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POE 教學策略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旨在探討將 POE 教學與科學探究能力教學結合,形成 POE-Inquiry 教學策略 後,其對國中八年級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影響。故本章將針對 POE 教學策略、POE 教學 策略相關研究以及科學探究能力等相關文獻進行探討。

第一節 POE 教學策略

一、POE 的源起

POE 教學策略起源於 1980 年 Pittsburgh 大學,由 Champagne、Klopfer 與 Anderson 所發展的 DOE (Demonstration-Observation-Explanation)晤談策略(Champagne, Klopfer & Anderson,1980)。以紙筆測驗方式,透過教師示範實驗讓學生觀察,再請學 生回答測驗問題並提出說明,以探討大一新生學習古典力學時,有別於正統牛頓力學的 想法。其後,於 1981 年,Gunstone 與 White 在研究中發現,在活動前先讓學生進行預 測(Prediction),不但能夠了解學生的原有概念,同時也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於是 將 DOE 晤談策略,改良為預測-觀察-解釋(Predict-Observe-Explain)三步驟之 POE 教 學策略,期待能夠提升教學成效 (White & Gunstone, 1992)。

二、POE 的實施

White 與 Gunstone (1992)所發展之 POE 教學策略實施三步驟為:

(一)預測:要求學生了解他們接下來的問題情境,並請學生針對事件或現象提出他們 的預測及所持理由,藉以了解學生原本的認知概念,此步驟是 POE 實施的關鍵。

(二)觀察:進行觀察前,教師要確定每一位同學都已經完成預測步驟。隨即進行實驗 觀察活動,學生必須即時寫下他們所觀察到的現象與結果,不同學生會觀察到不 一樣的東西,即時記錄能避免學生事後因聽到別人有不一樣的答案而改變自己的 想法。

(三)解釋:當預測與觀察到的結果不一致時,學生要試著去協調觀察結果與預測結果 之間的差異。此步驟對學生來說是困難的,此時教師應扮演引導的角色,鼓勵學 生思考各種可能性並加以說明,透過此過程將能呈現學生的概念理解狀況。

7

三、POE 的目的

White 與 Gunstone (1992)指出,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是要學生學習如何應用所 學知識來解釋事件和生活經驗。教師在提問時常常在問題之中就有答案的提示,學生亦 經常未經思考便以課本內容來回答問題。進行 POE 教學策略的目的即在於瞭解學生在某 一情境下,如何應用相關知識去預測、描述並解釋所觀察到的現象。讓學生單獨進行「預 測」動作,相較傳統教學僅有少數人舉手回應,使教師更貼切的了解學生在真實情境中 運用知識的情形(邱彥文, 2001)。

Goldberg 與 McDermott (1986)認為要真正了解學生的理解狀況,應是評量學生是 否能應用概念於簡單可觀察的物理現象中。而 POE 教學策略提供學生一個可預測的情境,

讓學生應用原有的知識去推論出一個答案,使 POE 教學策略成為名符其實的應用知識 (White & Gunstone, 1992)。

四、POE 的優點

POE 教學策略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原有知識,針對某一現象進行預測,再實際觀察 實驗結果,最後依據觀察到的結果提出解釋。在 POE 實施過程中,當學生遭遇到認知與 結果的不一致,則必須進行概念的調適與修正。因此,POE 教學策略具有下列優點 (White

& Gunstone, 1992):

1. 針對特定的概念,適用於探究單一知識概念的本質。

2. 適合用於診斷性評量與形成性評量,有助於瞭解學生的學習困難。

3. 可以呈現學生本身既有的概念或信念。

4. 有助於瞭解學生對於現象與概念之間關係的認知。

5. 可以呈現學生面對認知衝突時,如何調適。

Bruce (2000)認為 POE 教學策略,從幼稚園(使用繪圖和談話)到大學年紀皆可適用,

並提出幾項優點:

1. 幫助學生慢下來並反思自己的想法。書寫、討論需要時間,正好提供學生機會 思考有趣的現象和可能的理論來加以解釋。

2. 進行預測可增進學生參與感,這讓學生更專注於課程參與,特別是當自己的預 測和大多數人預測不同時。

3. POE 提供一個很好的對話引導,不論是兩人討論、小組討論甚至全班討論。

4. 多樣的預測、觀察和解釋可成為更進一步探究的主題。例如:觀察到的現象有

8

甚麼樣的差異?

5. POE 提供一個讓學生活動歷程記錄的好方法,可以當作進一步研究、改進寫作 能力,或做為評量的基礎。

五、POE 的注意事項

White 與 Gunstone(1992)認為,在使用 POE 教學策略時,要考慮到幾個不同的原則:

(一)事例選擇:POE 教學策略可以被用於不同學科教學,例如歷史、文學和數學。而事 例選擇上要考量下列原則:

1. 教師提供的情境要能夠是可預測的,能夠讓學生以個人的先備知識進行理解推論,

而非是無意義的猜測。

2. 活動設計應以學生觀點出發,提供與學生相關的真實性情境或生活化問題,以幫 助學生順利進行活動(Liew & Treagust, 1998)。

3. 事例選擇要是學生會遇到或想到的,倘若結果經常是學生所無法理解的,容易讓 學生產生挫折感或降低學習興趣(林嘉琦,2005;White & Gunstone,1992;Bruce, 2000)。

(二)實施過程

1. 事先設計好學習單,在預測方面可以用選擇或開放式問答的方式進行填寫。

2. 預測前,教師先展示實驗器材,並允許學生發問,可讓學生更精確寫出預測,以 免因不理解實驗操作而產生不合理或無關的預測。且在觀察之前一定要先完成預 測以及預測理由說明。

3. 要觀察的結果最好是具體的、有明顯差異的,可讓學生直接進行觀察,以避免觀 察錯誤而產生迷思概念(陳沛瑩, 2004;林嘉琦, 2005;White & Gunstone, 1992)。

4. 學生進行觀察前,教師應事先告知觀察重點所在,以免學生分心無法正確掌握概 念來源(陳沛瑩, 2004)。

5. 教師秉持支持及鼓勵的立場,讓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所有的可能性。

6. 每一個步驟都應預留充分時間讓學生確實完成。

(三)教師角色:White 與 Gunstone (1992)、張綾娟 (2011)針對實施 POE 教學策略時 的教師角色提出以下建議:

1. 事例敘述應具體明確:教師必須確認每位學生都瞭解他們所要預測的問題背景,

因此對於問題情境的敘述應該具體明確。

9

2. 發揮發問技巧及適度的引導:教師在說明時避免過多的引導,以免限制學生的思 考方向。

3. 鼓勵學習者表達想法:由於 POE 以「預測」及「觀察」引發學習者的解釋與推論,

而非觀察現象的「正確性」,因此實施時以「每位學生均能表達想法」為原則,站 在支持的立場,鼓勵學生表達意見,達到提升參與度以及強調討論過程的目的。

綜合上述 POE 教學特色,教師利用讓學生進行預測-觀察-解釋等簡單的三步驟,即 可讓學生慢下來反思自己的想法,同時專注於課程參與;教師透過良好的教學設計,提 供學生真實性情境或生活化問題,即能夠診斷學生的迷思概念,並且達成概念改變,對 科學概念教學而言是一種簡單且明確的教學策略。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