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研究為「建構取向五階段教學法對提升國小資優生幾何概念之成 效」,旨在探討以「五階段教學法」進行教學,對國小中年級資優生幾何 概念、幾何思考層次的成效為何?本章一共分為四小節,依序為研究背 景與動機、研究目的、研究假設及名詞釋義。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在現今科技時代裡,最大的危機並不是機器越來越像人一樣會思 考,而是人的思考越來越像機器(黃政傑,2007)。胡志偉(1997)提出 人在面對新科技、新觀念、新社會規範的新時代,為了因應資訊媒體的 快速變遷與充斥渲染,教育目標應該從過去的「3R」(Reading、wRitting、

aRithematics:讀、寫、算)擴展到「4R」(Reasoning:思);意即,身處 在激烈變動的科技時代,教育應培養學生必須具備有應付變化狀況的能 力,也就是需要有「準確觀察事物」與「洞察本質為何」的能力,思考 就是此兩種能力的先驅(王秋陽、中川翔詠,2003)。反觀我國長期以來 數學教學深受實證主義或行為主義的影響,強調「講授」「解釋」

「反覆練習」「精熟」「形成概念」「獲得知識」的模式;教師運 用增強、獎賞的行為制約原理,塑造學生低層次行為,如記憶、背誦,

於是學生被動接受知識,導致數學教學多偏重教師講解,學生較少機會 去發現與探索數學概念,漸漸變得不容易建構自己的數學思考歷程。是 故,研究者對於以「教師」為主體的學習成效相當懷疑,教師甚至用過 去十幾年的知識,教育學生面對未來二十年的新時代,何以讓學生能具 備真正帶得走的能力?教育的本質是培育學生的主體性,協助發展自主 性以實踐教育的任務(張天寶,2000)。教學若只是一個教師傳遞、學生 被動接收的過程,學生何以能自主學習、思考解決未來的問題?

研究者反思自己七年的資優班教學經驗,現行資優教育的設計重點 皆著重於認知課程,強調計算與記憶能力的增長,形同培養學生成為知

識接收者,反而容易忽略多元情境下,應該訓練資優生高層次思考的能 力,進而化身為知識創造者(梁文瀞,2009)。今日的社會科技急速擴張,

全球化趨勢迎面而來,知識內容呈現膨脹與革新的不穩定狀態,資優生 往往在大量知識的消費與產出中發生衝突;資優班教師則是疲於應付學 生的學習口味與步調,對於引導資優生進行深度高層次思考,鼓勵其自 主學習更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呂金燮、陳偉仁、黃楷茹、黃珮琇、陳靜 芝,2005)。回歸資優教育源自實踐「需要」,國家育才的需要、教育革 新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個人發展的需要(吳武典,2006;教育部,2008a), VanTassel-Baska ( 2006) 引述 Tyler 的觀點,認為資優生個體發展需要充 分探索新概念與知識,發展精熟能力處理難題,使其成為主動的自我引 導學習者。因而國內資優教育以加深、加廣的方式培養資優生獨立思考 的能力,著重思考的多元性與深入層次,並能有效解決問題(呂金燮,

2003)。但研究者常陷於資優教育宗旨與學校、家長、社會發展的拉鋸戰 中,迷失了應在課程裡落實資優教育理念,逐漸妥協在加強與傳輸學科 認知能力,忽略引導資優生進行高層次思考以便於解決未來生活問題。

《比資優更寬廣的成長路》一書中說到,教育是教學目標、教學內 容與教學方法合為一體的教學藝術,從教學藝術的眼光看書中分享美國 幼稚教育的教學方式,其校外教學的活動體驗很特別,張美蘭(2010:

36)描述:

解說員開始為孩子們講解植物授粉的原理,同時把小朋友分成兩半,一半 當樹,一半當蜜蜂。每個『樹』都發給數十張小紙條當作花粉,和一個空 塑膠杯當成花朵;『蜜蜂』則是一人一張小紙條。

蜜蜂的工作,就是飛到不同的樹旁,把小紙條放到杯子裡,就是協助授粉,

然後樹會給他另一張小紙片,讓他到另一棵樹去傳遞花粉。…。最後比較

裡的小紙條數目)高很多。解說員說:這是因為排排站,蜜蜂好工作,不 用飛來飛去亂找一番,所以這就是為何果園的樹都是排排站的;因為授粉 率高,結的果實就多。

從美國幼稚園戶外教學的例子,驗證潘文福(2010)的體驗:

學生生活經驗是教室學習活動發展的重要靈魂,沒有靈魂學習將缺少 生命力,而且學生也無法將新學習的知識統整遷移到原有的認知結構 中,因此教師應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以利於學生的生活經驗能成就 個體身心的自主與健全發展。也在此教學範例中,研究者開始思索,

當教學現場中以「學生」為主要角色時,課程從學生生活經驗開始擴 展,目的使其能統整以自己經驗為背景的學習情境,進而思考出新的 認知架構,是否更能達成學生個體發展的需求?同樣地,學生也較能 理解與內化新知識?而這種強調「主動積極」概念的教學方法是否能 比傳統被動接收知識教學方法,更能提升學習者的學習成效?同時較 能促發學習者的高層次思考能力?

近幾十年來「個體主動積極」的學習觀點開始受到教育界的注 意,詹志禹(2002)陳述:可能很少人會反對「學習是一個學習者主 動的歷程」或「學習必須是一個學習者主動的歷程」這觀念,但是每 個人對「主動」的定義有歧異性,「主動」也有程度上認知的差異,

間接導致影響不同層次的討論。詹志禹(1996)和 Sandhya、Todd 與 Tiffany(2009)認為「主動」之所以影響近代教育變成很重要也是 趨勢的學習理論,最主要的原因在於它重新定義學習情境中師生角色 的支配性- 學習者「認知主動」與「學習主動」兩大議題,也是現在 有名的「主動建構觀」;劉佩雲、簡馨瑩(2003)引述 Brooks 研究,

發現主動建構觀點的教學方式重視:1.課程應著重整體到部分的轉 化,鼓勵使用第一手資料來考驗重要的學習概念;2.學生學習的角色 應轉變為主動思考者;3.教師扮演問題傳遞者與調停者;4.學習評量

方式應整合學習的過程與結果。綜合上述,在課程-學生-教師-評量 等教學設計議題上,「主動建構」觀點與「行為主義」所關注的層面 大不相同,此也回應研究者的疑問,資優教育應著重在選擇適當「教 學方法」以引導學生進行高層次思考活動,「主動建構」取向的教學 模式是否能滿足資優生的學習需求,似乎是值得努力尋求答案的目標 與方向。

郭重吉(1992)的文獻提及 Driver& 與 Oldham 研究英國學生 學習科學的結果,其發現學生透過主動建構的教學方法,能將先備知 識轉換成概念改變,此為促成學習成效的ㄧ大因素,因而提出五階段 教學法:定向(orientation)、引出(elicitation)、重組(restructure)、

應用(application)、回顧(review),深究其每個階段所代表的意義,

即為探究問題、引導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藉由教學讓學生產生想法 的重組、進而應用新想法、最後是回顧想法改變的歷程。Driver 與 Oldham(1986)認為學生在學習前的先備知識、學生主動建構的角 色、概念改變的引導,是教師在教學前必須仔細掌握的要素。由 Driver 等人倡導的建構取向五階段教學法,對應資優教育方案中提及「需要 為資優生設計高層次思考課程,著重對問題進行深入探討與解決」,

其兩者的精神是相當一致(Burns & Reis, 1991;Van Tassel-Baska, 2006;呂金燮,2002)。籃玉君(2008)說到,在資優生的學習歷程 中,教師需引導他們從問題情境中連結舊知識,鼓勵提出各式問題、

分類問題類型,並找出問題的關鍵點,然後逐步建構知識,最後反思 與自我評估學習階段中的能力提升。因此,研究者認為以主動建構的 觀點來詮釋資優資優教育的目標--培養優秀的知識創新者更勝於知 識的學習者(呂金燮、陳偉仁、黃楷茹、黃珮琇、陳靜芝,2005),

五階段教學法符合資優教育目標與教學引導方式,若能在實驗課程 中,融合此教學法於教學活動的進行,研究成果讓人拭目以待。

而九年一貫課程綱要隨著國人的期待不斷修正也帶來相當大的震盪 與改變,逐漸注重數學概念的本質外,開始重視發展學生主動建構數學 思考的自主性(邱智慧,1994),尤其數學能直接將個人思考和生活經驗 結合,所以學習數學不但可激發學生對周圍事物和現象的好奇,更能滿 足學生的主動求知欲(施建農,2006)。九年一貫課程中,數學範疇區分 成五大主題,其中幾何測量和日常生活的關係緊密,是學習運算、代數、

分數等知識之重要基礎,學生天生對幾何圖形就有濃厚的興趣,因此除 了能激發想像力,從中也可培養其對數學的興趣(謝如山、謝名起、謝 名娟,2002)、抽象與推論的能力(教育部,2008b);國內大多數數學教 育學者多倡議幾何圖形課程能培養學生空間/邏輯推理的能力(林秀瑾,

張英傑,2005)。研究者基於上述的觀點,採用幾何主題做為課程設計的 主軸核心,再搭配主動建構五階段教學方式,並根據學生的學習需求、

興趣,取材自生活經驗,從先備經驗中篩選能引發學生新思維與判斷的 問題(盧秀琴,2010;施建農,2006),以觀察學生是否能擴展學習的經 驗領域,同時激發主動思考的特性,建構自己所學的知識,將之實際運 用到不同的生活情境中,教學亦能達到較佳的學習成效?

研究者深入探究國內相關期刊或實證研究,發現結合主動建構教學 方法與數學幾何課程的主題相當有限,對於實際運用在資優生數學課程 設計的實驗教學更少之又少。再者,研究者也相當懷疑,國內外文獻資 料或相關資優教育專家常強調資優教育需為資優生設計區分性課程,鼓

研究者深入探究國內相關期刊或實證研究,發現結合主動建構教學 方法與數學幾何課程的主題相當有限,對於實際運用在資優生數學課程 設計的實驗教學更少之又少。再者,研究者也相當懷疑,國內外文獻資 料或相關資優教育專家常強調資優教育需為資優生設計區分性課程,鼓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