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案例分析與結果

第三節 課程元件層級分析

本研究整合 DEMATEL 與 ISM 方法進行課程元件分析,了解各課程元件間的因 果關係與相互影響程度,建立所有元件的層級結構,並分析各元件之間彼此的階層 關係。

一、 建立層級結構

考量對新北市新住民教育課程規劃現況的瞭解,專家問卷發放以新北市新住民 文教輔導團成員為主要對象,並以新北市國際文教中心主任及新住民課程開辦學校 業務承辦主任等,共計發出並回收 8 份問卷。

(一) 建構整體關係矩陣

經由文獻分析探討篩選出之 17 個課程元件組合而成的 17 × 17 的關係矩陣,

進行課程元件兩兩比對,新住民文教輔導團員依據自身的經驗對於課程元件間的關 係由「無影響」到「強烈影響」給予 0,1,2,3,5 等五個等級的評分。例如,C3(語言學 習)強烈影響著 C6(人際關係),因此在矩陣(3,6)的位置填入 5 分。以幾何平均數求出 專家問卷中各課程元件相互影響程度之得分,建構直接關係矩陣,(如圖 16)。

圖 16 新住民學習課程元件之直接關係矩陣

當完成直接關係矩陣因子間關係強弱的定義後,列或欄的向量和最大者為正規 化基準(MAX58.89)進行矩陣正規化,可求出正規化直接關係矩陣 N。

運用公式(5)T = N(I - N)-1求得直接/間接關係矩陣T。接著運用公式(12)H = T + I(I為單位矩陣),為了簡化矩陣的複雜程度,訪談資深課程設計人員與新住民文教輔

導團課程組組長後設定門檻值λ=0.05,將H矩陣影響程度值小於 0.05 的值定義為 0 即可求得簡化後整體關係矩陣H,(如圖 17)。

C1 C2 C3 C4 C5 C6 C7 C8 C9 C10 C11 C12 C13 C14 C15 C16 C17 SUM MAX C1 0.00 5.00 5.00 4.40 3.20 3.60 2.43 2.28 2.62 3.41 3.41 1.51 1.32 2.62 1.32 1.32 0.00 43.41 58.89 C2 5.00 0.00 5.00 4.13 4.13 2.62 4.40 2.43 2.28 3.20 1.99 1.15 1.15 1.15 3.00 3.00 1.15 45.76 C3 5.00 5.00 0.00 5.00 4.69 5.00 4.69 3.41 3.63 3.63 3.00 1.51 2.62 4.13 3.17 3.41 1.00 58.89 C4 1.00 0.00 1.51 0.00 4.13 2.97 1.73 1.32 1.99 0.00 0.00 0.00 0.00 1.15 0.00 3.00 0.00 18.79 C5 1.00 0.00 1.00 4.13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3.00 0.00 1.32 0.00 10.44 C6 2.28 1.00 1.99 1.15 2.28 0.00 2.62 3.00 2.28 0.00 0.00 0.00 1.32 2.97 0.00 2.26 2.28 25.41 C7 1.00 1.00 1.00 1.15 0.00 1.32 0.00 5.00 4.69 2.43 0.00 0.00 1.85 1.00 0.00 2.62 0.00 23.05 C8 1.00 0.00 1.00 1.32 1.15 2.28 5.00 0.00 5.00 1.22 0.00 0.00 1.73 1.32 0.00 1.73 0.00 22.75 C9 1.51 0.00 1.15 1.32 0.00 1.99 5.00 5.00 0.00 1.61 0.00 0.00 0.00 0.00 0.00 1.32 0.00 18.89 C10 1.51 0.00 1.15 1.15 2.62 1.00 3.00 1.40 1.61 0.00 0.00 0.00 2.62 1.00 0.00 1.99 0.00 19.03 C11 1.32 0.00 0.00 0.00 0.00 2.62 1.51 1.32 1.32 1.00 0.00 4.40 1.00 1.99 0.00 1.73 0.00 18.19 C12 1.00 0.00 0.00 1.32 0.00 0.00 1.00 0.00 0.00 0.00 3.84 0.00 1.73 0.00 0.00 1.51 0.00 10.39 C13 1.00 0.00 0.00 0.00 1.00 2.97 1.73 1.15 1.32 2.12 0.00 1.32 0.00 3.00 0.00 2.43 0.00 18.03 C14 1.51 0.00 1.32 1.15 1.00 3.63 1.00 1.15 1.32 1.00 0.00 0.00 2.28 0.00 1.15 3.87 0.00 20.37 C15 1.51 0.00 0.00 0.00 0.00 1.15 1.51 1.32 1.15 0.00 0.00 0.00 0.00 1.99 0.00 2.97 1.00 12.59 C16 1.32 0.00 2.28 1.99 3.00 3.63 2.28 1.99 1.32 1.32 1.51 2.28 2.28 3.20 2.62 0.00 3.00 34.00

圖 17 新住民學習課程元件之整體關係矩陣

(二) 導出可達矩陣

將整體關係矩陣 H 依照公式(10)與公式(11)進行篩選轉換為可達矩陣 R,為了判 斷上的方便,先以門檻值 λ 篩選 H 矩陣的求得簡化後的 H 矩陣,再將簡化後的 H 矩陣透過公式(24)與公式(25)進行篩選轉換為可達矩陣 R,(如圖 18)。

Rij={1|hij≠0},(i=1,...,n; j=1,…,n) (24) Rij={0|hij=0},(i=1,...,n; j=1,…,n) (25) C1 C2 C3 C4 C5 C6 C7 C8 C9 C10 C11 C12 C13 C14 C15 C16 C17 C1 1.04 0.08 0.09 0.11 0.09 0.11 0.10 0.09 0.09 0.08 0.06

0.05 0.09 0.05

C2 0.12 1.03 0.11 0.12 0.11 0.11 0.11 0.10 0.10 0.09 0.06

0.05 0.07 0.10 0.05

C3 0.13 0.10 1.05 0.12 0.11 0.13 0.12 0.11 0.11 0.12 0.07 0.07 0.08 0.10 0.10 0.13 0.09

C4

1.02 0.07 0.07 0.06 0.06 0.06 0.05

C5

0.06 1.01 0.06 0.05

C6 0.06

0.06 1.03 0.06 0.05

C7

0.05 0.05 1.03 0.10 0.10 0.07

C8

0.06 0.09 1.03 0.10 0.06

C9

0.05 0.05 0.10 0.10 1.03 0.08 0.05

C10

0.06 0.06 0.06 1.01

C11

0.06 1.01

C12

0.05 1.01

C13

0.06 0.05 1.01 0.05

C14

0.08 0.06 1.02 0.07

C15

1.01 0.06

C16 0.08

0.05 0.06 0.07 0.10 0.07 0.05 0.06 0.06 0.07 0.07 1.03 0.07

C17

0.06 1.01

圖 18 新住民學習課程元件之可達矩陣

(三) 確定可達集合與先行集合

將新住民學習課程元件之可達矩陣 R 通過公式(13)與公式(14),確定出各課程元 件的可達集合 R 與先行集合 A,(如表 8)。

表 8

新住民學習課程元件之可達集合與先行集合的處理

Si R(Si) A(Si) R(Si)∩A(Si)

S1 1,2,3,4,5,6,7,8,9,10,11,13,14,16 1,2,3,6 1,2,3,6 S2 1,2,3,4,5,6,7,8,9,10,11,14,15,16 1,2,3 1,2,3 S3 1,2,3,4,5,6,7,8,9,10,11,13,14,15,16 1,2,3,6,16 1,2,3,6,16

S4 4,5,6,7,9,16 1,2,3,4,5,16 4,5,16

S5 4,5,14 1,2,3,4,5,6,10,16 4,5

C1 C2 C3 C4 C5 C6 C7 C8 C9 C10 C11 C12 C13 C14 C15 C16 C17 D-Value

C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4

C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4

C3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5

C4

1 1 1 1 1 1 6

C5

1 1 1 3

C6

1 1 1 1 1 1 1 1 1 9

C7

1 1 1 1 1 5

C8

1 1 1 1 1 5

C9

1 1 1 1 4

C10

1 1 1 1 1 5

C11

1 1 1 3

C12

1 1 2

C13

1 1 1 1 4

C14

1 1 1 1 4

C15

1 1 2

C16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2

C17

1 1 2

R-Value 4 3 5 6 8 11 10 8 9

5 5 2 6 8 4 13 2

表 8(續)

Si R(Si) A(Si) R(Si)∩A(Si)

S6 1,3,5,6,7,8,9,14,16 1,2,3,4,6,8,9,11,13,14,16 1,3,6,8,9,14,16 S7 7,8,9,10,16 1,2,3,4,6,7,8,9,10,16 7,8,9,10,16

S8 6,7,8,9,16 1,2,3,6,7,8,9,16 6,7,8,9,16

S9 6,7,8,9 1,2,3,4,6,7,8,9,16 6,7,8,9

S10 5,7,10,13,16 1,2,3,7,10 7,10

S11 6,11,12 1,2,3,11,12 11,12

S12 11,12 11,12 11,12

S13 6,13,14,16 1,3,10,13,14,16 13,14,16

S14 6,13,14,16 1,2,3,5,6,13,14,16 6,13,14,16

S15 15,16 2,3,15,16 15,16

S16 3,4,5,6,7,8,9,13,14,15,16,17 1,2,3,4,6,7,8,10,13,14,15,16,17 3,4,6,7,8,13,14,15,16,17

S17 16,17 16,17 16,17

(四) 群集化可達矩陣

圖 19 新住民學習課程元件之群集化可達矩陣

C7 C8 C9 C12 C14 C15 C17 C5 C6 C16 C4 C11 C13 C10 C1 C2 C3 C7 1 1 1 0 0 0 0 0 0 1 0 0 0 1 0 0 0 C8 1 1 1 0 0 0 0 0 1 1 0 0 0 0 0 0 0 C9 1 1 1 0 0 0 0 0 1 0 0 0 0 0 0 0 0 C12 0 0 0 1 0 0 0 0 0 0 0 1 0 0 0 0 0 C14 0 0 0 0 1 0 0 0 1 1 0 0 1 0 0 0 0 C15 0 0 0 0 0 1 0 0 0 1 0 0 0 0 0 0 0 C17 0 0 0 0 0 0 1 0 0 1 0 0 0 0 0 0 0 C5 0 0 0 0 1 0 0 1 0 0 1 0 0 0 0 0 0 C6 1 1 1 0 1 0 0 1 1 1 0 0 0 0 1 0 1 C16 1 1 1 0 1 1 1 1 1 1 1 0 1 0 0 0 1 C4 1 0 1 0 0 0 0 1 1 1 1 0 0 0 0 0 0 C11 0 0 0 1 0 0 0 0 1 0 0 1 0 0 0 0 0 C13 0 0 0 0 1 0 0 0 1 1 0 0 1 0 0 0 0 C10 1 0 0 0 0 0 0 1 0 1 0 0 1 1 0 0 0 C1 1 1 1 0 1 0 0 1 1 1 1 1 1 1 1 1 1 C2 1 1 1 0 1 1 0 1 1 1 1 1 0 1 1 1 1 C3 1 1 1 0 1 1 0 1 1 1 1 1 1 1 1 1 1

經由可達集合的處理(如表 8),藉由公式(15)進行可達集合 R 與先行集合 A 的層 級抽取,將具有關聯性的元件整理成群集化可達矩陣(如圖 19)。由圖 19 中可發現元 件 C1(生活適應)、C2(中文識字)、C3(語言學習)互相有強烈的影響;C6(人際關係)、

C16(自我成長) 互相有強烈的影響;C7(子女教養)、C8(親職教育)、C9(家庭教育) 互相有強烈的影響,於課程規劃時應視為模組一同考慮。

(五) 建構新住民學習課程元件之層級圖

透過群集化可達矩陣可建構出元件之間的層級結構圖(如圖 20)。由群集化可達 矩陣可看出課程元件經由層級依序抽取後分為 Level 01 至 Level 06 等六個層級。

圖 20 課程元件之層級結構圖

二、 元件特性分析

藉由詮釋結構模式所建構的層級架構,一般皆會分為:最高層級、中間層級與 基礎層級。本研究所建構的層級架構圖共分為 6 層,敘述如下:

(一) 最高層級

位於此一層級的課程元件具有主動影響其他層級的特性,在最高層級(Level 01) 的 C1(生活適應)、C2(中文識字)、C3(語言學習)為新住民生活適應學習中必要的課 程元件,對大多數課程元件具有主動的影響性。值得注意的是,在本層級中的課程 元件彼此具有高度互動性,並同時亦相依於同一層級的其他元件,因此形成為一模 組(如圖 21)。

圖 21 最高層課程元件分佈圖

(二) 次高層級

而位在次高層級(Level 02)中的 C10(醫療保健)和(Level 03)中的 C4(生活技能)、

C11(民俗文化)及 C13(運動休閒)對中間層級(Level 04)的課程元件具有主動影響性,

且同時對基礎層級(Level 05)及(Level 06)的課程元件 C5(工作技能)、C7(子女教養)、

C8(親職教育)、C9(家庭教育)、C12(傳統技藝)和 C14(社團活動)具有主動之影響性(如 圖 22) 。

圖 22 次高層級 Level 02 和 Level 03 課程元件分佈圖

(三) 中間層級

此一層級的課程元件具有主動影響其他層級,並兼具相依於高層級的雙重特性。

(如圖 23)。位於居中位置的中間層級(Level 04),不僅受到最高層級(Level 01)至(Level 03)中各元素的影響,也影響基礎層級(Level 05)的課程元件 C5(工作技能)和同在基 礎層級(Level 06)的元件 C7(子女教養)、C8(親職教育)、C9(家庭教育)、C14(社團活 動)、C15(政治法律)和 C17(投資理財)。

圖 23 中間層級 Level 04 課程元件分佈圖

其中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在本層級中的元素:C6(人際關係)、C16(自我成長) 彼此具有高度互動性,並同時亦相依於其他元件,因此成為模組。但不同於基礎層 的模組,在此處的模組亦具備子系統的特性,具有不確定性和易變性。

(四) 基礎層級

此一層級的課程元件具有受到最高層級、次高層級及中間層級課程元件主動影 響的相依特性。處於中下層級(Level 05)的課程元件 C5(工作技能)對於最底層級 (Level 06)的元件 C14(社團活動)也具有影響性(如圖 24)。

圖 24 基礎層級 Level 05 和 Level 06 課程元件分佈圖

藉由層級架構圖中的課程元件分佈之探討,可以得知:

1. C1(生活適應)、C2(中文識字)、C3(語言學習)等三個元件具有主動影響的特性,

為關鍵性的主導元件。

2. C10(醫療保健)、C4(生活技能)、C11(民俗文化)及 C13(運動休閒)等四個元件對 中間層極仍具有影響性。

3. C6(人際關係)、C16(自我成長)因互相影響,形成一模組功能。由於此功能模組 位在中間層級,具備影響與相依雙重特性。

4. 位處於基礎層級的元件,一般在較不具有主動影響性。甚至,某些元件所具備 的功能,並無法對整體系統產生影響性,因而容易被忽略。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