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

第二節 研究限制和建議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政論節目《台灣心聲》,反而會使選民投票支持泛藍的機率提高。這也顯示在台 灣情境中,各種訊息來源之間可能存在的交互作用機制,仍需要進一步研究加以 釐清。

第二節 研究限制和建議

以下將討論本文的研究限制與對未來研究的建議。分從理論與測量和研究方 法兩方面進行。

一、 理論與測量

本研究自選民的媒介使用、人際網絡及社會脈絡出發,探討這些因素對個體 政黨認同的影響。然而本研究所採取的測量方式,尚有許多不盡理想之處。在媒 介使用部分,由於問卷題目的設計旨在捕捉受訪者於選舉期間的媒介使用情況,

而非長期媒介使用習慣,因此在透過定群追蹤資料推論媒介使用的跨時性效果 時,就很有可能產生偏差;另外,媒體政黨傾向的測量並非出自內容分析的客觀 測量,也不是來自同一群受訪者的訪問結果。而且媒體政黨傾向的測量也只在一 個時間點上進行。這帶來了三個問題:其一是受訪者本身的立場,會影響其對媒 體立場的評估。實質中立的媒體可能會因為和受訪者的立場不同,而被判別為與 受訪者對立的立場。形成 Vallone、Ross 和 Lepper(1985)所謂的敵對媒體現象 (hostile media phenomenon);其二是即便兩群受訪者都具有代表性,在一群受訪 者身上訪問所得的媒體立場評估,不一定就與另外一群受訪者完全一致。本研究 從 TEDS2004L(A)卷所得的媒體政黨傾向,能不能代表 B 卷受訪者的媒體立場評 估,仍不無疑慮;其三是媒體立場在兩波訪問之間也可能產生改變,本研究因僅 有 TEDS2004L(A)卷所得資料可供測量媒體政黨傾向,故假定媒體立場在兩波訪 問之間維持不變。倘若媒體立場在兩波訪問之間確實發生改變,則媒介使用的影 響也必然有所不同。為解決以上問題,可配合追蹤訪問需要進行題目修改,並仿 照 Beck 等人(2002)同時透過受訪者自評與內容分析評估媒體立場。另外,近年 來台灣談話性政論節目的蓬勃發展,頗受媒體研究者的關注。但本研究使用的資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料並未包括相關題目。未來在討論媒體傾向影響時,除了新聞節目之外,談話性 政論節目也值得加以探討。

在人際網絡的測量方面,由於兩波訪問均未採滾雪球抽樣獲得受訪者討論對 象的真實政治偏好,對於人際網絡中政黨傾向的測量就必頇倚賴受訪者的自行評 估。然而,這樣的評估同樣會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擾。Huckfeldt 與 Sprague(1987) 指出個人及所處社區的政治偏好,會影響政治資訊的解讀:受訪民眾傾向認為討 論人的政治偏好與自己或社區多數一致。因此,在沒有透過滾雪球抽樣獲得受訪 者討論對象真實政治偏好的情況下,受訪者和其人際網絡在政黨認同上的一致,

就有可能是受訪者的錯誤認知所造成的虛假現象。未來如有機會進行人際網絡的 相關研究,採用滾雪球抽樣將可解決目前採受訪者自評所造成的諸多問題。

在社會脈絡方面,以居住的鄉鎮市區作為分析單位,在某些政治異質性較高 的地區可能略欠細緻。但如果將分析單位縮小至村里或街廓,則必頇考慮受訪者 影響身處脈絡政治傾向的可能性。另外,使用發生時序晚於社會脈絡政黨傾向的 投票結果 ,作為 社會 脈絡政 黨傾向 的測量 ,也不 無因 果關係 錯置的 嫌疑。

Fitton(1973)以計量社會學的方式獲得同一街區受訪者各自的政治偏好與互動關 係,是社會脈絡的良好測量。當然,這樣的測量要應用到全國性的大規模調查,

勢必有執行上的困難。但仍可嘗詴用於小規模的理論驗證研究。

二、 研究方法

前文曾提及定群追蹤研究所得資料有非隨機性的樣本流失與訪問效應問 題,在分析結果的推論上可能受到侷限:若所用資料的選樣標準與依變數相關 時,將使因果關係的係數估計發生偏誤,可能高估或低估自變數的影響效果;和 自變數相關時,雖不會影響因果關係的係數估計,但在代表性的推論上將受到限 制。為此,本研究就 2008 年成功覆訪的受訪者與未能成功覆訪的受訪者,根據 TEDS2004L(B)卷訪問所得資料在各變數上進行卡方獨立性檢定。結果發現在政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治世代上的流失具有系統性偏誤,第三世代受訪者的流失比率較第一、第二世代 為高。另外,由於本研究所用資料未進行加權處理,故也頇考慮 TEDS2004L(B) 卷成功樣本與母體的差距。卡方獨立性檢定顯示 TEDS2004L(B)卷成功樣本的年 齡層與教育程度偏高。因此,在將本研究所得結果推論至全體選民時,必頇特別 謹慎。另外,在本文的研究架構中,人際網絡對媒介使用的影響為單向,但方程 式中交叉作用項顯示的卻是雙向影響。未來可考慮導入結構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來限定變數之間的因果關係。最後,有鑑於台灣學界已開始應用 階層線性模型分析社會脈絡對選民行為的影響。若細究媒介使用、人際網絡與社 會脈絡的分析層次,則可建立底層為媒介使用、中層為人際網絡、上層為社會脈 絡的三層套疊模型,相信定能進一步釐清三者對選民行為影響的作用途徑。

整體而言,本研究詴圖透過政治學、傳播學與心理學的串連,進一步釐清政 治傳播理論的內涵。同時採用定群追蹤研究的研究設計,詴圖克服採用橫斷面資 料的同類型研究所無法處理的因果推論問題。在透過定群追蹤資料的使用,控制 受訪者間未被測量到的個體差異之後,媒介使用、人際網絡與社會脈絡對選民行 為的影響力,顯然比台灣過去同類型研究所顯示的要強上許多。另外,透過媒介 使用、人際網絡,和居住地區整體政黨傾向解釋選民政黨認同的持續與變遷,對 於拓展台灣政黨認同的研究取向亦有幫助。在各種新興傳播媒介不斷出現的 21 世紀,透過政治資訊偏差傳播解釋各種政治態度持續與變遷的研究取徑,應是值 得持續注目的。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參考文獻

王淑華,2006,〈政治知識的來源:以教育與媒體為分析焦點〉,淡江大學公共行 政在職專班碩士學位論文。

何思因,1994,〈台灣選民政黨偏好的變遷:1989-1992〉,《選舉研究》,1(1): 39-52。

林瓊珠,1998,〈台灣政黨體系重組過程之研究:一九九一年至一九九六年〉,政 治大學政治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林聰吉,2007,〈社會網絡、政治討論與投票參與〉,《選舉研究》,14(2):1-24。

周應龍、盛杏湲,2005,〈選樣偏誤模型在選舉預測上的應用〉,《選舉研究》,12(2):

1-44。

吳重禮、李世宏,2005,〈政治賦權、族群團體與政治參與:2001 年縣市長選舉 客家族群的政治信任與投票參與〉,《選舉研究》,12(1): 69-115。

---、鄭文智、崔曉倩,2006,〈交叉網絡與政治參與:2001 年縣市長與立法委 員選舉的實證研究〉,《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8(4): 599-638。

徐火炎,1991,〈政黨認同與投票抉擇:台灣地區選民的政黨印象、偏好與黨派 投票行為之分析〉,《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4(1): 1-57。

---,2002,〈台灣政黨版圖的重劃:民進黨、國民黨與親民黨的「民基」比較〉,

《東吳政治學報》,14: 83-132。

孫天龍,2006,〈大眾傳播媒介使用與民眾政治功效意識之關聯〉,政治大學政治 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孫秀蕙,1995,〈比較台灣省選民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使用對政治行為的影響---以民國 83 年台灣省長選舉為例〉,《選舉研究》,2(1): 99-118。

---,1996,〈選民的傳播型態對政治行為的影響:以 1996 年總統大選為例〉,

《選舉研究》,3(2): 71-106。

翁秀琪、孫秀蕙,1994,〈選民的媒介使用行為及其政治知識、政黨偏好與投票 行為之間的關聯--- 兼論台灣媒體壟斷對政治認知與行為之影響〉,《選舉研 究》,1(2): 1-25。

張卿卿,2002a,〈競選媒體使用對選民競選議題知識與政治效能感的影響─以 2000 年總統大選為例〉,《選舉研究》,9(1): 1-39。

---,2002b,〈大學生的政治媒介認知、政治媒介行為與其政治效能與政治參與 之間的關係〉,《選舉研究》,9(2): 37-6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張硯筑,2006,〈台灣選民媒介使用與政治知識之關聯性—1995-2004 年的長期趨 勢分析〉,政治大學新聞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盛杏湲,1991,〈社會系絡與選民的投票行為〉,載於《台灣地區選民的投票行為:

一個理論模式的探索》,雷飛龍等,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行政院國家 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計畫編號:NSC79-0301-H004-12。117-212。

---,2002,〈統獨議題與台灣選民的投票行為:一九九0年代的分析〉,《選舉 研究》,9(1): 41-80。

---,2009,〈台灣選民政黨偏好的持續與變遷:定群追蹤資料的應用〉,「台灣 選舉與民主化調查:2008 年立法委員選舉」國際學術研討會,1 月 17-18 日,

台北:台灣大學。

陳光輝,2009,〈『台灣選舉與民主化調查』受訪者藍綠支持的維持與變動〉「台 灣選舉與民主化調查:2008 年立法委員選舉」國際學術研討會,1 月 17-18 日,

台北:台灣大學。

陳陸輝,1994,〈中國國民黨『黃復興黨部』的輔選效果分析〉,《選舉研究》,1(2):

53-96。

---,1999,〈『固定樣本連續訪談法』(Panel Studies)樣本流失問題之探討〉,《選 舉研究》,6(1): 175-206。

---、耿曙,2008,〈政治效能感與政黨認同對選民投票抉擇的影響─以 2002 年北高市長選舉為例〉,《臺灣民主季刊》,5(1): 87-118。

---、---、王德育,2009,〈 兩岸關係與 2008 年台灣總統大選:認同、利 益、威脅與選民投票取向〉,《選舉研究》,16(2): 1-22。

陳敏鳳,2006,〈媒體立場的群聚效應分析—以台灣地區 2004 年總統選舉為例〉, 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政府與公共事務碩士在職專班碩士學位論文。

黃秀端,1995,〈一九九四年省市長選舉選民參與競選活動之分析〉,《選舉研究》, 2(1): 51-76。

黃紀、王鼎銘、郭銘峰,2005,〈日本眾議院 1993 及 1996 年選舉─自民黨之選 票流動分析〉,《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7(4): 853-883。

黃信豪,2006,〈多層模型於選民投票行為研究的應用:以 2004 年總統選舉為

黃信豪,2006,〈多層模型於選民投票行為研究的應用:以 2004 年總統選舉為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