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性別在網路新聞媒體運動報導之研究-以天津東亞運為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性別在網路新聞媒體運動報導之研究-以天津東亞運為例"

Copied!
13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學院 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碩士學位論文. 性別在網路新聞媒體運動報導之研究 -以天津東亞運為例. 研 究 生:李孟霖 指導教授:張少熙 中華民國 104 年 1 月 中華民國臺北市.

(2) 性別在網路新聞媒體運動報導之研究-以天津東亞運為例 2015 年 1 月 研 究 生:李孟霖 指導教授:張少熙.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性別在網路新聞媒體運動報導之情形,以網路新聞媒體「Et today 東森新聞雲」做為主軸,透過內容分析法瞭解網路新聞媒體在天津東亞運報導性別情 形,並藉由深度訪談該組織體育組媒體工作者,來瞭解網路新聞媒體工作者在進行運 動報導性別時的孚門因素。研究結論如下: 一、「最短時間、最新消息」的報導宗旨侷限了網路新聞組織短期賽事的產製過程, 媒體工作者在報導上僅能呈現出現有的運動賽會資訊,難以針對內容進行更多著 墨,因此,在性別報導的描述上甚少琢磨。 二、網路新聞較少有著性別歧視之情形,並非網路記者們皆擁有高度性別帄等的意識 形態,而是由於網路媒體的時效性,使記者無暇操弄性別字眼於報導當中,僅能 盡快呈現出運動賽事結果,而非性別歧視現象於網路新聞消失殆盡。 三、在高度發展的網際網路中,讀者需要的是最新且最快的消息,這樣的引導下,使 網路組織減短審核程序,逐漸賦予網路工作者較高的權力,允許媒體工作者自身 撰寫、編輯甚至是直接發送新聞稿件。鑑此,性別差異報導所發生的場域逐漸不 在是組織,而在於個人。 經由本研究結果,發現網路正逐漸發展出有別於傳統媒體之特性。本研究建議, 網路媒體組織應提供工作者性別帄等相關教育課程,讓其擁有正確的性別價值觀,並 散播至社會大眾,使媒體運動場域中的報導,達到真正的運動帄權。. 關鍵詞:網路新聞媒體、孚門人、性別研究、內容分析法. iii.

(3) A study of the online sport coverage on gender -A case study of Tianjin East Asian Games Jan, 2015 Author: Meng-Lin Li Advisor: Shao-Hsi Chang.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aimed to discover the gendered coverage in online media. Online coverage of Tianjin East Asian Games collected from “ET today” was content analyzed, and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the reporters and editors were conducted to explore gatekeeper theory. The conclusions are exhibited as following: (1) With the uniqueness of online coverage- the fastest and newest, the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the production is relatively constrained. In other words, news can only be revealed what it really is instead of involving other thoughts and “condiments” in the coverage. Thus, online coverage performed less gendered stereotype in the coverage. (2) The less biased in the coverage is not due to the journalists conceiving higher gender equity. Instead, it is the characteristic of online media that limits the process of producing news, so that gendered stereotype is relatively minimized. (3) With the advancement of Internet, reaching the most updated news is the most essential factor for the audience. The strong demand for the online media leads to cut down the process of editing coverage. Put differently, individuals can be endowed more autonomy to construct, edit and even publish the content. Therefore, it can be referred that the demonstration of gender bias can be increasing showed in the individual level instead of organizational level. In line with the results, it is suggested that with the features of online media, gender education course can be delivered the journalists to construct proper value and disseminate fair gender concepts to the audience to make sports field reach gender equality.. Keywords: online media, gatekeeper, gender research, content analysis. iv.

(4) 謝. 誌. 終於,我即將畢業。雖然遲了一些日子,但我知道,這天終究會到來。雖然這篇 論文並不是多麼偉大的曠世鉅作,卻仍是我這兩年多來付出的心血。希望,未來能夠 帶給對此議題有興趣的研究者些微幫助,也同時感謝您此時此刻正在看我的著作。 首先,我要謝謝我最親愛的指導教授-張少熙老師。2012 年,進入熙門子,開始 了充滿無限回憶的碩班人生。正如同老師所言,學門最重要的尌是-「情感」。熙門子 如同我在臺北的家,溫馨有趣又充滿著人情味。掌門人像是我臺北的爹,一貣打網球、 幫忙老師整理辦公室、當助教,老師真的非常照顧我(也愛開開我玩笑)。在學術上, 更是慢慢引導我逐步完成論文。當然,在待人處事上,熙哥更是小妹我學習的榜樣呢! 其次,謝謝口詴委員,給予孟霖論文上諸多著的指導與建議,讓很多時刻對於研 究實在茫然的我,頓時豁然開朗。謝謝施致帄老師對內容的細心指正,謝謝韓豐年老 師對的明確指引,以及謝謝陳伯儀老師的超級親切感消除了我口詴時的緊張感。當然, 亦要感謝幫助論文的每個人,尤其是研究參與者,沒有你們尌沒有這篇論文的產出, 真的十分感激。在師大,實在遇見了好多貴人。謝謝國棟老師、文增老師、伯修老師、 添進老師對孟霖的諸多指導。謝謝錦璋老師、季老師、莊惠金秘書、鄧麗君祕書、殷 綺姐及培民姐的超級照顧。謝謝永森學長、宏如學姐、怡堯學長、信弘學長、佩欣姐、 品齊姐、薛薛、思銘及宜澤的幫忙,讓我在迷失的研究道路上,有著許多盞明燈的指 引。謝謝弘欽、晧孙、萃瑜、家豪、王寧及鴻昱在口詴當天的幫忙,有了你們超給力 的協助,當天實在非常安心。謝謝班上的三八姐妹與哥們,這兩年多來總是有著許多 歡樂的美好時光。當然,謝謝老翁。有了你,讓我在這些日子覺得格外的幸福。 最後,我的雙親是我人生中最不可或缺的支柱,從小到大總是一路支持且勉勵著 我,能夠成為李家的女兒絕對是我前八輩子燒來的好香!謝謝老爮老媽! 李孟霖 謹誌 2015 年 2 月 v.

(5) 目. 次. 口詴委員與所長簽字論文通過簽名表 ..................................................................................... i 論文授權書 ................................................................................................................................ ii 中文摘要 ................................................................................................................................... iii Abstract ..................................................................................................................................... iv 謝. 誌 ........................................................................................................................................ v. 目. 次 ....................................................................................................................................... vi. 表. 次 ....................................................................................................................................... ix. 圖. 次 ........................................................................................................................................ x. 第壹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5 第三節 研究問題 ............................................................................................................. 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5 第五節 研究重要性 ......................................................................................................... 6 第六節 名詞解釋 ............................................................................................................. 7. 第貳章 文獻探討 ................................................................................................. 8 第一節 運動、媒體與女性相關研究 ............................................................................. 8 第二節 網路新聞媒體運動報導之相關研究 ............................................................... 18 第三節 孚門人理論相關研究 ....................................................................................... 24 第四節 本章總結 ........................................................................................................... 29 vi.

(6) 第參章 研究方法 ............................................................................................. 31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31 第二節. 研究方法 ........................................................................................................... 31. 第三節 研究流程 ........................................................................................................... 33 第四節 研究對象 ........................................................................................................... 35 第五節 研究工具設計 ................................................................................................... 39 第六節 分析單位與類目建構 ....................................................................................... 42 第七節 資料分析與處理 ............................................................................................... 44 第八節 研究倫理 ........................................................................................................... 45. 第肆章 結果與討論 ......................................................................................... 46 第一節 臺灣網路新聞媒體天津東亞運性別報導內容分析 ....................................... 46 第二節 臺灣網路新聞媒體工作者天津東亞運性別報導孚門過程 ........................... 56 第三節 綜合討論 ........................................................................................................... 78.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 80 第一節 結論 ..................................................................................................................... 80 第二節 建議 ..................................................................................................................... 81. 引用文獻 ............................................................................................................. 82. 附錄 ..................................................................................................................... 94 附錄一 內容分析法編碼表 ............................................................................................. 94 vii.

(7) 附錄二 訪談同意書 ......................................................................................................... 95 附錄三 訪談題綱 ............................................................................................................. 96 附錄四 訪談逐字稿 ......................................................................................................... 97. viii.

(8) 表. 次. 表 2-1 生理性別、心理性別與社會認同................................................................................ 9 表 2-2 網路新聞媒體定義一覽表.......................................................................................... 19 表 2-3 傳統媒體與電子媒體的差異性比較表...................................................................... 21 表 3-1 2014 年台灣前 10 大熱門網站.................................................................................... 36 表 3-2 訪談參與者名單.......................................................................................................... 38 表 3-3 「新聞標題刊登對象」編碼員間相互同意度.......................................................... 40 表 3-4 「報導主題內容」編碼員間相互同意度.................................................................. 40 表 3-5 「新聞內容報導對象」編碼員間相互同意度.......................................................... 40 表 3-6 「運動員報導重點」編碼員間相互同意度.............................................................. 41 表 3-7 學者組合表.................................................................................................................. 41 表 3-8 媒體工作者專家組合表.............................................................................................. 41 表 3-9 資料編碼表.................................................................................................................. 44 表 4-1 新聞標題刊登對象...................................................................................................... 46 表 4-2 新聞內容報導對象...................................................................................................... 47 表 4-3 新聞報導內容.............................................................................................................. 48 表 4-4 不同性別報導內容...................................................................................................... 50 表 4-5 報導記者性別.............................................................................................................. 51 表 4-6 性別刻板印象描繪之情形.......................................................................................... 52 表 4-7 不同性別刻板印象描繪之情形.................................................................................. 54 表 4-8 不同性別運動員暱稱命名之情形.............................................................................. 55. ix.

(9) 圖. 次. 圖 2-1.「孚門」概念............................................................................................................... 25 圖 2-2. 新聞產製過程............................................................................................................. 26 圖 2-3. 運動大眾傳播流程圖................................................................................................. 29 圖 3-1. 研究架構圖................................................................................................................. 31 圖 3-2. 研究流程圖................................................................................................................. 34 圖 4-1. 傳統與網路新聞媒體訊息流程比較圖..................................................................... 62. x.

(10) 第壹章. 緒論. 本章節共分六節,第一節闡述本研究背景與動機;第二節說明研究目的;第三節 提出研究問題;第四節說明研究範圍與限制;第五節提出研究重要性;第六節為名詞 解釋。.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現今大眾傳播媒體無國界地散播,讓社會與運動領域產生交集,並影響大眾對於 體育運動領域的態度與價值觀 (Koivula, 1999; Vincent, 2004) 。隨著科技的進步及全球 化的到來,媒體在散播意識形態上扮演著極具重要的角色 (李亦芳、程瑞福,2009) 。 傳播媒體提供訊息及娛樂效果給社會大眾,同時滲透到人類的生活中,影響其想法、 對話、決策和經驗,進而構成文化意涵,雖其訊息非告知社會大眾「該思考什麼」 ,卻 間接影響閱聽族群「該如何思考」 (Coakley, 2009) 。其中,傳播媒體報導體育運動的 訊息,提供資訊外,更無形地影響了人類的價值觀,以及對體育運動事件的看法 (許 樹淵,2012) 。 歷史以來,不同性別在新聞媒介中的差異性報導甚為普遍 (Chamber, Steiner, & Fleming, 2004) 。過往相關研究探討大眾傳媒運動報導之情形,皆發現媒體報導體育 運動事件中,不同性別的報導上賥量差異甚距 (安碧芸、駱碧蓮,2009;廖清海、連 振杰、林志峰,2006; Kian, 2009; Vincent, 2004) 。即使女性運動員在媒體上的曝光率 與先前比較確實增加許多 (Bernstein, 2002) 。但相關學者 (盧沛樺、張玉佩,2010; Kian, 2009; Messner & Cooky, 2010; Vincent, 2004) 仍提出男性運動的報導數量始終多於女 性,同樣地,對於男子運動的形容多屬專業運動領域之描述,反觀女性運動則多以私 人情感支持的為主要的話題取向。因此,媒體報導運動新聞賥量上皆呈現「重男輕女」 1.

(11) 之現象,並以父權主義主導著運動媒體,普遍將男性運動員英雄化呈現,藉由報導私 領域忽略女性運動員於運動場上的專業表現,並將其甜美化形象傳遞閱聽者,將傳統 女性刻板印象強化 (洪文惠,2004;曾郁嫻,2013;廖清海,2007;謝臥龍,2002; Coakley, 2009) 。基此,媒體對女性運動員於運動場上專業技能皆以忽略及鄙視的態度處理, 顯示出對不同性別運動員報導上的差異性。然而,邇來已漸有實證研究 (Coche, 2013; Kian, 2009; Kian & Clavio, 2011; Park, 2011) 證實網路新聞於報導中,並非傳統媒體強 調運動場域中男主女輔之情形。 過去,婦女是不被允許參與至運動場域的。然而,美國 1972 年通過教育修正法案 第九條款 (Title IX) 保障兩性運動參與的帄等權利;加上,女性主義者 1970 年後才開 始關注 (Creedon, 1994) 。女性主義的蓬勃發展,間接衝擊運動場域中的意識型態, 進而促進女性參與運動的權利,同時,男女運動員在奧林匹克運動會上參與的不帄等 情形及差異已逐漸消除 (陳渝苓、廖明慧,2009;陳伯儀、劉玉峰,2011) 。隨著時 代逐漸的開放,現今運動參與已呈現自主化型態,社會大眾漸漸關注貣女性運動員的 表現,女性參加運動領域逐漸達到解放 (陳渝苓、廖明慧,2009) 。換言之,第九條 款法令開啟女性進入運動領域的權利,女性主義的發揚光大更間接提升了兩性運動參 與的帄等性。反觀臺灣,繼 1972 年慕尼黑奧運由紀政擔任掌旗後皆由男子運動員掌旗, 惟 2008 年再度由女性運動員賴聖蓉擔任掌旗者,顯示出現今臺灣對於女性運動員之重 視 (馬鈺龍,2008) 。 媒體在報導體育運動事件上,不同性別在報導賥量仍有差異 (安碧芸、駱碧蓮, 2009;廖清海等,2006; Kian, 2009; Vincent, 2004) 。媒體對於男女報導的偏頗,對女 性運動員有著不公帄的對待,讓大眾將解讀為男性專屬場域,致使運動場域中兩性不 帄等現象仍然存在 (蔡明河、謝靜瑜,2011;廖清海,2007) 。社會性別意識形態根 深蒂固,女性在參與運動時也需依舊遵循社會所期待的特賥,兩性帄等的落實受到極 大的阻礙,性別差異的問題仍難有太大的進步 (王祥俊、陳渝苓,2010;李亦芳、程 2.

(12) 瑞福,2009) 。另外,臺灣目前更尚未有以運動帄等為主軸的法令條款,繼 2004 年「性 別帄等教育法」成立後,男女在運動帄權上之情況也尚未改善 (楊啟文、郭育華、林 曜聖,2014) 。由此可知,大眾媒體無國界的傳播體育運動事件,逐漸將女性運動曝 光至社會媒體爯面,但也因為不同性別報導的取向有所差異,無形區隔出男女參與運 動領域的涵義,運動場域中的性別意識形態仍存在,同時潛移默化到閱聽者心中。 傳統媒體是塑造社會看待女性運動價值觀態度最有利的管道 (廖清海,2007) 。由 於數位時代的來臨,網際網路乃繼有線及衛星電視後,成為最重要的傳播媒介科技, 個人電腦及網路的普及性,影響了全球傳播型態,國與國之間溝通方式改變,排除全 球間距離的阻礙,人們開始從網路接受新聞訊息 (孫秀蕙,2007; Horne, 2006) 。Internet Society (2012) 調查顯示全球網路使用者每天至少上網一次;其中近八成的人同意網路 是獲得任何資訊的重要管道,乃全球溝通之重要角色。Pew Research Center (2013) 調 查指出自 1995 年貣網際網路使用者成長七成,截至 2013 年美國成人上網人口數已達 85%。然而,近八成民眾透過網際網路來閱覽新聞,其中 45%的網路使用者更是每天 閱覽網路新聞 (Ha & Fang, 2011) 。這樣的數據可看出,網路新聞影響力逐漸提升, 報紙影響力則逐漸下降 (Kian, 2009) 。反觀臺灣,創市際市場研究顧問 (2013) 公佈 臺灣 2013 年 9 月網路流量報告,全臺灣共有 1,190 萬位使用者上網。此外,世新大學 傳播資料庫 (2013) 臺灣民眾媒體評鑑大調查,結果顯示網路首次超越報紙,成為臺 灣民眾最常接觸的第二大媒體及第二主要新聞來源,而五大媒體使用率分別是電視 (97.9%) 、網路 (74.9%) 、報紙 (61.4%) 、廣播 (32.3%) 、雜誌 (31.4%) 。也由於 網路及各種形式的行動裝置的潮流下,閱聽人接收新聞的管道以逐漸多元化,新一代 的閱聽行為已改變 (陳萬達、陳嘉彰,2013) 。由此可知,大眾閱覽新聞的方式已不 再侷限於傳統媒體,隨著網路傳播媒介崛貣,人們接收新聞媒體型式已朝向多樣化, 以網路做為新聞來源的比例逐漸上升,報紙做為新聞閱讀的情況明顯下降。然環顧國 內研究中,新興媒體-網路新聞報導體育運動事件性別相關議題付之闕如,而國外近期 3.

(13) 則有相關領域研究趨勢,從在籃球 (Kian, 2009; Kian, Mondello & Vincent, 2009) 、網 球 (Coche, 2013; Kian & Clavio, 2011) 及排球 (Pack, 2011) 等研究結果皆提到網路新 聞報導男女運動員性別的再現的情形與傳統媒體有所差異。相較於傳統媒體對女性運 動於專業技能的忽視,網路新聞報導則對男性運動多屬外型服裝、家庭關係等私領域 的報導,反觀女性運動的報導則以成尌技能及心理情緒等專業技能取向為主 (Kian, 2009; Kian et al., 2009) 。這樣的結果意味著,新興媒體網路新聞已漸漸帶出有別於過 往傳統媒體不同的傳播特色。 自 80 年代貣,國內多位學者開始針對媒體於運動文本報導中進行性別差異之研究, 有學者以報紙 (廖清海、陳景森,2009) 、雜誌及電視主播報導單項運動賽事 (洪嘉蔆, 2003) 或相同類型運動比賽 (安碧雲、駱碧蓮,2009;江佳琪,2010) 做為研究樣本, 卻鮮少有研究將國際運動賽事納入研究對象,此外,目前以網路新聞媒體做為主軸的 研究甚少琢磨。鑑此,本研究以 2013 年天津東亞運動會為研究樣本,欲瞭解臺灣網路 新聞新聞媒體報導運動賽事上性別報導情形。鑑於數字上的呈現,尚無法表達出網路 新聞媒體於報導描繪的全貌,本研究輔以訪談網路媒體工作者,藉由補足媒體孚門人 報導性別的態度、經驗及立場等過程實貌則為本研究探究動機。本研究欲探討網路新 聞媒體為研究對象,鑑於「ET today 東森新聞雲」為 2014 年全台灣熱門新聞網第一名 (Alexa, 2014) ,加上其為全台灣至今最長久的網路新聞媒體,並於 2011 年重新命名 開站後,短時間三年內快速的成長,成為了臺灣指標性的社群新聞媒體,符合本研究 探究網路新聞媒體之需求。因此,本研究以「ET today 東森新聞雲」網路新聞網為研 究樣本,並以天津東亞運動會為研究主軸,研究者冀望透過本研究之進行,藉此瞭解 不同媒體對於運動性別再現情形,並同時拓展運動媒體與性別研究領域之廣度與深度, 刻劃出運動、新興媒體與性別之間的輪廓。. 4.

(14) 第二節 研究目的 依據上述之研究背景與動機,本研究目的如下: 一、瞭解臺灣網路新聞媒體天津東亞運賽事性別報導之情形。 二、探究臺灣網路新聞媒體工作者天津東亞運賽事報導性別孚門過程。. 第三節 研究問題 依據上述研究目的,欲探討之研究問題如下: 一、臺灣網路新聞媒體天津東亞運賽事性別報導之情形為何? 二、臺灣網路新聞媒體工作者天津東亞運賽事報導性別孚門過程為何?.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節分為研究範圍與限制,其分述如下: 一、 研究範圍 (一) 研究主題 本研究為 2013 年天津東亞運動會為研究主題,探討該項賽會期間網路媒體對參與 運動員性別之報導狀況與方式。 (二) 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ET today 東森新聞雲」網路新聞媒體報導天津東亞運賽事為研究樣本。 其原因在於,網路媒體已成為臺灣民眾第二個新聞閱覽來源,網路新聞的瀏覽率逐漸 上升,傳統媒體的新聞閱讀情形則漸漸地在下降 (世新大學傳播資料庫,2013) 。本 文為避免傳統媒體的干擾因素,選取網路新聞媒體做為研究樣本,由於此為首回針對 網路新聞媒體進行相關研究,研究者查閱文獻後認為輔以訪談為最佳的探討方式,因 此在訪談上,以此家媒體撰寫天津東亞運新聞工作者做為訪談研究對象。. 5.

(15) (三) 時間範圍 本研究選取「ET today 東森新聞雲」2013 年 9 月 6 日至 11 月 15 日天津東亞運賽 事前後一個月新聞報導做為研究範圍;並於 2014 年 5 月至 10 月期間進行訪談。 二、 研究限制 (一) 研究樣本與對象 本研究僅探討網路新聞媒體之運動新聞報導,因此其他傳播媒介不在本研究討論 範圍中。另外,由於人力及時間的限制,本研究以立意的方式採取抽樣對象,對其研 究廣度有所限制,研究者無法確定受訪者是否依照實賥情形來回答問題,因此,研究 者僅能以受訪者當下的回應為事實做為訪談結果。 (二) 研究結果 本研究為個案研究,僅針對單一賽事進行探討,惟該賽事在運動項目上,男女賽 事的項目則有所不同,成為本研究之限制,其結果亦無法類推到其他運動賽事上。. 第五節 研究重要性 本研究希冀達到學術及實務方面的貢獻,如下所述: 一、 學術方面 以學術價值而言,自 80 年代貣,國內多位學者開始針對媒體運動文本中進行性別 差異之研究,學者多以分析報紙文本及電視報導做為研究樣本,然而,隨著科技發展, 人類獲得運動新聞相關資訊已經朝向多樣化,並開始藉由網際網路獲得新聞資訊,網 路乃近期國外研究趨勢,惟國內相關研究卻極為缺乏。除此之外,過往國內文獻多以 內容分析法及論述分析法來解讀媒體文本的意涵,僅有一篇文獻透過訪談新聞工作者 產製經驗,這樣的研究取徑,讓人難以廣泛地看待媒介組織在建構性別意識形態之思 考模式。因此,藉以本研究彌補運動傳播新媒體及性別角色方面研究之缺口。. 6.

(16) 二、 實務方面 以實務來看,傳播媒體影響了社會大眾的價值觀,若一昧地藉由報導影響閱聽眾 對於性別的刻板印象,甚至持續散播此意識形態,將會使運動場域中,男女始終無法 達到帄權的情形。故藉由本研究探討網路媒介的報導取向,探究出是否有別於過往傳 統媒體物化女性運動之現象,藉此提供給網路新聞媒體自我警惕,鑒於大眾傳播的渲 染力,經由媒體傳達,傳遞出正確的性別價值觀,不僅讓閱聽者免於框架於傳統性別 意識形態中,更可藉由媒體的傳播,達到真正的運動性別帄等。. 第六節 名詞解釋 本文名詞解釋分為網路新聞媒體、天津東亞運動會報導及孚門人理論,如下所述: 一、 網路新聞媒體 (Online media) 專業新聞人員進行資料的蒐集、編輯,以多媒體型式為呈現,利用網際網路為新 聞傳送媒介,並由網際網路刊登 (王曉璿、何信昭、陳政君,2010;蔡淑如,2000) 。 本研究所指網路新聞媒體為新聞媒體工作者獨自生產報導內容,且該媒體無實體帄面 媒體出爯,發行通路於網路的新聞媒體。 二、 天津東亞運動會報導 (Tianjin East Asian Games Coverage) 本研究指為「ET today 東森新聞雲」2013 年 9 月 6 日至 11 月 15 日天津東亞運賽 事新聞報導。 三、 孚門人理論 (gate-keeper theory) 孚門人對於呈現給讀者的訊息內容及呈現面貌上有決定之權利,因此,其在創造 社會真實圖像上扮演重要的角色 (Shoemaker, 1991) 。本研究所指孚門人理論為網路 新聞媒體工作者進行報導時,在個人、組織及社會系統層面對其新聞產製過程的影響。. 7.

(17) 第貳章 文獻探討 本章分為四節,第一節探討運動、媒體與女性相關研究;第二節網路新聞媒體運 動報導之相關研究探討;第三節孚門人理論相關研究;第四節為本章總結。敘述如下:. 第一節 運動、媒體與女性相關研究 本節將探討運動、媒體與女性之關係,首以探討運動與性別之關聯;女性於大眾 媒介之形象;傳統媒體報導運動性別之研究,最後為小結。 一、 運動與性別之關聯 在我們生活的社會中,常以生理特徵將人類分為男性與女性。事實上,男女之間 的差異以性徵 (sex) 與性別 (gender) 做為區分。性徵是染色體決定的生理構造,性別 則為文化及社會無形地建構出兩性在社會中對於男性氣概 (masculinity) 與女性特賥 (femininity) 的規範 (張君玫,2005;張春興,1997;劉阿榮,2006) 。換言之,個體 出生經由社會化的經驗,自然形塑出其生理性別所該表現出的個人社會行為。王祥俊 與陳渝苓 (2010) 認為由於性別刻板印象,社會經由其「生理上的性別」約束至「心 理上的性別」,也使得人們必頇表現出其性別該有的裝扮及特賥。陳渝苓與徐譽桓 (2008) 也提及社會將兩性特賥予以定型,若人們拒絕遵循規範,尌容易遭到社會的排 擠與歧視,進而受到不帄等的待遇。因此,社會中對性別與性別形象皆有不成文的規 範,這種意識形態間接限制社會常模中的人們外顯行為與內在思想,進而得學習扮演 好這些角色,否則將不被社會所接受,甚至遭受邊緣化 (王祥俊、陳渝苓,2011) 。 Schmalz 與 Kerstetter (2006) 指出人類生存於社會世界中,其生心理性別賦予男女各自 的生存模式,生心理一致者,符合社會所期望;若生心理產生分歧的情形,則不被社 會所接受。如表 2-1 所示:. 8.

(18) 表 2-1 生理性別、心理性別與社會認同 生理性別. 性別認知 心理性別. 男 女. 男 男生理、男心理 (社會認同) 男生理、女心理 (社會不認同). 女 女生理、男心理 (社會不認同) 女生理、女心理 (社會認同). 資料來源:整理自王祥俊、陳渝苓 (2010) 。期望或“歧望”?從性別發展觀點探索女性參與運動的困 境。大專體育, (106) ,31。. 現代男女性別的角色貣源於早期的性別分工,由於生理構造之因素,男性為外出 養家工作者,女性則被分配為養育子女的家庭義務者,這樣的分工狀態滿足過去人類 生存體系 (王宗卲,2004;張君玫,2005) 。王淑女 (2002) 提到性別角色是經由社會 化過程而來。社會藉由家庭、學校與國家社會化合作下,以教育、出生儀式、命名期 待、日常生活與人際互動 (父母親為帅兒挑選的玩具、學齡兒童在校園玩的遊戲等) , 傳遞性別期待與要求,並自然地將性別位置鑲對在社會空間中,逐漸形成傳統且刻板 的性別二元對立角色 (劉阿榮,2006) 。臺灣傳統父權社會體系結構的「男主外、女 主外」、 「女子無才便是德」等的文化傳統因素,漸漸形塑出社會給予女性性別角色之 認知,進而期盼婦女們扮演好乖巧、溫柔、細心等特賥的「稱職角色」 (徐耀輝,2004) 。 加上,過往性別分工導致男性在社會上的經濟、權力及地位皆優越於女性,造成整體 社會結構以男性價值觀為主體;不僅使兩性權利分配不均,同時處於支配地位的男性 不願分享權利資源,造成社會中男女遭受不同對待的「男尊女卑」意識形態 (王宗卲 2004;宋鎮照,1997;黃東治、邱金松,2008;張君玫,2005) 。 從歷史脈絡的視角觀看運動的本賥,諸多學者認為運動本身尌屬於雄性的場域 (王宗卲,2004) 。運動是培養男子氣概 (macho) 的主要場域,其信仰與價值觀由中、 上階級男性建立,其貣源於英國維多利亞時期,中、上階級的男性建立了運動的信仰 與價值觀,同時產生了運動的組織結構及標準規則;然而,由於當時參與運動的男人 皆為教育、商業、軍隊與休閒場域重要決策人物,這使得運動在當時為象徵男子漢特 徵的表現 (黃東治、邱金松,2008) 。運動本身設定價值觀與男性社會角色期待相同, 其強調力量、肌肉、體能與競技本賥,與社會認同的男子氣概 (masculinity) 完全吻合 9.

(19) (陳渝苓、廖明慧,2009) 。因此,不論在歷史的角度、運動本身價值觀及運動員受到 的期望,男性皆屬優勢地位;若女性參與運動會產生其被社會要求的性別特賥 (femininity) 相互違背 (甘允良、蔡佳蓉,2011;陳渝苓、徐譽桓,2008) 。運動場域 從來不屬於女性,因而要進入運動場域中飽受困難外,也因在運動競賽中的優異表現 優異遭受到性別賥疑,婦女應該屬於場外觀賞者,而非參與競賽的當事者 (盧沛樺、 張玉佩,2010) 。王祥俊與陳渝苓 (2010) 認為無形的社會規範及意識形態,使得女性 在運動參與上受到性別刻板印象影響。也因此,男性在所有運動的範疇中居於主導地 位 (徐耀輝,2004) 。由此可知,運動場域中,男性的優勢地位及被視為自然現象; 女性不論在經濟、地位皆為次等地位,甚至被排除於運動及其餘身體活動參與機會之 外 (王宗卲,2004;甘允良、蔡佳蓉,2011;李亦芳、程瑞福,2009;商雅婷,2006; 張君玫,2005) 。再加上,父權社會建立出男性特賥 (masculine) 與女性特賥 (feminine) 的刻板印象,男性特賥被期待表現出強壯、堅強與獨立;女性特賥則為弱小、溫柔、 易受傷等需受保護者 (商雅婷,2006;夏傳位,1997) 。運動本身價值觀與溫柔、感 性等與傳統女性特賥有所衝突,再次成為運動領域再製社會性別框架之現象 (李亦芳、 程瑞福,2009) 。盧沛樺與張玉佩 (2010) 也提到運動是性別化的,男性運動強調競爭、 肌肉;女性運動則強調柔美與性感,所以,當女性從事運動項目其特賥相牴觸時,性 別衝突則隨之而來。總言而之,父權體制的操作下,運動所提供的這些功能使得女性 在運動中屬次等地位,因為運動是用來維持「男性特賥」的一項利器,也強化了性別 印象的二元對立,樹立了「合宜性別」的概念,造成不同性別之間難以跨越的鴻溝 (王 志弘、徐苔玲,2006) 。基此,運動本身尌存在著男女間不帄等的現象 (王宗卲,2004) 。 Coakley (2009) 指出女性運動本來不受到重視,直至 90 年代中期,拜溜冰、網球、 高爾夫等奧運項目之賤及大學籃球等職業運動有所改變。奧林匹克運動會時,規章只 為男性制定,婦女與奴隸是被排除在外的,若婦女偽裝進場或私自於場邊觀賞,皆會 被處於死刑 (王昭正,2005;陳美芳,2001) 。再看到現代奧運,奧運之父古柏坦 (Pierre de Coubertin) 於 1930 年間,公開提倡奧林匹克運動會乃男性專屬的競技場域,堅持 10.

(20) 反對婦女參與奧運,致使第一屆雅典奧運成為男性運動員的天下,沒有任何一位的女 運動員參加 (徐元民,2002;陳美芳,2001) 。直到隨著女性主義的高漲、第九條款 的制訂及時代的變革,女性逐漸地踏入運動場域中。 過去的大專校院體育性競賽皆以男性為主,女性參與的活動多為體育課程的活動, 當時社會保有的態度為避免受傷,女性不該參與會流汗及體能性的運動 (陳成業, 2013) 。然而,美國於 1972 年由總統 Richard Nixon 簽署通過「第九條教育修正法案」, 內文規定美國境內接受聯邦政府經濟補助的教育單位或活動,不應該因性別、族群因 素而受到排斥、拒絕或歧視行為;第九條款適用於由聯邦資助的教育機構的任何教育 計劃,包括入學、招生、課程設置、職業教育、體育教育等各個方面。明確指出禁止 接受聯邦經費的教育機構有任何性別歧視行為 (Titleix.info, 2014) 。Hardin, Simpson, Whiteside, 與 Garris (2007) 指出第九條款強調資源的帄均分配,為最早保障女性運動 參與權利的法案,進而提昇女性運動員人數的成長。另外,也隨著女性主義的提倡及 時代逐漸開放,現今女性在運動參與上已經「解放」 ,這也代表著運動的參與呈現自主 化的型態,但女性在參與運動時依舊需遵循社會所期待的特賥,但社會性別意識形態 依舊根深蒂固,雖然現今提倡女性主義以及社會高度開放,惟臺灣的體育運動結構中 鮮少有女性擔任領導者、採訪體育運動的女記者亦屬少數,明顯道出女性處於較不利 之運動結構中,因此性別差異的問題有所改善,難以有太大的改進 (王祥俊、陳渝苓, 2010;徐耀輝,2004;陳渝苓、徐譽桓,2008;廖清海等,2006) 。 二、 女性於大眾媒介之形象 Tuchman (1978) 提出女性在媒體中的形象,注定是遭受「符號滅絕」 (symbolic annihilation) ;電視上,不論於廣告、新聞及電視劇中,媒體對於女性議題多以庸俗 化 (trivialization) 及滅絕性 (annihilation) 的方式處理。即使女性在社會當中的地位逐 漸提升,女性議題仍然是遭受貶低甚至是忽視 (張錦華,1994) 。上述現象亦清楚地 反映在媒體對女性的不帄等對待 (湯允一、董素蘭、林富美、許瑩月,2001) 。大眾 傳播經常將女性議題排除於新聞場域外,以私人及休閒性賥的型式大量曝光於家庭爯、 11.

(21) 影劇爯及影視節目中,致使大眾所認知女性該有的角色如家庭主婦、母親,其餘角色 皆極少在媒體中呈現,其中,職場婦女更常受到媒體的負面批評 (林芳玫,1996;張 錦華,1994) 。不僅如此,以男性的藝術與美學為主的父權社會體系,制定出一套觀 賞婦女的型式,將女性身體物化為性慾投射的對象 (林芳玫,1996) 。由此可見,透 過媒體的塑造及呈現型式,婦女在社會中形象被刻畫為家庭婦女、賢妻良母外,更是 廣大男性們的性慾對象,而女性於媒體中的形象遭受規範。 大眾傳播媒體中,新聞記者將社會的事實 (新聞事件) 轉換成符號象徵 (媒體內 容),透過媒體散播力量,影響大眾對社會的認知的訊息,進而形成其意識型態 (胡宥 心,2011;翁秀琪,1994) 。張錦華 (1994) 也提出媒體乃傳遞娛樂、文化意識形態及 當權者許可意識形態之工具,透過長期的滲透男性主導意識形態,潛移默化到閱聽者 心中。而批判學者認為媒體在意識形態上支持當權者,並有系統地排除與貶抑弱勢團 體,製造出符合既得利益者觀點的報導 (林芳玫,1996) 。大眾媒體既反應出性別關 係主流價值體系,更是傳遞社會文化遺產的工具,而性別角色 (sex roles) 正是主流文 化遺產之一 (黃東治、邱金松,2008; Tuchman, 1978) 。林芳玫 (1996) 提到父權體系 中的規範性文化使得新聞以剪刀及噴霧來維持父權體系中對性的壓抑與禁制;而實用 功利取向的文化則以女性的暴露來譁眾取寵、取得商業性利益。這樣專業主義、精英 高級文化與商業三者連合,排斥女性對硬性新聞方面的參與,同時又在社會新聞、娛 樂文化與廣告中大肆的剝削女性形象,女性沒有權力掌控其身體與性慾,都是商業體 系下的掌權者所決定 (林芳玫,1996) 。加上,女性和少數族群在運動新聞的主管地 位及編輯角色中,通常是低度代表性的,其中包含報紙、雜誌、電視及運動頻道等 (Chambers, Steiner, & Fleming, 2004) 。此現象導致女性在媒體上的角色經常遭受忽略 及漠視,大眾媒體的觀點多以男性角度呈現 (張錦華,1994) 。倪炎元 (2002) 指出, 國 內 研 究 多 注 重 在 媒 體 對 女 性 的 事 實 扭 曲 (misrepresentation) 及 低 代 表 性 現 象 (underrepresented) 。因此,在商業化下的利益的主導下,女性角色以隸屬於男性慾望 的窺探對象及身體暴露的形象呈現在媒體中,透過媒體的操弄下,女性的形象勢必是 12.

(22) 受到剝奪的,男性主導意識型態及社會中性別角色關係之價值體系依然連綿不絕地傳 承一代又一代。由此可知,女性在工作場所、家庭環境及運動場域中皆受到性別不帄 等對待,不論在公領域及私領域中,皆需非常努力地才能擺脫社會既定形象 (陳伯儀、 劉玉峰,2011) 。 這樣的情況在運動新聞篇幅中亦是如此。不論在媒體報導或運動場域中,性別的 不帄等是相當普遍的,相對於男性運動,媒體對女性運動的忽視是可預期的,在現今 女性運動員參與人數有了明顯的改變,且在國際運動賽會上表現成績亮眼,惟仍未能 有充足、帄等的媒體曝光機會,女性運動員亦未獲得相對的尊重及重視,相關報導取 向仍多以美麗、氣賥、優雅及纖細等傳統女性刻板印象字眼抑制女性在社會中的地位 (黃東治、邱金松,2008;曾郁嫻,2013;楊志豪、劉宏裕,2005; Davis & Tuggle, 2012) 。 三、 傳統媒體報導運動性別之研究 媒體總是以男性為主軸呈現運動領域 (廖清海等,2006) 。媒體經常以男性角度 進行運動報導,將男強女弱視為主軸再現出性別差異;媒體總是凝視著女性運動員的 身材、服裝及外貌,關注男性運動員的專業技能及成尌 (江欣惇、許光麃,2010) 。 運動不僅是男子氣概下的產物,「男子氣概」更是主宰著運動媒體 (Coakley, 2009) 。 另外,男性運動項目登上媒體報導爯面高達九成;在報導女性運動時,不論在轉播情 境、照片或內容敘述多聚焦於高受關注的女性運動員,不僅關注在其年輕、漂亮、性 感及苗條外型;女性被媒體塑造的角色也多為場外啦啦隊、妻子、母親等支持性角色 (洪文惠,2004) 。藉由媒體以男性為主的報導型式,藉此對社會大眾進行無形地影響, 內化女性運動員是何的運動種類及女性該具備的「女性特賥」概念 (江欣惇、許光麃, 2010) 。事實上,媒體報導運動性別比例不均情形在全世界皆存在;運動媒體也傾向 將男運動員英雄化、女運動員甜美化的形象呈現閱聽者面前,傳統的性別特賥因為媒 體的報導而再製 (曾郁嫻,2013; Coakley, 2009) 。甚至,從媒體的視角看運動世界, 可發現女性仍屬局外人 (Boyle & Haynes, 2000) 。傳統媒體報導男女運動員策略取材 有所不同,本文將分以下三項進一步說明,分別為報導數量、新聞內容取向及運動員 13.

(23) 稱謂形容: (一) 報導數量 回顧國內外文獻,皆顯示出傳統媒體在報導運動賽事時,男女運動賽事報導篇幅 比例差異甚鉅;始終呈現男性優先,女性殿後的爯面配置處理。舉例來說,Hilliard (1984) 分析雜誌自 1979 年至 1983 年的運動報導,不論在賽事內容、頭爯標題及照片圖像, 男性賽事報導皆重要於女性。Tuggle (1997) 分析 ESPN 與 CNN 兩者運動新聞報導發 現,關於女性運動報導不到 5%。洪嘉蔆 (2003) 分析國內 1998 年到 2002 年間撞球新 聞,發現在男女合辦的撞球賽事都較強調男子組,即使在報導內容的字數上男女撞球 相似的情況下,媒體仍會將男子組撞球排於優先位置,複製撞球運動中男優女劣的意 識形態。Vincent (2004) 亦分析 2000 年英國三大主流報紙報導溫布頓網球公開賽,發 現不論在報導數量、賽事圖片及頭條爯面上,男網賽事都佔較多的篇幅。蕭世緯與巫 坤達 (2005) 針對國內主要四大報 (民生報、大成報、聯合報、自由時報及中國時報) 報 導第二十八屆雅典奧運新聞進行分析,發現報導對象男性的數量、頭條數、照片及、 新聞配置上方與面積不顯著,但仍多於女性。廖清海等 (2006) 分析臺灣蘋果日報於 2006 年元月期間運動新聞照片,結果呈現出男性運動員居多,佔 76%居多,依次為女 性佔 20.7%;男女並陳的照片僅佔 3.3%;若單純比較男女照片比例可發現差距高達三 倍多。Kian (2009) 將 2007 年美國網球公開賽事的帄面報紙報導進行分析,發現報紙 報導男網賽事比例最高達 41.9%;相對地,女網賽事的報導卻僅佔 19.1%。廖清海與 陳景森 (2009) 調查 2008 年北京奧運的照片報導,臺灣報紙 (聯合報、蘋果日報及自 由時報) 照片報導男性運動員的比例 (56.2%) 為女性運動員 (28.2%) 的二倍。安碧芸 與駱碧蓮 (2009) 針對臺灣四大報 (中國時報、聯合報、自由時報與蘋果日報) 報導 2008 年北京奧運女子壘球及亞洲與大洋洲資格賽與 2008 年奧運棒球最終資格賽進行 內容分析法,結果顯示出男子棒球賽事不論在報導數量、頭爯刊登與賽事照片皆高女 子壘球賽事報導。Messner 與 Cooky (2010) 調查三個網路會員網站電視運動新聞報導 (KNBC、KCBS 與 KABC) ,發現不同性別在報導取向的比例上差距甚大,男性運動 14.

(24) 報導高達 96%,女性則僅佔 1.6%,另外,男性運動不論在淡季或當季都為報導焦點。 (二) 新聞內容取向 媒體形容男女運動員所形容的語句也是媒介性別議題的研究重點之一 (洪嘉蔆, 2003) 。報導報導運動員內容描述方面,對於男性運動的評論多為正面的詞彙,女性 運動的形容則多屬負面且軟弱的評價。 Hilliard (1984) 分析雜誌自 1979 年至 1983 年的運動報導,發現報導的描述乃傳 統男女性別特賥再製與強化,顯示出職業運動乃男性的專屬場域。 Leath 與 Lumpkin (1992) 亦分析 Women’s Sport and Fitness 雜誌從 1975 年至 1989 年報導,因其乃女性雜誌,其封面及文章皆以女性為主軸;因此女運動員登上雜誌封 面比例高達九成,惟其中近五成 (45%) 屬非運動員姿態;也由於該雜誌編輯多為男性, 在報導的文字描述,大多帶有性別的歧視意味及再製傳統刻板印象描繪。 網球賽事中的內容描述,男網報導多屬於技術層面及體能優勢等競技相關的報導, 球場外的八卦話題,像是外型、私生活等花邊新聞,女網選手的報導數量尌明顯多於 男網選手;也由於記者主要為男性,因此使用的詞彙多以傳統刻板印象附有性別歧視 的字眼,輕視及貶低女網選手 (Kian, 2009; Vincent, 2004) 。 廖清海等 (2006) 提到運動報導女性運動員的照片比例明顯較少,多屬家屬、球 迷及啦啦隊等旁觀者的題材。 Kian (2009) 分析報紙 (The Los Angeles Times, The New York Times, USA Today ) 2007 年美國網球公開賽報導之文中敘述,發現形容女子網球選手的內容多為其外貌、 技術不純熟及花邊新聞;而男子選手則是技術、心理層面與競技相關的正面報導。由 此可知,即使在同樣層級的賽事、比賽時間及獎金,報紙依舊強調網球是以男性為主 的競賽,男性比賽是重要於女性的 (Kian, 2009) 。 安碧芸與駱碧蓮 (2009) 提出報紙文本報導內容隱含著多項性別刻板印象,對男 子棒球選手的形容多以「穩定/沉穩」、「主動/自我要求」、「嚴肅」等男性傳統刻板印 象詞彙形容其球場的表現。而女選手最常被形容的詞彙也屬「穩定/沉穩」及其他被形 15.

(25) 容男性化詞彙,此外還包含「哭泣」、「感性」「膽怯」、「愛美/在意外表」等女性化詞 彙;然而,不論是標題與內文中,對於女性選手的外貌陳述始終多於球技,可見女性 選手受到注意程度仍排在運動成尌之前,然而,女子選手最常受到媒體討論及放大尌 屬感情話題,私人話題被轉化為公共領域話題討論。 艾珈如 (2009) 發現蘋果日報報導 2008 年北京奧運女性運動圖像,不論在項目、 合影對象、膚色、動作及服裝等皆以「男性凝視」的讀圖喜好為主。 李妮蓉 (2010) 研究北京奧運國內新聞報導指出,新聞文本以「男性凝視女體」 的方式撰寫,女性運動員隱含著社會期望的觀點,被要求展現陰柔形象。 Messner 與 Cooky (2010) 發現女子受到描述的角色多以球員的伴侶,像妻子、女 友等運動場域之外角色。 盧沛樺與張玉珮 (2010) 也發現報紙媒體無論在比賽場景、情節與角色上,媒體 報導兩性的運動場域存在著相當大的差異,媒體對於男性運動賽事的報導場景隱喻為 「戰場」 ,對於女性運動賽事則將球場視為「大亂鬥」 、 「選美舞台」或私生活領域的「家 庭」為主,角色上,藉由自信、理性、正面積極與肌肉健美描述男選手的男性氣概, 並著重於獲勝經驗的報導;反看女性的性格描述為柔弱、受制於身體、情緒化的,不 僅以男性欲望對象的辣妹、符合傳統家庭角色的母親、女兒的形容描述,透過落敗經 驗/失婚、懷孕、依賴父親等「私生活領域」的再現,剝奪女性選手的專業表現,更加 顯示出媒體再製了性別二次元與社會期待其性別形象的價值觀體系。 女子賽事轉播中,實力較佳的選手外,女子選手的服裝樣式更直接影響到鏡頭的 多寡,衣著暴露、身材姣好的選手,鏡頭曝光率相對較高 (江欣惇、許光麃,2010) 。 因此,女選手在父權價值體系的運動場域中,不僅要有高水準的競技表現外,美貌資 本更是媒體所關注及評價的重要依據 (盧沛樺、張玉珮,2010) 。除此之外,廖清海 (2007) 提出媒體報導情況有「性別適合」運動現象,大量轉播體操、網球及高爾夫球 的運動,藉由鏡頭畫面播出的身材、線條及優美姿態。媒體不斷再製父權社會對女性 美貌的要求,期許女性運動員符合傳統女性角色 (李亦芳、程瑞福,2009;廖清海, 16.

(26) 2007)。因此,即使同為世上網球頂尖好手的小威廉斯 (Serena Williams) 與莎拉波娃 (Maria Sharapova) ,媒體對兩者敘述及評價尌相差甚遠,具有女性特賥的漂亮寶貝莎 拉波娃受到正面的評價,而充滿力量、肌肉較不符合傳統女性特賥的小威廉斯則飽受 批評 (李亦芳、程瑞福,2009) 。據此,不論運動記者、編輯或是掌權者,皆為男性 握有主導權,是以在傳統媒體中,其報導觀點皆以男性為出發點,顯示出嚴重的性別 差異情形 (洪文惠,2004;廖清海,2007) 。回顧過往文獻呈現女性運動在傳統媒體 的內容,媒體雖有關注女性運動員在運動場域中的表現,惟報導內容仍無法脫離傳統 刻板印象。媒體對男女運動員採取不同的再現策略,正是反映出女性在現實社會各個 領域中永遠逃脫不了的「美貌迷思」 (洪嘉蔆,2003) 。 (三) 運動員稱謂形容 媒體報導賽事時,通常將男性運動視為理所當然,並將男性運動員視為運動場上 的主角,女性則為配角這樣的概念陳述。洪嘉蔆 (2003) 指出最明顯的來自於女子運 動比賽經常被註明「女子」的性別標記;顯示出女子運動乃次級角色,男子比賽則是 標準,不需特別解釋。傳統媒體對男女運動員的稱呼也因性別方面而有所不同;球評、 主播多形容女性運動員,被形容為女孩 (girls) 與年輕女子 (young ladies) ;反觀男性 運動員絕對不會被稱呼為「男孩」,多為男人 (man) 與紳士 (gentleman) 的稱謂 (湯 允一等,2001;盧沛樺、張玉珮,2010; Halbert & Latimer, 1994) 。顯示女性在運動場 域中通常被視為是不成熟的。媒體對於女選手的綽號命名策略為依循「男性視角的外 貌強調」及使用「帅稚化」及「傳統女性」形象 (洪嘉蔆,2003;盧沛樺、張玉佩, 2010) 。像是「女兒」、「母親」、「妻子」、「情人」與「小妹」等家庭關係角色及「美 少女」、 「性感尤物」、「漂亮寶貝」、「軍中情人」、「俏妞」、「黑寡婦」及「小魔女」等 突顯身體為性象徵稱呼 (洪文惠,2004;洪嘉蔆,2003;蕭世緯、巫坤達,2005;盧 沛樺、張玉佩,2010; Messner & Cooky, 2010) 。然而,對男子選手綽號的命名卻強調 著運動選手的專業特賥。如「國家之光」 、 「冷面殺手」 、 「魔術師」 、 「無敵鐵金剛」 、 「飛 彈」等,絕少提到其外貌、身材特徵 (洪嘉蔆,2003;盧沛樺、張玉佩,2010) 。 17.

(27) 四、 小結 經由本節探討得知男女之間的差異源自於生理結構性徵的不同,進而因為社會文 化建構出社會性別,並且分配男性特賥及女性特賥。然而,運動本賥的強調與男性傳 統特賥相符,因此,自古以來,運動乃是男性的場域。也因第九條款法條的設立及女 性主義的崛貣,運動中的性別歧視情形逐漸減少,然而,卻因媒體將女性的形象忽略 化,得社會中女性相關議題始終被媒體掩蓋,男性終究位居於社會主導地位,在媒體 運動相關報導中亦是如此,不僅報導數量呈現男多女少情況、內容描述也呈現男主角 女配角之情形,甚至,媒體於運動員稱謂描述上男女不一,種種依據皆可看出傳統媒 體對男女運動員的報導上始終存在差異性。. 第二節 網路新聞媒體運動報導之相關研究 21 世紀,無疑是網際網路時代的來臨,隨著科技的發達,人們取得新聞資訊從報紙、 電視轉向網路新聞媒體,網路成為繼報紙、廣播、電視的第四媒體。因此,本節首先定義 網路新聞媒體;接著說明網路新聞媒體特性;網路新聞媒體類型;網路新聞媒體運動報導 之相關研究,最後為小結。. 一、 網路新聞媒體定義 網路帶來極大的影響力,更是現代人們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網路,不僅使資 訊傳達的速度更上一層樓,也提供了一種延遲模式,網頁的長久保存性也帶給人們極 大的方便性 (施致帄,2010) 。另外,網路的崛貣亦開啟了全新的新聞瀏覽傳播方式。 王智立與林宛妮 (2012) 提到網路新聞亦可稱為電子報 (electronic newspaper) 、線 上新聞 (online news) 、網路新聞 (net journalism) 與網路電子報 (online newspaper) 等。. 然而,為更明確瞭解網路新聞媒體定義,本研究爬梳相關文獻,並綜整各學者對網路 新聞媒體之定義,如表 2-2 所示。. 18.

(28) 表 2-2 網路新聞媒體定義一覽表 研究者 (年代). 定義. 陳彥豪 (1995). 由電腦資訊網路發行,並在一至七天內更新資料的新聞性資訊服務。 經由產出新聞為主的單位蒐集、編輯,利用電腦網路的文字或圖形. 洪懿妍 (1997). 界面為基礎,提供新聞性資訊服務的電子刊物,新聞內容原則上一 至七天更新一次。 經由單一新聞媒體機構或單一媒體機構的新聞部門採訪、蒐集並加. 蔡淑如 (2000). 以編輯,以文字或圖像為基礎,刊登網際網路上,提供新聞的資訊 服務;新聞內容經由同一媒體機構所產製,架構在全球資訊網上, 以多媒體型式呈現,每日更新一次的電子刊物。 傳統新聞媒介為因應網路新科技的新聞型態的發行,經由專業新聞. 張宗洲 (2002). 從業人員蒐集、編輯,並以文字、圖像或影音的型式呈現在網際網 路上,每日至少更新一次。 經由特定單位或組織蒐集、編輯,利用電腦網路超媒體 (hypermedia). 趙雅麗 (2002). 特性為界面,並經由網際網路刊行,提供專業新聞性資訊服務電子 刊物,新聞內容原則上每天至少更新一次。. 康照祥 (2005). 資訊內容則由自身單位收集而來,正因此,該單位必頇聘僱採訪記 者,成立採訪中心進行前製作業,提供新聞訊息。 由特定組織蒐集、編製,並且利用全球資訊網 (www) 網站為主體,. 王曉璿等 (2010). 每日更新新聞相關資訊,採用網頁發行或主動發送訊息的方式,供 讀者以截然不同於傳統的閱讀方式瀏覽。. 鄭貞銘 (2010). 新聞以網路為介賥所傳送的信息,閱聽者透過網路視聽、下載、交 互或傳播的新聞訊息。. 資料來源:本研究自行整理. 經由相關文獻彙整後,本研究所指網路新聞媒體為新聞媒體工作者獨自生產報導 呈現的內容,且該媒體無實體帄面媒體出爯,發行通路於網路的新聞媒體。 二、 網路新聞媒體特性 網際網路的特賥反映在「網路新聞」傳播上,與傳統媒體差異的特性分為以下 (周 慶祥,2005;吳筱玫,1999;蔡淑如,2000;陳秓雲,2008;鄭貞銘,2010) : (一) 即時性 訊息傳遞的快捷性是網路新聞傳播的特性之一,網路沒有截稿時間的限制,新聞 能夠即時上網,讓所有訊息能夠迅速上線,充分表現出新聞即時性的特色。 19.

(29) (二) 超連結 傳統新聞媒體為線性的新聞文本,而網路新聞重新串連,打破傳統敘事結構的框 架,透過超連結 (hyperlink) 型式瀏覽非線性的新聞。超文本的連結的範圍不只是網站 文字,更擴及至圖像與影音,使得新聞報導的呈現方式有更多的選擇。因此,網路使 用者可以在瀏覽新聞的過程中,自由選擇與串連自身決定閱讀的順序,形成一種閱聽 者能夠自主選擇資訊的解讀方式。 (三) 打破時空的全球性 網路使用者不受時間、空間限制,可以隨時現場直播最新的新聞訊息。只要新聞 一刊登在網路上,無論身處在全球各地何處,讀者皆可進入頁面,透過超連結功能, 得到各方面的資訊。 (四) 多媒體型式 相較於帄面報紙僅以文字和照片型式呈現為主,網路新聞融合了文字、影像、聲 音、圖形、動畫等多媒體呈現,使得訊息的傳遞豐富化。 (五) 互動性 網路新聞實現了傳播者與讀者間雙向互動傳播,線上新聞透過電子郵件、留言板 即時回饋的功能機制,使讀者能夠隨時表達自我對新聞的看法及意見給媒體機構,媒 體也能立即進行回饋。這樣的互動性突破傳統媒體的單向式新聞傳播型式。 (六) 個人化 網路媒體除提供大眾新聞外,還可以針對不同類型的讀者,開闢不同分爯的新聞。 讀者也可依照自我興趣選擇自身所需的新聞相關資訊,訂製出個人資料庫。 另外,許樹淵 (2012) 也提到,運動網路新聞相較於傳播媒體的優勢在於其新聞 的時效性、內容廣大性、傳授雙方的交互性、多媒體技術及突破空間的限制實現出全 球化。而周靈山 (2010) 則分析了傳統媒體與電子媒體的差異性,如表 2-3 所示: (一) 新聞時效性 網路新聞是以秒為單位進行編輯發稿,也因此幾乎沒有任何時間的限制,在重大 20.

(30) 的運動賽會報導上,相當優勢。 (二) 內容廣大性 網路媒體突破了傳統媒體的爯面及時間的限制,網路的容量相當大,有著無限的 擴展性,也因此,人們可將訊息即時的傳上至網路,這是傳統媒體所無法比擬的。 (三) 雙方的相互性 網路讓閱聽眾自由地選取資訊閱讀外,更讓讀者可餐與討論及傳播資訊。 (四) 多媒體 網路媒體提供了全新的資訊閱覽型式,包含綜合性處理文字、圖形、聲音和圖像 的技術,讓閱聽眾可綜合三種傳播方面來瀏覽體育運動事件。 (五) 不限空間的全球化 網路媒體跳脫了空間的限制,讓人可身處於世界的任何一方,即可透過電腦、調 制解調器與一條電路線尌可瀏覽世界各地的新聞資訊。 表 2-3 傳統媒體與電子媒體的差異性比較表 閱聽者介面 地理 多樣內容 (儲 傳播媒介 互動性 範圍 存、選擇). 訊息傳播 資訊性賥. 報紙. 低且慢. 區域. 有限. 文字、圖片. 雜誌. 低且慢. 區域. 有限. 文字、圖片. 電視. 低、 較快. 區域. 有限. 網際網路. 高. 全球. 無限. 文字、圖片、聲 音、影像 文字、圖片、聲 音、影像. 持久性 次於書籍、 數位媒介及影片 次於書籍、 數位媒介及影片 短暫 壓縮儲存、耐久. 資料來源:周靈山 (2010) 。運動傳播媒體的呈現分析。載於施致帄 (主編) 運動傳播學。臺中:華格 那。. 三、 網路新聞媒體類型 Pavlik (1997) 指出,網路新聞媒體發展共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新聞網站僅是 重新呈現出傳統媒體的新聞內容;第二階段,新聞網站開始規劃出原創性的新聞內容, 並使用超連結和搜尋引擎等互動型式,並且嘗詴「客制化」 (customization) 功能,讓 21.

(31) 使用者依照個人需求,選擇接受的新聞資訊;第三階段,新聞網站以網路特性規劃出 新聞內容,重新界定了線上虛擬社群意涵,嘗詴出新的報導型式,以迎合出新興媒體網際網路。 陳雅惠 (2010) 指出「電子報」乃針對由傳統報紙、廣播或電視等專業新聞媒體 機構所架設,利用網路做為發行管道的模式,可視為網路衍生媒體,經常將既有新聞 組織的內容移至網站中,屬第一類的電子報。而這可對比另一種網路新聞媒體的新聞, 由網站專屬記者進行產製,以網路特性規劃出新聞內容,呈現新的故事,例如已停刊 的明日報、Ohmynews 等,屬第二類電子報。 王智立與林宛妮 (2012) 則將新聞網站分為三大類:第一類:網路原生報:編輯、 呈現手法皆不同於傳統媒體,內容完全自己生產,沒有實體帄面媒體出爯,發行通路 則在網際網路。例早期的「明日報」到今日「Et today 東森新聞雲」與「NOWnews 今 日新聞網」及體育新聞為主的「麗台運動報」 。第二類:傳統媒體架設的新聞網站:報 社設置的新聞網站大致上有「聯合新聞網」、「中時電子報」、「壹蘋果網路」、「自由電 子報」等;廣播電台所設置的新聞網站大致上有「台北之音」、「中央廣播電台」等; 而在電視台方面則有「中視」、「台視」、「華視」、「東森」、「三立」等新聞網站。第三 類:其他利用新聞供給者所提供的新聞:該網站借用其它新聞媒體所供的新聞內容, 再由網站本身所呈現出來供網友點閱瀏覽。例「Yahoo!奇摩新聞」 、 「Google 新聞」。 本研究指網路新聞為第一類新聞 (王智立、林宛妮,2012) ,新聞內容完全獨立 生產,沒有實體帄面媒體出爯,發行通路於網際網路之網路新聞,其呈現方法皆不同 於傳統媒體。因此,本研究選取「ET today 東森新聞雲」新聞組織類型則皆完全符合。 施致帄 (2010) 認為網路將運動帶向了另一種層次,網際網路即時的特性,使運 動迷能夠隨時隨地取得認何運動賽事相關報導與最新消息,此為運動網站的利基所在。 然環顧國內外研究中,新媒體網際網路對運動賽事報導性別呈現情形之研究著墨甚少, 但有逐漸增加的趨勢,從在籃球 (Kian, 2009; Kian et al., 2009)、網球 (Coche, 2013; Kian & Clavio, 2011) 、排球 (Pack, 2011) 等運動實證研究皆可得知由新媒體帶來的嶄 22.

(32) 新傳播特色正在崛貣。 Kian (2009) 調查網路新聞網報導 (CBS Sportsline、ESPN Internet) NCAA 第一級 男女籃球賽事,結果發現男籃於外型服裝、家庭私生活角色內容描述的報導比例較高, 女籃則於競技實力類別的描述則多於男籃報導。Kian 等 (2009) 比較美國兩大線上媒 體 (CBS Sportsline 及 ESPN Internet) 對於 2006 年 NCAA 第一級男女籃球賽事報導數 量、內容進行分析與比較,結果發現,報導內容男籃賽事的外型、服裝及家庭關係等 私生活領域議題比例高於女性,反觀於女籃賽事報導中,籃球場上的競技實力及情緒 優勢的著墨更甚於男籃賽事。Kian 與 Clavio (2011) 對網路新聞 (ESPN, Fox Sports 與 Sports Illustrated) 與報紙 (The Los Angeles Times, The New York Times 與 USA Today) 報導 2007 年美國網球公開賽 (U.S. Open) 「運動員報導取向內容」進行分析與探討, 結果發現網路新聞媒體並非多聚焦於女網賽事的外型、服裝打扮,而在男女並陳的報 導比例最高。除此之外,網路新聞並非僅報導男性於運動場上的優越表現,女網於情 緒優勢的描述上,佔比例為最高。Pack (2011) 調查網路新聞對於女排的報導,認為媒 體鏡頭取向較偏重女球員在排球場上的表現,非強調其身材曲線與優美姿態。Coche (2013) 分析出 ESPN 網 2012 年澳洲網球公開賽報導,結果顯示出媒體報導澳洲網球 公開賽時,男女網球選手的報導內容描述,是沒有任何差異的。 由上述可知,網路新聞媒體於男女運動員的報導結果與過往研究中有所不同,意 謂著相較於傳統媒體營造出運動乃男性專屬領域,新媒體網際網路報導內容之描述立 於較客觀的角度。 四、 小結 透過本節之探究,發現網路新聞媒體於運動賽事報導性別呈現上較客觀,與傳統 媒體報導過度強調「運動乃男性領域之本賥」有所差異,其探究源於新舊媒體報導型 式的差異化,網際網路不僅結合報紙、廣播、電視的多媒體特性,更跨越了全球性時 空阻礙,促進了新聞的即時性傳遞,而網路新聞媒體的超鏈結瀏覽功能,使閱聽眾能 夠依照個人需求,選取喜愛的新聞主題瀏覽,互動功能更能使新聞媒介者與讀者進行 23.

(33) 即時性的意見交流。而運動報導亦是如此,不再侷限於過往設定男性為讀者群的限制, 藉由報導的多樣化迎合不同屬性的讀者群。因此,隨著新媒體時代的來臨,本研究將 探究臺灣「網路新聞媒體」報導運動性別呈現之情況,是否有別於傳統媒體對於男女 運動報導的差異性。藉由網路媒體領域詴圖扭轉出媒體報導性別的不帄等現象。. 第三節 孚門人理論相關研究 Lasswell 於 1948 提出傳播線性模式:誰 (who) →說什麼 (says what) →對誰說 (in which channel) →透過什麼管道 (to whom) →產生了什麼效果 (with what effect) 。 其中,關鍵人物誰 (who) 決定了新聞內容 (翁秀琪,2013) 。Cassidy (2006) 也指出 孚門為大眾新聞媒體傳遞的社會現實建構的整個過程,孚門理論則可有效地研究網路 記者。因此,本章節分為四個部分:一、孚門人理論與孚門行為;二、網路新聞與孚 門行為;三、運動傳播的孚門行為;四、小結,來探討孚門人理論與相關研究。 一、 孚門人理論與孚門行為 Reed 與 Hansen (2013) 提到孚門理論為瞭解大眾傳播研究的概念,但不貣源於此 領域。孚門人概念首度由美國社會心理學家 Lewin 於 1947 年提出「團體的生活通道 中」 (channels of group life),係當時戰爭時期的實驗,研究單向大眾傳播對家庭主婦 的購物行為的影響,並確定家庭主婦是關鍵的孚門人,專門管制食物的採買;因此, 孚門行為是指訊息通過某些關卡,進而變成新聞,而孚門人為負責訊息流通的允許者, 而決定整個生產過程的人,是產銷過程中真正有決策權的人 (Reed & Hansen, 2013) 。 1950 年代,懷特 (White) 首度將此概念運用到「新聞傳播領域」研究中,後人即 稱之為「孚門人理論」 (翁秀琪,2013) 。White 以調查美國中西部的小報社電訊編輯 做為研究對象,調查孚門人行為在傳播領域中的現象,該研究令編輯保存將來自美聯 社、合眾社及國際社之稿件一星期,隨機分類比較,並發現 (翁秀琪,2013) : (一) 內容比例失衡,且接收的稿件皆集中於政治與趣味新聞中,約佔三分之二。 24.

(34) (二) 對照接收的稿件與發出去的稿件類目比例差不多。 White 發現孚門人會因主觀地判定讀者的需求與喜好而決定內容的取材;且刊登 稿件的理由多為:不值得刊登、沒有趣味與已經刊登過了;並稱之為孚門先生 (Mr. Gate) ;鑑此, 「孚門先生」決定新聞的刊登與否,乃根據個人對新聞內容價值與讀者 喜好來判定 (周慶祥,2005;翁秀琪,2013;臧國仁,1999) 。因此,White (1950) 將 孚門人理論定義為: 「把關新聞產製過程中者,包括記者、組織中各階層的編輯及新聞 決策主管等,都是孚門人的一員。」 Westley 與 Maclean (1957) 根據 White 孚門人理論提出 ABX 模式 (The Newcomb ABX model) ,係指一般社會事件透過新聞來源發出,經大眾媒體 (孚門人) 篩選後, 成為大眾關注的社會議題 (臧國仁,1999) 。Mcquail 與 Windahl (1993) 則解釋孚門過 程中的消息來源、新聞媒體與大眾閱聽者之間的互動關係 (周慶祥,2005) 。如圖 2-1 所示:. 新聞事件. 新聞來源 (現存的事). 被選用的新聞. 孚門人. 閱聽人. 被捨棄的新聞. 圖 2-1.「孚門」概念 資料來源:周慶祥 (2005)。網路新聞-理論與實務。臺北市:風雲。. 早期孚門人研究 (Lewin, 1947; White, 1950) 主要從編輯的個人決策層次切入,並 發現新聞內容發佈的決定權過於倚重編輯本身,卻忽略了整體組織在決策時所扮演的 角色 (紀慧君,2000;臧國仁,1999) 。 學者 Gieber 於 1964 年則對孚門人研究跳脫了個人的層次,採取更廣泛的定義; 他認為新聞編輯的取捨亦受團體與同儕之影響,個人的價值判斷或新聞本身的價值並 非最重要的因素,新聞中的組織才是最重要的影響因素 (翁秀琪,2013) 。換言之, Gieber (1964) 強調新聞訊息蒐集流通過程中有關連者,包括記者、編輯、讀者及訊息 25.

(35) 提供者皆可稱之為「孚門人」 (引自葉元之,2010) 。 Bass (1969) 將新聞產製過程分為兩階段:第一階段為新聞搜集 (news gathering) , 係指新聞採訪者 (記者) 將未加工的新聞事件撰寫成新聞稿,而第二階段乃新聞加工 處理 (news processing) ,亦指新聞處理者 (編輯) 依照新聞稿,經審核相關資訊後編 輯成完整新聞 (completed product) 。如圖 2-2 所示。 依照孚門新聞產製流程 (Bass, 1969) ,新聞記者為媒體內部的首位孚門人,依照 自我專業判斷,來決定報導的內容、爯面大小及報導角度的取捨,撰寫成新聞稿。接 著,新聞稿進入內部其他新聞媒體工作者,如編輯、製作人、主管等媒體內部的孚門 人修改、取捨、過濾及增減新聞稿的審核過程 (葉元之,2010) 。由此可知,新聞訊 息來源、記者、編輯、各階層的編輯及新聞決策主管,都屬新聞產製過程中的孚門人。. 第 一 階 段. 未加工新聞事件 新聞採訪者 新聞. 第 二 階 段. 新聞處理者 完整新聞 圖 2-2. 新聞產製過程. 資料來源:楊志弘、莫季雍 (1996) 。傳播模式。臺北市:正中。. Hirsch (1977) 將大眾媒介研究分為三個層次:個人層次、組織層次與社會制度。 而三個層次可構成一個整合的研究模式,三者之間的關係是重疊合在一貣的,將可看 出媒介組織真正運作的情形。 (一) 個人層次:職業角色、生涯及傳播媒介與組織的個人關係。 (二) 組織層次:整體組織媒介本身為ㄧ種分析對象,從中探討記者與編輯工作協調。 26.

(36) (三) 社會制度層次:探討傳播媒介之間的關係及傳播媒介與其他社會環節的關連。 Stone (1987) 指出「孚門」是一種資訊控制的過程,指新聞編輯在處理的新聞訊 息時,對於新聞稿件的退回、形塑及呈現等訊息處理過程的作業,而編輯應該被視為 新聞流動主要的「門」 ,具有決定新聞是否向前流動的動力。Shoemaker (1991) 提到孚 門人在對於呈現給讀者的訊息內容及呈現面貌上有決定之權利,因此,其在創造社會 真實圖像上扮演重要的角色。基此,人們所看到的新聞面貌是有部份被呈現,而有一 部份被忽略 (Schramm, 1949) 。 Shoemaker (1991) 將孚門行為分為五種層次探討 (引自葉元之,2010) : (一) 個人認知層次:媒體工作者的個人立場、特賥、角色期望及工作型態。 (二) 新聞工作常規層次:媒體工作者的工作模式,包括新聞價值、帄衡報導及倒寶 塔式寫作等。 (三) 組織層次:組織本身的意識型態或經營目標與特徵。 (四) 媒介外部因素層次:消息來源、閱聽人、市場、廣告商、政府及利益團體等。 (五) 社會系統層次:社會文化、次文化及意識型態等。 其中,Shoemaker 強調孚門行為是社會中的重要機制,不僅控制了新聞訊息的散 播,進而更是控制社會的思維 (mind of society) (臧國仁,1999) 。 二、 網路新聞與孚門行為 Cassidy (2006) 表示網際網路的出現使新聞工作者的孚門角色跟著改變。因此, 隨著新興媒體網路的崛貣,傳統的孚門行為似乎受到的改變。另外,周慶祥 (2005) 也 指出網際網路的時代,新聞記者從寫稿、編稿、改稿到呈現新聞訊息皆可在網路上進 行,尤其網路強調即時、隨時更新的特性,不需經過媒體的審核,使得新聞上的「孚 門」困難更高。探討網路新聞媒體對孚門人理論的衝擊性時,吳筱玫 (1999) 於提出 以下問題: 「難以孚門的困擾」 、 「飄忽的消息來源」 、 「邊查邊報的窘境」 、 「民意駕馭媒 體」、「虛擬空間真偽難辦」、「是新聞還是資訊」等問題;另外,Singer (1998) 認為 White 提出孚門人的概念乃是傳統媒體的空間限制,惟網路媒體跳脫了這種限制,網 2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以前參加科展時,在網路上看過水果發電的研究,覺得很好奇,便到網路上查相關的資

由於較大型網路的 規劃必須考慮到資料傳 輸效率的問題,所以在 規劃時必須將網路切割 成多個子網路,稱為網 際網路。橋接器是最早

(現場取消未講授);三、 「中東地區的女性與發展—女性領導力(Women and Development in the Middle East—Feminizing Leadership) 」 、 「新網路世紀的創新與發展(Innovation and Growth

(二) 履約標的或履約標的內涉及於平面、廣播、網路及電視等媒體辦理政策 宣導部分,應切實依預算法第 62 條之

所以 10 個數字 個數字 個數字 個數字 pattern 就產生 就產生 就產生 就產生 10 列資料 列資料 列資料 列資料 ( 每一橫 每一橫 每一橫

新媒體定義 網絡形象 網絡言行 網絡自保 網絡交友 網絡法律 網絡欺凌 沉迷上網

熟悉 MS-OFFICE

東京將於明年 2020 年舉辦東京奧運,根據日本新聞報導,奧運主場館「國立競技 場」已在 11 月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