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以 DEMATEL 結合 ISM 探討新北市新住民 學習課程規劃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以 DEMATEL 結合 ISM 探討新北市新住民 學習課程規劃之研究 "

Copied!
9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以 DEMATEL 結合 ISM 探討新北市新住民 學習課程規劃之研究

Study of New Taipei City New-Inhabitants Course with DEMATEL combined ISM

中 華 民 國 100 年 7 月

系 所 別 : 科 技 管 理 學 系 碩 士 班

學號姓名 : E 0 9 9 0 3 0 2 7 詹 勝 欽

指導教授 : 李 友 錚 博 士

(2)

大 學 碩 士論文

以 D EM A TEL 結 合 ISM 探討新 北市新 住 民學習課 程規劃 之 研究 詹勝欽 科技管理 學系 碩 士 班

(99)

(3)
(4)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以 DEMATEL 結合 ISM 探討新北市新住民 學習課程規劃之研究

Study of New Taipei City New-Inhabitants Course with DEMATEL combined ISM

中 華 民 國 100 年 7 月

系 所 別 : 科 技 管 理 學 系 碩 士 班

學 號 姓 名 : E 0 9 9 0 3 0 2 7 詹 勝 欽

指 導 教 授 : 李 友 錚 博 士

(5)

摘要

受到地球村風潮的影響,跨國聯婚之現象愈來愈普遍化,而在臺灣受這股熱潮 影響亦掀起了一股國際聯婚之熱潮。也因此,近十幾年來,臺灣的新住民人數持續 上升,政府為落實協助新住民順利適應臺灣的生活環境及文化,各縣市政府陸續開 辦生活適應輔導課程,提供新住民學習環境。由於新住民來自不同國度,語言、文 化差異很大,以致現行課程規劃並未能真正滿足新住民學習的需求,欲解決這項問 題,首要之務是必須針對符合新住民學習需求之課程設計架構,並針對此架構就各 項課程所分佈狀況做整體課程規劃之依據,始能收事半功倍之效。

本研究主要針對新住民學習之課程規劃進行文獻探討分析,以歸納出新住民課 程規劃之構成要素,輔以決策實驗室分析法(DEMATEL)找出各因素間關係的強弱與 重要性,再透過詮釋結構模式(ISM)來分析因素間關聯層次的順序,並結合影響矩陣 乘法的分類方法(MICMAC)建構出一個具層級化結構的影響相依圖,分析因素之間 的影響性和相依性。本研究並以新北市之新住民學習課程規劃作為研究對象。透過 實證研究,找出最合適的新住民學習的課程規劃模式,以提供課程規劃設計者將可 有效地掌握新住民學員的差異性需求,以改善現有的課程安排。

關鍵字:決策實驗室分析法、詮釋結構模式、影響矩陣乘法的分類方法、課程規劃、

新住民

(6)

ABSTRACT

As the world becomes more and more a global village, inter-cultural marriage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popular. Taiwan is also being affected by this trend. In the last decade, the number of immigrants residing in Taiwan has increased. Therefore, county and city governments have offered an orientation-counseling program to provide immigrants a learning environment designed to familiarize themselves with their new surroundings and the culture of Taiwan. With immigrants coming from many different countries, the differences in languages and cultures can be great. Therefore, the existing curriculum cannot completely satisfy the learning needs of new residents. To solve this problem, the first task is to design a structured curriculum to satisfy the needs of immigrants. Such a curriculum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various courses associated with it would prove a more effective method of education than the one currently in place.

This study focuses on curriculum planning for new inhabitants and uses an analysis of the literature to summarize the elements of curriculum planning of the new inhabitants. It integrates the DEMATEL and ISM to analyze the order of the level of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factors, and it combines the method of MICMAC to analyze the influence and dependence between factors. The object of this study is New Taipei City. Empirical research is used to identify the most appropriate mode of curriculum for new inhabitants.

It also serves to provide Curriculum planners a more effect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differences in the needs of immigrant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xisting curriculum.

Keywords:Decision Making Trial and Evaluation Laboratory, Interpretive Structural

Model, MICMAC method, Course design, New-Inhabitants

(7)

誌謝辭

研究所生涯時間過得特別快,猶記得初踏入校園的情景,驚豔學校環境的優美,

轉眼間卻已完成了學業,朝向人生另一個嶄新的階段邁進。感謝中華大學提供一個學 習優良的環境,還有科技管理學系研究所之完善師資群的教學,以及碩士班同學們、

博士班的學長姐們的相互協助幫忙,讓這學習旅程充滿了歡笑、淚水與無限的回憶。

論文得以順利完成幸賴多位貴人的相助,首先特別感謝指導教授-李友錚教授,

在其不厭其煩的悉心指導及信心的建立,使得學生能夠持續成長並勇於突破自我,且 有幸於開南大學主辦之第七屆專案管理與系統工程研討會獲得最佳論文之殊榮。李教 授待人和善親切,研究所期間經常指點待人處世道理,治學的嚴謹與豐厚的內涵更是 讓人至深感佩!其次要由衷感謝林少斌教授、趙雲瀚教授於論文寫作上的幫助與提攜,

使得個人學涯增添不少精采片段。由老師們身上深深瞭解到一個研究者該有的認真與 負責的態度,只盼能努力學習他們那「博觀約取,厚積薄發」的功夫;也感謝口試委 員林美蘭教授的悉心指正。另外要感謝所有同學同學們無時無刻的加油打氣,在研究 期間的共勉,尤其是有田、志康、淑瑜、月香、竣諒、翠華等同學在研究過程中對本 人的鼓勵、支持與協助,讓我的研究能更精進而不致中斷,讓我的研究生活留下許多 美好的回憶,感謝工作夥伴們一路上的包容與體諒。千言萬語也道不盡感謝之意,僅 此致上最誠摯的謝意與祝福。

最後僅以此論文成果獻給我最親愛的家人,及一路陪伴在身邊的家禎,有你們的 支持與鼓勵,使我不斷累積動能並繼續成長邁進。

詹勝欽 謹誌 中華大學科技管理學系碩士班

中 華 民 國 100 年 6 月

(8)

目 錄

摘要………...…...i

ABSTRACT………...…...…...…...…...ii

誌謝辭………...…...…...…...iii

目錄………...…...…...…...iv

表目錄………...…...…...…...…...vi

圖目錄...………...……….…...…...vi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2

第二節 研究目的………...…...…...…...…...….6

第三節 研究流程...………...…...…...…7

第四節 研究限制………...…...…...…...……...9

第五節 名詞釋義………...…...…...…...……...9

第二章 文獻探討………....…...……....………...11

第一節 新住民之現況與學習需求分析...…...…...…...…...11

第二節 新住民課程規劃理論與相關研究…………...…...……...…21

第三節 DEMATEL 之探討……...…………...…...…..…...…26

第四節 ISM 之探討………...…...……...………...30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5

第一節 品質機能展開 QFD………...…...35

第二節 整合 DEMATEL 與 ISM 方法………...…...36

第三節 影響矩陣乘法分類法 MICMAC…………...…...39

第四章 案例分析與結果………...………...……….……..……...…43

第一節 個案介紹與問卷設計……..………....….………...……43

第二節 課程元件與學習需求分析……….…..……….……47

(9)

第三節 課程元件層級分析………....………..48

第四節 課程元件影響分析……..……….…...……5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61

第一節 研究結論………….………...……61

第二節 建議………...……65

參考文獻 ………...…...…67

附錄 A ………...…..……75

附錄 B ………...…...……77

附錄 C ………...…...……82

(10)

表目錄

表 1 2010 年臺閩地區外籍與大陸配偶原屬國籍人數分布表………4

表 2 新住民學習需求具體要項彙整表………20

表 3 課程規劃內容各層面內容與分配表………25

表 4 新北市政府新住民學習課程彙整表………44

表 5 新住民學習課程規劃之元件………45

表 6 新住民學習需求項目………46

表 7 新住民學習需求對應課程項目之 QFD 矩陣分析………..………47

表 8 新住民學習課程元件之可達集合與先行集合的處理………51

(11)

圖目錄

圖 1 2004 至 2010 年臺閩地區新住民累計人口成長統計圖……….………….1

圖 2 2010 年新五都及桃園縣外籍與大陸配偶人數分布圖………2

圖 3 2002 至 2010 年新住民子女入學人數統計圖………....……….…….3

圖 4 研究流程圖………....………….……….………....……….…………..8

圖 5 相鄰矩陣 A………....………….………….………....……….31

圖 6 單位矩陣 I………....………….………….……..…….…...……….32

圖 7 關聯矩陣 B………....………….……….…………....….………32

圖 8 可達矩陣 R………....……….………….……….….…....………...32

圖 9 可達矩陣 R 的重整……...………….……….……….………...……….33

圖 10 可達集合與先行集合....………….……….….…….……..………...34

圖 11 層級圖………....……….………….……….……….………... 34

圖 12 整合 DEMATEL 與 ISM 建構層級結構的流程….……..………...38

圖 13 MICMAC 因素分析.………...…….………..………....………..…...40

圖 14 穩定系統結構….……...………….………...………... ………..42

圖 15 不穩定系統結構….………...…….………...………..42

圖 16 新住民學習課程元件之直接關係矩陣.……...……….… 49

圖 17 新住民學習課程元件之整體關係矩陣.………..………...…. 50

圖 18 新住民學習課程元件之可達矩陣.………...……….….... 51

圖 19 新住民學習課程元件之群集化可達矩陣...………..… 52

圖 20 課程元件之層級結構圖…...…….………...………...… 53

圖 21 最高層課程元件分佈圖…...……….………...………... 54

圖 22 次高層級 Level 02 和 Level 03 課程元件分佈圖.……….... 55

圖 23 中間層級 Level 04 課程元件分佈圖.………...………... 56

圖 24 基礎層級 Level 05 和 Level 06 課程元件分佈圖……….… 57

(12)

圖 25 影響-相依關係圖..……….………….………...………... 58

(13)

第一章 緒論

二十一世紀受到地球村風潮的影響,於世界各國都隨處可見跨國聯婚之現象,而 在臺灣亦掀起了一波國際聯婚之熱潮。根據內政部(2010)統計資料顯示,近十幾年來,

臺灣的新住民人數持續上升,自1987年1月累計至2010年10月底,國內新住民人數已 高達44萬1314人,(如圖1)。政府為落實對新住民的照顧輔導,並提升生活適應能 力,

協助順利適應臺灣的生活環境,內政部於1999年12月28日訂定「新住民生活適應輔導 實施計畫」,補助直轄市及各縣市政府辦 理新住民生活適應輔導課程,以協助新住民 儘速適應臺灣生活及文化。然而,目前國內新住民學習課程之規劃設計卻因縣市、開 辦機關不同而有所不同。新住民生活適應學習已為當前社會關切的主要議題之一,本 研究以決策實驗室分析法結合詮釋結構模式理論針對目前國內新住民學習課程進行 分析,期能建構出一個較合適的課程規劃架構模式,以提供新住民生活適應學習課程 開辦單位進行課程規劃之參考。

圖1 2004至2010年臺閩地區新住民累計人口成長統計圖

資料來源:「內政部統計通報99年上半年國人結婚登記之外籍與大陸港澳配偶人數統 計」,內政部統計處,2010。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336,483364,596383,204399,038 413,421 414,699 441,314

新住民人口總數

(14)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依據內政部入出國及移民署(2010)資料顯示,「外籍與大陸配偶」人數已達44萬 多人,其中大陸籍配偶29萬4275人約占66.8%,其他國籍配偶(含歸化取得我國國籍 者)14萬5969人約占33.2%,如此龐大的族群人數幾乎已成為國內第五大之新興族群。

然而,在臺灣居住之新住民人數分布並不平均,新北市地廣人稠且緊鄰臺北市這 個首善之都,向來就是外來移入者的最主要聚集地。新北市的新住民人數高達84,173 人,所佔全國新住民人數之比例更高達19%,幾乎是全國新住民人數的五分之一強,

臺北市的新住民人數47,527人,桃園縣的新住民人數47,241人,高雄市的新住民人數 52,881人,臺中市的新住民人數45,549人,臺南市的新住民人數28,087人(內政部,2010),

(如圖2)。

圖2 2010年新五都及桃園縣外籍與大陸配偶人數分布圖

資料來源:「新住民人數與大陸(含港澳)配偶人數統計」,內政部入出國及移民署,

2010。

近年來受孤鸞年及經濟景氣不佳之影響,國人結婚對數大幅下降,從內政部統計 處(2010)統計通報資料發現,2009年國人結婚對數較2008年大減24.4%,惟其中與外籍、

新北市 19%

台北市 11%

高雄市 台中市 12%

台南市 10%

6%

桃園縣 11%

其他縣市 31%

(15)

大陸港澳地區人民結婚者仍高達2萬1,914對,較2008年增加185對,而國人與外籍、大 陸港澳人士結婚占總結婚對數比例於2003年占31.9%達最高峰;而教育部(2010)的統計 資料顯示,97學年度新住民子女就讀國中、小學生數已接近13萬人,較96學年度成長 25.4%。自93學年度起,國中、小學生數自 284萬人降為272萬9千人;而新住民子女 學生數卻由4萬6千人成長至13萬人,遽增達8萬3千餘人。由上述資料發現,新住民子 女已普遍達到入學之年齡,(如圖3)。由此可見,隨著新住民婚配來臺時間增加,新 住民家庭對子女教育之問題也隨之增加,同時,伴隨著子女的成長,須指導子女課業 的情況也隨之增加,新住民成員對學習的需求也可能隨之而增加。

圖3 2002至2010年新住民子女入學人數統計圖

資料來源:「外籍配偶子女就讀國中小人數統計」,教育部,2010。

婚配來臺之新住民經在臺合法居留滿三年,且每年有183日以上之居留事實,同 時具備中文之基本能力及提出相當之財產證明後,即可取得我國國籍,成為我國之國 民,我國之憲法明定接受義務教育為國民之權利與義務,所以新住民之學習權益亦應

0 20000 40000 60000 80000 100000 120000 140000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16)

受到重視;然而,婚配來臺的新住民之原生國學歷往往因國籍而有不同,且來自東南 亞地區的新住民之原生國學歷普遍不高(許秀薇,2008)。而根據內政部戶政司(2010) 公布資料顯示,婚配來臺灣的新住民其原屬國籍主要來自大陸及港澳地區;來自越南 的有83716人約占19.02%;來自印尼的有26815人約占6.09%;來自泰國的有7937人約 占1.8%;來自菲律賓的有6799人約占1.54%;來自柬埔寨的有4321人約占0.98%;來 自日本的有3240人約占0.74%;來自韓國的有1016人約占0.23%;來自其他國家的有 12125人約占2.75%,總計來自東南亞地區的新住民人數約占29.4%,加上大陸及港澳 地區之新住民人數共計約有96.24%,(如表1)。

表1

2010年臺閩地區外籍與大陸配偶原屬國籍人數分布表 國籍

大陸

地區 越南 印尼 泰國 菲律 賓

柬埔

寨 日本 韓國 其他 地區 人

數 294275 83716 26815 7937 6799 4321 3240 1016 12125 百分

比 66.8 19 6.09 1.8 1.54 .98 .74 .23 2.75 資料來源:「戶籍人口統計月報」,內政部戶政司,2010。

因此,婚配來到臺灣的大多數新住民都會有接受生活適應輔導與教育學習課程之 需求。面對此現象,政府相關單位必須規劃合適之生活適應輔導與學習課程,以滿足 新住民學習之需求,此為本研究動機之一。

隨著新住民人口的增加,政府預見新住民問題將成為重要的社會問題之一,為預 防問題的發生,內政部首先於1999年補助直轄市及各縣市政府辦理新住民生活適應輔 導課程,以協助其儘速適應臺灣生活及文化。教育部接著在2002年決議只要取得「臺 灣地區(或外僑)居留證」或「中華民國護照」,即可進入政府設立補習或進修學校就 讀,取得正式學籍並能取得學歷。並於2003年全國教育發展會議中提出「加強新住民 及其子女教育,調整文化及學習落差」的議題來討論,且於結論中指出政府需建立完

(17)

整社會支持網絡以協助新住民社會適應學習;提供多元的學習管道及針對新住民不同 文化背景及學習需求進行課程規劃。內政部戶政司(2005)修正通過之國籍法第三條規 定:「新住民必須具備基本語言能力並了解人民的權 利義務」,由此可見政府對新住 民教育問題相當重視。然而,新住民在參與生活適應輔導與教育學習課程上,往往都 是招生容易,卻也中輟率高,大部分新住民都有意願參與學習,但能堅持到課程結束 的人數可能連原來一半都不到。馬香(2009)指出新住民對於課程規劃、內容、科目與 年級的編排安置不適應,會導致新住民學習的障礙。因此,規劃新住民課程必須考慮 新住民學員的階段性和立即性任務需求(蔡素伶,2005)。。新住民學習課程規劃之良 寙關係到新住民學員持續參與學習之意願,因此,要如何規劃最合適的新住民學習課 程是值得探討的議題,此為本研究動機之二。

研究者自2006年起擔任國小附設補習學校教師兼行政人員,與新住民學員之學習 課程有了初步的接觸,發現補校生員結構已經隨著新住民的參與而有所改變。以研究 者所服務之學校附設補校而言,2009年在籍之學生人數共計有121人,班級數計有5 班,新住民學員在籍總數為86人,佔學校附設補校總人數約71%。2009年8月同時接 任學校行政工作,承辦學校新住民相關之業務,對政府照顧新住民的措施與新住民的 學習課程有了更一步的認識,學校開辦新住民生活適應輔導課程、新住民技藝學習課 程、新住民語言學習課程等以提供學區內新住民成員充足的學習管道。於課程中發現,

新住民學員於課程開辦時報名都很踴躍,但在課程進行至中段或後段時,新住民學員 變得很容易缺席。劉淑美(2009)指出新住民學生缺席率高的原因可能是缺乏家庭支持 力量,或是新住民家庭處於經濟弱勢,婚配來臺的新住民必須外出工作,分擔家計。

然而,研究者從與新住民學員的談話中發現,不同新住民學員在學習課程的需求上有 不同程度的差異,是否因課程規劃設計未能符合新住民學員之學習需求,造成新住民 學員在學習上的退卻,導致未能繼續完成課程,形成學員流失、缺席率高之情形。因 此,探究新住民學習課程的主要構成元件,並透過對新住民課程元件之分析,瞭解各 元件間之影響性與相依性以建構一個最合適的課程發展架構,提供相關機構、單位改

(18)

善新住民學習課程規劃設計之參考,為本研究動機之三。

第二節 研究目的

由本研究之動機可見,現行新住民學習課程並未能滿足新住民的學習需求,欲 解決新住民學習課程規劃的問題,如何設計符合新住民需求之課程架構,必預先探 討各項課程項目彼此的相互影響關係,繼而建構課程的層級結構,並依此架構分析 各項課程之分佈狀況與整體課程架構之未來發展。基於上述原因,本研究將針對新 住民學習之課程規劃進行文獻探討分析,以歸納出新住民課程規劃之主要構成元件,

利用品質機能展開(QFD)方法探究現有課程規劃與新住民學習需求之關係,並透過 決策實驗室分析法(Decision Making Trial and Evaluation Laboratory 簡稱DEMATEL) 找出各元件間關係的強弱與重要性,再透過詮釋結構模式(Interpretive Structural Model 簡稱ISM)來分析元件間關聯層次的順序,最後結合影響矩陣乘法的分類方法 (Impact Matrix Cross-Reference Multiplication Applied to a Classification, 簡 稱 MICMAC)建構出一個具層級化結構的影響相依圖,分析元件之間的影響性和相依性。

並從研究中找出最合適的新住民學習的課程規劃模式,以改善現有的課程安排,期 能有效提升新住民學員參與生活適應課程的學習成效,進而提供政府機關及民間機 構規劃相關課程之參考。本研究探討之目的如下:

1. 以文獻分析法探究新住民的學習課程,瞭解新住民課程之主要構成元件。

2. 以品質機能展開(QFD)方法探究現有課程規劃與新住民學習需求之關係。

3. 以 DEMATEL 分析各構成元件間的因果關係與相互影響程度,以 ISM 分析各構 成元件間的關聯順序,瞭解各元件間的層級結構。

4. 整合 DEMATEL 與 ISM 建構出一個最合適的新住民課程規劃模型架構,讓課程 設計者能依據此架構進行課程設計,規劃出最合適的新住民學習課程。

5. 依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提供政府機關及民間團體未來規劃研擬課程之參考。

第三節 研究流程

為探究新住民學習的課程規劃構成元件,首先 以文獻分析法蒐集有關新住民學習

(19)

課程相關文獻,定義出新住民學習課程之元件,並透過品質機能展開(QFD)方法探究 新住民課程規劃元件與新住民學習需求之關係。利用專家意見法建立直間關係矩陣,

以決策實驗室分析法(DEMATEL)結合詮釋結構模式(ISM)進行各構成元件間的因果 關係與層級化分析之探討,建構出一個課程規劃的模型架構,再依據課程規劃結構模 型發展出最合適新住民學習的課程規劃模式,以提供相關政府機構及民間團體推動新 住民學習課程之參考。本研究之研究流程如下(如圖4):

1. 探究當前新住民學習現況。

2. 蒐集相關文獻探討新住民學習課程內容與新住民學習需求之差異。

3. 以品質機能展開(QFD)方法探討新住民對課程規劃之需求。

4. 以決策實驗室分析法(DEMATEL)方法,建構 課程專家意見之直接關係矩陣,並探 討各元件間的因果關係。

5. 以詮釋結構模式(ISM)方法建立各課程元件的層級架構。

6. 以影響矩陣乘法的分類(MICMAC)方法探討各項課程之分佈狀況與整體課程架構 之未來發展。

7. 建構新住民學習課程規劃之模式。

8. 提出結論與建議。

(20)

圖4 研究流程圖

依據研究主題進行文獻 分析探討

以QFD探究新住民學習 需求與課程規劃關係

以DEMATEL探討各課 程元件間之因果關係

以ISM探究新住民學習 課程元件之層級關聯

整合DEMATEL與ISM以 建構課程元件層級架構

以MICMAC方法探討課 程架構之未來發展

建構新住民學習課程規 劃之架構模式

提出結論與建議

(21)

第四節 研究限制

本研究旨在探究當前新住民學習課程之內容項目間的相互關係,並藉由詮釋結 構模式(ISM)來建構各課程要項間的關聯層次,期能建構出一個較完善的的課程規劃 模式,並希望能以此提供各開辦新住民課程機關做為參考,協助開辦單位規劃設計 出對新住民學習更有助益之課程。唯考量研究本身諸多因素,並無法將全部可能之 因素納入考慮,茲針對本研所受之限制敘述如下:

1. 本研究之對象為新北市之新住民學習課程,針對課程元件之比對僅就新北市新 住民學習課程相關人員為主,研究結果建構之課程發展架構模式可能無法概括 推論到其他縣市。

2. 本研究僅就新住民課程規劃設計階段進行探究,對於課程規劃設計後之學習成 果因研究者之時間、精力等因素而未能納入,希望後續研究者能針對此一主題 加以探究。

第五節 名詞釋義

本研究在探討新住民學員的學習需求與學習課程的規劃,為使研究範圍 更加明確,

茲將本研究範圍中重要名詞界定如下:

一、 新住民

臺灣近年來所關注的「新住民」,並非泛指所有經合法程序婚配來臺之非本國籍 人士,而是專指來自東南亞地區嫁來臺灣的女性,過去我們常稱呼他們為「外籍配偶」。 這些新住民可能早就有身分證,可是在臺灣人的眼裏,卻一輩子 都是「外籍」,並且 是依附著臺灣男人、沒有自主性的「配偶」(夏曉鵑,2005)。廣義的新住民則應泛指 所有經由合法程序與本國人士通婚之非本國籍人士,本研究所指之「新住民」,即指所 有經由合法婚配來到臺灣之非本國籍人士。

二、 新住民學習需求

學習需求是引發學習者產生學習動機之要素,從學習者主觀的角度來看,學習需

(22)

求即是指個人的實際狀態與期望之間的差距,是能夠引發主動參與學習活動的那些動 機。林美和、黃富順(1989)指出學習需求是當個體未能達到期望之水準時,其所產生 希望學習或期望學習的一種知覺。學習需求是個體生命發展的過程中,為滿足完成各 發展階段任務的需要(林振春,2003)。由此可知,若能滿足個體的需求,就能激發個 體參與學習的動機。本研究所指之「新住民學習需求」乃指新住民經由婚配來臺後,

為滿足其在臺灣生活及文化適應上的需要所產生的期望學習內容項目。

三、 新住民課程規劃

課程是一種預先計畫好的組織架構,是教學活動的指導方案,應當優先於教學 而存在(李子建、黃顯華,1996)。課程可以區別為兩種層次,其一是有意圖的課程,

另一則是運作的課程。課程應兼含需求評估、形成性評鑑、補救教學及充實學習等 過程(黃政傑、張嘉育,2010)。課程規劃就是指課程內容項目的選擇、組織與安排 的方法過程,包含擬訂課程目標,選擇組織教學活動,執行評鑑工作的科學技術。

本研究所指之「新住民課程規劃」是指針對新住民在生活適應上的需求,而進行學 習內容之選擇、組織與安排的過程。

(2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旨在探討新住民學習課程的規劃與設計,因此本章將針對新住民的學習需 求及新住民課程規劃設計進行文獻探討。首先探討新住民之現況與其學習需求之內容,

瞭解新住民學習之需求項目。接續探討課程規劃相關理論,並就新住民學習課程進行 探究,找出新住民學習課程規劃之主要構成元件,然後針對決策實驗室分析法及詮釋 結構模式之運用進行探究。

第一節 新住民之現況與學習需求分析

新住民在臺灣的歷史最早可以往前推至 1970 年代末期,他們來到了這個與母國 文化、風俗民情全然不同的國度,最先的需求不外乎是在日常生活上的適應,而學 習即是加速新住民適應的最佳方法之一。本節首先針對新住民族群在臺灣的形成與 發展進行探究,接著說明新住民在臺灣當前的學習現況,進而在新住民的學習需求 作進一步分析探討。

一、 新住民的形成與發展現況

「新住民」的形成並非臺灣所特有的現象,而是全球性現象的一環。Rangel 與 Qian(1999)分析全球跨國婚姻的形成,發現女性選擇跨國婚姻,主要是因為她們在 母國的地位不高,不易找到合適的對象,希望透過國際通婚的方式,打破階級的障 礙,促使她們在社會階層中 流動,進入主流社會者可藉此向下尋找條件較佳的配偶。

Fan & Huang(1998)深入分析階級流動對跨國婚姻的影響後發現,選擇跨國婚姻到經 濟條件較好國家的女性,有助於提昇自己的地位,改善目前生活環境。而臺灣地區 新住民族群的形成,最主要的原因來自於政府政策的影響。臺灣政府為促進經濟發 展,於 1994 年至 1996 年推動「南向政策」,響應政府政策國人紛紛往東南亞地區 大量投資,外派至東南亞地區的民眾與當地居民相處而間接促使新住民族群的逐漸 成形。由於國人與東南亞地區國家的接觸日益頻繁,臺灣男性前往東南亞尋找配偶 的趨勢與臺灣資本外移的趨勢相當一致。

(24)

(一) 新住民的形成因素

新住民在臺灣的起始淵源甚早,1970年代末期至1980年代初期,由於部份的退伍 老兵面臨擇偶困境,少數的東南亞歸僑於是媒介印尼、菲 律賓、泰國及馬來西亞的婦 女婚配來臺。此時期以華裔貧困婦女佔多數,這些婦女來臺最早的已超過二十年(夏 曉鵑,2000)。

張實英(1996)指出,由於1980年代臺灣經濟起飛,再加上臺灣女性意識抬頭,許 多因為社經地位背景的弱勢困境的男性紛紛往東南亞地區尋求發展。1980年代初期,

部分不肖仲介業者假介紹工作之名,騙取泰國及印尼女性嫁來臺灣,這些新住民來到 臺灣之後,由於語言、文化的隔閡,逃婚的比 率相當高,因此當時的跨國婚姻只是曇 花一現(顏錦珠,2002;蕭昭娟,2000)。

1980年代中期後,隨著臺灣的人力成本逐漸提高,工商企業為追求最大利益,乃 將工廠移至原物料充沛與勞力成本低廉的東南亞。臺灣派至東南亞地區的員工,受地 利之便,容易與當地女子結為連理。臺灣商人與當地華僑發現有利可圖的婚姻市場,

於是成為婚姻仲介者,並展開新一波的跨國婚姻熱潮(夏曉鵑,2005;蕭昭娟 ,2000)。

隨著臺商資金向東南亞地區的流入,臺灣男子娶東南亞籍配偶的趨勢也逐漸升高。此 時期的配偶對象以華人子女、及華人與泰、印、越等人通婚的子女為主, 只有少數 是純泰、印、越等國的血統。夏曉鵑(2000)認為臺灣男子多與東南亞國家的華人子女 通婚,是因為彼此在語言、文化風俗和生活習慣的差異性較小。

1990年代開始,台灣地區因「南向政策」的影響,許多臺灣商人紛紛至東南亞地 區設廠 而與當地有接觸的機會。臺灣與印尼及越南的互動,也因此更加頻繁。隨著 越南政府開放觀光與投資市場後,臺灣商人因此大量進駐。 對印尼的投資是在1991 年後日趨熱絡,至1999年臺灣成為越南的第二大投資國,僅次於新加坡,。而臺灣、

印尼與越南婚姻仲介的商業行銷手法吸引更多婚姻求助者。至此,跨國婚姻市場開始 繁榮興盛。

臺灣的新住民大多數是由於母國經濟貧困才遠嫁臺灣(呂美紅,2001)。新住民在

(25)

母國飽受經濟困頓與生活艱辛的同時,還要扛起改善家庭生活之重擔,希望能到經濟 環境較好的國家改善生活,再加上臺灣地區 兩性比例失衡,東南亞地區風俗習慣、氣 候等因素與臺灣相近,臺灣男子與東南亞地區女性便在這樣的背景因素之下跨國聯姻。

劉美芳(2001)的研究顯示,美國自菲律賓撤軍之後,使得菲律賓經濟日漸衰退。菲籍 女性,因為母國貧窮,希望能改善家庭經濟生活而選擇嫁來臺灣,在印尼、越南、緬 甸等國家的女性,大多也是此種原因才遠嫁臺灣(吳美菁,2004;夏曉鵑,2000;張 鈺珮,2003;陳庭芸,2002;蔡雅玉,2001)。由此可見,東南亞國家的女性會選擇 跨國婚姻,多半也出自於經濟上的考 量。若以性別來看,女性婚配來臺的人數遠比男 性多。根據內政部戶政司2010年統計資料顯示,婚配來到臺灣的新住民其原屬國籍主 要來自大陸及港澳地區。因此,臺灣新住民族群的形成,與政府的經濟政策和臺灣與 東南亞各國間的國際關係頗為密切。

綜上所述,臺灣跨國婚姻的形成主要原因如下:

1. 新住民原生家庭多半位於經濟不富裕的國家,為了改善家裡的經濟狀況,提升自 己的地位,希望透過跨國婚姻嫁至經濟條件較好的國家。

2. 新住民本身即為移民。她們從原生國家遷移到陌生的國度,經由不斷的自我調整,

來獲得當地族群的認同,而透過婚姻來達成的可能性較高,因而開始了婚姻同化 的階段。

3. 從婚姻市場的結構來看,臺灣的適婚男女比例明顯失衡,人數較多的男性,可能 因而必須向外選擇對象,促成跨國婚姻。

(二) 我國新住民現況探討

新住民女性多半來自經濟發展較為落後的地區,肩負著改善家庭經濟狀況的 責任,由於自覺來自環境較為落後的地區,加上面對陌生的新環境、新制度、新生 活,又缺乏社會支持網絡的後援,令這些新住民女性更難保有在原生社會環境中所 擁有的自尊與自信(李麗日,2007)。在臺灣因社會與經濟權力之間接影響,形成許 多以工、農、漁業為主要經濟收入的鄉村男子在婚姻市場中的弱勢困境,難以在臺

(26)

灣的婚姻市場尋找到合適的結婚對象,因而紛紛轉往東南亞地區尋找配偶。因此,

婚配來臺的新住民形成了分佈相當不均的現象,針對新住民在臺灣的分佈情形、發 展現況及生活之困境說明如下:

1. 新住民在臺灣之分佈情形

由於東南亞各國開放觀光及經濟投資的時期不同,以及臺灣政府機構有限制核發 簽證數量的法令因素,使得臺灣男子對外通婚的對象會因接觸時間及配額限制等因素 而有不同。在1980年代中期婚配來臺的新住民以泰國籍和菲律賓籍最為普遍,自1991 年開始,印尼籍開始顯著增加,但到1996年起婚配來臺的越南籍女子已然躍升為第一 位。張實英(1996)指出臺灣漁港地區的男性,因職業的風險較大及較少與臺灣各界接 觸的機會,常面 臨到擇偶困境,反而因常到東南亞從事海漁業而有較多的機會接觸到 東南亞女性,進而以結婚之名義帶回臺灣。

吳舒靜(2003)指出,在臺灣新住民分佈比率上與教育程度、稅賦情形、產業結構 的差異有關,新住民大多分佈於一般居民及就業者之教育程度較低的縣市或地區。教 育程度與新住民分佈比率之關係呈現中度相關,高等教育比率愈高之縣市,其新住民 分佈比率愈低。同樣地在就業者之教育程度愈低之縣市,其新住民分佈比率相對地提 高。根據內政部(2010)的統計資料,我們可以看出新住民在臺灣的分佈情形以北部區 域為主占48.7%,中部區域占22.6%,南部區域占22.1%,東部區域占6.4%。如果以縣 市來區分,新北市19%、高雄市12%最多,超過全國新住民人數三成的數量就分佈在 此兩個縣市。依各縣市新住民人口比例來看,以連江縣的5.15%為最高,其次為桃園 縣的2.39%,再其次則為基隆市的2.35%,而花蓮縣、新北市、新竹縣、嘉義縣、苗 栗縣及金門縣的新住民人口比例都在2%以上。

2. 新住民在臺灣之發展

東南亞國家因為貧窮與失業,國家都訂有外勞政策,但當外勞需支付的仲介費 很高,對真正貧窮人家來說,跨國聯姻總是一條出路,不但不必付仲介費,還可以 獲得一些聘金(黃正治,2004)。由此可見,新住民族群存在著資本主義與父權體制

(27)

對女人的雙重剝削的問題。

自2000年起,臺灣結婚登記數逐年減少,而新住民比率卻依舊持續增加。在2004 年國人結婚登記計131,453對,總結婚對數中,配偶為外籍人士(不含大陸港澳)者佔 15.5%,配偶為大陸港澳人士者佔8.3%,兩者合佔23.8%,接近總結婚數的四分之一。

按新住民性別結構觀察,2009年中外聯姻之外籍與大陸港澳配偶以新娘人數1萬 8,241人占8成3,遠高於新郎人數,惟其差距已逐年縮小。按新住民原屬國籍區分,

新娘以大陸港澳地區占69.1%最多、越南籍19.8%次之、印尼籍占4.1%居第三,新 郎則以日本籍占19.8%最多、美國籍占19.0%次之、大陸港澳地區占18.8%居第三。

根據內政部(2004)外籍與大陸配偶生活狀況調查摘要報告顯示,在臺灣配偶方面,

選擇異國婚姻的男性多分佈於臺灣社會階層的底層。臺灣新郎的教育程 度以國中、高 職最多占40.2%,不識字者以金馬地區比例最高為5.7%,年齡以35-44歲最多占46.4%,

其次為25-34歲占24.8%,國人配偶身分以榮民、身心障礙、原住民、低收入戶等群者 佔19.7%;在子女數方面,帶養小孩是影響新住民參與識字教育的重要因素,新住民 以生育1個子女最多占40.0%,其次為2個子女占25.1%,平均每人生育1.5 個子女;在 接受輔導教育方面,新住民參加過生活輔導照顧措施者僅占約20%,參加項目最多為 成人基本教育研習班、識字班為9.6%,其餘依次為補習學校為6.1%、生活適應輔導 班為2.8%。

3. 新住民在臺之生活困境

根據外交部的統計,與東南亞婦女結婚的男性教育水準,大多集中在國中、高 中職程度,當然也有少數大專畢業者,大部分都是從事農、勞工、卡車司機、自營商 等苦勞力之工作。根據蕭昭娟(2000)對於彰化縣社頭鄉的研究,該地區的臺灣新郎集 中在30-39歲,佔了全部的65%。跟配偶的年齡相較,他們比越南籍配偶足足大了約 十二歲,他們的教育程 度大部分集中在初中與高中職,念大專的比例僅約8.7%。可見 新住民婚配來臺之家庭多半為社會或經濟弱勢族群,新住民往往必須分攤家庭收入,

造成新住民在學習上的阻礙。

(28)

李麗日(2007)指出,在商品化的婚姻關係中,雙方彼此缺乏感情的基礎,對婚姻 的認知與期待不一,易造成在相處上的困擾。在新住民的異國婚姻中,雙方年齡差距 往往增添了夫妻婚姻適應上的難度,新住民年紀輕,心理成熟度不足,加上一進入婚 姻關係中,立即便要適應夫家的種種生活,擔負家務工作,甚至很快就懷孕生育,承 擔子女教養的問題。

曾秀珠(2006)也指出,新住民的適應問題包含語言溝通的隔閡、飲食習慣的不同、

風俗文化的差異、夫妻年齡的差距、傳宗接代的壓力、婆媳妯娌的相處、教養子女的 態度等。新住民在今日已成為弱勢族群的代名詞,不論在生活、教育、文化、環境、

保健、就業等問題,均面臨重大的危機。

邱琡雯(2000)指出新住民家庭內的性別角色分工通常由夫方單向指示去執行,造 成夫妻關係不是原本的「親密關係」而是「上下關係」。黃森泉與張雯雁(2003)指出,

造成新住民子女教養問題最主要的原因包括:缺乏生兒育女經驗、與家人教養觀念不 相同、語言問題。

黃淑苓(2007)則認為,來自大陸港澳及東南亞等國家的新住民母親,未必認同我 國主流文化的教養觀念與方式,而「同化」的文化霸權觀念與貶抑異文化的教養觀念 與方式,將造成新住民的心理抗拒,產生家人相處問題、子女教養問題及親師溝通困 難。

4. 影響新住民學習因素之探討

根據研究發現新住民如因白天工作繁重則會影響其上課出席意願及成效(蔡素伶,

2005、許秀薇,2008)。新住民原生國學歷會影響其學習意願及成效,原生國學歷較 高者,較易進入學習狀況,掌握學習要領並跟上進度(邱琡雯,2000;吳美雲,2001;

許秀薇,2008)。

黃秋玉(2006)指出,近年來雖然各教育相關機構提供新住民成人教育,但仍有很 多因素讓新住民無法走出家庭接受教育。來自東南亞地區新住民因本身膚色或腔調易 被種族歧視,使他們缺乏自信,害怕被歧視而不願意主動接觸家庭以外的人群與團體,

(29)

不敢走出學校參加成人教育,無法積極融入社會。有些臺籍配偶或家人抗拒新住民與 外界接觸,害怕他們成長,不讓他們出來參與學習,且新住民家庭多分布於偏遠地區,

交通大多不便,缺乏公共交通系統,而一般的成人教育課程多安排於夜間,並集中於 市區的學校,以致於偏遠地區的新住民不便參與學習。由上得知,新住民因自身與家 庭問題,多無法全程參與並完成長期之補校或成人教育課程。

二、 新住民學習需求探討

新住民在一個語言、文化、生活習慣迥 異的社會中,如何讓她們學習需求獲得滿 足。黃富順(2003)認為,應從學習者的需求與背景編定教學內容和教材。也就是從學 習者的角度出發,一定要去瞭解,她進到臺灣的社會,覺得什麼東西是最迫切的、最 需要的, 什麼是次要的需求,什麼是邊際的需求,應該做一個全面的教育需求的瞭解。

鄧中階(2005)指出新住民成人教育的需求,以「基本語言需求」為最高,其次「親職 教育需求」、再其次「社會適應需求」、而「工作知能需求」最低。詹玉蓉(2008)將婦 女學習內容需求分為六個層面,擬定24 項子主題內容,每個層面有計4 項子題,分 別是身心保健方面之需求、休閒人文方面之需求、家庭生活經營之需求、社會生活之 需求、自我發展之需求、職能發展之需求。就其學習內容需求各層面而言,以「身心 保健方面」及「家庭生活經營」兩層面的平均數高於各層面學習需求總平均數。

從國內學者對新住民研究文獻發現其課程學習需求內涵約略可分以下幾項:

(一) 語言學習與中文識字的需求

對於新住民而言,要融入一個新的文化最快的方式,便是學習此文化的語言和 文字(鄧中階,2005;劉淑美,2009;賴建達,2002)。對於因婚姻關係而移民的新 住民而言,在語言隔闔、文化差異及社會風俗習慣迥異的情況下,最需要的是透過 語言以搭起和外界溝通的橋樑,而語言的學習,透過識字教育是一條便捷可行的管 道。新北市政府教育局對國小補校主任、導師進行問卷調查,發現「中文識字」課 程最受新住民學員肯定。許雅惠(2004)指出新住民學員最感興趣的需要內容是「學 習中文」。蔡奇璋(2004)發現,中文識字能力是新住民參與子女學習的最大障礙。

(30)

曾秀珠(2003)與接觸新住民學員後發現,大多數學員表示「中文識字」課程有助於 與先生、公婆等家人的溝通,及教育子女的迫切性需求。李萍與李瑞金 (2004)研究 發現新住民迫切的需求是多開設語文識字班,並加以區分為初級與進階的課程,讓 有心學習的新住民能夠有更多的學習機會。 邱琡雯(2000)指出,中文聽、說、讀、

寫能力的具備,對新住民個人及其家庭與整體社會而言,都有許多正面的影響。因 應新住民有別於國內成人失學民眾的差異性與其需求性,新住民的識字教學,對於 動機階段、學習階段及應用階段的情境設計,都是應該考慮的範圍,更需顧及到技 術層次、實際層次、解放層次多層面的考 量,以協助新住民及早適應在台的生活(馬 香,2009)。

(二) 工作技能需求

工作技能的學習是獲取就業的必要條件,或者是為未來工作準備,新住民希望 政府與社會能提供其就業輔導與工作機會。(李素蓮,2005;徐意淳,2005;鄧中階,

2005;游惠茹,2006)。因此,新住民學員對於職業訓練與就業輔導講座等課程有相 當高的需求。

(三) 子女教養與親職教育需求

由於新住民生育子女之年齡普遍較臺灣婦女早,加上養育子女是為其生活之重 心,因此,為了孩子的成長,新住民希望透過親職教育課程了解子女身心發展的變 化。新住民需要學習子女教育、課業輔導與親子溝通等學習內涵,新住民子女教養 的需求,是藉由家庭教育單位、心理輔導與諮商的援助,配合相關福利措施,協助 她們盡速適應婚姻與社會生活,使其在穩定與平衡的情緒下教養子 女(李素蓮,2005;

鄧中階,2005;游惠茹,2006;蔡秀莉,2006)。熊辛蘭(2006)指出新住民學員對育 兒知識需求包含有「參加親職教育活動」、「充實育兒知識」、「了解子女身心發 展的變化」。在子女教養方法的需求中新住民學員對學習有效管教子女、培養子女 良好生活習慣及提升子女學習興趣的方法,有較高的需求。就親職教育需求而言,

新住民學員普遍認為接受親職教育有其必要性與迫切性。

(31)

(四) 醫療保健需求

新住民除了需要適應自身對臺灣飲食、氣候及文化的身心調適之相關健康照顧 學習外,對於育嬰育兒知識、幼兒健康、子女養育、家人保健等健康照顧知識,及 醫療網絡的運用也需要學習(李萍、李瑞金,2002;游惠茹,2006)。

(五) 民俗文化需求

由於臺灣社會的民俗文化與新住民母國文化存在許多的差異,唯有了解兩者之 間的差異性與分殊性,方能有助於減少無謂的衝突及誤會。游惠茹(2006)在苗栗縣 四所國民小學新住民識字班實施現況之研究中指出:

1. 新住民課程教學目標著重在「識字」與「了解生活習俗」兩方面各校識字班的 教學目標侷限在「識字」與「了解生活習俗」,雖然這兩項目標對新住民有很 大的幫助,然而缺乏更積極的賦權功能。

2.

針對長遠的學習目標冀望教育當局訂定明確的政策學校建議教育高層對於新住 民識字教育政策,能有全面性長期性的發展指標,使學校在課程執行上有所依 據。

(六) 相關法律需求

認識與新住民相關的法律知識法律常識,如移民法、家暴法等與新住民權益有 關的法律諮詢,對新住民而言,能保障新住民,以協助其在遭遇困難時能即時尋求 解決或幫助(李素蓮,2005;游惠茹,2006)。

(七) 自我成長需求

透過婚姻而移民的新住民,在面對全然陌生的社會環境、文化風俗與夫家家庭,

生活是極具挑戰性的。熊辛蘭(2006)指出「學習溝通技巧,增進人際關係」,藉以 減少文化衝突的階段與時間,將有助於新住民適應新的生活。

(八) 其他

新住民的教育需求和一般成人之教育需求大不相同,她們需要學習的事物有其複

(32)

雜層次。新住民的溝通能力是生活適應方面的第一手協助,隨著語言學習而同時提升 的能力包含了夫妻溝通、家庭暴力、搭乘交通工具等(吳昌期,2003)。盧宸緯(2006) 提出對新住民教材編寫的建議,包括納入新住民女性的經驗與聲音,以及加強與新住 民女性相關的法律、權益和在臺社會支持資源的介紹。鄧中階(2005)發現新住民成人 教育的需求以「基本語言需求」為最高,其次為「親職教育需求」,再其次為「社會 適應需求」,而以「工作知能需求」最低。游惠茹(2006)發現新住民對其他課程的需 求包括:證照取得、技藝訓練、戶外參觀活動、閱讀寫作、專題講座等。張苑珍、黃 富順(2007)於研究中發現新住民學習應從「語文識字」、「工作技能」、「親職教育」

等基礎課程開始,然後再加上「醫療保健」、「鄉土文化」及「相關法律」等層面來 設計規劃學習活動,以滿足新住民的學習需求。張德永(2005)認為新住民因為有適應 社會的需要而學習及成長。黃富順(2006)指出新住民教育應包含識字、本地文化風俗、

臺灣社會的地理歷史、相關法律等。尤其在婚姻教育、子女教養、衛生常識、就業技 能等層面更應列為重點。詹玉蓉(2008)指出婦女最殷切之前十項學習內容需求主題分 別為:「養生保健」、「運動健身」、「醫藥知識」、「電腦資訊知能」、「心理或 壓力調適」、「生活法律知識」、「人際溝通」、「自我肯定」、「家庭財務管理與 家事技巧」、「婦女權益」,可看出婦女除重視身心保健外,對家庭生活經營知識及 自我肯定、權益知能需求亦很殷切。

綜合上列研究所述,對於新住民學習需求具體要項,本研究綜合前列學者所提出 之新住民學習具體要項,提出新住民婚配來台後最需要學習的前十二項需求項目,如 表2所列。

表2

新住民學習需求具體要項彙整表 項次 新住民學習需求項目

1 知道如何取得身分證 2 能念出注音符號

3 能填寫自己的姓名、性別、年齡等基本資料

(33)

表 2(續)

第二節 新住民課程規劃之探討

課程是一個有意圖而可修正的計畫,亦是學習活動的計畫或藍圖,包括 正規及非正規的內容及過程,課程並且是有組織的意圖,課程的要素諸如目 標、內容、評鑑等彼此是關聯的,且為一致連貫的整體(李子 建、黃顯華 ,1996) 在成人教育範圍有人稱課程規劃為「方案規劃」及「課程發展」。

一、 課程規劃理論基礎

一般而言以「課程規劃」稱之較為具體,且較常在成人教育中使用,因 此方案規劃、課程發展皆類括於課程規劃。

(一) 課程規劃的意義

課程規劃或稱課程發展(curriculum development)、活動設計(programming)。課程 規劃雖然有不同的名稱,每個學者專家也有不同解釋,但其核心離不開計畫、執行與 評鑑等要素,每個要素間環環相扣,成一整體性的系統。課程規劃,是探討學校教育 中課程理論的理論基礎與課程環境結構的計畫,也就是對時間、空間、教材、設備、

和人員的規劃。歐用生(1994)提出課程發展不僅是教學目標的設定,教材、教學過程 的計畫,評鑑方法的設計等,也是不斷地檢討、評鑑和修正之連續的過程。課程規劃 對教育機構而言是個相當重要的過程,機構可以透過規劃為目標團體帶來改變,且教

項次 新住民學習需求項目

4 知道按時帶孩子注射預防針 5 知道取得中華民國身分證的好處 6 能聽懂家人的對話

7 知道教養孩子的方法

8 了解兒童該有的基本權利與福利 9 能正確拼讀注音符號

10 能依筆順寫出正楷國字 11 能有穩定的經濟與休閒生活 12 認識並熟悉週遭環境

(34)

育機構能否成功,也端視規劃過程是否有效而論。因此,成人教育課程規劃統括從計 畫、設計、發展、實施、評鑑等階段,其包括對課程的目標、內容、教材教法、與評 鑑等實際的教材編寫的活動上。

歸結上述觀點,課程規劃係指包含系統化、事先規劃的任務,以及課程進 行中的決策與進行後的評鑑,因此一般課程規劃可分為:計畫、設計、發展、

實施與評鑑等五個主要階段,且每個階段皆可再細分為進行步驟和主要的工作 要項。本研究中的課程規劃,係指依課程的原理和程序,並結合新住民學習相 關理念所發展出來的課程目標、課程內容的設計、課程組織、教學設計、學習 成效、課程評鑑整體的過程與步驟。

(二) 課程規劃取向

不同的課程取向可說是課程規劃的主導思想,對課程的目的、內容和組織的安 排有不同的影響。歸納課程學者的研究,以下分別針對「精粹主義」的學科取向、

「經驗主義」的學生取向、「社會行為主義」社會取向及「科技主義取向」的目標 取向等四種課程設計的意識型態說明(黃政傑,1993;歐用生,1994;李子建、黃顯 華,1996):

1. 「精粹主義」的學科取向

強調形式訓練的重要,以維持傳統科目的權威地位。認為學科專家是最有資格 的學科課程設計人員,而學校教師只是被動接受者、使用者與執行者。教師的主要 任務乃在於依據學科課程設計人員規劃的課程內容,忠實的進行課程實施,將精粹 文化傳遞給下一世代的學生。

2. 「經驗主義」的學生取向

主張以學生的需求與興趣作為教育目標的主要來源,學校有責任協助學生滿足 需求、提供對個人與社會有重要意義的社會型態。經驗主義肯定學生主動參與學習 的重要性,重視學生需求、能力與興趣,設計課程的目的旨在幫助學生解決問題。

3. 「社會行為主義」社會取向

(35)

「社會行為主義」的課程設計意識型態,強調學校課程應該以學生的活動為核心,

學校應該提供學生充裕的社會學習機會,進行論辯以交換經驗。

4. 「科技主義取向」的目標取向

主張教育上一切問題,應該都用科學的客觀方法來求得解決,而且只有用科學的 方法才能有效率地解決教育問題。

二、 新住民學習課程現況探討

臺灣社會新住民迅速增加的的特殊現象,迫使公部門因其業務權責關係,在縣市 地方層級執行上有「戶政事務所」、「警察局」、「衛生所」、「國民中小學附設補 校」等幾個單位,辦理公部門之相關業務。

臺灣地區最早為新住民提供識字教育課程者為與美濃愛鄉協進會合作之學者夏 曉鵑,首先在1995年7月於高雄美濃鎮龍肚國小附設補校開辦的「外籍新娘 識字班」,

並於1999年獲得內政部專款補助,成為委託試辦的個案。臺灣省政府教育廳於1999 年下達「可受理外籍新娘就讀成人基本教育班研習班」之命令,正式讓新住民納入成 人基本教育研習班(徐意淳,2005)。除此之外,嘉義縣香光尼僧團紫竹林精舍及安慧 學苑自2000年起分別開辦「新住民生活適應班」;臺中縣東勢鎮大茅埔客家社區的「新 住民識字專班」;臺北市的賽珍珠基金會針對越南新娘開華語班。至此,全國各縣市 戶政事務所,陸續開設新住民學習課程,表現出地方政府對新住民輔導的重視。針對 新住民學習課程實施現況分述如下:

1. 鄉鎮市公所:由民政課負責推動新住民基本教育工作。其主要推行的項目有家 庭功能教育、夫妻溝通、環保教育、技藝訓練等。

2. 衛生所:針對全鄉新住民辦理衛生教育講座及營養與預防保健教育二項工作。

3. 國民中小學與附設補校:主要由負責社會教育業務的教師,辦理社區媽媽教室 活動,活動的項目包含烹飪、手工藝製作、歌舞、同樂會、親子活動、親職教育講 座等。除此之外,附設之補習學校還提供識字教育,以增進其對本國與言文字的瞭 解與認識。

(36)

4. 教會或寺廟:熱心文化教育的宗教團體亦紛紛加入新住民基本教育工作,針對 新住民辦理有:生活適應班、本國語文班、成長團體、唱詩班、團契活動、親子活 動、休閒娛樂等活動。

5. 社會教育工作站:社會教育工作站每年都有固定經費辦理社會教育活動,有些 社會教育工作站則是針對新住民來辦理編織研習、美容研習、拼布藝術研習、親子 活動、社區讀書會、健系列講座等課程。

6. 其他民間團體:社區發展協會、社區大學、賽珍珠基金會、婦女新知基金會、

新住民關懷協會等民間團體,亦陸續辦理新住民基本教育相關課程。

綜觀上述新住民課程的實施,可以發現全國對新住民議題的重視,與政府機關、

宗教團體與民間團體的普遍參與。

三、 新住民學習課程內容要素分析

目前國內為新住民開辦的課程有愈來愈多的趨勢,這些開辦課程單位所規劃的 課程內容是否真的能夠滿足、甚至只是勉強符合新住民學員的需求是值得思考的問 題。國內新住民的課程發展,依辦理單位或主辦者的角色及理念而在課程規劃時有 不同的形式, 分述如下:

吳美雲、夏曉鵑以女性賦權的觀點來設計外籍新娘的課程,認為外籍新娘識字 方案的規劃,不只是教導學員閱讀書寫技巧,還要能夠培養學員對社會結構上的不 平等有批判性的理解(吳美雲,2001;夏曉鵑,2000)。吳美雲(2001)亦提出辦理外籍 識字教育時應在課程規劃時應納入性別考量,因為性別工作往往會造成學員們無法 兼顧識字的問題。課程規劃者須瞭解女性除了扮演妻子、母親角色需求之外,更應 該考量他們內心真正自我的獨特需求。李俊男(2004)則指出課程規劃設計應以學習 者生活所需為主,包含家庭生活、衛生保健、子女教育、母國訊息等均可融入其中。

在規劃新住民課程內容的時候,應兼顧整個社會的動向。曾秀珠(2003)指出新 北市國民小學附設補習學校人員對新住民課程規劃內容上包含「中文識字」、「人 際關係」、「醫療保健」、「自我成長」、「語文進修」、「史地文化」、「實用

(37)

技能」、「社團活動」、「政治法律」、「運動休閒」、「傳統技藝」、「投資理 財」12 類。熊辛蘭(2006)認為在親職教育需求方面,在「生活適應與角色轉變」和

「育兒知識」兩向度上有較高的需求,其次為「教養子女方法」需求及「自我成長」

需求。彭玉慧(2009)指出新北市國小補校新住民學生課程學習需求包含親職教育、

語文識字、相關法律、工作技能、民俗文化與醫療保健六個層面。

綜合上列研究所述,新住民學習課程規劃內容項目主要包含有生活適應、中文 識字、語言學習、工作技能、生活技能、人際關係、子女教養、親職教育、家庭教 育、醫療保健、民俗文化、傳統技藝、運動休閒、社團活動、政治法律、自我成長 及投資理財等 17 項,茲就新住民學習課程規劃內容主要項目整理如表 3 所示。

表 3

課程規劃內容各層面內容與分配表

項次 項目類別 課程項目學習內容

1 生活適應 輔導機車考照、認識當地飲食文化、社會資源 2 中文識字 學習注音符號及中國字的聽、說、讀、寫

3 語言學習 學習本國語言及各地方言(如閩南語、客語、原住民語) 4 生活技能 學習中式烹飪、烘焙、縫紉、編織及基本水電修護等日常

生活技能

5 工作技能 學習美容、美髮、電腦文書、網際網路、藝文創作、手工 藝品製作等求職技能

6 人際關係 學習人際溝通技巧,加速融入社區生活

7 子女教養 充實嬰幼兒育兒知識,了解子女扶養與教育的重要性 8 親職教育 學習親子互動技巧,營造親子共處氛圍,輔導親職成長 9 家庭教育 瞭解婚姻經營方法,學習兩性相處技巧,認識本國家庭倫

理,改善婆媳關係

10 醫療保健 學習急救知能、衛生保健、食品衛生、老人照顧、兩性醫 學等長是,認識醫療機構並了解就醫步驟

11 民俗文化 認識地方傳統、風俗民情、文化遺址及地形氣候,瞭解並 參與本國節慶活動

12 傳統技藝 認識本國繪畫、雕刻、書法、舞蹈、戲劇等傳統技藝 13 運動休閒 認識並協助參與運動閒活動,如歌唱舞蹈、旅遊觀光、插

花園藝、游泳釣魚、歌唱等

(38)

表 3(續)

第三節 DEMATEL 之探討

決策實驗室分析法(Decision Making Trial and Evaluation Laboratory, DEMATEL) 方法源自於日內瓦研究中心的 Battelle 紀念協會(Fontela & Gabus, 1976; Gabus &

Fontela, 1973),在當時是被用於研究世界複雜難解的問題,例如:種族、饑餓、環 保、能源…等問題(Fontela & Gabus, 1976),DEMATEL 方法能夠幫助收集世界問題 及獲得更好的解,藉由此方法可以讓世界各區域間的知識有更好互動與交流(胡雪琴,

2003)。

一、 DEMATEL 之運用

近幾年來,DEMATEL的方法被廣泛地應用於解決各種不同領域的問題,例如:

胡雪琴(2003)運用DEMATEL方法分析問題之間的相互關係, 並排定問題的重要程度;

周永廣(2004)用DEMATEL方法調查和處理黃山旅遊業的相關資訊和資料;Hajime, Kenichi and Hajime (2005)整合QFD、TRIZ和DEMATEL的方法於創新的產品開發過程 中設計衝突的解決;林宗明(2005)以DEMATEL方法探討管理問題因果複雜度分析模 式建立;紀岱玲(2006)結合ANP及DEMATEL建構評估模式,以達到正確的評估供應 商績效,及可回溯績效表現找出關鍵改善原因之目的;Tamura, Okanishi, and Akazawa (2006)運用DEMATEL探討顧客對食品的不安因素與改善;Kim (2006)整合PCA、AHP 和DEMATEL的方法於牧牛業與農業資訊的影響性評估;Wu and Lee (2007)運用Fuzzy

項次 項目類別 課程項目學習內容

14 社團活動 認識並運用社區資源,鼓勵擔任社區義工,關懷社區發展,

共同致力社區營造

15 政治法律 認識居留與定居的差異,瞭解個人權利與義務,明白國際 時勢及國內政治發展,關心公共議題論壇,學習參與政黨 運作與選舉

16 自我成長 學習自我瞭解,做好情緒管理及認知生涯規劃的重要 17 投資理財 學習保險規劃、股票基金、財務管理、存款、互助會等理

財方式

(39)

DEMATEL發展經理人的核心能力的問題;Lin and Wu (2008)應用Fuzzy DEMATEL於 團體決策的問題;張啟祥(2008)運用DEMATEL於大學校院推廣教育中心之績效評估;

閻鐵民(2008)運用修正的IPA分析與DEMATEL於臺灣工業電腦製造業贏得訂單條件 的改善;張耀祖(2009)整合DEMATEL與ISM運用於連接器的設計;彭順雄(2009)以 DEMATEL方法發掘BSC四大構面之間的因果影響關係,建立品質系統評估層級架構;

胡秀媛(2009)運用Kano Model與DEMATEL於臺灣工業電腦贏得訂單條件的改善等。

二、 DEMATEL 分析步驟

以下根據 Lee, Yen, and Tsai (2008)DEMATEL 的架構與運算步驟,以及參考其他 學者的研究予以彙整與簡要地說明。

(一) 定義要素及建立量測尺度

運用文獻分析探討、腦力激盪法或專家意見等將複雜系統元件要素予以列出 並定義,建立要素間因果關係與程度兩兩比較(Pair-wise Comparison)的量測尺度,

該量測尺度可分為 0, 1, 2, 3 四個等級,分別代表「無影響」、「低影響度」、「高影 響度」及「影響極大」(Lin and Wu, 2008)。

(二) 建立直接關係矩陣

當要素個數為 n 時,透過問卷調查專家的意見,將要素依其影響關係與程度進行 兩兩比較,可得到 n×n 的直接關係矩陣 X。在直接關係矩陣 X 中,xij 代表要素 i 影響 要素 j 的程度,而直接關係矩陣 X 的對角要素 xii 設為 0。

直接關係矩陣 X X =

⎩⎪

⎪⎨

⎪⎪

⎧ 0 x12 ⋯ x1n x21 0 ⋯ x2n

⋮ ⋮ ⋱ ⋮ xn1 xn2 ⋯ 0 ⎭⎪⎪⎬

⎪⎪

(1)

同時建立符號矩陣 S,用以表示正向或負向的影響,分別以+與–表示。

(三) 計算正規化直接關係矩陣

(40)

直接關係矩陣的計算有兩種作法,例如:Wu and Lee (2007)、Lin and Wu (2008)、

Kim (2006)、Seyed-Hosseini, Safaei, and Asgharpour (2006)係以列向量和最大者為正 規化基準;而 Tzeng, Chiang, and Li (2007)則以列或欄的向量和最大者為正規化基 準。

令 λ = 1

𝑀𝑀𝑀𝑀𝑀𝑀1 ≤ 𝑖𝑖 ≤ 𝑛𝑛�∑n xij j = 1

𝜆𝜆 = 𝑀𝑀𝑖𝑖𝑛𝑛 �𝑀𝑀𝑀𝑀𝑀𝑀 1

1 ≤ 𝑖𝑖 ≤ 𝑛𝑛�∑nj = 1xij, 𝑀𝑀𝑀𝑀𝑀𝑀 1

1 ≤ 𝑗𝑗 ≤ 𝑛𝑛�∑n xij

i = 1 � (2)

則可由公式(2)及(3)的運算,將直接關係矩陣 X 乘上λ 值,求得正規化直接關係 矩陣 N。

N = 𝜆𝜆𝑋𝑋 (3)

在 DEMATEL 方法的假設中,至少要有一列 i 的和必頇符合公式(4)的要求,Lin and Wu (2008)認為幾乎所有實務上的案例皆能符合其要求。

𝑛𝑛𝑗𝑗 = 1𝑀𝑀𝑖𝑖𝑗𝑗 < 1𝜆𝜆 (4)

因此運用正規化的直接關係矩陣 N,求得近似的次隨機過程矩陣。

lim𝑘𝑘→∞𝑁𝑁𝑘𝑘 = 0 且 lim𝑘𝑘→∞(𝐼𝐼 + 𝑁𝑁 + 𝑁𝑁2+ ⋯ + 𝑁𝑁𝑘𝑘) = (𝐼𝐼 − 𝑁𝑁)−1 (5) 其中;O 為零矩陣(Null Matrix),I 為單位矩陣(Identity Matrix)。

(四) 計算直接/間接關係矩陣

直接關係矩陣 N 具備公式(5)的特性,因此,直接/間接關係矩陣 T 或稱為完全關 係矩陣(Total-Relation Matrix)可從公式(6)求得(Huang, et al., 2007)。另外;間接關係矩 陣 H(Indirect Relation Matrix)或稱為完全間接關係矩陣(Total-Indirect-Relation Matrix) 可從公式(7)求得(Lin & Wu, 2008)。

T = lim𝑘𝑘→∞(𝑁𝑁 + 𝑁𝑁2 + ⋯ + 𝑁𝑁𝑘𝑘) = 𝑁𝑁(𝐼𝐼 − 𝑁𝑁)−1 (6) H = lim𝑘𝑘→∞(𝑁𝑁2+ 𝑁𝑁3+ ⋯ + 𝑁𝑁𝑘𝑘) = 𝑁𝑁2(𝐼𝐼 − 𝑁𝑁)−1 (7) 令 tij 為直接/間接關係矩陣 T 中的課程內容要素,其中 i, j = 1, 2,…, n。由公式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Keywords: green production (GP), green supply chain (GSC), green supplier (GS), simultaneous importance-performance analysis (SIPA), decision-making trial and

二、 本計畫已將部分研究結果整理,發表於國際研討會(Chan, Y.-H., Lin, S.-P., (2010/7), A new model for service improvement design, The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Keywords: Standard Hotels, Service Quality, Kano’ s Model, Decision Making Trial and Evaluation Laboratory (DEMATEL), Importance-Performance Analysis

吸取更多課本以外之課外知識。基於此,本研究希望可以透過實際觀察、焦 點訪談的研究過程當中去發現學生學習之情況及態度,探討是否 

The DEMATEL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key factors on elementary school parents' school choice.. According to analysis result, the most influencing parents to choose school factor is

In order to have a complete and efficient decision-making policy, it has to be done with multi-dimensional reflection and analysis; The multi-criteria decision-making analysis

Keywords:International Meetings and Exhibitions, Service Quality, Analytic Network Process (ANP), Decision Making Trial and Evaluation Laboratory (DEMAT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