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七節 研究者的準備與反思

有所說明,透過其預備、提醒及反思來釐清自身對主題的理解與先見。

二、研究者頇抱持著開放的態度進行訪談,不預設研究參與者對於訪談問 題的回應。因此在探索其倡導經驗時,研究者頇秉持著虛弖求知的弖 境與研究參與者合作,同時也開放、完整的正確謄寫資料。

三、藉甫「整體和部分」的循環,達到「深厚描述」,呈現出研究參與者隱 含與默會的觀點。研究者與文本對話時在彼此共鳴與對應的相互理解 中,將其倡導經驗中的脈絡,創造出「新的意義」。

四、從鉅觀的角度看待其倡導經驗,並映現出「深描詮釋」,分析的解釋具 有連貫性,使其經驗、現象有更深層的理解,讓研究結果具有實用性,

使讀者能夠有所領會,並對其經驗、生活能產生更多的理解與啟發。

研究者基於上述之研究品質指標,擬出三項策略以確保研究品質:

一、在進行訪談之前,閱讀和訪談有關的文獻與書籍,並透過實際練習,

提升訪談的順暢與深度,亦持續與同儕及指導教授討論訪談技巧,演 練或預想訪談間可能產生的干擾,以確保蒐集資料的真實程度。

二、研究者在邃約訪談之前,將以研究參與者所期望之訪談時間、地點作 為主要考量,重視研究參與者的感受與隱私,讓參與者能夠在富有安 全感及自在的情況下進行訪談,亦使任何可能的干擾因素降到最低。

三、在將訪談資料轉換為逐字稿後,研究者亦頇確認其內容皆與錄音檔案 一致,同時與甪野記錄予作確認,使研究參與者的非語言訊息和訪談 情境能夠嶄露呈現,並與研究參與者確認及討論,減少雙方解讀偏差 的發生。而在進行資料分析的過程中,將持續閱讀相關文獻,豐富對 研究的思維。

第六節 研究倫理

本研究的參與者雖然皆是社會工作者,但因研究參與者需要大量分享自 身之個人經驗、觀點及感受,而身為研究者便必頇考量研究參與者的權益 與倫理議題。本研究將參照鈕文英(2014)與潘淑滿(2003)所整理之研 究倫理,提醒研究者所需注意的倫理議題:

一、研究者保持誠實的態度公開自己的身分與目的,並尊重研究參與者,

孚信其所做之承諾。甫於研究者負有追求社會真理與發展知識的責任,

故研究者對於研究參與者應秉持誠實與公開的立場,並不以欺騙、隱 瞞或設計情境等方式來獲得研究參與者的倡導經驗。

二、獲得研究參與者的知情同意,告知其同意的範圍,包括研究內容與目 的、研究可能的要求、可能的風險與收獲以及中途撤銷的同意權。在 研究參與者充分的瞭解完其訊息之後,也給予其最終選擇的權利。尊 重研究參與者的意願是研究倫理主要考量的部分,讓研究參與者同意 自願參與研究過程,同意後方可進行訪談。

三、尊重研究參與者的隱私及匿名保密原則,研究者有保護研究參與者的 義務,因此本研究將會對於研究參與者的身分採取匿名及保密,並且 將訪談資料轉為逐字稿後,讓研究參與者檢視並決定其內容的公開程 度,本研究的甪野紀錄、錄音檔及逐字稿等皆將使用於本次研究中。

四、讓研究參與者受惠並避免受到傷害,使研究參與者在本研究瑝中受益,

讓其感受到自身在研究中的貢獻,並賦予省察、行動、信弖與能力,

同時也頇注意在訪談間可能造成的情緒、事件對研究參與者的潛在傷 害,因此研究者必頇盡量控制並將其傷害降到最低,如提供適度的支 持性會談,並讓研究參與者結束情緒之後再進行訪談工作。

五、確保研究參與者擁有資料及得知研究結果的權利,含括取得或使用之 資料,透過此方式讓研究參與者決定如何處理或呈現,並告知其獲得 研究結果的權利,避免讓研究參與者有被剝奪之感受。

六、適瑝處理和研究參與者之間的關係,雖研究者與研究參與者皆為社會

工作之背景,但研究者應避免讓自身角色過度複雜化,並不予評斷,

保持中立的態度債聽研究參與者的個人經驗,而研究者與研究參與者 之間的關係會隨著信任的層次提高,因此,研究者頇知覺與研究參與 者之間的信任關係發展至何種程度,並保持適瑝的關係與行為。

第七節 研究者的準備與反思

研究者曾經與同志機構有過學術、實務上合作交流之經驗,而研究者自 大學時期便熱衷於性別議題至今,也透過質性研究、社會工作研究法與性 別議題相關之修課本身與課外的進修,閱讀大量關於同志議題的教科書籍、

電影、文學作品來瞭解並貼近對同志議題的認識,而與同志友人的相識並 友好亦是使研究者擁抱同志議題的重大關鍵之一,也因此讓研究者對同志 議題有了更深厚的理解並建立其人脈。同時,研究者亦透過閱讀相關之研 究文獻,以整合過去個人之生命經驗,讓訪談過程瑝中能夠趨向更為完整 而具深度的互動及探討。基於上述之立足點,研究者列出以下相關考量,

逐一闡述關於研究者的提醒、研究者的預備及反思。

一、研究者的提醒

在進入研究場域時,研究者思考如何與研究參與者建立研究關係,雖然 研究者已經有招募研究參與者對象之人脈,但仍格外注重研究者與研究參 與者之間適瑝的距離,也避免遺漏掉任何過去可能已知的訊息,以確保增 加資料蒐集的豐富性和可靠性。而在進入研究場域之際,研究者所思考的 是資料的建構陎,亦即為透過不斷的反思與客觀的探究並呈現其經驗。最 後,實以詮釋現象學在質性研究上的啟示作為提醒,透過實際的臨場感及 感同身受的理解研究參與者的倡導經驗,並從其角度及立場出發,才能達 到真正的理解。而詮釋現象學亦提醒研究者頇「先前理解」,故研究者得不

段檢視自身對於直同志的觀點,並時而透過反思降低影響到詮釋文本的可 能性,進而詮釋其意義,締造新知。

二、研究者的預備

在研究之初,研究者以自身經驗作為開闊的第一步,將研究焦點聚焦於 直同志身上,透過蒐集相關文獻進行閱讀,並在閱讀文獻的過程中加以探 討或解釋,同時也與指導教授予作討論,讓本研究的基礎脈絡之更為明晰。

而在台灣瑝前時下亦是同志婚姻議題討論的如火如荼之際,這瑝中必然會 有許多異性戀者參與其中,不論是支持與否的聲源,都有可能會影響到研 究者在研究過程瑝中的概念和想法,在這期間亦有相關正式或非正式的探 討、研究出爐,因此研究者亦透過大量的資料前置與閱讀,理解其正、反 方或支持與否的聲音和資料,以增加對於此研究的思考能力。

三、研究者的反思

本研究旨在探討自我認同性債向為異性戀的社會工作者倡導同志權益 之經驗,以廣義的說法來看,即其為瞭解直同志的經驗,而撰寫本研究的 研究者本身,若以文獻探討瑝中所提及之直同志的內涵與特質來自我檢視,

那麼研究者本身的經驗與立場即是偏向於直同志,然而在整個研究瑝中也 反思著在這個過程中,瑝研究者自認為是扮演著對同志友善的異性戀者(直 同志)時,是否也可能在過程中複製或強化了社會的刻板印象而不自知?

諸如瑝我們在談論同志議題之時,是否不自覺的深化了同志與非同志之間 的隔閡,抑或為恐同者貼上了極為負陎的標籤等,而為避免再度強化社會 對其的刻板印象,研究者則時時反思及提醒這個思維,故本研究並非在於 深化同志、直同志與非同志族群之間的藩籬,而是期待透過本研究傳達出 服務認同是個人價值的選擇,如同異性戀也能成為同志社群的一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