,社經地位、地區剝奪與老人存活狀況,台灣大學公共 衛生學院衛生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6. 郭益銘,2008,台北都會區住宅個案產品面積離散度之分析,國立政 治大學地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7. 陳令慧,2004,社區居民之社區意識及其對地區發展之認知與期望:

台北市士林區個案研究,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碩 士論文。

8. 陳妍如,2009,集合住宅面積混合對社區管理維護影響之線性結構分 析,國立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9. 陳秋麗,2005,標籤理論與成人心智障礙者之照護歷程─母親的觀點,

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10. 陳靜誼,2007,社區居民社區意識及對社區總體營造認知關係之研究

─以高雄市河堤社區為例,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11. 陳聰亨,2004,從使用者觀點探討集合住宅之規劃設計原則以台北縣 麗池樂章、綠如意、昇陽立都三社區為例,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建築與

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12. 彭宣穎,2005,集合住宅開放空間環境因子與鳥類群聚關係之研究,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13. 彭連煥,2005,社區民眾參與社區成人教育活動及社區意識關係之研 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社會科教學碩士論文。

14. 彭榮齊,2009,社區意識與戶外活動空間關係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 景觀研究所碩士論文。

15. 黃裕智,2003,遊客社經地位、度假生活型態與其旅遊消費行為關係 之研究─以墾丁地區遊客為例,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班碩 士論文。

16. 溫琇玲,2009,大台北地區社區型集合住宅管理費用預測模型建構之 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17. 葉貞儀,2010,門禁社區居住隔離對住宅價格之影響分析─以新竹市 為例,中華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學系碩士論文。

18. 鄭伊琇,2007,集合住宅社區社會性影響因子之研究,中華大學建築 與都市計畫學系碩士論文。

19. 蕭夙君,2001,消費者之社會階層、家庭生命週期與汽車產品屬性重 視類別之關聯性研究-以台北市汽車潛在購買者為例,交通大學經營 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20. 謝承翰,2009,從社區意識的角度探討社區活動中心使用之研究─以 台北市士林為例,國立台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貳、 期刊

1. Andersson, R., Musterd, S. G., Galster, G. and Kauppinen, T. M., 2007, What Mix Matters?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Individuals’Incomes and Different Measures of their

Neighbourhood Context, Housing Studies, 22(5):637–660.

2. Buckner, J. C., 1988, The development of an instrument to measure neighborhood cohesion, 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16:771-791.

3. Chavis, D. M., Hogge, J. H., McMillan, D. W. and Wandersman, A., 1986, Sense of community through Brunswik's lens: A first look,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14(1):24-40.

4. Cochrun, S. E., 1994, Defining, Understanding, and Enhancing Sense of Community in A Neighborhoods, Journal of Planning Literature, 9(1):92-99.

5. Doolittle, R. J., and MacDonald, D., 1978, Communication and a sense of community in a metropolitan neighborhood: A factor analytic examination, Communication Quarterly, 26:2-7.

6. Galster, G. C., 2002, An economic efficiency analysis of deconcentrating poverty populations, Journal of Housing Economics, 11:303-329.

7. Glynn, T. J., 1981, Psychological sense of community:

Measurement and application, Human Relations, 34:780-818.

8. Heller, K. and Mansbach, W. E., 1984, The Multifaceted Nature of Social Support in a Community Sample of Elderly Women,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40(4):99-112.

9. Jacobs, J. M., 1993, The City Unbound: Qualitative Approaches to the City, Urban Studies, 30(4-5):827-48.

10. Kingston, S., Mitchell, R., Florin, P., and Stevenson, J., 1999, Sense of community in neighborhoods as a multi-level construct,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27:681-694.

11. Lackey, A. S. and Dershem,L., 1992, The Process is Pedagogy: What Does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Teach? Community Development Journal, 27(3):220-234.

12. Li, Z. G., and Wu, F. L., 2008, Tenure-Based Residential Segregation In Post-Reform Chinese Cities: A Case Study Of Shanghai, Transactions of the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 33(3):404-419.

13. Li, Z. G., Xue, D., and Wei, L., 2007, Housing Mix in European and American Cities: Theoriesa, Application and Implication, City Planning Review, 2:38-44.

14. Lud and Ecaron, K. S., 2009, New Socio-spatial Formations: Places Of Residential Segregation And Separation In Czechia, Tijdschrift voor Economische en Sociale Geografie, 100:417-435.

15. Massey, D. S. and Denton, N. A., 1988, The Dimensions of Residential Segregation, Social Forces, 67(2):281-315.

16. McMillan, D. W., and Chavis, D. M., 1986, Sense of community:

A definition and theory,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14:6-23.

17. McMillan, D. W., and Chavis, D. M., 1986, Sense of community,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24(4),315-325.

18. Ostendorf, W., Musterd, S. and Sjoerd, D. V., 2001, Social Mix and the Neighbourhood Effect. Policy Ambitions and Empirical Evidence, Housing Studies, 16(3):371–380.

19. Puddifoot, J. E., 1996, Some initial considerations in the

measurement of community identity,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24:327-336.

20. Rappaport, J., 1981, In praise of paradox: A social policy of empowerment over preven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9:1-26.

21. Tse, W. L., 1995, Resistance to Communit-Based Learning Disability Facility Faciliiyies: Implications for Prevention, Community Development Journal,30(1):83-91.

22. Unger, D. G. and Wandersman, A., 1985, The importance of neighbors: The social,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components of neighboring, 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13:139-170.

23. Vesselinov, E., Cazessus, M. and Falk,W., 2007, Gated Communities and Spatial Inequality, Journal of Urban Affairs, 29:109–127.

24. Wilson, G., and Baldassare, M., 1996, Overall 'sense of community' in a suburban region: The effects of localism, privacy, and urbanization,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28:27-43.

25. 李泓見、張金鶚、花敬群,2006,台北都會區不同住宅類型價差之研 究,台灣土地研究,第 9 期第 1 卷,頁 63-87。

26. 李俊豪,2010,台灣居民之社區意識─系統模式之分析,都市與計劃,

第 37 期第 2 卷,頁 209-231。

27. 林振春,1995,凝聚社區意識─建構社區文化,社區發展季刊,第 69 期,頁 25-39。

28. 林瑞欽,1994,社區意識的概念-測量與提振策略,社區發展研究學

刊,第 31 期,頁 1-21。

29. 侯錦雄、宋念謙,1998,台中市黎明住宅社區居民社區意識之研究,

建築學報,第 24 期,頁 51-65。

30. 黃毅志,2005,教育研究中的「職業調查封閉式問卷」之信效度分析,

師大教育研究集刊,第 51 期第 4 卷,頁 43-71。

31. 黃毅志,2008,如何精確測量職業地位?「改良版台灣地區新職業聲 望與社經地位量表」之建構,台東大學教育學報,第 19 期第 1 卷,頁 151-160。

32. 黃源協、蕭文高、劉素珍,2007,社區意識及其影響因素之探索性研 究,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第 11 期第 2 卷,頁 1-33。

33. 洪子茵、張金鶚,2002,台北市集合住宅管理維護模式之研究,都市 與計劃,第 29 期第 3 卷,頁 421-444。

34. 徐震,1979,社區一詞的用法及其演進,社區發展季刊,第 6 期,頁 8-12。

35. 朱美珍,1995,由人力資源網絡論社區意識的凝聚,社區發展季刊,

第 69 期,頁 67-74。

36. 楊宗憲,2003,住宅市場之產品定位分析—建商推案行為之研究,住 宅學報,第 12 期第 2 卷,頁 123-139。

參、 書籍與出刊品

1. Arthur O'sullivan, 2008, 都市經濟學,臺北:建都文化。

2. Becker, W. C., 1964, Consequences of different kinds of parental disciplines. Review of child development research (vol. 1), New York: Rusell Sage Foundation.

3. Lemert, E. M., 1951, Social pathology, New York: McGraw-Hill.

4. Mattessich, P., and Monsey, B., 1997, Community building: What

makes it work. A Review of Factors Influencing Successful Community Building, St. Paul, MN: Amherst H. Wilder Foundation.

5. Newbrough, J. R., and Chavis, D. M. (Eds.), 1986a, Psychological Sense of Community, I: Theory and concepts,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14(1).

6. Newbrough, J. R., and Chavis, D. M. (Eds.), 1986b, Psychological Sense of community, II: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4(4).

7. Sternberg, R. J., 2010, 認知心理學,臺北:雙葉書廊。

8. Sarason, S. B., 1974, The psychological sense of community:

Perspectives for community psychology,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9. Shannon, T. R., 1983, Urban Problems in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 New York: Random House.

10. Tannenbaum, F., 1938, The Dramatization of Evil, Crime and the Community,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20.

11. Wilson, W.J., 1987, The truly disadvantaged: The inner city, the underclass, and public polic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2. Wrightsman, L. S., 1977, Social Psychology, Calif:Brooks/Cole.

13. 小塩真司,2006,心理&市調資料的 SPSS、AMOS 使用手冊,臺北:鼎 茂圖書。

14. 王佳煌,2005,都市社會學,臺北:三民書局。

15. 田部井明美,2007,共變異數構造分析 AMOS 使用手冊,臺北:鼎茂圖 書。

16. 林震岩,2006,多變量分析─SPSS 的操作與運用,臺北:智勝文化。

17. 徐震,1986,社區與社區發展,臺北:正中書局。

18. 張華葆,1987,社會階層,臺北:三民書局。

19. 曹俊漢、柯瓊芳,1995,中西都會區之發展與面臨的問題,中央研究 院歐美研究所。

20. 陳其南,1995,社區營造與社區意識,台北市社會教育館研究組編市 民講座,第 23 期,頁 103-115,台北市社會教育館。

21. 陳其南,1996,社區營造與文化建設,理論與政策雜誌社編理論與政 策,頁 109-116,理論與政策雜誌社編。

22. 陳皎眉、王叢桂、孫蒨如,2006,社會心理學,臺北:雙葉書廊。

23. 黃愷,2008,廣州黑人聚居的社會空間效應初探-以廣州市小北路地區 為例,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編本科生優秀科研成果薈萃。

24. 楊國德,1996,成人教育發展策略,臺北:師大書苑。

25. 葉日武譯,2002,消費者行為,臺北:前程企業管理有限公司。

26. 榮泰生,2007,AMOS 與研究方法,臺北:五南文化。

27. 蔡文輝,2005,社會學,臺北:三民書局。

28. 蔡宏進,1991,社區原理,臺北:三民書局。

29. 蔡宏進,2005,社會學,臺北:雙葉書廊。

30. 蔡勇美、郭文雄,1978,都市社會發展之研究,臺北:巨流圖書。

31. 蔡勇美、郭文雄,1984,都市社會學,臺北:巨流圖書。

肆、 網頁資料

1. 內政部營建署:

http://www.cpami.gov.tw/chinese/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

&view=frontpage&Itemid=1。

2. 師豫玲、孫淑文、陳肯玉,2010,臺北市帄價住宅相關問題探討與因

應策略和未來發展方向:

http://pixnet8868.pixnet.net/blog/post/8723880。

3. 新竹市政府網站:http://www.hccg.gov.tw/。

4. 新竹市 2009 年統計要覽:

http://dep-auditing.hccg.gov.tw/web66/_file/2197/upload/down load/22903/98abstract.pdf。

附錄一:社區基本資料調查問卷

____________________社區

社區基本資料

1. 貴社區的總戶數:共 戶

2. 貴社區的坪數種類有幾種、坪數大小、戶數?

種類 面積 幾戶

種類一 坪 戶 種類二 坪 戶 種類三 坪 戶 種類四 坪 戶 種類五 坪 戶

社區參與

1. 召開區分所有權人會議時,住戶們出席的情況?

________人 /________人 (應出席人數/實際出席人數) 2. 管委會開會時,各委員出席的情形?

________人 /________人 (應出席人數/實際出席人數) 3. 過去一年,區分所有權人會議共召開幾次? __________次

4. 過去一年,管委會聚集開會幾次? __________次 客觀績效

1. 過去三年發生公共安全疏失次數? __________次

2. 機電、消防等相關設備過去三年故障或發生問題的次數? __________次 3. 過去三年發生門禁管理疏失次數? __________次

4. 目前公共開放空間被堆積物品或侵占的比例? __________%

5. 目前陽台加建、頂樓加蓋或空地加建的比例? __________%

6. 是否有安排安全門禁管理人員及人數多寡? 有,_______ 人 無 7. 電梯設備大約多久保養一次? __________

8. 水塔目前多久清洗一次? __________

9. 公共空間如地下室、停車場目前多久進行一次病媒蚊消毒? __________

填表日期:100 / /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84-98)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