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1.1 研究背景與動機

目前寬頻網路十分普及,從九十學年度開始實施九年一貫課程後,便將「資訊教 育」列為七項重大議題之一,即使經過多次課程綱要的修訂,資訊教育仍包含在重大 議題之內(教育部,2002,2009)。在教育部大力倡導資訊融入教學下,許多配合九年 一貫能力指標的相關教材或高中教材陸續誕生,教科書的呈現也由傳統的紙本,進化 到電子書的新紀元,但親臨教學的現場,這些書商配套的教學資源與坊間的多媒體教 材,對老師來說,真的能完全取代傳統板書教學嗎?對學習者而言,真的有提升學習 的成效嗎?

不少多媒體教材為了想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往往添加許多不必要的文字、圖片或 聲音,但根據多媒體學習理論及學者們的研究發現,這些多餘的元素反而會對學習有 所妨害(Clark & Mayer, 2008)。因此,如何設計一套真正提升學習成效的教材,成為「資 訊融入教學」中更進一步的課題。

基礎於認知科學與多媒體學習理論,交通大學陳明璋博士提出激發式動態呈現

(Trigger-based Animation),配合視覺化的方式,將教材結構化後,突顯訊息間的關 聯性,希望能降低教材的外在認知負荷(Extraneous Cognitive Load),協助學習者進 行主動學習。而激發式動態呈現是透過微軟 PowerPoint 軟體為平台,以教師授課為導 向,增加互動按鈕的功能設計,使教師呈現教材的方式更多元;此系統名為 AMA

(Activate Mind Attention)系統(陳明璋,2008)。藉由 AMA 的功能,可使數位教材的 製作更快速、便利,在展演的過程也增加了老師與學生間的溝通性,從多篇「激發式 動態呈現」教學設計的相關論文(吳帝瑩,2008;洪榮忠,2008;葉子榕,2010;謝東 育,2009)也指出,此種教材設計方法,的確能降低認知負荷,提高學生的學習成效。

研究者任教於高中的數學科,從個人學習歷程與教學經驗中發現,在高中的數學 課程裡,不少學生對排列組合單元的學習感到困難,因此若在排列組合單元學習的開 始,能清楚瞭解重要的基本概念,對於日後更複雜的問題,才能減輕負擔,使學習過 程更為順利。在各版本的教科書中,排列組合單元都是以集合概念作為開頭,而在眾

多集合概念中,又以排容原理最為重要,也是往後應用最多的概念,例如:「甲、乙、 統(eye-tracker) 實驗證明,含有適性指標的教學設計,在學習的記憶測驗上有顯著優 異的表現,並且對於協助視覺搜尋和注意力引導有顯著的作用。因此在本研究中的多

驗題的總分相同,並不代表所學會的概念一樣。Nichols(1994) 結合認知科學(cognitive science)與心理計量學(psychometrics),發展出認知診斷評量(cognitively diagnostic assessment),以幫助教學目標的達成。本研究將透過認知診斷評量所得到的測驗結果,

能夠使我們進一步瞭解,學生究竟是哪些概念較不清楚,以便未來進行補救教學,另 一方面,亦可重新檢視在教材設計部分,哪些部分需要調整。而認知診斷評量的最終 目標,在於將教學後診斷的結果,再設計補救的教學,再診斷、再教學,如此教學與 診斷的循環進行,希望把每一位學生帶上來,達到一定的學習效果,這也是教學的最 終目的。然而本研究在於完成第一階段的教學與診斷,將此模式建立後,便於日後教 學與診斷的循環進行。

有鑑於上述之背景與動機,本研究希望透過激發式動態呈現的教學設計,針對高 中排列組合單元中的排容原理,詴圖降低學習者的認知負荷,以致於學習結束後,學 習者面對相關概念或技能的測驗時,能有較佳的學習成果呈現,進一步的,透過認知 診斷評量,我們可以較清楚的診斷出,在數個關於排容原理的概念中,是哪些地方學 習成效良好,並針對學習成效不佳的概念,予以改善教學技巧,並在未來實施補救教 學,達到適性學習,期許能達到「師生雙贏」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