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以眼球追蹤技術探討中高齡婦女自行車騎乘行為之研究。本章分為 四節,依序以研究背景與動機、研究目的與問題、研究範圍與限制、名詞定義 等四個部分進行說明。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近年來醫療科技進步臺灣的高齡人口數逐年攀升,民國 105 年的平均存活 年齡為80.02 歲,男性平均 76.91 歲,女性則為 83.36 歲;相較於 104 年的整體 餘命增加了0.36 歲,男性與女性各增加 0.29 及 0.42 歲,再加上少子化的影響,

高齡者所占的人口百分比從民國 95 年的 10%成長至 105 年的 12.83%(內政部 統計處,2016)。面對如此快速的人口老化及低出生率,社會高齡化的影響將是 臺灣亟需面對的議題。

而臺灣高齡者首當其衝的是健康問題,根據衛生福利部(2015)臺灣主要 死因統計中得知,心臟疾病、惡性腫瘤及肝硬化為中高齡婦女的前三大死因,

值得注意的是一般婦女約莫於50 歲時卵巢功能退化,體內激素失調易造成腎臟 運作異常,導致生理不適等影響(林秀娟,2012)。可見女性在停經後除了體內 生理機能逐漸下降外,外在的物理機能亦受到影響,為解決此問題,許多研究 透過健康促進方案改善其問題。Saionara 等人(2015)針對巴西 Parnamirim 地 區40 歲至 65 歲婦女進行增進生理機能研究,實驗將停經前、後的婦女分組,

比較兩組間對於握力、步態速度與站立速度的表現,結果發現停經前的婦女在 握力與椅子站立的表現較佳,步態速度方面兩組之間無明顯差異。

從我國中高齡婦女健康角度探討,高齡病患所伴隨的併發症狀多,國家投 入高醫療成本,當中的照護人員更是背負著面對第一線的壓力,然而在成效方

2

面往往不如預期,病患的存活機率仍舊偏低(吳秉勳、郭美娟,2014)。因此,

研究人員便透過運動處方改善中高齡者的健康,減緩疾病所造成危及的風險。

身體活動量的增加除了增強心肺適能外,亦能激發體內鈣激素活化提昇高齡婦 女骨質中的密度(林麗娟、塗國誠,2004)。而邱鈺淇與黎俊彥(2008)的研究 結果亦發現,透過長期運動的方案介入,能夠有效地改善中老年人下肢平衡的 控制能力,並能避免下肢傷害的危險;同為長時間介入的相關實驗,學者 Leszczyńska 等(2016)針對 87 位高齡病人進行姿態矯正、身體平衡、步態訓練 等運動計畫為期三年,結果發現受試者對於疼痛的刺激感下降,行走時的跌倒 機率減少,且在生活品質的感受亦有提昇之功效。

除了透過一般的運動訓練改善身體效能外,騎乘自行車更是能達到健康促 進的效果,Valle, Mello, Fortes 與 Dantas (2009)將 20 至 30 歲之肥胖女性隨機分 成對照組10 人及實驗組 10 人,分別為飲食控制與自行車訓練組,經過 12 週的 介入後顯示,自行車訓練組在身體組成、BMI、三酸甘油酯、膽固醇等指數皆 明顯下降。同為自行車介入的相關研究,Dill (2009)透過自行車騎乘訓練評估受 試者健康狀況,結果發現在7 天內騎乘 150 分鐘的受試者佔 59%,平均速率每 小時為16 至 21 公里,活動量達到 6 至 8 個代謝當量(Metabolic Equivalent of Task, MET),實驗結果證明一定程度的騎乘量能夠達到高強度的運動效果。國內學者 周智民與林偉立(2014)的研究亦指出,銀髮族透過自行車壯遊能培養運動習 慣,積極的參與者同時改善自身健康,進而降低醫療支出的成本。從事自行車 活動除了能夠延緩身體層面的退化外,更是能藉由騎乘自行車與同好交流,在 經驗分享的過程中彌補心靈空白的所在(蘇榮裕,2013)。另一方面,對於通勤 族來說騎乘自行車不僅是重要的交通工具,更是在忙碌之於能促進自身健康的 健身方式,間接地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等風險(Sá, Duran, Tainio, Monteiro &

Woodcock, 2016 ; Hamer & Chida, 2008)。

3

雖然自行車活動的興起帶給人們身心健康與便利,不過近年來自行車事故 率頻繁,造成傷亡的數量不計其數,特別是高齡者的自行車騎乘。魏健宏、陳 乃郡(2015)的調查研究指出,我國有 18.7%的高齡者將騎乘自行車視為主要 的日常交通工具,在如此頻繁的使用率下不免發生自行車騎乘的風險,警政署 統計室(2015)亦於同年針對高齡者的交通事故肇事情形進行統計,結果發現 該年的高齡自行車騎乘受傷件數達 1601 筆;死亡人數則為 34 筆,此外,回觀 警政署統計室(2013)調查高齡者交通事故分析顯示,女性在不分車種的肇事 率雖低於男性,但在自行車的事故率則以 14.05%遠高於男性的 5.93%,而在 Beecham 與 Wood(2013)的研究中指出,婦女在騎乘自行車車道時,易有騎偏離 車道之情形。雖然從交通事故頻率與相關調查研究中,能瞭解中高齡女性在騎 乘自行車時較容易發生事故,但肇事的根本原因我們無法確切地從發生件數中 得知,若能瞭解中高齡婦女的自行車騎乘行為將是值得探究的議題。

早期的眼球追蹤技術多半是為了辨識人類對文字及圖像的理解,透過實驗 觀察學習者眼球的注視軌跡,並藉由數據分析提供學習者檢核學習歷程,修正 錯誤解讀與提昇學習之成效(Kathy & Ana, 2016 ; Perez, Peters & Desmet, 2015)。

除了一般的閱讀學習外,近年來語言學甚至應用眼動儀瞭解熟練手語使用者與 初學手語使用者的能力差異(高明志、陳銘凱,2011)。隨著眼球追蹤技術大量 使用於學術研究,軟硬體的技術更是隨之提昇,因此眼動儀即廣泛地被應用在 不同領域。近年來網路的便利帶動人類消費模式的改變,對於網路購物族群而 言,網頁的設計、編排方式皆是影響購賣意願的要素,而透過眼球追蹤技術實 驗,更是能清楚地瞭解不同消費者對網路平台購物習慣的關鍵(梨佩芬、賴建 都,2011)。同樣是網路使用的相關研究,黃夙蓮與陶振超(2015)利用眼動儀 探討網路廣告的視覺影響效果,研究結果發現廣告出現的於不同位置,即影響 使用者的注意力,若廣告出現於不熟悉的位置能有較佳宣傳效果。另外,眼球

4

追蹤技術更是應用在動作行為學的研究,黃瑞祥、何金山、呂信漢與詹元碩(2012)

觀察優秀桌球運動員與非桌球運動員各6 名,並透過眼動儀進行二維迷宮實驗,

結果發現兩組對於較複雜的路徑皆投入較高的專注力,同樣在此路徑也發現,

優秀桌球選手偵查環境時的跳視頻率高於非桌球選手,因此推論出處於不熟悉 環境時優秀選手有較高的視覺搜索能力,亦於比賽情境時能有較高的表現水 準。

綜觀上述,本研究考量中高齡婦女騎乘之危險性,故透過臺北市信義路自 行車道的情境錄製,與配合攜帶實景眼動儀與模擬自行車騎乘的方式觀看影片,

藉此瞭解中高齡婦女自行車騎乘行為之眼動反應與眼動凝視行為。最後歸納實 驗分析數據供中高齡婦女為自行車騎乘衡量依據,使之瞭解自身騎乘行為提昇 道路風險感知(perceived risk)能力,並降低騎乘事故發生的機率。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