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反焚化爐運動對台東縣民興建焚化爐態度的影響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反焚化爐運動對台東縣民興建焚化爐態度的影響"

Copied!
11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台東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廖秋娥 先生

反焚化爐運動對台東縣民興建焚化爐態 度的影響

研 究 生: 黃于倢 撰

中 華 民 國 101 年 7 月

(2)
(3)
(4)

謝 誌

兩年充滿歡笑與淚水的研究所生涯終於劃下句點。在研究所求學期間,非常 感謝指導我的師長,以及幫助鼓勵我的同學、朋友、家人,才能使此篇論文能夠 順利完成。

首先最感謝的是廖秋娥老師在這兩年來悉心的指導與照顧,您總是不厭其煩 的幫忙我論文的審視及修改,提供我豐富的見解,使我能順利撰寫論文,因此在 我研究的過程當中獲益良多;感謝口試委員劉烱錫老師及陳國川老師,在口試時 細心指導及提供寶貴的意見,使我的論文能在疏漏與錯誤當中得以修正且能更加 的完善;感謝系上的侯松茂老師、賴亮郡老師、施孟隆老師及詹卓穎老師,求學 期間課業上對我的指導,在求學期間往往帶給我學業上的啟發。此外,要感謝本 篇論文的受訪者,謝謝您們在百忙之中願意接受訪談,沒有你們熱心的協助與幫 忙,這本論文就沒辦法完成。

另外,感謝社教系的助教,以及社教系辦工作團隊:志杰、旻婕、傑傳、慧 秀、馨萎,當遇到困難或不順心時,你們總是能給予我精神上的鼓勵與支柱,使 苦悶的日子裡增添許多色彩與歡樂,每當與你們在一塊時都能帶給我如同家一樣 的感覺;感謝一路相伴的同學們,一起上課、討論及戶外考察等,有你們的陪伴 讓我的研究生生活過得充實;研究所的學長姐、學弟妹:怡菁學姐、信宏學長、

銘恩學長、嘉緯學長、家賢、意雯,有你們的協助與幫忙,總是能使我在學業上 順利渡過難關。

最後,這本論文獻給我的家人。謝謝我的家人,無怨無悔的為我付出,默默 的背後為我付出,因為有你們讓我可以無憂無慮的完成碩士班的學業,不論發生 什麼事情,你們的關心都將是成為我最大的動力。

(5)

i

摘 要

台東縣政府遵循中央的「一縣市一焚化爐」的政策,在台東縣興建焚化爐來 解決垃圾問題。本文將從台東縣居民的觀點出發,探討台東縣反對焚化爐的環保 是事件後,對台東縣居民對焚化爐興建態度的影響。

本研究將論述台東縣焚化爐興建的背景及過程,及台東縣居民反對焚化爐環 保抗爭之歷程。此外,亦對台東縣反焚化爐運動者進行深度訪談,瞭解反焚化爐 運動者對於台東縣興建焚化爐的看法。

研究者於 2012 年對台東縣居民進行焚化爐興建態度認知的電話調查,接觸 成功的樣本為350 通,願意接受訪問者為 235 通,電話訪問成功比例為 67%。

研究結果顯示台東縣居民在台東縣焚化爐是否要營運使用的態度,受訪者有 52.3%認為是不需要營運的,與廠商第一次面訪調查受訪者有 71.1%及第二次電 話調查的受訪者有53.3%,皆認為採取「焚化法」來處理台東縣的垃圾問題,扣 除部份台東縣居民對於焚化爐的營運是無意見者,受訪者在以焚化爐處理垃圾的 認知比例從上71.1%減少為 52.3%,且是由大部分支持轉變為大部分反對焚化爐 的興建與營運的。

根據本研究的電話調查,受訪者對於大豐地區反焚化爐自救會(知道者佔 37.4%)、台東環保聯盟(知道者佔39.1.%)及反焚化爐遊行運動(知道者佔 30.6%)

的認知較低的,但與「台東縣焚化爐營運是否有受到自救會與環保聯盟的影響」

的數據相比,受訪者有49.4%認為是有受到影響,其認同的比例是有提升的,亦 表示環保人士在台東縣反焚化爐環保事件的發聲、宣傳、遊行,對於焚化爐的認 知態度,是有受到環保人士的影響。

關鍵詞:焚化爐、環保運動、環境態度

(6)

ii

The Effects of Anti- Incinerator

Movement on Taitung People’s Attitude to Building Incinerators in Their

County

Yu-Chieh Huang

Master's Program of Department of Social Studies Education, National Taitung University

Abstract

Following “One County, One Incinerator” policy of the central government, the government of Taitung County builds an incinerator in the county to deal with waste.

The operation of the incinerator can destroy the local environment and ecology, so the local residents have to stand out to protect the land of their hometown.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whole story of the anti-incinerator movement in Taitung Coun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aitung people and the change in Taitung People’s attitude to building incinerators after the anti-incinerator movement.

This research learns from the in-depth interview made to anti-incinerator campaigners and analysis that Taitung County reduces the quantity of waste through resources recovery. Therefore, they don’t need the incinerator. However,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olicy of the central government, the government of Taitung County insists on building an incinerator and gets into hot water: the county council stops wastes of other counties from being incinerated in the incinerator of Taitung County and removes the operation budget of the incinerator; the waste of Taitung City is not incinerated in the incinerator; the incinerator will cost the government of Taitung County NTD 140 million every year if it operates; until now, it hasn’t been operated, so the arbitration result rules that the government of Taitung County shall pay NTD 1.96 billion in compensation to the manufacturer.

In 2012, this research conducts an investigation on people’s attitude to whether the incinerator in Taitung County needs to operate. The result shows 52.3% of the interviewees think the incinerator doesn’t need to operate. Dahe conducted an investigation on people’s attitude towards waste treatment methods in Taitung County

(7)

iii

in 1999, which showed both residents (62.2%) living near the expected incinerator location and interviewees (54.7%) in Taitung City thought the waste should be disposed of through incineration. Thus, it can be known that there is a change in Taitung People’s attitude to operating incinerators, namely, from support to disapproval. Researchers believe interviewees’ environmental attitudes and values may change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s time goes on. A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zero waste, 51.1% of the interviewees think it impossible for Taitung County to be a zero waste county, while 48.9% consider it possible.

Researchers think there is insufficient policy advocacy for zero waste and the interviewees barely understand the concept of zero waste. Therefore, the government should strengthen the publicity and promotion of practice and refers to foreign examples to respond to waste reduction and resources recovery so as to influence other residents of Taitung County, together making Taitung a “zero waste” county.

Keywords: Incinerato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Movement; Environmental

Attitude

(8)

iv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一、研究背景 ... 1

二、研究動機 ... 3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6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7

一、研究範圍 ... 7

二、研究限制 ... 8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 ... 8

一、研究方法 ... 9

二、研究流程 ... 10

三、研究架構 ... 12

第二章 文獻回顧 ... 13

第一節 反焚化爐興建之環保運動 ... 13

一、台灣的環保運動 ... 13

二、台灣反焚化爐之環保運動 ... 14

第二節 焚化廠興建之爭議分析 ... 17

一、有關居民對鄰避設施環境態度、環境衝突的研究 ... 18

二、有關檢視環境正義實踐的研究 ... 19

三、有關鄰避設施--焚化爐興建的研究 ... 20

四、焚化爐興建政策分析研究 ... 21

第三節 環境態度之探討 ... 24

一、環境態度組成的因子 ... 24

二、環境態度的指標 ... 25

第三章 台東縣焚化爐興建歷程與困境 ... 26

第一節 台東縣之地理環境 ... 26

一、台東縣之地理位置 ... 26

二、台東縣焚化爐之地理位置 ... 26

三、台東縣之氣候 ... 28

四、台東縣之風量 ... 29

五、台東縣之人口 ... 29

第二節 台東縣焚化爐的興建 ... 31

一、台灣焚化爐興建的背景 ... 31

二、台東縣焚化爐的興建歷程 ... 34

三、台東縣反焚化爐抗爭歷程 ... 38

四、台東縣反焚化爐之困境 ... 51

(9)

v

第三節 反焚化爐運動者之意見 ... 57

第四節 小結………63

第四章 反焚化爐運動後對台東縣居民興建焚化態度之轉變...65

第一節 台東縣居民基本資料分析 ... 65

一、性別 ... 66

二、年齡 ... 66

三、教育程度 ... 67

四、職業 ... 67

第二節 台東縣居民對焚化爐興建態度之轉變分析 ... 69

一、受訪者對焚化爐興建案認知分析 ... 69

二、對於台東縣焚化爐營運之認知 ... 71

三、對於台東縣反焚化爐運動者之認知 ... 74

四、對於台東縣政府在焚化爐營運時,能否做到環境監測之工作 ... 76

第三節 小結 ... 78

第五章 討論與總結 ... 80

第一節 討論 ... 80

第二節 總結 ...81

參考文獻 ... 85

(10)

vi

附 錄

附錄 1 台東縣反焚化爐自救會訪談大綱……….90

附錄 2 台灣環保聯盟台東分會訪談大綱...………..………….91

附錄 3 台東縣居民對焚化爐興建態度之問卷調查……….92

附錄 4-1 台東縣垃圾焚化廠環境影響評估居民民意調查問卷(一)………95

附錄 4-2 台東縣垃圾焚化廠環境影響評估居民民意調查問卷(二)………..97

附錄 4-3 台東縣垃圾焚化廠興建過程政策分析居民民意調查問卷(三)………99

附錄 5 台東縣焚化爐大事紀………..102

表 次 表 1-1 研究訪談對象表 ... 7

表 2-1 台灣著名反焚化爐興建環保抗爭運動 ... 15

表 2-2 焚化爐興建爭議之相關文獻 ... 17

表 3-1 台東縣歷年人口統計表 ... 30

表 3-2 台灣地區垃圾資源回收(焚化)廠興建計畫表 ... 32

表 3-3 鼓勵公民營機構興建營運焚化廠已決標資料表 ... 33

表 3-4 台東縣焚化爐的興建歷程 ... 34

表 3-5 台東縣垃圾掩埋場設施列表 ... 38

表 3-6 大豐地區反焚化爐自救會陳情抗爭焚化爐興建之大事紀 ... 41

表 3-7 台東縣焚化爐工程經費表……….………55

表 5-1 受訪者年齡比例比較 ... 67

表 5-2 受訪者教育程度之比較 ... 67

表 5-3 受訪者職業之比較 ... 68

表 5-4 受訪者對焚化爐興建與完工認知比較 ... 69

表 5-5 受訪者對焚化爐廠址認知比較 ... 70

表 5-6 受訪者對焚化爐營運對環境影響比較 ... 74

表 5-7 受訪者認為環保團體對焚化爐營運之影響 ... 75

(11)

vii

圖 次

圖 1-1 台灣垃圾焚化爐分佈圖 ... 3

圖1-2 研究流程圖 ... 11

圖1-3 研究架構圖 ... 12

圖3-1 台東縣鄉鎮圖 ... 27

圖3-2 台東縣台東市行政區域圖 ... 28

圖3-3 台東縣歷年人口統計圖 ... 30

圖3-4 台東縣垃圾清運量 ... 36

圖3-5 台東縣歷年每人垃圾清運量 ... 37

圖5-1 對台東縣反焚化爐運動者的認知比較 ... 75

(12)

1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台東一個擁有獨特地理資源的好地方,鮮少有工廠林立以及人聲鼎沸的景 象出現,台東縣政府遵循中央的「一縣市一焚化爐」的政策在台東縣興建一座焚 化爐來解決垃圾問題,因為焚化爐的營運可能會催毀美麗的家園,所以當地的居 民不得不挺身而出捍衛家鄉的土地。

在地環境抗爭運動在台東縣的伸張及居民環境態度的轉變,都是研究者所關 心的議題,其研究背景與研究動機陳述如下:

一、研究背景

台灣地區地窄人稠,隨著消費活動的日趨活絡,生活水準日益提高,垃圾量 與日俱增,垃圾問題是我國必須認真面對的課題(丘昌泰,2007:244)。自 1982 年7 月以來,台灣各地頻傳為了處理垃圾而導致的地方性糾紛和衝突,當時台灣 地區垃圾的處理是採取「掩埋法」,在1980 年代全台灣大概有百分之七十的垃 圾是用此方法處理的,而且都是使用最原始的「傾棄法」外加藥物處理而已,跟 標準的「衛生掩埋法」差一大段距離,但隨著垃圾日益增加,原有的垃圾掩埋場 也就越來越不夠用,因此必需找尋新的垃圾場需要土地,土地越來越值錢,民眾 的政治警覺性和自我保護的能力也增強,誰也不願自己的家園和社區變成別人的 垃圾場,因此台灣各地才會爆發「垃圾大戰」(蕭新煌,1987:53-56)。其造 成垃圾量激增的原因很多,其中又以過度消費、產品過度包裝與產品的生命週期 過短為最多。

根據1981 年衛生署統計台灣平均每人每日垃圾清運量為 0.45 公斤,至 2000 年環保署的統計,台灣平均每人每日垃圾清運量為1.044 公斤,台灣在近二十年 的垃圾產量有升高的趨勢,因此中央政府於1991 年訂定垃圾處理方案以「焚化

(13)

2

為主、掩埋為輔」,作為垃圾處理的主軸,亦將興建焚化爐視為是徹底解決垃圾 處理的危機。

行政院於1991 年核定環保署「台灣地區垃圾資源回收(焚化)廠興建計畫 工程」,計畫結合民間力量,預計在1995 年前台灣將要在 15 個縣市1興建完成二 十一座的焚化廠,並以「建設(Build)—營運(Operate)—轉移(Transfer)」(BOT2) 或者「建設(Build)—營運(Operate)—擁有(Own)」(BOO3)的方式鼓勵民 間興建焚化爐。亦將興建焚化爐視為是徹底解決垃圾處理的危機,然而在1987 年由台北市率先興建大型現代的焚化爐,小小的台灣島累積至今已高達有24 座 焚化爐(如圖 1-1)。

就台東縣而言,焚化爐的興建,是依循中央「一縣市一焚化爐」的政策,台 東縣政府於1997 年推出「台東縣 BOO 垃圾焚化廠興建營運計畫」,並在 2002 年與得標廠商達和大豐環保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達和大豐環保公司)簽訂契 約4,2005 年興建完工於台東市豐谷里。其焚化爐在興建的過程中,有遭受到台 東縣居民的反對,但是居民反對意見台東縣政府並未接納。

倘若台東縣焚化爐一旦營運,焚化爐的燃燒會產生爐灰(飛灰與底灰)含有 高達警示濃度的戴奧辛5、呋喃、鉛與鍻等成份,這些有毒物質漂浮於空氣中,

可被吸入人類的肺部,對人體的健康會產生影響,亦也會對台東縣一級產業的發 展較不利,農作物容易遭受戴奧辛的污染,加上焚化爐位於大台東的地理位置重 心,一旦運轉,戴奧辛長期的暴露,一些農產品例如:稻米、蔬菜水果等等都將 可能受到戴奧辛的污染,導致農產品乏人問津,且達和焚化爐的廠址緊鄰濱海地

1 十五個縣市分別為宜蘭縣、基隆市、台北縣、台北市、新竹市、台中縣、台中市、彰化縣、嘉 義縣、嘉義市、台南縣、台南市、高雄縣、高雄市及屏東縣

2 BOT 指的是由政府提供設施土地,民間出資興建,由民間營運若干年後再由政府無償收回產權

3 BOO 指的是由民間出資興建,並擁有設施的財產權

4其台東縣焚化廠開發內容為:設計處理量約每日三百公噸、委託處理期間為 20 年,又以台東市 每日垃圾產量約 150 公噸,佔該焚化廠服務範圍之 57.7%故將廠址地點選在台東市以達環境責 任分配原則。資料來源:《台東縣 BOO 垃圾焚化廠興建及營運環境影響說明書》,2000 年 11 月。

5 戴奧辛為無法分解的世紀之毒,也是高度致癌物質,會侵害人體內外各種器官,還會造成畸型 胎兒的出現。在極微量下亦會影響免疫、內分泌系統進而引起各種癌症的產生。戴奧辛透過食物 鏈經由生物累積,對高等動物特別是人類,產生比其他生物更嚴重的影響。

(14)

3

區,台東縣蔚藍的海洋與美麗潔淨的沙灘有可能亦會遭受到焚化爐污水的污染。

圖 1-1 台灣垃圾焚化爐分佈圖

資料來源:中華民國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環境監察總隊台北辦公室,2012 年 7 月 10 日,取自 http://ivy4.epa.gov.tw/swims/swims_net/Incineration/Incineration_Map.aspx

二、研究動機

人們傳統的消費習慣只是滿足物慾的需求,大量消費伴隨而來的卻是垃圾越 來越多,舊有的垃圾掩埋場不敷使用時,中央政府亦將興建焚化爐視為徹底解決 垃圾問題的最佳處理方式。當某個地方有焚化爐設施的興建,當地居民將會產生 對環境污染的擔憂感,再加上焚化爐的土地取得問題等原因,導致居住在焚化爐

(15)

4

附近的居民聯合起來反對焚化爐設置的環保運動。焚化爐的興建,是為了快速解 決人類所產生的廢棄物,然而,所造成的環境污染問題往往是居民抗爭的焦點所 在。

垃圾焚化爐、石化工業、火力發電廠、變電所等皆是容易產生鄰避情結的公 共設施,故可以稱為鄰避設施6(NIMBY facilities),這類公共設施的興建與營運 往往成為當地居民進行激烈自力救濟之問題觀點(丘昌泰,2007:1)。

而鄰避現象的產生是出自於草根性的土地使用權問題,欲瞭解土地問題就與 社區脫離不了關係,加上近年台灣「社區總體營造」之觀念興起,亦有社區將對 抗污染的消極態度轉變為營造家園的積極行動。社區藉由社區活動和議題,凝結 社區居民的共同信念,並能夠活絡社區居民積極參與。以反垃圾焚化爐興建為例,

居民對於健康與安全風險是最關鍵的因素;其次是居民擔心政府與廠商對於這些 鄰避設施管理的疏忽,將可能會導致居住的生活品質遭受到破壞,甚至明明是其 他地方所製造出來的垃圾,為什麼要由我們這個地區來負擔等心裡不平衡的狀況 出現(丘昌泰,2007:3)。

台東縣焚化爐的興建過程,台東市大豐地區7居民組成自救會反對焚化爐的 興建,曾多次向台東縣政府、行政院環保署等遞送陳情書,再加上台東縣焚化爐 興建時大量抽取地下水,引起附近的居民抱怨及抗爭。大豐地區居民在反焚化爐 興建的環保運動中,凝聚彼此的集體意識,當所居住的社區環境遭受迫害時,自 然產生對地方的向心力與行動力。台東縣的焚化爐雖然興建完工,但在前台東市 賴坤成市長祭出資源回收、垃圾減量的政策;且台東縣議會亦禁止外縣市的垃圾 運送到台東焚化爐焚燒等情況下,導致垃圾量未能達台東縣焚化爐預計日處理三 百公噸的數量,使得台東縣達和焚化爐迄今未能營運。

台東縣要興建焚化爐時,遭受到台東縣居民的反對,這也代表焚化爐在台東

6鄰避設施是指每個人都希望能興建公共設施,卻不願意蓋在我家後院,被排斥於自己家園外。

7 大豐地區是指台東市豐榮里、豐谷里、豐里里、豐源里等四個里,因又以「豐」字開頭所以稱 為大豐地區

(16)

5

縣是不受到台東縣居民歡迎的。從台東縣反焚化爐興建的事件裡,起先是由台東 縣居民自發性組成的台東市大豐地區反焚化爐自救會(以下簡稱反焚化爐自救會)

反對台東縣興建焚化爐,到後來與看守台灣協會、北投反焚化爐團體以及美濃愛 鄉協會等團體組成台灣反焚化爐聯盟,與台東縣政府抗衡。

在台東縣反焚化爐的環保事件對台東縣所產生的轉變是:台東縣有部分民眾 願意走上街頭,參與2002 年 11 月 14 日8的「台東縣反焚化爐千人遊行」,表達 台東縣不願意興建一座焚化爐來破壞台東縣的環境。台東縣的居民是以何種心態 及方式參與反焚化爐環保遊行?此外,台東縣有許多不同社會階層的人們,如何 把這些來自不同階層的人們串連在一起,一同參與台東縣反焚化爐千人遊行?反 焚化爐環保事件過後,台東縣居民對焚化爐興建的態度是否有受到影響或者轉變?

在整個台東縣反焚化爐環保遊行事件中,這些問題都值得我們去探究。

台東縣焚化爐的興建,以中央的立場是被視為「有價值的東西」,認為焚化 爐是可以徹底解決垃圾的問題。一個地方有焚化爐的存在,往往會帶給居民最大 的隱憂是環境污染問題。如果焚化爐運轉產生的戴奧辛使得地方環境遭受禍害,

就要歸咎於人為所制定的政策。因此,政府與商業界對我們生活影響甚鉅,兩者 都有巨大的力量來改善或破壞環境;兩者都能影響我們的對環境態度之行為表現。

(Holmes Rolston,Ⅲ,1996:316)。

再者,研究者身為台東人且就讀社會科教育學系,環保議題隸屬於社會科領 域範圍內,以及研究者對當地社區的一份真心關懷,對於地方事務的熱心參與,

因此,本文選擇以台東縣的反焚化爐興建運動作為研究的個案。

8中央社,「台東縣焚化爐大事紀」,2011.04.30。2012 年 05 月 25 日,取自於 http://www.taiwannews.com.tw/etn/news_content.php?id=1585125

(17)

6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根據上述研究背景與動機,焚化爐這種具有爭議性的環境議題,焚化爐的興 建背景之因素,以及居民對焚化爐的汙染疑慮,往往導致在焚化爐興建地發生環 境抗爭。環境抗爭意味著居民環境價值觀有受到轉變。因此,研究者以開放式問 卷及半開放式結構問卷,探究本台東縣反焚化爐環保運動者以及台東縣居民對焚 化爐興建態度的觀點。

研究者首先訪問台東市大豐地區反焚化爐自救會主要幹部,探索受訪者對台 東縣焚化爐興建的觀點,並透過居民抗爭運動,凝聚地區的共識,進而宣揚環境 保護的觀念,期望台東縣能達到零垃圾的縣市。再者,以電話訪問調查,探討台 東縣市居民對焚化爐興建的態度是否有轉變。針對研究背景、研究背景,本研究 目的如下:

一、瞭解台東縣反焚化爐環保事件的歷程與困境 二、探討反焚化爐運動者對台東縣焚化爐設置之看法

三、探討台東縣在反焚化爐環保運動前後,台東縣居民對焚化爐興建態度的轉變

(18)

7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一、 研究範圍

(一)研究場域

本研究區域為台東縣,位於台灣本島之東南部,全縣的總面積約為 3,616 平 方公里,全縣的人口共有230,673 人9。依台東縣的總人口來看,欲調查的數量過 於龐大,因此研究者在電話訪問法採用隨機抽樣的方式,探討台東縣居民對興建 焚化爐之看法,在反焚化爐環保運動後環境態度是否有受到影響。

(二)研究對象

本研究對象以台東縣反焚化爐運動者進行深度訪談,受訪人數共計 7 人(如 表 1-1);並以現居住在台東縣市 20 歲以上成年居民進行電話訪談抽樣調查,

受訪的台東縣民以 2011 年台東縣電話簿台東地區(馬蘭、富崗、豐田、初鹿、

都蘭、隆昌)為隨機抽樣的樣本,預計電話訪問 200 人。

表 1-1 研究訪談對象表

類別 代碼 身份 訪談時間

台東市大豐地 區反焚化爐自

救會

A1 台東市大豐地區反焚化爐自救會會長 2011 年 12 月 14 日 A2 台東市大豐地區反焚化爐自救會總幹事 2011 年 08 月 14 日 A3 台東市大豐地區反焚化爐自救會成員 2011 年 12 月 01 日

台灣環保聯盟 台東分會

B1 台灣環保聯盟台東分會會長 2012 年 02 月 25 日 B2 台灣環保聯盟台東分會執行長 2012 年 02 月 20 日 B3 台灣環保聯盟台東分會執行委員 2012 年 05 月 03 日 B4 台灣環保聯盟台東分會執行委員 2012 年 02 月 24 日

9 資料來源:行政院統計處。2012 年 3 月 19 日,取自:http://sowf.moi.gov.tw/stat/year/list.htm

(19)

8

二、 研究限制

(一)時間限制

台東縣焚化爐興建案在1997 年開始計畫及運作,至今已經有十四年之久的 時間。研究者於2011 年才進入研究現場,對於過去時空背景及區域性皆需要透 過當事人口述及過去文獻的蒐集,可能無法完整呈現過去人、事、物的情形。

(二)受訪內容限制

因本研究所欲探究之問題乃為人與人、人與環境的互動關係之發展,受訪者 面對不熟識之人可能會拒絕訪問的機率較高,如訪談內容可能涉及隱私與敏感話 題,受訪者基於個人因素與考量可能捏造事實或拒絕回答。

在訪談時可能會因不同時空背景或區域環境,受訪者所呈現的價值觀、角度 就可能有所差異。

(20)

9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用深度訪談法、電話訪談法以及文獻分析法。在研究期間,將各種 研究方法交錯相互使用,如此一來,能替研究帶來更全面性的研究結果。

台東縣反焚化爐自救會與台灣環保聯盟台東分會之成員,是反台東縣焚化爐 的核心人物,為了能深入瞭解整個台東縣反焚化爐活動的運作,將採用深度訪談 法與文獻資料收集,瞭解台東縣焚化爐的興建歷程並提出分析與評估。焚化爐的 興建,對台東縣居民環境態度的影響,其研究方式為電話訪談法,針對台東縣民 的意見,來探討在台東縣反焚化爐事件後對台東縣居民環境態度是否會轉變。

(一) 深度訪談法

本研究主旨在研究台東縣反焚化爐興建之歷程,因此台東縣反焚化爐環保運 動者的是本研究之核心所在。針對大豐地區的反焚化爐自救會的會長、總幹事、

成員以及台東環保聯盟之會長、執行長、執行委員等,並以一對一的方式進行訪 談,希望從深度訪談瞭解台東縣反焚化爐歷程與困境,單靠文獻與書面資料的記 載是無法詳細描述的,訪談的施行乃是本研究最重要之研究方法,透過深度訪談,

才能了解台東縣反焚化爐事件的意見及看法,從與受訪者的互動中,做分析與觀 察,從中獲取資料。

訪談方式主要採取面對面方式進行錄音訪談,以便整理及建立訪談逐字稿;

而有疑慮之部份,則改以手抄稿記錄,再請受訪者確認有無遺漏之處或未表達原 來意旨,若有缺失則加以修改,並配合蒐集之文獻資料。

(二)電話訪談法

由於本研究是在探討台東縣民在焚化爐興建的態度轉變,在台東縣民調查的 部分選用電話調查法,以電話簿隨機抽樣的方式作為電話訪談樣本。電話訪談法 的優點是可以在短時間內大量獲得資料,且不用四處發放問卷,節省人力。但電 話訪談的缺點是需要花大量的通話費用,加上電話訪問容易被誤認為是詐騙集團、

(21)

10

電話收訊不清楚等因素。在電話訪問當中,因訪問時間過久,導致受訪者不耐煩 而迅速結束,或者是因雙方語言不通而無法進行訪談。

(三)文獻分析法

除了質性深度訪談與量化的問卷調查法等方式,文獻分析法也是研究方法之 一,藉由網路、相關書籍以及新聞報紙等資料的收集,從文獻資料的收集中分析 與瞭解台東縣反焚化爐之環保事件。

二、研究流程

本研究首先根據研究動機、背景與研究目的作為研究之引導,在確認研究問 題後,經由文獻回顧提出研究方法,接著進行反焚化爐抗爭運動、反焚化爐興建 之回顧分析,同時亦為本研究案例做先前的準備,蒐集本個案的文獻資料及訂定 訪談對象,根據此進行後續的個案研究,經由深度訪談及文獻分析進行相互的瞭 解、資料分析,綜合前述研究結果最後獲得結論與建議。本研究將依照如下圖 1-2 研究流程圖進行研究。

(22)

11

圖1-2 研究流程圖 研究目的與問題

文獻探討

研究方法 研究動機與背景

文獻資料蒐集 田野調查

報 章

、 媒 體

、 網 路

相 關 書 面 資 料 蒐 集

台 東 縣 市 居 民

台 東 縣 環 境 保 護 團 體

焚化爐相關文獻整理 深度訪談及電話

訪談法資料整理

問 題 統整分析 問 題

結論與建議

台 東 市 大 豐 地 區 居 民

(23)

12

三、研究架構

人們的生活型態改變,對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產生影響,其中垃圾問題是最 常見的環境問題,中央政府為了解決垃圾問題制定「一縣市一焚化爐」的政策,

台東縣才有焚化廠的興建,這也替日後的環境帶來危機。焚化廠的設立,使地方 居民的鄰避情結產生,凝聚共識並組成大豐地區反焚化爐自救會。然而在反焚化 爐事件落幕後,台東縣居民對焚化爐興建態度是否轉變,加上垃圾減量、資源回 收等措施,或許對台東縣居民產生環境教育功效。因此本研究之架構如圖 1-3 所 示。

圖1-3 研究架構圖 台東反焚

化爐事件

歷 程

影 響

對台東縣焚 化爐之看法

對焚化爐興建 態度之轉變

環境教育 的推廣

(24)

13

第二章 文獻回顧

本章在介紹與本研究相關的理論及研究,研究者蒐集整理國內外相關之文獻,

歸納出二節加以說明。第一節是反焚化爐興建之環保運動;第二節是分析台灣有 關反焚化爐事件的爭議;第三節則是對環境態度的探討。

第一節 反焚化爐興建之環保運動

一、 台灣的環保運動

台灣的環保運動萌芽於1970 年代至 1985 年。台灣的知識份子吸收到國外環 保運動的理念,透過報章雜誌當作宣傳理念的媒介。當時所關心的議題:飛歌女 工中毒案、中部地區的多氯聯苯中毒案、保護關渡紅樹林、反對太魯閣立霧溪興 建發電廠等,其訴求是以生態保育為主,反公害污染為輔。揭開台灣地方住民反 公害的自力救濟環保運動是1985 年 6 月台中縣大里鄉反三晃農藥污染事件,台 中縣大里鄉的居民在 1986 年 4 月成立台灣第一個民間反公害團體–「台中縣公害 防治協會」。接著反杜邦設置二氧化釱廠的興建、反李長榮化工廠運動等,這些 大型的環保自力救濟事件,對台灣的社會帶來莫大的衝擊,引起台灣民眾對經濟 發展與環境保護的省思,也喚起大眾的環保意識,替台灣的環保運動奠定基礎(台 灣環保運動史料彙編-1:1)。

1985 至 1988 年期間環境保護運動在台灣快速的興起,環保團體紛紛成立。

反核四的之環保人士組成「新環境雜誌社」,且於 1986 年發行刊物;後來 1987 年 9 月成立「新環境基金會」和「主婦聯盟基金會」;「台灣環境保護聯盟」於 1987 年 11 月成立,以「知識的、草根的、行動的」組織當作自我定位的,許多 教授也積極參與各地方民眾的環保抗爭,並在各地與地方的環保人士組成環保聯 盟分會;1988 年結合環境保護的幹部成立「台灣綠色和平組織」。在此階段,有 許多大專生組織「調查團」或「工作隊」,開始關懷台灣各地的環境,並在校園 內成立環境保護的社團。中央政府為了因應反公害環境保護的抗爭趨勢,在 1987

(25)

14

年提出「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兼籌並顧」的「現階段環境保護政策綱領」,並設 置了「行政院環境保護署」,隨後各地方政府亦設置環保部門10

台灣的環境保護運動有很多種,大致可分為:反核運動、反污染性工廠興建 運動、反焚化爐興建以及環境生態保育運動等等。其中與本研究相關的環境保護 運動又以反焚化爐興建為主,台灣垃圾問題也是不斷引起抗爭衝突的導火線,垃 圾是快速發展社會中的副產品,幾乎台灣各地都曾燃起垃圾大戰的怒火,反焚化 爐興建、反垃圾掩埋場的環保抗爭運動也就此展開。

二、台灣反焚化爐之環保運動

反焚化爐的環保運動是台灣環保運動史裡頭的一小環。在整個反焚化爐環保 運動中卻能凝聚居民的意識,創造出捍衛家園的環保力量,阻止生態環境遭受破 壞,並且把環境保護的理念,從自身的家園推展到整個縣市或鄉鎮,徹底實踐保 護家園環境的理念。

自從政府決策興建焚化爐的政策後,台灣各地區自1988 年反對焚化爐興建 的聲音隨即展開,以下為研究者蒐集歸納全台著名反焚化爐的環保運動而引起著 名的環保抗爭之案例,茲整理如下表2-1:

10 資料來源:施信民,《台灣環保運動簡史》,台灣環境保護聯盟。2012 年 7 月 9 日,取自:

http://www.tepu.org.tw/?p=702

(26)

15

表2-1 台灣著名反焚化爐興建環保抗爭運動

年代 反焚化爐興建抗爭運動

1988 年 屏東縣潮州鎮崙東里反對焚化爐興建

1989 年 台北市議員顏錦福帶領木柵居民抗議木柵焚化爐興建 1990 年 居民反對台北縣板橋焚化爐興建

1992 年 桃園縣大園鄉月眉里反對焚化爐興建 1992 年 台北縣樹林焚化爐抗爭

1994 年 彰化縣溪州鄉水尾村反對焚化爐興建 1997 年 桃園鄉觀音鄉大潭村反對焚化爐興建 1997 年 台南縣新化鎮反對永康焚化爐設置 1997 年 台中縣后里鄉舊社村反對焚化爐設置 1997 年 澎湖縣馬公市反對東衛焚化爐設置 1997 年 嘉義縣太保市安仁里反對焚化爐設置 1997 年 金門縣盤山村反對焚化爐設置

1998 年 桃園南區的焚化爐抗爭

1998 年 桃園縣中壢市內定里反對焚化爐設置 2000 年 高雄縣美濃反小型焚化爐興建

2000 年 新竹縣尖石鄉反對焚化爐興建 2001 年 嘉義縣大林焚化爐抗爭事件 2002 年 雲林縣林內焚化爐抗爭事件 2002 年 台東縣反對達和焚化爐興建 2002 年 苗栗縣反竹南焚化爐事件 2004 年 新竹縣竹北市反焚化爐興建

2005年 高雄縣仁武鄉反對焚化爐興建 2005 年 新竹市反對南寮焚化爐興建 2005 年 台北縣汐止鎮反對焚化爐興建 2006 年 新竹縣湖口鄉反對焚化爐興建

2007 年 桃園縣中壢市月眉里反對焚化爐興建

資料來源:林怡瑩(2004),《環境風險、環境運動與媒體:以台灣焚化爐政策爭議的媒體再現為 例》,第 65-68 頁

綜觀上表,台灣反對焚化爐的興建自1980 年代開始,加上行政院環保署推 行焚化爐的興建政策後,最容易激發焚化爐當地居民的反彈,居民憂心身體健康 及生活環境遭受到破壞,因此各地對於焚化爐的環保抗爭行動始終沒有間斷過。

(27)

16

從南到北甚至到全國的反焚化爐大串連活動,任何一個地方只要有焚化爐的興建,

就一定會產生環保抗爭運動,不論是醫療廢棄物焚化爐、大型垃圾焚化爐、私人 抑或是公家經營的焚化廠,只要有關於任何焚化爐設置的案子,都會有抗爭運動,

反對興建焚化爐的立場。除了來自當地居民的反對焚化爐設立的聲音外,最具行 動力的民間團體是由「綠色行動公民行動團體聯盟」所發起的反焚化爐行動,並 且發表應該停止興建焚化爐的計劃案,共同催生新世紀零垃圾的政策聲明(丘昌 泰,2007:247)。

台東縣反焚化爐環保運動告一段落後,反焚化爐運動者所傳授出去的環境保 護觀念,是否會促使台東縣居民對於焚化爐興建的態度有所改變,並能響應環境 保護運動,建構出一個人類與環境和平共生的永續生活。

(28)

17

第二節 焚化廠興建之爭議分析

當自身所擁有的安全、健康以及永續性環境的權利遭受到破壞時,民眾不分 族群、文化、性別、經濟、階級,結合志同道合的人,獲得公平的環境待遇並擁 有基本的自主權,並主張環境權利的平等,來實踐環保正義。焚化爐此種鄰避設 施的設置,往往會激起在地居民的環保正義感,民眾為了守護家園及自身的健康,

進而站出來反對焚化爐的興建。然而一個環保運動的抗爭時間是很長遠的,在整 個抗爭運動中,所產生的政治問題、經濟問題、社會結構問題、環境生態問題,

以及所造成的衝突,都是值得探討的議題所在。在台東反焚化爐運動之下,有關 環保正義、鄰避設施、反焚化爐運動的歷程,及反焚化爐自救會的演變都是值得 關注的;本研究亦將進一步探討焚化爐的設立,對整個地區各層面的影響。

而在環保抗爭運動的論述中,包括中小型工廠、石化業、核能設施、發電廠、

焚化廠等鄰避設施,大多以實證的研究論述環保抗爭在鄰避設施興建的重要性。

本研究從焚化爐興建的觀點出發,探討焚化爐的設置,對地區所帶來的衝擊及影 響。研究者謹蒐集整理有關於焚化爐興建爭議的論文、期刊論文加以探討。其論 文可分為四大類,分類如下,並見表 2-2:

一、 有關居民對鄰避設施環境態度、環境衝突之研究 二、 有關檢視環境正義實踐之研究

三、 有關鄰避設施--焚化爐興建 四、 焚化爐興建政策分析研究

表2-2 焚化爐興建爭議之相關文獻 類別 年份 作者 論文名稱

1997 侯錦雄 由居民環境態度觀點探討不寧適公共設施的環境 衝突—以台中市垃圾焚化廠設置過程為例

2004 王俊隆 民眾參與鄰避設施過程之研究:以竹南焚化廠及新 店安坑一般事業廢棄物掩埋場為例

二 2002 葉名森 環境正義檢視鄰避設施選址決策之探討—以桃園 縣南區焚化爐設置抗爭為例

(29)

18

2003 葉穎超 環境正義的實踐:大林反焚化爐抗爭運動個案分析 三

2003 陳孟瑜 解構鄰避現象:反焚化爐運動中的科技與民主 2005 湯京平

陳金哲

新公共管理與鄰避政治:嘉義縣市跨域合作為例

2002 陳建志 垃圾政策應翻轉:呼籲朝野立委共同催生新世紀零 垃圾政策說貼

2002 謝和霖 為何我們要承受錯誤的政策:糾正環保署「回應『台 東縣需要焚化爐』」一文

2004 邱鴻慶 台東縣垃圾焚化廠興建過程之政策分析 2010 蔡清旭 BOO 垃圾焚化廠仲裁事件之分析研究

-以雲林縣林內鄉焚化廠為例

一、有關居民對鄰避設施環境態度、環境衝突的研究

侯錦雄(1997):居民對於環境的態度不同,所以對於不寧適的公共設施所 產生的環境衝突的感受也是不同的。從研究結果顯示,往往不寧適的設施計畫所 引起的衝突,都缺乏明智的協商或較為理想的「回饋計畫」,不能針對不寧適計 畫影響環境的部份,落實到環境改善的層面上,而針對不同的背景、環境態度觀 點的居民,政府部門常以鄰近行政區作為回饋計畫的基礎,導致浪費或者不公平 的情形出現。

王俊隆(2004):都市計畫的更新與土地的利用缺乏與民眾的參與,居民在 面對政府制定的國家計畫或方針,種種不合理的社會與空間問題,產生衝突與對 抗。居民在面對鄰避設施的興建,必然會產生反對或抗爭的集體行動,民眾希望 藉由參與對抗政府或開發單位,爭取自己的權利。從研究結果得知,居民抗爭、

動員的背後,若是沒有組織動員及因應社區權力結構重組的改變與力量,即使認 知成功的機會很大,動不起來的社區,也不會有能力站起來對抗鄰避設施的設置,

因此鄰避的產生必然伴隨著居民動員組織產生反對的力量。民眾集體行動的抗爭 行為,是本研究之反焚化爐運動歷程重要的關鍵點,一個抗爭活動最重要的是來 自地方草根性的聲音,其在瞭解在地居民的集體行動與凝聚社區意識的始末,是 進行瞭解居民與社區互動關係的重要參考依據指標。

(30)

19

二、有關檢視環境正義實踐的研究

葉名森(2002),研究的內容檢視環保正義的議題,把民眾與政府分為二元 的立場,二者對環境價值認知與行動的特點作為探討,瞭解二者的看法,並以環 境正義為操作型定義檢視政府的設施選址決策,試圖建立適合台灣地區的環境正 義的操作型定義,藉由地理學關注於人與環境的態度,及全方位看待環境問題的 心胸,找到最適合的思維方向。研究的結果顯示,政府為了具有鄰避效果的公共 建設得以順利完成,常會跳過應遵循的環保正義之過程,而此舉動使得政府部門 在選址決策當中無法通過環保正義的檢視,以及造成與居民間的衝突。政府與居 民對環境政策的不協調是反焚化爐運動中的問題點,因此可做為相關研究的興革 參考。

葉穎超(2003):嘉義縣大林鎮因基於已選定的過溪里掩埋場可使用五年之 久,到時位於嘉義縣鹿草鄉的大型焚化爐也已完工開始運轉,因此地方民眾認為 並無興建小型焚化爐的必要。大林鎮公所為了和氣,也發文至嘉義縣政府環保局,

取消設置小型焚化爐,後來嘉義縣政府環保局、大林鎮公所收到環保署於1998 年7月28日的行文,查明「是否需要設置應急的小型民營焚化爐,否則將取消應 急焚化爐的補助計畫」,鎮公所的立場卻發生改變,同時並行文給嘉義縣政府環 保局,告知大林鎮需興建焚化爐。大林鎮公所與廠商達成決議繼續興建焚化爐為 止,當地居民及代表也一起被蒙在鼓裡不知情。直到2000年2月廠商開始動工後,

當地居民才從廠商的下游包商工人得知是要興建焚化爐,而非先前廠商所宣稱的 冷凍廠、竹筍加工廠,興建焚化爐的事實才明朗化。大林鎮居民在反對焚化爐事 件上,以在焚化爐入口處舉辦廟會、設置神壇阻止施工人員入廠內工作,甚至搭 起在唯一的道路路口搭起帳篷進行長期對抗的等方式,在反對焚化爐期間當地居 民也曾與警察發生激烈的肢體衝突,大林鎮的居民反焚化爐運動有年餘之久,最 後執政者終於宣佈大林鎮焚化爐停建。大林鎮居民,以激烈的手法表達反對焚化 爐興建態度,居民的抗爭行動不僅反映對環境保護的重視、對環境權平等的要求,

同時,由於居民的抗爭行動終促成政府既定政策的轉變,因此,大林鎮居民的抗 爭行動可算是為環境正義的落實。

(31)

20

三、有關鄰避設施--焚化爐興建的研究

陳孟瑜(2003),比較興建焚化爐正反雙方的論述內容,發現支持焚化爐興 建的一方,主要是用科學知識及統計數據來證明興建焚化爐之必要;反對焚化爐 這方卻會從當地的生活脈絡找出屬於當地的反對理由,使得那些科學知識因與他 們的生活無關,而不能成為令人信服的興建焚化爐之理由。一個鄰避公共設施的 興建,假使政府單位與民眾雙方若能擁有平等的溝通地位,將更有效能的解決爭 議問題所在,因此,是在進行政府部門與民眾互動關係中可作為本研究的參考依 據。

湯京平、陳金哲(2005),全國焚化廠處理垃圾的總量已超過需求量,而行 政區域的隔閡導致縣市間焚化設施分配不均,使部份地區有垃圾處理危機,有些 地方卻出現沒有垃圾燒的窘境。嘉義縣市皆有焚化爐的存在,嘉義市的湖內里焚 化爐每日為 300公噸日處理量,但日處理量僅達255公噸;嘉義縣鹿草焚化爐保 證進廠的垃圾量為每日 432公噸,每日處理的焚化垃圾量卻低於每日400公噸。

再者,嘉義市衛生掩埋場的增設亦會造成困難,所以需委託民間廢棄物清運公司,

將為數不少之垃圾送至高雄縣仁武垃圾焚化廠處理,若能將嘉義市的垃圾運至嘉 義縣鹿草焚化爐代為處理,更是符合經濟效益。因此,嘉義縣市政府透過協商的 過程,建構起有利於誘因結構,自2001年6月開始,嘉義縣政府許可部分嘉義市 湖內里掩埋場清出的垃圾,進入剛完工鹿草廠焚化處理,以每公噸處理費800元 計算,期限到2001年底止。雖然當初是試驗性質的方案,非屬兩地方政府之間的 常態協定,但也為日後開啟了合作的契機。達成一個縣、市政府與民營公司三贏 的協議,也避免了可能發生的鄰避衝突,顯示出新公共管理對於化解鄰避衝突產 生了意想不到的結果。

(32)

21

四、 焚化爐興建政策分析研究

陳建志(2002),提出焚化爐的三不:不環保、不經濟、不安全,呼籲朝野 立委審查環保署的焚化爐預算時,能刪除焚化爐繼續興建的計畫與經費,促成新 世紀零垃圾的發展趨勢。並舉紐西蘭基督城、西雅圖及加拿大為例,說明以資原 回收、垃圾分類、源頭減量等方式,解決垃圾的危機。

謝和霖(2002),指出環保署在2002年9月22日自由廣場「回應『台東縣需要 焚化爐』」一文的說法,不但沒有釐清焚化爐興建政策的真相,更是誤導台東縣 居民對焚化爐的看法。並認為焚化爐所排放的戴奧辛與有毒重金屬物質是不爭的 事實,其焚化爐的飛灰雖然有經過固化處理,其掩埋後更會對土地及地下水造成 嚴重的污染。在2002年全台灣已經有十九座大型垃圾焚化爐在營運,其操作的容 量已超過垃圾的生產量,在這樣的情況下,垃圾量已經不夠燒了,環保署還通過 台東縣焚化爐的環境評估,給予合法化的興建,且政府認為假如台東縣的焚化爐 貿然停建,即會面臨違約賠款、廠商投資意願降低、失去國際信用及政府失去公 信力等理由搪塞。謝和霖甚至指出環保署以資源回收效果不彰,來強調焚化爐必 須興建的重要性是錯誤的,並點出其資源回收及垃圾分類的成效不彰,是因為環 保署沒有積極推行的結果,只以興建焚化的政策為主軸。最後,呼籲政府要放棄 焚化爐興建之政策,要以源頭減量、垃圾分類、資源回收及廚餘堆肥回收等政策,

朝向「零垃圾政策」去實行,才能保有永續的生活環境。

邱鴻慶(2004),以政策決策模式來探討台東縣焚化爐興建過程,與環保署、

環保局對於焚化爐興建政策的脈絡,並根據漸進調適途徑與政策變遷理論提出花 蓮縣、台東縣應該分區合併使用現有焚化爐的選項,並發放問卷調查台東市大豐 地區居民對花東兩縣合併使用現有焚化爐的看法,其在問卷中瞭解補償金的程度 對台東市大豐地區居民來說要達到多少,居民才會接受這座焚化爐。

根據邱鴻慶2004年研究結果指出,即使有再優渥的補償金措施,台東市大豐 地區民眾雖在贊成要蓋一座花東兩縣共用的垃圾焚化廠之際,仍然反對蓋在我家

(33)

22

後院,由此可知是反對鄰避設施的興建。此外,並從政策相關理論檢視「花東共 用焚化爐方案」,因台東焚化爐的興建政策的變遷攸關花蓮縣焚化爐興建的政策,

花蓮縣焚化爐若確定停建,那所提出的花蓮縣與台東縣共用台東縣達和焚化爐的 建議就可以落實,主張政府可運用「公權力」的輔助,使得補償方案能更加優渥,

執行花東共用焚化爐的方案,能解決政府「一縣市一焚化爐」政策所造成的困境。

本論文與邱慶鴻2004年所撰寫的《台東縣垃圾焚化廠興建過程之政策分析》

論文,相隔有八年之久,上述提及台東市大豐地區的居民是以「鄰避情結」反對 台東縣焚化爐的興建,經過八年後再來探討居民對於台東縣焚化爐興建的看法,

是否又會有不同的情況產生?再者,本研究著重於台東縣居民在反焚化爐環保事 件後,台東縣民眾對焚化爐興建的態度轉變;加上近年隨著環境保護意識的高漲,

垃圾減量、資源回收的落實,台東縣垃圾量的減少,來探討台東縣是否需要焚化 爐,而非「花東共用焚化爐案」來解決中央政策上的缺失;最後,從台東縣「零 垃圾觀念」出發,檢視台東縣是否能成為台灣零垃圾的縣市。

蔡清旭(2010),針對雲林縣林內鄉垃圾焚化廠興建營運計畫,係依據行政 院環境保護署於 1996 年 12 月日發布之「鼓勵公民營機構興建營運垃圾焚化廠 作業辦法」辦理,採建設-營運-擁有(BOO)模式。2002 年 11 月 18 日正式開 工,雲林縣林內鄉焚化爐也是與台東縣焚化爐一樣,興建後未營運,廠商達榮公 司依契約規定程序,於2006 年12月20日提送中華民國仲裁協會申請仲裁,2008 年9月30日完成仲裁判斷,期間歷時16個月之久。雲林縣政府為支付仲裁判斷金 額及延遲法定利息,多次向雲林縣議會申請墊付案,屢遭雲林縣縣議會議決該項 經費應向上級申請補助。對於仲裁不同意墊付部份,行政院發函會知雲林縣政府:

林內焚化廠在可勘使用情況下方補助仲裁判斷仲裁金額,相關後續問題,需行政 院環境保護署、雲林縣政府,進行協商解決。

綜合上述的論述可以歸納幾點:(1)鄰避設施的興建與鄰近社區居民的環 境態度息息相關,藉由公部門規劃鄰避設施的興建方案,影響著附近居民對於環 保設施的存在而感到不舒適,造成雙方彼此的衝突,因此發展一連串的反焚化爐

(34)

23

抗爭運動;(2)居民在反鄰避設施的歷程中,彰顯出環境正義態度,對本研究 有相當的啟發,欲進一步探討在反焚化爐抗爭結束後,環境正義是否有繼續伸張 的可能;(3)一個環保運動的抗爭要回歸到最小地方—社區,透過社區居民的 參與實踐社區的治理,塑造出具有優質的社區環境,打造出永續經營居住環境;

(4)政府在興建焚化爐的政策推行上,以雲林縣和台東縣而言,因沒有考慮到 整個環境趨勢,是可以從垃圾減量、資源回收等方式,來替代焚化爐解決垃圾量 的問題,事實也證明「一縣市一焚化爐」的政策是錯誤且不必要的,應該以「零 垃圾」為發展的主軸。

基於焚化爐設置問題仍有許多潛在的危機,蒐集國內各鄰避設施、反焚化爐 環境正義實踐、焚化爐興建的政策等相關研究作文獻回顧與探討,台東縣反焚化 爐事件後,透過台東縣反焚化爐環保運動的背景與脈絡,藉以瞭解台東縣市居民 對焚化爐興建態度的改變,會不會受到反焚化爐環保運動者的影響,進而落實台 東縣環境保育的行為。

藉由上述的相關研究,可作為本研究的參考,且能幫助本研究深入主題外,

亦提供反思的機會,期許能達到對本研究有所助益。

(35)

24

第三節 環境態度之探討

本研究主要在探討焚化爐的興建政策,對居民環境態度之影響。環境態度可 被界定為,對環境中的特殊情況、整個環境或與環境有直接相關的人或物的信仰 組合。其這些組合包含整體的評估:贊成或反對、喜好或厭惡(Heberlein,1981;

Hines et al.,1986-1987)。

一、環境態度組成的因子

有關態度的定義與範圍,是指從對外在的人、事、物及周圍世界的認知,到 對事物喜惡的情感,以及所表現的一種相當持久一致性的行為傾向;任何一種態 度的形成,都是從這三方面逐漸學習而成的(張春興,1990)。認知、情感與行 為傾向皆是態度組成的重要成分(李永展,1995:25)。

Bem(1970)與 Ajzen& Fishbein(1975):將特定的整體評估之判斷界定為 態度,此態度是根據對特定的對象的評估和信仰而得,態度不僅是單一的聚集情 感,同時又結合感受與認知。Hines 其他學者,則認為不區分感受和認知的組成 分子(Hines et al.,1986-1987),並建議環境態度要包含廣義的生態系及大環境 的廣義態度,同時也要包含對於能源危機、資源回收和採取環境行動等較特定的 態度。

Heberlein(1981):態度是對於某種行為對象的信仰、評估及感受之組成,

事實上應該考量態度的各種組成因子,然後加以整合,才能達到所謂的整體性。

(36)

25

二、環境態度的指標

Lewin(1951):行為是人與環境的函數,要了解或預測人的行為,必須將人 與環境當作是一群互相依賴的因素來考量。

李美枝(1995):不論有多少的因素及態度交互影響的行為,要測量出個人 真實的態度,其實是不容易的事情,現在最常使用的態度測量方法是要求受測者 表明對某事情的信念、感覺或反應,比較屬於自陳式的測量方式,非常容易使受 測者做出不真實的回答。

欲了解環境的態度經常以標度(scale)作為量度,設置標度之目的是可以得 到概念或觀念的精確測量(李永展,1995:26)。在測量環境態度時,許多環境 研究學者使用自己針對特定目的所建立的態度標度,但仍然有不少研究者建議應 該建立起「環境態度之標度」,使各研究者在評量態度的方法,從既有的標度當 中能獲得較多且更廣的資訊(李永展,1995:26)。

本研究主要是在探討台東縣焚化爐興建前後,居民對焚化爐設立的態度比較,

是屬於範圍較小的環境態度測試,且單單只測量對「焚化爐興建之態度」,所以 研究者並沒有採用特定的「環境態度之標度」。

(37)

26

第三章 台東縣焚化爐興建歷程與困境

本章就台東縣的地理位置、歷史沿革、人文背景作描述,接著詳述台東縣反 焚化爐之歷程與困境,並從中瞭解台東縣反焚化爐事件後,與台東縣居民環境意 識之成長的關聯性。

第一節 台東縣之地理環境 一、 台東縣之地理位置

台東位於台灣本島的東南部,總面積約為3,616 平方公里,東臨太平洋,北 接花蓮縣,西、南以中央山脈與高雄、屏東兩縣為界,台東縣境內共有十六個鄉 鎮(如圖3-1),台東縣行政區域劃分為一市、二鎮、十三鄉,分別為台東市、成 功鎮、關山鎮、長濱鄉、海端鄉、池上鄉、東河鄉、鹿野鄉、延平鄉、卑南鄉、

金峰鄉、太麻里鄉、大武鄉、達仁鄉、綠島鄉及蘭嶼鄉。

二、 台東縣焚化爐之地理位置

台東縣的焚化爐位於台東市豐谷里(如圖3-2)。豐谷里原為豐里里,於1975 年新增,2011 年 12 月底總人口為 5932 人11 。其範圍東至太平洋,西以豐樂路 與永樂里為界,南以成都北路及南路與豐里里為界,北沿著水圳轉中華路再沿豐 谷南路旁邊的水圳至太平洋與豐榮里為界。其轄區面積約為4.9 平方公里,此區 多種稻,居民以馬蘭阿美人居多,除了沿著中華路兩側有較多店家集中外,大部 分居民都聚集在豐谷南、北路以東,以西多稻田分佈,只有零星的住家成點狀分 散在田地附近。

11台東市戶政事務所,2012 年 5 月 27 日,取自於:http://www.taitung-house.gov.tw/?Act=page100-1

(38)

27

圖3-1 台東縣鄉鎮圖

資料來源:文化部文化旅遊。2012 年 6 月 18 日,取自:

http://tour.moc.gov.tw/frontsite/local/infoAction.do?method=viewContentDetail&iscancel=true&contentId=5 096&subMenuId=601&siteId=101

(39)

28

圖3-2 台東縣台東市行政區域圖

資料來源:研究者轉繪自內政部行政區域圖,2012 年 5 月 28 日,取自:http://taiwanarmap.moi.gov.tw/moi/run.htm

三、 台東縣之氣候

台東縣位於台灣島上的東南部,地形上為背山面海,南北狹長。整體而言,

影響台東的氣候主要因素,主要包含緯度、地形、海陸位置、季風和洋流等。台 東縣位於北回歸線以南,偏南的緯度,使得台東縣之氣候甚為炎熱;且台東縣直 接面臨太平洋,氣候上明顯偏向海洋性,氣候的變化較緩和,根據台東縣各氣象 站的統計資料顯示台東站的年均溫為24.5 度,成功站為 23.8 度,大武站為 24.9 度,蘭嶼站則溫度較低為22.7 度12

台東縣之年雨量,主要隨著地形而有變化,根據中央氣象局的統計而言,雨 量較為豐沛,台東站的年雨量為1779.6mm,成功站的年雨量為 2104.4mm,大

12資料來源:交通部中央氣象局。2012 年 3 月 25 日,取自:

http://www.cwb.gov.tw/V7/climate/monthlyMean/Taiwan_precp.htm

(40)

29

武站的年雨量為2303.7mm,蘭嶼站的年雨量則是 2979.8mm。

四、 台東縣之風量

一般季風氣候區夏天吹西南季風,冬季吹為東北季風,但因台東縣地勢埼嶇 多變化,導致風向的改變造成特殊微氣候。成功觀測站的風向:十月至翌年五月 為北北東向,六月為南向,七月為西北向,八月為北北東向,而九月為西北向;

台東觀測站之風向:八月至翌年三月為北北西向,四月及七月為西北向,五月為 北北西向,而六月為南南西向;大武觀測站之風向:一至三月為北北東向,四月、

五月及九月至十二月為東北向,六月為西北西向,七月為西向,而八月為西南向;

蘭嶼觀測站所測的風向,五月、七月及九月至翌年三月為北北東向,四月為東向,

六月為西南向,而八月為西南西。台東縣南部地區在春夏期間,因受局部氣壓之 變化,偶有焚風出現,雖為期不長,但吹來時氣溫驟昇。除了季風以及焚風影響 台東縣之外,台東縣在九月之後會吹起風吹沙,從北方吹來的季風,夾帶卑南大 溪的細沙,一直持續到十二月份。

五、 台東縣之人口

台東縣在行政上劃分為十六個鄉鎮,總人口有 227,934 人(至 2012 年 2 月 止)。綜觀台東縣的人口數,台東的人口是靠社會增加,政府播遷來台後不少大 陸人口移入台東,以及從西部移民至台東開墾及從事農業的移民人口,尤其是在 1969 年實施軍人戶籍登記導致移入的人口大量增加,而後台東的人口逐漸有減 少的趨勢,其主要原因是就業機會少導致台東的人口外流。台東縣歷年人口統計 表如表 3-1 及圖 3-3 所示。

(41)

30

表3-1 台東縣歷年人口統計表

資料來源:內政部主計處人口靜態統計,2011 年 9 月 4 日,取自:

http://www.dgbas.gov.tw/ct.asp?xItem=15408&CtNode=4594

圖 3-3 台東縣歷年人口統計圖

資料來源:內政部主計處人口靜態統計,2011 年 9 月 4 日,取自:

http://www.dgbas.gov.tw/ct.asp?xItem=15408&CtNode=4594 0

50,000 100,000 150,000 200,000 250,000 300,000 350,000

1962 1967 1972 1977 1982 1987 1992 1997 2002 2007 2011 單位:萬

年份

台東縣歷年人口統計

人口數 年

1962 1967 1972 1977 1982 1987 1992 1997 2002 2007 2011 年

人 口 數

230,443 273,511 292,513 286,741 281,298 267,363 255,362 253,002 243,965 233,660 228,290

(42)

31

第二節 台東縣焚化爐的興建

本節可分為四個部份,第一部份主要在論述台灣焚化爐興建的背景,第二部 份則說明台東縣焚化爐的興建歷程,第三部份加以描述台東縣反焚化爐興建的抗 爭歷程,第四部份探究台東縣反焚化爐事件之困境。

一、 台灣焚化爐興建的背景

台灣的早期垃圾處理方式是以放置路邊木製或水泥的「公共垃圾箱」為主,

其居民將垃圾倒入箱中,再由清潔人員把垃圾推放在人力車或卡車運走;到1960 年代才開始引進國外垃圾處理方法,居民自行購買戶內密蓋垃圾桶,配合密封垃 圾車以定時定點的方式收集(羅美棧,1983:13)。隨著工商業發展垃圾大量增 加,台灣各地掩埋場用地越來越不容易取得,加上原有的堆肥場,也因器具老舊,

且堆肥價格抵不過較低廉的化學肥料而紛紛關閉,自1982年開始,台灣各地開始 有垃圾大戰的出現,例如:淡水、貢寮、南港、中壢、龍潭、平鎮、新店、永和、

中和、屏東市、鳳山、麟洛、潮州、萬巒、內埔鄉等,為了徹底解決垃圾問題行 政院環保署在1984年公佈「台灣地區區域性垃圾綜合處理計畫」,其成效效果不 彰,1986年8月提出「垃圾處理十年計畫」,預計在1997年,完全解決垃圾問題,

使垃圾的衛生處理率能到達百分之百(蕭新煌,1987:66-68)。

中央政府不斷地推出垃圾處理計畫,行政院環保署制定有關於焚化爐的興建 計畫推動是依照1990年12月6日,聽取國家建設六年計畫報告時口頭指示:垃圾 處理計畫由環境保護署負責興建垃圾資源回收(焚化)廠(如表3-2)。並認為台 灣的土地資源有限,垃圾無法再以掩埋處理,根據垃圾處理方案,加上配合都會 區的發展,未來垃圾處理應以焚化為主。在垃圾資源回收(焚化)廠興建計畫,

預計從1984年3月至1990年6月全台灣要興建23座垃圾資源回收(焚化)廠,除台 北市政府按原定計畫興建內湖、木柵、士林等三座焚化廠外,高雄市政府及其他 政府辦理部分,均因土地無法取得、民意代表反對、設廠規模變更、經費籌措等 因素,僅台北縣新店、樹林、台中市、嘉義市、台南市、彰化縣和美鎮等六座垃 圾資源回收(焚化)廠辦理規劃、設計、招標及施工,餘均取消併入垃圾處理計 畫辦理。

(43)

32

在1996年時,行政院環保署又制定「鼓勵公民營機構興建營運垃圾焚化廠推 動方案」(如下表3-3),決定採用「建設-營運-轉移」(BOT)抑或是「建設-營運 -擁有」(BOO)的公有民營化的模式來繼續推動焚化爐興建,並預計在2008年底 讓台灣的垃圾以焚化處理率能達到90%以上。

表3-2 台灣地區垃圾資源回收(焚化)廠興建計畫表

號 主辦機關

設置地點 容量(公噸/日)

統包商

辦理情形 操作單位

(主體工程)

1

台北市政府 環保局

內湖

900 公噸/日

日商田熊公司 1992 年 1 月完工 台北市政府環保局 內湖焚化廠

2 木柵

1500 公噸/日

日商田熊公司 1994 年 3 月完工 台北市政府環保局 木柵焚化廠

3 北投

1800 公噸/日

日商丸紅公司 1999 年 5 月完工 台北市政府環保局 北投焚化廠 4

高雄市政府 環保局

中區

900 公噸/日

東雲股份有限 公司

1999 年 9 月完工 高雄市政府環保局 中區焚化廠

5 南區

1800 公噸/日

日商三菱公司

/中鼎工程公 司

2000 年 1 月完工 高雄市政府環保局 南區焚化廠

6

前台灣省政 府環保處

台中市 900 公噸/日

日商日本鋼管 公司

1995 年 5 月完工 達和公司

7 嘉義市

300 公噸/日

丹麥volund 公 司/中興電工 機械股份有限 公司

1998 年 11 月完工 達和公司

8 台南市

900 公噸/日

丹麥volund 公 司/中興電工 機械股份有限 公司

1999 年 2 月完工 信鼎公司

9

行政院環保 署

台北縣新店 900 公噸/日

日商三菱公司 1994 年 9 月完工 中鼎公司/信鼎公司

10 台北縣樹林1350 公噸/日

日商三菱公司 1995 年 8 月完工 中鼎公司/信鼎公司

11 台北縣八里1350 公噸/日

中興電工機械 股份有限公司

2001 年 9 月完工 達和公司

(44)

33

12 新竹市

900 公噸/日

中興電工機械 股份有限公司

2000 年 8 月完工 榮福股份有限公司

13 高雄縣仁武1350 公噸/日

日商三菱公司

/中鼎工程

2000 年 2 月完工 太古昇達公司

14 彰化縣溪州

900 公噸/日

日商日立造船 公司

2000 年 9 月完工 台灣中油公司

15 屏東縣崁頂

900 公噸/日

日商川崎重工 業株式會社

2000 年 12 月完工 台糖公司

16 台中縣后里

900 公噸/日

日商日立造船 公司

2000 年 4 月完工 信鼎公司

17 高雄縣岡山1350 公噸/日

日商田熊公司/

中鋼公司

2001 年 2 月完工 台糖公司

18 嘉義縣鹿草

900 公噸/日

日商田熊公司/

中鋼公司

2000 年 12 月完工 達和公司

19 基隆市

600 公噸/日

日商株式會社 荏原製作所/

信誼機器工業 股份有限公司

2005 年 7 月完工 信鼎公司

20 宜蘭縣利澤

600 公噸/日

日商三菱公司 2005 年 8 月完工 達和公司

21 台南縣永康

900 公噸/日

台灣中油公司 2007 年 3 月完工 達和公司

合計 21,900 公噸/日

資料來源:中華民國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環境監察總隊台北辦公室。2012年6月9日,取自:

http://ivy4.epa.gov.tw/swims/swims_net/Incineration/Incineration_DownLoad.aspx

表3-3 鼓勵公民營機構興建營運焚化廠已決標資料表

廠名 得標廠商 決標日期 噸數(公噸/日)

桃園縣南區廠 長榮重工/新宇汽電 1998/8/12 1,200 台中縣烏日廠 中鼎工程 2000/4/6 600 台東縣廠 達和投標組合 2000/9/22 300 雲林縣廠 達和投標組合 2001/8/20 600 苗栗縣廠 中鼎工程 2002/8/23 500

資料來源:中華民國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環境監察總隊台北辦公室。2012年7月10日,取自:

http://ivy4.epa.gov.tw/swims/swims_net/Incineration/Incineration_BOT_BOO.aspx

(45)

34

二、台東縣焚化爐的興建歷程

台東縣的焚化爐興建計畫案,是台東縣政府依據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核定,鼓 勵公民營機構興建營運垃圾焚化廠試辦計畫」並以「建設-營運-擁有」(BOO)的 方式興建。其台東縣焚化爐興建之行政流程如下表3-4:

表3-4 台東縣焚化爐的興建歷程 日期 事件

1996.05.22 台東縣政府將「本縣委託公民營機構興建營運垃圾焚化廠預定計畫」申請書,陳 送至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1997.03.25 台東縣議會於通過台東縣以BOO案興建焚化爐一案。

1997.04.16 台東縣政府向行政院環保署陳報,台東縣議會通過「鼓勵公民營機構興建營運垃 圾焚化廠委託處理計畫書」。

1997.08.19 行政院環保署核定台東縣試辦民營垃圾焚化廠之計畫,同意設置一座300 頓的垃 圾焚化廠。

1998.07 .23 辦理遴選興建營運廠商正式公告。

1999.01.05 投標廠商將投標書遞送至台東縣政府發包中心。經當場檢查投標廠商共有達和焚 化廠等三家有限公司參與投標。

1999.03.25 行政院環保署舉行,投標廠商資格投標書及興建營運計畫書第一次審查會議。

1999.06.03 台東縣政府舉行,投標廠商資格投標書及興建營運計畫書第二次審查會議。

1999.07.27 行政院環保署舉行,投標廠商資格投標書及興建營運計畫書第三次審查會議。

1999.09.02 假中華顧問工程司召開投標廠商資格投標書及興建營運計畫書第四次審查會,經 審查僅為一家合格之達和垃圾焚化廠符合規定。

2000.01.25 台東縣政府於收到達和垃圾焚化廠之環境影響說明書後,隨即於召開用地現勘暨 環境影響說明書(初稿)審查會。

2000.04.21 台東縣政府召第二次環境影響評估審查會。

2000.06.02 台東縣政府召開第三次環境影響說明書審查會。

2000.07.26 台東縣政府召開環境影響說明書第四次審查會,認定有條件通過環境影響評估審 查。

數據

圖 3-1    台東縣鄉鎮圖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Reading Task 6: Genre Structure and Language Features. • Now let’s look at how language features (e.g. sentence patterns) are connected to the structure

 develop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design and the features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curriculum with an emphasis on the senior secondary level;..  gain an insight into the

Wang, Solving pseudomonotone variational inequalities and pseudocon- vex optimization problems using the projection neural network,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7

volume suppressed mass: (TeV) 2 /M P ∼ 10 −4 eV → mm range can be experimentally tested for any number of extra dimensions - Light U(1) gauge bosons: no derivative couplings. =>

Define instead the imaginary.. potential, magnetic field, lattice…) Dirac-BdG Hamiltonian:. with small, and matrix

incapable to extract any quantities from QCD, nor to tackle the most interesting physics, namely, the spontaneously chiral symmetry breaking and the color confinement.. 

• Formation of massive primordial stars as origin of objects in the early universe. • Supernova explosions might be visible to the most

The difference resulted from the co- existence of two kinds of words in Buddhist scriptures a foreign words in which di- syllabic words are dominant, and most of them are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