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社會學理論中的親密關係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社會學理論中的親密關係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法太過抽象與浮濫,因此本研究強調的是具有親密感的「親密關係」一詞。

「多重親密關係」:在婚外情的相關研究當中,研究者將婚外情定義為:「婚 姻外的性關係或愛與情感的投入」(簡春安,1991;王世哲,1999;彭莉惠,2003)。 而在「未牽涉婚姻關係的多重戀情」的研究,則有細分身體的出軌、情感的不忠,

甚至有分為坦承與隱瞞另一段關係的多重親密關係。本研究在現階段的定義則是 採用「一個人同時間與另外兩人以上有著非牽涉婚姻狀態的親密關係。」並且,

為了避免判斷上的困擾,在本研究中,將「親密關係」定義精神上的情感依附與 身體的親密接觸兩者皆必須存在的關係。因為學者 Johnson(2005)也曾強調愛 不能很本質論地被探討,需要留意社會的常規如何影響我們的愛情經驗,且在當 代社會中,愛與性之間仍是緊密關連的,兩者要分離絕非易事。此外,在異性戀 關係之中,性與愛甚至是非常性別化(gendered)的。此在本研究中,會特別強 調在性別、性傾向面向、身體與心理層面上的親密關係以及各種資本在親密關係 上的影響。

研究中有時會採用「劈腿」一詞來代表社會對於多重親密關係較為通俗的說 法,也表達出污名的意義。

第二節 社會學理論中的親密關係 一、 第二現代下的親密關係觀點

第二現代對於親密關係的觀點主要是來自英國社會學家Giddens 和德國社會 學家Beck 對於第二現代下反思現代性的理論出發。這派的學者並非從心理學或 是女性主義談起,而是強調「現代性」在親密關係中所扮演的結構意義。他們認 為1960 年代西方工業革命後轉型的社會稱之為「第二現代」,與現代和後現代意 義不同之處在於:他們認為秩序與無秩序、同一性與差異性、確定性與不確定性、

安定性與不安定性等種種性質上對立矛盾的要素同時出現,彼此交互滲透,在生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活世界裡是交互反覆出現,又充滿變動。在這個第二現代的社會之下,現代人的 戀愛關係逐漸脫離父母、家族、階級、性別的傳統宰制,朝向個人化的、依照自 由意志來決定的戀愛關係(姚蘊慧,2005)。

在第二現代的親密關係裡,「自我反省」成為核心的象徵,因為脫離傳統社 會的制約,親密關係變得更聚焦個人自由選擇上,透過個人生命經驗,搓揉出專 屬自我的感情觀與個人行動。在Beck 夫婦的說法中,他認為現代愛情之所以會 出現正常性的混亂是由於外在條件(如:家族身分、宗教信仰、財富權勢、生養 傳承…等)這些傳統的控制與束縛壓抑了個人的自主,卻也是過去愛情能夠穩定 與持久的重要因素。當前的愛情不再有規則、邏輯可循或是固定的價值觀。個人 可以決定愛情的走向,但愛情卻至少為兩人所組成的親密關係團體,變成為極端 自由,卻又得承受戀人任意提出要求的束縛(2000,蘇峰山、魏書娥、陳雅馨譯)。

Beck 夫婦在《愛情的正常性混亂》之中提到現代社會的愛情個人化之後,

會產生一種弔詭性:也就是自我自由地選擇戀愛方式、對象以及內容;卻同時受 到方式、對象以及內容的制約,與過去傳統戀愛劃分開來。他認為當現代社會傳 統的身分認同(族群、國家、血緣)逐漸遭到質疑,逐漸失去認同力量的同時,

「愛情」便成為現代人生活的重心,好比最後一個值得信仰以及認同的領域。因 此,Beck 將愛情視為我們「世俗的宗教」,強調真理不存在於愛情以外(如財富、

權勢和法律中),而是在愛情感覺本身。在這個人們幾乎將大部份歸屬的能量灌 輸進的私人領域,期待一種未來無限將會滿足的生命中。他認為在愛的領域中,

是「自有邏輯、衝突邏輯以及吊詭」的。並且他提出現代社會愛情的幾項特點

(2000,蘇峰山、魏書娥、陳雅馨譯:328-339):

(1) 愛是提供我們個人有效性與價值感社會的個人主義化與避免個人孤單 在世俗的關鍵要素。愛是替代寂寞的選項,而且也是反個人的。

(2) 在愛的領域裡,人們抗拒外在的機械世界,人們看似自由的行動者,自

Giddens 同樣地也有著類似的看法。他認為新型態的親密關係超越以往肉慾 和權力的掌控,達到「可塑的性」(plastic sexuality),以及私人生活的民主化和 反思的自我,將朝向所謂純粹關係(pure relationship)的方式前進。他對於 Foucault 在《性史》(The History of Sexuality)提到的性論述具有直接力量有著不同的解 讀。Foucault 對於性的描繪是強調它的論述力量,是可以顛覆性壓迫與生產更多 新的概念,進而產生實踐。但是Giddens 認為一般人根本無法接觸這麼深奧的理 這樣一個高度反思的情況下,Giddens 認為人們的親密關係擁有「理性」有其重 要性,雖不保證結果的完美,但至少依然是可行的。比起從前的「浪漫愛」在性

關係是朝著「匯流愛(confluent love)」的形式邁進,而 Giddens 也提出了以下幾 個特點(姚蘊慧,2005:158-159):

(1) 浪漫愛談性愛但不強調技巧;匯流愛則把性愛技巧引入親密關係核

Giddens 認為這樣的親密關係在現代性下,擺脫了過去傳統的性別刻板印象 或是成見,人們開始沒有既有的原則可以依循,特別是同性戀,根本沒有既有的 互動規則可循。在這樣多元取向的親密關係下,人們開始以一種只是為了與對方 在一起,持續這個可以為彼此都帶來足夠滿足的「純粹關係(pure relationship)」。

並且他用一種理念型的方式解釋(趙旭東、方文譯,2005:136-46):

(1) 與傳統場合中緊密的個人聯繫相反,純粹關係並不依靠外部的社會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對方也發現其自我認同被證實。

然而,這種「純粹關係」內部存在一種結構性的內在矛盾,處在親密關係中 的雙方皆只能依賴對於「承諾」的信任繼續彼此的關係,任何一方都可依照自己 的意志,在某個特別的時刻終止它。於是就會你自己就會被許下的承諾綁住,但 是你卻不曉得伴侶什麼時候離開的情況。承諾是必要的,但毫不保留許下承諾的 人,都極有可能讓自己在未來關係結束時受到極大的傷害(周素鳳譯,2001)。

不過Giddens 的論點並非是這般無力的悲觀。他認為在現代社會的這種單純 為了關係而相處的「純粹關係」,是有助於關係的民主化。以往異性戀間的緊張 關係(兩性差異、經濟不平等)都可以藉由「純粹關係」的發展而得到彌補。他 強調民主不是暗示要「齊平」的那種平等,而是要支持個別性的細膩發展。而民 主的結構在純粹關係浮現,私領域也邁向民主化,但唯有透過自主性實踐自我反 思,而且自由且公開與對方溝通,才能以平等的方式和他人互動。每個人直接參 與了關於他們自身的關係事務,參與溝通協調,達成符合兩人意願的標準,進而 朝向遠景式烏托邦的世界。

二、Bauman 的後現代主義的親密關係觀點

親密關係的後現代主義論述以英國社會學家Bauman 為其代表,他點出了親 密關係的矛盾難解就在於人們有著兩種需求,一個是尋找穩固安全的人際關係的 歸屬感(belonging),另一個則是趨向隱私,不接受他人的要求,做自己想要的 個別性(individuality)。而這兩種需求卻是處於兩極之間。他還指出,人的關係 就是在不管付出多少的「愛情」與凡事考慮成本的「交換」關係之間。因此他提 出了人際關係有著兩種需求的矛盾,並且強調沒有人會絕對只屬於某一端;人際 關係都是落在這兩極的中間。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大部分人際關係的曖昧性,都可以用這兩套極端、互補但互不相容 的期待所產生的壓力和矛盾來解釋。…曖昧才是人際關係的常態(文 句底線為作者引述時另加,為強調本文論述中對於曖昧性的呼應)。…

我們的夢想與渴望,似乎被兩種需求撕裂了。…一個是『歸屬性』,另 一個是『個別性』。…其中一個需求愈接近滿足的境界,我們愈感覺到 另一個需求被忽略的痛苦。我們發現,沒有隱私的共同體,壓迫感大 於歸屬感。離群索居的隱私,則寂寞壓倒了『做自己』的感覺。」(朱 道凱譯/2002:119)

Bauman 等人甚至更悲觀地認為自我不斷監控自我,其實是個人主義與消費 主義的一部分,可能會破壞所有的親密關係。因此他借用Sennett 的概念強調,

親密關係其實是一種「破壞性共同體(destructive gemeinschaft)1」,最終將毀滅,

他們認為我們現在是存在一個「個體化」盛行的世界,關係是好壞混雜的。

個體最後為了保護與滿足自我,就會導致不願與人輕易妥協,也無法做出承諾,

所有的親密關係都會被摧毀。最好的辦法就是遊走在各種親密關係種尋求躲藏,

逃避任何不利自我的承諾。就如同 Bauman 所著的「後現代三部曲」強調液態

(Liquid)的概念:「一切堅固的事物都煙消雲散了」2。人際關係的樞紐變得如 此脆弱與曖昧矛盾,現代人的親密關係呈現液態、流動,不斷地重新開始、結束、

再開始,難有穩定且成為固態的一天。而在這樣液態的世界,他認為對於長期的 關係,承諾根本毫無意義,他用關係比喻成投資,而沒有一種投資要許下致死不 渝的承諾。然而,關係卻不像投資有交易、有專人幫你評估,必須凡事都靠自己。

而且你永遠無法真正或是完全確定怎麼做,也不確定是否在對的時間做對的事情

(何定照、高瑟濡譯,2007)。

1意思是伴侶雙方伴侶雙方執著地追求『親密』的權利,堅持向對方坦白自己,與對方分享內心 深處最完整、最私密的真相,做到絕對真誠;亦即不隱瞞任何事情,不管對方聽了受不受得了。

1意思是伴侶雙方伴侶雙方執著地追求『親密』的權利,堅持向對方坦白自己,與對方分享內心 深處最完整、最私密的真相,做到絕對真誠;亦即不隱瞞任何事情,不管對方聽了受不受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