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

本節將除說明研究限制外,並分別針對特教老師、學校教育人員工 提供若干建議,期望能對實務工作者有所幫助,最後則提供研究建議以 供後續研究參考。

一、 研究限制

(一)研究參與者的限制

1.研究參與者的障礙類型單一

礙於研究者能力及時間上的考量,原先擬定邀請三位研究參與者參 與研究,但卻在資料蒐集尾聲時,不得不剔除一名不符合正向自我概念 之研究參與者,因此最終傴能呈現兩位研究參與者自我概念形塑歷程。

此外本研究兩位研究參與者皆為學習障礙,未有其他障別納入其中,因 此無法得知其障礙類別與其自我概念的形塑歷程是否相關,若能邀請更 多不同障別的研究參與者加入研究,想必將能探查出更完整的具正向自 我之資源班學生其自我概念調適因素,以厚實整個研究結果。

2.受限研究參與者的表達能力

在邀請研究參與者時,因題目限縮為自我概念正向之資源班學生,

101

故符合參與者資格的學生本尌不多,且因參與者年齡介於十四歲上下,

語言表述能力相較成年人差,為使訪談能夠取得豐沛的資料,故傴能選 取其中語言表達能力相對較佳的學生作為研究參與者,因此造成研究參 與者的選取上勢必有所侷限。

但兩位研究參與者在敘說自我的經歷時,受制於語文理解和表達能 力,研究者常需要不斷替其的隻言片語組織事情經過並予以確認,或不 斷追問其對事件的感受、想法,或觀察非語言的情緒表現,方能進一步 確知其感受與想法,因此這些最原始敘說的經歷在研究者的重組、追問、

確認過程中,或多或少還是受到了引導或詮釋,影響了故事文本的原貌。

此外為了忠於參與者的主觀經驗感受,研究者並未向任何人做事實的確 認,忠於參與者自身感受的陳述。

(二)研究方法的限制

本研究採用敘事研究,運用半結構訪談大綱進行訪談,用以探討個 人的經歷故事以及其內在的感受想法,受限研究參與者所分享之事件,

傴是其生命經驗中的片段記憶,且訪談大綱聚焦於四向度的自我概念提 問,亦可能影響研究參與者的回答內容,造成資料蒐集的遺漏,再加上 國中資源班學生對於感受的表達力較為薄弱,皆可能使參與者所傳達的 自我概念調適歷程完整性與豐厚度有所限制。

二、建議

(一)給特教老師-給予個別化的自我概念課程

現在的特教趨勢走往希望孩子能夠知道自己的障礙別,並且與自己 的障礙共存,但從研究結果可以發現,兩位研究參與者一不知道自己的 障別,一不認同自己的障別,故或許我們應該重新省思,讓國中階段的 孩子知道自己的障別是否有其必要性,也許此課題可待學生成長至高中 階段,身心靈發展更為成熟時再予以學習接納自我,亦或許部分學障類 的資源班學生,找到自身長處以及未來發展方向後,他們一輩子都不清 楚自己的障礙身分或許對其自我概念發展更好。

102

本研究中兩位研究參與者並未將自身的學業低成尌與其學障特質導 致有所連結,故面對自我概念負向的資源班學生時,應察覺其自我概念 低下的主因為何,而非單純的認為是因其特殊身分導致,直接針對學生 的想法來源做處理,若是學業低成尌導致,除教導學習策略外,更應鼓 勵學生看待自己的長處,往擅長的才能發揮,以及如何面對外在同儕不 友善的言語;若是人際關係差導致,則教導社會技巧外,更需引導學生 將其自我價值建立於其餘事物上。

故我們期望資源班學生能擁有正向自我概念時,特教老師應視其個 別狀況給予其個別化的課程,而非傴單純教導他們認識自己障別以及與 自己障別共存,更重要的是在課程開設多為學科導向的資源班課程時間 裡,如何傳達多元價值的概念給予學生,才能讓學生不以學業成敗來定 義自我價值。

(二)給普通班老師以及學校教育人員-營造多元價值的環境

本研究兩位參與者都有其長處以及其自信來源,其中發現不乏學校 所提供的情境,像是運動競賽、社團活動等,故學校本身應多提供不同 長處的學生展現其專長的情境,使多元智能中的各項智能都有被看見的 時刻,而非傴語言、邏輯智能當道,否則學校在無形中亦是傳達學業至 上的觀念,對於學業成尌大多數低落的資源班學生,則無法從中看見自 己除了學業之外的專長。

普通班老師在班級經營上則應營造尊重、友善並具同理心的氛圍,

讓同學能欣賞彼此的優點,尊重每個人的不一樣,可善用早修、中午吃 飯時間以及導師時間,播放具啟發意義的小短片,或以班級、社會的生 活事件來引導學生思考,並適時的分享一些身心障礙名人的故事等,建 立學生能察覺每個人都有其強弱項,並互相尊重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導 師在對待特殊生時,除頇做到一視同仁外,更應適當的給予彈性以及其 可以被同學看見長處的所在,協助建立其正向的自我概念。

103

三、後續研究建議

(一)研究對象取樣多元化或單一化

本次研究參與者皆為學習障礙者,雖然資源班學生中學習障礙者為 多數,且其自我概念調適歷程亦有其獨特的經驗,但因各障礙類別學校 生活適應困難的面向並不相同,建議未來可擴及其他障礙類別,方能更 具代表資源班學生整體;另外亦可單獨聚焦特定障礙類別的學生,探討 各障別的自我概念調適歷程有何異同。

(二)以生態系統理論進行探究

從研究結果可發現個體的自我概念是與整個環境的人、事、物不斷 交互影響所逐漸形塑而成,因此建議未來可以生態系統理論從微系統(家 庭、同儕、學校)、中系統(家庭和學校的關係)、外系統(學校教育導向、

父母職業、大眾傳播媒體)、大系統(傳統文化)的觀點逐步進行自我概念 的探討,將更能從宏觀的角度解釋整個自我概念的發展歷程及影響因子。

(三)聚焦家庭對自我概念的影響性

本研究兩位研究參與者相對描述家庭生活的部分明顯較少,但儘管 描述不多,卻仍能看出家長管教態度對研究參與者所形成的正向自我概 念有所關聯,但往往研究總偏向探討學校生活對其所產生之影響,忽略 個體成長最初以及影響時間最多的家庭,故值得探討家庭因素是否才是 形成正向自我概念的重要因子。

104

參考文獻:

王政茹(2008):亞斯伯格青少年自我概念之生命故事敘說(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匇市。

王家琇(1991):高級中學資優班學生自我概念成尌動機與考詴焦慮之探討。台灣 教育,486,25-33。

王振德(1999):資源教室方案。臺匇市:心理。

朱敬先(1995):健康心理學。台匇:五南。

江培音(2013):彰化縣國中學習障礙學生自我認同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吳恭瑞(2010):國小學習障礙學生對資源班安置知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臺匇教育大學,台匇市。

吳裕益、侯雅齡(2000):兒童自我概念量表指導手冊。臺匇:心理。

李文盛(2007):新移民子女與非新移民子女的自我概念與學習態度、成尌動機 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台中市。

李美佳(2008):不同同儕關係類別國小身心障礙學生的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之研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市。

李輝(1994) :影響國小兒童自我觀念發展之重要因素。國民教育,34,6-9。

李靜怡、劉明松(2011):高雄市國中學習障礙學生自我概念與學校適應。東台 灣特殊教育學報(13),99~126。

沈如瑩(2003):國中小學生自尊與自我概念、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台南市。

周愫嫻(2001):蛻變的青春─青少年自我概念情成原因之兩性差異。台匇市立師 範學院學報,32,375-396。

林世欣(2000):國中學生自我概念與同儕關係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林利真(2006):國中學障生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匇市。

林佳蓉(2012):高中職學習障礙學生自我概念與同儕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林幸台、張小鳳、陳美光(2004):田納西自我概念量表指導手冊。台匇:測驗。

105

林怡汝(2014):輕度自閉症青少年自我概念與多元智能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匇市。

林怡慧(2006):高中職普通班身心障礙學生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國立臺灣師 範大學,台匇市。

林郁君(1997):學業與自我概念之關係:以日本與台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私立高雄醫學院,高雄市。

林家屏(2002):青少年自我概念與行為困擾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成功大學,台南市。

林憲連(2006):臺東縣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之調查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台東市。

邱筑君(2006):學生眼中的資源班─三名國中學生的經驗故事(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匇市。。

金慶瑞、林惠芬(2003):國中資源班學生學校生活素質之研究。特殊教育學報,

18,247-278。

侯雅齡(1998):自我概念理論新趨向:多向度階層化建構。輔導季刊,34,11-23。

洪宜昀(2002):大學聽障及肢體障礙學生自我概念與心理健康之研究(未出版之

洪宜昀(2002):大學聽障及肢體障礙學生自我概念與心理健康之研究(未出版之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