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政府資訊資源與民眾使用網站行為之相關性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政府資訊資源與民眾使用網站行為之相關性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9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 政府資訊資源與民眾使用網站行為之相關. 立. 治 政 性研究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指導教授:廖興中 博士 指導教授:朱斌妤 博士 研究生:陳思妤 撰. 中. 華. 民. 國. 一. 百. 零. 四. 年. 七. 月.

(2)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3)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Graduate Program in Public Administration Master Thesis.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A study on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government information resources and the public user behavior of the websites. ‧.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Advisor: Dr. Hsin-Chung Liao Advisor: Dr. Pin-Yu Chu Grduate Student: Ssu-Yu Chen. July, 2015.

(4)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5) 謝誌 在炎夏的七月裡,歷經了兩年的研究所生涯,隨著這本論文的完成,終於將 告一段落,兩年的時光,仔細回想起來真是歲月如梭、轉眼即逝。 凡事得之不易,更加珍惜,這句話一直放在心裡,也是對自己的提醒。過去 在求學的道路上,可能不是一個聰明頂尖的小孩,所以常常戰戰兢兢的,一直到 公行所最後一堂課的結束,以及論文完稿後,才終於鬆懈下來,很開心要畢業了! 論文的完成,感謝許多的人,首先最重要要感謝的是兩位指導教授─朱斌妤 老師與廖興中老師。. 立. 政 治 大. 謝謝朱老師當初建議我找廖老師協同指導,以及在撰寫論文的過程中,時時. ‧ 國. 學. 的督促、一針見血之信中提點及 Word 註解,都是促成論文完成的動力。除了論 文外,這一年來,參與了 TEG 研究案、短暫的數位人文計畫、教學助教,對我. ‧. 而言收穫很多,也謝謝老師在這期間的包容與教導。同時,由衷感謝廖老師的跨. y. Nat. 校指導,雖已非世新學生,仍用心對待,讓我很感動,過程中更是細心檢閱我的. sit. 論文,每每都花許多時間不厭其煩地與我討論,並耐心教導。此外,很慶幸自己. n. al. er. io. 修了乃沂老師的多變量課程,雖然說不上精熟,但讓我了解到統計的博大精深,. i n U. v. 而每週預習功課及課堂作業,即便當下覺得很痛苦,不過確實在論文上是有實質. Ch. engchi. 幫助的。最後感謝國發會蔣添鑫分析師協助論文資料的取得以及各縣市政府民意 信箱的回饋。 這兩年來,要感謝的人很多,謝謝東益老師讓我擔任教學助理與研究助理, 在初踏入研究所的第一年,很幸運地擁有一群學習、研究的好夥伴,從中學習到 許多的經驗。也謝謝一起修課的好朋友們,能夠一起學習兼玩樂。更感謝口試委 員東益老師、祥開老師、心怡老師,以及在計畫書口試時給予建議的乃沂老師, 提供關鍵的問題點及建議,讓我的論文能夠更充實完善。最後謝謝家人在這期間 的包容與支持。.

(6)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7) 摘要 數位治理時代的來臨,帶來了資訊通信技術的發展,卻也造成了數位落差的 現象;而政府面臨現況的發展,根據不同時代的需求投入了許多的政府資訊資源。 然而在面對數位落差出現到數位機會開拓轉變之下,在資訊社會的今日,政府資 訊資源投入的現況以及其貢獻究竟為何?以此為前提,本研究的目的主要檢視臺 灣各地區民眾是否擁有足夠的政府資訊資源,以及探討民眾使用政府網站或私人 網站的行為與政府資訊資源之間的關係。 本研究經由文獻檢閱,整理出目前政府資訊資源的現況,包括資訊設備、資. 治 政 大年數位機會調查原始資料、 本研究的研究方法為次級資料分析,資料蒐集自 103 立 102 年政府機關作業效率書面查核問卷、中央(iTaiwan)及各地方政府無線網路熱. 訊人力以及公共免費無線網路,並透過地理資訊系統繪製政府資訊資源之分布。. ‧ 國. 學. 點。首先計算資訊設備與資訊人力的可近性,並以地理資訊系統估算無線網路可 近性,接著利用階層邏輯迴歸分析,討論政府資訊資源對於民眾使用政府網站與. Nat. y. ‧. 私人網站行為之相關性。. sit. 整體結果顯示,政府資訊資源的投入對於民眾使用政府網站之三個行為,包. al. er. io. 括線上查詢、線上申請及線上討論,皆未有顯著地影響。對於民眾使用私人網站. v i n Ch 有顯著地影響,而在掛號行為上有著顯著的相關。根據分析結果,本研究提出以 engchi U n. 之三個行為,包括線上查詢、線上掛號及線上討論,其中在查詢與討論行為上未. 下三點政策建議:政府資訊資源再投入之取捨;民眾參與政府相關行為之擴展, 結合生活化思維;重新思考政策走向。 關鍵字:數位落差、數位機會、政府資訊資源、可近性、地理資訊系統、階層 邏輯斯迴歸.

(8)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9) Abstract The digital management era brings about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however, it also causes phenomenon of digital divide. The government, facing in the development of current situation, puts a lot of government information resources according to the needs of different times. However, in the face of the digital divide and change of digital opportunities arise to develop, under information society nowadays, how far does government information resources input up to now and its contribution go? In this premise, the main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examine if various regions of Taiwan people have enough government information. 政 治 大. resources, and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ublic use of government information resources and private websites.. 立. ‧ 國. 學. The study, with literature review, has sorted out current status of government information resources, including IT equipment, IT manpower and free public Wi-Fi. ‧. network, also mapping distribution of government information resources through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 The methods in this study is a secondary data. Nat. sit. y. analysis, data collection of questionnaire from digital opportunities (2013), written. al. er. io. questionnaire of governmental agencies’ operating efficiency (2012) and central and local governments Wi-Fi hotspots. Firstly, I compute availability of computation. n. v i n information devices and information GIS to estimate availability of C hmanpower, and use engchi U. wireless network, then use class-based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to discuss correlation between government information resources and public’s use of government and private websites. Overall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put of government information resources had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ree acts in public’s use of governmental websites, including online inquiries, online applications and online discussions. For the acts of public’s use in the private websites, including online inquiries, online registration and online discussion, they have no significant effects from inquiry and discussion, while act of registration had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ased on the analytical results, this study suggests the following three policy recommendations: The decision is made on one.

(10) more investment in the government information resources; public participation expanded in government-related behavior, combination of life thinking; rethinking policy direction. Key word: digital divide, digital change, government information resources, accessiblilty, GIS, hierarchcial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11)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12) 目錄 目錄............................................................................................................. I 表次...........................................................................................................III 圖次............................................................................................................ V 第一章 緒論...............................................................................................1 1.1 數位治理時代的來臨 ................................................................................... 1. 政 治 大 1.3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 8 立 1.4 章節安排 ..................................................................................................... 10 1.2 數位落差的出現與數位機會的開拓 ........................................................... 3. ‧ 國. 學. 第二章 文獻檢閱 .................................................................................... 11. ‧. 2.1 電子治理的發展趨勢 ................................................................................. 11 2.2 數位落差與數位機會 ................................................................................. 19. y. Nat. sit. 2.3 政府資訊資源 ............................................................................................. 29. er. io. 2.4 資訊資源與網路使用行為 ......................................................................... 36. al. n. v i n Ch 小結 ............................................................................................................. 45 engchi U. 2.5 潛在空間可近性的測量 ............................................................................. 41 2.6.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8 3.1 研究架構 ..................................................................................................... 48 3.2 研究假設 ..................................................................................................... 50 3.3 研究變項說明 ............................................................................................. 51 3.4 分析方法 ..................................................................................................... 63. 第四章 資料結果分析 ............................................................................69 4.1 敘述統計 ..................................................................................................... 69 4.2 差異性分析 ................................................................................................. 80 4.3 階層式邏輯斯迴歸分析結果 ................................................................... 103 I.

(13) 4.4 小結 ........................................................................................................... 13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34 5.1 研究假設的考驗結果 ............................................................................... 134 5.2 討論 ........................................................................................................... 136 5.3 研究結論與政策建議 ............................................................................... 138 5.4 研究限制與未來研究建議 ....................................................................... 141. 參考文獻.................................................................................................144 附錄一:103 年個人/家戶數位機會調查問卷 .................................154. 政 治 大. 附錄二:102 年政府機關電腦作業效率書面查核 .............................164. 立. 附錄三:兩階段流動搜尋法 ................................................................171. ‧ 國. 學. 附錄四:階層邏輯斯迴歸 ....................................................................173. ‧. 附錄五:各模型共線性表 ....................................................................176.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I. i n U. v.

(14) 表次 表 1:政府「數位落差」與「數位機會」調查 ........................................................ 5 表 2:數位落差/數位機會於各部會推動的策略 .................................................. 15 表 3:電子治理之數位落差及數位機會策略 .......................................................... 18 表 4:檢視政府資訊資源的相關文獻 ...................................................................... 33 表 5:各縣市政府無線網路建置狀況 ...................................................................... 53 表 6:使用變數與原始題目 ...................................................................................... 56 表 7:使用政府網站行為 .......................................................................................... 70 表 8:使用非政府網站行為 ...................................................................................... 71. 政 治 大 叉分析 ................................................................................................................. 82 立 表 10:使用政府網站行為之「申請」功能與政府資訊資源、其他控制變項之交 表 9:使用政府網站行為之「查詢」功能與政府資訊資源、其他控制變項之交. ‧ 國. 學. 叉分析 ................................................................................................................. 86 表 11:使用政府網站行為之「討論」功能與政府資訊資源、其他控制變項之交. ‧. 叉分析 ................................................................................................................. 89. sit. y. Nat. 表 12:使用非政府網站行為之「查詢」功能與政府資訊資源、其他控制變項之 交叉分析 ............................................................................................................. 93. io. n. al. er. 表 13:使用非政府網站行為之「掛號」功能與政府資訊資源、其他控制變項之. i n U. v. 交叉分析 ............................................................................................................. 97. Ch. engchi. 表 14:使用非政府網站行為之「討論」功能與政府資訊資源、其他控制變項之 交叉分析 ........................................................................................................... 100 表 15:使用網站行為對政府資訊資源可近性、其他控制變項之顯著性 .......... 102 表 16:預測使用政府網站行為之查詢勝算 .......................................................... 105 表 17:預測使用政府網站行為之申請勝算 .......................................................... 109 表 18:預測使用政府網站行為之討論勝算 .......................................................... 113 表 19:預測使用非政府網站行為之查詢勝算 ...................................................... 118 表 20:預測使用非政府網站行為之掛號勝算 ...................................................... 122 表 21:預測使用非政府網站行為之討論勝算 ...................................................... 126 表 22:政府資訊資源對民眾使用網站行為預測結果 .......................................... 130 表 23:研究結果彙整 .............................................................................................. 134 III.

(15) 表 24:個人相關變項與政府資訊資源對使用政府網站查詢功能之邏輯迴歸係數 ........................................................................................................................... 174 表 25:使用政府網站行為之模型共線性 .............................................................. 176 表 26:使用非政府(私人)網站行為之模型共線性 .......................................... 177.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V. i n U. v.

(16) 圖次 圖 1:電子治理之核心工作 ...................................................................................... 12 圖 2:電子治理下數位落差與數位機會的推動策略 .............................................. 17 圖 3:數位落差轉換到數位機會的意涵 .................................................................. 27 圖 4:數位落差至數位機會指標架構演變 .............................................................. 28 圖 5:研究架構 .......................................................................................................... 49 圖 6:基本的流動搜尋法應用在歐基里德距離 ...................................................... 64 圖 7:在旅行時間的兩階段流動搜尋法 .................................................................. 65. 政 治 大 圖 9:臺灣本島之五公里範圍內 立 Wi-Fi 可近性分布圖 ........................................... 73 圖 8:資料結構為二階層線性模式 .......................................................................... 67. ‧ 國. 學. 圖 10:臺灣本島之十公里範圍內 Wi-Fi 可近性分布圖 ......................................... 74 圖 11:臺灣本島之十五公里範圍內 Wi-Fi 可近性分布圖 ..................................... 75. ‧. 圖 12:臺灣本島地方政府資訊設備分布圖 ............................................................ 77 圖 13:臺灣本島地方政府資訊人數分布圖 ............................................................ 79.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V. i n U. v.

(17) 第一章 緒論 1.1 數位治理時代的來臨 數 位 革 命 的 出 現 , 逐 漸 使 得 現 代 資 訊 與 通 信 科 技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的使用擴展至生活各個面向,同時也產生出新的 生活型態。在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互動中,ICT 的滲入不但創造出新的溝通 模式,也使得溝通傳遞的速度更加快速。除此之外,新資訊與通信技術的引進, 也促使了公部門制訂相關資訊政策、採取相關的作為,因而出現了新的治理型態,. 政 治 大. 稱之為「數位化治理」(digital government, or e-governance)(項靖,2005)。. 立. 從上述的描述可以得知數位治理涉及到資訊通信科技(ICT)的引進與應用,,. ‧ 國. 學. 而此處所指的資訊通信科技(ICT)包含資訊(information)及通信(communications) 兩大部分。在數位治理的時代下,資訊與通信技術的發展,自 20 世紀末到 21 世. ‧. 紀,不論是個人電腦、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等資訊設備,亦或是電話線路、無 線信號(wireless signal)、通訊技術等的進步,皆可以發現每個時代的資訊革新,. y. Nat. sit. 然而,相較於過去有線連結的方式,人們逐漸開始透過以無線的方式連結到網際. al. er. io. 網路,亦即無線網路(wireless network)。1無線網路可以讓多台電腦和裝置在沒有. v i n Ch 2005) ,其便利性與行動性較過去有線的方式來的高。甚至,為了追求更有效率、 engchi U n. 實體連接的情形下進行通訊(行政院研考會與國家資通安全會報技術服務中心,. 高品質的行動網路連線,出現了第二代移動通訊系統(Second Generation, 2G)、第 三代行動通訊技術(Third Generation, 3G),一直到今日的第四代行動通訊系統(4th Generation, 4G),都顯示整個社會對於網際網路的需求日益增加,不僅僅是追求 網路連線,更在乎要有品質良好且具行動性的網路,因此不斷地在改善並提升現 階段的技術與系統。同時隨著科技與網路的發展,資訊與通信在發展上界線日益 模糊,因而產生了數位匯流。數位匯流結合了服務、網路與終端設備,將過去各 自獨立的電信、無線電視、有線電視及電腦等整合成可以提供語音、影音、數據 等服務與匯流網路,同樣的也可以使平板電腦、智慧手機、智慧電視等匯流終端 無線網路(wireless network)可分為無線個人網路(WPAN,Wireless Personal Area Network)、無線區 域網路(WLAN, Wireless LAN)、無線都會網路(WMAN, Wireless MAN)與無線廣與網路(Wireless WAN) 1. 1.

(18) 設備提供語音、影音等多樣服務(資訊工業策進委員會,2010),其訊號(signal) 因為形成、轉換、封包等方式,分為類比(analogue)與數位(digital)兩類,但其傳 遞的方式不外乎上述提及的有線2與無線3方式。 由於個人使用網路的需求越來越大,政府開始重視網路的建置,尤其是無線 網路的發展。無線網路絕大部分都被稱作是 Wi-Fi (Wireless Fidelity),我國政府 無線網路的建置近幾年正迅速擴展,現階段臺灣地區「市辦無線」(Municipal Wireless)4的發展,主要是由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5主導,自 2011 年開始協 調各機關於中央行政機關室內公共區域規劃 2,600 餘個上網熱點,免費提供民眾 頻寬為 512Kbps 的 iTaiwan(愛臺灣)無線上網服務(行政院研考會,2011) ,至 今已達 5,500 餘個上網熱點6。爾後,各地方縣市政府也紛紛依據在地的需求,發. 政 治 大. 展各縣市政府在地的無線網路服務。到目前為止,全臺灣地區有架設免費無線網. 立. 路的地方政府包括臺北市的「TPE-Free」、新北市的「New Taipei」、連江縣、宜. ‧ 國. 學. 蘭縣的「eland-free」 、新竹縣的「Hsnchuing wifi」 、臺南市的「Touch Tainan」 、金 門縣、以及臺東縣的「TT-free」。. ‧. 除了上述提及的無線網路是數位治理下資訊政策發展的一環之外,在拓展資. Nat. sit. y. 訊政策的過程中,為了達成政府 e 化、提升服務品質等目標,資訊基礎設備的建. io. er. 置與資訊人員角色開始漸漸被重視。在資訊基礎設備方面,既是建構電子化政府 的雛形之重要建設,亦是公務員、民眾創造或享用服務的一個媒介。此外,我國. n. al. Ch. i n U. v. 在 2002 年時意識到資訊人員的數量及專業水準,會影響到推動電子化政府、以. engchi. 及服務的品質與效率,因此訂定行政院所屬各機關資訊組織及人員設置參考原則。 現階段電子化政府的發展(第四階段電子化政府)中也指出全球電子化政府發展 的趨勢,策略的訂定應以基礎長期深化為考量,推動基礎建設、互通與標準、人 才培育及政府資訊人力職能提升(行政院研考會,2013)。換言之,隨著數位治. 有線連網為早期家中電腦連結網路的方式,是利用有線傳輸介質(如雙絞線、同軸電纜、光纖 等物理介質)來傳輸數據的方式。 3 無線連網則是任何形式的無線電電腦網路,不需要電纜即可在節點之間相互連結。 4 市辦無線(Municipal Wireless)是指涵蓋城市市區的無線網路,為市民、企業、校園和社區、外來 遊客或外籍商務人士,提供無線寬頻網路存取、市政相關服務及行動商務等應用服務平臺。 5 2014 年 1 月 22 日,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行政院主計總處電 子處理資料中心、以及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的工程管考單位,正式整合為「國家發展委員會」 。 整併前簡稱為行政院研考會,整併後則簡稱為國發會。 6 本研究統計,詳見第三章研究方法。 2 2.

(19) 理時代漸漸成為主流時,世界各國政府因應的方向莫過於兩個面向,第一是機關 本身的資訊資源儲備力,也就是政府在 e 化過程中,機關本身擁有的基本資訊設 備、以及資訊相關的服務提供都成為首要面臨的問題。第二是資訊的人力,因應 電子化政府的服務導向、以及顧客導向的思維,資訊人員成為服務最終端的提供 者。因此,資訊人員是能夠影響民眾在接收服務時,感受到服務的「品質」及「效 率」 。綜合上述所說,資訊人力與設備的整備,有可能會影響電子化服務的品質 與效率。而友好的電子化服務,民眾也才更願意使用政府所建構的電子化服務系 統,或者透過電子化的方式來與政府進行互動。 從上述的論述中,不難發現科技技術的進步,潛移默化地改變了人們對於生 活品質不同於以往的需求及渴望。當社會互動網絡逐漸數位化的同時,政府也意. 政 治 大. 識到這樣的現象,因此便開始投入諸多的資訊建設,促成了許多的資訊政策。而. 立. 政府之所以採取這樣的舉動,主要目的無非是希望能夠滿足民眾的需求,不過在. ‧ 國. 學. 某種層面來說,亦幫助政府在治理的過程中能夠更效率、更完善地達成目的,最 終創造出民眾與政府皆有利的良好政策與發展。換言之,政府在投入資訊建設或. ‧. 產出資訊服務的主要關鍵在於政府資訊資源(網路資源、資訊設備及資訊人員) , 也就是說民眾在享受終端服務時,實際上還必須倚靠政府資訊資源,因此,政府. y. Nat. n. al 1.2 數位落差的出現與數位機會的開拓 Ch. engchi. er. io. sit. 資訊資源的多寡及分布,亦成為檢視是否滿足民眾需求的重要考量。. i n U. v. 在資訊通訊科技發展的潮流下,全球各國的電子治理進展無不聚焦在資訊通 訊科技服務(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Services, ICTs)的發展。聯 合國 2014 年電子化政府調查(United Nations E-Government Survey 2014)指出: 「在今日的資訊世界,數位落差(digital divide)與社會公平是緊密相連的,數位落 差的成因不僅涉及到連接度(connectivity)與能力(capability)的問題,更衝擊到人 類、經濟與社會福利等未來發展」(UN, 2014)。其中連接度是指個人、家庭、企 業等連接到網路的媒介,必須透過基礎建設連接到網際網路。能力則指的是個人 在取用資訊通訊科技機會以及運用網際網路各項活動所具備的資訊能力。從上述 可得知,數位落差背後涉及到的是政府數位基礎建設的整備率,及使用者本身的 數位能力。 3.

(20) 目前全球的網路使用者約 40%(近 30 億人),但仍有一群人未曾接觸或使 用過網路(UN, 2014)。臺灣雖然在全球各國電子治理發展的表現向來不錯,但是 根據行政院研考會(2012)依人力潛質及基礎建設所作的鄉鎮市區數位發展分類, 將全臺灣的鄉鎮市(區)分為五個數位發展的級距7,其中四-五級地區(待加強 之忽略區)涵蓋仍有 32%,尚約有 170 萬人。在過去的幾十年間,臺灣與世界各 國一樣,積極研擬並規劃出有關數位落差的因應策略。「數位落差」最早出現是 在行政院研考會(今國家發展委員會)1997 年制定「電子化 /網路化政府」中 程計畫裡,當中強調以「普及政府服務、縮減數位落差」的理念來訂定往後有關 數位落差的策略。2002 年至 2009 年政府便開始著手有關「數位落差」的議題及 研究,其調查主要的核心在於掌握數位落差的潛在因素及研擬因應對策。2011 年. 政 治 大 (2007-2011 年)」中,2008 年時也曾經將「創造公平數位機會」納為重點工作項 立 目(教育部,2010)。也就是說政府在過去的數位治理發展歷程中,雖然也有使 以後政府將數位落差一詞轉變為數位機會,不過事實上在「國家資通訊發展方案. ‧ 國. 學. 用「數位機會」一詞,但真正有此概念主要是從 2008 年開始,而在 2011 年以後 才有比較具體的策略出現。即便表面上僅將使用的名詞做改變,但實際上已經從. ‧. 原先數位落差的概念融入了更積極作為的精神。. Nat. sit. y. 此外,從政府歷年的調查報告中(參見表 1)發現,在 2010 年以前的研究主. al. er. io. 要是以勞工與身心障礙民眾為關注的特定族群,隨著資訊科技逐漸滲入於社會中,. v i n Ch 究從原先的勞工、身心障礙、國中小學生等對象,開始轉變為新住民、持有手機 engchi U 民眾、資深公民及 6-11 歲學童。從上述的轉變顯示出政府在不同時期,因著社 n. 政府開始調查資訊使用行為與新興的網路議題等不同的方向。2011 年開始的研. 會人口組成、生活習慣改變等原因,調整其調查方向,在不同時期的數位落差現 象,採取不同的策略。較特別的是 2012 年行政院研考會將臺灣各縣市劃分數位 級距,這項調查不僅意味著我國區域間存在著數位落差現象,也表示開始嘗試以 區域的整體性看數位落差現象,突破過去針對個人數位化現象進行討論。. 國家發展委員會於 2011 年針對國內 368 個鄉鎮市區,分為數位發展 5 級區域、4 級、3 級、2 級 與 1 級區域,而變遷類型的數位發展 5 級或 4 級區域為「持續待加強區」 ;4 級區域為「進步但 仍待加強區」 ;3 級或 2 級區域為「顯著進步區」 ;5 級或 4 級或 3 級區域為「待加強之忽略區」 ; 2 級或 1 級區域為「優勢區」 。 4. 7.

(21) 表 1:政府「數位落差」與「數位機會」調查 數位落差 全體. 數位機會 特定群體. 臺閩地區 91 年數. 勞工數位落差調. 位落差調查報告. 94 年身心障礙民. 估指標架構. 眾數位落差調. 94 年數位落差調. 查報告. 查報告. 勞工數位落差調. 國中小學生數位 能力與數位學習. 設備創造資深. 系之研究. 公民數位機會. 會調查報告. 告. v. e n g c數位機會調查 hi 報告. 差調查報告 98 年原住民數位 落差調查報告 勞工數位落差調. 位落差調查報告. er. n. i n U. 位機會調查報. 103 年個人/家戶 103 年新住民數位. 查報告. 位落差調查報告. sit. 報告. 勞工數位落差調. 研究報告. 報告. 報告. 位生活需求調. Ch. 教學執行成果. 學習及數位機. 數位機會調查. al. 試辦計畫群聚. 數位機會調查. 數位落差與數. 應用之行為變化 公務人員數位落. 99 年個人家戶數. 會發展指標體. 102 年個人/家戶 50 歲以上民眾數. 查報告. ICT 演變與數位. 98 年個人家戶數. 應用可攜式行動. y. 97 年身心障礙者. 查報告 資訊社會趨勢:. 建構我國數位機. ‧. 機會調查報告. io. 新興網路議題調. 現況. 101 年個人/家戶 6-11 歲學童數位. Nat. 查報告. 報告. 學. ‧ 國. 96 年數位落差調. 97 年數位落差調. 數位機會發展. 查報告. 查報告. 究報告. 數位機會調查. 鄉鎮市區數位發 治 政 勞工數位落差調 展分類研究報 大 立 查報告 告. 95 年數位落差調. 性別數位落差研. 特定群體. 100 年個人/家戶 101 年身心障礙者. 查報告. 數位落差整體評. 查報告. 全體. 查報告 勞工數位落差調 查報告.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5. 機會現況與需 求調查報告.

(22) 綜合上述所說,數位落差的出現不僅是對於個人產生衝擊,甚至是會影響到 社會整體的經濟、福利等面向。即便全世界約四成的人口在使用網路,但卻可以 發現仍有一群人無法接近或使用網路。當各國正如火如荼地進行縮減數位落差的 策略時,我國也不例外,表 1 列出政府歷年來進行的數位落差和數位機會調查, 除了意味著豐厚的研究成果外,亦可從策略的轉變中發現民眾與政府的不同思維。 以民眾的立場而言,關心資源的使用與取用的機會。以政府的立場而言,關心如 何滿足民眾的需求、改善資源的品質以及充實自身能力。雖然某種程度上,因資 訊科技的進步、時代的不同,表現出的政策手段不太一樣,但從過去至今仍忠實 政策初衷,而政策的表現也反映出民眾的立場,其中以資源的設置問題尤之。 因此,不論政府在實施「數位落差」或是「數位機會」相關策略上,資源的. 政 治 大. 分配及資源的多寡是最主要的核心。故本研究認為大致上可以從兩個部分討論:. 立. (1)資源可近性(resource accessibility):接近資源的程度,亦即政府提供的資訊資. ‧ 國. 學. 源能夠縮短數位落差的工具(資源) ,其資源設置的可及程度;(2)政府資訊設備 與資訊人力:指的是能夠幫助政府執行行政事務,進一步提高行政效率之資訊設. ‧. 備及相關資訊人力。以下將進一步說明目前資源可近性與政府資訊設備、資訊人 力的相關策略:. n. al. er. io. sit. y. Nat. 1. 資源可近性. i n U. v. 較早期所談的「數位落差」中,資源的使用與取得是數位落差策略中重要的. Ch. engchi. 一環,政府主要將核心放置在偏鄉地區的數位發展上,依此政府有兩個主要策略 方向:其一為「提供偏鄉上網機會」,相關的政策如行政院研考會提供「上網據 點」及「數位機會中心」、原住民委員會「部落圖書館資訊站」等;其二為「提 供弱勢學生電腦」 ,相關的政策如教育部「國民電腦」 、行政院研考會「厝邊電腦 通(資訊代理人)」等。 近期所談的「數位機會」之資源的使用與取得仍是討論的核心,但更進一步 強調資源使用的公平機會,依此政府有兩個主要的策略方向:其一為「強化資訊 基礎建設」 ,相關的政策如經濟部「偏鄉地區無線寬頻示範建置」 、國家發展委員 會「數位學習全方位推動計畫」等;其二為「創造全民參與」,相關的政策如行 政院研考會「基層機關行動資訊服務試辦計畫」等。 6.

(23) 在資源可近性上,政府較為著重電腦相關的硬體設備資源,且資源建置依數 位弱勢族群的分布而建置。但隨著時代的演進,「數位機會」的概念也慢慢地在 轉變,電腦相關的硬體設備之建置雖然能夠落實在縮減數位落差想法上,但今日 的資訊資源在資訊社會中,它扮演的角色有別於過去的有限資源,此時的資訊資 源是非排他性的。一旦角色轉變後,其他像無線寬頻、無線網路等,都應被視為 創造資源可近性的重要因素。 2. 政府資訊設備與資訊人力 因應電子化政府的策略發展,除了政府機關提供的資訊資源外,政府本身的 資訊基礎整備成為提供穩定、具技術性維護資訊資源的關鍵因素,這些資訊基礎. 政 治 大 況報告指出政府行政機關的資訊人員人數僅佔所有機關 29.81%,與前兩年的比 立 的整備包括資訊人力,以及行政機關資訊設備的充足。根據 2011 年電腦應用概. ‧ 國. 學. 例差不多,整體來看,資訊人員人數不到三成。此外在資源可近性的概念中,有 關數位落差或數位機會的策略,幾乎沒有與資訊人力相關的政策,仍然著重在提. ‧. 供硬體設施上。以電腦的建置來說,在早期主要是提供給民眾使用,於各行政機 關、鄉鎮市公所建置電腦相關設備,如公用資訊站。近期已經轉為另一種型態的. Nat. sit. io. n. al. er. 育部,2013)。. y. 設施,不單純建置電腦,而是兼具有教育性的學習機構,例如數位機會中心(教. i n U. v. 儘管我們談到數位落差或數位機會的現況發展、調查方向、政府資訊資源的. Ch. engchi. 重要性等,回過頭來看數位落差或數位機會的問題為何如此重要?原因在於全數 位化的生活已經成為未來的趨勢。對數位弱勢的族群而言,他們通常是因著客觀 環境條件及個人生活處境不易使用資訊資源、或者因資訊素養不足以致無法善用 資訊資源。而這類族群會因為無法有效取得或利用資源,失去與相對優勢者獲得 同等利益的機會。以此角度來看,當資訊資源逐漸成為能夠影響日常生活的重要 因素時,資訊資源的重要性就更提高了。呂慈涵(2012)便將數位資源與生活品質 發展作連結,認為人在追求生活品質與不同發展階段上,對數位生活的需求應有 的不同層次與階段,由低至高分別為數位─環境的需求(基本需求) 、數位─應用 的需求(資訊擷取、應用分析) 、數位─社交的需求(創造思考、溝通合作) ,以 及數位─自我實現需求(終身學習) 。從上述的描述,可以發現數位資源它影響到 人們對於環境、學習、社交、甚至滿足自我的需求。換言之,如果缺少了數位資 7.

(24) 源將使我們無法獲得基本的需求,也可能對於學習、與人溝通上產生障礙。 目前政府所推行的重大政策而言,除了電子化政府外,教育部推行的政策也 開始偏向數位化政策,例如教育雲端應用及平臺服務推動計畫、災防校園網絡建 置與實驗計畫、教育學術研究骨幹網絡頻寬效能提升計畫等。經濟部推行的政策, 則是包括網路社群創新型服務發展計畫、電子商務個人資料管理制度推動計畫、 電子商務交易安全推動計畫等。當國家治理模式逐漸數位化時,對於政策受益者 而言,擁有資訊能力以及接近資源的程度漸漸成為了參與公共政策討論或取用政 策內相關服務的門檻,換言之,缺乏資訊能力以及無法接近資源的人,將不容易 參與政策討論,而且這些缺乏數位機會的民眾,在取得政策所帶來利益的障礙相 對數位機會充足者而言可能會是較高的。. 立 1.3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政 治 大. ‧ 國. 學. 根據上述所談到的背景及臺灣現行數位治理的發展現況,數位機會牽涉到政. ‧. 府資訊資源的取得及使用,而數位機會的拓展是反映國家在數位化發展的表現, 民眾有沒有辦法去使用到資訊資源,以及政府有沒有能力讓民眾去享用這些資源,. y. Nat. sit. 都與國家本身數位化程度有關。此外,若不重視數位機會面臨的問題,將可能導. al. n. 中,因此數位機會的開拓就成為重要的課題。. Ch. engchi. er. io. 致缺乏數位機會的民眾會被排除在這些政策制定的過程,以及政策利益的考量當. i n U. v. 數位機會的開拓本身往往涉及政府資訊資源的可及程度,因此資訊資源可 近性的問題也就越趨重要。就「資源」本身而言,使用者能不能接近到資源, 並進一步使用資源,這當中涉及到資源本身的特性,以及分布的範圍。此外資 源的分布除了視各鄉鎮地區的數位化發展狀況為考量外,也必須重視政府本身 提供資源的能量,也就是政府機關本身的資訊人力狀況與資訊設備。換言之, 政府整體的資訊基礎整備狀況能否滿足民眾使用電子化政府下所提供的服務, 理應成為數位機會首要關注的問題。 根據 2013 年「民眾對電子化政府相關議題的看法」調查結果,有 81.5%的 民眾知道政府提供諸如:網路報稅、鐵路網路訂票、網路納稅監理規費、違規 罰款及網路換照等電子化服務,但使用過政府機關的網站找過資料的民眾不到 8.

(25) 五成,曾下載政府機關網站資料的民眾也僅五成。不僅是 2013 年的調查,近五 年的調查,也都顯示民眾使用政府機關網站的資料並不普遍,因此,本研究的 目的之一是要檢視民眾使用政府網站的行為。 其次,過去文獻討論數位落差,主要是強調個人的資源,但這也產生數位 落差現象直接推論到個人資源的疑慮。除了個人資源之外,政府機關亦有提供 資源於民眾使用,而針對政府提供的資訊資源而言,過去文獻並沒有太多的著 墨。不過可以發現到近幾年政府積極建置無線網路資源,也可觀察面對數位治 理時,資訊人力的匱乏等面臨的問題。因此,本研究目的之二是要利用可近性 的概念探討政府資訊資源的可及程度。. 政 治 大 資源,以及探討民眾使用政府網站的行為與政府資訊資源之間的關係,雖然僅提 立. 綜上,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要檢視臺灣各地區民眾是否擁有足夠的政府資訊. ‧ 國. 學. 到政府網站的使用行為,但為了避免私人的行為被忽略或遭偏誤的可能性,本研 究除了討論政府網站的使用行為,也納入了非政府(私人)網站使用行為,同時. ‧. 以可近性的概念,利用政府提供的資訊資源,估算各地區的資訊資源可近性。而 在此討論到的僅為政府或是政府與私人企業偕同提供之無線網路資源,未涉及私. Nat. sit. y. 人企業本身提供之無線網路資源,如中華電信的 CHT Wi-Fi 無限通、遠傳 FET. io. er. Wi-Fi 等。因此,釐清無線網路資源的提供者為政府機關後,首先,透過無線網 路資源,處理無線網路可近性的問題,並輔以中央與地方行政機關資訊人力與設. n. al. Ch. i n U. v. 備資料,結合數位機會調查報告中的內容來檢視各地區民眾是否因著擁有足夠的. engchi. 無線網路資源、政府資訊設備及資訊人力,而去使用政府網站,並檢視無線網路 資源、政府資訊設備及資訊人力與使用政府網站行為的關聯性。本研究主要的研 究問題如下: 1.. 民眾使用政府網站、以及非政府網站的行為如何?. 2.. 各鄉鎮之政府免費無線網路的空間可近性如何?. 3.. 各鄉鎮的政府資訊設備與資訊人力資源的配置現況如何?. 4.. 政府免費無線網路的空間可近性,與民眾使用網站行為之機會是否有 關連性?. 5.. 政府資訊設備與資訊人力的資源配置,與民眾使用網站行為之機會是 否有關連性? 9.

(26) 1.4 章節安排 本論文共分為五章。首先說明資訊社會帶來的改變、電子治理的開端、數位 機會策略的拓展、以及資訊資源可近性的重要性,因此研究目的在檢視臺灣各地 區民眾是否擁有足夠的政府資訊資源,以及探討民眾使用政府網站的行為與政府 資訊資源之間的關係。第二章為文獻回顧,首先探討臺灣電子治理當前發展策略, 從數位落差與數位機會的策略、電子治理之數位落差與數位機會,接著說明數位 落差與數位機會,包含數位落差的定義、數位落差轉移到數位機會,再者說明政 府資訊資源、資訊人力及資訊設備、網路資源,以及探討資訊資訊的可近性與網 路使用行為,最後說明空間可近性的計算。第三章為研究方法,內容包含研究架. 政 治 大 統計、差異性分析及階層邏輯斯迴歸分析。第五章為結論與建議,包含研究假設 立. 構、研究假設、次級資料來源、分析方法。第四章為實證分析的結果,包含敘述. ‧. ‧ 國. 學. 考驗結果、討論、研究結論與建議、研究限制與未來研究限制。.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10. i n U. v.

(27) 第二章 文獻檢閱 2.1 電子治理的發展趨勢 在資訊科技發展的洪流中,對於電子治理或數位治理而言,最重要的核心價 值在於民主及管理的精神。在此精神之下,電子治理透過資訊科技的技術、資源 發展出新的治理模式,但當此思潮蓬勃發展的同時,我們無法忽略數位落差帶來 的影響,尤其是當政府各個部門開始以電子治理的方式來推動政策時,數位落差 產生的後果是非常巨大的。因此,本節將先以全觀性地描述電子治理的發展,接. 政 治 大. 著陳述數位落差的相關策略在電子治理的發展過程,最後聚焦在數位落差及數位. 立. 機會整體策略在電子治理的實質意涵。. ‧ 國. 學. 2.1.1. 電子治理. ‧. 目前全球電子治理(e-governance)的發展可區分為五個不同階段:(1)第一階. Nat. sit. y. 段(1996-1999 年):基礎網絡存在(basic Web Presence);(2)第二階段(1997-2000 年):. er. io. 互動式網絡(Interactive web);(3)第三階段(1998-2003 年):交易網絡(Transaction. al. web);(4)第四階段(2000-2005 年):整合與轉型網絡(Integrative and Transformation. n. v i n web);(5)第五階段(2005 年~):智能城市治理網絡(Smart City Governance web)。 Ch U i e h n gc 雖然在 2005 年之前各階段快速地轉變,但隨著第五階段的出現,逐漸朝著城市 電子治理的趨勢穩定發展(Kumar, 2015)。Kumar 所提到的這些發展階段,演變的 速度確實是非常快速的;人類社會自認知到基礎網絡的存在之後,互動式網絡在 第一個階段中出現了,交易網絡、整合與轉型網絡則在第二、三階段還沒結束前 也出現了。換言之,電子治理的發展並不是一個階段性的成熟後才進到下個階段, 而是新的技術不斷地出現,在新舊技術交替轉換中逐步形成的。 除了以階段性的角度來談電子治理的轉變之外,實際上真正要談到「電子治 理」一詞是近幾年才出現的。對於政府電腦化的應用論述是指「電子化政府 ( egovernment )」 ,但後來逐漸開始將應用資訊通訊科技來影響政治系統運作的概念 區分出來,稱為電子民主(e-democracy),並將電子化民主與電子化政府兩個概念 11.

(28) 整合為到電子治理的範圍內(轉引自李仲彬,2010:43)。江明修、陳敦源、黃 東益、莊國榮、蕭乃沂(2004)認為電子治理之核心工作應包含電子化政府與電子 化民主。電子化政府注重效率,包括基礎建設與公共諮詢;電子化民主注重正當 性,包括服務提供與決策參與,而資訊公開則是涵蓋在電子治理願景內之平等、 效率、透明、法治與民主原則(電子治理之核心工作,參見圖 1) 。項靖(2008)則 認為 ICT 主要在二方面影響政府治理過程與內涵,包含(1)電子化管理(emanagement or e-services);(2)電子化民主(e-democracy),從上述可知電子治理 涵蓋的層面比電子化政府的概念來的大,並將電子治理區分為民主價值與管理價 值兩個面向。 基礎建設 Infrastructure. 政 治 大 服務提供 Service Delivery (效率) 立e-government 電子化政府. 電子治理. ‧ 國. 學. 公開諮詢 Public Consultation. e-governance. 電子化民主 (正當性). ‧. 決策參與 Decision-making. e-democracy. y. Nat. 圖 1:電子治理之核心工作. n. al. Ch. er. io. sit. 資訊公開 Transparency. i n U. v. 資料來源:江明修、陳敦源、黃東益、莊國榮、蕭乃沂(2004)。運用資訊通信科技實現. engchi. 「全民參政理想」之規劃與研究。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委託研究案,未出版。. 2014 年聯合國的電子政府調查報告指出: 「電子治理(e-governance)的全球趨 勢,區域間和國家間電子治理發展狀況由於多種原因存在巨大差異。收入水準是 衡量國家經濟能力和發展水準的一個通用指標,因此也會影響到電子政務的發展。 通信基礎設施、教育支援,包括資訊通信技術能力培養都與一個國家的收入水準 相關,這些因素的缺失將制約電子治理的開展。然而,一個國家的收入水準並不 能完全體現電子治理的發展水準。許多國家儘管國民收入水準較低,但卻大力推 進電子治理的發展;還有一些國家儘管國民收入水準較高,擁有改善未來發展的 大好機會,電子治理水準卻落後於其他國家」 。UN 的報告中提及電子治理已經是 全球的趨勢,也認為電子治理會影響到一個國家整體發展,並提到一個國家的收 12.

(29) 入水準是會左右電子治理發展,但收入水準的內涵其實也包括了通信基礎設施、 教育資源與資訊通信技術的能力。也就是說電子治理的發展不僅是與政府的資訊 技術能力有關,更是與國民的資訊能力和資訊科技的取用有密切關連。 電子治理的發展,除了快速進展外,在核心的討論上包含管理與民主兩個主 要概念。從管理的角度來看,民眾在資訊科技的可近性好壞,可能會限制其取得 數位化服務的機會;從民主價值觀點來看,民眾資訊科技可近性的優劣,則將可 能影響民眾參與政府治理的機會。因此,在電子治理的討論中,我們會關心民眾 有沒有能力或是機會去使用到資訊科技,或是政府有沒有提供足夠的資訊資源去 建立符合民眾期待的電子化服務系統。Baum & Mahizhnan (2014)認為電子治理是 需要去弭補/縮減數位落差,以避免收入低的群體和邊緣群體無法利用 ICT 去. 政 治 大. 接近公共服務。縮減數位落差是電子治理的工作之一,而治理雖然在某些層面而. 立. 言是具有管理的意涵,但更重要的是要如何落實民主的概念,讓所有的人不因資. ‧ 國. 臺灣電子治理之數位落差及數位機會發展策略. ‧. 2.1.2. 學. 訊科技所產的數位落差,而失去基本的權利。. y. Nat. sit. 如同 Baum & Mahizhnan 所言電子治理是要去消弭資訊科技所帶來的數位落. er. io. 差。而臺灣當前有關「數位落差」及「數位機會」的發展策略,與電子化政府推. al. v i n Ch 關計畫/政策。為了因應社會變遷及特定對象的需求,各部會依循電子化政府的 engchi U n. 動歷程息息相關。電子化政府的推動是由當時行政院研考會負責,同時主導其相. 核心,紛紛發展出不同的策略,以多元觀點照顧到不同的「數位弱勢」族群,如. 原住民族、勞動人口、婦女等。因此本節將以電子化政府的發展歷程為主軸,探 討各部會推行數位落差及數位機會策略上有何不同以及如何轉變。 電子化政府的推動歷程,自 1998 年開始執行第一階段(電子化/網路化政 府中程計畫)。其推動的方向主要為確認整體性的政策發展,同時穩固網路基礎 建設。在此階段中,電子化政府初步建構出一個雛形,將核心聚焦在顧客導向, 並產出許多電子化的服務。是因第一階段推動的時間短暫,對於數位落差的概念 及後續對應的策略並沒有提及。直到 2001 年進到第二階段(電子化政府推動方 案、數位臺灣 e 化政府計畫),開始有了比較具體的策略。行政院研考會先行訂 定「電子化政府整合型政府入口網發展計畫」,之後國家通訊委員會於 2007 年 13.

(30) 曾提撥電信普及服務基金,要求電信業者投資建置硬體,希望每一個村里都有一 條「非對稱數位式用戶線路(Asymmetric Digital Subscriber Line, ADSL)到達,達 到「村村有寬頻」之目標(教育部,2010)。同時也開始重視數位弱勢族群,特 別是原住民族,是政府最早關注的「數位弱勢」群體,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簡 稱行政院原民會)於 2002 年起,積極推動「縮減原住民族落差計畫」、「共星 共碟計畫8」等策略,以改善弱勢族群資訊近用的機會。 第三階段(優質網路政府計畫)是數位落差的策略推動得最豐富的時期,也 是數位機會初拓展的階段。內政部於 2008 年起陸續推動「低收入戶資訊教育訓 練,補助民間辦理「婦女生活資訊教育訓練」、「長青學苑方案」及「身心障礙 福利團體充實辦公室電腦設施設備」等項目。其他部會如行政院研考會相繼於. 政 治 大. 2008 年至 2009 年推出「挑戰 2008 國家發展重點計畫」、「資訊代理人制度」的. 立. 厝邊電腦通;教育部於 2008-2009 年的「中小學資訊教育白皮書」、「建置中小. ‧ 國. 學. 學優質化均等數位教育學習計畫」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簡稱行政院國科會) 「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等皆是。現階段為第四階段(電子化政府階段),. ‧. 於智慧臺灣計畫9下,教育部配合行政院縮短數位落差政策,將原數位機會中心 計畫轉交給教育部執行。教育部於 2012 年推動「偏鄉數位關懷推動計畫」,於. y. Nat. sit. 偏遠鄉鎮建置數位機會中心(Digital Opportunity Center, DOC),除此之外,亦包括. al. er. io. 2014 年內政部出入國移民署推動「推動新住民資訊素養教育計畫」、2015 年行. n. v i n C h 年數位學伴計畫」 計劃」、2015 年教育部推動之「104 engchi U. 政院「愛臺 12 建設─智慧臺灣」項目下「公平數位機會」之「偏鄉數位關懷推動 10. 。. 綜合前面所描述的內容來看,每個階段電子化政府推動的歷程,包含不同部 會推行的策略(參見表 2)。整體而言,從初期重視「偏遠」地區的基礎資訊環 境,漸漸轉移至下個階段,強調「數位能力」與資訊素養,直到現階段,包括數. 共星共碟計畫(2005 年作業計畫),詳參: http://117.56.91.94/KMPublic/m/readdocument.aspx?docid=16989&ver=0&type=main&up=document &pid=3,213,294&id=320&nodetype=folder&uppi=0&upps=10 9 智慧臺灣計畫:為行政院經建會於 97 年 12 月 15 日通過「新世紀第三期國家建設計畫(98101 年)」 ,其中「國家發展政策主軸」之「空間再造」第五項即為「智慧臺灣」 。內容包含建構 無線寬頻與數位匯流網路,發展文化創意產業,運用 ICT,整合創新政府服務,打造智慧環 境,推動智慧交通相關服務與應用。(參考資料: http://www.bost.ey.gov.tw/intelligenttaiwan/cp.aspx?n=75C03FED41B0DA99) 10 計畫內容,詳見:http://www.npust.edu.tw/portaldoc/news/38098_1.pdf 14 8.

(31) 位機會中心策略的改變(從提供資訊設備轉為培養資訊能力及資訊素養培訓), 同時亦首次將新住民納入計畫的重點,代表了數位落差的現象不僅存在於以往我 們關注的數位弱勢族群身上。隨著全球化,以及多元包容的社會,為了創造更具 包容性的數位機會,在策略推動上,也適時地將不同身分的民眾納入。 表 2:數位落差/數位機會於各部會推動的策略 各部會推動相關策略. 電子化政府推動歷程. 部會/年. 策略. 第一階段 電子化政府計畫. 政 治電子化政府整合型政府入口網發展 大 行政院研考會/2001 年 立 計畫 行政院研考會/2002 年 偏遠地區設置公共資訊服務站策略 行政院原民會/2004 年 共星共碟計畫 行政院勞委會/2004 年 全民勞教e網. 偏鄉地區中小學網路課業輔導服務. er. al. 縮減產業數位落差計畫. 教育部/2006 年. n. 年). 經濟部/2005 年. io. 府計畫(2003-2007. sit. Nat. 及數位臺灣 e 化政. Ch. 計畫. engchi.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 /2007 年 教育部/2008 年. (2008-2011 年). i n U. v. 村村有寬頻、部落有寬頻 中小學資訊教育白皮書. 第三階段 電子化政府計畫. y. (2001 至 2004 年). 行政院原民會/2001 年 縮減原住民族數位落差計畫. ‧. 電子化政府計畫. 學. 第二階段. ‧ 國. (1998-1999 年). 「低收入戶資訊教育訓練」、「婦 女生活資訊教育訓練」、「長青學. 內政部/2008 年. 苑方案」、「身心障礙福利團體充 實電腦設施設備」. 15.

(32) 表 2:數位落差/數位機會於各部會推動的策略(續) 各部會推動相關策略. 電子化政府推動歷程. 部會/年. 策略. 行政院原委會/2008 年 行政院研考會/2009. 創造原住民族數位機會四年(97 年~100 年)計畫 數位機會中心. 行政院研考會/2009 年 資訊代理人制度 第三階段. 建置中小學優質化均等數位教育環. 教育部/2009 年. 境計畫. 電子化政府計畫. 政 治 大 挑戰 2008 國家發展重點計畫研訂. 行政院國科會/2008 年 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 (2008-2011 年). 立. 教育部/2010 年. 數位學伴線上課業輔導服務計畫. 行政院研考會/2011 年 「e 化服務宅配到家」計畫. ‧. 教育部/2012 年. 偏鄉數位關懷推動計畫. sit. er. al. n. (2012-2016 年). 教育部/2014~2015 年 數位學伴計畫. io. 電子化政府計畫. y. Nat. 第四階段. 「偏遠地區政府服務普及計畫」. 學. ‧ 國. 行政院研考會/2009 年. 內政部入出國及移民. Ch. 署/2014 年. i n U. v. 推動新住民資訊素養教育計畫. engchi.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2.1.3. 電子治理與數位落差/數位機會. 先前本研究以電子化政府的發展歷程,說明了各機關面對數位落差所提出 的不同推動策略。不過在整體的策略發展當中,透過電子治理的核心內涵來討 論數位落差與數位機會,更能夠了解其扮演的角色。因此,本研究將以電子治 理來看數位落差與數位機會的策略(參見圖 2):. 16.

(33) 數位落差與數位機會策略 電子化民主. 電子化管理. — 電子化政府推動方案. — 網絡建設與安全. — 無線網路的建置. — 資訊資源的充沛性. 圖 2:電子治理下數位落差與數位機會的推動策略 資料來源:本研究繪製. 政 治 大. 首先是以電子化民主的概念,區分為兩個部分討論:(1)「電子化政府推動. 立. 方案」 (2001 年至 2004 年中程計畫) ; (2)無線網路的建置。前者是電子化政府. ‧ 國. 學. 早期推動的計畫,目的在於整合服務窗口,並滿足民眾需求,後者則是近期規劃 的重點之一,發展至今已由中央慢慢轉移到地方推動,並結合相關的市政服務。. ‧. 第一個部分談到的是電子化政府推動方案,該方案於 2000 年至 2004 年,主要的 策略方向在於「充實政府網路服務,落實單一窗口」,實際上則是整合型入口網. y. Nat. sit. 站實踐以及網路服務的具體建設(楊秀娟,2003)。第二個部分提及無線網路資. al. n. 民眾使用政府提供的網路資源去從事有利益的行為。. Ch. engchi. er. io. 源的建置,透過該資源我們期待民眾可以透過政府網站取得資訊及服務,以及讓. i n U. v. 從上述有關電子化民主的討論,電子化政府服務平台及政府入口網站的建設 主要是早期政府提供的平台,比較偏向政府主動提供特定服務給民眾。相反的政 府所提供無線網路,雖然並非直接提供實質服務,但使用的可用性、取得性是相 當高的。若以期待能夠共同創造更貼近民眾的服務,電子化服務較為民眾容易取 用來看,無線網路可能提供民眾更多使用服務的可能性。 再者,談到電子化管理(e-management or e-services),指的是支持管理與政府 的行政職能,包括資料與資訊管理、維護公共電子紀錄等,主要是利用電子工具 進行溝通與偕同工作背後的信息系統。在電子化管理中,一個重要的概念即是「效 率」,在有關「效率」面向上的討論,對應至我國電子治理的發展,與基礎建設 密不可分,而基礎建設實際上與早期我們所稱的「數位落差」息息相關,意味著 17.

(34) 要透過各項以資訊為基礎的建設去改變數位落差的現象。 在電子化管理的概念下,可以分為:(1)網絡建設與安全;(2)資訊資源的充沛 性。對於「網絡建設與安全」考量來說,其實際執行包括各項基礎建設主要為政 府網際服務網(Government Service Network, GSN)提供以網際網路技術為基礎之 蜷曲高速寬頻骨幹網路等多項網路基礎及應用服務,同時也提供政府骨幹網路資 訊安全的防禦機制,即各機關透過政府網際服務網,可以達到監控、防禦或藉由 網路閘門來防禦。此外政府機關公開金鑰基礎建設 (Government Public Key Infrastructure, GPKI)則為行政機關電子認證及安全制度。在這項考量中,為政府 內部的資訊技術改善策略,主要在強化政府機關自身資訊整備能力。. 政 治 大 位機會策略的方向,從表立 3 中可以發現,不論是電子化民主或電子化管理,都有. 因此,本研究從上述的文獻中整理出以電子治理為核心,有關數位落差及數. ‧ 國. 學. 一個主要的政策導向,以電子化民主來說,亦即電子化服務,而在發展的過程中, 早期的策略主要是建立一個整合型的入口網站,為電子化政府的初萌芽階段,透. ‧. 過政府創建的服務提供機制,民眾主動接收網站內的資訊、使用網站內提供的服 務。近期的策略主要是無線網路的建置,對於民眾而言,無線網路的出現,除了. Nat. sit. io. n 2 個概念 電子. 電子化民主. 治理. (注重正當性) 電子化管理 (注重效率). Ch. er. 表 3:電子治理之數位落差及數位機會策略. al. y. 帶來生活的便利外,也為使用門檻較低的一項服務。. i n U. v. e n g c h i 具體(大)策略. 政策導向. 電子化服務. 與本研究 相關. 1. 整合型入口網站 Wi-Fi 2. Wi-Fi. 資訊基礎建設. 1. 網路建設與安全 2. 資訊資源. 資訊資源.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整體而言,無論是以電子化民主或是以電子化管理的角度來看,數位落差或 數位機會的策略反映出電子治理的核心方向。可以發現電子化民主的策略已逐漸 發展,慢慢地有越來越多的討論在電子化管理的策略上,因電子化管理的策略與 民眾接收服務的感受之相關性,使得網路建設安全及資訊資源的充沛性,成為近 18.

(35) 期發展的重點及現階段考量的重要因素。. 2.2 數位落差與數位機會 本節將說明數位落差如何轉變到數位機會,並透過意義上的釋義以及過去研 究的討論,釐清兩者之間的差異。以下將分別說明數位落差、數位機會以及數位 落差轉變到數位機會。. 2.2.1. 數位落差. 政 治 大. Myeong, Kwon & Seo (2014)提及「數位落差」最早是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的記者(Gray Andrew Pole)於 1995 年時開始使用的名詞。而最早在官方文. 立. 件中被提出且賦予其意義是在 1997 年美國國家通信及資訊委員會(National. ‧ 國. 學. Telecommunications and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 NTIA)提出之「從網路中跌落」 (Fall Through the Net)專題報告,指出經濟成就、電腦能力等為主宰貧富差距的關. ‧. 鍵 。 1999 年 美 國 國 家 電 信 暨 資 訊 管 理 局 (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s and. y. Nat.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 NTIA)重新定義數位落差為「資訊擁有者(have)與資訊. sit. 未擁有者(have not)間所產生的落差」。至於有關數位落差較為具體的定義可見於. n. al. er. io. 2001 年「世界經濟合作與開發組織」(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i n U. v. Development, OECD)在了解數位落差(understanding the digital divide)一書中,指. Ch. engchi. 出數位落差是「發生在個人、家庭、企業和地理位置的資訊存取與通訊技術運用, 因不同的社會經濟水準以及使用網際網路活動所呈現的落差」。 國內學者也曾對於數位落差的意涵闡述過,項靖(2003)認為數位落差意謂取 用或近用(access to)數位化資訊科技與工具之機會的差別、應用數位化資訊科技 與工具的技巧及知識與能力上的差別,又或者數位落差亦可指稱資訊素養、以及 取用適合的數位化資訊與服務之機會的差別。過去有關數位落差的研究(溫嘉榮、 楊榮宗、許麗玲,2004;Bélanger & Carter, 2001; Norris, 2001)重點圍繞在兩個 主要概念包括(1)資訊近用機會:指電腦設備的擁有、網路的連結使用機會及網路 的使用狀況等;(2)資訊科技的使用能力:指的是資訊素養及資訊技能等。綜上所 述,數位落差的現象指的是在資訊社會中,個人在取得資訊科技及工具、資訊存 取與通訊技術運用上之差異。而個人通常會因性別、家庭、經濟條件等因素,影 19.

(36) 響使用資訊科技的機會,也會因為能力的不同而產生落差。 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數位落差的研究廣泛地為人探討,國內外研究的方向 略有不同,國內的研究重點在於指標的重新建立與政策導向的討論;國外的研究 則重點放在新興資訊科技與重新檢視數位落差現象的討論。本研究認為我國政府 在數位落差的議題上,有著長期執行且大規模的調查,對於觀察全臺灣數位落差 現象是很好的素材。因此歸納我國曾使用次級資料的研究類型,大致上可區分為 兩類:(1)指標重新建立;(2)重新組合變數。前者的意義是在釐清數位落差於地區 性的差異,後者則是尋找影響數位落差的可能因素。 在第一類的研究中,李孟壕、曾淑芬(2005)以「臺閩地區 91 年數位落差調查. 政 治 大 研究結果發現衡量數位落差的四個潛在變項分別為「資訊近用」 、「資訊能力」、 立. 報告」為分析資料,試以建構數位落差的衡量指標,以及驗證馬太效應的假設。. ‧ 國. 學. 「網路素養」、「工作溝通性」,經配適標準與品質考驗後,發現此模型最接近理 想,其指標相較於過去所指稱的近用範圍更加精確,也較能代表數位落差的當代. ‧. 意義,此外,當潛在變項被稱為是數位落差時,研究亦發現年齡、學歷、收入皆 對於數位落差產生顯著影響。另外一項研究雖然不是直接探討原指標的問題,但. Nat. sit. y. 仍有重新衡量的意味,林綉雯、蕭乃沂(2008)針對我國偏遠鄉鎮數位落差之跨年. io. er. 分析,以行政院研考會「95 年之臺閩地區數位落差」調查作為分析資料,以資訊 近用、資訊素養與資訊應用為基礎,將各指標數位表現分數重新計算,並以其評. n. al. Ch. i n U. v. 估出的低中高區域比對 91 年偏遠地區設置公共資訊服務站策略規劃報告中區分. engchi. 的數位等級。研究發現分群低之數位能力的鄉鎮,比對政府投注資源的偏鄉地區, 發現這些「偏遠鄉鎮」並非完全都是數位落差嚴重的地區;第二類的研究則是將 原調查的變項重新組合,延伸並產生新的研究問題,其中李仲彬(2006)以行政院 研考會「93 年度臺閩地區數位落差調查報告」作為次級資料的分析基準,透過探 討資訊使用者的電子化政府的公民使用情形、資訊能力、資訊素養等變數的關係, 研究發現個人基本資料的性別、年齡、教育程度、居住地區,以及其他相關資訊 能力變數,如電腦使用歷史、網路使用歷史、個人資訊素養、個人資訊訓練、家 戶電腦數量、網路連結方式、以及家戶成員電腦使用比例等,都會影響電子化政 府的公民使用行為,並強調資訊落差不僅是民眾缺乏上網設備與資訊近用不足, 認為真正的原因可能是資訊能力或資訊素養等變數。潘金谷、曾淑芬、林玉凡 20.

(37) (2009)以 2004-2007 年所進行的「數位落差調查」報告數據為基礎,以質能與量 能議題計算不同社經因素之吉尼係數,量能包括個人電腦使用、網際網路使用, 質能則包括電腦軟體安裝與故障排除能力之資訊素養與英文網頁閱讀能力之資 訊應用,進行數位吉尼係數與各群體相對數位落差計算,進一別探討縣市別、統 計區域別、性別、學歷別、月收入別、行業別、職業別與族群別之差異,結果發 現造成資訊近用落差之個人使用,其主因為年齡與教育因素,而資訊近用落差之 網際網路使用,其主因為年齡、教育、行業因素;造成資訊素養落差之主因為教 育、年齡、性別;造成資訊應用落差之主因為教育、行職業、區域因素。 在我國次級資料的分析中,針對兩類的發展是有其利弊褒貶的。在第一類的 研究方向中,建立指標的方式即便使用了不同的分析方式來衡量,但從使用的變. 政 治 大. 項來看,多半仍與個人資訊能力或是經濟能力相關。當指標成功建立後,確實是. 立. 會給予一定的基礎衡量數位落差現象,但對於長遠來說,不同的研究對於指標的. ‧ 國. 學. 重新定義,也意味著指標的建立並不是能夠適用於任何時代的工具。在第二類的 研究方向中,透過原資料中的變項重新組合,創造新的研究問題,即便我們會發. ‧. 現到有別於過去影響數位落差的因素,但卻也有可能是當時社會背景下所產生的 結果,並不能推論到今日的數位落差現象。在變數的討論上,本研究認為,目前. y. Nat. sit. 已經有許多的文獻探討數位落差,不過大部分僅在個人變數差異上做討論,而且. er. io. 多聚焦於個人資訊科技的「能力」,包括資訊能力與資訊素養方面,除了上述兩. al. n. v i n Ch 資訊近用問題發生較早,資訊能力與資訊素養發生較後。資源擁有的差異往往導 engchi U. 個層面之外,最常被討論的變數莫過於資訊近用,此變數相較於前兩個層面而言,. 致後續數位落差的問題,因此,雖然資訊能力與資訊素養為探討數位落差的重要 變項,不過因為資訊近用為前導因素,我們將核心放置於資訊近用中之資源擁有 上。此外,個人背景變項一直在許多的文獻中被視為是重要的控制變項,我們會 發現到,除了性別,教育程度、收入、年齡皆被視為是影響數位落差的關鍵。 相較於此,國外近期的數位落差研究是有著不太一樣的討論,主要有兩個方 向,包含新興議題(例如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的效應)與翻轉的數位落差現象。 前者是談論到可攜式資訊設備的崛起,對於數位落差產生影響,而後者則是討論 到數位弱勢者在過去與現在的資訊社會中,資訊能力與資訊使用行為截然不同的 現象。 21.

(38) 首先談到的是新興議題於數位落差的討論,為可攜式資訊設備所帶來的衝擊, 包括資訊使用行為及網路需求的改變。國外的研究特別將此現象納進了數位落差 的討論中。舉例來說 Nishida, Pick & Sarkar (2014)用空間分析的技術探討數位落 差,除了將過去一直討論到有關數位落差的變數(例如資訊能力、資訊近用等) 外,並以 ICT 的使用率(ICT utilization)與支出(expenditure),將行動電話、Facebook、 Twitter 的使用率等變數納入,藉由地理數位落差(generational digital divide)確認 了城市與沿海地區比起農村地區科技技術上的差異。Lee, Park & Hwang (2015)將 無線寬頻連結(wireless broadband connections)和智慧型手機納入模型中,研究顯 示不同程度的網路使用(設備所有權、網路的可用性、使用網路的頻率)與不同 的通訊能力有顯著差異,智慧型手機的使用很有可能加劇人口結構、可近的、能. 政 治 大 常指智慧型手機)雖然帶來了便利性,但也可能因可攜式資訊設備的出現而產生 立 雙倍的數位落差效應。 力的差距,導致差距產生重疊效應。從上述文獻可以發現,可攜式資訊設備(通. ‧ 國. 學. 如同上述說明國內的研究部分聚焦於資訊近用的問題,隨著資訊科技的進步,. ‧. 實際上與新興議題關注的資訊近用議題是可以作結合的,也就是說過去資訊近用 強調的是有沒有使用過資訊設備或家中有無資訊設備(多半指的是電腦),而在. y. Nat. sit. 近期的研究中,討論到資訊設備的演進,漸漸地從已經不可攜式之設備到今日的. er. io. 可攜式之設備,在 Nishida et al. (2014)與 Lee et al. (2015)的研究中亦指出智慧型. al. n. v i n Ch 的研究大都視資訊近用是造成數位落差的重要因素,在理解資訊近用帶來的影響 engchi U. 手機使用會造成數位落差現象,甚至是加劇落差的程度。因此,本研究認為過去. 性後,可以討論到的是這些近用的資訊設備差異(可攜式與不可攜式設備)亦有 可能造成不同的數位落差。 接著,討論到是翻轉的數位落差現象,開始有一些研究對於原本的數位落差 產生質疑,並進一步透過研究證實,當數位落差現象處於某一些狀態的時候,呈 現出與過去調查截然不同的結果。Milioni, Doudaki & Demertzis (2014)首先界定 年輕人在多元文化社會中,網路的使用是根據社會經濟和文化因素,透過分析呈. 現出「翻轉的數位落差(reverse digital divide)」,研究中發現反而是更多的弱勢族 群會在社群網絡中發表言論、結社及線上學習等行為,也就是弱勢青少年會補償 性地使用網路。這番思維也引起不少學者支持,並將研究焦點放在所謂數位弱勢 22.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五) 永續成長:研發創新與環境(R&D + i)。此領域相關政府 部門資源整合及參與,以提高 R&D + i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ecrease was noted in the percentages of P6 students reported using digital resources assigned by teachers (from 60% to 54%) beyond school hours and

In the third paragraph, please write a 100-word paragraph to talk about what you’d do in the future to make this research better and some important citations if any.. Please help

In view of the large quantity of information that can be obtained on the Internet and from the social media, while teachers need to develop skills in selecting suitable

近年,各地政府都不斷提出相同問題:究竟資訊科技教育的投資能否真正 改善學生的學習成果?這個問題引發很多研究,嘗試評估資訊科技對學習成果 的影響,歐盟執行委員會聘請顧問撰寫的

Menou, M.著(2002)。《在國家資訊通訊技術政策中的資訊素養:遺漏的層 面,資訊文化》 (Information Literacy in National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ICT)

In digital systems, a register transfer operation is a basic operation that consists of a transfer of binary information from one set of registers into another set of

• However, inv(A) may return a weird result even if A is ill-conditioned, indicates how much the output value of the function can change for a small change in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