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臺灣現代社會的親密關係殘留父權社會元素和新價值的持續碰撞中184

第八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發現

二、 臺灣現代社會的親密關係殘留父權社會元素和新價值的持續碰撞中184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關係承擔未來被對方結束的風險;選擇多重親密關係承擔因為被揭穿而摧毀關係 的風險。

(五) 經濟與性別在多重親密關係的脫勾

我們在經驗中的確看到經濟與性別等外在因素,逐漸失去對於親密關係的影 響力。在傳統社會中被期待擁有與創造資產的男性角色,同時具備實踐多重親密 關係的能力與資格。雖然我們可以從經驗資料中看到殘存父權社會的影子,也就 是具備經濟能力的男性擁有多重親密關係的親近性的觀念與實例。然而,其實我 們可以從經驗資料中看到,在現代社會經濟上,兩性在經濟能力趨於平等,甚至 女性勝過男性的情況出現。經濟能力與性別在多重親密關係的關聯逐日脫勾,並 且開始出現各種可能,無論經濟能力高低與何種性別,都有實踐親密關係的機會 與可能。這也是上述 Giddens 對於第二現代在親密關係變化上的描繪。

並且,從受訪者的經驗中的確也看到「性別」藉由多重親密關係看見平等化 的趨勢:匯流愛的出現、多元的性別親密關係、分工彈性等現象。我們從Clyde 與小明的經驗就可以發現,女性在實踐多重親密關係的韌性。首先,她們皆認為 伴侶無法滿足自我在親密感上的需求,也皆轉而向同性尋求另一段親密的關係。

這些經驗都可以說明女性在親密關係中能動性的展現,以及冒著可能帶有雙重汙 名(多重親密關係、同性戀)實踐多重親密關係。從Bo 的經驗我們也看到了性 別角色扮演(沒有特定性別框架)的彈性。因此,我們可以從這些經驗資料中可 以看到Giddens 口中現代社會的匯流愛的來臨以及親密關係民主化跡象。

二、 臺灣現代社會的親密關係殘留父權社會元素和新價值的持續碰撞中

臺灣在接受西方文化的涵化作用過程中,的確會產生來自全球與在地化的交 互作用,親密關係也是。在這個拚命接觸西方文化與承接中國儒家文化這個特殊 地區的台灣,出現了殘留父權社會元素的現象與傳統社會價值與新價值的碰撞現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象。簡單來說,臺灣現代社會的親密關係正朝著 Giddens 口中匯流愛的過程之中,

因此出現了價值衝突、自我矛盾與兩難的現象。我們剛好可以從Jamieson(1990)

質疑Giddens 親密關係是否已民主化的論點出發來觀看臺灣在親密關係轉型階段 的問題。她從經驗資料中提出對於Giddens 的論點抱持兩個不樂觀的態度:性別 始終不平等,以及日常實踐的親密關係並非如理論中這麼理想。從本次受訪者的 經驗,正好發現了Giddens 親密關係理論的問題,而本研究所提出對 Giddens 理 論的修正也提供了適合於解釋臺灣社會經驗的論述。

(一) 「性別」在多重親密關係中的最終影響變數

性別一直是社會學相當重要研究的課題,在現代社會的親密關係裡更是重 要。如果我們要說第二現代的來臨,所有外在的束縛都一一解除,那麼剩下的仍 舊會是性別,特別是以女/男性別二元為主的異性戀親密關係中。性別也是眾多 因素中最常被提及,並且最終歸咎的因素。在Jamieson(1990)的文章中我們不 斷可以看到一個作為女性主義者捍衛那些企圖用簡化的理論觀點,將性別不平現 象粉飾太平的立場。例如女性受制於男性在財務與物質上的支配如何能平等?關 係內的分工的結果仍是複製造成性別不平等的結構因素。

雖然我們從經驗資料中的確看出性別於異性戀親密關係中似乎有趨於平等 的現象。不過,英國社會學家 Jamieson(1999)在反省 Gidden 所提出的「親密 關係民主化」,她憂慮性別平等的假象會使得人們枉顧來自文化上的性別問題。

我們的確也可以從受訪者的經驗裡看到,在異性戀的性別分工、多重親密關係中 的性別差異、婚姻市場等仍舊存在的不平等之處。在傳統的教育與性別社會化 上,男性被教導主動、積極、務實,於是在性別分工上男性總是被期許追求物質 生活滿足以及主動追求異性。所以我們可以看到資料中,男性在親密關係中親密 性的某種形式缺席,甚至於噤語,這也是質性研究無論男女研究者都難以尋找男 性受訪者的緣故,更別說以親密關係為主題。此外,男性由於被期許在親密關係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的主動性,也被某些人認為多重親密關係是種風流倜儻的行為。相反地,女性在 性別關係中被教導被動、含蓄、溫柔,在異性戀文化中扮演提供情感性生活以及 被動等待男性追求的角色。資料中也可以看到女性透露需要暗示性給予男性訊 息,以等待男性追求的例子。在多重親密關係中的角色,女性則被某些人視為水 性楊花。更明顯的一個部份是,女性在婚姻市場中因為「容貌」與「年紀」所產 生的嚴重不平等現象,女性在更有限的擇偶年齡間,加上多重親密關係的禁止的 壓力,造成更大的不平等現象。

困難的是,在親密關係中我們將越來越難分辨,究竟是性別的因素還是 Jamieson(1999)口中那種是「情境」、「能力」與「偏好」所產生的差異了。一 方面我們受到文化的制約,於是我們總是帶著性別化的眼鏡看待性別在親密關係 的差異與不平等。此外,性別平等教育也教育我們看見的是個體的差異。於是,

我們必須實始終抱著對於性別平等的意識才不至於全然接受對於性別已於親密 關係中獲得平等的假象。可想而知的是,我們在現今社會文化與教育的交互社會 化下,我們更會看見與感知到親密關係裡,更多來自「性別」錯綜複雜的樣貌。

(二) 自我內在對於多重親密關係的矛盾

相較於社會規範與自我滿足追求的衝突,其實我們還可以感受到受訪者內在 對於實踐多重親密關係所產生的矛盾感。一方面受訪者想要追求來自多重親密關 係的滿足感,卻又在言詞間透露愧疚與虧欠感,也談到心中最想要的關係其實還 是一對一。我們可以發現,社會規範其實在這樣一個現代社會中,尤其是標榜著 個人主義的親密關係中能存在的制約力是很小的,相較於多重親密關係能提供的 滿足,當事人是很有機會選擇進入多重親密關係中。然而,這個矛盾並非來自社 會規範與個人滿足的拉扯,還存在一個自我內在對於實踐多重親密關係的矛盾與 兩難。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三) 「一對一關係」的交往規則對多重親密關係的意義:限制與機會

從規範上的意義來看,社會上這種「一次只能和一個人交往」的這種規則,

就是明確禁止「多重親密關係」的。從受訪者的分享來看,這個「一對一」的價 值觀是根深蒂固在每個人的心中,即便是那些實踐多重親密關係者。由於這樣的 觀念以及受到概括化他人對這件事的看法,在實踐上是阻礙多重親密關係的發 生。一方面當事人在面臨實踐多重親密關係的時候,會有一個來自社會的道德規 範,便會產生自我約束;另一方面,當事者也會因為擔心受到他人責難而害怕實 踐。

從實踐層面來看,社會這種「一對一關係」的規範造成擁有多重親密關係者 必須無時無刻迴避多重親密關係的行為,在前台扮演一個專情且忠於伴侶的角 色。於是我們在多重親密關係的特質上可以看到,像是一個主要的關係、隱匿資 訊、愧疚感以及雙重標準的出現,都是阻撓多重親密關係實踐的表現。我們在本 研究中看到這些實踐多重親密關係者是如何跨越那條社會規範的界線,他們實踐 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非常多迴避社會規範的策略,這些策略都在在顯示一對一 關係的這個結構性限制的彰顯。實踐者必須要花費額外的成本來經營與處理其多 重親密關係。不僅要讓伴侶感受到被全心的對待,也要讓自己在社會上的形象看 起來是一個遵守一對一關係的人。不過,這些限制並非全然為具體的,更多時候 只是一種形式上的阻礙。我們從局外人的角度切入,身為受訪者的朋友幾乎都不 會對於這樣的行為給予實質的譴責。

然而,社會上這樣根深蒂固「一對一關係」的概念,卻也創造了多重親密關 係者實踐的機會。簡單來說,「一對一關係」就好像是一個愛情遊戲的規則,參 與者必須要遵守這樣一個規範,才能使得遊戲進行的順利與安心。不過實踐多重 親密關係者雖然違反了這樣的規則,這個規則卻成為提供多重親密關係者取得更 多利益的契機,這樣伴侶就能全心投入這個看似一對一的關係。倘若社會大眾都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不再遵守這樣的規範,實踐者就會喪失原先打破遊戲規則的利益:對方不再將全 心放在自己身上、原先關係穩定度更差等。於是,我們可以發現社會一對一關係 的交往規則,反而成為實踐多重親密關係者的機會條件。唯有在大家仍舊堅持這 樣的規則下,實踐多重親密關係者才能獲得來自多重親密關係的滿足。所以我們 說,雖然一對一關係這樣的規範阻礙了多重親密關係的實踐,卻也使得多重親密 關係的實踐者得以獲得更大的滿足。

(四) 現代社會下的「婚姻制度」對親密關係來說不僅是更嚴格的遊戲規則,也 是多重親密關係者願意接受的遊戲方式

從受訪者經驗資料我們得到一個結論:「『婚姻』是戀愛的分水嶺,也可以說

從受訪者經驗資料我們得到一個結論:「『婚姻』是戀愛的分水嶺,也可以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