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緣起與背景

段以更具智慧之營運方式,實現人性化空間的理想。以住宅來看,根據 Aldrich

(2003)的定義,智慧住宅是具有感知能力、運算分析能力以及資訊科技技術的 家(Attentive Homes),即可以進行物件與人的定位等即時資訊,並利用這些資 訊去預測使用者行為。

目前的智慧住宅發展大致落在第二至第三個等級,未來將朝向智慧科技硬、

軟體與服務整合發展,科技水準則提昇至具有學習與預測能力。就如同初階的物 聯 網 , 物 聯 網 概 念 於 2005 年 被 國 際 電 信 聯 盟 ( 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正式提出,由世界各地將佈設越來越多的傳感網,

以收集和傳輸數據,物聯網能夠透過數據來組成我們生活的物理世界,並且透過

應用,無人在市場上具有獨佔的地位,導致使用者需下載許多不同應用才有可能 獲得較完整的體驗,並無智慧便利可言,而導致遲遲未獲得消費者的迴響。

直到 2014 年底,Amazon Echo 等智慧音箱奠定市場對智慧住宅中樞的想像。

Echo 將各個家電及線上串流服務以其為中樞做連結,使用者只要透過單一入口 就能解決生活大小事,例如控制家電、聯絡親友、叫車等。Amazon 開發工具的 開放讓開發者、硬體廠商、網路業者等第三方合作夥伴都可以與 Echo 背後的虛 擬助理 Alexa 進行連結。簡單的操作方式、開放式的生態圈,翻轉了智慧住宅 一直以來行業內熱、消費者冷的發展瓶頸(美國消費者情報研究組織,2017)。 同時間許多科技大廠也相繼發展自家的智慧家庭中樞系統,Google 推出 Google Home、Facebook 創辦人成功挑戰開發智慧家庭管家 Jarvis,Apple 也推出 HomePod,都再再顯示智慧住宅將不再是廠商的口號,而是繼智慧型手機之後,

需具備的基礎環節、底層設施(如下圖)。為了讓科技能產生充足效益,智慧住 宅中樞可以從住宅內的感測器、住戶的數位載具、其他雲端數據平台等來源,搜 集運算分析需要的資料,包括室內環境資料、居家活動資料、生理數據、數位服 務的使用數據、氣象資料等。有關網路傳輸面,這些資料多經由 WiFi 或藍芽於 住宅內外傳輸,也會應用到物聯網中機器間溝通常見的 Zigbee、LTE-M 等通訊 技術。隨著物聯網感測器資料量提升、資料檔案大小提高,5G 應用於物聯網的 機會也越來越多,臺灣近幾年的相關建置也如火如荼地展開。最後,智慧住宅為 給予使用者適切、客製的回應,同領域與跨領域的資料間透過資料交換標準在應 用後台整合,以便做整體的資料分析。好的智慧住宅應提供合乎需求的科技應用,

而建置好的科技應用需要每個基礎環節及底層設施的協力合作。

圖 1-1 智慧住宅高齡照護之資訊架構圖

(資料來源:本計畫繪製)

以高齡者的需求來看前述資訊架構,當有更多電器甚至是傢俱,走向連網化、

智慧化,讓居家形成一個完整的人與人、人與設備、設備與設備多方互聯的生態 系統時,感知層的設備會記錄高齡者的生活狀況,例如行走定位、生理數據、環 境狀態;在應用層致動的部分,可以讓傢具設備以更具智慧之方式進行運轉,例 如遇到地震自動上鎖的櫥櫃、自動協助尋找衣物的衣櫃;所收集的資訊也可以傳

輸到各式介面,並透過介面進行家電控制,像是在手機及電腦上查看健康分析及 建議、關閉特定房間的電器。有了一套完整的居家智慧系統,還可以串連住宅外 部之醫療等各種服務系統,串連叫車、遠距醫療、物流宅配等服務。由此可見,

具智慧的住宅空間,將對於高齡居家照護將造成巨大的影響。

這意味著在未來,住宅等建築物將不再只是被動地支持著人的生活,而是以 具有類似向人一般的智慧能主動參與空間使用者的生活,甚至可藉由自主學習、

提昇其智慧程度。當越多住宅之設備及傢俱能夠感測及連網,就有機會透過分析 各式各樣的住宅使用資料,分析住戶之習慣和偏好,使住宅設備控制決策具有差 異化,更聰明地提供符合其需求之住宅環境。例如:加州新創公司 Brain of Things 與當地房地產開發公司合作推出的「機器人家園」,即成功打造一間學習 力極佳的住宅,能隨時提供住戶需要的環境。使高齡者可以獲得更完整的資源與 協助,達到在地老化的目標。

1.1.3 推動智慧住宅高齡照護的優先性

依據我國國家發展委員會(2016)統計,臺灣老年人口推估將於 2018 年超 過 14%,進入高齡社會,並於 2026 年達到 20.6%,進入超高齡社會,人口老化 越發迅速,再加上生育率不增反減的情況下,也讓青壯年負擔增加,扶養比預計 從近年的 36.2% 升至 49.9%,屆時 1 名高齡者只有 3.2 名青壯年照顧(如下 圖)。並且,在我國內政部今年二月所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人口老化指數破百 已達 100.18,是第一次老年人口超過幼年人口,其中包括台北市、台南市及高 雄市等直轄市,另又以嘉義縣的老化指數 177 為全台最高。

圖 1-2 臺灣 2026 年人口推估

隨著衛生環境及醫療科技進步,國人的平均餘命持續增長,2015 年國人零 歲者的平均餘命為 80.2 歲,推算半數的男性能活過 80 歲、半數女性能活過 85 歲,2015 年我國百歲以上的人瑞高齡者超過 3000 人,20 年來增加約 5 倍。

然而即使平均壽命增長,卻不代表高齡者更健康,身體機能及認知功能仍會隨時 間弱化,隨之產生不良於行、視力障礙等失能狀況,都造成日常生活中的諸多不 便,而且隨著壽命增長,與失能共同生活的時間會更久。(Li, S. C. 等,2001)

依據內政部 2017 年統計資料顯示,全國家戶人口數量已減少至每戶 2.74 人,但同時總家戶數每年持續增加(如下圖),代表我國過往三代同堂的家庭結 構正逐漸減少,取而代之的是年輕核家庭、高齡核家庭(陳政雄,2017)。高齡 核家庭數目的成長不一定是因為親人遺棄而造成,另一個更大的原因是有財產、

有知識的健康高齡者選擇了與子女分開居住。這也代表著,當這些高齡核家庭的 成員年紀漸長,身體開始出現弱化警訊後,這些高齡者勢必要自己先想辦法克服 生活上的困難,因為身邊沒有子女可以立即提供協助。

圖 1-3 臺灣總家戶數與每戶人口數成長狀況

(資料來源:參考內政部,2017;本計畫繪製)

面對人口老化與少子化的社會現況,行政院已將「在地老化」作為應對策略,

期許能讓高齡者在原本熟悉的環境裡自主自在地度過晚年生活。長照 2.0 政策 提供了更具體的做法,讓照顧服務能夠輸送到家及社區,拉長高齡者能夠在自宅 老化的時間,其中對於高齡者的居住環境,中長期的規劃是「結合照顧與住宅,

研議多元化的居住服務」,這代表年紀大了並非一定要被送進安養院,可以有更 多元的選擇,例如:日照中心、老人公寓等,其中在自宅安養天年更是合乎我國 大多數高齡者期待的一種選擇。智慧科技能夠在這樣的趨勢背景下,使智慧住宅 成為整個高齡照護服務的理想載具,增進高齡者自主生活的能力,以此支持被照 顧者生活、減輕照顧者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