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1.4 研究流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4 研究流程

本研究之研究流程如下圖1-1 所示,主要研究內容如下說明:

1. 確定研究主題

說明本研究背景與動機、研究目的、研究對象與研究流程。

2. 文獻回顧

首先收集國內外有關電子商務、平衡計分卡與商業智慧相關文獻,作為本研 究擬定平衡計分卡績效指標項目,以及實作商業智慧觀測平台之參考。

3. 系統雛型分析與設計

本研究以 White(1999)提出的商業智慧架構為基礎,作為開發商業智慧系統 分析與設計的雛形,包括從策略衡量指標制定,外部資料取得、資料清洗與轉換,

到資料儲存以及應用的一連串流程。

4. 系統實作展示

本研究實作平台的展示,以網頁平台為基礎,分別就平衡計分卡四構面的績 效衡量指標作為展示的成果。

5. 結論與建議

將研究過程中獲得之結果歸納整理,並提出建議與未來的研究方向,供後續 研究參考。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圖1-1 研究流程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研究動機與目的

結論與建議 系統實作展示

文獻回顧

系統分析與設計

z 探討電子商務之定義與發展 z 探討平衡計分卡的概念 z 探討商業智慧的架構 z 探討資料倉儲的架構

z 策略目標與績效指標制定 z 資料收集

z 資料萃取、轉換、載入(ETL) z 決策支援

z 商業智慧應用

2.1 電子商務(Electronic Commerce, EC)

由於本研究之研究範圍設定為電子商務經營者,因此以下將回顧電子商務的 (Samiee,2008)。

電子商務更是現今商業活動的主流,不論是傳統產業或是新興產業都難以抵 擋這股衝擊。以下是整理幾位學者對電子商務的定義,如下表2-1 所示。

表2-1 電子商務定義

Zwass(1996) 定義電子商務為藉由電信網路科技為基礎,來支援企業與顧 客間買賣的資訊分享、交易執行及商業關係的維持。

Hanson(2000) 定義電子商務為使用網際網路買賣商品或勞務。

Turban et al.(2000)

定義電子商務為透過網際網路來進行產品、服務、與資訊的 交換以及購買、銷售過程的重要概念。此種說法雖然狹義,

卻解釋了買賣雙方之間的交易關係,並點出了網際網路為一 交易媒介的特性。

& Whinston(1997)

定義電子商務為泛指企業運用資訊科技與網路連結溝通之

Kalakota & Whinston(1997)將電子商務應用分為三種類型,與企業較有關係 的電子商務範圍則包括企業對企業(Business to Business, B2B )的電子商務、企業 對 個 人(Business to Customer, B2C) 的 電 子 商 務 、 個 人 對 個 人 (Customer to Customer, C2C) 的電子商務。

以下根據經濟部商業司的「電子商務法制與基礎環境建構計畫」及iResearch 研究報告說明B2B、B2C,以及 C2C 的定義,如下表 2-2。

表2-2 電子商務的種類

B2B

(Business to Business)

B2B 電子商務是指透過網際網路(Internet)、企業內 網路(Intranet)或商際網路(Extranet),以電子化方式 在企業之間進行交易者(iResearch, 2006a)。其主要 目的是處理上下游企業之間的資訊流、商流、金流 的往來與互動(資策會, 2007a )。

(Business to Customer)

B2C 電子商務指個人透過網路購物平台實現的網路 消費,不包含網路拍賣平台及廠商網路直銷管道 (iResearch, 2006b)。而 B2C 電子商店定義為:「於網 際網路販售商品(包括數位內容),並提供消費者線 上訂購功能之業者。」若為純提供電子商店線上開 店服務之業者,不在電子商店之定義範圍內(資策 會, 2007b )。

C2C

(Customer to Customer)

C2C 電子商務指網路服務供應商提供電子商務平台 和交易程序,允許交易雙方(主要為個人用戶)在其 平 台 上 獨 立 以 競 價 或 議 價 為 主 的 網 路 交 易 模 式 (iResearch, 2006b)。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2.1.3 台灣電子商務的市場發展現況

台灣的電子商務市場,基於資訊基礎建設與法制建置較早,連網率和寬頻滲 透率等條件發展較早,由於政府鼓勵企業提升資訊化和交易電子化作業,因此電 子商務B2B、B2C的發展較早,相關機制也比較成熟。

根據經濟部電子商務概況調查報告的說明中,台灣整體市場規模方面,在 2000年的時候,B2B交易市場之市場規模為新台幣1兆4,110億元。經過6年發展,

至2006年整體市場規模膨脹到8兆7,635億元,整體國內B2B電子商務市場總計成 長約7兆元,年複合成長率(CAGR)為35.6%,如下圖2-1所示。(資策會, 2008)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圖2-1 台灣 B2B 交易規模 資料來源:資策會(2008)

在線上購物方面,在2009 年市場規模 2,950 億元新台幣,成長率為 23.5%,

其中 B2C 占總線上購物規模為 56%,約為 1,661 億;C2C 占總線上購物規模為 44%,約為 1,289 億元。 2010 年達 3,583 億元新台幣,成長率為 21.5%,其中 B2C 占 58%,約為 2,053 億;C2C 占 42%,約為 1,530 億元,如圖 2-2 所示。(資 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 2010)

圖2-2 台灣線上購物交易規模 資料來源: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2010)

2.2 平衡計分卡(Balanced Scorecard, BSC)

在了解電子商務之後,接下來這一節將介紹平衡計分卡的概念,以及說明企 商業評論中,由Kaplan & Norton(1992)提出平衡計分卡的概念,與企業組織的策 略連結在一起,強調基於策略目標的量度測量選擇的重要性。之後又提出策略地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財務與非財務構面的平衡,以及領先指標與落後指標的平衡。透過平衡計分卡,

協助企業了解本身所在的競爭環境,提供管理與評估的依據。

圖2-3 平衡計分卡架構 資料來源:Kaplan & Norton (1996) 根據Kaplan & Norton 對其各構面的說明如下:

1. 財務構面(Financial Perspective)

財務目標通常與獲利能力有關,用來檢視企業策略的執行與管理,對於 企業營收是否有所貢獻,有助於其他三個構面衡量指標的選擇。當我們在發 展顧客、內部流程和學習與成長的衡量指標時,必須確定它們可以改善財務 構面的結果。一般來說企業都會受到增加營收、降低成本、加強設備利用率、

減少風險等這些財務主題的驅使,來訂定衡量指標,常見的量度包括企業營 收、資本報酬率,或是附加經濟價值等等。

2. 顧客構面(Customer Perspective)

在現今的環境中,許多企業的經營理念都是以顧客為中心,平衡計分卡 將顧客服務轉換成具體的衡量指標,反映出對顧客真正重要的因素。而多數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企業在建立顧客衡量指標上,幾乎都偏向已經採用的行動造成的營運成果,

如顧客滿意度、市場佔有率、顧客獲利率等等,皆為落後績效衡量指標。但 要注意的是,平衡計分卡在任何一個構面,都必須落實領先指標與落後指標 的平衡。

顧客目標在於協助企業確立事業單位競爭的顧客和市場區隔,將顧客面 的核心衡量群(core measurement group)與顧客及目標市場結合,幫助企業找 出顧客價值主張(customer value proposition),並隨時檢視在這些區隔市場中 的表現。其常見的量度包括顧客滿意度、舊顧客延續率、新顧客爭取率,顧 客獲利率,以及區隔市場中的顧客佔有率等。

除了核心衡量群之外,亦需考慮顧客面的驅動因素與領先指標。顧客面 的價值主張是指企業透過產品和服務所提供的屬性,包括產品和服務本身的 屬性、形象、聲譽及顧客關係等,以建立顧客對該企業之忠誠度及滿意度,

如下圖2-4。而在衡量顧客滿意度時,亦可就顧客對於產品和服務的屬性(功 能性、品質、價格、時間)、形象、聲譽及顧客關係等方面來建立衡量指標。

圖2-4 顧客價值面主張 資料來源:Kaplan & Norton (1996)

3. 內部流程構面(Internal Business Process)

企業為了滿足股東所期望的財務報酬,以及區隔市場中的顧客所期望價 值主張,必須掌握創造價值的企業內部流程,發展用來追蹤內部關鍵的流程 和活動的績效指標,達到卓越的績效策略。而為了驅動長期的財務成功,企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業要創造出截然不同的產品和服務,來滿足目前及未來顧客需求,所以內部 流程的目標和量度同時考慮了短期營運週期和長期的創新週期。其量度在於 幫助企業辨識出一些嶄新的流程,並強調這些流程會幫助企業在財務目標與 顧客滿意度上有所表現。

傳統的績效指標仍著重於改善現有的營運流程,但仍並非針對企業整體 程序概念。平衡計分卡建議的完整內部流程價值鏈,包括創新流程、營運流 程、售後服務流程,如下圖2-5,以下依序予以說明:

圖2-5 內部流程的價值鏈模式 資料來源:Kaplan & Norton (1996)

(1) 創新流程:企業必須先辨別市場,研究新客戶和潛在客戶的需求,

針對其設計和開發新的產品和服務,以幫助企業開發客源。

(2) 營運流程:從接單、訂單到生產產品和服務給顧客為止,強調以高 效率、一貫性和即時性,遞交產品和服務給顧客。

(3) 售後服務流程:遞交產品和服務後繼續為顧客服務階段,包括保固 的維修和服務工作、瑕疵和損壞的退貨處理,以及後續相關手續。

4. 學習與成長構面(Learning and Growth)

學習與成長構面的衡量指標是其它三個構面的驅動者,其目標在於建立 企業長期的成長與進步所必須建立的基礎架構,包括對人、系統和流程做大 量的投資。受到激勵的員工,配合正確的技術與工具,是驅使流程改造,滿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足顧客預期並造就最終財務獲利的關鍵要素,以促成長期性的成長目標,達 到追求卓越的績效策略。

Kaplan & Norton(1996)認為此一構面包括員工的核心衡量及特定情況 驅動因子(situation-specific drivers)。核心價值包括員工滿意度、員工延續率、

員工生產率,其中又以員工滿意度最為重要,經常被視為驅使員工延續率和 員工生產力的力量。而特定情況驅動因子是指為了達成員工核心衡量,企業 應該針對員工技能、科技基礎架構、行動氣候三個原則去進行規劃及執行,

如下圖2-6。

圖2-6 學習與成長的架構 資料來源:Kaplan & Norton (1996)

2.2.3. 平衡計分卡的策略運用

平衡計分卡雖然強調平衡的概念,加入顧客構面、內部流程構面、學習與成 長構面的概念,補充企業過去只注重財務構面評估的缺點,但採用此制度的企業 組織多將平衡計分卡定位為績效評估制度,而非策略管理制度,使得平衡計分卡 並沒辦法有助於企業策略的有效執行。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Kaplan & Norton(2000)認為有效解決的辦法是提供組織策略的執行力,即是 將平衡計分卡的績效評估制度提升為策略管理工具,整合企業資源、資訊技術、

Kaplan & Norton(2000)認為有效解決的辦法是提供組織策略的執行力,即是 將平衡計分卡的績效評估制度提升為策略管理工具,整合企業資源、資訊技術、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