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研究採用實驗研究法,將受試者區分為兩組後,進行前、後測,

依據蒐集而來的資料進行分析與處理,資料來源分「量化資料」及「質 性資料」,茲分述於下:

一、量化資料分析

(一) 以前測為共變量,採用單因子共變數(ANCOVA)分析,了解兩組受 試者接受實驗教學後,經排除前測能力及學習者成熟度之影響後,

在《國小學生幾何圖形概念測驗》後測得分差異以回答研究問題一。

(二) 以前測為共變量,採用單因子共變數(ANCOVA)分析,了解兩組受 試者接受實驗教學後,經排除前測能力及學習者成熟度之影響後,

在《吳-薛氏國小學童 van Hiele 幾何測驗》後測得分差異以回答研 究問題二。

(三) 將實驗組受試者的學習意見回饋單進行百分比統計以回答研究問 題三。

(四) 以效果值來說明實驗組與對照組在接受實驗教學後的幾何概念、幾 何思考層次的效力大小與教學應用的價值。Cohen 於 1988 年提出 當效果值介於.01 至.059 為低度效果,屬於無應用價值、效果值介 於.059 至.138 為中度效果,表示實驗結果有中度應用的價值、若效 果值高於.14,則為高度效果,可以肯定實驗結果有非常高的應用 價值(引自王昭傑,2011)。

二、質性資料整理

本研究主要蒐集資料有課堂觀察記錄、文件資料(學生學習單、半 結構式訪談表與學習意見回饋單開放性題目)與課堂錄音口述資料。研 究者依資料來源及資料對象,利用研究/資料來源日期的方式作為紀錄方 法,各符號意義以英文縮寫示例:T 表示教學者(Teacher);O 表示觀察

示小組討論(Group);H 表示學習單(Homework);I 表示半結構晤談表

(Interview);F 表示學習意見回饋單(Feedback);E 表示口述資料

(Express);實驗組共 15 位學生,三年級 7 位;四年級 8 位。編碼三年 級依序為 0301-0307;四年級依序為 0401-0408。茲以下表 3-5-1 說明。

表 3-5-1

(二)半結構晤談表

為了解受試者接受實驗教學前後幾何概念改變的歷程,晤談受試者 對象的選取標準係根據接受「國小學生幾何圖形概念測驗」和「吳-薛氏 國小學童 van Hiele 幾何測驗」前測答對總題數高低為依據,各年級選出 低分組、高分組的學生各 1 名,共計 4 名,予以個別晤談。並於教學後 進行後測與晤談,以切實了解與紀錄受試者真實情形,晤談資料內容轉 錄成逐字稿。

(三)學習單

本研究實驗課程係研究者自編,共分三個單元,單元一「俄羅斯方 塊」頁數為 6 頁;單元二「笛卡爾方塊」頁數為 7 頁;單元三「三角形 連塊」頁數為 6 頁。每份學習單皆有不同的問題與任務供實驗受試者思 考並進行解題,因此實驗教學中會要求受試者將自己的答案紀錄於學習 單內,並於時間內繳回與批改,批閱方式由三位資優班老師共同審定,

以其共同討論教學成果與日後的修正方式。為了完整呈現實驗受試在學 習單習寫幾何概念改變之歷程,將分析接受半結構訪談四位同學之學習 單內容,提供質性資料輔佐實驗結果的分析。

(四)學習意向回饋單

將於實驗課程結束後,將學習意向回饋單的開放性問題加以彙整,

了解受試者對實驗課程的感受與自評表現。

(五)課堂錄音、錄影資料

研究者於每堂實驗課程的進行,以錄影方式全程錄音,以其完整與 確實蒐集到受試者學習資料,也便於研究報告的撰寫。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