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科學本質

美國科學促進會報告中(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AAAS], 1994)提出了全美國公民科學素養目標,強調科學本質中的科學 的世界觀、科學方法的探究、科學企業的本質與其他領域連結的重要性。加拿大 測試全國學生學業水平的泛加拿大評估計劃(PCAP 2013 Report on the

Pan-Canadian Assessment of Science, Reading, and Mathematics, 2013)將科學本質 視為重要的評估項目之一。科學本質在 2000 年也被列為我國九年一貫課程「自 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中的一項科學素養,這些課程改革均涵蓋科學本質,科 學素養顯然被認為是未來公民所必備的能力,而具備科學素養是了解什麼是科學、

如何形成科學知識、科學的限制、科學與社會的關係等等之必要條件(林淑梤等 人,2008)。儘管如此注重相關課程和教學工作,研究一致將絕大多數的中學生 的科學本質另有概念,歸因於教師以不適當的科學教學模式去呈現科學家調查到 自然現象的故事(Abd-El-Khalick, 2013)。

關於科學本質的內涵眾說紛紜,Roach(1993,引自 Roach&Wandersee, 1995)

提出科學本質的內涵包括:

1. 科學知識是暫時的,且不斷修正的。

2. 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多以有證據的方法為主。

3. 科學是尋找知識;科技是應用科學知識去改變環境或人的狀況。

4. 人類的素質,如:想像力,好奇心和創造力對科學事業是必要的。

5. 科學涉及自然世界的研究。

6. 科學努力簡單明瞭的解釋事件,且經常使用數學在搜尋線索。

謝州恩和劉湘瑤(2013)綜合各國相關文獻,整理出各國學者對科學本質的 觀點與內容,歸納出歷史、科哲、社會、心理四大面向,各面向之定義如下:

1. 歷史面向

1.1 科學知識是暫時的,也是有長久性的、累積的部份。

1.2 科學知識轉變有時是漸進的,有時是革命般的。

2. 科哲面向

2.1 科學仍需要理性與實證的基礎,朝客觀與多元的方向前進。

2.2 科學是試圖解釋大自然現象並進行預測。

2.3 科學有其限制,無法解決所有事物,如:倫理道德的考量、人類感 情等問題。

3. 社會面向

3.1 科學是由個人與社會建構,也有共構的部份。

3.2 科學是人類文化的一部份,會受國家、社會等影響,但應不及科技 對社會的影響。

4. 心理面向

4.1 科學由科學家所建構,包含人類的創造想像力,無法完全避免主觀 或偏見。

高慧蓮與蘇明洲(2004)針對國小學童,界定出教學科學本質的範疇與內涵:

1.科學知識的本質 2.科學探究的本質 3.科學事業的本質。林陳涌(1996)發展一 套可靠的評量工具「了解科學本質量表」,其中涵蓋的內涵為 1.科學方法的本質 2.科學知識的本質 3.科學事業的本質。Koehler, Bloom 及 Binns(2013)提出科學 本質的宗旨為暫時的、實證的、創造的、主觀的、觀察與推論、社會與文化及理 論與定律,並且利用紮根理論定義出子分類,進一步的描述此架構,內容如下表 2-2:

表 2- 2 科學本質宗旨與子分類(Koehler, Bloom & Binns, 2013)

邱明富和高慧蓮(2006)為其研究遍尋相關文獻,設計出一份適合學童的科 學本質模式,將科學知識的本質、科學探究的本質、科學事業的本質三個面向,

並將其內涵加以清楚界定,如下頁表 2-3。

本研究綜合整理上述相關文獻,欲將文獻內容中所探討的科學本質之內涵,

包含科學的暫時性、實證性、創造性、主觀性、觀察與推論、社會與文化及理論 與定律等作為研究設計的依據與參考,並進一步的設計為問卷作為本研究評估之 工具。

表 2- 3 學童科學本質的內涵(邱明富和高慧蓮,2006)

層面 項目 細目敘述

科學知識的本質 累積性(tentative) 科學的知識經由時間累積而來的。

暫時性

(provisional)

科學知識是可能改變的。

可重複性

(replicable)

科學知識可以一再重複的被驗證。

(theory-laden)

不可能有「絕對客觀、毫無成見的觀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