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科學探究能力

一、 科學探究能力

我國九年一貫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課程綱要表示:學習科學,讓我們學會如何 去進行探究活動:學會觀察、詢問、規劃、實驗、歸納、研判,也培養出批判、創造等 各種能力。特別是以實驗或實地觀察的方式去進行學習,使我們獲得處理事務、解決問 題的能力,也瞭解到探究過程中,細心、耐心與切實的重要性。自然與生活科技之學習 應以探究和實作的方式來進行,強調手腦並用、活動導向、設計與製作兼顧,知能與態 度並重。自然與生活科技之學習應以學習者的活動為主體,重視開放架構和專題本位的 方法(教育部, 2008)。

美國奧勒岡州教育部門(Oregon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2002)提出針對 6~8 年 級學生科學探究能力評分指標(Scientific Inquiry Scoring Guide ),將探究的能力 分為四個面向:(1)形成問題或假說:基於觀察和科學概念,提出或形成可透過科學方 法探究的問題與假說。(2)設計研究:設計一個研究以回答科學問題或假說。(3)蒐集 並呈現數據:蒐集、組織並展示有效的數據以支持分析。(4)分析並解釋結果:摘要並 分析包含可能來源或誤差的數據,說明結果並提供合理和適切的解釋。每一能力面向再 分成應用科學知識、溝通與表達、科學探究本質三個層面,產生十二個分項。

美國國家科學研究委員會(NRC, 2000)所提出的《探究與國家科學教育標準》

(Inquiry and the National Science Standard)中,指出 5~8 年級學生所應具備的科 學探究能力為:(1)提出可透過科學研究回答的問題;(2)設計並進行科學實驗;(3)

使用合適的工具和技巧,以收集、分析和解釋數據;(4)使用證據以發展描述、解釋、

預測和建立模型;(5)批判性地及邏輯性地詮釋證據和解釋之間的關係;(6)瞭解並分 析可能的解釋和預測;(7)溝通及解釋科學程序;(8)在科學探究的各方面中使用數學。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自 1997 年起籌劃的「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劃」(PISA) 國際評量,其目的是為了針對 15 歲的學童進行大範圍的跨國評量,藉以了解各國推動 教育的狀況,並反映出該國學童在「閱讀素養」、「數學素養」與「科學素養」上的能力 (OECD,2000)。OECD (2000)將科學能力定義為「此能力包含使用科學知識、定義問題和 陳述以證據為基礎的結論,可用來理解和幫助關於自然世界的決定和透過人類活動而能 創造改變」。而科學素養評量的「能力」可被整合為:(1)形成科學議題(Identify science

17

issues):要求學生從所提供的資訊之中,擬訂可以透過科學方法解決的研究問題;(2) 解釋科學現象(Explain phenomena scientifically):針對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現象,

如石雕受酸雨侵蝕,解釋其發生的原因;(3)科學舉證(Use scientific evidences):

利用科學證據來支持本身的主張或論點。

18

二、 科學探究能力教學

(一)、 科學探究教學之意涵

我國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揭示,激發學生主動探索和探究的精神、培養獨立思考與解 決問題的能力為課程目標與基本能力之一。「主動探索與研究」能力的培養:整個學習 的活動,均應建立在對自然現象的好奇及意圖探究其真相的基礎上。運用觀察、蒐集資 料、比較、分類、統整、歸納、研判、推理等科學方法以獲得知識和技能,使每進行一 個單元的學習,都能增進其對科學方法的應用能力。「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能力的培 養︰教學中,宜設計以「學生為活動主體」的形式,經由探討問題、處理問題的過程中,

養成學生遇到問題能主動且自主的思考,尋求解決之道,並採取實際行動(教育部,

2008)。

Anderson (2002)對 National Science Eduation Standars (NSES)所提出之科學探 究教育的功能進行更深入的探討,分成科學探究、探究學習與探究教學三面向,描述如 下:

1. 科學探究:科學探究是科學家運用各種不同的方式對自然界進行研究,並根據 研究所得的證據提出解釋。強調科學概念內容的多元性以及統整性,注重科學 知識的形成過程,讓學生參與對於知識的論辯過程,藉以瞭解科學的本質並形 成自己的知識論。

2. 探究學習:NSES 指出科學探究是一個學生主動的學習過程,學生藉由討論自然 現象、觀察、提問、對自然現象提出可能的解釋,以各種方法檢驗這些解釋,

並與他人溝通想法。過程中除了“動手做”,更要“用心想”,是故科學探究 學習,是一種強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主動找尋議題進行探究進而建構知識 的歷程。

3. 探究教學:探究是科學學習的核心,在科學教學中是被強調的重要目標之一。

而探究教學的方式是多樣化的,教師可以用不同的方式來進行探究教學。另外,

學生探究的問題必須是從生活經驗中所形成的真實問題,教師依此概念設計教 學活動,提供符合學生生活經驗的學習情境,藉以引導、評量學生並規劃課程,

讓學生從探究活動中發展知識,理解科學想法並體會探究的本質

19

(二)、 科學探究教學層次

Herron (1971)將科學探究教學依照教師是否給予實驗問題與假設、實驗步驟、實 驗結果分類,由易到難分成四個層次,如表 2-3-2 所示。第零層次為確認知識層次,學 生僅根據實驗步驟驗證結果,所使用的探究能力最少;第一層次為簡單實驗層次:學生 根據教師給予的實驗問題與步驟找出實驗結果;第二層次為實驗活動層次:教師提供實 驗問題,由學生設計步驟找尋答案;第三層次為完全探究層次:實驗問題、步驟與結果 均由學生自行設計與探究。

表 2-3-2:Herron 提出探究實驗的四個層次

層次 實驗問題或假設 實驗步驟 實驗結果

0 O O O

1 O O X

2 O X X

3 X X X

註: O:教師提供相關說明 X:教師不提供相關說明

到 Staer、Goodrum 與 Hacking (1998)在分類項目中再加入實驗器材,並將 Level 2 細分成 2a 由教師提供器材及 2b 由學生自行尋找器材。此時的探究活動分層定義,如 表 2-3-3 所示。Level 0:確認層次,學生根據教師給予之實驗問題、器材及步驟確認 課本知識。Level 1:引導性探究層次,教師提供問題、器材及步驟,由學生找出答案。

Level 2:開放引導性探究層次,教師只提供問題,器材可由教師提供(2a),或學生自 行尋找(2b),由學生自行進行探究活動,設計實驗步驟及觀察實驗結果。Level 3:開 放性探究層次,由學生自己找出問題、規劃流程,找出問題答案。

表 2-3-3:探究活動的層級(Staer、Goodrum & Hacking ,1998)

層級 實驗問題 實驗器材 實驗步驟 實驗結果 一般名稱

Level 0 O O O O 確認

Level 1 O O O X 引導性探究

Level 2a O O X X 開放引導性探究 Level 2b O X X X 開放引導性探究

Level 3 X X X X 開放性探究

註: O:教師提供相關說明 X:教師不提供相關說明

20

(三)、 國內外科學探究教學實徵性研究

近年來在國內外教育變革中,越來越重視科學探究能力的教學,國內外學者針對探 究教學的研究,亦多所著墨,顯示出不同形式之探究教學對各項探究能力都能有所助 益。

在學習動機與態度方面:陳裕政(2012)探討國小六年級學生,學習動機、科學態度 和科學探究能力的關係,發現國小六年級生學習動機愈高,科學探究能力愈好;不同程 度的科學態度,在科學探究能力的表現有顯著差異;學習動機與科學態度可有效預測科 學探究能力。陳柏宇(2012)探討「探究式教學」對學生「學習環境偏好」之影響,以國 八上學期「溫度與熱」為例。研究結果顯示:探究式教學能夠使學生的「學生中心」學 習環境偏好增加,「教師中心」學習環境偏好減少;同時提升學生的「自然科學習態度」

及「學習自然科的興趣」。研究中亦指出若學生的「學習環境偏好」與「學習環境」越 符合,則有助於提升學生的學習態度與學習成效;建議教師在教學上,適時並適度的使 用「學生中心」學習環境教學,有助於學生學習。

在解釋能力方面:Wilson、 Taylor、Kowalski 與 Carlson (2010) 以關於生物睡 眠與生物時鐘的內容,進行引導式探究教學,研究此教學法對學生學習的影響,實施4 週後發現探究式教學組學生於科學知識、推理與論證能力等方面都比口述式教學組學生 高。 Ruiz-Primo、Li、Tsai 與 Schneider (2010)分析學生於探究情境中筆記本寫作 所展現的科學解釋(包含宣稱、證明和推理),並探討學生筆記本中科學解釋能力與學生 學習表現間的關係。研究發現僅18%的學生可以呈現較佳的科學解釋能力,但是也同時 發現學生若可以展現較佳解釋能力,其學業成績表現也較佳。Songer 與 Ho (2005) 探 討科學探究學習循環對4-8年級學生科學解釋能力與概念學習的影響,利用BioKIDS介面 設計是以線性、圖像的方式在PDA上呈現,引導學生學習生物。研究結果發現:生物概 念測驗前、後測及科學解釋能力前、後測也達顯著差異。學習者在探索過程中,會利用 各種探索工具以及與同儕互相討論,來推論對生物的假設,並且能整合自己對生物的瞭 解和其他同儕的發現,反映在其他推論結果上。

在實驗設計能力方面:郭泓男(2013)採用開放式真實操作的斜面滑車實驗作為診斷

21

學生探究能力的科學探究能力實作評量。發現接受科展培訓教學模組的實驗組學生,在 培訓前後之在科學探究能力實作評量的「實驗設計」、「實驗操作」、「數據處理」、「分析 詮釋」四個面向的得分皆達到顯著差異,且在總得分上達到高效果量。學生在科學探究 能力實作評量操作過程中明顯進步的行為特徵包括:(1)正確地操弄操作變因;(2)操作 變因的控制改變具有規律性;(3)刪除誤差過大的數據;(4)將實驗圖表做正確的詮釋。

在探究能力改變方面:洪振方、封中興(2010)以「探索-論證-評價」(EAE)的探 究教學模式進行理化科單元教學,分析此教學模式在國中自然科之教學成效,包括對學 生的科學學習動機、科學探究能力及自然科學期總成績改變之探討。在國中八年級上學 期的理化課程中,每一章挑選一小節單元內容在實驗組進行 EAE 活動,一次活動進行 3

在探究能力改變方面:洪振方、封中興(2010)以「探索-論證-評價」(EAE)的探 究教學模式進行理化科單元教學,分析此教學模式在國中自然科之教學成效,包括對學 生的科學學習動機、科學探究能力及自然科學期總成績改變之探討。在國中八年級上學 期的理化課程中,每一章挑選一小節單元內容在實驗組進行 EAE 活動,一次活動進行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