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4

第四章、科幻中的記憶科技

科技創新帶來的震撼力,刺激人們對於科技潛力的無窮想像。西方工業革 命所興起的技術革新擴展人類經驗也加強人類能力,使人類得以擺脫原先生理 的限制而嘗試許多原先難以達到的目標。然而科技知識的難以理解、知識菁英 的產生,加之政治經濟與社會文化環境的變遷,人們對於科技不只抱有樂觀想 像,也抱持著較為悲觀的懷疑與恐懼。科幻小說隨著技術發展與社會環境的變 遷而發展,藉由小說的假想科技塑造異於當下的時空背景,試圖寓言或警示科 技發展的多重可能以及造成的難題。無論對於科技的態度為何,作為小說史上 發展許久的文類,科幻小說也已創作出各種敘事類型,想像出不同路徑的科技 發展路線以及對於人類個體、社群、道德、文化……等各方面複雜的辨證過 程。台灣在戰後的科幻小說的發展蓬勃,早於戰爭小說與都市文學的相關論述 出現前便已有相對有體系的科幻小說論述與作品。然而相關論述集中在2000 年 以前的著作,與本文的討論對象有別。本章除了分析台灣2000 年後的科幻小 說,探究小說中的假想科技如何促成敘事進行,同時也追問為何原本面向未來 的科幻小說何以經由科技在文本中頻頻回顧過去。

學者陳國偉在整理台灣科幻小說簡史時便已各自點出不同時期科幻小說的 特色1。在其論述中大約可將戰後科幻小說中的假想科技分為兩類:一類是增加 人類本身能力的大型科技,以至於到太空、未來的技術,例如張系國的「星雲 三部曲」以太空戰艦、機器人等為主要描寫對象;另一類則是以虛擬技術來質 疑真假界線,例如:平路、洪凌、紀大偉等人的作品,不僅以科技描寫質疑記 憶真實與否,甚至也質問如何才是人類。然而陳國偉雖以「純文學的復歸」來 清點進到2000 年之後台灣純文學作家所創作的科幻小說,但並未進一步分析文

1 陳國偉,〈銅像城外銀河滅──科幻小說〉,《類型風景:戰後台灣大眾文學》(台南:國立臺灣 文學館,2013 年),頁 145-19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5

本內容與其他類別的差異與突破。目前相關研究對於2000 年後台灣的科幻小說 也相對缺少,大多對台灣科幻小說的相關論述仍多集中在八、九○年代的文本,

且也未全然討論小說中的科技。學者陳惠齡雖曾以「科幻鄉土」來分析伊格言 的《噬夢人》以及高翊峰的《幻艙》,指出兩本科幻小說都再現出了個人困境的 末日感:前者設想了「成為人類」的「後人性」景象,後者則思辨出「成為非 人」的「後人類」情景。最後則補充這種類似於其他世界名著的創作設計正是 全球化的互文2。但我並不同意她所謂「科幻鄉土」的說法。我認為這種說法一 方面是將「鄉土」概念無限上綱,另一方面也忽略掉當代技術在文學敘事裡的 再現。

回顧台灣科幻小說可以發現,大多數的科幻小說多將敘述時空設置在異於 當下現實的未來或是異域,以不同的科技想像來設計小說敘事背景與角色歷 程。就如加拿大學者蘇恩文所指出,構成科幻小說的特性在於抽離與認知。抽 離指的是文本的敘述時空迥異於作者、讀者所處的社會環境,認知則是文本所 建構出來的另一種想像世界3。而蘇恩文則認為,好的科幻小說在滿足上述兩個 條件下,不僅只是一種未來科技的預言,更要能反省現實。而其他較為早期的 科幻文學學者亦認為科幻小說即是藉由敘述科技科學的可能發展,敘述對於未 來的多種想像,並使讀者從中獲得閱讀的樂趣甚或警醒4。這些學者皆同意科幻 小說是從科技發展來設想人類生活的多種可能而且是面向未來的。然而我認為 2000 年後科幻小說的科技敘事卻翻轉了前述的看法,反而顯現出立足在未來時 間點卻回顧過去的敘事結構。如《噬夢人》的開頭即是主角身處在2219 年 12 月9 日的旅館房間中,藉由不斷地倒敘角色歷程至小說開頭的時間點(2219 年 12 月 9 日),最後結局則停在房間外的急促敲門聲。

2 陳惠齡,〈從「生產鄉土」到「科幻鄉土」──台灣新世代鄉土小說書寫類型的承繼與衍異〉,

《國文天地》第55 期(2014 年 6 月),頁 259-296。

3 蘇恩文,《科幻》專號導論,《中外文學》22 卷 12 期(1994 年 5 月),頁 13-26。

4 吳岩,〈文化傳統與科幻小說背景的比較〉,收於呂應鐘、吳岩,《科幻文學概論》(台北:五 南出版,2001 年),頁 53-5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6

科幻小說在不同敘事時間點的跳躍牽涉到科技所帶來的後人類論述與文化 記憶的關聯。後人類論述關注資訊科技與人類身體交互作用下所發展出的嶄新 主體性,認為資訊科技的發展讓人類也將自己視為訊息模式並且解構傳統西方 的自由人本主義。與其他後學思潮不同之處在於,後人類理論更加追問科技發 展所帶來對於人類概念的影響為何,並且這種新的主體性又有怎麼樣的可能性

5。文化記憶理論在於闡述個人記憶與集體記憶如何形成,其形成機制又受到哪 些社會文化層面的影響。文化記憶理論反對生物學與心理學認為個人記憶僅是 生理機制的論述,相關學者認為社會文化也會影響到個人記憶的形塑,其中儲 存記憶的媒介即成為社會記憶與個人記憶敘述的重要因素6。小說經由假想科技 的想像來探詢人類概念的邊界以及邊界之外的可能性,並經由記憶技術的相關 敘述使得小說主角藉此來思考:「自己是誰?」甚至是「自己是什麼?」。抽象 記憶藉由技術協助得以體現,小說人物在回顧記憶呈現後人類的樣貌。

因此科幻小說對於後人類的想像不再僅是單向投射未來,而在文本中經由 媒介記憶的進入下搭起了回想過往的途徑。而後人類技術與文化記憶的交互共 構不只作用在個體身上,儲存記憶的記憶資料庫也成為後續形塑集體記憶的重 要物質基礎。記憶資料庫也是文本中的要件,主角不僅透過記憶技術來思考自 我,儲存一切的記憶資料庫亦提供他人或集體的記憶使主角突破僵局。更重要 的是,主角所經歷的過程最終亦會被資料庫所記錄而得已繼續延續,形塑出些 許投向比未來更未來的希望。

我分析伊格言的《噬夢人》(2010)、高翊峰的《2069》(2019)、洪茲盈的

《墟行者》(2018)以及黃崇凱的《文藝春秋》(2017),盼能更為全面地論述 2000 年後的台灣科幻小說中的假想科技與敘事之關聯。不只是要指認小說如何 設計敘事結構,也要進一步追問科幻小說中的科技運作出怎樣的敘事。我以後

5 楊乃女、林建光,〈前言〉,收於林建光、楊乃女編,《後人文轉向》(台中:國立中興大學,

2018 年),頁 5-17。

6 Erill, Astrid, Sara B. Young trans., Memory in culure. (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 2011), p.11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7

人類與文化記憶的關聯分成兩節,首先分析小說中的假想科技如何打破人類概 念的疆界,而且又如何藉由記憶技術的協助來打造出具有過去性的後人類主 體。其次則是追尋文本中的記憶資料庫,來觀察技術與空間交纏的記憶媒介又 在文本敘事中發揮什麼效果。

一、 後人類技術與假想記憶科技:Who am I

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加之人類基因密碼的解密,讓不少科學家、技術工程 師想、嘗試、實踐科技輔具與人類接合後的超人想像。然而亦有人文學者從自 身學科關懷出發,擔憂人類特有的心靈與意識能力將由科技物所取代,人類最 終喪失自身地位。無論樂觀看待或是謹慎以對,資訊科技、生物醫學乃至機器 人、模擬生命等科學科技的發展,都對於「人類」的概念提出不少疑問或是基 進的顛覆。後人類理論的興起源自人文學者對於西方人文主義的懷疑與質問,

試圖藉以新興科技科學的發展來提出「人類」概念之外的其他可能性,以求探 知科技與人類交互運作下的實踐方式。國內外不少科幻主題的相關創作亦成為 後人類理論的論述資源,這些科幻創作可能是刻劃生化人與人類之間的矛盾衝 突,質疑何謂人類;抑或是藉由虛擬技術,讓主角隨著故事進行發覺自己原來 只是生活在虛擬實境之中。

科幻文本經常以高度擬真的虛擬技術與呼應文本設計的敘事結構,敘述出 敘事者對自我身分乃至社會環境的龐雜質疑,然而攸關個人記憶技術的設定卻 甚少在後人類理論的相關討論看到。個人記憶的形成固然屬於人類身體與大腦 活動共同運作出的結果,然而亦有記憶研究學者從社會文化層面探討記憶如何 受到環境的塑造。自石器時代開始,人類即不斷發展外在於自身內部的記憶 術。從洞穴圖像到手抄紙本,甚至到了當代突飛猛進的記憶技術,科技媒介所 乘載的記憶亦參與在人類思考與認知的過程之中,共同運作出記憶的多重解 釋。尤其當代數位科技的強大儲存能力,個人一生所經歷的一切幾乎都能完整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8

保存下來,雖然目前暫時還無法像英國影集《黑鏡》那樣,僅需一顆微小粒子 就能將目光所示記載下來轉成影片檔,但是隨手攜帶的手機、社群網站,都完 整記錄下使用者的數位生命歷程。微軟研究院的研究員高登‧貝爾與吉姆‧金默詳 盡地描繪出數位科技的發展如何達成「完全記憶」的可能性,他們甚至斷言:

「收集電子記憶,認識你是誰」7。後人類理論假設人類概念已然隨著科技發展 而鬆動,而承載人類記憶的科技在此框架下就不單僅是協助人類的工具,它更

「收集電子記憶,認識你是誰」7。後人類理論假設人類概念已然隨著科技發展 而鬆動,而承載人類記憶的科技在此框架下就不單僅是協助人類的工具,它更

相關文件