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5.4 研究限制與未來研究建議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41

策更貼近現況。

此外,政府在制定數位機會策略時,無論是過去的研究或本研究的分析結果,

皆指出個人相關變數對於使用行為仍具有其重要的影響,因此,未來政府若繼續 投入資訊資源,必須思考到在現階段數位機會策略下,更多的資源是否會達到良 好的效益。

5.4 研究限制與未來研究建議

本節將依前述結論為主,提出檢視資源投入成果的建議、不足之處,以及未 來可接續發展的部分。

5.4.1 檢視資源投入的成果,投入變數的取捨建議

在檢視資訊資源投入上,主要分為外在環境的資源以及個人層次的資源,其 中外在環境的資源之選定是透過文獻檢閱以及可取得的資料作為優先考慮選項,

主要的目的是希望打破過去聚焦在個人擁有的資源或是社經地位上,因此,納入 環境資源(政府資訊設備、政府資訊人數以及公共 Wi-Fi)於模型當中,但在環 境資源的原始資料取得不易,以及在本研究設定的資訊設備定義之下,資訊設備 僅以機關內部所有的電腦數量作為資料的依據,因此,雖然將資訊設備視為是機 關產出所具備的能量,但在結果上,資訊設備作為影響民眾使用政府網站行為的 因子仍無法看出成效。因此,未來若要將使用行為與資源投入一併討論時,必須 考慮到使用行為與資源較為直接的關係。也就是說,政府產出背後儲備能量跟資 訊資源本身仍具有差距。另外一項資訊人數也是相同的道理,過去的研究中,討 論有關資訊人數設置必須要有一定的標準或是根據,如同前述所言,該資源與民 眾之間的關聯性是影響的主要原因,尤其是資訊人數完全為機關內部的作業人員,

與民眾的接觸幾乎沒有,因此,雖然從過去文獻中,發現資訊人數這項政府資訊 資源可能與民眾使用網路相關行為有關,但實際上無法從結果中找到關聯性。故,

在這兩項投入上,並非完全否定兩者投入的貢獻,而是在前端的原始資料上,是 不是能夠獲得更挑貼近民眾能使用到資源的資料,但這也涉及到未來是否有此大 型的資料協助調查。此外,從另外一個角度思考,本研究目的不再建立一個完善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42

的模型去解釋政府資訊資源與使用網站行為之關聯,而是以探索性的方式,挖掘 政府資訊資源存在的相關特性及分布,同時嘗試討論到政府資訊資源與使用網站 行為之預測模型,因此,研究限制在於在文獻檢閱的過程中,我們雖然嘗試性的 透過資源基礎理論連結政府資訊資源與使用網站行為之間的關係,但仍有不足或 無法對應研究中欲探討之情況,故,本研究後續的邏輯迴歸分析結果,在討論時 不做具體的建議,僅大方性地提出可能改善之處。

在政府資源之 Wi-Fi 上,目前主要使用到的資料包括中央所建置的無線網路,

以及地方政府額外建置的無線網路,未來若欲延續 Wi-Fi 資源,勢必要去思考到 中央與地方無線網路的整併,以及非政府提供無線網路資源之間的差異,因為無 線網路的供應者越趨多元下,我們很難去區分出無線網路的供應者是誰。故,未 來在 Wi-Fi 資源的討論上,是否要納入非政府提供的無線網路,以及進一步是否 要區分政府和非政府無線網路的使用者,皆是後續研究可進行的部分。

5.4.2 政府網站使用行為與非政府網站使用行為之比較建議

雖然本研究主要聚焦在政府網站的使用行為上,但進一步也試著去討論政府 資訊資源在使用政府與非政府網站行為上的差異。不過就比較上來說,在原始資 料的限制之下,理想上是期待能夠與政府網站使用行為一樣,按照查詢─申請─

討論的模式進行討論,但實際上,我們僅能夠根據參與程度或是付出的成本進行 考量,因此為掛號─查詢─討論的模式。若未來必須討論到非政府網站使用行為,

必須要去思考到兩個問題,首先,是問卷本身設計的問題,相較於使用政府網站 行為,在問卷設計上,已經考慮到電子化政府的相關行為。使用非政府網站行為 的經驗,較無規律性及層次,因此,當要進行比較的時候,就不是一個很好的實 驗、對照組。此外,即便試著找出了一些規律,但實際上我們透過跑資料的過程 中,會發現到部分模型配適度不佳,而導致事後被取捨掉的問題。再者,若無法 進行比較,未來的研究,亦可嘗試透過非政府網站使用行為去探討究竟什麼樣行 為的人會去使用政府網站,亦即透過民眾使用行為釐清政府網站的使用者特性。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43

5.4.3 方法論建議

在方法論上,本研究採用的是階層邏輯斯迴歸,在分析的過程當中,雖然並 未將交互作用的結果一併討論,但考慮到個人所在的環境中,其資源是有差異的,

不僅是自身資源,也包含政府提供的資源,因此,本研究認為僅透過邏輯迴歸解 釋,無法涵蓋上述考慮到的因素,因此以階層邏輯迴歸分析進行討論。此外,研 究中的應變項,包括政府相關之線上查詢、線上申請、以及線上討論,以及非政 府相關之線上查詢、線上掛號、以及線上討論,其中討論行為上,政府資訊資源 的投入對於使用行為在模型上未達顯著,換句話說,政府資訊資源對於使用(討 論)行為而言是沒有預測力的,雖然從樣本數來看,是符合自變數個數的 10 倍 標準(Hair et al., 2006),但從表 11 與表 14 的交叉表來看,在自變項之類別中,有 許多的次數是低於 10 或為 0,因此,在討論行為的模型上,較難進一步的去解 釋。未來若要討論其電子化政府行為,可提出替代性行為或個別討論該行為,探 討歷年該使用行為的變化。

在方法上,本研究因採用的是次級資料分析,在使用資料的本質上須考慮到 兩點:(1)問卷主觀性:在資料的使用上採以二手的問卷調查,問卷調查實際上是 調查受訪者對於問題的認知,換言之,問卷的結果是經由受訪者主觀性的評量,

也就是說使用的資料是問卷主觀性評量的資料,在某種程度上會因為個別的差異 產生主觀的判斷,而主觀的判斷可能會有偏差,這部分是無法控制的;(2)無法點 位化:同樣的由於問卷本身結構上的限制,在有關受訪者位於何處的問題,僅能 得知當下受訪者位於何處,但無法讓受訪者所在地實際落在受訪者居住的空間位 置,僅能假設受訪者是住在鄉鎮的人口空間中。而這個部分現階段無法用任何技 術解決。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44

參考文獻

王嫚謙(2007)。官僚與民眾對整體無線網路使用意願之認知研究。國立臺灣大學 政治學研究所,臺北市。

王國政、柯炳式、程麗華(2012)。建構公平數位機會。研考雙月刊,36(6):80-89。

王國政、柯炳式(2015)。論縮減數位落差到數位機會指標與區域之演變。國土公 共治理季刊,3(1):131-138。

王宗松(2012)。多元族群學生之資訊能力與採用行動數位學習模式對科技接受到 之影響。大仁學報,41:71-88。

王博敏(2014)。偏遠地區巡迴醫療點寬頻升級需求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資訊管 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臺中市。

江明修、陳敦源、黃東益、莊國榮、蕭乃沂(2004)。運用資訊通信科技實現「全 民參政理想」之規劃與研究。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委託研究案,未出版。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1998)。電子化/網路化政府中程(八十七至八十九 年度)推動計畫。臺北市:行政員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01)。電子化政府推動方案(九十至九十三年度)。

臺北市:行政員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行政院研考會與國家資通安全會報技術服務中心(2005)。無線網路安全(譯)。臺 北市:行政院。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07)。優質網路政府計畫(97 至 100 年)。臺北市:

行政員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行政院主計總處(2011)。電腦應用概況報告。臺北市:行政院主計總處。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13)。數位機會。2015 年 1 月 16 日取自:

http://www.ndc.gov.tw/m1.aspx?sNo=0028373#.VLh6bkeUdic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45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13)。第四階段電子化政府計畫(101 年至 105 年)。 臺北市:行政員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李孟壕、曾淑芬(2005)。數位落差再定義與衡量指標之研究。資訊社會研究,9:

89-124。

李仲彬(2006)。電子化政府的公民使用行為:數位資訊能力與資訊素養之影響分 析。資訊社會研究,1:177-218。

李仲彬(2010)。影響全球電子治理發展的因素:以政策擴散理論為基礎的分析。

公共行政學報,36:39-89。

李德純、陳宇嘉、歐陽彥晶(2006)。行政機關資訊科技半專業人力發展策略之研 究--個人特賥之調節變數分析。科技教育課程改革與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2005:52-61。

呂慈涵(2012)。從全人教育與生活品質談「關懷數位弱勢,縮短數位落差」。

2015 年 1 月 16 日,取自:

http://etutor.moe.gov.tw/teach2/file_paper/1355109476_5.pdf

林綉雯、蕭乃沂(2008)。我國偏遠鄉鎮數位落差之跨年分析:兼論數位機會中心 之設置基礎。發表於 TASPAA 年會暨學術研討會,東海大學行政管理暨政 策學系,臺中。

林宇玲(2008)。兒童與網路:從批判教度角度探討偏遠地區兒童網路使用。臺北 市:秀威出版。

吳昭男、楊宗義、曹孝櫟、曾建超(2007)。優活政府─無限大未來。研考雙月刊,

31(1):61-75。

吳玉雯、蔣麗君(2009)。探析公務人員之政府資訊科技能力認知 對推動公民電子 參與之影響。發表於 TASPAA 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 研究所,高雄。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46

吳燦銘(2014)。新權威計算機概論。臺北市:上奇資訊。

帥嘉珍、周正浩(2014)。導入數位學伴線上課業輔導關鍵成功因素之探討。明新 學報,40(1):141-161。

陳祥、林明童(2002)。我國「電子化政府整合型入口網站」使用者行為分析。圖 書館學與資訊科學,28(2):1-10。

陳祥、林明童(2002)。我國「電子化政府整合型入口網站」使用者行為分析。圖 書館學與資訊科學,28(2):1-10。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