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結論

新住民的角度來看課程規劃品質,瞭解其所認知的品質現況、分析解釋不同國籍別 學員對品質現況在知覺上的差異情形,為課程開辦單位找出管理應用與進而謀求改 善的切入點。透過品質機能展開(QFD)的實施,提供了課程規劃者與被新住民學員 兩端有效的聯繫,並提出新住民學員所關切的關鍵課程要項給予教育主管機關、課 程規劃單位努力的重點及縮減其間差距的重要觀念。

透過 QFD 問卷調查發現,新北市新住民學員對於新住民學習課程要項具有較高 滿意度之項目為:C1(生活適應),C2(中文識字),C3(語言學習),C6(人際關係),C7(子 女教養),C8(親職教育),C9(家庭教育),C10(醫療保健),C15(政治法律),C16(自 我成長)。進一步探究發現新住民初來乍到時最為優先的學習需求即為適應當地之生 活習性,並且積極學習當地之語言文字以加速融入社會,因此,C1(生活適應)、C2(中 文識字)、C3(語言學習)等課程為新住民學員最優先的需求考量,對於此類新住民學 員而言,課程中如能包含中文識字、語言學習及生活適應之內容,應能令新住民學 員得到較高之滿意度,對於課程的參與度亦能隨之提升。

隨著新住民婚配來臺時間的延伸,多數新住民背負著傳宗接代的使命,因而對 C7(子女教養)、C8(親職教育)、C9(家庭教育)及 C10(醫療保健)等課程產生較高之需 求。對子女的扶養、教育觀念,與婆媳之相處問題都隨著子女的出世而到來,新住 民原生國家之教養觀念與本地有落差,子女教養問題往往成為新住民與臺灣配偶間 爭執的起因。若能於課程規劃時納入子女教養、親職教育、家庭教育及醫療保健等 課程內容,對以育有子女之新住民學員而言,是具有較高之吸引力。

新住民來到臺灣因為對於相關法令的不了解,在本地的生活仍有許多的不便,

而藉由人際的互動能提供新住民對相關訊息的滿足與激勵新住民學員的自我成長。

新住民學習課程中適當規劃 C6(人際關係)、C15(政治法律)與 C16(自我成長)課程內 容,能滿足新住民此方面之需求,對於此類課程仍能有較高之滿意度。

二、 新住民學習課程規劃策略

本研究使用整合 DEMATEL 和 ISM 方法瞭解各課程元件間的相互影響關係並建

構課程元件的層級架構圖。再結合 MICMAC 方法繪製各課程元件之影響-相依圖,

將使用者需求與課程規劃模式予以整合,制定可快速彈性調整的課程規劃策略。本 研究透過個案分析與驗證,將整合新住民學員學習需求與課程規劃者之設計觀點的 課程規劃策略,整理如下:

1. 分佈在傳遞性因素區域(第一象限)的元件:此區域(第一象限)的課程具備高影響度、

高相依度特性的元件,例如:C6(人際關係)。若新住民學員滿意度高,並明暸此 類課程所提供的內容成效。將能幫助新住民學員自我提升,加速融入本地的社會,

成為全新社會的一員。若新住民學員對此課程的滿意度低,或因無法了解其對其 他課程元件的高變異性與高影響性,因而忽略此部分課程,甚至不認同這類課程 所提供的功能,例如:C16(自我成長)。課程設計者應詳細說明並教育新住民學員 此類課程的重要性,避免因忽視自我存在的重要,而造成不可預期之風險。

2. 分佈在影響性因素區域(第二象限)的元件:此區域(第二象限)的課程具備高影響度、

低相依度特性的元件,例如:C1(生活適應)、C2(中文識字)及C3(語言學習)。這 類課程對其他課程元件,甚至整體課程規劃主導性高,絕大部分新住民學員均非 常重視,常為新住民學習整體課程效能發揮之關鍵。課程設計者應將此類課程列 為現行課程規劃品質與效能的關鍵重點,於規劃設計新住民適應課程時如能將此 類課程納入課程規劃架構中,並以此類課程作為課程規劃設計的主軸。

3. 分佈在獨立性因素區域(第三象限)的元件:此區域(第三象限)的課程具有低影響度 和低相依度,若新住民學員對此類課程仍具有較高的興趣時,例如:C4(生活技 能)、C10(醫療保健)及C13(運動休閒)等。在課程規劃能加以重視,將有助於提高 新住民學員的學習滿意度。若使用者不重視此類課程時,例如:C11(民俗文化)、

C12(傳統技藝)、C15(政治法律)、C17(投資理財)等,基於學習成效不易彰顯的考 量,可暫時不列入課程規劃設計之考量。

4. 分佈在相依性因素區域(第四象限)的元件:此區域(第四象限)的課程具備低影響度 和高相依度為此區域的元件特性,例如:C5(工作技能)、C7(子女教養)、C8(親職

教育)、C9(家庭教育)、C14(醫療保健)。由於受到其他元件的高度影響,若新住 民學員非常重視這些課程,這類課程元件將呈現整體課程規劃設計上的成效,作 為課程規劃設計品質優劣的判斷指標。若新住民學員忽略此類課程,因仍具有高 相依性,仍可視為評估課程規劃設計品質的次要判斷因素。因此,在規劃設計新 住民適應學習課程時,此類課程仍是不可或缺之課程元件之一。由課程元件之層 級結構圖中可看出C7(子女教養)、C8(親職教育)及C9(家庭教育)等課程元件相互 影響是為模組,在課程規劃時應將此類課程保留,且要同時實施;而不能將其切 割獨立實施,方能確保課程達到成效。

綜上所述,本研究以新住民學習課程規劃為研究對象,故以新住民人口數最多之 新北市地區新住民生活適應學習課程作為研究個案。針對新住民多元的學習需求,運 用品質機能展開(QFD)方法分析新住民課程規劃與學習需求之關係,由分析結果篩選 出新住民學員對現有課程元件具有較高滿意度之項目為:生活適應課程、中文識字課 程、語言學習課程、人際關係課程、子女教養課程、親職教育課程、家庭教育課程、

醫療保健課程、政治法律課程及自我成長課程,提供課程規劃者於規劃新住民學習課 程時,可依據新住民學員之特性,適度安排新住民偏好度較高之課程。接著運用整合 DEMATEL和ISM方法針對現有課程元件進行分析,建構新住民學習課程規劃層級架 構模型,以瞭解各課程元件間之相互影響關係及層級關聯性。由分析結果發現,生活 適應、中文識字、語言學習等課程元件具有主動影響的特性,為關鍵性的主導元件。

故課程規劃設計人員,在規劃新住民學習課程架構時,必須先配置這三個關鍵元件。

醫療保健、生活技能民俗文化及運動休閒等課程元件對中間層極仍具有影響性,若能 在課程規劃時列入考慮,將能有助於新住民積極參與學習。人際關係及自我成長等課 程元件形成一模組功能,由於此功能模組位在中間層級,同時具備影響與相依雙重特 性,極容易受到外在環境變化的影響,對原有系統產生架構上的改變,甚至形成創新 性的變革。故當使用者提出新的需求時,設計者必須注意這類元件是否會受到影響。

而位處於基礎層級的工作技能、子女教養、親職教育、家庭教育、社團活動、政治法

律、投資理財等課程元件,明顯不具有主動影響性,是屬於相依性課程元件。課程設 計者可評估其功能和效益,決定是否從整體系統中移除。但在此層級中的模組,必須 慎重評估其功能。此類模組,雖不具主動影響性,但卻仍具備基礎的功能。並結合影 響矩陣乘法分類法(MICMAC)分析探究課程未來之發展性,經分析繪製之影響相依圖 中可看出,除了人際關係及自我成長等課程元件分布不在L型範圍之內,其餘課程元 件呈現為一L型分布,顯示此一課程架構具有穩定性。而人際關係及自我成長課程則 具備了多變之特性,容易因外在環境變化而改變,如新住民學員之組成、課程開辦地 區變換而有不同之結果。

本研究經實證分析發現,在面對新住民學員多樣化的學習課程內容,和不同地區 新住民學員對適應課程的客製化需求,本研究方法可同時滿足新住民學員的學習需求 與課程規劃設計者的創新設計,並能針對後續課程規劃設計之更新度與穩定度,進 行 有效的分析。

第二節 研究建議

本研究運用整合 DEMATEL 和 ISM 之方法,針對新北市新住民適應學習課程規 劃進行研究,結果發現生活適應課程(C1)、中文識字課程(C2)、語言學習課程(C3)。

非常受到新住民學員的重視,最能發揮新住民適應學習課程之成效,建議各政府機 關及新住民課程開辦單位於規劃新住民課程時應注意這些課程的安排,並可作為該 課程規劃設計成功與否的關鍵因子。

新北市新住民人數占全國新住民人數的五分之一強,其針對新住民所開辦之生 活適應課程應具有代表性;然而,新住民在臺之分佈情形與其教育程度、新住民家 庭之稅賦情形及各地區之產業結構的差異有關,建議未來之研究方向可以實證研究 的方法,廣泛地針對各縣市之新住民課程進行研究,以了解全國各地新住民學員對 適應學習課程規劃的品質屬性,是否具有共同的趨勢。

DEMATEL 分析的方法論中,最關鍵的步驟為專家對新住民學習課程元件的因 果關係與相互影響的意見與看法。因此,在不同的案例中,不同的專家即使在相同

或類似的領域,因專業、知識與經驗的差異,對新住民學習課程元件的因果關係與 相互影響也會有所不同。因此,發展直接關係矩陣的參與者影響至鉅,而本研究以 專家意見共識來發展直接關係矩陣,該專家對象設定為新北市新住民文教輔導團輔 導員及新住民課程開辦學校(單位)之校長或主任以及資深新住民課程規劃者,且於 新住民教育的領域有多年的工作經驗與認識,研究結果雖然可信度高;但嚴格說來 僅適用於新北市地區使用,難以推論至全國各縣市新住民學習課程之狀況。故建議 未來研究方向可針對不同地區的專家與學者甚至新住民學員進行 DEMATEL 分析與 比較,以提供更精準地課程規劃設計策略資訊。

基於新住民學員對於新住民適應學習課程的差異化需求,如何在新住民學習需 求和課程規劃者之間,求得客觀而精準的課程偏好權重值,建議後續研究者可往此 一方向進行更深入之探討,藉以調整各項需求映對課程元件的優先順序,以降低其 誤差。

參考文獻

王悅(2006)。解釋結構模型在人力資本量化中的應用。哈爾濱理工大學學報,3,

126-128。

王振琤(2007)。以詮釋結構建模技術建立顧客需求管理之輔助模式。高雄師大學報,

22,103-116。

內政部入出國及移民署(2011年5月25日)。外籍配偶人數與大陸(含港澳)配偶人數。

檢 索 日 期 : 2011 年 6 月 1 日 , 取 自 : http://www.immigration.gov.tw/public/Attachment/152517423046.xls

內政部戶政司(2004年6月16日)。外籍與大陸配偶生活狀況調查摘要報告。檢索日期:

2010年9月1日,取自http://www.ris.gov.tw/version96/stpeqr_02_01.html

內政部統計處(2010年8月)。內政部統計通報99年上半年國人結婚登記之外籍與大陸 港 澳 配 偶 人 數 統 計 。 檢 索 日 期 : 2010 年 11 月 12 日 , 取 自 http://sowf.moi.gov.tw/stat/week/week9932.doc

呂美紅(2001)。外籍新娘生活適應與婚姻滿意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以臺灣地區東 南亞新娘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

台北市。

李子建、黃顯華(1996)。課程:範式、取向和設計。台北:五南。

李萍、李瑞金(2004)。台北市外籍配偶社會適應之研究-以越南籍配偶為例。

社教雙月刊,119,4-20

李俊男(2004)。東南亞外籍配偶識字教育方案學習障礙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嘉義縣。

李素蓮(2005)。台南縣外籍配偶學習需求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嘉義縣。

李麗日(2007)。新移民家庭正式社會支持網絡之認識與運用-以中部六縣市為例。

「新移民子女教育」學術研討會,臺中:國立台中教育大學。

邱琡雯(2000)。在台東東南亞外籍新娘的識字/生活教育:同化?還是多元文化?台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