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上的主動攻擊意識,未來上端攻擊將成為首要重點。

綜合以上所述,世界跆拳道聯盟在規則的修改後,競賽區場地縮小是為了使選手 能積極主動攻擊,由原本單一動作型態改為主動連續攻擊動作型態。而上端得分的改 變下選手在動作選擇上將會以高得分動作為優先策略應對。另外陳俊汕 (1995) 指 出,敏捷性的運動項目,刺激出現到引起動作反應的時間是相當的快速,通常是以毫 秒計算。在敏捷性運動項目中,運動員在刺激出現後反應快慢及準確性是競賽獲勝的 重要因素。就此而言跆拳道比賽屬於短時間快速攻擊型態的運動項目,在短時間內完 成攻擊前準備,在得分上可佔較高得分優勢。因此,為了讓我國跆拳道運動能在國際 競賽中保持良好的競爭力,努力研究各種攻擊技術方法外也要針對新規則的改變,預 測日後技術發展走向。本研究欲藉由力學儀器分析不同預備站姿旋踢動作進行中、上 端攻擊部位之運動學及動力學特性,提供教練及選手在比賽中戰術的運用及訓練教學 課程的規劃,已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

第二節 研究背景

2000年雪梨奧運會跆拳道列為正式競賽項目後,各國紛紛將跆拳道項目列為奪牌重 要項目之一。我國於2000年雪梨奧運會獲得2銀;2004年的雅典奧運一舉奪下2金1銀;

2008年北京奧運獲得2銅的之佳績。更顯示了我國跆拳道在國際競賽中奪牌機率較高的 項目之一。世界跆拳道聯盟 ( World Taekwondo Federation, WTF)

為增加比賽的可看

性,改變競賽規則並實施電子護具的使用,另外在上端攻擊部位變更為3分,主要是激發 選手主動攻擊意識,也因為規則的改變比賽的戲劇性逆轉增加,使選手反敗為勝的機會 大增,選手不到最後一秒無法確定真正的結果。因此,選手勢必在跆拳道訓練上及比賽 戰術的運用有所改變。在跆拳道技術結構中,主要由六種踢擊動作所構成而衍生許多不 同踢法及變化,依照不同的情況使用不同踢撃方法,而不同的踢撃所展現的攻擊力亦不 相同 (秦玉芳,1996),而六種踢擊動作中又以旋踢最具代表性之動作。邱共鉦、姜義 村 (2009) 2009年臺北聽奧跆拳道比賽技術分析研究指出,跆拳道各種踢擊動作,不

3

論在攻擊率、得分率及成功率方面均以旋踢為主軸。其原因為旋踢在動作速度方面最快、

攻擊時間最短、衝量值最大,攻擊腳收腳角度越小力量越大,且後腳速度及力量均大於 前腳,在踢擊速度上因膝關節夾腳在加上軀幹旋轉,速度上呈現二段加速模式。另外在 攻擊部位又可分為中端攻擊與上端攻擊,根據過往研究我國在跆拳道比賽主要得分動作 還是以中端旋踢為主,反觀上端得分踢法,則相對較不受重視。其原因上端攻擊時間長、

距離長、難度也較高。而現今新規則得分趨勢,在得分動作型態區隔化後,更加突顯出 在比賽中若於關鍵時刻運用上端及轉身動作得分,不僅可先取得高分、提高勝算,亦可 反敗為勝 (張家豪,2010)。

任何運動在開始動作前皆有其預備動作,而預備姿勢好壞攸關動作開始的連貫性。

就跆拳道而言其預備姿勢可分為原地站姿及跳動站姿兩種,按照個人習慣、攻擊部位採 取不同的預備姿勢,而好的預備姿勢可提供順暢的踢撃動作。 (吳靜怡、王令儀,2011) 指出比賽時會因與對手的距離不同而使用不同的預備站姿與步法相互搭配進行踢擊,步 法係指移動的方法,若步法不夠靈敏,就算有再好的技術也將無法好好發揮 (王智慧,

2008) 指出有正確的預備姿勢並搭配良好的步法才能在場上佔據較有利的位置及有效 的攻防動作。因此,跆拳道比賽屬於短時間快速攻擊型態的競技項目,在比賽過程中要 能快速啟動踢撃,其預備姿勢就相當重要。另外身體的活動需仰賴肌肉的收縮才能完成,

肌肉可分為隨意肌和不隨意肌兩種,隨意肌的兩端因附於骨骼上並跨越骨節,又稱為骨 骼肌。骨骼肌在收縮時可以帶動骨骼活動,在不同組合的肌肉收縮會產生不一樣的運動 模式。肌纖維收縮產生力量,通常是經由中樞神經衝動傳達到肌肉纖維,讓肌肉產生收 縮。依據肌肉收縮長度的變化情形,可分為等長、向心與離心收縮等三種 (蘇志雄、袁 慧儀,1996)。在運動中,身體肢段周期性受衝力作用,此刻肌肉首先作離心收縮,然 後跟著快速向心收縮,此先離心工作再向心工作的收縮方式,稱為牽張- 縮短循環

(Stretch-Shortening-Cycle),簡稱SSC (Norman & Komi 1979),劉宇 (2000)研 究指出SSC之所以能夠使力量增加、產生較大爆發力之生理機制有二:(一) 彈性能的 利用:向心收縮之前的牽張將使肌肉產生較大的功,其原因為肌肉牽張所儲存的彈性能 所致。(二) 牽張反射:SSC 的另一個重要機制為牽張反射,當肌肉被拉長時,啟動

4

肌纖維中肌梭,籍神經纖維通過脊髓弧 (spinal arc) 通知運動神經纖維,對該肌纖維進 行收縮,以避免肌肉過度拉長。由於此種反射性機制結合肌肉自主性收縮力量,所以能 夠產生更大的爆發力。

Asmussen 與 Bonde-peterson (1974) 針對SSC 跳躍動作研究中,結果顯示離心 後馬上向心收縮可提高向心力量,小幅度的角位移會產生較高的機械效率,能提高肌力 和爆發力。其原因身體肌肉利用了彈性能機制,當肌肉離心時肌纖維承受了負荷,此負 荷傳送到彈性組織並且儲存為彈性能,當向心收縮時,彈性組織會將所增加的彈性能來 提供所需。所以牽張收縮速度越快偶聯時間越短,肌肉所使用彈性能的能力愈好,產生 的力量和完成的能量就愈大 (Asmussen &Bonde-peterson, 1974; Bosco, Viitasalo, Komi &

Luhtanen, 1982; Bosco, Tarkka &Komi, 1982b)。因此跆拳道預備姿勢其原理與SSC 跳躍 動作相符,離心之後馬上向心收縮可以提高向心力量,小幅度角位移動作會產生較高的 機械效率,及提高肌力和爆發力。

過往教練對預備站姿之使用時機的看法並不一致,只能憑教練經驗及選手習慣來進 行指導。而過去研究針對跆拳道旋踢踢撃動作皆以原地踢撃作為力學分析,較無法符合 比賽實況。其次,對於下肢肌肉而言,具有牽張循環-SSC 的自然機制,對於增進跆拳道 踢擊表現意義為何?值得深入探討。因此,本研究針對跆拳道在踢擊前的準備動作,以原 地站姿和跳動站姿兩種站姿進行旋踢踢撃動作為研究重點,以更接近實戰狀態的實驗設 計來掌握技術特性。由於旋踢踢擊動作速度快,並無法直接用肉眼看出旋踢的踢擊過程,

因此本研究透過測力板、紅外線攝影機及比賽中使用之電子護具以科研的方法蒐集和分 析探討選手旋踢踢撃動作過程的運動學參數資料,提供選手與教練瞭解據以分析運動技 術的優劣,進而尋求最佳的運動技術。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