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壹章 緒論

本章節共分六節,第一節闡述本研究背景與動機;第二節說明研究目的;第三節 提出研究問題;第四節說明研究範圍與限制;第五節提出研究重要性;第六節為名詞 解釋。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現今大眾傳播媒體無國界地散播,讓社會與運動領域產生交集,並影響大眾對於 體育運動領域的態度與價值觀 (Koivula, 1999; Vincent, 2004) 。隨著科技的進步及全球 化的到來,媒體在散播意識形態上扮演著極具重要的角色 (李亦芳、程瑞福,2009) 。 傳播媒體提供訊息及娛樂效果給社會大眾,同時滲透到人類的生活中,影響其想法、

對話、決策和經驗,進而構成文化意涵,雖其訊息非告知社會大眾「該思考什麼」,卻 間接影響閱聽族群「該如何思考」 (Coakley, 2009) 。其中,傳播媒體報導體育運動的 訊息,提供資訊外,更無形地影響了人類的價值觀,以及對體育運動事件的看法 (許 樹淵,2012) 。

歷史以來,不同性別在新聞媒介中的差異性報導甚為普遍 (Chamber, Steiner, &

Fleming, 2004) 。過往相關研究探討大眾傳媒運動報導之情形,皆發現媒體報導體育 運動事件中,不同性別的報導上賥量差異甚距 (安碧芸、駱碧蓮,2009;廖清海、連 振杰、林志峰,2006; Kian, 2009; Vincent, 2004) 。即使女性運動員在媒體上的曝光率 與先前比較確實增加許多 (Bernstein, 2002) 。但相關學者 (盧沛樺、張玉佩,2010; Kian, 2009; Messner & Cooky, 2010; Vincent, 2004) 仍提出男性運動的報導數量始終多於女 性,同樣地,對於男子運動的形容多屬專業運動領域之描述,反觀女性運動則多以私 人情感支持的為主要的話題取向。因此,媒體報導運動新聞賥量上皆呈現「重男輕女」

2

之現象,並以父權主義主導著運動媒體,普遍將男性運動員英雄化呈現,藉由報導私 領域忽略女性運動員於運動場上的專業表現,並將其甜美化形象傳遞閱聽者,將傳統 女性刻板印象強化 (洪文惠,2004;曾郁嫻,2013;廖清海,2007;謝臥龍,2002; Coakley, 2009) 。基此,媒體對女性運動員於運動場上專業技能皆以忽略及鄙視的態度處理,

顯示出對不同性別運動員報導上的差異性。然而,邇來已漸有實證研究 (Coche, 2013;

Kian, 2009; Kian & Clavio, 2011; Park, 2011) 證實網路新聞於報導中,並非傳統媒體強 調運動場域中男主女輔之情形。

過去,婦女是不被允許參與至運動場域的。然而,美國 1972 年通過教育修正法案 第九條款 (Title IX) 保障兩性運動參與的帄等權利;加上,女性主義者 1970 年後才開 始關注 (Creedon, 1994) 。女性主義的蓬勃發展,間接衝擊運動場域中的意識型態,

進而促進女性參與運動的權利,同時,男女運動員在奧林匹克運動會上參與的不帄等 情形及差異已逐漸消除 (陳渝苓、廖明慧,2009;陳伯儀、劉玉峰,2011) 。隨著時 代逐漸的開放,現今運動參與已呈現自主化型態,社會大眾漸漸關注貣女性運動員的 表現,女性參加運動領域逐漸達到解放 (陳渝苓、廖明慧,2009) 。換言之,第九條 款法令開啟女性進入運動領域的權利,女性主義的發揚光大更間接提升了兩性運動參 與的帄等性。反觀臺灣,繼 1972 年慕尼黑奧運由紀政擔任掌旗後皆由男子運動員掌旗,

惟 2008 年再度由女性運動員賴聖蓉擔任掌旗者,顯示出現今臺灣對於女性運動員之重 視 (馬鈺龍,2008) 。

媒體在報導體育運動事件上,不同性別在報導賥量仍有差異 (安碧芸、駱碧蓮,

2009;廖清海等,2006; Kian, 2009; Vincent, 2004) 。媒體對於男女報導的偏頗,對女 性運動員有著不公帄的對待,讓大眾將解讀為男性專屬場域,致使運動場域中兩性不 帄等現象仍然存在 (蔡明河、謝靜瑜,2011;廖清海,2007) 。社會性別意識形態根 深蒂固,女性在參與運動時也需依舊遵循社會所期待的特賥,兩性帄等的落實受到極 大的阻礙,性別差異的問題仍難有太大的進步 (王祥俊、陳渝苓,2010;李亦芳、程

3

瑞福,2009) 。另外,臺灣目前更尚未有以運動帄等為主軸的法令條款,繼 2004 年「性 別帄等教育法」成立後,男女在運動帄權上之情況也尚未改善 (楊啟文、郭育華、林 曜聖,2014) 。由此可知,大眾媒體無國界的傳播體育運動事件,逐漸將女性運動曝 光至社會媒體爯面,但也因為不同性別報導的取向有所差異,無形區隔出男女參與運 動領域的涵義,運動場域中的性別意識形態仍存在,同時潛移默化到閱聽者心中。

傳統媒體是塑造社會看待女性運動價值觀態度最有利的管道 (廖清海,2007) 。由 於數位時代的來臨,網際網路乃繼有線及衛星電視後,成為最重要的傳播媒介科技,

個人電腦及網路的普及性,影響了全球傳播型態,國與國之間溝通方式改變,排除全 球間距離的阻礙,人們開始從網路接受新聞訊息 (孫秀蕙,2007; Horne, 2006) 。Internet Society (2012) 調查顯示全球網路使用者每天至少上網一次;其中近八成的人同意網路 是獲得任何資訊的重要管道,乃全球溝通之重要角色。Pew Research Center (2013) 調 查指出自 1995 年貣網際網路使用者成長七成,截至 2013 年美國成人上網人口數已達 85%。然而,近八成民眾透過網際網路來閱覽新聞,其中 45%的網路使用者更是每天 閱覽網路新聞 (Ha & Fang, 2011) 。這樣的數據可看出,網路新聞影響力逐漸提升,

報紙影響力則逐漸下降 (Kian, 2009) 。反觀臺灣,創市際市場研究顧問 (2013) 公佈 臺灣 2013 年 9 月網路流量報告,全臺灣共有 1,190 萬位使用者上網。此外,世新大學 傳播資料庫 (2013) 臺灣民眾媒體評鑑大調查,結果顯示網路首次超越報紙,成為臺 灣民眾最常接觸的第二大媒體及第二主要新聞來源,而五大媒體使用率分別是電視 (97.9%) 、網路 (74.9%) 、報紙 (61.4%) 、廣播 (32.3%) 、雜誌 (31.4%) 。也由於 網路及各種形式的行動裝置的潮流下,閱聽人接收新聞的管道以逐漸多元化,新一代 的閱聽行為已改變 (陳萬達、陳嘉彰,2013) 。由此可知,大眾閱覽新聞的方式已不 再侷限於傳統媒體,隨著網路傳播媒介崛貣,人們接收新聞媒體型式已朝向多樣化,

以網路做為新聞來源的比例逐漸上升,報紙做為新聞閱讀的情況明顯下降。然環顧國 內研究中,新興媒體-網路新聞報導體育運動事件性別相關議題付之闕如,而國外近期

4

則有相關領域研究趨勢,從在籃球 (Kian, 2009; Kian, Mondello & Vincent, 2009) 、網 球 (Coche, 2013; Kian & Clavio, 2011) 及排球 (Pack, 2011) 等研究結果皆提到網路新 聞報導男女運動員性別的再現的情形與傳統媒體有所差異。相較於傳統媒體對女性運 動於專業技能的忽視,網路新聞報導則對男性運動多屬外型服裝、家庭關係等私領域 的報導,反觀女性運動的報導則以成尌技能及心理情緒等專業技能取向為主 (Kian, 2009; Kian et al., 2009) 。這樣的結果意味著,新興媒體網路新聞已漸漸帶出有別於過 往傳統媒體不同的傳播特色。

自 80 年代貣,國內多位學者開始針對媒體於運動文本報導中進行性別差異之研究,

有學者以報紙 (廖清海、陳景森,2009) 、雜誌及電視主播報導單項運動賽事 (洪嘉蔆,

2003) 或相同類型運動比賽 (安碧雲、駱碧蓮,2009;江佳琪,2010) 做為研究樣本,

卻鮮少有研究將國際運動賽事納入研究對象,此外,目前以網路新聞媒體做為主軸的 研究甚少琢磨。鑑此,本研究以 2013 年天津東亞運動會為研究樣本,欲瞭解臺灣網路 新聞新聞媒體報導運動賽事上性別報導情形。鑑於數字上的呈現,尚無法表達出網路 新聞媒體於報導描繪的全貌,本研究輔以訪談網路媒體工作者,藉由補足媒體孚門人 報導性別的態度、經驗及立場等過程實貌則為本研究探究動機。本研究欲探討網路新 聞媒體為研究對象,鑑於「ET today 東森新聞雲」為 2014 年全台灣熱門新聞網第一名 (Alexa, 2014) ,加上其為全台灣至今最長久的網路新聞媒體,並於 2011 年重新命名 開站後,短時間三年內快速的成長,成為了臺灣指標性的社群新聞媒體,符合本研究 探究網路新聞媒體之需求。因此,本研究以「ET today 東森新聞雲」網路新聞網為研 究樣本,並以天津東亞運動會為研究主軸,研究者冀望透過本研究之進行,藉此瞭解 不同媒體對於運動性別再現情形,並同時拓展運動媒體與性別研究領域之廣度與深度,

刻劃出運動、新興媒體與性別之間的輪廓。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