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研究限於時間、人力與物力,歸納如下幾點限制:

一、研究工具

本研究使用問卷方式進行調查,針對問題變項的測量並藉由受訪者主觀反應而得,

與個人或實際狀況可能不盡相同,因此本研究統計分析的結果可能會隨受訪者主觀 認知的不同而造成偏差;另外問卷可能會因受訪者慣性思維之影響,而非完全是其 個人真實感受的表現。

二、研究對象

(一)空軍戰管聯隊前身為偵測大隊,民國 39 年 1 月 1 日成立於臺北,隸屬東南軍政 長官公署,民國 39 年 4 月 1 日改隸國防部防空軍總司令部,民國 41 年 3 月 1 日 改編為空軍第一、二防空管制大隊,隸屬空軍總司令部,民國 41 年 4 月 16 日更 名為第一、二戰術管制大隊,民國 42 年 9 月 1 日以第一戰術管制大隊為基幹擴 編為空軍戰術管制聯隊,直隸空軍作戰司令部,民國 45 年 1 月 16 日第二戰術管 制大隊撤銷,改隸空軍戰術管制聯隊。

(二)空軍戰管聯隊駐地為臺北市松山,下轄各中心、中隊、分隊、機動分隊等共 20 個單位,主要任務為擔任我早期預警及戰術管制之防空任務,在歷次臺海空戰中 均發揮優異之攔管技能,締造輝煌之戰果,確保領空之安全,使敵人不敢越雷池 一步。自民國 68 年 2 月 1 日指管作業由人工邁入「天網」自動化系統;復於民 國 83 年 8 月 12 日因應現代化防空作戰需求,指管系統提升為「強網」系統後,

構建完整指、管、通、情作業功能,遂行聯合防空作戰管制任務。

(三)民國 88 年 1 月 28 日以「戰管雷達整體部署案」之投資綱要計畫,空軍戰管聯隊 奉令後,即開始積極籌建各項「安宇計畫」,購置TPS-117、TPS-75V、FPS-117 等新型雷達裝備暨區域作戰管制中心「ROCC」;「安宇計畫」為新世代戰管 部隊構建之重要轉捩點,新型雷達於民國 94 年開始陸續成軍擔任戰備,第一處 區域作戰管制中心亦於民國 98 年初擔任戰備;換裝任務完成後,已大幅提升雷 情整體涵蓋及聯合防空作戰指揮管制能力,以確保國家之空防安全及人民福祉。

(四)本研究受限於時間與資源,僅以空軍戰管聯隊志願役官、士、兵為抽樣對象,無 法對陸、海軍等軍種實施問卷調查,因此結論無法推論至其他軍種。

第五節 研究之流程

先確認研究之目的與動機後,針對國內外相關研究文獻加以蒐整、歸納,且依據研 究架構及結合國內外專家學者研究成果,製作問卷與發放,問卷回收後加以綜整與分析,

最後針對研究結果進行討論,形成科學的改善建議。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工作價值觀

一、工作的定義

工作(Work)是每個人生活的中心,亦是社會發展的原動力。由於每個人的工作觀 念與經驗的不同,對「工作」則會有不同的看法與定義。Shartle(1959)認為「工作是 指在一個工廠、商業機構、教育機構或其他組織裡面類似的職位所組成的集合」。Quey

(1968)則認為「工作是指人類以未來為導向,而所進行的一種有目的的身心活動」。

工作可能是有待遇或無待遇的,而其目標僅是工作本質的享受,或因工作角色所帶來的 生活方式、經濟效益,或所能提供的休閒活動」。綜合以上說法,我們可以說工作是指 一個人在各組織與機構中為求生存而所執行的行為,其目的在滿足人類本身的各項需求。

但對於國軍而言,工作除作為一種維持生存的手段外,更重要的目的為保衛國家與人民 的安全,故其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且從事此工作者被要求具有高度服從度及絕對忠 誠度等特性。

二、價值觀的涵義

價值觀(value)是一種觀念或信念,認為某種表現或事物的最終狀態,優於另外一個 表現或事物的最終狀態。價值觀反應於不同情境中,可作為行為表現的依據、以決定個 人的言行、對事情評價的依據及決定事物重要性的根據(Kreitner, R., & Kinicki, A.

2003)。

價值是對人、事、物等所做的是非、善惡、美醜等之判斷。因此價值觀系統是起源 於一種知識架構,經由個人對世界的涉入程度與時間的推移而發展出來的,說明什麼是 好的或是值得擁有的,這個系統提供個人評估或定義週遭環境一切事物的標準(George

& Jones, 1997)。

價值觀是一種很抽象的概念,原為經濟學上的用語,社會學及行為科學家將其概念 加以推廣,用以代表一種「高度抽象化的概念架構」(藍明龍,1997)。而不同的學派 對其有不同的看法,如 Kilmann(1985);McDonald & Gandz(1992)從人類學觀點,

強調價值觀為文化的必要核心,用價值觀描述支配性文化;Parsons & Shils(1951)從 社會學觀點,說明價值觀是由社會成員所共用的基本規範性原則,用來解釋社會行動;

每一個人都會有個人的價值體系(value system),並將價值體系定義為「個人對情感或行 為結果的偏好,或是個人認定事物相對重要性的一組恆常性信念」(Kreitner, R., & Kinicki, A. 2003)。

三、工作價值觀的定義

工作價值觀可以說是個人對工作所持有的想法、看法以及所認定的標準。Super

(1970)將工作價值觀定義為與工作有關的目標,是個人內在所需要,支援或引導個人 在從事活動時,或選擇工作所追求的工作特質或屬性。袁志晃(1982)認為工作價值觀

是指職業發展過程中,代表個人職業成熟歷程上完成發展任務的指標,也就是個人對職 業生涯活動的能力、意願、態度的傾向,形成一種動力系統,以支援或引導個人在擇業 或工作行為的趨勢。吳聰賢(1983)指出工作價值觀乃「對某一特定工作所反映的價值 傾向工作所具有的意義及工作中所關係的規範、道德倫理及行動準則,皆是工作價值的 表徵概念」。Pine & Innis(1987)認為工作價值觀是個人對於其工作活動贊同與尊重的 渴望,能反應個人從工作情境中所要追求的條件及管理行為,以符合其條件。Robbins

Super 1970

工作價值觀定義為個人所追求,與工作有關的目標,會形成 一股內部動力,是個人內在需求與從事活動時所追求的工作 特質與屬性。

Zytowski 1970 工作價值觀是中介於個人情感取向,並且是可提供滿足於此 情感取向的各種外在目標之間的一種概念。

Wollack et

al. 1971 工作價值觀是指一般人對於工作的態度,而不是對某一特定

Robbins 1991

工作價值觀是引導人們對工作本身或某一特定工作之實質意 義,如經濟報酬、勤勞、人際關係、社會地位、自我實現等 形成偏好之認知或意向,同時也指出新世代最重視的工作價 值觀為彈性、工作滿足感、均衡的生活及人際關係的維護。

 6

作者 年代 工作價值觀之定義

Brown 2002

工作價值觀是關於工作或工作環境的評估標準,藉由個人辨

作者 年代 工作價值觀之定義

蘇淑麗 2005

個人面對與工作有關課題之評價標準,亦即個人對工作特性 重視的信念與程度,藉以滿足內在的需求,並影響個人的工 作行為及態度。

歐陽碧芬 2010

工作價值觀是指個人從事工作時所持有的信念,用來評斷工 作相關事物、行為目標準則,並反應個人的需求及偏好進而 引導出個人態度傾向與行為方向。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四、Wollack, Goodale, Wijting and Smith(1971)的研究,衡量工作價值觀的基準,有下 列四項:

(一)內在價值:指個人對達成工作的內在企圖心。

(二)努力向上:指個人對工作晉升的態度。

(三) 工作的社會地位:指個人對工作所代表的社會意義,有些研究者稱為「聲望」

(prestige)。

(四)對薪資的態度:指個人對工作酬勞的態度。

另外,國內學者陳孟修(2000)則認為工作價值觀具有以下五種特徵:

(一)是一種內在趨力,使個人朝人生的目標邁進,引導個人行為的方向、動機。

(二)是一種個人評斷的標準,提供個人計算、評估的依據,以調節工作向度與情感的 關係,用以衡量重要與否。

(三)具有依序性,是一種體系或建構,工作價值觀中包含許多價值觀,彼此之間有重 要程度的差異。

(四)是一種個人信念,具有認知、情感和指導性。

(五)目的在於個人需求的滿足或是需求的表現。

綜合以上所述,可知國、內外學者對於工作價值的內涵並不完全一致,但也可以 看出,工作價值是為個人價值的一部份,是個人於職業成長歷程中,表達其對工作條件 重視的程度及傾向。因此國軍「工作價值觀」係指從事國防事業者所面對的工作情境及 對所獲得回報的主觀感受與喜好程度。

五、工作價值觀的分類

個人在評價工作的價值體系時,通常包含了一些價值標準或類別,這些價值標準或 類別,常因研究者的分類及建構不同,而有所差異。Gomez-Mejia(1981)將工作價值 觀分為兩大類,第一類為「與任務有關的價值觀」,其包括了工作挑戰、能力發揮、成 就、自主性及責任等 5 項;第二類為「工作條件與內容層面的價值觀」,其包括有督 導的個人問題、督導的人際關係品質,工作夥伴、安全、工作時間、工作環境、工作種 類、公司形象、薪水和假期等。

 8

本研究參考學者呂信寬(2001)所列舉的工作價值觀 5 個衡量向度,並結合國軍實 際情況,修訂本研究工作價值觀之變項,如表 2-2 所示。

表 2-2 工作價值觀之變項表

變項 內容說明

工作自由 國軍雖以服從命令為天職,但是在獲得任務後,個人可自己決定處事 方式、工作範圍、時間及速度等。

工作的社會地位 指個人重視頭銜或身份地位,且在工作中能幫助別人,受到社會肯定。

敘薪制度 個人重視物質的報酬、獎賞或工作待遇。

從屬關係 個人重視上司能否合理的管理、善解人意,並與夥伴彼此相處融洽,

且在工作上能發揮互助合作的精神。

且在工作上能發揮互助合作的精神。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