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另外,本研究設定的目標為高中學生聯合模擬考,分析的對象 以高中學生為主,而非針對全部的學生進行研究。因此,若想要深 入了解全部的學生對於數學科試題應考表現時,其結果可能會和本 研究有所偏差。

第五節 研究貢獻

本研究主要探討高中學生自我效能、學習態度與學習成就之研 究-以聯合模擬考為例之影響。對於高中學生的學習成果在實務上 之貢獻,以本研究結果而言,在高中階段方面,教育當局在教育政 策的支援上面有待檢討成績導向的思維是否要進行合理的調整,如 此則全國家長對於教育成就的看法也能有所轉變。高中學生正是人 生進入精華時期的重要階段,若是一味地要求課業成績至上的結 果,將導致微弱的自我效能、低落的學習成就及消極的學習態度,

如此結果自然無法有效提升數學科試題應考表現,甚至未來的其他 各種形式的考試了。

此外,對於高中階段的教學人員在實務上貢獻,就本研究結果 而言,大部分高中教師所擁有的教學技能足以應付高中學生在學習 階段所需,然而在引起高中學生更多更廣泛的學習興趣上面,其實 仍需要再接再厲將高中學生的學習熱情引燃起來。唯有高昂的自我 學習效能的高中學生,才能爭取更多學習成效,對於人生其他階段 的學習或是表現能夠建立堅實的基礎,才能擁有美好的人生。

第六節 名詞釋義

本研究相關的名詞釋義說明如下所示:

一、 自我效能(self-efficacy):

本 研 究 整 理 相 關 學 者 理 論 , 依 照 Bandura(1977) 及 Roth(1992)的看法,自我效能具有主動學習的人格特質;而孫 志麟(1991)則認為自我效能不是固定不變或消極被動的,而是 動態的,因此具有反應靈活的人格特質。彭玉琪(民 101)和李 韋廷(民 103)則指出自我效能具有成功的信念之人格特質。因 此,本研究歸納出自我效能構面包含了三項變數分別為「主動 學習」、「反應靈活」及「成功的信念」等。

二、 學習態度(learning attitude):

本研究整理相關學者理論,依照葛樹人(民 78)、王建富(民 103)的看法,學習態度具有學習認知的人格特質;而葛樹人(民 78)、黃思芸(民 94)則認為學習態度係指對態度對象的好惡情 感,因此具有情感認知的人格特質;葛樹人(民 78)、張春興(民 78)則指出學習態度具有對態度對象可觀察或覺知行動的反應 行為之人格特質。因此,本研究整理各家學者理論,認為學習 態度可藉由學習認知、情感認知及反應行為來分析。

三、 學習成就(learning achievement):

本研究探討高中學生自我效能、學習態度與學習成就之關 係,透過聯合模擬考的考試成績,檢視高中學生的自我效能、

學習態度能否使學生提高學習成就?同時了解個人的性別與 能力是否會隨之不同?及了解學生對數學科試題的感受。因

此,本研究衡量各家學者的理論,將學習成就內容分為「生理 層面」、「心理層面」、「家庭層面」及「學校層面」四個層面。

四、 聯合模擬考(joint mock exams):

本研究所稱之聯合模擬考係指全國公私立高級中學之學 科能力測驗模擬考試。

五、 數學科試題應考表現(test performance of mathematic exams):

本研究所稱之數學科試題應考表現係指全國公私立高級 中學學生之數學科試題應考成績。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自我效能的定義

自我效能理論(self-efficacy theory)開始正式為教育學者所關 注,源自於 Bandura(1977)融合了心理學兩大學派—行為學派與認 知學派所創立的社會學習論(social learning theory)之後。Bandura 是 將 自 我 效 能(self-efficacy) 視 之 為 一 種 在 特 殊 情 境 下 的 構 念 (situation-specific construct)並且定義自我效能是,學習者對於自己 能夠獲致成功所具有的信念(belief)而這種信念是基於學習者自行 評估是否有能力完成某種行為而產生的(Bandura,1977;1986),而 Bandura 的重要研究伙伴 Schunk(1985)。也認為自我效能是學習者 的一種信念,即學習者有自信能夠做到期望中的表現水準。類似的 觀點 Roth(1992)也曾提出,他認為自我效能係指學習者為達成預期 結果,在執行學習活動中,對其自身能力的評估。綜合多位學者所 述,自我效能是個人相信自己在特定情境下對特定行為而產生的一 種能力感。另外,國內學者亦曾根據自己的觀點,來闡述自我效能 一詞的意義,黃郁文(民 83)認為自我效能係指個人對自己從事某種 工作所具能力與該項工作可能做到的地步之一種主觀評價。而陳玉 玲(民 83)則定義自我效能為在指定的情境中,個人能夠成功表現特 定作業能力的信念。孫志麟(民 80)曾歸納自我效能的性質為:

一、 自我效能不是固定不變或消極被動的,而是動態的。

二、 自我效能在不同的情境之下也會有所不同,具有特殊性。

三、 自我效能並非單一整體的概念,而是多個向度的組合。

四、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自我效能,具有個別性。

Bandura 認為個人對自我效能預期,主要建立在下面四種不同 的訊息來源上。

一、 成就表現的結果(performance accomplishment):

成就表現結果是產生效能預期的最可靠來源,因為它是根據個 人的親身經驗而來。成功的經驗可以提高學習者對自我能力的預 期;反之失敗的經驗則會降低這種預期。而若是當個人效能因反覆 成功的經驗而建立了穩定且優良的自我效能時,若在學習的過程遭 遇偶爾的失敗,就比較不會有太大的影響。再者,若這少數的失敗 經驗可以被持續地努力所克服,則會增強自發性的毅力,提高自我 效能感。本研究中成就表現來源即為教師每週每給予的學業表現成 績與作業回饋,並且藉由自我監控表單學生每週自我預期的成績也 是成就表現的來源之一。

二、 替代性的經驗(vicarious experience):

自我效能的形成除了依賴自己的成就表現,許多預期也是源於 替代性的經驗。觀察別人順利地從事自己即將面臨的活動,也可使 人說服自己,既然別人能做,自己也應該做得到,否則至少也可以 表現的不錯。許多研究已發現,所謂替代性的經驗,可能會影響學 習者的效能預期,例如:看到別人做自己認為困難的學習活動,而 未得到不好的學業表現,便可以使觀察者提高自我效能的預期,認 只要加倍努力,持之以恆,必然也能夠得到好的成績。本研究中替 代性的經驗以作業觀摩與同儕互評的機制實行之。

三、 語言的說服(verbal persuasion):

語言的說服通常是用來改變人類的行為,因為這種方法是相當 容易且方便使用的。但是,以此種方式所引發的效能預期,往往相

當微弱而短暫,一旦面對困難的挑戰或是長期失敗的經驗,就會迅 速地消失。其原因乃是語言的說服並不能提供可靠的經驗基礎,以 致此效能預期不易長久維持。本研究中語言說服的來源以教師回饋 中的鼓勵性的言語為代表。

四、 情緒的激發(emotional arousal):

學習者有時會因激動的情緒而降低表現的水準,進而影響自我 效能的預期。當一個人內心平靜,沒有不愉快的情緒時,會比被緊 張、震驚與極度激動所包圍的時候,較容易產生成功的預期。如在 非同步網路教學環境的課程設計當中,可以克服網路與電腦……等 相關設備的問題,則學習者會有較好的自我效能預期。

除了上述幾個效能來源之外,Bandura(1977;1986)指出對於成 功的預期與實際表現之間的差距,最常肇因於學習者對情境的不確 定性(situational uncertainty)也就是學習者無法預期隨之而來要面對 的學習困難為何?在非同步網路教學的環境當中,情境的因素是比 較固定的,就是在網路的環境當中學習,但仍有諸多影響當時學習 者學習狀況的情境干擾因素。彭玉琪(民 101)研究探討臺灣中學生 之補習時數、自我效能與數學成績的相關,以及愧疚感的調節效 果,藉由臺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TEPS)、數學和科學教育成就趨 勢調查資料庫(TIMSS)與自編問卷分別進行研究。研究一為 TEPS 資料庫與 TIMSS 資料庫的分析結果,研究二為研究者進行問卷調 查的結果。根據研究一結果發現,兩個資料庫在自我效能的中介效 果皆得到部分驗證,自我效能對補習時數與成績具有部分中介效 果。研究二是根據研究一的結果,修訂研究工具之後所進行的研 究。研究二的工具為研究者改編的自我效能量表、愧疚感量表(分

成愧對老師、愧對父母、愧對自己),以及受試者基本資料,包括 性別、就讀學校、就讀組別、補習類型、補習數學的時數、學科能 力測驗數學科級分、數學級分的五個標準、平常數學成績表現、班 上排名、過去(國中)補習經驗與國中基測 PR 值等。量表部分以內 部一致性 Cronbach's α 值及因素分析分別檢驗信度與效度。該研究 以高三學生為研究母群體,抽取臺北市三所高中學生為樣本,剔除 無效問卷後,共回收 235 份問卷,其中 1 類文組學生佔 54.5%,2 類理組學生佔 31.9%,3 類理組學生佔 13.6%,在高三上參與補習 的比例約為 70%。研究者將問卷反應進行描述性統計、皮爾森積差 相關、斯皮爾曼等級相關、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迴歸分析等統計分 析。根據分析結果所獲致的結論如下:

一、 補習時數與數學成績有顯著正相關。

二、 自我效能與數學成績有顯著正相關。

三、 補習時數與自我效能有顯著正相關。

四、 自我效能為補習時數與成績的中介變項;在依變項為學測數學 級分、學測五標、班上排名時,自我效能對補習時數與成績具 有部分中介效果;而依變項為數學總成績時,自我效能對補習 時數與數學成績具有完全中介效果。

五、 愧疚感(愧對自己)在補習時數與數學成績間具有調節效果。

五、 愧疚感(愧對自己)在補習時數與數學成績間具有調節效果。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