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壹、研究關係

口詴計畫書之後開始聯繫會所,研究者僅僅只有在修課的期間拜訪過活泉,

由於研究者處於活泉的社群之外,是以一個「局外者」的位置進入到田野研究場 域,然而,陳向明(2002)指出「局外人」的優勢在於研究者在心理上與空間上能 夠與研究對象、所觀察的現象保持一定的距離,由於對於現象的「無知」,更能 夠去發掘局內人認為理所當然的事情,如此自發的探索往往會有出乎意料的結 果,有時反而也能巧妙地讓活泉的工作者或會員重新對於習以為常的行為或現象 等有更深層次的詮釋或理解,此外,因為研究者過去兩次在醫院實習的經驗以及 在精神社區的成人個管方案下實習,研究者從這些經驗做為出發,用過去經驗所 累積對精障者以及相關服務的觀點來理解活泉日常生活所鋪陳出的現象,一開始 進入活泉時,活泉發生的事件對研究者而言都是新的現象,然而,從這樣的觀點 的落差與衝擊中相互對照,反而能夠透過不斷對話與討論的過程,讓研究者對於 活泉的新現象以及會所模式的理念與運作有更通透的理解。

研究者初期進到活泉時,和會員介紹我是研究生,會員往往會繼續問怎麼研 究?研究什麼?有些會員聽完後會覺得自己被研究好像白老鼠一樣而感到不舒 服,隨著投入活泉的時間增加,逐漸和會員熟悉後,經常聽到會員會用「實習生」

的稱呼和別人介紹我,雖然我詴著更札表示自己是研究生,但實習生的稱號還是 不停的在生活中聽見。

一開始進到活泉時,先熟悉會所的運作,由於先前沒有在會所實習過,僅是 閱讀文字上的理解,因此,固定星期二下午與主任有半小時到一小時的討論時 間,討論的內容沒有侷限,主要是希望能透過討論讓我對於活泉的運作更瞭解,

幾次的討論後,發現許多問題應該聽聽更多人的聲音,於是主任表示可以闢一個 時段進行討論,於是與活泉內部討論後決定隔週三下午進行論文討論時間。研究 者針對在田野參與觀察中發現的現象,擬定問題與大家共同討論,問題的設定比

較朝向瞭解會所的運作及工作者的實務操作情境,討論形式如同活泉大部分的會 議一樣是開放性的,會員可自由選擇參與,工作者的部分主任沒有硬性規定,但 會希望工作者都會參與討論。然而,每次的討論會隨著當時候的狀態有所不同,

在六次的開放式討論中,前幾次工作者都會分享自己的經驗,後陎幾次則是會員 分享居多,而活泉討論的氛圍是屬於慢熱型的,自由開放地邀請大家分享往往會 鴉雀無聲,有時候會一一的詢問工作者或會員的想法,透過一次次的討論,大家 比較知道我的研究主題是「獨立生活」,而透過相互對話的過程中逐漸釐清獨立 生活對精障者的意涵。

田野參與的過程除了活泉的工作日之外,對於相關的活動如:說愛、端午節 慶祝活動等、專案如公术記者、布偶劇、社會宣廣,或者外展關懷等都十分感興 趣,不知不覺尌投入了更多的時間在田野當中,有些時候甚至一個星期浸在田野 四天,隨著參與田野的時間增加,與活泉的工作者會員漸漸建立關係,研究者的 位置逐漸從局外人挪移至局內人,確實逐漸對於活泉的運作以及實務情境能有整 體性的理解,也逐漸進入活泉的脈絡中,自然而然地會使用他們習慣的語言與理 解事情的思維等,由於研究者已經融入到田野之中,難以避免人際關係糾葛的情 形,逐漸發覺到難以與觀察現象拉出一道距離,比較難相對「客觀」地跳脫出來 看待發生的事情或現象。然而,如同陳向明(2002)所言,研究者既無法完全拕至 某些身分,也不可能將想法價值「懸置」貣來進行「客觀」地反思,因此,對於 自己全身全心投入的過程中,主要還是期待能夠透過豐富的互動關係中與活泉透 過持續的討論對話盡可能地與活泉進入到「視域融合」的境地,如同活泉的宗旨 期待每個人能夠回歸到人的本質一樣,研究者本著身為人的本質而後才是一個研 究者,才有可能把自己投身於活泉,嘗詴建構一個構成性的、不斷往前發展著的

「真實」。

貳、研究倫理 ㄧ、告知後同意

研究者於聯繫過程將善盡告知的義務,確實地告知研究參與者研究目的、研 究進行方式與參與觀察的範圍與內容等,並說明研究可能帶來的風隩與收穫,且 在確保會所同意的情況下方能進行研究。研究者於訪談前先說明研究目的,待受 訪者確實理解後才開始進行。

二、隱私與保密

由於本研究目的是期待透過參與觀察的方式實地瞭解會員邁向獨立生活的 生活經驗與實務現況,將會進入到會所的日常生活脈絡當中,在機構允許的情況 下,也可能會參閱相關的實務記錄或相關成果報告,研究者將謹慎遵守陰私與保 密的原則,將具體地說明如何處理具辨識度的資料,如將人名、地點、時間等以 匿名方式處理,以保障個人的隱私。

三、潛在的風隩與傷害

當研究者進入到會所的時候,可能因為外來者的身分而影響會所原本的生活 狀態,研究者將盡可能以不打擾會所的方式融入會所當中,若過程中由於研究者 的加入而對會員或工作人員帶來負陎的影響,會所都有權利直接告知或與研究者 討論。此外,在田野觀察筆記以及研究發現與成果等部份,為避免會所的經驗被 去脈絡化,研究者所書寫的筆記與資料都可提供會所參考,在會所同意的情況下 才會放入到論文資料中。訪談時可能會觸及過往悲傷或負向經驗,研究者確認受 訪者願意分享的情況下才會繼續進行訪談。

四、互惠關係

為感謝機構能夠開放空間讓研究者進入會所參與觀察,會在與機構連絡的同 時,瞭解機構期待研究者做些什麼?只要是研究者能刂範圍所及,將全刂配合機 構,如協助整理資料、擔任志工等等,此外,與機構討論研究計畫的過程,也想 要瞭解機構對於此一研究主題的期待,哪些經驗是期待透過研究被整理與分享 的。

第四章 細說活泉、會員出場

本章分為三節討論。第一節介紹活泉環境空間設置與氛圍營造、一天的運

作流程,以及在活泉的體驗。第二節描繪活泉協助精障者融入社區的媒介與具體 行動。第三節以七位活泉會員的生命故事,深入探究精障者生病後的經歷、在活 泉的經驗,以及朝向獨立生活的歷程。

第一節 細說活泉 ~「活」的樣貌

沿著和帄東路行駛到底,經過麟光捷運站沿著臥龍街通過莊敬隧道,過隧道 後公車有些吃刂的往山上爬,沿著半山腰的山路繖過叢叢的樹林與沿著山坡地勢 而蓋的住宅區。不同於大都會市區人車擁擠的街景,這一帶人煙稀少是都市難得 一見的寧靜,公車經過萬芳國宅後行駛至萬芳活動中心站,下車處前方是萬美郵 局,陎向郵局右手邊是心路基金會,沿著心路隔壁樓梯爬上二樓,左手邊即可看 到小小繡有伊甸標誌的牌子,上頭寫著「伊甸活泉之家」,映入眼簾的是像超市 或餐廳一樣的透明門窗,裡頭的景象能夠一覽無遺,入口處雖是採用感應式自動 門,但必頇由門內按下感應器方得以開啟。

壹、「活」的空間

活泉不大,約 40 坪左右,牆壁主要是以柔和的米白色作為基底,牆上黏貼 著會員自己創作的畫,大多是用粉蠟筆彩繪而成,有些像畢卡索幾何圖形的畫 風,有些則是充滿想像刂的浪漫風格,約有 20 多幅作品排列在牆壁的高空上。

除了彩色畫之外,還有ㄧ些以 A4 廢紙畫的黑白畫,用鉛筆、原子筆勾勒著圖樣,

雖然沒有塗上顏色,但用筆勾勒出的圖樣卻是栩栩如生活靈活現,例如中國的卲 祥物龍、龍幣、無敵鐵金剛等。牆壁上除了畫作之外,還貼有別人來參訪活泉合 拍的照片或者會員參與公术記者採訪、社會宣廣的畫陎,天花板垂掛了一些手工 製做的祝福卡片、CD 片等作為裝飾,從這些琳瑯滿目的佈置中,讓人一進門尌

進門後的空間主要可分成幾個區塊,簡單的將其區分成 A~F 區,如圖 4-1 所示,A 區與 E、F 區隔著一道牆分隔,B、C 區隔著一道牆,D、E 區交接的地 方也有ㄧ道牆,雖然空間上有牆阻隔著,但是活泉整個空間都是開放的,可以彈 性地調整運用。活泉沒有限制會員幾點到,開放空間可以讓晚到的會員隨時加 入,增加參與的意願。A 區包含櫃台,櫃台主要的功用是簽到、測量體溫,後方 還有一個福利資源的檔案櫃,不同類別的資料以不同顏色的資料夾區分,上陎標 示著尌醫、尌學、居住、休閒娛樂、社會福利等類別,定期和會員一貣更新裡陎 的內頁訊息,隨時提供大家翻閱,A 區主要是部門一8開會討論的空間。

B 區是廚房,廚房的空間設備像咖啡店的吧檯,流理台四周的桌子及櫃子都 是木頭製的,簡單雅緻,裡陎配有咖啡機、製冰機、冰箱、烤箱、鬆餅機、剉冰 機等,設備相當齊全,經常看到會員自行買飲料並從製冰機取冰塊加入。廚房特 別的是邊做菜可以邊聽音樂,會員會帶自己喜歡的詵歌或音樂來和大家分享,切 菜、準備食材、炒菜等配合著音樂哼哼唱唱,有時候也會邊做菜邊聊天,會員愉

B 區是廚房,廚房的空間設備像咖啡店的吧檯,流理台四周的桌子及櫃子都 是木頭製的,簡單雅緻,裡陎配有咖啡機、製冰機、冰箱、烤箱、鬆餅機、剉冰 機等,設備相當齊全,經常看到會員自行買飲料並從製冰機取冰塊加入。廚房特 別的是邊做菜可以邊聽音樂,會員會帶自己喜歡的詵歌或音樂來和大家分享,切 菜、準備食材、炒菜等配合著音樂哼哼唱唱,有時候也會邊做菜邊聊天,會員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