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節 研究限制

ㄧ、本研究無法在實際比賽中進行研究測試,為取得精確研究資料只能在實驗室進行,

可能會與實際對戰時有些許差異。

二、本實驗設定踢擊的方向為直線攻擊,無法做出比賽時多種動態踢擊的方向。

第六節 名詞解釋及操作性定義

一、旋踢 (round kick):身體呈側身前後腳開立,由後腳蹬地向前抬腿沿膝,使小腿 收縮呈夾角站姿,再以支撐腳髖關節為軸由後腳跟向前旋轉帶動臀部,並以膝關節 為軸使半月弧度彈震帶動腳背向目標踢出如圖1-1。

圖1-1 跆拳道不同預備站姿旋踢動作分解圖

7

二、原地站姿:為跆拳道選手踢擊前的準備站姿之一,其動作要領為選手以實戰姿勢,

同時雙膝微屈的預蹲準備姿勢如圖1-2。

圖1-2 跆拳道不同預備站姿「原地站姿」分解圖

三、跳動站姿:為跆拳道選手踢擊前的準備站姿之一,其動作要領為選手以實戰姿勢,

同時雙腳在原地跳動的準備姿勢如圖1-3。

圖1-3 跆拳道不同預備站姿「跳動站姿」分解圖

四、 動作時間:個體接受刺激後肌肉收縮完成某動作之全程時間。本研究之動作時間為 受試者攻擊腳離開測力板後至踢擊到Dae do護胸之時間。

五、 動作位移:動作位移為受試者攻擊腳蹬離測力板瞬間至踢中Dae do 護胸之攻擊腳

8

移動之軌跡。

六、 動作時間:本研究動作時間定義為受試者攻擊腳蹬離測力板後至踢中Dae do 護胸 瞬間之時間。

七、 踢擊力量:本研究踢擊力量定義為攻擊腳蹬離測力板後踢撃Dae do 護胸,可啟動 Dae do 護具接受攻擊力量並將踢撃力量 (數值) 顯示於電腦,在經校正以線性迴 歸公式換算取得實際數值 (N)。

八、角速度:肩軸定義是指左右兩肩之連線,而髖軸則定義為左右兩髖之連線;在軀幹 角速度的部分,本研究中主要是以上述兩軸投影在水平面上的角速度來觀察軀幹旋 轉情形。

九、下肢各關節角度示意圖:本研究定義攻擊腳下肢髖關節、膝關節及踝關節角度如圖 1-4。髖關節角度:軀幹和大腿間的夾角;膝關節角度:大腿和小腿間的夾角;踝關 節角度;小腿和腳掌間的夾腳。

圖1-4 跆拳道不同預備站姿旋踢下肢關節角度示意圖

9

在本研究的各關節角度定義,在X 軸方向代表在矢狀面的運動,在Y 軸方向表示 在額狀面的運動,在Z 軸方向表示在水平面的運動,各關節角度動作定義如下:

1. 髖關節角度 (大腿與骨盆間的角度):正值表示彎屈 (flexion),負值表示伸展 (extension)。

2. 膝關節角度(大腿與小腿間的角度):正值表示伸展 (extension),負值表示彎屈 (flexion)。

3. 踝關節角度(小腿與腳掌間的角度):正值表示屈足背 (dorsiflexion),負值表示屈蹠 (plantar flexion)。 踝關節X 軸向以站立時直角角度設為0度。

十、發力率: (Rate of Force Development, RFD) -單位時間內力量的變化率,反應力量 曲線的斜率變化,RFD 是爆發力的重要指標之一,其公式為 RFD= (ΔF/ΔT)。

十一、衝量 (impulse) :力量-時間曲線函數,其公式為I=∫Fdt。

十二、動作分期:為了有利於旋踢動作的運動學參數的探討及特徵描述,在本研究中 將旋踢動作進行階段性劃分,其中包含了下列幾個關鍵時間點 ,如圖1-5:

(ㄧ)訊號燈亮起至重心最低點,稱為下蹲期E1。

(二)訊號燈亮起至攻擊腳離開測力板,稱為反應時間E2。

(三)重心最低點離開測力板瞬間,稱為推蹬期E3。

(四)攻擊腳離開測力板至攻擊腳屈膝至最小角度,稱為收腿期E4。

(五)攻擊腳屈膝至最小角度開始增加至擊中Dae do 護胸瞬間,稱為攻擊期E5。

(六)攻擊腳離開測力板至踢擊中Dae do 護胸瞬間,稱為攻擊動作時間E6。

(七)攻擊腳離開Dae do護胸至落地瞬間,稱為收腿動作E7。

10

圖1-5 跆拳道不同預備站姿旋踢動作分期界定圖

第七節 研究重要性

本研究所得結果之數據,可提供教練及選手在跆拳道訓練教學上參考不同預備站姿 之使用時機,並可針對個人預備姿勢的優、缺點加以強化或修正,以提升訓練效果。綜 而言之,研究結果可進一步瞭解跆拳道旋踢踢擊動作的生物力學並可發展動作技術與訓 練方法。

11

第壹章 文獻探討

任何人體運動都必須遵守力學原理,許多精巧美妙的動作都是經過運動生物力學的 仔細推敲,並加以實地分析驗證之後才產生 (相子元、何維華、湯文慈、念裕祥,2005)。

本章針對跆拳道踢撃相關文獻分為三節,依序對跆拳道旋踢踢撃動作型態之相關研究及 跆拳道動作之運動學、動力學研究分析相關文獻進行探討。

第一節 跆拳道比賽踢撃動作型態分析研究

2009 年跆拳道比賽開始實施電子護具的使用,跆拳道競賽規則相對改變,選手皆 以高得分動作為優先。因此跆拳道選手如果沒有正確而紮實的基本踢擊技術,將會影響 踢擊的準確性、速度、力量及控制身體動作等能力。而選手攻擊動作中不論男女最常用 的攻擊與得分動作為旋踢,主要的原因是因為旋踢動作有較多變化且速度快力量大 (蔡 明志,1998)。

An (1983) 曾針對1981~1982年間100名韓國優秀跆拳道選手,在50場重要的賽會中 各種踢法的使用次數和得分率進行研究,結果發現:

(ㄧ) 不同攻擊動作出現的次數的高低,順序依序為旋踢、下壓踢、側踢、後旋踢。

(二) 不同量級得分數的統計發現,得分數最高的量級是蠅量級,而輕量級的得分數均 高於重量級。

(三) 不同攻擊動作得分數的高低,順序依序為旋踢、後踢、下壓踢、後旋踢。

錢紀明、李志文﹙1994﹚利用電動計時器針對我國7 名跆拳道國家代表隊選手,進 行六種攻擊動作﹙前踢、下壓踢、旋踢、後踢、側踢、後旋踢﹚測試及分析比較。研究 結果發現旋踢的動作速度最快,其餘依序為側踢、前踢、後旋踢,最慢為下壓踢。

蔡明志 (1988) 探討1997 香港第6屆女子世界跆拳道錦標賽,各量級得牌選手 (32人,計148場次) ,在各類攻擊動作型態及各比賽層級中,運用之攻擊率、得分率及 成功率的情形,來瞭解目前世界各量級女子優秀選手技戰術的運用方式與獲勝因素。其 結果如下:

12

(一) 攻擊率最高,其順序依序為旋踢、後踢、下壓、後旋踢、前踢、側踢、正拳。

(二) 得分率最高,其順序依序為旋踢、後踢、下壓、後旋踢、前踢、側踢、正拳。

(三) 成功率最高,其順序依序為旋踢、後踢、下壓、後旋踢、前踢、側踢、正拳。

Kim (1988) 以1988年60名韓國奧運女子跆拳道國家培訓隊選手和64名女子高中培 訓隊選手為受試者, 利用模擬比賽的方式進行六種跆拳道攻擊動作的使用頻率、得分 與成功率記錄分析。結果發現:

(一) 各類攻擊動作的攻擊率旋踢最高(61.40%),其餘為下壓、後踢、側踢、 和後旋 踢。

(二) 得分率方面旋踢最高( 67 .89% ),其餘為下壓、前踢、後踢、側踢、和後旋踢。

(三) 成功率方面則以下壓最高( 39.15 %), 其餘依序為旋踢、後踢、前踢、側踢、和 後旋踢。

洪佳君(2001)針對2000 年雪梨奧運女子跆拳道49 公斤級以下之選手,將比賽技 術動作分為主動攻擊與被動攻擊,區分左右腳進行分析。研究者利用觀察法,在15 場 比賽中研究發現,主動攻擊以旋踢、滑步旋踢、下壓為主要技術;被動攻擊則以旋踢、

後踢、前腳旋踢為主。

宋玉麒 (2005) 針對2005 年東亞運動會男子跆拳道比賽,中華隊、韓國隊及中國 隊比賽技術進行分析。研究者以觀察法,將其數據量化分析,針對主動和被動、右腳和 左腳及對戰時前腳和後腳所搭配的攻擊及得分次數百分比,以二分法與交叉綜合描述。

該研究結果發現:

(ㄧ) 中華隊以主動以右後腳、中國隊以主動左後腳、韓國隊以被動右後腳為主要的得 分攻擊型態。

(二) 韓國隊主動與被動攻擊均衡,中華隊著重主動攻擊,中國隊著重被動攻擊。

(三) 三隊皆以後腳攻擊為主。該研究最大發現,三隊比賽技術動作均以旋踢為主,中 國隊、韓國隊成功率以旋踼最高,中華隊以後踢最高。

13

邱共鉦、陳淑貞、孟範武、相子元 ( 2005 ) 探討2004年荷蘭公開賽54-58級金牌選 手朱木炎,於五場比賽中每回合動作攻擊型態與攻擊數、得分數之分析比較,以瞭解朱 木炎選手比賽中使用攻擊技術型態,提供給教練與選手訓練及比賽的參考。研究法利用 影帶系統觀察法加以記錄統整,將記錄後的資料進行量化處理分析,並針對每場三回合 中主動和被動、右腳和左腳與搭配前腳和後腳的攻擊數、得分數與成功率進行綜合性描 述。結果發現:

(ㄧ) 在攻擊型態為主動攻擊選手, 攻擊腳為後腳。

(二) 主動攻擊時前後腳與左右腳交叉分析,在主、被動以右後腳攻擊數為最高,右前 腳最低。

(三) 攻擊動作主要以旋踢、前踩、下壓踢為主。

(四) 得分數以旋踢動作最高、成功率以下壓踢與後踢為最高。

胡博綱 (2011) 研究跆拳道比賽新規則攻擊動作技術分析,以2009年世界錦標賽男 子國家代表隊決選的16位選手為觀察對象,先以錄影紀錄比賽情況後,再請裁判事後針 對選手攻擊動作型態進行判定分析。其研究發現如下:

(一) 旋踢攻擊動作仍是比賽中攻擊率、得分率、成功率最高的常用動作,在八個量級 中的總得分率佔86.47%,其次為後踢佔6.02%,後依序為下壓4.51%,轉身旋踢 佔3.01%,前踩、後旋踢、正拳為0%。

(二) 攻擊率除了旋踢78.47%依舊維持最高外,次為下壓7.67%高於後踢的4.95%,

但下壓的成功率卻低於後踢。

(三) 選手攻擊型態之攻擊數、攻擊率的高低依序為中端83.91%、上端8.42%、轉身 動作7.67%,其得分率之排序亦為相同。

14

第二節 跆拳道踢撃相關力學原理

近年來運動科學對於跆拳道有許多的研究報告,對跆拳道運動發展有許多的助益,

而跆拳道動作所涉及的技術層面雖因不同踢法而有差異,但其共同的變數仍離不開生物 力學的範疇,本節以力學原理及理論來瞭解踢撃相關原理。

ㄧ、關節活動順序原理:

人體各關節肌力強弱隨著肌肉生理橫斷面積的變小逐漸變弱,而人體四肢是由近端 到遠端人體活動時近端到遠端所受到不同的阻力矩,因此,人體關節的活動有其順序原 理 (李良標、呂秋平,1991)。動力鏈 (kinetic chain) 這個名詞最早的定義源自於機械

人體各關節肌力強弱隨著肌肉生理橫斷面積的變小逐漸變弱,而人體四肢是由近端 到遠端人體活動時近端到遠端所受到不同的阻力矩,因此,人體關節的活動有其順序原 理 (李良標、呂秋平,1991)。動力鏈 (kinetic chain) 這個名詞最早的定義源自於機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