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台東一個擁有獨特地理資源的好地方,鮮少有工廠林立以及人聲鼎沸的景 象出現,台東縣政府遵循中央的「一縣市一焚化爐」的政策在台東縣興建一座焚 化爐來解決垃圾問題,因為焚化爐的營運可能會催毀美麗的家園,所以當地的居 民不得不挺身而出捍衛家鄉的土地。

在地環境抗爭運動在台東縣的伸張及居民環境態度的轉變,都是研究者所關 心的議題,其研究背景與研究動機陳述如下:

一、研究背景

台灣地區地窄人稠,隨著消費活動的日趨活絡,生活水準日益提高,垃圾量 與日俱增,垃圾問題是我國必須認真面對的課題(丘昌泰,2007:244)。自 1982 年7 月以來,台灣各地頻傳為了處理垃圾而導致的地方性糾紛和衝突,當時台灣 地區垃圾的處理是採取「掩埋法」,在1980 年代全台灣大概有百分之七十的垃 圾是用此方法處理的,而且都是使用最原始的「傾棄法」外加藥物處理而已,跟 標準的「衛生掩埋法」差一大段距離,但隨著垃圾日益增加,原有的垃圾掩埋場 也就越來越不夠用,因此必需找尋新的垃圾場需要土地,土地越來越值錢,民眾 的政治警覺性和自我保護的能力也增強,誰也不願自己的家園和社區變成別人的 垃圾場,因此台灣各地才會爆發「垃圾大戰」(蕭新煌,1987:53-56)。其造 成垃圾量激增的原因很多,其中又以過度消費、產品過度包裝與產品的生命週期 過短為最多。

根據1981 年衛生署統計台灣平均每人每日垃圾清運量為 0.45 公斤,至 2000 年環保署的統計,台灣平均每人每日垃圾清運量為1.044 公斤,台灣在近二十年 的垃圾產量有升高的趨勢,因此中央政府於1991 年訂定垃圾處理方案以「焚化

2

為主、掩埋為輔」,作為垃圾處理的主軸,亦將興建焚化爐視為是徹底解決垃圾 處理的危機。

行政院於1991 年核定環保署「台灣地區垃圾資源回收(焚化)廠興建計畫 工程」,計畫結合民間力量,預計在1995 年前台灣將要在 15 個縣市1興建完成二 十一座的焚化廠,並以「建設(Build)—營運(Operate)—轉移(Transfer)」(BOT2) 或者「建設(Build)—營運(Operate)—擁有(Own)」(BOO3)的方式鼓勵民 間興建焚化爐。亦將興建焚化爐視為是徹底解決垃圾處理的危機,然而在1987

3

區,台東縣蔚藍的海洋與美麗潔淨的沙灘有可能亦會遭受到焚化爐污水的污染。

圖 1-1 台灣垃圾焚化爐分佈圖

資料來源:中華民國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環境監察總隊台北辦公室,2012 年 7 月 10 日,取自 http://ivy4.epa.gov.tw/swims/swims_net/Incineration/Incineration_Map.aspx

二、研究動機

人們傳統的消費習慣只是滿足物慾的需求,大量消費伴隨而來的卻是垃圾越 來越多,舊有的垃圾掩埋場不敷使用時,中央政府亦將興建焚化爐視為徹底解決 垃圾問題的最佳處理方式。當某個地方有焚化爐設施的興建,當地居民將會產生 對環境污染的擔憂感,再加上焚化爐的土地取得問題等原因,導致居住在焚化爐

4

附近的居民聯合起來反對焚化爐設置的環保運動。焚化爐的興建,是為了快速解 決人類所產生的廢棄物,然而,所造成的環境污染問題往往是居民抗爭的焦點所 在。

垃圾焚化爐、石化工業、火力發電廠、變電所等皆是容易產生鄰避情結的公 共設施,故可以稱為鄰避設施6(NIMBY facilities),這類公共設施的興建與營運 往往成為當地居民進行激烈自力救濟之問題觀點(丘昌泰,2007:1)。

而鄰避現象的產生是出自於草根性的土地使用權問題,欲瞭解土地問題就與 社區脫離不了關係,加上近年台灣「社區總體營造」之觀念興起,亦有社區將對 抗污染的消極態度轉變為營造家園的積極行動。社區藉由社區活動和議題,凝結 社區居民的共同信念,並能夠活絡社區居民積極參與。以反垃圾焚化爐興建為例,

居民對於健康與安全風險是最關鍵的因素;其次是居民擔心政府與廠商對於這些 鄰避設施管理的疏忽,將可能會導致居住的生活品質遭受到破壞,甚至明明是其 他地方所製造出來的垃圾,為什麼要由我們這個地區來負擔等心裡不平衡的狀況 出現(丘昌泰,2007:3)。

台東縣焚化爐的興建過程,台東市大豐地區7居民組成自救會反對焚化爐的 興建,曾多次向台東縣政府、行政院環保署等遞送陳情書,再加上台東縣焚化爐 興建時大量抽取地下水,引起附近的居民抱怨及抗爭。大豐地區居民在反焚化爐 興建的環保運動中,凝聚彼此的集體意識,當所居住的社區環境遭受迫害時,自 然產生對地方的向心力與行動力。台東縣的焚化爐雖然興建完工,但在前台東市 賴坤成市長祭出資源回收、垃圾減量的政策;且台東縣議會亦禁止外縣市的垃圾 運送到台東焚化爐焚燒等情況下,導致垃圾量未能達台東縣焚化爐預計日處理三 百公噸的數量,使得台東縣達和焚化爐迄今未能營運。

台東縣要興建焚化爐時,遭受到台東縣居民的反對,這也代表焚化爐在台東

6鄰避設施是指每個人都希望能興建公共設施,卻不願意蓋在我家後院,被排斥於自己家園外。

7 大豐地區是指台東市豐榮里、豐谷里、豐里里、豐源里等四個里,因又以「豐」字開頭所以稱 為大豐地區

5

縣是不受到台東縣居民歡迎的。從台東縣反焚化爐興建的事件裡,起先是由台東 縣居民自發性組成的台東市大豐地區反焚化爐自救會(以下簡稱反焚化爐自救會)

反對台東縣興建焚化爐,到後來與看守台灣協會、北投反焚化爐團體以及美濃愛 鄉協會等團體組成台灣反焚化爐聯盟,與台東縣政府抗衡。

在台東縣反焚化爐的環保事件對台東縣所產生的轉變是:台東縣有部分民眾 願意走上街頭,參與2002 年 11 月 14 日8的「台東縣反焚化爐千人遊行」,表達 台東縣不願意興建一座焚化爐來破壞台東縣的環境。台東縣的居民是以何種心態 及方式參與反焚化爐環保遊行?此外,台東縣有許多不同社會階層的人們,如何 把這些來自不同階層的人們串連在一起,一同參與台東縣反焚化爐千人遊行?反 焚化爐環保事件過後,台東縣居民對焚化爐興建的態度是否有受到影響或者轉變?

在整個台東縣反焚化爐環保遊行事件中,這些問題都值得我們去探究。

台東縣焚化爐的興建,以中央的立場是被視為「有價值的東西」,認為焚化 爐是可以徹底解決垃圾的問題。一個地方有焚化爐的存在,往往會帶給居民最大 的隱憂是環境污染問題。如果焚化爐運轉產生的戴奧辛使得地方環境遭受禍害,

就要歸咎於人為所制定的政策。因此,政府與商業界對我們生活影響甚鉅,兩者 都有巨大的力量來改善或破壞環境;兩者都能影響我們的對環境態度之行為表現。

(Holmes Rolston,Ⅲ,1996:316)。

再者,研究者身為台東人且就讀社會科教育學系,環保議題隸屬於社會科領 域範圍內,以及研究者對當地社區的一份真心關懷,對於地方事務的熱心參與,

因此,本文選擇以台東縣的反焚化爐興建運動作為研究的個案。

8中央社,「台東縣焚化爐大事紀」,2011.04.30。2012 年 05 月 25 日,取自於 http://www.taiwannews.com.tw/etn/news_content.php?id=1585125

6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