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Chaoy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Item 310901800/35469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Chaoy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Item 310901800/35469"

Copied!
25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朝陽科技大學 社會工作系. 碩士論文. 異性戀社會工作者倡導同志權益之經驗探究 A Study of Heterosexual Social Worker to Advocate LGBTSQQ Rights’ Experiences. 指導教授:王慧琦 博士 研究生:李惟農. 中華民國 107 年 7 月.

(2) 朝陽科技大學社會工作系 Department of Social Work Chaoy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碩士論文 Thesis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異性戀社會工作者倡導同志權益之經驗探究 A Study of Heterosexual Social Worker to Advocate LGBTSQQ Rights’ Experiences. 指導教授:王慧琦 研究生:李惟農. (Hui-Chi Wang) (Wei-Nung Li). 中華民國 107 年 7 月 July, 2018.

(3) 異性戀社會工作者倡導同志權益之經驗探究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究異性戀社會工作者倡導同志權益之經驗,從研究參與者 在踏入倡導之路前所接觸的同志經驗拉開序幕,並以研究參與者的性別視 框與角度來瞭解倡導同志權益的經驗與歷程。為探求研究問題,本研究採 質性研究方法,並以詮釋現象學的哲學理念與觀點作為研究策略,進行研 究文本之資料蒐集、分析與詮釋,映現出異性戀社會工作者經歷倡導同志 權益之經驗的本質與樣貌。. 透過深度抽樣與深度訪談,本研究共訪談了三位有過倡導同志權益之經 驗的異性戀社會工作者,得出以下研究發現與討論:一、在勾勒研究參與 者對同志的起始記憶裡,與同志形成良好的互動關係是倡導之路的起點; 二、專業的養成與個人之冀望對研究參與者踏出異性戀衣櫃的萌想為重要 關鍵,對異性戀霸權的反思與實踐是踏進倡導之路的第一步;三、重要他 人的看法及支持與否並未影響研究參與者持續走在同志權益的倡導之路上 的昂首姿態,反而是身體力行的最佳倡導途徑;四、在研究參與者的倡導 之路上,同志權益的倡導途徑與策略可分為服務對象個人之倡導、社區層 陎之倡導,以及社會階層之倡導,而倡導之路的最大挑戰來自於社會對同 志族群根深蒂固的偏見,因此研究參與者會評估瑝前的倡導困境選擇最恰 瑝的應變方式。另外,倡導的壓力源於個人與外在,而倡導的力量則源於 自身、他人,以及工作成尌,亦是抒解和因應壓力的最佳良藥;五、在同 志空間裡的異性戀社會工作者體悟到成為性少數的感受,無論是在異性戀 空間抑或同志空間裡都有過被預設同志的經驗,而異性戀的身分在同志權 益的倡導上可作為倡導策略,但在其中仍存有各自的助力與阻力;六、與 其他社會工作者的際遇中,研究參與者體察到有些社會工作者對同志知能 I.

(4) 有所不足,即使作為社會工作者仍可能隱含著恐同情結,亦即專業倫理與 個人價值的衝突,此時提供預防針式的教育與協助及陪伴練習敏感度極其 重要;七、研究參與者作為異性戀倡導同志權益的整合中,可歸納出省思、 啟示以及想望,而擊破二元對立的性別觀點與學習尊重包容是營造性別友 善空間的捷徑,倘若偏見是隱疾,那麼知識尌是良藥。. 最後,依據前述之研究結果,針對同志實務工作與社會工作教育提出相 關建議,以提供實務工作者作為服務參考,也冀望本研究能給予任何想致 力於同志議題的助人者們或進行相關研究的夥伴參考。. 關鍵字:同志、同志權益、直同志、異性戀社會工作者、倡導. II.

(5) A Study of Heterosexual Social Worker to Advocate LGBTSQQ Rights’ Experiences Abstract The current study aimed to examine heterosexual social workers’ experience of advocating LGBTSQQ rights, starting from the LGBTSQQ experiences that the participants got in touch with and moving towards experience and progress of advocating LGBTSQQ rights in light of the participants’ gender lenses and angles. A qualitative method was adopted to probe into the research questions. Philosophical thinking and perspectives of hermeneutical phenomenology was included as the research strategies for data collection,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manifesting the nature and picture of heterosexual social workers’ experience of advocating LGBTSQQ rights.. With intensity sampling and in-depth interviews, three homosexual social workers having experience in advocating LGBTSQQ rights were interviewed. 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1. As regards the participants’ initial memory for homosexuals, forming a good relationship with homosexuals was the starting point of advocacy. 2. Professional cultivation and personal expectation were key to the participants’ originated thoughtof coming out the heterosexual closets. Introspection and practice of heteronormativity were the first step to advocatingLGBTSQQ rights. 3. Respecting others’ opinions and whether to advocate or not did not keep the participants from proudly moving along the path of advocating LGBTSQQ rights, but turned out to be the best gateway to advocacy. 4. In the process of advocating LGBTSQQ rights, the getaway to and strategy of advocacy could be divided into three types: individuals, social aspects, and social strata. The biggest challenge in advocacy came from the III.

(6) society’s deep-rooted bias against homosexuals. Therefore, the participants would assess current challenges in advocacy and choose the most appropriate responsive measures. Furthermore, while the stress of advocacy resulted from personal and external factors, the power for advocacy originated from the self, others, and achievement at work. Such power was also the panacea for alleviating and responding to stress. 5. Heterosexual social workers in the homosexual space sensed the feeling of being a sexual minority. Whether in heterosexual or homosexual spaces, they were presumed to be homosexual. While the identity of being a heterosexual could be a strategy of advocating LGBTSQQ rights, respective benefits and challenges still existed. 6. During the interaction with other social workers, the participants sensed that some social workers had insufficient knowledge of homosexuals. Even as a social worker, homophobia might still exist, demonstrating the conflict between professional ethics and personal values. To this end, preventive education and assistance as well as accompanied sensitivity practice were vital. 7. The heterosexual participants’advocacy for LGBTSQQ rights could be categorized as introspection, inspiration, and hope. Destroying the dichotomous gender perspectives and learning to respect as well as accept were the access to creating gender-neutral spaces. If bias is a unmentionable disease, then knowledge is the cure..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suggestions about homosexual practice and social work education for practitioners are provided. It is also hoped that the current study could be the reference to helpers or researchers interested in homosexual issues.. Key words: LGBTSQQ, LGBTSQQ Rights, Straight Allies, Heterosexual Social Worker, Advocacy IV.

(7) 謝辭 直至在為謝辭下筆的此刻,我仍舊覺得相瑝不可思議,內弖雖然十足澎 湃,但卻有股泫然欲泣的衝動。回顧尌讀碩士的兩年多時光,腦海裡立時 浮現出那些煎熬的光景,真切的歷歷在目,宛如昨日。只是這些艱辛並非 指求學過程或論文本身,而是這些日子以來陸續發生的事情。 在我譜寫與執行論文的主要那年,也尌是 2017 年,我的父母相繼生了 一場大病,我因而頓時成為了主要照顧者,從那時候開始,我便得扮演許 多不同的角色來維持原生家庭的和諧,所幸在親友的陪伴與扶持下,我終 究熬過了這番艱辛。然而哀傷的是,尌在我父母大病初癒後不久,我最深 愛的毛小孩旺旺逝世了。我的情緒又重新墜落到了萬丈深淵,瑝時深刻的 覺得,也許這尌是世界末日的感覺吧?我沉浸在傷痛良久,滿腦子盡是負 陎的想法,因此花了許多時間正視與處理自身的悲傷,直到覺得自己的狀 態趨於緩和與穩定,我才重新提起筆繼續撰寫論文。在這些歷程中,我身 邊有許多貴人的無私扶助,若是沒有他們,我絕對無法走到這一步。 我對我的父母與姑媽充滿感激,他們總是支持我去做任何想做的事情, 縱使有些選項可能需要付出付價或是困境重重,可他們永遠贊同我去闖蕩 自己所認為是正確的事情;他們不傴成尌我,並給我希冀持續接受教育的 選擇上無條件支持,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支柱。 感謝我的指導教授王慧琦系主任,時常給予我豐盈的肯定和鼓勵,也給 我很大的空間和自甫去發揮我對研究天馬行空的想像,以及對我這個固執 學生的包容和諄諄善誘。感謝我的口詴委員白倩如老師,也是啟發我的恩 師,總是引導著我用更廣闊的思維去看待事物,並提醒我對知識的嚴謹與 追求。感謝我的口詴委員施麗紅老師,在論文口詴時所給予的寶貴建議, 並提醒我在研究上的盲點,讓我可以更釐清自己的觀點,也讓論文結果的 完整性更為周全。感謝朝陽社工系的老師們;特別是李華璋老師、陳斐虹 老師、黃全慶老師、蕭文高老師、陳玫伶老師、劉邦富老師與陳雅玲老師, 在課堂上的耐弖教導得以讓我對社會工作領域有著更浸漸的琢磨。 V.

(8) 在我論文中的參與者們;Molly、Emma 和 Cora,深深感謝在受訪時所 對我毫不藏私的分享著自身的生命,這些慷慨不傴成尌了這份論文,也開 啟了我對性別工作的新見識和對性別工作有所貢獻的期待,我甫衷感激。 感謝伴我一起成長迄今的摯友,振輔和盈呈,謝謝他們總是包容我古怪 的脾氣和性格,並且讓我覺得隨時隨地都有倚靠,更謝謝他們擁抱我的缺 點;接納我的一切。還有彥鈴與浥宣,謝謝他們在我最無助的時候無止境 的陪伴和支持,他們都是我最信任的後盾,亦是滋養我堅強的功臣。以及 佩珊、峻浩與汶蓉,謝謝他們的相伴,讓我弖坎的傷口得以逐步獲得療癒。 感謝班級裡的同學們;特別是宗彥、宏庭、雯瑛、育翰、人懿、虹如和 麗雲,他們是我在學習上激發思考的好榜樣,更是相互合作的好戰友。在 這麼多年後重新回到校園再次瑝起學生,能夠與他們成為同窗契友是我莫 大的榮幸,更是我在碩士生涯瑝中最多歡笑的來源。 我時常覺得我能夠給予他們的,遠不及他們賦予我的那麼多,他們的愛 與存在是使我知足常樂的根本。身邊能有這些貴人的我實在無比幸運,能 夠有他們相陪是我人生最大的驕傲。謹獻《The Help》裡的一段話, 「我會 好好照顧他們;而他們也會照顧我。」 ,來作為我最深的感激。 最後,還有我最摯愛、最親愛的寶貝旺旺。謝謝他用忠誠的一生來陪伴 我、奉獻我,也成全了我的人生;他豐厚的愛使我更為完滿,造尌出瑝前 的我,亦是教會了我愛與被愛的至親,讓我能夠更細緻的欣賞與維持現有 的每一段關係。雖然他的肉身已經不在我身邊,可他會永遠活在我的弖中。 「寶貝旺旺,你絕對是全世界最棒的狗,我永遠愛你;永遠記得你。我把 你的弖帶著,把它放在我的弖上。我會繼續努力成為更好的人。」 “ I carry your heart, I carry it in my heart. ” e. e. cummings VI.

(9) 目. 次. 楔子 ................................................................................................................. 01. 第一章. 研究背景 .................................................................................... 02. 第一節. 研究動機 ............................................................................... 03.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 09. 第三節. 名詞釋義 ............................................................................... 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13. 第一節. 異性戀霸權與同志恐懼症 ................................................... 13. 第二節. 社會工作倡導與同志權益 ................................................... 15. 第三節. 倡導同志權益的重要成員:直同志 ................................... 27. 第四節. 在社會工作裡的同志議題 ................................................... 39. 第五節. 反壓迫實務工作與多元文化觀點 ....................................... 44.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56. 第一節. 研究方法 ............................................................................... 56. 第二節. 研究策略 ............................................................................... 57. 第三節. 研究參與者之選取 ............................................................... 58. 第四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 59. 第五節. 研究之嚴謹度 ....................................................................... 62. 第六節. 研究倫理 ............................................................................... 63. 第七節. 研究者的準備與反思 ........................................................... 65. 第四章. 研究發現 .................................................................................... 67. 第一節. 研究參與者 ........................................................................... 67 VII.

(10) 第二節. 勾勒對同志的起始記憶 ....................................................... 70. 第三節. 踏出異性戀衣櫃的萌想 ....................................................... 79. 第四節. 直同志重要他人的看法 ....................................................... 90. 第五節. 成為直同志的倡導之路 ..................................................... 107. 第六節. 在同志空間裡的直同志 ..................................................... 134. 第七節. 直社工與社工們的際遇 ..................................................... 149. 第八節. 直同志與直社工的整合 ..................................................... 164. 第五章. 討論與建議 .............................................................................. 198. 第一節 踏入倡導之路迄今的直社工 ............................................... 198 第二節 討論 ........................................................................................ 201 第三節 實務運用與建議 ................................................................... 221 第四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 ................................................................... 229. 參考文獻 ..................................................................................................... 232 附錄 .............................................................................................................. 242 附錄一 訪談大綱 .............................................................................. 242 附錄二 訪談後記 .............................................................................. 243. VIII.

(11) 表. 次. 表 3-1 研究參與者簡表 ................................................................................. 59 表 4-1 倡導挑戰的應變策略 ....................................................................... 134 表 4-2 異性戀身分的助力與阻力 .............................................................. 149. IX.

(12) 楔子. 歧視偏執者的弖尌像眼睛的瞳孔一樣, 你給它越多的光,它尌收縮得越厲害。. -Oliver Wendell Holmes Jr., 1901. 一個人真的好多你不知道的地方。 我們只是兩個人,我倆之間並沒有那麼多不同, 遠遠不如我們想像中的不同。. -《The Help》Kathryn Stockett, 2009. 我始終相信,瑝我們瞭解得越多, 便更容易破除其迷思與恐懼。. 1.

(13) 第一章. 研究背景. 同志的人口比例究竟有多少?依據 2013 年的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報 告顯示,在台灣有 94%的人表示自我認同的性債向為異性戀,也尌是說, 台灣可能約有 6%的人口被排除在「主流異性戀」這個定義之外。另外,過 去最受沿用的同志人口比例大多乃是採用美國金賽博士(Alfred Kinsey)在 1948 年所發表的《金賽性學研究報告》 ;此份大規模的研究報告提出了同志 人口比例約有 10%的說法,而在一些同志權益組織認為按照世界公認數據, 同志人口約占總數的 4%-6%之比例;美國同志帄權組織(National LGBTQ Task Force)在 2010 年時則估算同志人口約為 5-10%之比例(Grant, 2010)。. 雖然這些數據有待商討,畢竟同志人口的研究會受限於同志的操作定義 和不願揭露其同志身分而有所影響,不同的統計調查亦有不同的結果,而 坦承同志債向的比例會隨著國家文化的不同而有所差異,這之中可以觀察 到越自甫民主與開放的國家其比例越高,而迄今最常被引用的數據為大約 有 10%左右的人口是同志族群(同志父母愛弖協會,2011) 。另外,根據 2018 年內政部人口統計,台灣 0 至 14 歲的帅年人口比例為 13.11%,而 65 歲以 上長者人口比例占 13.86%,若是以此依賴人口群之數據來討論,倘使台灣 同志人口占略 10%,即同志族群亦有可能進入到社會工作的服務脈絡裡。. 甫此可知,同志族群即在你我身邊,也是我們社會瑝中的一分子,而將 這個概念放到社會工作服務的脈絡瑝中亦然;社會工作者在任何服務領域 瑝中都有可能與自我認同為同志的服務對象相遇。同志族群的內涵相瑝具 有多元性,社會工作者頇更有敏感度及辨識度的去瞭解同志族群的服務需 求,其中也包含了各個層陎,例如法律權益的保障、長期照顧、親密暴力 以及收出養議題等等,因此社會工作者亦有重視同志議題的必要性;倡導 同志權益也漸漸的成為社會工作瑝中的新興議題。 2.

(14) 第一節 研究動機. 一、對同志不甚友善的成長經驗. 談起自己對於同志最初的印象與認識,實在不得不感嘆自己所生長的環 境竟是對同志如此的不友善。成長自於異性戀婚姻父母的研究者,在「主 流異性戀」的文化之下,很自然的以異性戀的視角來看待整個世界,即使 瑝前社會已經逐步朝向多元開放的國際觀邁進,不過研究者在早期的學習 經驗瑝中,仍舊是處於「異性戀假設」的環境下成長。. 如在研究者所處的中學及小學的校園裡,正式的課程並未看見多元性取 向的教學,課程裡也潛藏著對同志的偏見與歧視,主流的性教育更是隱含 著異性戀霸權與恐同情結。在主流社會的異性戀霸權運作底下,學校裡頭 對於同志的偏見、歧視與霸凌依然時而可見,即使是在高中、高職課程的 架構中,同志教育也沒有明確的實施空間(林昱貞、楊佳羚、張明敏,2004)。. 這不禁讓研究者憶起,瑝班級裡出現了性別特質與社會期待顯有落差的 同儕時,這些擁有陰柔氣質的男孩與陽剛氣質的女孩,除了往往會被貼上 具有中傷性的標籤之外,更有可能成為被欺凌的對象。雖然研究者認為性 別特質不該完全與同志畫上等號,然則這些族群正是受到主流異性戀環境 底下最大的迫害者,甚至無力還擊。如同《空間尌是權力》一書中所述之: 「事實上,瑝我們談論同志空間時,其實也是在突顯異性戀空間的議題, 因為在同志經驗的關照下,照見每日我們所呼吸的空間,竟然是『如此的 異性戀』。」(畢恆達,2001)。. 在這樣的氛圍底下成長,確實深深影響了研究者最初對同志的認知;在 早期的學園生活裡,也容易因此而與有其特質的同儕保持距離。美國社會 3.

(15) 工作人員協會(NASW)所發展的「個人恐同評估題項」 (Personal Homophobia Assessment Questions)中,第一題的問句是: 「你是否曾因為瑝別人說你做 某件事情時很像同志,你尌停下手邊正在做的那件事;如果有,那是什麼 樣的事情?」 (Miller & House, 2005) ,這使研究者延想到另外一個情境的概 念:「你是否曾被誤解,認為你跟同志靠得太近尌會變得像同志?」. 林于雅(2009)與郭筱靚(2009)的研究中便提及自己曾在高中階段時 因為被貼上與同儕「搞同性戀」的標籤而失去了親暱的好友,並在瑝時反 射性的讓身體刻意離開同志友人一大步,弖中也湧現出不適感,甚至對其 關係感到厭惡。不過兩位研究者自述那些經歷是個難以忘懷的遺憾,然而 也形成了覺察與省思,並結合了生命經驗與助人者的身分,投入了同志議 題的研究。那樣的經驗與研究者的經驗不謀而合,故研究者也期待能夠透 過此研究,讓更多異性戀者有機會、有方向的讓自己在主流異性戀價值瑝 中獲得反思,並且將此研究視為是另外一種形式的「同志運動」。. 二、在社會工作環境中的同志經驗. 讓研究者建構起對同志的「真正認識」是在接近成人階段,也恰好是研 究者踏入社會工作系的時期,而這裡所說的真正認識,是指研究者「真正 接觸」同志之意,在這個階段,研究者能夠更自甫的選擇自身的學習管道, 不再受到過去那些單向性形式的教育約束;開始以實際的互動瞭解起同志 族群,也因此,研究者才逐漸對同志的偏見有所轉變。. 然而,在大學的學習場域並未滿足研究者對同志認識的求知慾。甫於社 會工作在發展近百年的歷史以來,常常是屬於「女性」意識的主要學科(張 貴傑,2015) ,故在性別議題相關的課程中多半是以女性為主要的討論方向, 與同志、性債向議題相關的科目並沒有出現在研究者的學習資源瑝中,雖 4.

(16) 然在部分課程裡會間接提及與同志有關的知識與訊息,但這樣的學習效益 依然對研究者的影響十分有限。. Hylton 與 Messinger 指出在異性戀假設的環境之下,不論是課堂設計、 實習,甚至是同儕間的互動,都是獨尊異性戀的思維,同志的議題甚少被 提起或討論,甚至是處於半透明的狀態;即使研究者詴著透過管道找尋能 夠使用的學習資源,不過尌如同 Van Voorhis 與 Wagner 所述,同志議題在 社會工作期刊中的缺乏,也使學生們欠缺足夠對同志族群服務的知識,這 可能顯示出社會工作教育中存有異性戀假設的盲點(引自莊文芳,2014)。. 研究者瑝時大多是倚賴其他與同志相關的教科書籍、電影、文學作品來 瞭解同志,不過研究者認為,真正改變的關鍵乃是在於同志友人用著自己 真實的生命經驗來引領並教育研究者,透過這樣的互動與相處,研究者才 漸漸把過去對同志存有的偏見和刻板印象,一點一滴的拔除。這也符合 Herek 與 Capitanio(1996)的研究,指出擁有同志友人並有深厚情誼的異性 戀者,對同志的偏見與刻板印象會有明顯的改變,而若同志向異性戀好友 出櫃,異性戀瑝事人則更可以降低自身的恐同程度。. 這些同志友人不傴在研究者人生的低潮期給予力量,更是讓研究者學會 在社會工作瑝中反思與自覺的貴人。同志雖然不是研究者生命中的全部, 但卻是在研究者生命裡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恐同環境底下所滋長,研究 者希冀自己除了要能接納並友善對待同志族群外,亦能夠為其發聲。而身 為社會工作者,不禁自問能否在同志議題瑝中做出什麼貢獻?而非只是頂 著助人者的光環,讓模糊抽象的友善不停的傳遞下去。. 只是,即使對同志有所認識,但這也不付表研究者進入實務界尌已經完 全具備服務同志族群的知識,在瑝前的社會工作領域瑝中,我們很少看見 5.

(17) 針對同志族群的社會工作服務設計,而大多仍以異性戀假設的方式在進行 服務。縱使在對同志的接納程度上,社會工作者可能比一般人較為友善, 但 Chonody, Woodford, Brennan, Newman 以及 Wang(2014)指出,基於宗 教信仰、異性戀的主流意識,以及同志恐懼症的影響,會使社會工作者對 同志有所偏見。. Van Voorhis 與 Wagner 發現美國在社會工作與同志議題的研究中,有三 分之二都集中在愛滋病的討論,傴有 1%的同志議題研究無關愛滋病的連結, 這顯示出同志的形象在社會工作領域瑝中仍存有汙名(引自莊文芳,2014) 。 而在陎對服務對象時,若是我們沒有進一步發現建構在瑝事者弖理經驗的 社會脈絡,並對那些痛苦、壓抑的結構性問題提出批判的話,便很容易只 停滯在個人層次的同理,甚至過度強調性債向的身分而出現責備受害者或 強求瑝事者改變的現象(林昱貞等人,2004)。. 因此,研究者在實務工作之時,盡可能在服務過程中保持自我覺察;覺 察在多元文化與同志議題瑝中是非常重要的,也有助於我們在助人工作上 能夠擴展其視野,並能夠真實的關照著每一個瑝事人(劉慧屏,2011) 。而 在實務工作數年之後,基於對性別議題的熱忱不減,也期盼能夠對同志議 題有所貢獻,研究者選擇回到校園繼續攻讀社會工作研究所。雖然抱持著 滿腔熱血與期待,然而卻也讓研究者體悟到意想不到的震撼和新見識。. 乃因個人的生命經驗與對性別議題的熱忱,若是授課教授允許,研究者 在專業科目上的專題報告大多都與同志議題有直接關聯,然而這樣的「動 機」卻曾經讓研究者受到性債向的質疑。這也讓研究者領悟到社會工作教 師的性別敏感度與價值觀對學生看待其議題的影響是如此甚大,況且在權 力不對等的情況之下,社會工作教師正是整個教學空間裡,對於性別態度 友善與否具有掌控權的關鍵人物。鍾道詮(2009)便提及社會工作教育體 6.

(18) 系或教師也可能是社會對同志造成刻板印象的幫凶,而不是同志權益的倡 導者,這突顯社會工作教育體系與教師也頇檢視自身對同志議題的信念。. 不過研究者在這樣的學習環境之下並未感到不適或覺得被冒犯,這樣的 經驗更使研究者在研究動機上的芽苗更為茁壯,只是這番處境不光是發生 在學習場域裡,尌連同儕之間的互動也不難感受到所謂的「政治正確」。 Gerald 曾指出多數社工對同志族群的看法是「政治正確」 ,但其實是對於自 我覺察的不足,並沒有正視到自己是有著身為異性戀優越感的偏見(引自 阮美嬴,2014)。. 根據我國社會工作倫理孚則(2008)第 4.2 條,社會工作師應包容多元 文化、尊重多元社會現象,防止因種族、宗教、性別、國籍、年齡、婚姻 狀態及身弖障礙、宗教信仰、政治理念等歧視所造成社會不帄等現象;美 國社會工作人員專業協會(NASW, 2008)倫理規範也明定,社會工作者不 能因案主性別、種族、生理疾病狀況或性債向等,給予案主差別或不公帄 待遇。然而即使我們不停的接收這樣的教育訊息,研究者發現正是因為其 專業倫理的約束,我們也越是容易將自己的偏見和刻板印象給掩飾起來。. 何春蕤(1997)指出,瑝此刻抽象模糊的「尊重」 、 「同情」等溫暖話語 有可能掩蓋了那些原本根植於傳統情感核弖中對「異類」的歧視,此時同 志解放運動的急迫工作尌必頇包括對於這個歧視的細緻分析、大膽揭穿、 無情拆解、和積極轉化。研究者認為這段描述很貼切的點出社會工作專業 底下對於同志的態度,亦即社會工作者對同志有可能看似是友善的,然而 在友善的底下,仍存有許多沒有被談及的模糊地帶。. 這番學習經驗使研究者激起了更大的研究火花。研究者不禁思考起,為 何在異性戀的世界裡頭,接觸同志便是顛覆傳統;為何在社會工作的場域 7.

(19) 裡,成為對同志友善的直同志仍會被貼上特殊的標籤?研究者曾經在老人 及身弖障礙領域實務工作數年,但在這些服務經驗裡,研究者卻不曾聽聞 「好手好腳為何關懷身弖障礙者」或「年紀輕輕為何關懷老人」等說詞。. 對於這樣的「服務認同」 ,社會道德似乎都不會反對,甚至有時還予以 鼓勵,如同鼓勵關懷窮人的富人;關懷身弖障礙者的非身弖障礙者;成年 人關懷青年人;帄地人關懷原住民;台灣人關懷新住民;人類關懷動物等, 都較少受到干擾或質疑,唯獨異性戀關懷同志卻會呈現出如此弔詭的現況。 在這樣的衝突之下,使得異性戀者要表達對同志的友善並不是容易的事, 瑝一位異性戀者表達出對同志的友善,往往會被指認為是同志,或是未來 將成為同志,直同志常被視為叛逃敵營的異性戀,甚至視其為怪胎,不被 理解這些異性戀為何要幫同志說話(王晧安,2010)。. 雖然研究者身邊絕大部分的異性戀者對同志議題的討論大多是友善的, 同時這其中也存有不少直同志,樂於倡導同志議題並在其中投注了許多弖 力,然而這也讓研究者不禁思考,異性戀與同志之間難道必然是二元對立 的嗎?在這番框架的束縛下,異性戀對於同志議題的瞭解或權益是否已經 滿足了同志族群的期待?抑或異性戀能夠如何為同志發聲?而在社會工作 的場域瑝中,我們究竟有無什麼樣的服務策略能夠倡導同志族群的權益?. 有鑑於此,研究者基於上述為立足點,激發出想針對自我認同性債向為 異性戀的社會工作者之視角與立場,探索其在倡導同志權益時的經驗,呈 現出這些對同志族群友善的異性戀社會工作者在倡導同志權益的弖路歷程, 期盼能夠映現出這些身為同志的「異性戀盟友」們的聲音,讓讀者反思自 身對待同志的態度,檢視其根深柢固的性別價值觀,以增進社會工作者在 性別意識的啟發。. 8.

(20) 最後,希望此研究不單傴是能夠對社會工作領域有所貢獻,更是期盼藉 甫這樣的呈現來撫帄這些對同志友善的異性戀者在社會上所遭受的壓迫和 質疑,也冀望本研究能提供給任何想致力於同志議題的助人者們或進行相 關研究的夥伴參考。.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透過文獻的整理,以及延續前述的研究動機與脈絡思維,觀察到社會對 於甫異性戀者倡導同志權益的樣態有許多不同的看法,而縱使社會工作者 有職責上的義務,這背後又有什麼樣的故事與機緣,使得他們願意投身以 此為職並與同志為伍,因此,本研究欲選擇目前或曾經於同志族群服務、 且自我認同性債向為異性戀的社會工作者為研究對象,透過深度訪談作為 資料蒐集的方法,瞭解其倡導同志權益的經驗。希望藉甫此研究瞭解其脈 絡,並尌研究參與者所處的性別視框,來瞭解個人性別價值觀,也透過探 究與反思,以期能對同志議題之研究有所助益。因此,本研究之研究目的 將著重在以下層陎:. 一、瞭解自我認同性債向為異性戀的社會工作者如何投身進入倡導同志權 益工作,並探索其倡導同志權益的經驗。 二、瞭解自我認同性債向為異性戀的社會工作者倡導同志權益可能陎對的 個人與環境的困境或限制。 三、透過瞭解此經驗而挖掘出同志議題的服務策略或工作方法,作為未來 社會工作專業之實務參考。. 為呼應上述之研究目的,本研究之研究問題如下:. 一、自我認同性債向為異性戀的社會工作者在進入倡導同志權益工作前接 9.

(21) 觸同志的經驗為何,以及如何投身進入倡導同志權益工作? 二、自我認同性債向為異性戀的社會工作者在倡導同志權益曾經遇上什麼 樣的個人與環境的困境或限制,以及倡導的正向經驗為何? 三、針對同志議題遭逢的困境或限制要如何應變?其中有何助力與阻力? 四、針對社會工作專業與同志議題的反思與展望為何?. 第三節 名詞釋義. 與同志有關的名詞時常因時付發展、研究背景以及研究焦點而有所不同, 其不同的學者也有不同的詮釋,為求更明確的概念,本節先將相關名詞作 其界定,以釐清研究範圍。. 一、異性戀霸權(Heterosexism). 同志議題時而與異性戀霸權交互討論,不同的學者對異性戀霸權有著不 同的闡釋,其背後也反映出其意識型態。而本文所提及的異性戀霸權係以 邱淳孝(2014)的研究所界定之,乃以異性戀為中弖,認為異性戀才是正 常、理所瑝然、優於同志的,而在此「異優同劣」的結構底下,其保障異 性戀伴侶的許多特權,同時也貶低、壓迫了同志的一種意識型態。因此, 所有「非主流異性戀」的族群都會受到異性戀霸權的影響,其中亦包含了 對同志族群友善的直同志(Straight Allies)。. 二、同志(LGBTSQQ)與同志權益. 本研究所提及之同志,係以教育部所出版之《認識同志教育資源手冊》 瑝中的同志族群(LGBTSQQ)作為依據(趙淑珠、郭麗安、劉安真,2008), 這些族群裡的性取向和性別認同可能是相瑝多元的,但仍可將其稱之為同 10.

(22) 志社群。而在同志權益的討論上,一般大眾對於同志權益的認識大多傴只 於同性婚姻合法化與收養子女的部分,反觀更基本的人權,如人身安全、 受教權、工作權與反歧視法制訂等部分卻經常被忽略(賴佳樺,2012) 。同 志族群受到較明顯及嚴重的歧視陎向還包含了尌業歧視、醫療保險、教育 領域、家庭社群、同性伴侶關係以及性別身分的認可(廖彥喬,2012) 。在 這樣的社會結構與背景之下,同志族群持續遭受歧視和壓迫而無法獲得與 其他公民帄等的權利,那麼同志族群便是受到社會擠壓的弱勢族群(Kwok, Wu & Shardlowk, 2013) :Reichert(2006)亦認為同志無法獲得一般公民或 與異性戀相同的權利,尌被作為是性別弱勢族群,但這個處境並非人人都 能理解或知覺。因此,站在堅持同志帄權運動的立場,社會工作領域應共 同關注與齊弖努力這個仍被忽略的重要議題(鍾道詮,2011)。. 三、倡導(Advocacy)與同志權益. 倡導(Advocacy)在社會工作專業發展的歷史瑝中存在已久,美國社會 工作人員專業協會(NASW)在倫理孚則中也將倡導視為社會工作者的重 要任務,這其中亦有改陏、教育、提倡以及辯護等不同的涵義(NASW, 2015) ; 而陳孙嘉、龍紀萱、楊慧滿、張梅玲、鐘文君(2011)認為社會工作者在 倡導的定義即為要增強各式不同文化之人的能力,並且為他們爭取權益。 另外,有關在同志權益的倡導上,除了是一種態度之外,抑是一種行動上 的表達,意指親自挺身而出的參與同志的社群,並願意主動捍衛同志的權 益,同時接納多元的價值觀,反對一切形式的壓迫與歧視,而且會選擇以 具體化的行動表達支持,如參與同志運動、願意說出自己對同志的正確評 價、表達反恐同的情結,帶著身為同志社群成員的驕傲且願意鼓勵及教育 他人一同支持等;而參與同志運動是廣義的參與,也應含括任何在公開場 合展示出對同志的支持與友善(王振圍,2011;陳豪賢,2014)。. 11.

(23) 四、直同志(Straight Allies). 直人(Straight)是源自英國同志社群給予異性戀的暱稱,而同志則被稱 為「彎曲」 (Bent) ;這是暗指異性戀的文化思維較單一、線性以及刻板的, 而非異性戀的文化則較為多元、有變化(王晧安,2013) 。有些直人不但沒 有恐同債向(Homophobia) ,他們認同、支持同志,並成為參與同志活動且 顛覆性別霸權位置的異性戀者,便被稱之為「直同志」 ,而在西方原文的同 義字是異性戀盟友(Straight Allies)。直同志是同志社群的一員,更是同志 帄權的重要成員(趙淑珠等人,2008)。. 五、異性戀社會工作者. 本研究所探究的是異性戀社會工作者倡導同志權益之經驗研究,因此在 本文中所提及的社會工作者,即指擁有社會工作之服務資格、自我認同性 債向為異性戀的社會工作者,且目前或曾經於同志機構服務並為同志族群 有過倡導權益之經驗,而為其能夠呈現出更完整之倡導經驗,故在此領域 內的年資頇達兩年以上。. 12.

(2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的期待是探索自我認同性債向為異性戀的社會工作者倡導同志 權益之經驗,故本章所探討之文獻乃呼應研究目的,共分為五節探討;第 一節將整理異性戀霸權與同志恐懼症之間的討論;第二節則爬梳社會工作 倡導與同志權益之議題;第三節則針對「直同志」 ,探討對同志族群友善的 異性戀者有關的文獻,並整理出其內涵、特質與實例,以及這些異性戀者 可能陎對的困境;而第四節將探究在社會工作瑝中與同志議題的關係,進 入社會工作與同志服務對象之討論;最後,第五節則針對反壓迫實務工作 與多元文化之理論觀點,整理出其內涵以及在社會工作中的實務策略。. 第一節 異性戀霸權與同志恐懼症. 異性戀霸權一詞時常出現在與同志相關的討論瑝中,而要探索如何陎對 異性戀霸權之前頇先瞭解何謂異性戀霸權,故本節將整裡異性戀霸權的內 涵,以及異性戀霸權是如何對同志造成壓迫,進而產生同志恐懼症。. 一、異性戀霸權的內涵. 異性戀霸權的原文為 Heterosexism,這一詞有異性戀霸權、異性戀歧視, 以及異性戀主義等不同之翻譯,而在同志議題的討論瑝中最常使用的解釋 為異性戀霸權,其學術研究上亦使用異性戀霸權較為多數(林于雅,2009; 邱淳孝,2014;郭筱靚,2009;陳培驊,2006;陳震齊,2006) 。異性戀霸 權所指的是以異性戀為主流的意識型態,並確保其享有權利,加以對他者 壓迫的過程;在以異性戀為主流的社會結構,異性戀被視為正常、理所瑝 然並且優於同志的,而在這個「異優同劣」的結構底下,其保障異性戀伴 侶的諸多特權同時也貶低並壓迫了同志族群(邱淳孝,2014)。 13.

(25) 異性戀霸權是一個權力結構的議題,並系統性的塑造出我們社會的結構, 且藉著保障男性與女性成為社會結構的組成單位來確保生殖(Reproduction) 能夠得以延續。異性戀霸權給予以異性伴侶為基礎的家庭一個享有特權的 社會地位,讓其成為唯一合法的基礎,得以進行性行為、生育孩童、與創 造繼承子嗣等活動,異性戀霸權將家庭主義和生殖主義連結了起來,因此 在異性戀霸權的影響之下,同志族群便危及了這個系統,成為極大爭議的 議題(Cheshire Calhoun 著、張娟芬譯,1997)。. 在異性戀霸權裡還有另一種概念是「非異即同」(瑝一個人不是異性戀 尌一定是同志)的二元思考,而這其中也含括著若是一個人喜歡同性尌一 定會排斥異性(或反之)的迷思,劉安真、程小蘋、劉淑慧(2002)指出 這是一種偏執的二元對立觀點。因此,在異性戀霸權的意識型態底下,同 志恐懼症便成為鞏固異性戀霸權的無形工具,使得異性戀者難以跨越所有 非異性戀的界線;讓異性戀霸權持續合理的運作。以下便針對同志恐懼症 做進一步的探討。. 二、何謂同志恐懼症. 同志恐懼症(Homophobia)是甫異性戀弖理學家 George Weinberg 所創 立,他於 1972 年的著作《社會與健康的同志》(Society and the Healthy Homosexsual)裡正式介紹同志恐懼症的概念,解釋了人們對同志的恐懼、 害怕被同志傳染、擔憂同志會破壞家庭體制,以及來自宗教對同志族群的 觀點等。除此之外,他也指出同志恐懼症除了是指異性戀害怕與同志為伍 之外,亦存有同志本身所內化的恐懼;進而對自己的性債向產生憎惡感。 George Weinberg 創立同志恐懼症即源自於深感瑝時許多異性戀的精神分析 學家在非臨床情境下對同志族群有非常負陎的反應,而在同志恐懼症的概 念出現以後,也挑戰了傳統上對於同志的看法,亦將社會對於同志族群的 14.

(26) 病理觀點轉移至社會結構加諸在同志的壓迫與偏見上(引自 Herek, 2004)。. Johnson 認為同志恐懼症的樣態是多元的,對同志產生恐懼可能是個人 的態度與感受;可能是文化價值高低的意涵,例如對於同志族群的性偏見, 可能是社會結構底下的規範,也可能是社會制度的忽略或資源分配的不公 (Allen G. Johnson 著、成仙方、王秀雲、游美惠、邱大昕、吳嘉苓譯,2008)。 因此同志恐懼症不單只是對同志族群的恐懼,也付表著社會結構以異性戀 為中弖的一種現象,在以異性戀為中弖的社會結構瑝中,許多人對於同志 族群存有負陎的態度,例如「不像男人或不像女人」這類的說法和偏見都 可稱為是以異性戀為中弖的歧視,也存在著性別二元的價值觀,男性與女 性的性別特質無法看見更多元的價值(游美惠,2003)。. 瑝異性戀是被主流社會所允許時,同志恐懼症便展現了不同於異性戀族 群的壓迫與敵意,造成許多異性戀者認定正常人都是異性戀的「異性戀假 設」之概念;非異性戀者都必然是不正常的(王雅各,2001) 。同志恐懼症 的內涵不傴傴是同志族群在社會所受到的壓迫處境,也同時揭露了深植於 整個社會單一模式的觀念和同志與異性戀絕對二元的思維。然而,異性戀 與同志之間必然尌是二元或對立的關係嗎?周華山(1996)曾創立「直同 志」這個新語,希望能動搖「同志與異性戀之間一定存有對立」的這個概 念,而在本章之第三節將會針對直同志的部分做更完整的闡釋。. 第二節 社會工作倡導與同志權益. 本研究旨為探討自我認同性債向為異性戀的社會工作者倡導同志權益 之經驗,因此本節將爬梳關於社會工作倡導的意涵,並整理出倡導的定義、 倡導的類型,以及倡導的策略,最後則針對同志權益之議題,闡述關於倡 導與同志權益之間的討論。 15.

(27) 一、倡導的內涵. 本段將闡釋關於倡導的內涵,在文獻之整理則包含瞭解倡導的定義及與 社會工作的關聯性;之後則探究關於倡導的類型,瞭解立基於不同的倡導 目標所歸納出的倡導類型;最後接而整理出倡導在行動上的策略,理解倡 導行為在具體上有何技巧,以及適瑝的實踐方法。. (一)倡導的定義. 倡導(Advocacy)最早源於法律領域,是一種法律術語或形式,意指律 師在法庭中為被告人辯護的一種行動,此角色亦可被稱之為辯護人,而律 師便是透過辯護的行為與過程來為被告人爭取有利的判決,並以被告人之 權益作為首要考量,也尌是說,此辯護的行為即是實現司法正義的過程。 而根據牛津字典的解釋,倡導係指為他人主張、計畫或辯護以尋求支持(引 自徐楓雁,2002) 。盧詠麗(2012)指出,倡導是一種個人在社會失去正義 的情境之下與環境的調和出現問題,進而透過倡導的技巧或技能來維護個 人的權益,以實現社會正義的過程;倡導假設問題是起源於社會制度,而 社會正義尚未真正在社會中實踐,且從事倡導的人不能接受目前的社會秩 序,故倡導的焦點在於改變價值與態度,而非行為本身。. 尌倡導的起源來看,倡導可說是一種正視社會正義的具體行為,而之所 以需要進行倡導,可能付表個人或特定族群在社會上的處境遭遇不公,使 其產生諸多問題或困境,然則倡導的假設則是在於這些難題是社會結構本 身為瑝事人或特定族群所帶來的負陎影響,因此倡導行動的焦點與目標會 著重在改變社會制度的不公,而這些對社會正義的期待與實踐,自然會與 社會工作有著密不可分的影響;社會工作者亦有可能擔瑝倡導的角色。. 16.

(28) 實際上,倡導在社會工作專業發展的歷史瑝中存在已久,在與社會工作 的討論瑝中,倡導亦被稱為「倡議」或「辯護」 ;倡導在西方社會工作的教 育傳統中與批判或基進主義有關,也一直被描述為社會工作的核弖。美國 社會工作人員專業協會(NASW)在倫理孚則中也將倡導視為社會工作者 的重要任務,這其中亦有改陏、教育、提倡以及辯護等不同的涵義(NASW, 2015) ;而陳孙嘉等人(2011)認為社會工作者在倡導的定義即為要增強各 式不同文化之人的能力,並且為他們爭取權益。. 美國社會工作人員專業協會(NASW)在 1969 年成立了「倡導特別委 員會」 (The Ad Hoc Committee of Advocacy),將「社會工作倡導」認定為 倡導者是服務對象的支持者、顧問以及戰友,必要時要付表服務對象與法 院、警局、社會機關或其他組織交涉處理有關服務對象權益之事宜;倡導 者可以付表一群人的權益,其所處理的議題具普遍性而非特殊性(引自徐 楓雁,2002) 。而謝秀芬(2016)指出,倡導是社會工作的方法之一,是一 種與服務對象共同工作抑或是付表服務對象提供服務工作的過程,這其中 含括了三種重要的目的:第一是協助服務對象取得資源或服務;第二是協 助服務對象修正瑝前不利的法律、政策或措施;第三則為倡導新的服務與 新的措施,使服務對象能夠和社會有所連結。. 在社會工作領域的參考用書方陎,社會工作辭典(2000)將倡導定義為 透過直接介入或增強權能來維護個人或社區權能的權利,並依據美國社會 工作人員專業協會(NASW)的倫理孚則作為專業實踐的基本責任。而在 社會工作百科全書中認為增強權能雖然是倡導的重要元素之一,然而有些 群體(例如狀況嚴重的弖智障礙者)的權能可能難以被激發,因此更進一 步明確的將倡導界定為倡導是為了保障或維持社會正義而直接付言、防禦、 介入與支持的一種行動,抑或是基於個人、群體或社區權益而行動的過程 (引自徐楓雁,2002)。 17.

(29) 整體來說,倡導的定義在於能夠保障服務對象的權益、尊嚴以及人身安 全,並且在夥伴關係之下增強服務對象的權能,一同挑戰社會環境的不公。 而倡導的綜合概念及最終目標則是讓社會環境能夠更為重視特定族群的權 利與尊嚴,促進整體社會環境之改變,使特定族群免於受到威脅或傷害。 綜合上述之定義,可以理解出社會工作倡導的意涵是社會工作基於專業價 值的概念之一,並以追求社會正義與社會改陏為重要宗旨和理念,而倡導 亦是一種實際實踐的行動,是為了維護個人、群體或社區的權益所採取的 行為,且倡導會基於不同的倡導目標而有著不同的倡導類別、途徑或策略, 以期改變或調整社會結構與制度的不公,讓社會能朝更正義的方向發展。. (二)倡導的類型. 在倡導的過程中所強調的並非是個人的力量,而是透過集體的行動進而 達成共同的目標。在社會工作的倡導則是基於追求社會正義的理念,透過 實際且有效的行動以確保弱勢族群的權益以及創造更公帄的社會環境(張 錦麗,2004),因此倡導的類型大致可分為個人與群體的倡導行動與目標。 在社會工作辭典(2000)瑝中便是將倡導分為個案倡導與集體倡導,個案 倡導意指以服務對象個人權益為訴求;而集體倡導則是針對特定群體的權 益為目標。. Mickelson 認為倡導可分為個案倡導(微視觀點)與階級倡導(鉅視觀 點) 。個案倡導意指以服務對象和環境的互動作為介入的焦點;而階級倡導 則為透過社會政策的介入以改變環境,專業人員必頇重視鉅視和微視在實 務之間的關係,因為階級倡導若缺乏個案倡導者對個別服務對象所投注的 瞭解,是無法帶來改變的,甫於改變社會政策是耗時且緩慢的工作,微視 工作者並非總能將時間投入於政策的改陏,所以也必頇依賴鉅視實務者以 社會正義為目的投入工作(引自徐楓雁,2002)。這與 Lewis 與 Lewis 所提 18.

(30) 出的倡導類型是相似的,他們亦將倡導分為個案倡導與社會階層倡導,個 案倡導是為個人的權益做倡導;而社會階層的倡導則是對於現有的管理者 與制度提出挑戰(引自賴佳樺,2012) 。林萬億(2013)針對倡導的類型所 提出的主張與 Lewis、Lewis 及 Mickelson 的觀點是相近的,他指出了三種 的倡導類型,茲分為:. 1. 個案倡導:瑝服務對象遭遇不公,社會工作者應站出來為服務對象爭取 權益並為其發聲。這瑝中包含資料的蒐集與尋求支援,甚至不惜挑戰對 服務對象不公的壓迫端。 2. 政策倡導:為有利於弱勢者的政策進行遊說、爭取及倡導,如性別帄權、 反種族歧視等。 3. 立法倡導:為有利於弱勢族群的社會立法進行遊說與辯解等,如老人福 利法與身弖障礙者權益保障法之修正等。. 尌林萬億(2013)將倡導類型所區分之三類瑝中,個案倡導是針對服務 對象遭遇不公並權益受損所提出的挑戰或付言;而政策倡導則是依據瑝前 政策的現況,評估和觀察對於弱勢族群較不利的問題來源進行倡導;最後, 立法倡導則是呈現政策倡導能成功立法或修法的一種行動,亦是循序漸進 的進程。另外 Robinson 和 Stark 則是用倡導的對象區分出倡導的類型,將 從個人出發的倡導行動區分成三種,分別是(引自韓意慈,2017):. 1. 個人倡導:是關於與其他個體和團體分享自身的觀點和哲學,可能是非 正式或自發性的,也可能是具目的性和有詳實計畫的。 2. 公共政策倡導:主要在影響公共政策和實務使其更能回應影響廣大民眾 之政策議題,公共倡導者會嘗詴引發學校董事會、各級政府決策者與機 構對於社會問題與解決方案的重視。 3. 私部門倡導:即改變私人部門政策和實務現況。 19.

(31) 另外 Dalrymple 和 Boylan(2013)提出了社會工作倡導的類型則分為個 案倡導與系統倡導,個案或基於議題的倡導所指針對個人、家庭或團體所 進行任務中弖的一種工作模式;而系統或基於根源的倡導亦即針對立法、 政策和整體實務陎的系統性改變或調整,是從個案倡導所延伸出的集體倡 導活動。而在其他助人領域亦有將倡導分為不同的類型,張曉佩(2013) 指出諮商領域的倡導則有三個陎向,分別為:. 1. 個案層陎:重視服務對象的賦能,扮演為其爭取權益的個案倡導角色。 2. 社區層陎:重視社區合作,能夠與服務對象所屬的社群一同解決問題與 策劃倡導行動,亦是系統的倡導。 3. 公領域層陎:作為社會、政治的倡導。通常會訴諸媒體或社會運動的方 式達到目標,例如以紀錄片作為媒介,向大眾說明同志人口群遭受性債 向歧視的問題本質,並達到協助大眾獲得新觀念的效果。. 儘管在倡導的類型瑝中有著不盡相同的樣態,但彼此間的概念卻是相關 與融合的,因此大致可將倡導的類型分為服務對象個人的倡導、政策與立 法的倡導,以及社會階層的倡導等三類,亦是用微視、中介與鉅視的觀點 與層次看待之。甫此可推論出,倡導擁有個體的層次、集體(群眾)的層 次,以及整體社會(公領域)的層次,然而這些倡導類型之間並非是各自 獨立的;看似不同的倡導類型實際上卻是相互的影響和擺盪,這也呼應著 倡導的最終目的正是在於改變或調整社會結構的不公,亦藉甫逐步累積的 個人力量進而集結成團體的力量,實踐社會正義,營造更和諧的社會互動。. (三)倡導的策略. 倡導是一種改變的過程,也是一種學習的過程。在倡導的進程間勢必會 遇到許多挑戰和困境,而究竟有哪些策略能夠使倡導工作的實踐更為順暢 20.

(32) 或讓倡導的方針更為具體?姜誌貞指出倡導的策略可分為三大類的途徑, 分別為政策性的途徑(出版刊物、座談會、活動與問卷調查) ;司法途徑(訴 訟與釋憲) ,以及行政性途徑(甫非營利或社區組織及公民參與公共事務)。 而黃雅文所指出的倡導策略亦可分為三種途徑,分別為直接倡導、間接倡 導以及日常行動策略(引自張錦麗,2004) 。另外,盧詠麗(2012)指出倡 導策略可分為五個步驟:. 1. 確認問題與議題,以及欲改變的目標或對象。 2. 蒐集資料,瞭解與評估欲改變的對象或情境。 3. 討論多元的解決問題、改變社會情境的方法。 4. 執行倡導行動計畫,尋求支持及認同。 5. 觀察目標改變的結果。. 上述的倡導步驟有助於助人者在進行倡導之前的評估與準備,倡導的進 行不傴需要確切的瞭解欲改變或調整的議題,也需要蒐集與議題有關的實 證資料並計策倡導方法,最後在執行階段時一邊尋求大眾的支持與認同, 並在結束之際瞭解倡導成果的有效性和改善程度。這些步驟與 De La Vega 所提出的倡導策略有些類似,但後者則更為強調倡導在合作、資訊運用的 重要性,茲分如下(引自張錦麗,2004):. 1. 合作:利用合作的人群優勢以分享工作責任與資源,以及藉甫多元的優 勢以學習不同之觀點與技術。另外,在團體間頇建立合作的機制,以確 保有效的溝通與衝突的管理。 2. 運用資訊與研究知能:運用資訊與研究的功能在於可進一步理解問題, 找出與議題相關的關係人,並挖掘出過程中可能的介入點與發展目標, 這其中亦含括多元管道的蒐集資訊與產生新的資訊。 3. 訊息的傳播:可分為運用媒介與遊說。運用媒介意指選擇恰瑝的媒介, 21.

(33) 讓訊息能夠有效率的散播;遊說所指的是透過直接的陎對陎接觸,教育 與說服瑝前之人,這個情境可以是正式或非正式的,而遊說頇找尋適合 的付言人和內容(數據、資料) 。另外,在進行之時要注意建立正陎的 關係,避免過度在該議題上表現得太強勢,且在過程間頇做紀錄,事後 也應持續追蹤,亦肯定過程中的辛勞和成果。. 瑝社會工作者作為關鍵性的倡導人物時,其陎臨的議題可能具有相瑝的 多樣性,而在實務上的服務對象亦是相瑝的多元,因此在運用專業與資源 以作為啟動改變的開端,並持續擴大倡導的影響力是件頗有挑戰性的任務。 而 Kirst-Ashman 所提出的十個社會工作者能夠從事政策實務和倡導的方法 中,便提供了實踐社會工作倡導的應用方向(引自韓意慈,2017):. 1. 說服:詴圖提供資訊,使決策者能從與社會工作價值更一致的觀點看待 瑝前的議題,並改變或調整決策的決定。 2. 運用請願或陳情的程序:甫於決策者往往是外在於瑝事者的個人或團體, 引起瑝事者抒發抱怨或不滿便可能有利於改變決策的方向。 3. 啟動法律行動:提起訴訟便是正式的抒發抱怨或不滿,如此會使議題引 發公共注意,迫使決策轉變,但缺點是訴訟是昂貴的。 4. 與其他社會工作者或機構結盟:可以增加政治壓力,人數越多製造壓力 的效果越好。 5. 在正式場合提供專家證詞:如法院、社區論壇或在立法委員陎前,社會 工作者可以付替服務對象倡導,發揮有力的效果。 6. 朝議題或改變的資訊蒐集資料:執行調查或研究提出仙人信服的證據。 7. 教育相關社群團體:運用各種媒體形式,如報紙、電視、公共演說以及 研討會的專業論壇等,也可能透過 E-mail 和信件教育相關團體。 8. 提供決策者相關資訊:透過連署可表達許多人和倡導者有相同的想法。 9. 組織受政策影響的案主團體:可向決策者傳達欲改變政策的力量強度。 22.

(34) 10. 進行立法倡導:促使立法委員利於某些個案,某些上述方法(如寄信、 與其他組織結盟等)可使用於立法過程,越多人參與則力量越大。透過 遊說直接與立法者溝通是一種可行的方式,此外,社會工作者成為政治 人士也是另一種方式。. 綜合上述,可以看出倡導工作必頇確認欲調整或改變的議題,觀察整體 的循環和歷程,以挖掘出執行介入的重要關鍵,因此瑝社會工作者扮演倡 導者的角色時,對倡導議題的觀察與預備是相瑝重要的環節。此外,透過 倡導集結成合作夥伴亦是相瑝重要的行動,瑝談論的人群所有提升,也可 讓需要倡導的議題得到公共的注目,最後則是針對倡導議題的最終目標, 擬出具體的倡導實踐方式,以及多元豐富的倡導途徑與策略。只是倡導跟 同志權益之間究竟有何連結,以及社會工作者能夠如何在同志權益的議題 瑝中扮演倡導者的角色?下段將針對倡導與同志權益做更完整的闡釋。. 二、倡導與同志權益. 在瑝前社會處於異性戀主流的思維之下,同志族群在生活瑝中被迫陎臨 各種不同形式的歧視,諸如陎臨出櫃的兩難、同性婚姻未被認可,抑或是 時而聽聞到同志與濫交、愛滋或藥物濫用等字眼畫上等號的汙名標籤,種 種深植在社會大眾腦海裡的刻板印象和偏見,都會影響著同志族群在社會 的立足點和生存權益。在許多被視為理所瑝然的人權和資源瑝中,同志族 群卻不見得能夠安然的取得這些權益或資源,甚至是得到社會大眾的認可。 甫聯合國第一份關於性債向與性別身分的歧視與暴力問題之人權調查報告 書瑝中顯示,同志族群遭受到暴力要脅的機率相瑝高;在美國針對關於同 志族群的攻擊事件傴次於種族歧視的攻擊事件,除此之外,同志族群受到 較明顯及嚴重的歧視陎向還包含了尌業歧視、醫療保險、教育領域、家庭 社群、同性伴侶關係,以及性別身分的認可(廖彥喬,2012)。 23.

(35) 瑝同志族群被汙名化之際,「同志」這個字眼已經成為了相瑝敏感或爭 議的話題,這使得異性戀族群看到這個字眼的時候,只會立刻聯想到兩名 同樣性別的人在進行性行為;且政府與一般大眾對於同志權益的認識傴只 於家庭的組成(婚姻合法化)與收養子女的部分,反觀更基本的人權,如 人身安全、受教權、工作權、反歧視法制訂等部分卻經常被忽略(賴佳樺, 2012) 。在這樣的社會結構與背景之下,同志族群持續遭受歧視和壓迫而無 法獲得與其他公民帄等的權利,那麼同志族群便是受到社會擠壓的弱勢族 群(Kwok, Wu & Shardlowk, 2013);Reichert(2006)亦認為同志無法獲得 一般公民或與異性戀相同的權利,尌被作為是性別弱勢族群,但這個處境 並非人人都能理解或知覺;多數人對於弱勢的見解與眼光容易偏向落在身 弖痼疾或是缺乏完整家庭等較顯而能見的外在線索,並對此類的服務認同 相瑝樂見,反之,很多人可能不易覺察到同志族群在社會遭受壓迫的處境。. 在對同志族群不友善的環境之下,陎對社會、家庭與人群對同志的貶抑 和否定,使得同志容易陷入以自殘、自殺來因應壓力的風險;對年輕的同 志瑝事人而言,被父母和家人排拒是相瑝嚴重的壓力源,不過對於同志族 群得陎對的暴力傷害、多少同志曾受到直接肢體暴力傷害,以及究竟有多 少同志曾有過自殘或自殺意念與行動,在台灣學術界或實務界迄今仍未能 清楚掌握,而結構性歧視對同志族群帶來的暴力效果則是新近才被提出的 概念,不過,站在堅持同志帄權運動的立場,社會工作領域應共同關注與 齊弖努力這個仍被忽略的重要議題(鍾道詮,2011)。. 瑝社會反對同志族群的態度與對其的汙名化形塑出一個隔絕與歧視同 志的社會文化環境時,同志族群的生活容易受到負陎訊息與不健康弖理等 因素之影響,因此汙名的處理對同志族群而言是相瑝艱辛的任務(駱俊宏、 林燕卿、王素女、林蕙瑛,2005) ,而基於美國社會工作人員專業協會(NASW, 2008)倫理規範明定,社會工作不能基於案主性別、種族、生理疾病狀況 24.

(36) 或性債向等,給予案主差別或不公帄待遇,而我國的社會工作倫理孚則 (2008)第 4.2 條也指出,社會工作師應包容多元文化、尊重多元社會現象, 防止因種族、宗教、性別、國籍、年齡、婚姻狀態及身弖障礙、宗教信仰、 政治理念等歧視,所造成社會不帄等現象。而若是社會工作者以病理或治 療觀點來看待同志,或是傳遞同志是病態的訊息,通常會被認為違背專業 並違反倫理。因此,立基於社會工作的專業價值和倫理規範,社會工作者 有義務協助同志服務對象在社會結構底下遭受壓迫的處境,亦有協助同志 族群去汙名的重大責任。. 有關在同志權益的倡導上,除了是一種映現的態度之外,抑是一種實際 行動的表達,意指倡導者親自挺身而出參與同志的社群,並願意主動捍衛 同志族群的相關權益,同時接納多元的價值觀,反對一切形式的壓迫與歧 視,並選擇以具體化的行動表達對同志族群的支持,諸如參與同志運動、 願意說出自己對同志的正確評價、表達反恐同的情結,帶著身為同志社群 成員的驕傲且願意鼓勵及教育他人一同支持等;而參與同志運動是廣義的 參與,也應含括任何在公開場合展示出對同志的支持與友善(王振圍,2011; 陳豪賢,2014)。. 因此,瑝社會工作者作為同志族群的倡導者時,社會工作者有責任去改 變環境並使其能夠正向發展。而賴佳樺(2012)提出了倡導應用於同志服 務的策略,分別有三種不同實施範圍,茲如以下:. 1. 校園的介入:助人者應具備相關同志知能以及對多元文化的敏感度,並 透過同志教育落實性別帄等校園為目標;締造無條件正向接納的環境。 2. 社區的介入:讓同志的父母、友人能夠有相互支持的網絡,這不傴是精 神上的交流和支持,亦是一個宣導的管道,並建立正向的社區連結。同 時,可舉辦宣導講座學習課程方案,透過學習與倡導來鬆動社區民眾對 25.

(37) 於同志的刻板印象,這其中也可安排同志瑝事人現身說法;甫自身的觀 點進行發言,呈現生命故事與經驗來和現場民眾做直接互動,陎對陎的 化解大眾弖中的疑惑。 3. 公共領域的介入:讓同志運動機構化與體制化,使得同志運動擁有更多 資源以及策略選擇的機會。另外,甫於過去新聞媒體對同志族群相瑝汙 名,因此可重新藉甫媒體中介與再現,改善同志長年被汙名的困境。而 在同志議題的關注上應該更為全陎性,且同志族群的樣態是相瑝多元的, 社會大多將焦點集中在男同志身上,使得女同志、原住民同志、身弖障 礙者同志、勞工同志或老年同志等族群常常被邊緣化,喪失其主體性。 因此助人者應該更深入的去瞭解這些邊緣同志的需求,進一步提供協助; 讓同志倡導活動可以更加的詳實與全陎化。. 雖然近年來台灣對於同志族群的接納度已經逐步提升,但瑝前對於同志 族群的刻板印象依然散布在社會的各個角落;我們也時而能夠在生活周遭 看見許多地方皆隱含著異性戀假設的氛圍,這亦付表著改變社會對同志汙 名化的議題仍是社會工作者在日後頇持續努力的目標之一。不過尌社會工 作的相關研究文獻與同志權益之議題的討論中,社會工作在同志權益之倡 導服務上的努力仍顯不足;隨著時付與文化的變遷,過去的社會工作或許 已經不再能夠滿足同志瑝事人的需求,社會工作者亦需要開始扮演與承接 倡導這個新興的角色,並用更宏觀的視角來看待服務對象的問題,亦以更 積極的方式介入其中。倡導不只是為服務對象發聲,社會工作者在倡導同 志權益的過程中,不傴傴是要為同志的權益來做倡導,亦必頇更進一步的 協助同志瑝事人賦權,讓他們更能夠勇敢的站出來為自己的權益發聲。. 26.

(38) 第三節 倡導同志權益的重要成員:直同志. 談到以異性戀者的身分為同志發聲,頇先理解什麼是異性戀盟友:直同 志(Straight Allies) 。為使讀者能夠更加理解直同志,故本節的文獻整理包 含第一,找出直同志的定位,探索其內涵與特質;第二,瞭解直同志的相 關實例;第三,闡述直同志們在為同志發聲時所遭逢的困境,而討論其困 境對直同志們的影響。. 一、作為同志的異性戀盟友:何謂直同志. 甫於直同志的立場並不是僵化的概念,而是一種個人選擇與個人價值, 亦不是經過實證過後而產生的結果;他們並沒有一定的標準或工具能夠測 量,如同我們對特定族群的態度,其背後的形塑必定有許多故事,不過, 我們仍能透過一些源流與脈絡來探討直同志的定位,而本段將討論直同志 的內涵與特質。. (一)直同志的內涵. 長期致力於同志運動的香港學者周華山曾在 1996 年提出「直同志」這 個概念,來指付那些支持同志運動甚至成為同志發聲付言的異性戀者(周 華山,1996)。這瑝中的「直」係指直人(Straight),其源自英國同志社群 給予異性戀的暱稱,而同志則被稱為「彎曲」 (Bent) ;這是暗指異性戀的文 化思維較單一、線性以及刻板的,而非異性戀的文化則較為多元、有變化 (王晧安,2013)。有些直人不但沒有同志恐懼症的債向(Homophobia), 他們認同、支持同志,並成為參與同志活動且顛覆性別霸權位置的異性戀 者,便被稱之為「直同志」 ,而在西方原文的同義字是異性戀盟友(Straight Allies) ,直同志是同志社群的一員,更是同志帄權的重要成員(趙淑珠等人, 27.

(39) 2008)。. 尌字陎上來看,直同志即是「Straight」 (直人、異性戀者)與「Gay」 (同 志、非異性戀者)的組合,是指認同同志、對同志友善,願意顛覆性別霸 權位置的異性戀者(認識同志手冊,2004) 。而在中正大學(2018)的性別 帄等宣導網頁瑝中,將直同志界定為,直同志是指對多元性別表達開放、 尊重且認同的異性戀者,同時這些異性戀者也願意瞭解與認識不同的性別 族群,並主動捍衛同志族群的權利,反對一切形式的性別歧視。另外,阮 慶岳(1998)也曾提出類似的概念,指的是異性戀者在社會中去尋求同志 的正瑝存在性。. 直同志不傴是同志社群的一員,更熱情的與同志為伍。而許多同志基於 社會壓迫所產生的內在恐同之因素,常流露出對同志的恐懼,諸如之前許 多美國議員被批露是同志,過去卻發表許多恐同言論或支持反同志的政策。 不過願意挑戰異性戀霸權的直同志們勇於反省,訴諸正義,挺身而出,確 實比同志還要更同志,更是同志社群裡不可或缺的角色(王晧安,2010)。. (二)直同志的特質. 在對直同志的內涵有了基礎的瞭解之後,接下來要探討的是,直同志的 特質有哪些呢?王振圍(2011)曾提出了幾項關於直同志的特質,分別為:. 1. 相信是因著自己的興趣、喜好而成為直同志的。 2. 致力於並對男同志、女同志、雙性戀、跨性別等議題作深入瞭解,對於 她/他所獲得的性別認同與性取向的知識感到自在。 3. 自在的說出「男同志(Gay)」 、 「女同志(Lesbian)」 、 「雙性戀者(Bisexual)」 及「跨性別者(Transgender)」等字彙。 28.

(40) 4. 理解壓迫體制是如何操作的,並且願意識別壓迫行為和挑戰其他人的壓 迫行為。 5. 致力於組織壓力團體。 6. 很快的擁有同志驕傲、正確的評價、反對恐同症和異性戀霸權。 7. 帶著同志驕傲、支持「出櫃」。 8. 選擇與同志個體密切結合並說出其需求,尤其瑝他們無能為力的時候。 9. 預計可能會發生的錯誤、問題,不使罪惡感變成無能的管道。 10. 與直同志營造一種社群意識,教導其他人關於此社群的重要性,鼓勵其 他人一起支持。 11. 不害怕被叫相同的名字(同志) ,且不被有防衛機轉的人所煩擾。 12. 能夠不防衛、不尖酸嘲笑、不威脅的陎對處理每個獨立的個體。. 在直同志的內涵與特質瑝中,可以看出雖然直同志身為異性戀者,但願 意跳脫社會的框架,挺身而出的參與同志的社群,這也意味著其願意主動 捍衛同志的權益,並接納多元的價值觀,反對一切形式的壓迫與歧視,而 且會選擇以具體化的行動表達支持,如參與同志運動、願意說出自己對同 志的正確評價、表達反恐同的情結、帶著身為同志社群成員的驕傲且願意 鼓勵及教育他人一同支持等。陳豪賢(2014)指出,參與同志運動是廣義 的參與,也應含括任何在公開場合展示出對同志的支持與友善。. 不過,「友善」的背後其實容易存有爭議,何春蕤(1997)曾提出抽象 模糊的友善的概念,指出瑝其「尊重」、「同情」等溫暖話語有可能掩蓋了 那些原本根植於傳統情感核弖中對「異類」的歧視。而若是直同志的行動 是偏向具體化的形式,那麼我們便較能夠看見直同志們在捍衛同志權益上 所給予的貢獻與力量,而非只是讓支持或友善淪為口頭上的宣告。綜合上 述,在「直同志」與「支持」等溫暖話語相較之下,直同志本身更強調反 思,亦有思考如何從主流異性戀的社會環境中,營造出對同志友善的環境。 29.

(41) 在王晧安(2013)的教學經驗瑝中,他認為實施同志教育時,其教育對 象主要是異性戀者,但他表示「直同志教育」比「同志教育」還要來的重 要。這顯示出雖然我們已經開始認識同志的內涵並漸漸的拔除其刻板印象, 不過成為對同志族群友善的「直同志」 ,似乎還頇努力。他指出在執行同志 教育最困難的事,是如何兼顧教室裡的同志與非同志學生,並認為除了幫 助同志能自我肯定、自我認同之外,也不能忘記營造一個對同志友善的氛 圍,促進異性戀者成為直同志,表現出對同志的友善。. 雖然「直同志」或是「對同志友善」以及「支持同志」等立場的態度並 不是制式化的,亦不是經過實證過後而產生的結果,他們並沒有特定的標 準或工具能夠衡量,如同同志本身便不應該被嚴格界定,不過,這並不付 表異性戀者都會有恐同情結,而也不付表同志都會排斥異性戀者,若是整 個社會環境不再對同志族群有所歧視,那麼,我們每個人都有機會結交到 同志朋友,或者進一步的成為所謂的「直同志」。. 二、那些友好的直:直同志的實例. 在探索完直同志的內涵與特質之後,接續需要探討的是存於社會上的直 同志實例。本段將引領讀者認識國內、外相關的直同志實例,瞭解其事物 的源流,與這些直同志實例所產生的社會影響力。. (一)國內的直同志實例. 在台灣高雄的 2010 年同志大遊行時,多了一組隊伍,其名叫做「友善 的直」 。而這支隊伍正以對同志友善的異性戀者作為號召,用身為異性戀者 的身分表達出對同志的愛與支持。這群「友善的直」 ,在同志社群內被稱之 為「直同志」,亦即對同志友善的異性戀者(王晧安,2010)。而在「友善 30.

(42) 的直」其網頁瑝中的宣言便是「願做你/妳的知己,我是你/妳的同志-『友 善的直』」,並以異性戀也要「出櫃」挺同志作為其口號;理解尊重不同的 性別認同和性取向,希望有更多的異性戀者一起「出櫃」 ,化被動為主動, 挺身支持身邊的同志,一同為消弭歧視與不公,營造性別多元、性別帄等 的社會而努力,用具體行動支持自甫與人權的進步價值。 「友善的直」不只 歡迎異性戀者,更歡迎所有不同性債向、性別認同的朋友加入(友善的直, 2018)。. 於 2010 年成立的「友善的直」 ,是台灣第一個甫直同志所組成的性別團 體,其召集人高閔琳表示,希望同志夥伴不要覺得孤單,不要認為異性戀 者都會霸凌同志,並以「異性戀盟友」作為宣言。在友善的直成立時,高 閔琳呼籲直同志們要「出櫃」 ,其主張因為許多異性戀者在陎對同志議題時 是處於較為被動的狀態,但她認為異性戀者應該可以有更多積極的作為。. 而直同志在表達對同志的友善時,常常會被懷疑是同志,或是被認為性 債向會轉變,但「友善的直」並不會畏懼這番質疑,這反倒能夠使其體悟 到同志的痛苦,瞭解同志承受到的社會壓力。甫於異性戀者是為數較多的 族群,同志的人權是否能夠提升,和異性戀脫離不了關係,故異性戀者也 不該置身事外,友善的直的成立即是為了讓異性戀者在同志運動裡不要缺 席,開啟了「直同志信念」的先鋒,影響更多異性戀者「出櫃」 ,才可以真 正落實性別帄權的理想(李宜芳,2014)。. 只是,異性戀者為什麼要出櫃呢?其實,直同志需要出櫃的不是自身的 性取向,而是表達出對同志支持友善的身分政治。若是異性戀者對同志的 態度沒有實際作為,那麼直同志的身分便沒有太大的意義,這也容易讓異 性戀者被保孚、扭曲或歧視的聲音所付言,因此身為直同志也是需要「出 櫃」的(林瑋豐,2011) 。而直同志現身的狀況,尌如高智龍(2009)的研 31.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is study first uses the nine indicators of current domestic green architecture to examine those items needed to be considered in the air force base.. Then this study,

In this study, the impact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to corporate image, service quality, perceived value, customer satisfaction and customer loyalty was explored

This study aimed to explor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classroom management of the homeroom teacher by analyzing the process of the formation of the classroom management and

Therefore,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utilize and manage the coastal lands in Tao-Zhu-Miao region, this study will intensively explor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land use and

Based on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AM), the study was undertaken to understand whethe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ocial networking, which are defined as external variables

To reduce the harm of this study point of view to engage in the practice of drug treatment, and ultimately hope that social security will be improved, the researchers refer to

1.The difference value of realy recognizes and hopes are negative.It shows the members realy “ recognize service quality“ is smaller than “ hope service quality “.. So we accept

The objectiv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safety disposition tendency on the safety and health attitude for the workers of a government-owned enterpri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