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將安全衛生教育往學校教育扎根之概念發展的很早(1),但多年來不論中外,並 未見有太多安全衛生教育存在於校園的課程規劃中。現今與校園有關的安全衛生 相關文獻仍多偏重於安全衛生環境或管理制度之調查研究(2-10),論及安全衛生教育 訓練部分者也多著墨於安全衛生科系的教育課程討論11-14或是特定科系(如化學系) 的教育需求等15-16。僅少數的文獻針對非安全衛生專業科系學生提供安全衛生相 關教育有所討論(17-22)

美國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NIOSH)於 1987 年所試行的 2 個合作計畫(Project Minerva and Project SHAPE)(17),分別與商業學校及工程科系合作將安全衛生教育 引入其原有的教育過程,雖然有關教育成效的結果很難在短期內觀察的,但與商 業學校的合作獲得正面的回應,而與工程科系的合作計畫則持續發展並於2003 年 完成9 個教學模組放置於 NIOSH 網頁上供需要者自行免費下載(18)

美國阿拉斯加州於 1992 年開始於高中推行的工作危害認知計畫(Job Hazard Recognition Program)(19),該州健康計畫(Alaska Health Project)係基於學生在正 式成為職場勞動者前就可以接受的工作危害認知教育之想法而開始推展此項子計 畫,在推行數年後發現該課程造成幾點影響包括不少學校的接受度很好,必須有 足夠的訓練才能有效進行課程的整合工作,以及學校老師、校護及管理者也意識 到其應該重視與維護其自身工作環境的安全衛生品質等。不過該計畫由於合適教 師的培訓工作因經費問題而無法順利進行而導致計畫暫停,該計畫仍持續嘗試其 他機會將此種工作危害認知教育概念推廣進入校園。

1998 年以色列報告一項對 11 年級學生(16-17 歲)進行職業健康教育

(occupational health education program)的評估結果,該項教育介入為期 3 個月,共 有196 位學生參與(實驗組 96 位、對照組 100 位),以自填式問卷分別於介入前後 進行評估。結果為實驗組學生在知識(knowledge)與態度均顯著高於對照組,顯示 在高中階段實施職業衛生課程是可行的(20)

2003 年中國長沙進行一項針對醫學院護理系學生預防血液傳播疾病與針扎傷 害的教育介入研究,共有106 位已完成 3 年教育課程即將進入醫院實習的學生隨 機進入實驗組(56)與對照組(50)。該項教育介入包括 60 分鐘課程與 20 分鐘的影帶

觀賞,課程與影帶內容包含血液傳播疾病的流行病學、傳播、職業暴露模式與一

般預防措施與傷害後續管理等。使用自填式問卷於介入前與介入教育實施4 個月

後分別收集研究者的基本資訊與對一般預防措施的認知及職業操作行為資訊,另 外4 個月後實際針對實驗組(20 位)與對照組(18 位)進行行為觀察。同時兩組參與者 於研究期間若有針扎意外發生均須提報。該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在知識與行為均 顯著高於對照組,且有顯著較低的針扎意外發生率(OR=0.29, 95% CI=0.11~0.74, p=0.004)(21)

而 2005 年 Wong et al.針對台灣高職美髮科學生進行化學安全知識與個人態度 之相關研究,發現化學安全相關認知上得分較高者較不會反應「因為太忙而無法 配戴個人防護具」(OR=0.45, 95% CI=0.21~0.95),得分越低者其所具有的工作所用 的化學物質所導致的長期皮膚暴露危害的認知也越低(OR=2.33, 95%

CI=1.10~4.93)。因此該研究建議欲有效預防美髮工作者暴露於潛在化學性危害的 須藉助維持安全的工作環境,而這樣前提的維持則必須依賴學校提供適當的相關 化學品安全操作的教育與訓練(22)

台灣本土有關學校安全衛生教育的相關研究並不多,但近幾年以學校安全衛 生為題的碩博士論文數量有增加的趨勢(23-53)。依據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的查詢 結果(如表 1),其中多數偏向現況調查居多。調查範圍多以環境危害、教師或學生 的安全衛生認知與態度為主,針對校園安全衛生教育(或課程)的相關研究相對少 數。此外,因台灣的教育體系中的技職體系以實務技術為導向,學生除繼續升學 的選擇外,不少學生則是畢業後直接進入職場工作,故高職養成教育被視為培養 學生正確安全衛生態度與習慣的適當時機與場所,因此以高職為研究範圍者佔大 多數。

隨著台灣的社會發展趨勢與教育狀態的變化,進入職場前的學校已大幅提升 至大學校院的層級。基於「全面培育未來職場上的工作者都具備基礎的安全衛生 素養」理念,2000 年即有將安全衛生教育融入大學校院的通識課程的想法與建議

(54)。因為大學的通識教育目的為提供學生的知識和技能,希望幫助學生活用於日 常生活中,並進而成為終生學習的基礎。所以除了傳統的各種新生安全衛生教育 訓練與安全衛生科系的專業培育課程外,建立「安全衛生通識課程」是一種新的

全面推廣的行動。直到2003 年該小組著手擬定「實驗室(實習)場所安全衛生教 育訓練六年推動計畫」企圖進行全面推廣,因此一連串的課程研擬與評估研究於 焉展開。究竟課程應該呈現何種面貌才能達到前述目的,除了安全衛生專業的規 劃外也應考量受教者的需求與看法。而課程時間有限,但安全衛生所包含的範圍 又相當廣泛,如何設計出的符合專業期待又能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的課程即是本 研究第一部分調查的主要目的。而課程模組建立後的實際教學成效評估更是課程 發展時不可缺少的重要資訊,這即是本研究的第二部份-大學安全衛生通識課程內 容評估與介入成效評估。

在本研究執行期間先後有國內其他單位進行與大學安全衛生通識課程有關的 研究,摘錄如下:

2001 年張氏所進行的「環境與安衛通識課程教案評估研究」則是針對雲林科 技大學所研發之「環安衛與生活」通識課程教案以自編問卷進行評估研究。以該 校70 名選修該課程之學生為調查對象,結果顯示:(1)科技大學的學生認為通識課 程應具備實際應用的功能。(2)該教案內容設計豐富且規劃完整,對學生通識課程 應有其一定效果,極具參考價值。(3)該通識課程教案較適於工程背景的學生,如 要用於所有不同學院及科系背景之學生,仍須依據學生意見再做適度的調整及修 改(51)

2006 年伍氏所進行之「大專院校學生安全衛生教育評量成效與認知態度之研 究-以南部大專院校為例」,係以自編評量表與問卷調查方式探討大專院校安全衛 生通識課程的教學現況及其成效。以南部10 所大專院校參與安全衛生通識課程 353 名學生為實驗組,另抽取同校其他通識課程366 名學生為對照組,分別於學期初 與期末進行評量。其評估的課程內容包含18 項議題(實驗場所危害認知、安全衛生 法規、危害通識、電腦作業危害預防、機械設備與安全、游離輻射、急救、非游 離輻射、緊急應變、人因工程、個人防護具、噪音危害、化學性危害、實驗室廢 棄物、呼吸防護、火災爆炸、電氣安全、生物性危害),結果顯示經過一學期的安 衛通識課程後學生對於安全衛生方面的態度及認知均有顯著進步 (52)

2009 年林氏所進行的「一所教育大學實施環境安全與衛生防護課程成效之研 究」則以量化為主質性為輔的方式進行台北教育大學的環境安全與衛生防護課程 (含化學性危害、台灣地區公共衛生概況、食品安全衛生管理、生物性危害、人因

工程、電氣安全、電腦作業危害預防、輻射安全、個人衛生習慣與健康指標、實 驗室安全衛生、噪音危害、個人防護具、火災爆炸、急救等14 個議題)的學習成效。

以該校兩班修習環境安全與衛生防護課程之100 位學生為實驗組,另以兩班修習 科學導論且未選修環境安全與衛生防護課程之78 位學生為控制組,以自編的「環 境安全衛生防護實施問卷」施以前後測並輔以質性晤談。結果顯示該課程對學生 的環境安全衛生態度、認知有正面影響,並建議課程教學內容及方式,以貼近生 活為主體,並多以討論及實際參觀操作的方式為佳及學校應定期舉辦和環境安全 與衛生防護課程方面相關的教育活動(53)

一般常見的學習成效評估方法包含使用測驗或評量表進行量化評估、或使用 焦點團體訪談、教室學習觀察等質性方法評估。而針對不同的評量時間點(教學 前、過程中與教學後)、不同的評量目標(認知領域、技能領域、情意領域)各 有其適用之評量方法(56)。伍氏與林氏所進行的評估主題均是教育部於2004 年開始 推廣的通識課程,雖然課程範圍略有不同,研究對象特質與研究工具也有所不同,

但均初步證實安全衛生通識課程對學生在安全衛生認知與態度有正向的提升效 果。

在回顧安全衛生領域的相關文獻時可發現以針對不同職場上的特定項目教育 訓練進行成效評估(57-65) 者居多,而整理(表 2)後亦發現該類型研究中「是否有合適 對照組」及「評估成效的方式」兩點成為評估結果是否具備說服力的焦點。而此 兩項因素常因研究對象特性不同而必須採取各種不同的措施。本研究擬評估的安 衛通識課程其目的、受教對象、時間長度等特質與一般職場安全衛生教育訓練有 著相當的差異,故在研究方法上也參考相關領域學校課程進行成效評估的經驗

(21-22,65-71)。本研究第3 部分介入成效評估項目除了認知與態度等項目外,增加自我

效能與行為意向等面向,並嘗試進行學習成效之追蹤,希望能更全面了解該安全

效能與行為意向等面向,並嘗試進行學習成效之追蹤,希望能更全面了解該安全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