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臺灣現代社會的親密關係邁向 Giddens 口中匯流愛的趨勢

第八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發現

一、 臺灣現代社會的親密關係邁向 Giddens 口中匯流愛的趨勢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八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發現

愛情是一個難解的字眼,雖然從不被過去的社會科學研究所重視,但卻是人 們生活無可避免的一個課題。隨著學者們口中那個1960 年代西方工業革命後轉 型的社會「第二現代」的到來,許多巨大的議題逐漸得到政治上的解放,伴隨而 來的是人們關注的日常生活,親密關係也成為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事務之一。然 而,在親密關係中,我們可以聽到身邊的人因為多重親密關係而感到困擾與疑惑 的聲音,於是展開了本次論文的研究。在這個歷經多次與長時間的浸濡文本的機 會,我(研究者)企圖用中立的視野,透過擁有多重親密關係者與曾擁有戀愛經 驗者的經驗,一同構築對於多重親密關係的理解。

由於本研究的研究方法是質性研究,並且採取質性研究法之中的紮根理論

(Grounded Theory)。於是在結論的部份,研究者欲提出一個較貼近田野現況的 中程理論,而這主要是從田野裡的受訪者經驗,經過研究者的資料蒐集、分析,

到最後形成可解釋田野現象的實質理論。

本研究所歸納出的理論性命題如下:

一、 臺灣現代社會的親密關係邁向 Giddens 口中匯流愛的趨勢

過去的社會其實不太會談論親密關係,一般來說只有媒妁之言的婚姻關係,

自由戀愛幾乎不常見,人們更少談論。從Giddens(1992/周素鳳譯)提及的匯 流愛的說法,他認為現代社會的親密關係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關係中「權力」的平 等化,關係雙方因為逐漸去除外在社會的束縛,朝著達成雙方滿意的目標前進,

因此親密關係中的雙方勢必共同協商一套民主溝通的方式。而經過本次的研究,

受訪者們相當有意識地談論自身的親密關係,可以看出臺灣現代社會看待親密關 係是朝向「自我」的方向前進,並且卸下許多過去傳統覆蓋在親密關係上的包袱。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的確,從受訪者的經驗當中,我們可以歸納出下列幾點現今台灣社會在親密關係 上符合 Giddens 口中「匯流愛」的趨勢:

(一) 現代社會環境暗助多重親密關係:多重親密關係的機會結構

從社會結構層面來看,現代社會親密關係朝向Giddens(1992/周素鳳譯)

提出第二現代的社會之下,現代人的親密關係逐漸脫離父母、家族、階級、性別 的傳統宰制,朝向個人化的、依照自由意志來決定的。也就是朝向「純粹關係」

發展:「不為任何外在原因,只為了藉著和他人之間某種持續的關係而獲益,而 且只有在雙方都覺得這個關係帶來足夠滿足時才維繫這個關係。」邁進。那種因 為經濟限制而無法實踐想要的親密關係幾乎看不見,雖然因為性別這個因素仍舊 殘存許多過去父權體制下的限制,但我們在經驗研究之中也可以看到女性、同性 戀擺脫社會規範追求多重親密關係的實例。這些經驗讓我們發現,縱使社會仍舊 存在一對一關係這樣的約束,但卻未阻止人們在親密關係中尋求更多的可能性。

在個人企圖突破社會結構來看,社會的變遷賦予個人在親密關係中的選擇 權。在經驗資料裡我們可以看到,人們幾乎都以「自我滿足」作為親密關係選擇 的要件,幾乎看不到是為了什麼其他外在的因素左右。社會環境從階層結構的解 放政治朝向以個人為主的生活政治邁進,個人已經得到很多對於自我生活規劃的 權力與能力,即便這樣得選擇人就會受到外在因素的影響。

從實踐層面來看,縱使我們可以看到輿論仍舊對於多重親密關係是採取負面 的觀感,但是幾乎是清一色的實踐者都提到身旁的朋友多半都不會對當事者這樣 的行為具體採取怎樣懲罰或是對待方式。簡單來說,社會其實完全沒有形成一個 對於多重親密關係者的懲罰,最多只有輿論的抨擊;在當事人的經驗裡,也沒有 具體的責難經驗。於是整個社會提供人們一個對於親密關係自由選擇與經營的環 境,一對一關係規範的文化可以說只是一個口號,實踐與否全仰賴當事人決定。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二) 「曖昧」作為多重親密關係逾越社會對於親密關係規範的跳板

從本次的研究中我們可以發現社會存在一種對於親密關係「一對一」要求的 規範。進入一個關係,就應該避免同時經營另一段的關係。然而,親密關係本身 的穩定性逐日降低,雙方僅能從承諾本身維繫,因此親密關係並不堅固,同 Bauman(2002/朱道凱譯)對於親密關係的詮釋:人際關係的樞紐變得如此脆 弱與曖昧矛盾,現代人的親密關係呈現液態、流動,不斷地重新開始、結束、再 開始,難有穩定且成為固態的一天。並且在認定上也無具體明確的方式,人們總 是只能憑藉那個口說的承諾認定關係。在親密關係的不穩定與社會普遍對於一對 一關係的要求下,人們為了尋求自身的滿足,並且避免關係結束後的衝擊,在這 樣崇尚自由戀愛的現代,人們開始在親密關係中找可能。於是開始產生「曖昧」

的態度:「不確認、不承諾、不約束」,而這樣的態度成了現今親密關係的新規則。

從本次的受訪者經驗來看,無論是否實踐多重親密關係,都可以看出親密關 係的曖昧(多重化)趨勢,也就是說每個人即便是不給予承諾,都無法避免與關 係外的人產生較為親密的關係。一方面是無從隔絕所有與關係外的人產生曖昧關 係,另方面也是為了滿足自我的自由緣故。於是我們可以發現親密關係存在性一 個矛盾,一方面接受這種來自社會結構對於親密關係一對一要求的普遍性規範,

另一方面卻又有意無意地逃避這樣的約束,多重親密關係就這樣的背景下出現,

跨越社會規範的那條界線,展現追求自我滿足的個人能動意義。這個部份其實也 可以呼應Giddens「匯流愛」的特徵,那就是「匯流愛是積極努力維持、而隨機 變化的愛情,因而需要持續協商,不死纏爛打,不期望永恆。…匯流愛是多元性 取向(不限異性戀),也不一定是一對一的」(姚蘊慧,2005:158-159)。這種在 親密關係中的曖昧性,再再說明了人們開始不再勉強於親密關係的永恆維繫,並 且抱持「隨緣」面對所有可能的親密關係現象。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此外,我們可以發現在本文探討「曖昧」的一個種類:「維繫主要關係,預 留其他可能」中發現,在這種情況之中當事人可以宣稱並未跨越我們傳統認知的

「一對一」親密關係的界限,但預留其他可能關係的情況,卻可能在實質上已經 沉潛多重親密關係了。所以我們說,現代社會擁有「曖昧」這項特質的親密關係,

間接成為擁有多重親密關係者實踐多重親密關係的跳板。

(三) 多重親密關係更能使當事人滿足自我

Simon(1976)曾修正了新古典理性選擇論的觀點,認為人不可能無窮盡地 將效益最大化(utility maxmization)。在有限的時間、能力與資源的取捨下,會採 取有限的理性(bounded rationality)。也就是說,人們將自我的滿足設定一個門檻,

達到了將不再尋求下去。我們從多重親密關係發現,實踐者介於新古典經濟理論 的「無限理性下追求效益極大化」與修正式的「有限理性下追求最有效率的滿足」

之間;他們既不會尋求可能滿足自我的所有關係,亦不會只停留在基本需求已被 滿足的狀態,而是在條件允許下,持續地繼續尋求更多來自關係的滿足。研究資 料顯示,多重親密關係的實踐者是透過數量上增加來滿足品質上對於親密關係的 需求。這個部份也再度呼應 Giddens 口中現代社會那種關注自我,透過各種關係 來尋求自我認同以及強調「自我反思」意味考量關係影響與效益的部份。

我們可以發現這些實踐多重親密關係者的戀愛經驗,很大一部份的人曾經承 受因為分手後而產生的分離傷害,這也就是與因為親密關係的承諾與付出不成比 例而來的。因此,他們對於安全感的需求更大,需要從多個關係來支撐倘若往後 關係瓦解時所受的傷害。此外,我們從受訪者的經驗可以看到那種因為缺乏安全 感而用更依賴親密關係的方式來紓解。也就是說曾經受過關係結束的傷,因此更 傾向將關係抓牢。不過因為體會過關係過於緊密其實更容易使得關係瓦解,於是 採取多重親密關係來緩和關係裡的緊張。一方面更依賴關係所帶來的安全感,另 一方面採取多重親密關係來分散過於親密所帶來的緊繃感。尤其是對於遠距離戀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愛者(如 Vivian、旅居美國的浪子),更需要實際生活上的依賴關係。於是,在 不同關係裡不會因為增加依賴感而帶來的緊繃,但實踐多重親密關係,自我在總 合的親密關係裡依賴程度卻會提高。

親密關係中強調伴侶雙方互惠、平等的原則也在多重親密關係者身上看不太 到。擁有多重親密關係者,需要將所愛分散給不同的交往對象,因此無法做出同 伴侶全心付出那樣的互惠關係;此外,多重親密關係者為了滿足自我,勢必需要 放棄也不想被伴侶當作多重關係的其一的心情:這種「己所不欲,施於他人」的 不平等關係。

(四) 實踐多重親密關係的雙重風險:堅守一對一與被揭穿多重的風險

不過,因為害怕一對一關係所帶來最後可能受到的傷害,實踐多重親密關係 卻也會產生另一種的風險。從多重親密關係的信任與資訊的掌握,我們可以看到

不過,因為害怕一對一關係所帶來最後可能受到的傷害,實踐多重親密關係 卻也會產生另一種的風險。從多重親密關係的信任與資訊的掌握,我們可以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