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在每一種運動項目的訓練無非是為了提升運動選手的成績表現,

而爆發力對於運動員成績提升而言是很重要的,運動員的肌力與肌耐 力,在長時間的阻力訓練後,肌肉質量(muscle mass)增加 24%,

肌纖維橫斷面範圍增加11%(Milesky 等, 1991),因此肌纖維的增大 會使力量增強,肌力指標可用來評估運動員之運動表現( Eduardo et al. , 2009)。而以往爆發力的訓練方式,都採土法煉鋼法,像投擲項目 就大量訓練上肢力量;跑跳的項目就大量訓量下肢力量,這種訓練方 式付出的比較多,但卻收不到預期的效果,更有可能帶來運動的傷害。

而傳統的訓練方式已落伍,取代的是科學化的訓練方法及先進的運動 訓練器材。因此,科學式的訓練法是提升運動成績的不二法門。

而現今相當多的文獻指出,增強式訓練(plyometric training)可 以有效增加運動員或非運動員之肌力及爆發力 (Matavulj, Kukolj, Ugarkovic, Tihanyi, & Jaric, 2001),其原理就是利用肌肉預先伸展而 產生較大的向心收縮力量,這樣的離心收縮再向心收縮稱之為牽張-

縮短循環(Stretch-shortening cycle, SSC),牽張-收縮循環(SSC)

套用在增強式訓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分別是離心收縮期、過渡期及 向心收縮期 (Kutz, 2003) 。離心收縮期作用肌被迫伸展,儲存彈性能,

 

接著過度期時間極為短暫,用以銜接後續的向心收縮期,若此時期時 間過長,則所儲存的彈性能將轉化為熱能,而最後的向心收縮期作用 肌主動向心收縮,將彈性能轉化為較大的彈跳力或爆發力,增強式訓 練法是肌肉在快速、動性負荷或伸展後的一種瞬發性收縮的運動,是 一種發展瞬發力的肌肉鍛鍊法(林正常,1993)。在許多的研究當中,

利用這種原理確實達到增進爆發力的訓練效果(鞠欣馨,2006)。

增強式肌力訓練方式以訓練部位區分,可分為上肢及下肢兩個部 位,下肢增強式訓練方法是採用下蹲垂直跳(Counter Movement Jump, CMJ)、落地跳(Drop Jump, DJ)及蹲踞跳(Squat Jump, SJ),進 而增進跳躍高度,下肢爆發力,連續跳躍能力,減緩下肢肌力疲勞現 象;上肢方面主要是利用藥球與增強式伏地挺身動作,可以有效的提 升上半身肌肉力量,(鄭景峰,2002;楊明達、詹貴惠,2005)。目前 國內外針對增強式肌力訓練所研發設計的機構並不多見,尤其是上肢 訓練機構更是少之又少,已知國立屏東教育大學運動生物力學實驗室,

以撞擊方式啟動上肢肌群牽張–收縮循環(SSC)機制,開發組裝完 成上肢增強式訓練機構,經初步波型檢測該機構所產生之阻力波型合 乎增強式訓練之型式。謝維駿(2010)指出經由此機構訓練七週後有 助於上肢肌力的提升。

而以往增強式訓練都以在同一天內,以一次的訓練過程,完成所

有的訓練內容,稱連續性訓練(continuous training),對下肢肌群連 續性訓練式可負荷,但上肢肌群並非下肢肌群那麼肥大,在上肢肌群 肌力的提升之外又需考量運動傷害的產生,運動教練經常面臨訓練量 的問題。過去針對訓練量的分配,有「少量多餐」及「多量少餐」兩 種方式。「少量多餐」的方式稱為間歇式(intermittent),而「多量 少餐」的方式稱為連續式(continuous),其目是將總量相等的運動

量或練習量分開或集中完成。由過去的研究結果可以得知,儘管是分 散總訓練量,但所帶來的運動訓 練 效 果 仍 與 集 中 式 相 似

(Coquart, Lemaire, Dubart, Luttembacher, Douillard, & Garcin, 2008)。

此研究結果對於上肢運動訓練來說是相當重要的,根據過去的經驗,

教練常為單一時間集中給予過多的訓練量,導致下肢肌群產生運動傷 害,間歇式訓練方式可以給予下肢肌群休息時間恢復訓練後的生理反 應,在不影響訓練效果的情況下,間歇式訓練應可以被廣為運用。但 目前還沒有科學性的建議,提供增強式訓練量應如何分配的參考與其 效果之分析。因此本研究利用國立屏東教育大學運動生物力學實驗室 開發之上肢增強式訓練為訓練器材,並分析探討相同量的連續性與間 歇性增強式訓練對於女性選手運動能力與運動表現的影響。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