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跆拳道不同預備站姿旋踢踢擊力量

一、 踢擊力量

表4-16 為「原地上端」與「跳動上端」」及「原地中端」與「跳動中端,四種動作 踢擊力量母數二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踢擊力量分別為4407.959 (N)、4979.107 (N) 、 4554.067 (N)、4846.282 (N),經統計檢驗均未達顯著差異 ( p >.05 )。

表4-16 不同預備站姿旋踢踢擊力量無母數弗里曼二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N=8)

參數變項 動作 平均數 標準差

事後比較 跳動

上端

原地 中端

跳動 中端

踢擊力量 (N)

原地上端 4407.959±884.373

跳動上端 4979.107±442.699 --

原地中端 4554.067±853.394 -- --

跳動中端 4846.282±523.394 -- -- --

71

第伍章 討論與結論

第一節 討論

一、 反應時間

跆拳道比賽中雖以得分高低分出勝負,然而在臨場反應能有較快反應作出攻擊對於 增進得分有較佳優勢,因此反應將是優秀選手必備的條件。本研究四種動作在反應時間 分別為「原地上端」0.497 sec、「跳動上端」0.502 sec 、「原地中端」0.488 sec 、「跳 動中端」0.487 sec,反應最快為「跳動中端」最慢為「跳動上端」,其結果類似王翔星 (2007) 不同量級旋踢動作運動學分析結果 (0.43 sec ~ 0.56 sec) ;胡伯綱﹙2011﹚探討跆 拳道選手在移動式踢靶旋踢與滑步旋踢攻擊時,反應時間、動作時間、攻擊距離、攻擊 速度與攻擊力量,結果顯示在反應時間之平均值為 (0.41 ~ 0.45 sec)。羅月英 (2001) 指 出選手反應時間的快慢,可能受到外在與內在因素所影響, 對於正式比賽時的情境與 臨場的反應,選手欲增加踢擊力量,必將讓肌肉儲存更大的動能,以在動作產生時,獲 得較大位能之情況,這些反應將使得選手在踢擊動作前,反應時間變的遲緩。本研究在 不同預備站姿旋踢於反應時間並無顯著差異,但以「原地站姿」有較快反應時間之趨勢。

另葉宇恆、楊梓楣 (2013) 探討跆拳道選手預備站姿之空間準確性知覺,結果顯示預備 站姿與目標移動間的交互作用達顯著「蹲式站姿」的絕對誤差顯著低於「跳動站姿」,

「蹲式站姿」足以使個體準確覺知最佳得分距離之關鍵訊息,而「跳動站姿」可能會造 成空間準確性知覺判斷的干擾。

72

二、 重心位移及重心速度

在人體動作發展中,我們常用重心變化範圍的大小,來判斷個體的穩定度,但在運 動生物力學的分析上重心的變化,可讓我們了解整體動作變化的趨勢及變化的快慢,而 使我們可以更精確的完成技術動作,由身體重心可瞭解整個身體的運動情形,在踢擊過 程中得知重心移動方向及速度等參數,可提供教練及選手在訓練上運用之參考,故將針 對不同階段之重心運動學參數進行分析,以瞭解不同預備站姿在運動學方面的特徵及差 異。

跆拳道踢擊動作中身體重心會因不同踢擊動作特性而有所不同,身體重心水平位移 大小因攻擊距離而有所不同,而身體重心垂直位移高度的有利於攻擊腳上抬至最高點。

兩種預備站姿旋踢身體重心水平位移變化量及重心垂直位移變化量於下蹲期至攻擊期 四種動作均未達顯著差異。在重心垂直位移量於下蹲期以「跳動上端」、「跳動中端」

顯著大於「原地上端」、「原地中端」,可看出「跳動站姿」於下蹲期有較大深蹲幅度,

鐘寶宏、相子元 (2000) 研究結果指出有較深且較快得下蹲速度可儲存更多得彈性能且 能增加作用肌群向心收縮與拮抗肌群離心收縮,來提高跳躍的表現。推論「跳動站姿」

有較深的下蹲幅度,能儲存較多彈性能之現像。四種動作垂直總位移量與蔡葉榮 (2008) 兩種預備站姿跳後踢中端重心垂直位移介於0.21 ~ 0.29 (m) 之結果有差異,推論跳後 踢需要較大垂直位移及騰空時間幫助軀幹旋轉以至於有較大垂直位移,另在水平總位移 量介於0.385〜0.432 (m) 與跳後踢水平位介於0.13〜0.17 (m) 之結果有差異,旋踢因動 作特性屬於正面直接收腳攻擊不須騰空轉身,因此,有較大於跳後踢之水平攻擊距離,

垂直總位移量以「原地站姿」有較大垂直位移之現像,蔡葉榮指出中端踢擊時其動作應 要求減少身體重心在垂直方向的變化,以避免造成過多的向上或向下分力。在水平總位 移量以「跳動站姿」有較大水平攻擊距離之趨勢。四種動作重心水平速度於各分期雖無 顯著差異,但從下蹲期至攻擊期可看出「跳動站姿」有較快於「原地站姿」之趨勢,跆 拳道踢擊時身體重心水平速度越快表示身體移動速度快,因此,對於旋踢動作重心水平 速度越快,踢中目標的機會越高,而「跳動站姿」有較大重心水平速度。在垂直位移速 度下蹲期以「跳動站姿」有較快下蹲速度之趨勢,推蹬期、收腿期以「跳動上端」有較

73

大垂直位移速度之現像,對於上端踢擊有較快垂直速度有利於攻擊腳上抬至最高點。而 攻擊期重心垂直速度以「跳動上端」、「原地上端」顯著大於「原地中端」,推論其身 體重心於收腿期已進入故定位置,此時膝關節開始伸展,因此,身體重心垂直速度漸減 此刻重心垂直速度為負值,表示攻擊期時身體重心垂直速度往下是為了要使膝關節往上 伸展以維持重心平衡。吳靜儀、王令儀 (2011) 指出下壓踢主要攻擊之得分是在下壓階 段,因此下壓階段的重心水平速度及重心垂直速度也是非常重要的,有較快的重心水平 速度及重心垂直速度,容易踢擊到對手。本研究四種動作重心水平速度最大值皆出現在 推蹬期及收腿期雖無達顯著差異,表示重心於下蹲期至推蹬期是影響重心速度的關鍵,

重心合速度於各分分期雖無達顯著差異但以「跳動站姿」有較快於「原地站姿」之現像。

三、 下肢各關節角度、角速度

根據關節活動順序原理人體四肢關節由近端至遠端產生動作,而各關節所配置的肌 肉由強變弱,當人體需要克服大阻力或需要表現出快速運動時,雖然人體各關節同時用 力,但其中大關節總是先產生活動,並依據關節的大小,由肢體較大的關節傳遞至末端 較小的關節,經由整個過程不斷的加速,最後產生最快的瞬間速度,依此原則來產生最 快速的動作(李誠志,1994;蕭景琪,2009)。四種動作在推蹬期髖關節最先移動,髖關 節達到速度最大值時,膝關節開始屈膝,髖關節此時是為將大腿抬起先做內收動作,同 時膝關節屈膝並帶動踝關節往目標踢擊,在踝關節踢中目標前,髖關節會出現第二次扭 轉,是為讓遠端關節能量釋放後做收腿的動作並維持身體重心。柯玉貞 (2000) 針對後 旋踢所作的研究指出膝關節有兩個峰值,一次是腳離地時,另一次是經收縮之後要踢擊 目標時的第二次蹬伸,與本研究結果相符。本研究四種動作膝關節皆有兩次加速行為,

第一次出現於推蹬至屈膝最小角度前的推蹬動作,另一次是在收腿期至攻擊期膝關節伸 展踢擊至目標前的加速現像。蕭淑萍 (2003) 並指出,透過能量傳遞產生鞭打行為在擊 中目標時會有最大威力。另四種動作在關節角速度峰值雖未達顯著差異,但依屈曲角速 度峰值數值大小以「原地站姿」角速度峰值有較大於「跳動站姿」之趨勢,本研究角速 度峰值與蕭景琪 (2009) 優秀與次優秀選手最大速度攻擊腿下肢關節角速度峰值髖 164.39 (deg/sec) 、膝1328.25 (deg/sec)、踝637.31 (deg/sec) 結果類似。

74

四種動作髖關節角位移於踢擊動作開始攻擊腳於下蹲至推蹬髖關節與大腿間先做 伸展為離心開始至蹬地後迅速收腿做向心動作,以利小腿向上收腿,四種動作髖關節角 位移於各分期均未達顯著差異,但在推蹬期與攻擊期髖關節以「跳動上端」角位移有較 大之趨勢。可以看出次髖關節角位移較大多可能會造成大腿向內收縮過多,可能會導致 踝關節的攻擊距離變短,影響攻擊效果。四種動作髖關節角速度於各分期均未達顯著差 異,角速度最大值出現於推蹬期、攻擊期髖關節內收速度以「跳動上端」、「跳動中端」

數值較大於「原地上端」、「原地中端」之現像,髖關節帶動大腿屈曲的速度上較快,能 瞬間快速度的抬膝,能加快膝關節向前做推伸之動作。髖關節角度於各分期均未達顯著 差異,攻擊期以「跳動上端」有較大內收角度之趨勢。

四種動作膝關節於下蹲期至收腿期呈現屈曲狀態至攻擊期膝關節逐漸伸展,鐘壁年 (2008) 指出膝關節的屈曲是為減少下肢的轉動慣量,減少旋轉半徑,以提升轉動速度。

四種動作於下蹲期膝關節角位移介於 -21.192 ~ -41.347 ( deg) 與劉宇 (2001) 兩種不同 牽張幅度深跳動作的生物力學要素和肌電現象之分析,淺蹲跳為全體總平均膝關節牽張 角位移為70.4 (deg) ;深蹲的平均膝關節牽張角位移為90.9 (deg),林政東 (2000) 利用 不同高度 (20、40、60 公分) 進行兩種不同牽張幅度 (淺蹲跳與深蹲跳),研究結果發 現,淺蹲跳有較大的離心末期力量,較短的偶聯時間,因此,推論淺蹲跳能儲存較大彈 性能,而且其淺蹲跳法能快速而有效的將彈性能轉換至向心階段,在SSC 效果方面,淺 蹲跳較深蹲跳有利。四種動作應屬於較淺的淺蹲跳以「跳動上端」其屈曲幅度較大;「原 地中端」其屈曲幅度較小,膝關節下蹲期角速度介於-78.875 ~ -209.967 (deg) 四種動作 下蹲期角速度以「跳動上端」其屈曲角速度較大;「跳動中端」其屈曲角速度較小,在關 節角度四種動作均未達顯著差異。柯玉貞 (2000) 針對後旋踢所作的研究指出膝關節有 兩個峰值,一次是腳離地時,另一次是經收縮之後要踢擊目標時的第二次蹬伸。本研究 推蹬期符合此現像推蹬期角速度介於 -489.102 ~ -530.554 (deg/s) ,四種動作推蹬期角 速度以「跳動中端」其屈曲角速度較大;「原地上端」其屈曲角速度較小,推蹬期角度介 於-43.990 ~ -47.526 (deg) 以「原地中端」其屈曲角度較大;「跳動上端」其屈曲角度較 小,四種動作於下蹲期關節角位移、角度、角速度均未達顯著差異。收腿期四種動作呈

75

現屈曲狀態,邱共鉦、劉書衡,(2010) 以動力學分析旋踢屈膝踢擊之效應結果指出在屈

現屈曲狀態,邱共鉦、劉書衡,(2010) 以動力學分析旋踢屈膝踢擊之效應結果指出在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